登陆注册
2475700000008

第8章 胡太后(2)

宣武帝听说胡承华为他生了个能承继大统的儿子,那高兴的劲儿无以形容。他曾为失去两个皇子而痛苦,今天,胡承华生得一子之日,这种焦虑一去不复,留下的只有欢乐,他怎能不更加亲爱这母子呢!于是,他要下诏升赏胡承华一番。就在诞子之日,一道诏书传来:“进胡承华为充华嫔。”

宣武帝对刚刚出生的儿子更是钟爱。先为他赐名元诩。接着又为他精心选择乳保,这些乳保的首要条件是:“良家宜子”者。为了使元诩不致发生意外,宣武帝采取了特别的保护措施:皇后高氏无子承统,会不会嫉妒、仇视并对元诩有不轨行为很难说。胡充华虽为亲母,但后宫旧规是否逼她走向溺子之路还不一定,于是为防意外,特诏令将元诩“养于别宫,皇后及充华嫔皆莫得而抚视”(《魏书》卷十三《皇后列传·胡太后》)。

元诩在乳保的精心喂养下,长得聪明可爱,宣武帝为之喜不自胜。待他长到三岁时,宣武有意早立储贰,所以此年十月下令改元,将永平五年改为延昌元年,接着又立元诩为太子。此令一下,后宫女子们跷首以待,朝廷要员们也延颈而望,他(她)们要看一看胡充华的后果如何。出乎意料的事发生了。这次立元诩为太子后,并未将其母胡充华赐死,这一举动等于宣布了北魏祖宗留下来的宫规被废除了。这一条枷锁终于被胡充华冲开了!对此,后宫女子们(不包括高后)齐声叫好,朝中大臣为之瞪目。后宫女子们为胡充华的幸运而赞叹,也为自己不受那枷锁的威胁而由衷地高兴;朝臣们则为宣武皇帝的果断敢为而钦佩。没有这位皇帝的果敢,他们即使不满也难以顷刻废止。但也有坚决反对者,她就是统摄六宫的高皇后。

高皇后,为文昭皇后弟高偃之女,又是当朝司徒高肇之侄女。以其姿貌,被宣武帝纳入宫中。初为贵人,生子早夭,又生建德公主,拜升皇后之位。此人入宫后,甚为宣武帝所礼重,加以她“性妒忌”,所以自她入宫后“宫人希得进御”(《魏书》卷十三《皇后列传·高皇后》)。她倒成为专宠、包揽天下之人。可是,偏偏来了一个胡承华。自她入宫后,宣武帝转宠于她,而把皇后抛在一边,受到了失宠的冷遇。高皇后哪能咽下这口气,于是,她便寻找机会进谗于帝,可是已迷恋上胡承华的宣武帝把皇后的谗言置之耳旁,令其随风而去,反而更宠胡承华。高皇后压住那满腔怒火,静观时机报复。当胡承华腹部隆起之时,高皇后暗自转愤为喜,她也在默默祷告着苍天赐胡承华一子,这样,胡承华再有能耐,难道还敢违抗宫规不成。天如其愿,胡承华果然生子元诩,高皇后为之一惊,她认为胡承华的末日终于来临了。为了尽快把胡承华送上西天,高皇后与其伯父高肇多次劝宣武帝遵照祖制将胡承华赐死,宣武帝不但不听“忠劝”,反而将胡承华由世妇升为充华嫔。这也罢了,最使高皇后不能容忍的是:宣武帝竟然公开废止宫规,在立元诩为太子后未将胡充华赐死。她曾向宣武帝表示了她的反对意见,但她毕竟仅是皇后而已,要比冯太后那可差远了。于是,她的意见只能是宣武帝的耳旁风而已。愤怒、仇恨使这位皇后下决心千方百计要把胡充华置于死地。

延昌四年(公元515年)正月丁巳,年仅三十三岁的宣武帝崩于式乾殿。天赐良机怎能失之,高皇后在哼哼呀呀地哭叫了几声、掉了几滴眼泪之后,立即利用她手中统摄六宫的权力,部署人马,欲把胡充华送上西天,了却一大宿愿。但是,高皇后并未如愿以偿。因为她实在是有些操之过急了,而且杀气腾腾,有似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偏有那么一些与高皇后作对的人,宦官刘腾、左庶子侯刚、侍中领军将军于忠、太子太傅崔光等人得知高皇后欲加害胡充华之谋后,立即决定保护胡充华,并把她安置在一个比较严密的地方。她们将计议转达胡充华后,胡充华当然同意,于是她便依计而行。使得那高皇后难以下手。

藏匿只是一个消极自保的办法,胡充华怎甘心如此下去。况且,那高皇后心狠手辣,如不除掉她终是祸患。胡充华决定即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一定要置高皇后于死地。可是,高皇后身为六宫之主,且有其伯高肇统兵在外,实难下手。一想到高肇,胡充华不禁打了个寒颤。

高肇,字首文,文昭皇太后之兄。高氏家族世为显贵。父亲高飏与叔父高乘信在北魏高祖之时自高丽投奔,父拜厉威将军、河间子,叔父拜明威将军。不久,高祖纳其妹入宫,尊为文昭皇后。高氏家族显赫起来。文昭皇后生子承位,是为宣武帝。高飚卒后,宣武帝追思舅情,特诏征高肇等予以要职,将高肇封为平原郡公,其弟高显被封为澄城郡公。不久,高肇又为尚书左仆射,领吏部、冀州大中正。后高肇娶宣武帝姑姑高平公主为妻,迁尚书令。靠裙带关系跃居要职的高肇,“既无亲族,颇结朋党,附之者旬月超升,背之者陷以大罪”。以北海王洋位居其上,谗言构之,被赐死。又以防卫诸王不规为名劝说宣武帝,结果使诸王“殆同囚禁”。顺皇后暴崩于后宫、皇子昌猝死于庭,都与这位高肇有关。接着又排挤京兆王愉出都、谗杀彭城王勰。出现了“朝野侧目,咸畏恶之。因此专权,与夺任己”的局面(《魏书》卷八十三《高肇传》)。其侄女高氏立为皇后后,高肇更是不可一世,任情而为,官拜司徒,军权在握。宣武帝驾崩之时,高肇正统率大军征蜀。

对这样一位军权在握、权倾内外的高肇,胡充华怎能不为之胆颤。胡充华如要除掉其侄女高皇后,前思后虑,胡充华认为要除高皇后必先除其羽翼高肇。她把想法转至于崔光等人,崔光等人认为情在理中,于是,他们便商议对策,加速行动。

首先,国不可一日无君。于是,在宣武帝驾崩当夜,在于忠、崔光等人导演下,六岁的元诩登上御座,承继大统,是为魏孝明皇帝。

其次,即位后的孝明帝,在胡充华等的导引下,立即颁发诏书于蜀:令高肇班师、即日赴都奔丧。接诏之后,高肇悲哀不已,这悲哀之中一方面是为宠信自己的宣武帝之崩而伤感,但更重要的一方面是靠山一失,祸不远来。既有新帝诏书颁发,高肇不敢抗旨不遵,况且,侄女高皇后尚在京都,或许她会周旋的。但是,高肇没有料到他尚未人京之际,胡充华早已为他布下了天罗地网。当他哭完梓宫入省之后,被于忠设伏的十余壮士擒而杀之。

当高肇被除掉之后,高皇后便有些手忙脚乱,她没有想到她的对手竟是那样的厉害,简直使之防不胜防。不过,除掉高肇,胡充华的弦表面上看绷得不像先前那样紧了,为了稳住高皇后,也为了自己的晋升,在除掉高肇不久,便以孝明帝之口尊高皇后为太后。胡充华本人为皇太妃。不久,当胡太妃将一切工作部署妥当后,又下令高太后“出俗为尼,徒御金墉”(《魏书》卷九《肃宗纪》)。并规定“非大节庆,不入宫中”(《魏书》卷十三《皇后列传·高皇后》)。五个月后,胡太妃虽被尊为皇太后,但她始终没有忘记她的敌人还活在瑶光寺中,最后终于利用手中已获取的权力于神龟元年(公元518年)借高皇后出寺省母武邑君之机,将其杀死。

政敌已除,胡太后便可集其全力于揽权干政了。于是北魏历史又写出了继冯太后之后的第二个太后临朝听政的篇章。

三、临朝听政

孝明帝登极称帝,年仅六岁,六岁玩童,衣食难以自理,更何况职掌军国大政?这正是母后得以临朝听政的良机。

胡充华在宣武帝驾崩之后,严酷的现实迫使她不能沉浸在悲哀抽泣之中,高皇后的行动激发了她的奋斗之心,她为了生存,坚定地迈出了第一步:联合内臣朝官发动宫廷政变,将政敌高太后加于自己脖颈上的枷锁还之于其身。为此,她同刘腾、于忠、崔光等人暗中密谋,终于推翻了政敌。入宫后的生活,向胡充华展示了这样一条道路,手中没有权力,就只能是任人宰割的牛羊,只有夺取权力,才能主宰一切。所以,在宣武帝驾崩、自己亲生儿子即位为帝且又年幼的情况下,前朝冯太后典例俱在,太后临朝听政乃是理所当然。在权力欲的激发下,胡充华一打一拉,终于由充华嫔爬上了太妃之位,再由太妃升居太后。此时的胡太后真的要临朝听政了。

临朝听政,一般是由朝臣们奏请皇帝,再由皇帝请示太后,得允后颁诏即可。可是,自升居太后之位后,竟没有朝臣奏请临朝者,这可怎么办呢?甚有心计的胡太后想到了同舟共济的崔光等人,我何不暗示他们一下呢!于是胡太后便时常在崔光等人面前唠叨着这样的话。

“皇帝年幼,这大小事情尚需由我照应,你看,我这不成了吕后了吗?”

真是心有灵犀一点通,崔光等人听出了胡太后的弦外之音。他们经过商量,于是便以群臣的名义,奏请皇太后临朝听政,胡太后也就应群臣之请临朝听政,亲揽万机。初令群臣称其为殿下,继又令群臣称其为陛下,自称为朕,称其旨令为诏。胡太后俨然成为代替孝明帝的女太上皇了。

胡太后并不满足于表面上的东西,名称总归是名称,实施才是其目的,为了建威于群臣,她还真想取孝明帝而代之。有一件事情最能表明她的心迹。

祭祀,在古代可是被认为大事的,特别是天子所行祭祀,更是非常隆重之事。胡太后就是要从这件事上人手开始她的揽权。延昌四年(公元515年)十二月按祖制又要大飨宗庙。胡太后就此传下口谕:

皇帝冲幼,未堪亲祭,朕欲傍《周礼》夫人与君交献之义,代行祭礼,门下著即访寻故事呈览。

门下接谕后,立即召集礼官与博士商议,这些人议定不可,门下将议定结果报告于胡太后,太后那和颜悦色的脸上立即阴云密布,她挥了挥手令门下官吏退下,自己又思忖新的对策。这是第一次露脸,向群臣显示权力的机会怎能错过?不达目的,誓不罢休!于是她召崔光前来问计。崔光深知太后三番五次折腾此事的用意之所在,他也想助太后一臂之力,当太后问计之时,他便把汉时邓后荐祭掌故搬了出来,认为胡太后代行祭祀恰与此同。在胡太后与崔光的共同努力下,礼官与博士们一方面见前典俱在,反对之据不足,另一方面也慑于胡太后与权臣的压力,因此而让步,胡太后终于代孝明帝行了祭祖大礼。她在文武的陪同下,在礼仪大队的簇拥下,步人祭坛,那得意神色,使列祖列宗的在天之灵也感惭愧,他们在世之时竟不如这位女人那样地神气。

祭祖大礼结束后,胡太后并未松气,因为从这一礼仪反复被拒的现实中,她感到自己的权力不大,威势不足。要稳固自己的统治地位必须发展势力,有一伙能为自己冲锋陷阵的人该有多好啊!于是,胡太后立即着手培植势力。

宦官刘腾是最早披露高皇后阴谋之人,而且在保护胡太后、促成临朝听政方面均有其功,胡太后听政之后立即加封刘腾为长乐县开国公,食邑一千五百户,刘腾之妻也被封为巨鹿郡君,三个养子分别被授以郡守、尚书郎之职;侯刚在胡太后危急之时,有保护之功。胡太后听政后封之为武阳县开国侯,食邑一千二百户。后又进爵一级而为开国公。崔光对保护胡太后,推翻高皇后,促成临朝听政,代孝明帝祭祖诸事上均有其功,于是,胡太后的封赏也最厚。初特进崔光为车骑大将军,并仪同三司。后又加封他为博平县开国公,食邑二千户。于忠作为掌兵权的领军将军当然在胡太后危急时刻贡献尤为突出,于是,胡太后特进其为车骑大将军、尚书令,又封之为常山郡开国公,食邑二千户。

在加封崔光等人的同时,胡太后并未忘记这样一个现实:北魏是元氏家庭的天下。虽然她已代孝明帝临朝听政,但元氏诸王、诸臣的势力是很大的,如果他们起而反对,后果不堪设想,为了减少阻力,也为不至于因操之过急而酿成大乱,胡太后决定施展她的“平衡”手段,将宗室中有影响的诸王加封。这样既可示以笼络之意,取得他们的支持,又可堵住反对者的嘴。高阳王元雍,字思穆。高祖时已拜中护军领镇北大将军。世宗宣武帝初,迁使持节、都督冀、相、瀛三州诸军事、征北大将军、开府、冀州刺史。后又拜骠骑大将军、司州牧。迁司空转太尉公,加侍中。至孝明帝时,元雍是身居要职的三朝老臣。因此,在胡太后的参议下,孝明登极之初即诏元雍入居太极西柏堂,“咨决大政”。接着又诏元雍为宗师,进太傅、侍中、领太尉公。元雍对领军于忠专擅看不惯,欲抑之未成,反被于忠矫诏,“废雍以王归第”。胡太后临朝后,又增封给元雍一千户,复拜其为侍中、太师,又加使持节,以本官领司州牧,以本官录尚书事、兼太保等,使其“荣贵之盛,昆弟莫及”(《魏书》卷二十一《高阳王传》)。清河王元怿,宣武帝时就拜侍中,转尚书仆射。孝明帝之初,迁太尉,裁门下之事。胡太后临朝听政后,“以怿肃宗(孝明庙号)懿叔,德先具瞻,委以朝政,事拟周、霍”(《魏书》卷二十二《清河王传》)。其他诸王也有加封之事,如任城王元澄由骠骑大将军升为司空等。

胡太后费尽心机揽权固位。她为此而笼络王室、培植势力,但这些人是否能靠得住?当然最能靠得住的无过于自己的宗亲了。于是胡太后便开始了她的固权部署。

胡太后之父胡国珍,在其临朝听政之际仅是武始伯爵,孝明帝初封为光禄大夫。胡太后临朝后,先加侍中官职,然后又将其承袭的武始伯爵连升二级而为安定郡公,接着又赐给甲第和丰厚的帛布绵谷、车马牛及奴婢等。封官加爵是形式,参决大政才是目的。当时已受太后之封而居尚书令、司空要职的任城王元澄看出了太后用意所在,他经过细心琢磨后上了一份奏疏于朝廷。其言日:

安定公属尊望重,亲贤群瞩,宜出入禁中,参咨大务。

正欲设法召父亲人禁中参决大政的胡太后,本想故伎重演,再向崔光等人吹吹风,没有想到宗室诸王竟有奏疏呈达,胡太后怎么不为之高兴,只见她拿起朱笔,在元澄的奏疏上批下了红红的两个大字“诏可”。(《魏书》卷八十三《胡国珍传》)

“诏可。乃令入决万机。”(《魏书》卷八十三《胡国珍传》)

于是令胡国珍入宫参决万机。胡太后还嫌胡国珍官位不高,于是又进位中书监、仪同三司,令其与太师高阳王元雍、太傅清河王元怿、太保广平王元怀等“入居门下,同釐庶政”。至熙平年间,又以胡国珍为使持节、六州都督、骠骑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雍州刺史、迁司徒公。此时的胡国珍真是一位显赫一时、名冠国首的权臣。连名望甚高的高阳王元雍、清河王元怿、任城王元澄也不得不敬让三分。

但就在胡国珍青云直上,揽权决政之机。天亡其人。神龟元年(公元518年)四月十二日他竟撒手归天。临终之际,他拉着女儿胡太后的手说出了他放心不下的两件事。其一:“母子善治天下,以万人之心,勿视大臣面也。”其二:“我惟有一子,死后勿如比来威抑之。”(《魏书》卷八十三《胡国珍传》)

同类推荐
  • 学为人师的教育家(1)

    学为人师的教育家(1)

    本书精选荟萃了古今中外各行各业具有代表性的有关名人,其中有政治家、外交家、军事家、谋略家、思想家、文学家、艺术家、教育家、科学家、发明家、探险家、经济学家、企业家等,阅读这些名人的成长故事,能够领略他们的人生追求与思想力量,使我们受到启迪和教益,使我们能够很好地把握人生的关健时点,指导我们走好人生道路,取得事业发展。
  • 雕弓天狼:成吉思汗传

    雕弓天狼:成吉思汗传

    本书从身世、磨难、婚姻、情义、征战、方略、用人、志向、亲情、功过十个方面对成吉思汗的一生进行了概括,试图从不同侧面挖掘成吉思汗一些生活中的细节,深刻剖析人物心理,还原历史事实,通过一个一个小故事,向读者展现一个完整的成吉思汗形象。
  • 刘邦与汉初三杰

    刘邦与汉初三杰

    刘邦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出身于平民的最高统治者。他的开国之业是建立在有效地控制部属,使之各尽其力,各逞其能,终于消灭强敌,成就了伟业。
  • 曹雪芹

    曹雪芹

    本书主要以其人物的成长历程和人生发展为线索,通过日常生活中富于启发性的小故事来传达他成功的道理,尤其着重表现他所处时代的生活特征和他写作的艰难过程,以便对读者产生共鸣和启迪。本书包括人物简介、思想点拨、经典故事、人物年谱和名人名言等部分内容,具有很强的可读性、启迪性和知识性。
  • 古龙传

    古龙传

    古龙先生在武侠文学世界里有着重要的地位,他的人生诸多传奇,他命运跌宕,历尽悲苦;嗜酒如命,绯闻不断;挥笔成书,又挥金如土……总之,他的人生与他的作品为他造就了双重传奇。本书将着重显现古龙命运的传奇性,并深刻地解读古龙先生作品背后的悲喜情怀,与此同时融入对古龙作品的品悟,从他作品中的内容,结合他当时的经历,进而分析他当时的心境以及创作来源,增加本书的可读性,并引起读者的兴趣,与读者产生共鸣。本书不仅给读者呈现一个武侠笔者的传奇故事,更为读者展现出一个立体丰满的豪侠灵魂。
热门推荐
  • 仙皇变

    仙皇变

    秦始皇之墓,自古以来就为天下一大未解之谜,传言,其中隐藏着无数的财富和机遇。当世五大古武宗师为求突破,携手共探始皇古墓,寻找长生不老丹。叶玄在始皇古墓中碰触到了一个流转着九彩光芒的始皇雕刻,意外的穿越了!始皇古墓、仙道世界,究竟存在着怎样的联系?仙路漫漫,岁月如刀,长生难求!即便是风华绝代!即便是无敌于世!终究也逃脱不了岁月的流逝!敢问一声,仙是否能天地灭而我不灭?敢问一声,魔是否能日月朽而我不朽?
  • 废柴五小姐:天才奇妃

    废柴五小姐:天才奇妃

    现代女伊莲,是一个天才,从小就是学霸,可恋爱之路崎岖难行,自己倒追了十年的男友与自己分手。她心如死灰,投河自尽。竟没想到伊莲的灵魂穿越至千年之前,大唐盛世,一处神秘的大陆---玄幻大陆,那里的人们世代修炼玄力。而她的灵魂穿越到了那里的五大玄力家族之一类家五小姐类巧莲身上。类巧莲从小没有修习玄力,所以被哥哥姐姐欺负。伊莲立志要报仇,从此她一步步成为大陆的天才,也得到了麒麟国王爷夜无伤和大唐王爷李轩的爱慕。面对这突如其来的桃花运,伊莲该何去何从?
  • 《妖妃一笑醉千秋》

    《妖妃一笑醉千秋》

    。。。。。。。。。。。。。。。。。。。。。。。
  • 屠夫的逆袭

    屠夫的逆袭

    屌丝男沉迷游戏意外重生。重生卖猪肉,我靠!这该怎么破?不急,意外发现拥有游戏位面,屠夫要逆天!且看乡村屌丝陈小七,凭借游戏位面,演绎人生辉煌!
  • tfboys的复仇女神

    tfboys的复仇女神

    冥家惨遭灭门三位千金经过爷爷残酷训练,成为亭亭玉立的复仇千金,而他们的仇人竟然是她们的恋人能否成功复仇“羽汐,对不起,我。。。。“”不要说了“”羽淋,我。。。“”不要说了,我不想听”“羽沫,前一辈人的恩怨我不能理解但是我爱你啊”“我也想怎么做但是你要我怎么理解"
  • 与妖同居的混乱生活

    与妖同居的混乱生活

    我万也没想到,本来被医院判处还有一年好活,一不留神,被人忽悠兼职当了“中间人”,为他带来的顾客提供衣食住行,只不过顾客并非人类,报酬也不是金钱,而是能让我继续活下去。没办法,我老老实实地干起了这份“全职保姆”的安稳工作,没想到,自第一位顾客与我“同居”起,我的混乱生活不过才刚刚拉开了序幕……短短几天内,我得知好友章辉离奇地失踪,昏迷了的陆成诡异的苏醒,夜半医院惊魂,重出“江湖”却发现面对的敌人不只是人类……原来命中注定我的生活不能平静!一样的混乱,不一样的生活,不敢说搞笑,但小说情节至少轻松并穿插了多种风味,我想能为读者大大们带来一定的快乐……愿它能让你从中感到娱乐!
  • 天上掉下个帝军长

    天上掉下个帝军长

    机缘巧合,纪溯救下了倒在她家阳台满身是血的弗纳里特萨布帝国帝军长,原本以为送走了这尊大神可以继续过清净日子,可为什么一觉醒来她居然身处外太空观赏日月星辰了呢?咦?不是她救得那个家伙把她弄来的嘛?她要回地球阿喂,为什么她还要无端陷入这一场星际战争?
  • Further Adventures of Lad

    Further Adventures of Lad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天演论

    天演论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光的背面

    光的背面

    谁都愿意成为光明的战士,然而总要有人去成为黑暗,成为光的守护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