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2362300000002

第2章 中国古代名实观(2)

故彼彼当乎彼,则唯乎彼,其谓行彼;此此当乎此,则唯乎此,其谓行此。(同上)“唯乎彼”,彼名当于彼实。“唯乎此”,此名指于此实。“彼”的名必须专指“彼”的实,“此”的名必须专指“此”的实,才是“名正”(正名)。如果“彼”的名指“彼”又指“此”,“此”的名指“此”又指“彼”,彼此混淆,就是乱而不正了。公孙龙要求“名”必须有确定性,即概念不能混淆和偷换,这是与形式逻辑的同一律和矛盾律的要求一致的。

“白马非马”,据传原来是战国时宋国的稷下辩士儿说首先提出的命题,但儿说的学说没有保存下来。公孙龙对这个命题作了深入论证,从逻辑上区分了外延和内涵的不同,从哲学上揭示了一般与个别的区别。他说:求马,黄、黑马皆可致;求白马,黄、黑马不可致。使白马乃马也,是所求一也。(《公孙龙子·白马论》)这里明确指出“马”包括黄马和黑马,而“白马”则不包括黄马和黑马,这等于说“马”与“白马”的对象(外延)是不相等的。“马”与“白马”不能是“所求一也”。公孙龙还从属性即内涵方面去区分“马”与“白马”的不同:马者,无去取于色,故黄、黑马(“马”,道藏本原无“马”字,从谭戒甫说补。)皆所以应;白马者,有去取于色,黄、黑马皆所以色去,故唯白马独可以应耳。无去者,非有去也,故曰:“白马非马。”(《公孙龙子·白马论》)意思是说,马泛指一切马,并没有颜色的限制,而白马则在颜色上有确定的限制。这里,白马与黄马、黑马,以及与马有“无去取于色”与“有去取于色”的内涵区别,并没有否定“白马”中包括有“马”的内涵。公孙龙从外延和内涵两方面论述了白马与马的区别,他也并没有把“白马”排斥在“马”的外延之外,他说:“马固有色,故有白马。使马无色,有马如已耳,安取白马?”(同上)意思是说,马都是有颜色的,所以才有白马,假如马是没有颜色的,从哪里取什么白马?这说明公孙龙认为白马是指白色的马,是马的一种,一部分。公孙龙还说:“异黄马于马,是以黄马为非马。”(同上)黄马之所以是非马,是因为黄马异于马。这也说明,《白马论》中的“异”与“非”是同义词。“黄马非马”是说黄马异于马,同样“白马非马”也是指白马异于马,并不是说白马不属于马,不是马。

总之,“白马非马”的命题从外延和内涵两方面反映了一般与特殊的逻辑关系,指出共性的“名”和特殊的“名”具有不同的外延和内涵,所以是具有正名意义的逻辑命题。公孙龙《白马论》还在逻辑上肯定了两个概念的蕴涵关系(类属关系),从而也肯定了哲学上一般与个别的辩证关系,这又等于否定了他自己的“离坚白”的命题。

六、《庄子》的“形色名声不足以得彼之情”的观点

先秦时代道家经典之一《庄子》一书,对名实关系问题有些正确的论述,《逍遥游》说:“名者,实之宾也。”“宾”,从属、派生的东西。肯定实是第一位的,名是反映实的。这是唯物主义的观点。从全书来看,《庄子》更多的是反对儒、墨的正名思想,反对正名治国说。《天道》篇说:古之王天下者,知虽落天地,不自虑也;辩虽雕万物,不自说也;能虽穷海内,不自为也。……礼法数度,形名比详,治之末也。……末学者古人有之,而非所以先也。……故书曰:“有形有名。”形名者,古人有之,而非所以先也。古之语大道者,五变而形名可举,九变而赏罚可言(“变”,谓演绎、阐发。“五变”、“九变”,指论述的次序:一天、二道德、三仁义、四分守、五形名、六因任、七原省、八是非、九赏罚。前后轻重主次不能颠倒。)也。骤而语形名,不知其本也。骤而语赏罚,不知其始也。倒道而言,迕道而说者,人之所治也,安能治人!骤而语形名赏罚,此有知治之具,非知治之道。可用于天下,不足以用天下。此之谓辩士,一曲之人也。礼法数度,形名比详,古人有之,此下之所以事上,非上之所以畜下也。“知”,通智。“落”,通络,包罗。“雕”,粉饰。“能”,能力。“形名”,即名实,循名责实。“比详”,比较,详审。这是阐述形名与政治的关系,认为形名只是“治之具”,即统治的手段,而不是“治之道”,不是治理天下的大道。形名是下之所以事上的工具,这种工具必须服从道——总原则。

《庄子》从多方面贬低甚至否定名言概念的作用:

(一)无形的“道”是不可名言的。《庄子·知北游》说:“道不可言,言而非也。……道不当名。”“道”是不可言不可名的,一说就会错的。《庄子·秋水》说:夫精粗者,期于有形者也;无形者,数之所不能分也,不可围者,数之所不能穷也。可以言论者,物之粗也;可以意致者,物之精也;言之所不能论,意之所不能致者(此句“致”上原有“察”字。依马叙伦、严灵峰之说删。),不期精粗焉。“无形者”,指无形迹的“道”。“不可围者”,指没有外围的“道”。这是说,所谓精小粗大,只是期限于有形迹的事物,而“道”是无形迹的、不可围(无限)的,是不能用名数表达,也不是数量可以穷尽的,就是说,作为宇宙的本体“道”是不能用语言表达,也不能用概念把握的。

(二)变化的万物也是难以名言的。《庄子》说:万物皆种也,以不同形相禅,始卒若环,莫得其伦。(《庄子·寓言》)

化其万物而不知其禅之者,焉知其所终?焉知其所始?正而待之而已耳。(《庄子·山木》)“皆种”,都有种类。“禅”,代替、代谢。“始卒”,始终。“伦”,次序。“正而待之”,谓顺任自然的变化。就是说,万物各有种类,以不同形状相代谢,首尾相接,如环一样,怎能知道它的终结和开始?顺其自然的变化就是了。《庄子》认为,万物是变化不已的,是静止的概念所无法表达的。

(三)名言自身并无确定的内容。《庄子》说:夫言,非吹也,言者有言,其所言者,特未定也。果有言邪?其未尝有言邪?其以为异于音,亦有辩乎,其无辩乎?(《庄子·齐物论》)“吹”,风吹。“特未定”,不可为准。“”,初生的鸟。这是说,言论并不像吹风,发言的都没有定准。是发了言呢,还是没有发言呢?人们以为自己的发言不同于小鸟的叫声,到底是有分别呢,还是无分别呢?又说:今我则已有谓矣,而未知吾所谓之其果有谓乎?其果无谓乎?……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既已谓之一矣,且得有言乎?既已谓之一矣,且得无言乎?一与言为二,二与一为三。自此以往,巧历不能得,而况其凡乎?故自无适有,以至于三,而况自有适有乎?(同上)“巧历”指巧于计算的人。“凡”,凡夫,普通人。意思是说,我已经说了话,但不知是真说了呢?还是没有说?天地和我并存,而万物和我合为一体。既已成一体,还要名言吗?既然已经说了合为一体,还能说没有名言吗?万物一体再加上我所说的就成为二了。二再加言中的“一”就成了三。这样往下计算,即使最善于计算的人也不能算出最后的数目,何况普通人呢?从无到有已经生出三个名称了,何况从有到有呢?事情是不能推算、不能名言的。

《庄子》还认为大道的意义是不可言传的,记载大道学说的书籍也是不可贵的。它说:世之所贵道者书也,书不过语,语有贵也。语之所贵者意也,意有所随。意之所随者,不可以言传也,而世因贵言传书。世虽贵之,我犹不足贵也,为其贵非其贵也。故视而可见者,形与色也;听而可闻者,名与声也。悲夫,世人以形色名声为足以得彼之情!夫形色名声果不足以得彼之情,则知者不言,言者不知,而世岂识之哉!(《庄子·天道》)这是说,世人所尊崇的大道记载在书中,书中所记载的不外是语言文字。语言的可贵在于它所表达的意思,意思又带有言外之音,这是语言所难以表达的,而世人因为珍贵语言才传之于书。其实世人所珍贵的并不是真正可贵的。看得见的是形和色,听得见的是名和声。可悲啊,世人以为从形色名声中可以得到道(“彼”)的实情!如果从形色名声中实在无法得到道的实情,那么知道的不说,说的并不知道,世人又怎能了解呢?《庄子》强调“意之所随者,不可以言传”,凡是形色名声,书中言语文字,都不足以表达大道,书本知识很难因语言文字而成为可贵的。

在名实关系问题上,《庄子》尖锐地提出了名言概念能否反映、把握道和事物的问题,暴露了人的思维中的抽象和具体、静止和运动、有限和无限的矛盾,揭示了名言概念的局限性,这是有意义的。但是,《庄子》以道的无形性、事物的流变性和名言的相对性,否定名言概念的作用,否定名实之间的同一性,陷入怀疑主义,是完全错误的。

七、后期墨家的“以名举实”和“名:达、类、私”说

后期墨家继承和发展了墨子的“取实予名”的思想,提出“以名举实”的观点,批驳把事物属性和事物相分离的错误观点,并且对名的分类和同名的歧义作了论述。在“名实”之辨上作出重要的理论贡献。

(一)“以名举实”

《墨子·小取》篇提出“以名举实”的命题,阐发了名称、概念表述客观实在的思想。“举,拟实也。”(《墨子·经上》)“举,告以之(“之”,原作文,据孙诒让校改。)名,举彼实也。”(《墨子·经说上》)“举”是模拟客观事物的实相。“所以谓,名也;所谓,实也。名实耦,合也。”(《墨子·经说上》)“实”是“所谓”,即客观对象、内容;“名”是“所以谓”,即形式,是用以表述客观事物的。有“所谓”之实才有“所以谓”之名,有实才有名,无实就无名。实是决定名的,实是第一性的,名是第二性的。“名实耦”,是指主观形式和客观对象的统一,即名实相符。《墨子·大取》篇也说:“诸圣人所先为人欲名实,名实不必名。”意思是说,圣人的当务之急是考核名实,但实不必名而存在。这也是认为,先有其实而后才有其名,实在先而名在后。

“以名举实”是人们交流思想的方式,《墨子·经说下》说:或以名视(示)(孙诒让说“视”与“示”通。下同。)人,或以实视人。举友富商也,是以名视人也。指是(霍)(孙诒让说“臛”或当作“霍”。谭戒甫认为“霍”即“鹤”字。)也,是以实视人也。交流思想或者是以名示人,或者是以实示人。如说某友人是富商,是以名示人。用手指鹤,是以实示人。

后期墨家还强调事物的属性是不能离开事物而存在的,他们反对公孙龙的“离坚白”的观点,认为石头的坚白属性绝非离开石头而独立存在。坚白是和石“相盈”,即相联系着的。“苟是石也白,败是石也,尽与白同。”(《墨子·大取》)如果这块石头是白的,就是把它打成碎片,也还都是白的。白的性质存在于石头之中。坚的性质也是如此。“坚白,不相外也。”(《墨子·经上》)坚与白同属一块石头,无坚不白,无白不坚。又说:“坚白之撄相尽。”(《墨子·经说上》)“撄”,彼此接触。石头的坚与白是不可分离的。就是说,坚白是石头所固有的。又说:于,石一也,坚白二也,而在石,故有智焉,有不智焉,可。(《墨子·经说下》)“智”,同知。这是说,坚白统一于石头,坚和白又是两种性质,接触石头时知坚不知白,看石头时知白不知坚,这是可以的。但是,所知和所不知俱在于一物。后期墨家强调物性为物质所固有,是一种朴素唯物主义的观点。

(二)“名:达、类、私”

后期墨家根据外延的大小,把“名”区分为三种,《墨子·经上》说:“名:达、类、私。”《经说上》解释说:名:物,达也;有实必待之名(“之名”,原作“文多”,从梁启超校改。)也。命之马,类也;若实也者,必以是名也。命子臧,私也;是名也,止于是实也。“达”,通。达名,通于一切的名,即最高的类概念,最普遍最一般的概念。凡是客观存在(“有实”),必得这个名称。如“物”就是达名。类名,一类具体事物所共有的名,即一般的类概念,普通概念,如“马”。私名,某一个体的名称,不是概念。私名,“止于是实”,专指某一特定事物,不得移称其他事物。如“臧”,即私名。达名、类名是概念,私名是名称。可见古代讲名,既指概念,也指名称而言。这里所讲的“名:达、类、私”,即名的普遍、特殊、个别三个层次。

(三)“同名之义”

名的意义往往是多种的,这就有“同名之义”,即名称、概念的歧义问题。后期墨家曾指出一名多义,即多义词,如“为丽不必丽”(《墨子·经说下》),上一丽字为相偶,下一丽字为美丽。意思是相偶不必定美丽,而不是相偶不必定偶。这都反映出古代哲学家对“名”的认识已达到相当的深度。

同类推荐
  • 国学十八篇

    国学十八篇

    《国学公共课:国学十八篇》收录章太炎先生1922年及1935年数次公开讲学记录,系统体现国学的概貌,展示章氏深厚的学养,内容通俗易懂、简略概括,对中国传统经学、哲学、文学进行精到而系统的简述,深入浅出,行文典丽古雅,是热爱本国传统文化的读者的最佳入门读物,也是了解章氏思想及国学进阶的最佳指引之书。
  • 菜根谭(第七卷)

    菜根谭(第七卷)

    本书是明还初道人洪应明收集编著的一部论述修养、人生、处世、出世的语录世集,成书于万历年间。作为一部富有汉民族生活伦理思想的著作,它深刻的体现了汉族传统道德生活化的倾向。儒家通俗读物具有儒道真理的结晶,和万古不易的教人传世之道,为旷古稀世的奇珍宝训。对于人的正心修身,养性育德,有不可思议的潜移默化的力量。
  • 庄子全鉴

    庄子全鉴

    本书是道家学说的代表作品,也是中华传统文化中的一朵奇葩。《庄子》的作者并非庄子一人,据后世学者考证,其中“内篇”出自庄子之手,而“外篇”和“杂篇”就比较复杂了,多是庄子学说的继承者所作。庄子是奇人,《庄子》是奇书。博大精深的《庄子》,对后世思想史、哲学史和文学史的发展作出了不可估量的贡献。
  • 鬼谷子智谋全解(第三卷)

    鬼谷子智谋全解(第三卷)

    《鬼谷子》立论高深幽玄,文字奇古神秘,有一些深涩难懂。为了让广大读者更加深刻地理解其中深刻的思想内涵,易于好读和好懂,编者在编著本书时,根据《鬼谷子》分章分段集中逐个立论阐述的特点,进行了合理分割划分,再一一对应地进行了注释、译文和感悟,还添加了具有相应思想内涵的故事,以便于广大读者阅读理解。
  • 儒家的处世之道

    儒家的处世之道

    儒学的本质是应时变通、趋时更新的,既有一以贯之的常道,也有因时而异、因时制宜的变道。因此,在今天这个时代,儒家思想是具有今天的时代精神的儒学。在人们都拼命追求物质幸福的时代,凭添了许多的惆怅、无奈与困惑,希望儒家的学问和智慧能引导人们站在今天,赢得未来!在做人中做事,在做事中做人。
热门推荐
  • 现世精灵恋

    现世精灵恋

    凌雪儿的逝世,导致她的前世今生被揭开。原来她是精灵界的雪精灵。她叫雪萤,拥有冰雪的力量。随后我又得知,这个世界不光只有人类这个种族,还有神族、龙族、灵族和魔族。如今魔族计划着统治四族,于是他们把侵略的硝烟在四族中最弱小的人族引燃,人族危在旦夕!神族的统治者得知人族正在受到魔族的侵害,于是就派灵族的精灵去人间守卫百姓,并且弄清魔族的目的。如今魔族的目的已经浮出水面,四大族决定联手对抗魔族。可不久之后龙族的首领遭到魔族首领的蛊惑,与之同盟。失去了一族的神、灵、人三族,将如何抵抗魔、龙族的入侵?
  • 最强异能之路

    最强异能之路

    方凌在一次意外落水的时候,一枚神奇的光球给予他强大的能力,也为他打开了另一扇大门。水系只是一个起点......治愈系,时空系......各种强大无比的异能散落在世界各处。他本来不是一个贪心的人,奈何被人咄咄相逼......最后毅然决定将所有的异能收入手中,走上追求最强之路!——十数年后,方凌站在世界之巅,很平静地说:我泡过最漂亮的妞,上过最美的女人,获得最强的力量,开创最庞大的帝国,踩死最无耻的敌人,最重要的是没有让任何一个亲人朋友受到伤害。
  • 梵华劫

    梵华劫

    上一世,他和他同为神,而他却毁她神魂尽灭;这一世,他仍为神,而她却百经轮回,堕神成魔。命运轮回,再度轮回之际,她势必要他白倍奉还。“风御殇,你以为,我会让你如愿吗?”女子红衣猎猎,笑得惨淡。回眸间,隔世的彼岸已开得正好,却再是无人侧畔轻呢,忘川河畔,惟一抹离殇飘渺如常······
  • 天行健

    天行健

    本书以报告文学的形式记录了1954年由第四军医大学与原第五军医大学合并后的第四军医大学历经风雨沧桑的五十年发展历史。
  • 腹黑老公极宠妻

    腹黑老公极宠妻

    乐乐从来没有想过,自己的人生会出现陆铭轩这样的男人。他完美,腹黑,还会卖萌!对待他人,运筹帷幄,冷峻尊贵,在她面前,腹黑如斯,无耻卖萌!这简直就是人生的两个极端啊!那又如何,照样逃不出她的五指山。
  • 宠卿入骨:魔尊的心头爱

    宠卿入骨:魔尊的心头爱

    【无邪】仙尊,魔尊都是尊,你为何只看他不看我【桃夭】仙与魔虽一字之差,但却是天上地下【无邪】我,宁负天下人,不负你。而他博爱天下人,你只是渺渺众生中的一员【桃夭】所以,这一次,可以考虑你,我的魔尊大人……林月牙现代女:桃夭已死,我叫月牙。魔尊无邪:不管你叫桃夭还是林月牙,都是本尊的心头爱,你要什么本尊便给你什么!
  • 重生之撩夫手札

    重生之撩夫手札

    被自己喜欢的人杀死还变成了他的女儿是何等感觉?安夙澈皱了皱眉头……“这种感觉,就像是一碗白花花的米饭,放了各种各样的调味品,酸甜苦辣应有尽有。”其实刚开始变成李墨尘的女儿她是拒绝的,但是,这样更容易整死他倒也不错。可是,刺杀计划一号……正要让他在睡梦中结束这个荒谬的游戏,他却哭鼻子了!刺杀计划二号……依旧是睡梦中,这次安夙澈更加的坚定!并且相信自己绝对下得去手!即将把他送入黄泉的时候,他却说梦话了?哎……复仇之路,路漫漫系其修远啊!
  • 幻魔玉

    幻魔玉

    各地仙迹传说神乎其神,但何处有一真?赵国末年,战火四起,英雄辈出,究竟谁能主宰天下,泰华大帝晚年建造登仙台用意何在?一块幻魔玉,究竟带主角是走向长生,还是那未知深渊?......
  • 爱是寂寞撒的谎

    爱是寂寞撒的谎

    本书讲述的是一个80后男孩的社会成长史,重墨浓彩勾画了他的官场生涯以及和四个女人的情感纠葛。小说以幸海的成长和情感、生活、工作经历为主线,成功地展现了80后男女青年的生活观、爱情观和价值观,赤裸裸地描绘了处在矛盾旋涡中迷茫的的寻求出路的社会青年的画面。
  • 坐一回儿子的车

    坐一回儿子的车

    《坐一回儿子的车》由厉剑童著,主要内容:母亲含辛茹苦把儿子抚养成人,儿子出息了,有小轿车了,也忙了。母亲一次又一次想坐一回儿子的车,每次话到嘴边又咽下去……母亲终于有机会坐上了儿子的那辆红色小轿车。不过那车没有开往儿子住的省城,也没有到有风景的地方,而是缓缓地驶向了小城西北角,那里是一个刚建成的高档火葬场……《坐一回儿子的车》字里行间溢满真情,让人感慨万千,让每一个读者都禁不住泪流满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