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本特别的书,与其说是写成的,不如说是积累而成的。在我从事政策研究工作的五年中,我有幸,也有体会,学到、看到了大量的经济问题。我用心去感悟,用脑去思考,逐步从感性认识向理性思维转变,从书本转向实践,又从实践转变成为新的认识和思维,所以称之为实证分析。因为我从事的研究工作本身就比从事纯经济理论研究的起点要低。这是工作的需要,更是实践的需要。就经济理论而言,不论是研究的深度,还是广度,我的这作品远不能与专家学者相比。因为纯理论的东西对我从事的工作来讲没有实践性,其本身就毫无意义。但是实证分析所研究的经济问题又远比基层一线实践者们的认识要高。没有经济理论支撑的实证分析,充其量只是经验,不能超前指导工作。从另一个角度讲,没有经济理论支撑的实证分析,也只能是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没有广度,也没有深度。实证分析要从普通的经济现象和问题中看到未来发展的趋势,知道哪些事物具有生命力,哪些事物具有持久的发展潜力,哪些事物又会在瞬间消失。这“一低一高”,正是从事政策研究工作的生存空间,也是这本书之所以要考虑出版的原委。
区域经济的发展,说到底是区域主导产业的发展。武威的主导产业如何选择,选择什么样的主导产业,才是符合武威实际的,才能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起飞?经过各方面的探讨,认为武威区域经济的发展,主导产业是发展食品工业。从过去到现在,我认为是正确的,是符合武威实际的。在过去几年中,我认为武威主导产业的选择问题已经解决了。但是,在武威市中小企业局工作的这一年,我认为,武威主导产业的选择问题并没有破题,而且越来越觉得问题严峻。如果照此发展下去,随着东西部地区发展差距的拉大,武威将会越来越落后。要解决武威经济如何才能有效发展的问题,首先要解决我们认识论和方法论的问题。市场经济已经打破了传统的画地为牢、自给自足的区域发展模式,滚动和可以无限扩张的市场为每一个区域的发展创造了广阔的空间。在这种新条件下,武威及广大不发达的地区要想走出一条新路,最关键的因素就是思维的转换,具体地说就是必须实现思维的三大转换——将量入为出的思维转换为量出为入的思维;将封闭的静态的思维。转换为发散的、动态的思维;将线性的思维转换为复合型的思维。有多少米做多少饭固然有道理,但在市场经济中,学会找米下锅的人,才是真正的成功者。武威发展缺什么?全市上下几乎会异口同声地回答——缺资金,但武威存贷差高达70亿,这意味着武威现有70亿元的资金已通过银行体系源源不断地被发达地区所占有、使用,这是符合市场经济游戏规则的。因为资金的流动以效益为前提。但是,如果我们找对思路,用担保公司来撬动银行资金,武威资金总量将会增加5至8倍,意味着武威的经济总量将会大幅度增长。这种找米下锅的思路将会很快缓解武威发展慢的格局。
纵观武威中小企业的发展,几乎是跟在发达地区的屁股后面跑。所上项目都是在市场中找那么一点小空隙,就上马投产,但终究没有发展壮大。盘点武威企业的产品,主要有以下几种:一是酒类。酒类一度时期有望可以形成一个知名品牌。皇台酒曾有望成为名酒,一方面由于企业自身的原因,另一方面地方对培养一个知名品牌对地方经济发展的带动作用认识不足,对皇台的支持力度也没跟上,导致这个陇货精品萎缩,虽然打开了市场。但没有站住脚。莫高的情况也是同出一辙。二是啤酒大麦。现在大大小小的麦芽厂有17家,凭借河西啤酒大麦的品质优势,发展了一个小产业,河西走廊的啤酒大麦在国际国内市场上占有了一席之地,可以说影响着国际国内的市场价格。但啤酒大麦的生产是一项技术含量比较低的产业,在未来能真正左右市场的难度很大。三是制药。武威泰康制药的祖师麻膏药、宫瘤宁片两个品种,普安制药的宣肺止嗽合剂,目前在市场上的竞争力比较强。从市场空间分析,未来将会具有持久的竞争力。四是熏醋。这个名牌产品,可惜没有规模,不能形成规模边际效益。其他产业的情况也是一样。
归结起来,区域经济的产业化发展是未来经济发展的战略大趋势。
所谓区域经济的产业化发展,就是充分整合本区域的资源优势,以市场为导向发展本区域的龙头产业,形成本区域的某一个或某几个产业板块。再以这些龙头产业对内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对外开展合作和流通。
促进区域经济产业化发展,地方政府和企业要紧密合作。赋予本区域一个或多个产业,形成一个或多个产业龙头,是发展区域经济屡试不爽的法宝。景德镇的瓷器、佛山的陶瓷、温州的皮鞋、永康的五金就是区域产业发展的代表。很多地区均在不遗余力地支持、推出自己的龙头产业,在经济发展相对落后的内地省份更为突出,武威处在“第三世界”的“第三世界”,就更为迫切。
武威经济要获得根本性的发展,就得实行两个行为的根本转变——企业行为和政府行为。具体来说,企业要在管好自己的事的前提下,“管好”政府的事;反之,政府要在管好自己的事的前提下,“管好”企业的事。作为产业领头羊的企业在实施产品启动前,先得实施板块启动,然后产业启动;与此同时,政府在实施板块启动前,先得实施好龙头企业的产品启动和产业启动。即:“企业→产品启动→产业启动→板块启动←政府”。
话题回到前面,所谓区域主导产业的选择并没有破题,就是产品启动没有破题。如果产品启动破题,像温州、永康的产业启动就易如反掌,仅仅是克隆一批企业而已。
正当武威上下进入加快石羊河流域综合治理攻坚破难之机,我认为,不能就治理问题来解决治理问题,要综合治理就必须用发展的办法解决前进中的困难和问题。就是要用产业启动解决劳动力的转换,实现工业化、农业产业化的较快发展,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率,来解决石羊河流域综合治理问题,用产业的发展保证生态文明的实现。
武威农村的问题,也是一个不轻松的话题。我清楚地记得,在2002年12月,市委书记张绪胜同志带领我们在凉州区调研,主要是看凉州区的农村经济,我们看了凉州区农村的一些企业、部分乡镇的日光温室,还有一些种养方面的典型,在调研活动快要结束时,我因病住院,需要手术治疗。在手术的前一晚,我睡不着,特向领导提出武威农村经济发展的三句话,就是后来在《全市加快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意见》中的“三个提高”,“提高特色种植在农村种植业中的比重,提高草畜产业在农业中的比重,提高农村二三产业在农村经济结构中的比重”。后来不管出现什么问题,我自认为这“三个提高”是当前乃至今后很长时间武威农村经济发展的总方向,只是在不同历史时期的侧重点不同罢了。小时候,我家10口人,有自留地1.5亩,我与父亲在武威铁路局市场卖杏子时,我看到铁路局的职工对市场上的菠菜买得特别多,回来就对父亲说,我们能否用二分地种菠菜,其余的地种麦子,已过花甲之年不能在生产队务农的父亲同意了我的想法。那年,我家在菠菜种植技术不过关的情况下,两分地的菠菜,五茬收入了140元。那时的140元对于因交不起5毛钱学费而缀学一个学期的我是一个天文数字,全家人非常高兴,父亲脸上露出了灿烂的笑容。那一年,我家的杏子也收入了60元,我们全家在过年的时候全都穿上了新衣服。对特色种植有深刻感受的我,建议提高特色种植在种植业中的比重,并全力呼吁全市向这个方向努力就成为一件顺其自然的事。发展草畜产业实质是发展种植业的前向产业,是传统种植业提高附加值的“传统路径”,是落后的西部最容易接受的产业,提高草畜产业在农业中的比重其实质是一个效率问题。提高二、三产业在农村经济结构中的比重,其内涵就是把农民从土地中解放出来,实现土地集约经营,实现种地农民和做工农民的双赢。
我之所以要用这个实例说明,就是说我书中所形成的观点,是由众多的感悟与体会书写的,每一个观点的背后,我和我的同仁们是付出了艰辛的劳动,并不是人们常说的那样,文章是写出来的,它是思想的结晶,心血的凝聚。我真心地向读者奉送我的心意,愿读者接受。
冯 祯 文
二○○七年十月二十六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