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234900000008

第8章 温暖

掬一怀满满的乡愁

居然真的有人动用了许多科学数据,妄图论证一下:外国的月亮确实比中国的圆。可是,再精确的计算也测不出感情的弧度。望月思乡,不只是时空的距离,也是内心的思恋。“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自诞生之日起,就已变成中国文化的一种内在涵养,经由文学的传承,在人们的心田里世代流淌。

故乡是一个很模糊的概念,到底什么才最能代表故乡,恐怕谁也说不清。门前那棵粗壮的古树,上学途经的那条溪流,伙伴们郊游的那个春天,恋爱时约会的那位姑娘……故乡是生命开始并成长的见证,也是未来岁月都抹不去的一股熟悉的味道。即便两个素不相识的人碰面,如果他们都来自同一个地方,那么乡音乡情,总会令他们彼此亲切并信任。所以,中国人将“他乡遇故知”列为人生四大喜事之一,足见故乡在人心中的魅力。

可是,假如一个人遇到了自己的老乡,会问些什么呢?

应该会问当年那个淘气的同学,现在是不是也同样娶妻生子,青云平步;当年那条清澈的小溪是不是还能洗米洗衣;我们的学堂和先生是否依然如昔……大千世界,人海茫茫,并不是每个人都有机会遇到邻里乡亲的。真的遇到了,千言万语,一时又不知从何说起。即便是最会说话的诗人,家长里短,问的也是芝麻绿豆的小事。

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

王维《杂诗》

当王维遇到了自己故乡的人,他开心地问:你从故乡来,也应该知道故乡的事情。你来的时候,我窗前的梅花开了吗?诗人以最通俗平淡的语言,最寻常的小事发问,让人不免思考,离家这么久怎么只记得那一束梅花?

其实,故乡的青山绿水,柳暗花明,都在离开故乡后,开始在诗人的心底低回。

往事如电影一样,在心里温习了无数次。

能够深深记起的,一定是当年最刻骨铭心的故事。或许是寻常的一件乐事,或许是浪漫的一次邂逅,又或者只是偏爱自己窗前的梅花。总之,是不起眼的小物件勾起了大诗人的乡情。在每一个孤独的夜晚静静地升起,浓浓的思绪就这样,在慢慢的品味中荡漾开去。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在这一年的九月初九,王维忽然觉出了伤感。在这重阳之日,远方的兄弟们一定在登高、饮菊花酒,庆祝金秋的丰收,品尝收获的果实。登高是对生活步步高升的期望,菊花是人们希望长寿的象征,九九重阳,久久相聚,兄弟们一定遍插茱萸,以昭示祛病健身,可惜在如此喜庆的日子里,却没有我的参与。

在这样的感觉和情绪里,远游的王维发出了这样的叹息,“每逢佳节倍思亲”!只此一句,道出了世代游子的心声。当一个人漂泊在举目无亲的异乡里,人常常会有一种孤独感。万家灯火点亮时,却没有豆大的灯光是为自己而点燃;倦鸟尚且需要归巢,何况是一个有血有肉的人呢?平常的日子也就罢了,在别人合家团聚的时候,自己却孤身一人,寂寞将时间撕扯得更加漫长,每个细小的感受都变得更加清晰,思乡的细胞也就开始不断分裂,扩散出更多的想念。也因此令王维的这首诗名垂千古。

其实,唐诗中很多名篇佳句之所以能够打动人心,并不是因为其辞藻华丽,或者发了如何另类的癫狂之语。恰恰相反,许多唐诗之所以深刻感人,广为传诵,主要是源于对生活真诚、细腻的描摹,对人类共通的普适性情感的一种解读。星移斗转,长河湍流,人们仍然可以通过阅读古典诗词仰望唐朝的天空,从前人的故事中品出自己的人生。生活就像一条长长的旅途,人们走在这条路上,漂泊不定,却又常常在中途的驿站停留。每一次驻足时,都会想起上一次停靠的港湾,就像心灵的“暂安处”。

尤其是现代生活的便捷,早已打破了地域的限制。二十岁的孩子们常常背着行囊异地求学,或者也有早早开始生活的朋友,踏上离家的列车,去外面的世界寻求更广阔的天空。在新的时空下,人们结识新的朋友,组建新的家庭,在“第二”甚至“第三故乡”深深地扎根,开枝散叶,经历新的人生。

正像著名学者陈平原曾在他的散文中说,“在一个地方呆久了,这个地方也便成了故乡。”

客舍并州已十霜,归心日夜忆咸阳。

无端更渡桑乾水,却望并州是故乡。

刘皂《旅次朔方》

刘皂说,我像客人一样在并州生活了十年,这些日子里,我日夜想念故乡咸阳,归心似箭,只盼着早点荣归故里。刘皂没有说为什么来到并州,也没有说为什么又要回到家乡。但是古今一理,料想初渡桑乾水时,背井离乡不过是为理想、功名奔波。年方日久,十载艰辛,一无所获,只得告老还乡,“更渡桑乾水”。

有人说,世界上最珍惜的都是“得不到的”和“已失去的”。那些曾经的擦肩而过,忍痛别离,常常令人肝肠寸断。在并州的十年,诗人日夜想念自己的故乡,故乡的亲友,故乡的山水,几番梦回,恐怕都是故乡飘渺的云烟。可是,当刘皂终于可以踏上返乡的归途,回望并州,忽然惊觉:十年来,并州已经成了自己心中的“另一个故乡”。可当他发现了自己这浓浓的依恋时,竟然又是与故乡的一次作别。

告别一所学校,告别一个朋友,告别一段爱情,哪一次不是转身了之后便泪如雨注。人的感情,常如空气般透明,看不到,摸不着,却在失去的时候觉出了痛苦。

君子之交如细水长流

关于“歃血为盟”的解释,至今仍然争论不休。有的说古代“歃”就是饮的意思,只要把动物的鲜血涂在自己的嘴唇上,便可看作对天发誓,从此休戚与共,患难相扶。也有人说,应该像电视里演得那样,大家咬破手指,把血滴在碗里,取意“血浓于水”,一饮而尽,此后肝胆相照,荣辱与共。正所谓“亲戚有远近,朋友有厚薄”,能够同生共死的毕竟只是少数。但如果能够以诚相对,还是可以交到真正的朋友。

在现实生活中,每个人都可以有很多种朋友。有的可以共同逛街购物、照顾饮食起居,视为“伙伴”;有的只能吃喝玩乐,被称为“狐朋狗友”;而有的却秉持共同的操守,激励彼此的进步。知人看伴,在朋友的身上,就可以很明显地看出一个人的性格、学养与气度。因此,古人特别重视“朋友”。在他们的眼中,“同心为朋,同志为友”,只有志同道合,心心相惜的人才能配作“朋友”。

因为挑选标准的严格,所以一旦相知,自然深情不渝。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

李白《送孟浩然之广陵》

有人说,这首诗写于李白和孟浩然的第一次相遇。也有说法他们早在几年前相遇,二人英雄相惜,赞叹彼此的才华,并引为知己。此番重逢,是李白得知孟浩然要去广陵,所以约会在黄鹤楼,互诉相思。说是“相思”,其实并不为过。在这首诗中,李白说,孟浩然要去广陵了,我看着他离开黄鹤楼,在这春光烂漫的三月乘船远航。那船帆已经消失在云海蓝天之中,只有滔滔的江水翻滚着流向天边。

李白的感情随着连绵的江水不断起伏,孟浩然已经走了,但是李白依然伫立在楼上眺望。

就像诗人舒婷在《双桅船》中写到,“你在我的航程上,我在你的视线里”。

朋友走后,用独立黄鹤楼,不忍离去的孤寂来衬托深厚的情意,虽然没有写半点离愁别绪,但那滔滔江水,恰如滚滚春愁,浓得再也化不开了。人们常说古代人表达感情是含蓄的,但其中也有很多直呼胸臆的诗句,将互相的倾慕与喜爱表达得淋漓尽致。

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红颜弃轩冕,白首卧松云。

醉月频中圣,迷花不事君。高山安可仰,徒此揖清芬。

李白《赠孟浩然》

李白对孟浩然的感情,在这首诗里似乎得到了完全的确认。开篇起笔,李白就表达了自己的感情,“我爱孟浩然,他的风流天下皆知。”接着,李白说到了自己如此喜欢孟浩然的原因。他说孟浩然很年轻的时候就放弃了仕途,到老年更是卧在松林之间,开怀畅饮,独得生活的乐趣。而这份高山仰止的美德,犹如清香的花朵散发出迷人的芬芳。

也许,很多人都不明白,为什么李白一生积极入世,却对安贫乐道的孟浩然“情有独钟”。其实,李白生性浪漫、自由,与其说他热衷于功名,不如说他热衷于建功立业,而且内心,始终对自由的田园生活充满了向往。而作为隐士的孟浩然,早年时候也曾求取功名,但不第后便欣然隐居,且终身不再出仕。他能够布衣终老却名闻天下,其才学和修养,自然都是人中极品。

所在李白的眼里,不管他是不是权贵,哪怕他只是普通百姓,但也依然是自己的“手足兄弟”。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这首七绝是李白送给好友王昌龄的。李白听到王昌龄被贬消息的时候,正在外漫游。听说好友被贬,立刻写诗慰藉。“杨花已经落尽了,杜鹃却在不断地哀啼,我听说你遭到了贬官,要去扬州了,路上要经过五道溪水(辰溪、酉溪、巫溪、武溪、沅溪)。我把对你的担忧和愁绪都托付给明月了,让我的这份心意陪伴你一直走到夜郎以西(夜郎乃地名)。”

曾经有一个著名的英语故事,说两个朋友去林中打猎,不料遭遇灰熊袭击。其中一个身强力壮的人丢下弱小的朋友,自己逃生去了。等危机解除后,他很好奇朋友能够死里逃生,便好奇地询问,刚才灰熊对朋友说了什么。朋友冷冷地说,“患难的朋友才是真正的朋友”。这似乎也应了中国那句老话“患难真情”。只有经历过共同苦难的朋友,才称得上“知己”。

陶渊明说“落地为兄弟,何必骨肉亲”。茫茫人海,如浮萍相遇,能够成为朋友,就更应该珍惜。快节奏的现代生活常常带给人们浮躁的心理,在这样的氛围中,钱、权、利,都可能改变单纯的人际关系。每一次升迁、谪贬,人生际遇的起伏,可能都会影响到人们的选择。

人的生活都会有起有落,“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各种成败、酸甜都要经历。这个时候,李白的态度似乎正是现代人所应该学习的典范。他对孟浩然的布衣,王昌龄的贬官似乎不介意,在他的心里,朋友的志向与情谊,远比朋友的身份和地位重要。其实,真正的朋友,就应该像李白这样,不是锦上添花,而是雪中送炭。当朋友顺风顺水,一切尽如人意的时候,也许并不需要太多的鼓励和安慰;可是,当一个人在失败或失意的低谷,朋友的鼓励就会显得尤其重要。每个人都希望在自己遇到困难的时候,有朋友站在身旁,遮风挡雨、同舟共济。但是,却很少有人思考,该用什么样的感情来保持最初的相知。

李白一生蔑视权贵,却常对平头百姓、落难旧友表示自己的心意,说他坦率、天真似乎并不为过。但正是这份真诚与情长,令他在后来遭遇同样贬官命运的时候,收到了来自杜甫的想念,一首《梦李白》遥寄情谊。

踏歌畅饮,送别也浪漫

古代的生活终究没有现代便捷,既不能打电话,也无法上网视频。迢迢千里,即便有相聚的意愿,翻山越岭,没有三五个月恐怕也很难相见。所以,每一次的相聚和分离,大家都非常珍惜。此地一别,真是不知何年何月才能再见!按理说,这样伤感的事情,放在现在,肯定会感动得人们“涕泣零如雨”,执手相看,泪眼婆娑,更无语凝噎。但放在唐代,虽然伤感,大家仍然谈笑风生,而且还互相鼓励:山高路远,却也来日方长!

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高适《别董大》

很多人并不知道董大是谁,以为他不过是高适一个姓董的朋友;其实不然。这个董大在盛唐时期,是一个著名的琴师,声誉很高。也有传闻说他是著名的隐士,居住在山野林间,清心寡欲、如道如仙。不管哪种说法,都可以证实一点:董大的确是唐代的名人。所以,高适对他的鼓励其实并不过分。

黄沙漫天,把白云也几乎染成了黄色。北风呼啸,群雁在大雪纷纷中向南而飞。如此忧郁的天气里,高适即将告别这位著名的琴师。他鼓励董大说,不要担心前路茫茫没有知己,以你的才华和名气,天下哪有不认识你的人呢!言外之意,像你这样优秀的人,到哪儿都会受到人们的喜欢。如此宽慰朋友,对方也满载着祝福上路,这样的离别便冲淡了愁绪。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这样的洒脱似乎只有唐代才有。到了宋代,柳永和青楼女子作别时,“执手相看泪眼,便无语凝噎”,拉着她们的手,竟然哽咽无声,不知道说什么才好。

其实,唐代人并不是不懂离别的含义,“后会有期”不过是互相宽慰的话。从此山高路远,道阻且长,何年何月才能重逢,只能是彼此心中的一个“问号”。但他们似乎不愿意将这样的惆怅带给朋友,所以,每一次送别除了互道“珍重”,还要喝酒、赋诗,将这曲离歌唱得更有情调。

风吹柳花满店香,吴姬压酒劝客尝。

金陵子弟来相送,欲行不行各尽觞。

请君试问东流水,别意与之谁短长?

李白《金陵酒肆留别》

风吹着柳花,酒店里飘满了清香。酒店中的侍女取了美酒,请各位品尝。金陵中很多朋友都来为我送行,我们频频举杯喝尽美酒。请你们问问这东流之水,和我们绵绵的别情相比,哪一个更长?

人们都知道李白是酒神,不管是愁是喜,都用喝酒来表达自己的感情。

清酒、烈酒、浊酒、得意或失意的酒,在李白的手里都能喝出一番况味。离别本来是一件令人伤感的事,但酒入愁肠,也便化成了绵绵的情意,忧而不痛,哀而不伤。王维的这首《送元二使安西》也是这类的典范。“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轻轻的雨丝,青青的柳条,在这样的美景下,“请你再饮一杯酒吧,恐怕从今一别,就再也见不到老朋友了”。如此的深情,配上细雨后清新的空气,伤感中带着些温暖的震荡,从容而悠扬地流淌在彼此的心中。

长亭、古道,酒楼、江畔,他们用诗和酒装点了一次送别的盛宴。最有意思的是,有的诗人,喝酒喝得太多,结果喝醉了后酣然入睡,等到醒来,才发现朋友已经走远,满目山河,尽是惆怅之情。

劳歌一曲解行舟,红叶青山水急流。

日暮酒醒人已远,满天风雨下西楼。

许浑《谢亭送别》

许浑说,唱罢送别的歌曲后,你也要解舟远行了,青山、红叶,还有湍急的流水,一波波,激荡起蓬勃的深情。等到酒醒的时候,太阳已经落山,人也已经远去。满天风雨中,只有我独自一人走下西楼!这天光云影,徘徊出一段孤寂与忧伤。所以,其实唐代诗人的送别有时候也充满了惆怅,“故关衰草遍,离别正堪悲。”“掩泣空相向,风尘何所期。”(卢纶《送李端》)但这份忧伤并不能抵挡唐人送别时的浪漫,比如除了喝酒,他们还唱歌。许浑说“劳歌一曲解行舟”也是这种习俗的体现。

李白曾写过一首名篇《赠汪伦》,“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李白说,我踏上小船,刚要走的时候,忽然听到岸上传来了歌声。桃花潭的水有千尺之深,但终究及不上汪伦对我的情谊。踏歌,其实是唐代民间流行的一种唱歌的方法,就是边唱歌边用脚踏地,踩出相应的拍子。

李白在游览桃花潭的时候,经常在汪伦家做客,等到他临走的时候,汪伦带着村民来给他踏歌送行。李白非常感动,所以写此诗赠给汪伦。后来,村民们为了纪念李白,在桃花潭的岸边修建了著名的“踏歌岸阁”,至今,这里仍是旅游胜地,游人如梭。

“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人生难得是欢聚,唯有别离多。”古今中外,所有的离别都逃不过“愁绪”二字,这也是李叔同先生这首《离别歌》能够深入人心的地方。然而,斜阳、芳草,一壶浊酒、一曲离歌,唐人以自己的情致、风俗,将本应难舍难分、肝肠寸断的场面,临摹得真实而又动人。在分别的刹那,伤感固然是人之常情,但能够控制自己的感情,隐而不发,反以笑脸相送,这哀愁才算真的深婉到了心中!

血浓于水而溶于水

很多地方直到现在依然保留着这样的风俗:女儿出嫁的时候,父母和孩子会抱头痛哭。还有说,哭得越厉害,说明以后的婚姻越幸福,但这一点似乎无从考证。至于为什么大家都会痛哭,多半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事情。有人说,女儿出嫁,从此便不在父母身边,即便交通便利的今天,也很难再如未婚时日夜陪伴双亲,故而伤心落泪。还有人说,毕竟嫁作他人妇,在婆家不知道孩子会不会受到委屈。女儿是妈妈的贴心小棉袄,自然也是父母的掌上珠,心头肉。所以,父母不舍得女儿走,女儿也不忍离去;哭一哭也是人之常情。

但父母表达感情的方式毕竟不同。

母爱可以涕泪长流,汪洋恣肆,不加限制;而父亲却常常作劝慰之语,只略表伤心。就像人们常常见到母亲的叮咛,却很少听到父亲的嘱托。这倒不是因为父亲的爱少于母亲,而是因为他们表达爱的方式各不相同。“父爱如山,母爱如水”。水之流奔腾不息,叮咚作响,敲击人们的心田;而山之爱,常常是一种静静的沉默,无声的依托。就像朱自清《背影》里父亲买桔子的身影,蹒跚、踉跄,却为孩子们支起了“碧海蓝天”的梦想。大爱无言,大音希声,说的就是父爱的博大与深沉。

永日方慽慽,出行复悠悠。女子今有行,大江溯轻舟。

尔辈苦无恃,抚念益慈柔。幼为长所育,两别泣不休。

对此结中肠,义往难复留。自小阙内训,事姑贻我忧。

赖兹托令门,仁恤庶无尤。贫俭诚所尚,资从岂待周。

孝恭遵妇道,容止顺其猷。别离在今晨,见尔当何秋。

居闲始自遣,临感忽难收。归来视幼女,零泪缘缨流。

韦应物《送杨氏女》

这是中唐著名诗人韦应物在女儿出嫁之时,写给她的诗。韦应物说妻子早丧,抚养女儿的时候,对女儿的怜爱更多了几分。因为妻子离世,两个女儿多年来一直相依为命,姐妹情深,此番分别,她们只能流泪互诉哀肠。谁都知道,“女大当嫁”,所以也没办法把孩子留在身边。但是从小没有受到母亲的调教,他又害怕女儿结婚后不会侍奉公婆,遭到别人的批评和责罚。

因为这份担忧,他嘱咐女儿说,婆家是大户人家,你嫁过去一定要贤惠,懂得勤俭持家,要敬老爱幼,恪守妇德,一切言谈举止要合情合礼。今天,咱们父女就此分别,不知道何年何月才能再相逢?在这离别的时候,伤感忽至,竟然易放难收。回来看到小女儿还在身边,忽然又止不住留下泪来。妻子早亡,对孩子倍加怜爱,令韦应物身兼“严父慈母”的双重职责。女儿出嫁的时候,父母爱,骨肉情,忽然都在分离的时刻跃然纸上,不禁催人泪下。

有人说,“父爱恩重如山,母爱情深似海”,山与海都源于自然而又归于自然,就像亲情如血“浓于水,而又溶于水”。人之亲情,常常润物细无声,无法触摸,却可以感受到她的环绕。尤其是母爱,常常化作一句耳畔回荡的叮嘱,一份深情凝望的眼神,或者只是一双穿旧了的鞋子,一件打着补丁的衣衫。

慈母手中线, 游子身上衣。

临行密密缝, 意恐迟迟归。

谁言寸草心, 报得三春晖。

孟郊《游子吟》

“母爱”是人类永恒的感情,也是历来文学创作的主题。孟郊准确地抓住了母亲为孩子补衣的细节,交织进游子思乡的感情,将母爱的伟大抒写得非常动人。慈母手中的细线,在游子临行时,密密麻麻地缝进孩子的衣衫,一并系在衣服里的,还有母亲的想念与牵挂,“意恐迟迟归”正是母爱的集中体现。在孟郊看来,作为儿女,寸心如草,无论怎样也报答不了母亲的恩情!“游子不言苦,家书但云安”,似乎只有锐意进取,才能以微弱之力报答母亲的恩情。所以,孟郊在进士及第后,写了一首著名的登第诗:

昔日龌龊不足夸,今朝放荡思无涯。

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

孟郊《登科后》

他说,昔日的愁苦、贫困都不值一提了,今日登科已经一扫往日的愁绪和阴霾。我愉快的心情如春风拂面,马蹄急促之下,一天就看遍了长安城烂漫的春花。很多评论说,孟郊46岁才中了进士,“一日看尽长安花”实在太过得意忘形,注定没什么大的作为。更有人论证,当年的“得意”缺乏大气度,一副小人得志的嘴脸,所以一生都不过芝麻绿豆的小官。

可是,假如从孟郊的角度去体会,他从小勤奋苦读,却始终仕途不顺。出身寒门,似乎更知道父母的辛苦,所以,对成功的渴求也就显得非常急迫。当他觉得寸草之心,终于可以微弱地开始报答母亲的恩情,想必也是欣喜若狂。

中国著名的《二十四孝》中有一个老莱子的故事。老莱子虽然年过七十,但父母仍健在,所以从来不说自己已经年老。不仅如此,还经常穿着五色彩衣,手持拨浪鼓,故意摔倒在地,装作婴儿般大哭,哄得父母开怀大笑。反观孟郊登科后手舞足蹈的样子,似乎也和讨好母亲的老莱子没什么两样。看到孩子登科后如此喜形于色,作为母亲,应该也是无比欣慰的吧。毕竟,很多父母都以孩子的理想为自己人生最大的追求。

无论是父母对孩子的疼爱,还是子女对长辈的孝心,其实都源于人类最初的本能。这本能就是一种“爱”的奉献与报答,无论是荡气回肠的爱情,细水长流的亲情,还是肝胆相照的友谊,都因为对爱的渴望与寻找,而在人们的骨子里代代流淌。

婚恋悟语,妩媚何妨清刚

人道海水深,不抵相思半;海水尚有涯,相思渺无畔。

携琴上高楼,楼虚月华满;弹著相思曲,弦肠一时断。

李季兰《相思怨》

女子的相思大抵如此:如泣如诉,如怨如慕。即便再高明的女子,陷入爱情的漩涡,也躲不过相思的苦楚。“永浴爱河”不过是人们的一种希望,世间的许多爱情,不过是喝了海水后才慢慢发现,海水和泪水一样的苦涩,一样的咸。

可惜,世人只识海水深,却不知道比海水更深更寒的便是相思的苦楚。毕竟,海水的尽头还有海岸,但相思的尽头却依旧是无尽的相思。所以,在这长长的叹息中,李季兰只能独倚高楼,轻抚琴弦。可是人去楼空,抬头却望见一轮满月,月华深浓。曲调悲切处,不禁折断琴弦。此等忧伤,又将是怎样的断肠人!这首《相思怨》语言直白,通俗易懂。即便远隔千年,她当年的缕缕情丝依然历历如新。

写作此诗的李季兰是唐代诗人李冶,著名的才女,也是著名的女道士。和大唐的公主一样,唐代的很多平民女子也会选择“出家”做道士来躲避尘世的纷扰。鱼玄机说,“易求无价宝,难得有情郎。”弃绝红尘、遁入空门,说到底都是因为没有遇到一段美满的姻缘。完美的婚姻就像一个平滑的圆,在任何对接处都毫无牵强感,而且通体圆润,流畅自如。所以有人说,“好的爱情是不累的”。

也许是基于这种人性化的考虑,唐朝的婚姻制度非常开放,从贵族公主到百姓民女,离婚再嫁都不算什么耻辱。这一点虽然极合人性,但也给唐代女子带来许多负面评价,从衣着服饰到再婚再嫁,更是后世指责她们风流的佐证。

张艺谋导演在接受媒体采访时也曾表示,在电影《满城尽带黄金甲》里,唐代女子们豪放的装束,半裸的酥胸,其实都经过了科学的考查,比如《唐代仕女图》就是服饰艺术上的一例明证。

据说,在唐代喜庆的节日里,街头还有裸女相扑,其开放程度可见一斑。而皇后、公主等包养男宠的秘闻更坐实了唐代女子的放荡。

但人们仿佛忽略了历史的特性,除了区别与其他朝代的自由与开放,大部分唐代女子,还是秉持了所谓的“封建道德”,恪守本分,温良恭顺。

三日入厨下,洗手作羹汤。未谙姑食性,先遣小姑尝。

王建《新嫁娘》

按照习俗,新媳妇过门三天后,要下厨房为大家做饭。但是,新媳妇好做,好媳妇难当,伺候婆婆可不是一件容易事儿。于是,这个灵秀的媳妇想出了一个办法:就是让自己的小姑来尝尝口味,看是否符合婆婆的喜好。一首《新嫁娘》,简简单单二十个字,却将新媳妇曲意逢迎、聪明乖巧的性格刻画得栩栩如生。这当然归功于王建的文学才能,但也少不了唐代女子的聪明。

“琴棋书画诗酒花,当年件件不离它。而今般般皆交付,柴米油盐酱醋茶。”婚后的才女,当年都曾经花前月下。但进入婚姻后,相夫教子、勤俭持家、孝顺公婆,同样要遵守封建道德规范。离婚是可以的,不过也没那么容易,名节、地位不是每个女人都能轻易放弃的。所以,即便遇到了真正的爱情,迫于婚姻的束缚,有时候也不得不忍痛放下。

君知妾有夫,赠妾双明珠。

感君缠绵意,系在红罗襦。

妾家高楼连苑起,良人执戟明光里。

知君用心如日月,事夫誓拟同生死。

还君明珠双泪垂,恨不相逢未嫁时。

张籍《节妇吟》

这首诗的大意如下:你知道我是有夫之妇,却赠给我一对明珠。我感激你的情意,将她们系红罗褥上。我丈夫家也是有地位、有权势的名门望族;所以,我尽管知道你对我情深意重,也只能和丈夫“共进退,同死生”。今天,将这对明珠含泪送还给你,只能怪造化弄人,没有让我们在未婚时相遇。诗作的最后两句尤其深婉,历来为人所称道。

很多人考证说这首诗表面上写的是男女之情,实则寄托了张籍的政治理想。但仅从诗作理解,这首《节妇吟》却不失为唐代女子信守婚姻的典范。人们说“爱情是婚姻的坟墓”,这里的爱情当然是特指婚外恋。长期的婚姻生活磨平了两个人的棱角,却也无声地淡化了彼此的激情,所以有“七年之痒”这一经典说法。此时,如果愿意放纵自己,当然会有出轨的“机会”。但踏出这一步,婚姻也便就此名存实亡。

作家三毛曾经在散文中提到一个故事,她说丈夫荷西有次告诉她,“他爱上了别人”。多数女人听到这样的说法,都会暴跳如雷;但三毛没有这样做。她认真地听丈夫讲述了那个女孩的故事,发现那也是个非常美好的女子。所以,她对荷西说,“你去试着跟她生活。一年之后,你喜欢她的话就留在她身边,想念我就回来,如果都放不下,我们三个人就一起生活。”实验的结果是荷西又回到了三毛的身边。

婚姻以外的爱情,能够给人刺激,但兴奋过后,依然要回归平淡。再大的激情也有燃尽的时候;坚守婚姻,也便守住了幸福的底线。如此说来,张籍笔下的“节妇”似乎比现代人更有智慧。于情于理,“还君明珠双泪垂”,既不乏对别人感情的尊重和感谢,也没有突破道德和婚姻的规范,有情有义却也有礼有节。实在是一个懂得感情又珍惜生活的才女!

倒是明代瞿佑十分无聊,续写了一首《续还珠吟》,“妾身未嫁父母怜,妾身既嫁家室全。十载之前父为主,十载之后夫为天。平生未省窥门户,明珠何由到妾边。还君明珠恨君意,闭门自咎涕涟涟。”不但大肆鼓吹了“在家从父,出嫁从夫”的封建道德,还标榜了足不出户的“规矩”,在还君明珠时还狠狠地愤怒了一把,闭门思过不禁泪流满面觉得自己非常委屈。

明代时礼教的桎梏已经非常严重,很多妇女被诬不贞后,怕受唾弃,居然回家上吊自尽,以死明志。和这“吃人的贞操”相比,唐代妇女的确是开放的、风流的,但也同样是幸福、自在而又快乐的。她们多情却不滥情,一切爱恨都源于自然与人性。而这风行水上的潇洒和快意,反倒比明代扭捏的矜持来得顺畅、舒服!

洗手作羹汤,还君明珠泪,都在风流妩媚的背后,增加了智慧与坚强。温柔如水固然是女子的美德,但如一眼活泉,自由奔放,又何尝不是一种风景。刚柔相济,重义也重情,才应该是女子最佳的状态。温柔的讨巧,含泪的拒绝,这样的妩媚也该算是一种清刚吧。

同类推荐
  • 感动中国的名家散文:青春呓语

    感动中国的名家散文:青春呓语

    收录了多位名家的散文佳作。他们或在菲菲细雨中孤自吟唱,或在浪漫的暮春时节做着一帘幽梦,他们对匆匆流逝的时间充满无奈与惋惜,他们对一去不复返的青春怀着无限眷恋,他们遥想他乡的朋友,他们思念远方的双亲……他们的笔调或轻灵,或俏皮,或沉着,还或者富有哲理,无论如何,总有些油盐酱醋蕴含其中,让人几多回味,几多思索。
  • 韩愈文集1

    韩愈文集1

    韩愈,字退之,河阳(今河南孟县西)。郡望昌黎,称"韩昌黎";曾任吏部侍郞,称"韩吏部";又谥曰"文",称"韩文公"。韩愈一生追求仕进,早年求举不利,仕途生涯曲折、坎壈。陈寅恪先生《论韩愈》一文认为韩愈"卒开后来赵宋新儒学新古文之文化运动",成了"唐代文化学术史上承前启后转旧为新关捩点之人物"。倡导"古文",起八代之衰而取八代之髓,从理论到实践,全面实现了文体、文风和文学语言的根本革新。以文为诗,奇崛高古,独创新境,"山立霆碎,自成一法"(蔡绦《西清诗话》),与孟郊诗一起创中唐诗坛的韩孟诗派;从诗歌的发展历史看,与杜甫、白居易、孟郊等一并被认为"实唐人之开宋调者"
  • 难得的心思

    难得的心思

    桌子上放着一沓书稿,是同仁徐志良即将付梓的新闻评论集《难得的心思》。翻看书稿,不禁为志良感到高兴。为他的收获,更为他的耕耘。
  • 剑胆琴心

    剑胆琴心

    两千多年,沧海桑田,蔓山白水,钟灵毓秀,不乏文人雅士,更不乏美景诗作。新野多种文化异彩纷呈,三国文化、诗词文化、名人文化、姓氏文化、民间文化、民族文化,甚至父母官文化等,都是新野傲立中原的底气,也是科学发展的助力。只要用心挖掘,定能大放光彩。我佩服新琰,是因为在他庄严的警服里面,包藏着一颗赤子之心、文学之梦、剑胆琴心、铁骨柔肠,他的诗词充满了生活的大美,闪烁着人性的光芒。今以此拙文,祝福我的老同学、一位新诗人新琰警官,更祝福八十多万父老乡亲。
  • 裸舞

    裸舞

    本诗集已于2004年由重庆出版社出版,《星星》诗刊系列文集之一。
热门推荐
  • 倾世红颜:邪王肆宠妖娆妃

    倾世红颜:邪王肆宠妖娆妃

    前世,她是无奈不甘的特工;今生,她是逆天的废柴王妃。她说:“有些人,相濡以沫,却厌倦到老;有些人,相忘于江湖,却怀念到哭。若让你选,你选何者?”他邪魅一笑:“爱妃此话差异,本王不仅要与爱妃相濡以沫,还要一生一世一双人,何来厌倦?即使覆了这天下,又能如何?”她为他,脱胎换骨,颠覆天下;他为她,冷眸一抬,逆天而行!(ps:诸位读者若有什么好的情节、人名、地名、女子外貌描写等等都可以评论留言,小弯会认真查看斟酌的哦,感谢各位月亮的支持!)
  • 腹黑冷少蛇蝎妻

    腹黑冷少蛇蝎妻

    她是一名红颜祸水级的村花,他是一个腹黑的总裁,她还在六年前将他甩了,但是命运却令他们在六年之后再次重逢,于是,这又会发生怎样的惊天动地的爱情故事。
  • 北伐战争

    北伐战争

    国民革命军北伐,是由中国国民党领导下的国民政府以国民革命军为主力于1926年至1927年间发动的统一战争。因其战争过程由南向北进行,故又常简称为“北伐”,或称“北伐战争”。
  • 洪荒过客

    洪荒过客

    本人第一次写书希望诸位观众给点意见谢谢了现代人穿越远古鸿蒙做神做圣的故事感谢“异界之暗黑召唤师”作者提供的封面制作,
  • 我愿对你付今生

    我愿对你付今生

    我愿对你付今生,付这短暂的一生..........致EXO十二个少年们:我放下了尊严,放下了个性,放下了固执,都只是因为放不下你。脸上的快乐,别人看得到。心里的痛又有谁能感觉到。痛过之后就不会觉得痛了,有的只会是一颗冷漠的心。我想哭,可是我已经不知道该怎么流泪了。在原谅与绝望之间游荡,唯一的感觉是伤!伤!伤!思念一个人的滋味,就象是喝了一杯冰冷的水,然后一滴一滴凝成热泪。我赢了所有人,但却输掉了你。淋过雨的空气,疲倦了的伤心,我记忆里的童话已经慢慢的融化。人生若只如初见,当时只道是寻常失去的东西,其实从来未曾真正地属于你,也不必惋惜。
  • 月华空间

    月华空间

    爱玩游戏的少女,一朝穿越来到魔族大陆。本以为是个正统的魔法世界。后来才知道,这只是个被诸神抛弃的世界。三观正常的平凡妹子,如何在这不平凡的世界生存?在她以为生活已经够惊心动魄时,老天又赠送她一个空间!(本文纯属虚构,请勿模仿。)
  • 情境卷(文摘小说精品)

    情境卷(文摘小说精品)

    这是读者俱乐部主编的一套书籍,里面包含青春、情感、家庭、校园、情境、师生、社会、父母、智慧等诸多方面,从不同的角度,向我们阐释了它们的意义,是一本伴随人生的书籍,也是一套不可多得的好书系。
  • 双胞胎真假千金

    双胞胎真假千金

    有一对双胞胎千金,刚出生就无辜的被人给换了,变成了自己亲生父亲的小三的女儿,双胞胎千金们是被谁换的呢?她们会找回自己的身份吗?她们怎么又变成了自己亲生父亲的小三的女儿呢?她们知道了自己的身份后会怎么样呢?她们会报复换了她们的人吗?她们在自己亲生父母的小老婆会幸福,快乐吗?想知道答案就点进去看吧!
  • 仙姑等着被收割

    仙姑等着被收割

    要说麟宜可谓是上天宠儿,拥有逆天灵根冰灵根,出身在修仙大家,爹娘虽然修炼不行,但胜在祖母是一个大神级别的人物,一入师门又是入在牛逼哄哄的雪羽长老的门下。一路顺风的步步升仙。可就是因为一次抓来了一条小蛇,进入仙界后咋就被盯上了呢。被仙界主神派去看管他的儿子,已给还没孵化的龙蛋,听说这龙要出生这蛋可得孵化上千年啊。天啊!日子可怎么过啊!(本文纯属虚构,请勿模仿。)
  • 青苑开紫菀

    青苑开紫菀

    紫菀喜阳,却几次开在夜间。第一次,她,家破人亡!第二次,她,步入深渊!第三次,她,失去了他!!这就是命!她,本不信命;可,命让她不得不从!她想像浮游一般,因爱而生,为爱而死,却不得……或许今生的命运便是如此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