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全施
1973年夏天,自然条件恶劣,历史上十年九旱的甘肃省定西地区,已连续22个月未下过透雨了。土地无墒,草木枯焦,禾苗干死,数百万人缺粮,数十万人和家畜缺饮用水,有不少人因饥饿、患病而倒下了。周恩来总理得悉真情后,立即展开了救灾大行动……。
笔者当年全程经历了这次救灾。2000年1月15日至16日,又有机会专请宋平同志谈了当年有关情况。现在,我把当年的采访笔记摘抄整理,将这段历史再现出来,以飨读者。
……
1973年5月,中央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时任甘肃省委第一书记的兰州军区第一政委冼恒汉,带领时任甘肃省委书记、省革命委员会副主任的宋平,参加了会议。
宋平同志是……从西北局调到甘肃工作的。开始担任省国防工办的副主任,后来到省革命委员会生产指挥部当副主任,抓工业交通方面工作。
宋平在中央工作会议的一次小组讨论会上,发言中讲到了甘肃农村情况。说定西地区因连年旱灾,农民缺吃少穿。正在这时,周总理来参加小组会。他让宋平不要停下来,继续讲。
宋平在周恩来身边工作过。宋平关于甘肃农村的情况发言,当然引起了周恩来的高度重视。
周恩来总理听了宋平的发言很难过,当时伤心落泪了。他说,我们解放几十年了,甘肃老百姓还这么困难,我当总理的有责任,对不起老百姓。甘肃农村的这些情况,我们过去不清楚,没有派人下去调查了解,我们国务院有官僚主义。但你们过去也没有及时汇报呀!我们的毛主席、党中央,对第三世界国家的困难都想办法给予帮助,我们自己的人民受灾了我们怎么能不管呢?周总理还询问宋平,有什么办法抗旱和帮助农民增收。听了宋平的一些介绍,周总理还说,可以组织农民搞麦草编织,多织造羊毛地毯出口,还可以学台湾的方式搞来料加工呀。
甘肃省一直“形势大好,农业连年丰收”之类的神话破灭了。甘肃定西地区农民的极端困难被中央知道了,一场大面积的农村严重灾荒才得以救助。定西农村一贫如洗,京官看后无不愕然。
中央工作会议结束后,周恩来总理从国务院各部门抽调干部,立即奔赴甘肃帮助救灾。
这是个高规格的比较庞大的工作组。国务院工作组组长是林业部部长罗玉川。副组长有商业部副部长刘忍、水电部副部长王英宪。工作组里还有大批司局级干部。他们6月下旬到甘肃后,立即分兵几路下乡调查。
组长罗玉川部长一行,由宋平同志陪同。从6月23日至7月5日,先后考察了定西、通渭、陇西、会宁、靖远5个县的一些社队和农户。罗玉川身材高大,满头银发。他是林业专家,一路上都鼓励基层干部和群众要多种植草苜蓿及抗旱耐瘠薄的柠条、酸刺、毛柳等灌木,既能保持水土,又能喂养大家畜,还能逐步解决农民烧柴问题。
新华社甘肃分社社长夏公然,带着我和何东君,随行采访。以下就是当年随行笔记的摘要(为保持历史本来面目,今天只加做标题,不改动原记录的文字)。
6月23日晚上,定西地区负责人王化宇全面汇报定西地区基本情况
王化宇说,全地区……人均购买力63元。1971年发给农民的布票有70%没有买。
……这几年农业学大寨,全地区有3万多人到大寨去过。如学大寨的工分制,收回农民的自留地。
王化宇说:定西地区农民除了几颗粮食,再没有什么可以变钱的东西。1972年年终分配平均每人现金收入有25.7元。……农村单一经营,现金收入很少,政府给缺粮户的回销粮指标,他们没有钱买。
王化宇说,年年又购又销,把农民折腾苦了。今年,有17.8万户、106.58万人吃回销粮,占农业人口一半。已吃了6900万斤,缺口还很大。老百姓没钱,先买回点粮食,拿到市场上高价卖掉,再去买回剩下的回销粮指标。这样,国家给农民一天0.8斤的回销粮指标,他实际上吃不到。粮食不够吃,有的人就外流讨饭。通渭县外流要饭的有3000多人。
…………
群众缺粮又缺钱。开始是卖猪卖鸡蛋,后来卖布票棉花票,变卖家里一切可以值点钱的东西。现在还有啥可卖的?有啥卖啥,连房顶上的瓦都卖了,以后下雨了怎么办?再不要让卖了。买粮没有钱,先打个借条,将来或贷款或救济。
6月29日晚上陇西县委汇报许多农户没有被子
陇西,渭河上游,陇山之西。当年伯夷叔齐不食周粟,采薇菜充饥,最后饿死在首阳山。首阳山就在陇西。陇西县城四周有7万多亩川水地,但山岭上的土地也是十分干旱贫瘠的。
县委副书记胥起云汇报说:全县31.9万人,需要追加回销粮129万斤,救济被子2万多床,衣服14万套。柯寨公社八里沟生产队28户,只有19床被子;马河公社罗家山生产队13户人5户没有被子。队长家8口人,只有一串烂棉絮当被盖。
6月30日,定西地区粮食局长谈又购又销劳民伤财
下午召开的地区农办、气象局、粮食局等部门负责人座谈会上,粮食局长孙兆甲坦率谈到粮食政策问题是:又购又销劳民伤财。
他说,定西地区靠天吃饭,粮食生产很不稳定。近几年人口增长快,粮食没有增长,但粮食征购任务一年比一年多。为了完成征购任务,先不管你农民够吃不够吃,先要你给粮站仓库交了粮食再说。有的交了征购粮没过两个月,就缺粮了。于是,又到国家粮库去买回销粮。这样又购又销,粮食驮来驮去,把农民折腾苦了,当然意见大啦!近几年全区吃返销粮的社队农民都在一半以上,有些县如通渭,占八成左右。
罗玉川和宋平问,听说有些地方农民交粮食还很积极,为什么?
孙兆甲笑着答道:那是因为他交的少,返销的多。他不交一点,怕你不卖给他。再说,为完成征购任务,各级党委、政府又是开会,又是通报进度,今天点名批评这个,明天训斥那个,迫使下边干部谁也不敢怠慢,不购过头粮怎么办?农民也没办法,你要我交我只得交,反正你共产党的政府是不能饿死人的。
7月13日,国务院的工作人员已陆续返回北京。中央救灾的大批粮食、衣被等物资正在调运中。甘肃省为搞好这些工作,接二连三地召开各种会议。
7月19日,省委在宁卧庄礼堂召开中部干旱山区18县及邻近7个县的党委书记共30多人参加的会议。
上午,宋平主持会议并作主题发言。
他说:这个会议议题有三:一是生产自救,二是困难救济,三是规划改变面貌。
宋平说,今年的中央工作会议上,冼政委反映了中部地区的情况,引起了中央领导同志的重视,周总理几次讲到,很关心。当时只讲到定西情况,他听了很难过。要给予支持、救济、帮助,旧军衣可以给。回来传达会议不几天,中央就派了这么强大的工作组来,下去访贫问苦,了解了很多情况。
宋平说:造成中部地区困难的原因,当然有干旱、灾害,但主要的还要从主观上检查,从我们工作上检查。学大寨运动开展得不够,政策方面有些不落实。同样的困难地方,有些生产队就不错,有些一看就不怎么样。有些政策没解决好,如又购又销的问题,全省13000个生产队(占总数的51%)购了过头粮。其中静宁、通渭等县占80%以上。这个责任主要由省上负。把任务压下去,要人家完成,违背了毛主席的教导,不实事求是。
1973年秋冬,国家救灾的大批粮食和军队后勤仓库拿出来的大批旧军服,源源不断地运到甘肃,逐步分发到灾区农民手中。一时间,定西地区广大干旱山区受灾的农民“吃的是国家粮,穿的是黄衣裳”,几乎成了一个“复员退伍军人的世界”。农民幸免于难,对党中央、毛主席、周总理感激涕零。农民们记忆中的灾年,如1929年死人是相当多的。翻开定西各县的县志,大旱大饥,“饿殍载道”、“人相食”的记载屡见不鲜。最近的记忆则是1959年至1961年,通渭县非正常减少人口,即死亡和外逃近10万人,其中死亡60210人,死绝了2168户。70年代初的旱情,比历史上的灾害要大。幸亏中央发现了,救助比较及时,才使受灾农民幸免于难。
周总理当年要求甘肃“半年内解决生活问题,两年半解决生产问题”。灾民生活问题在半年内是基本解决了,但生产问题在两年半是没法解决的。冼恒汉当权,开口闭口抓阶级斗争,搞路线斗争,批唯生产力论,谁也没法去落实周总理指示。直到粉碎“四人帮”以后,1977年7月,中央解决了甘肃省委领导班子问题,宋平同志担任了中共甘肃省委第一书记,“四人帮”那套极“左”思想路线对农村工作的干扰破坏才得以遏止。1979年后,甘肃定西地区农村逐步实行联产承包制,农村工作、农业生产才真正走向稳步发展之路。但是,对农业生产基本条件相当差的定西及甘肃18个干旱县来说,轻言“粮食过关”或“改变了面貌”都是不切实际的,也是不负责任的。
——摘自2009年第9期《炎黄春秋》邓全施《周恩来与定西救灾》一文,题目为编著者所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