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2266200000022

第22章 兵以诈立——正说《军争篇》(1)

本篇主要论述在一般情况下夺取制胜条件的基本规律,其中心思想是如何趋利避害,保证军队在开进和接敌运动过程之中,争取先机之利,力争掌握战场的主动权,立于不败之地。孙子十分重视对有利作战地位的争取,并从辩证思维的高度,论证了“军争”的有利面和不利面,主张要善于做到“以迂为直,以患为利”。强调做好对军争充分的了解和准备,即察知“诸侯之谋”,得“山林、险阻、沮泽之利”与重“用乡导”。在争夺主动权的过程中,孙子要求指挥者坚持和运用“兵以诈立,以利动,以分合为变”的原则,做到“悬权而动”。孙子还充分重视统一号令的意义,提倡军队进退攻守必须具备明确的标识和要求。为了对确保战争主动权的掌握,孙子主张在军队行动过程中,贯彻“四治”的具体要求,其中“避其锐气,击其惰归”的主张,已成为著名的军事原则,为后人所重视和广泛运用。本篇结尾处,孙子归纳总结了八条“用兵之法”。这些原则,虽然带有一定的阶级、时代的局限性,但从总体来看,大都经受住了历史的检验,成为我国优秀军事文化传统中的重要精神内核。

与《九变篇》主要论述作战“变法”问题有所不同的是,《军争篇》集中讨论了军事行动中的“常法”问题。如军事后勤保障上的“常法”:“军无辎重则亡,无粮食则亡,无委积则亡。”作战指导上的常法:“兵以诈立,以利动,以分合为变者也。”发挥军队战斗力的常法:著名的“治气”、“治心”、“治力”、“治变”等“四治”理论。统一号令和严格战场纪律的“常法”:“夫金鼓、旌旗者,所以一人之耳目也。人既专一,则勇者不得独进,怯者不得独退,此用众之法也。”以及用兵制胜的一般性“常法”,所谓的用兵八戒等。由此可见,本篇所有文字都是围绕作战“常法”问题而层层递进、依次展开的,是探讨争夺先机之利的精彩篇章,在《孙子兵法》全书中占有突出的地位。以下我们就本篇一些重要军事观点作具体的分析:

1.关于争夺先机之利问题的辩证认识

孙子高度重视对有利作战地位的争取,认为这是掌握主动权,赢得战争胜利的重要条件,同时他又从辩证思维的角度,充分论证了“军争”的有利和不利,主张在军队开进过程中,要善于做到“以迂为直,以患为利”,考虑各种客观因素,通晓利弊关系,调动敌人,“后人发,先人至”,先敌占取有利战机。指出这样才算是“知迂直之计者”。为了确保军争的顺利成功,孙子强调作好各方面的充分准备,即了解“诸侯之谋”,察知“山林、险阻、沮泽”等地形条件,任用“乡导”,以及搞好“辎重”、“粮食”、“委积”等后勤保障等。

对普通人来说,了解“军争”的有利面并非太困难的事情,然而能懂得“军争”的不利处,却为数寥寥。所以孙子在篇中着重指出了争夺先机不当而可能引起的后果,分别列举了“百里而争利”、“五十里而争利”以及“三十里而争利”、一味蛮干的危害。这表明孙子的论述,既照顾了全面,又突出了重点,他是真正把握用兵精髓的思想巨人。

战国时期赵国名将赵奢率军大破秦师的阏与之战,可谓是历史上成功运用孙子“迂直之计”的光辉典范。在这次作战中,赵奢“以迂为直,以患为利”,避开强秦的兵锋,越过险阻,轻装急进,神速地抢先占据了有利阵地北山,取得了战争的主动权,夺得胜利,使秦国蒙受了一次战国以来少有的严重挫折。所以,此战后来也被作为“示缓而先据要地”取胜的成功战例,对孙子的“军争”理论作出了实战诠释。

即使是在现代战争条件下,孙子的“迂直之计”仍具有强大的生命力。例如在20世纪70年代初的印巴战争中,印军成功运用“以迂为直”的战术,纵深迂回,分割、包围巴军,攻占达卡,赢得这场战争的胜利。这是在当代对孙子“军争”思想的高明借鉴和运用。

2.关于“兵以诈立,以利动,以分合为变”的作战指导原则

为了夺取先机之利,孙子要求作战指挥者在军队接敌运动过程中,自始至终坚持和贯彻“兵以诈立,以利动,以分合为变”的指导原则,达到这样的理想境界:有利可夺时,军队行动“其疾如风”;无利可夺时,军队行动“其徐如林”。一旦进攻,要像烈火燎原,无坚不摧;一旦防御,要像山岳耸峙,岿然不动。需要隐蔽时,要做到如同阴云蔽天,使敌人无从筹措;需要冲锋时,要做到如同雷霆突鸣,使敌猝不及防。一切“悬权而动”,唯求所向无敌,战胜强敌。孙子这一作战指导原则,文字不多,但内容精辟,它不但回答了夺取先机之利的条件和主要手段,而且也概括包举了孙子制胜之道的主要内涵和基本特征:

所谓“兵以诈立”,是说用兵的根本特征在于诡诈奇谲。不诡诈无以成功,宋襄公式的“仁义”只会导致“覆军杀将”,贻笑天下。短短四字,将军事斗争的属性揭示无遗,真是高屋建瓴,振聋发聩。

所谓“以利动”,说的是从事战争当以利害关系为最高标准。有利则打,无利则止,一切以利益的大小为转移,这实际上反映了孙子的战争宗旨,是其新兴阶级功利主义立场在军事斗争原则上的具体体现。

所谓“以分合为变”,这指的是孙子制胜之道的重要手段。中心含义是灵活用兵,巧妙自如地变换战术,或分或合,“悬权而动”,掌握战场主动权。它是“兵以诈立”的必然要求,体现了孙子兵学注重灵活变化,讲求出奇制胜的精神风貌。

孙子这一思想,具有重要的时代意义。这就是它从根本上划清了同《司马法》为代表的旧“军礼”的界限,正确揭示了军事斗争的基本规律。在中国古代兵学理论发展史上,《孙子兵法》是一次革命性的变革,这种变革的核心,其实便是观念更新。其基本特色就是对西周以来旧的军礼传统的彻底否定,全书上下贯穿着理论创新、与时俱进的基本精神,具体表现为它揭去了温情脉脉的“礼乐”面纱,毫不掩饰地把“兵以诈立,以利动,以分合为变”的原则公之于世,不讳言“功利”是用兵打仗的出发点,从而放开手脚,理直气壮地在军事行动中进行算计,进行欺骗。(参见黄朴民:《孙子制胜之道综说》,载(中国台湾)《中国文化月刊》,1997(2)。)对于这一点,不少后人是洞若观火的。南宋郑友贤《孙子遗说》中的一段话就是典型的例子。他说:“《司马法》以仁为本,孙武以诈立;《司马法》以义治之,孙武以利动;《司马法》以正,正不获意则权,孙武以分合为变。”最为贴切地区分了两者不同的特色。从这个意义上说,孙子兵学不愧为迎合“出奇设伏,变诈之兵并作”时代要求的杰出代表。

在春秋中期之前,西周社会的古典礼乐文明,表现在军事领域中,就是以一整套“军礼”来指导、制约具体的军事行动。尽管进入春秋之后,这种军礼的外在形式和内在宗旨已经多少受到冲击,但是对大多数人来说,他们还是愿意遵从“军礼”的一般原则的。这种“军礼”的总纲,便是《司马法》上所说的“以礼为固,以仁为胜”。它确定的战争宗旨是“征伐以讨其不义”,开展军事行动要堂堂正正,不许用奸使诈,“不加丧,不因凶”,人家新死了国君,或者粮食歉收、经济困难,你都不能去打;一旦战场交锋,必须双方摆好阵势后再开打,别老想着偷鸡摸狗占人家的便宜,“成列而鼓”(《司马法·仁本》。),“偏,一面也,结日定地,各居一面,鸣鼓而战,不相诈”(何休:《春秋公羊传解诂》桓公十年。)。战争善后要“服而舍之”,即打了胜仗,不能灭人家的国家,不能绝人家的社稷,而要“举贤立明,正复厥职”,立一个新的统治者来恢复秩序,安定国家。对此,汉朝人班固在《汉书·艺文志·兵书略》中有很准确的概括:“及至汤武受命,以师克乱以济百姓,动之以仁义,行之以礼让,司马法是其遗事也。”殊不知这恰恰是当时战争遵循温和“军礼”原则的具体表现,是“以礼为固,以仁为胜”战争观念反映到战争实践的必有之义。用《国语·周语》中所引郤至的话说,就是“见其君必下而趋,礼也;能获郑伯而赦之,仁也”。

然而,到了春秋中后期,整个时代条件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这时,名义上“天下共主”的周天子的权威早已丧失殆尽,新兴阶级势力的勃兴,使得战争的面貌有了完全的改观,其中最大的特色是军事行动逐渐摆脱了“军礼”的束缚,诡诈战法开始普遍流行起来。

为什么会发生这样巨大的变化?这首先是军队的成分发生了改变,以前可以说是士兵的素质比较高,当时周朝定下的规矩是国人当兵,野人不当兵。这些国人都接受过六艺的教育,驾车、射箭都是他们的必修课,都懂得贵族的礼节;到了后来,战争的规模扩大,军队的数量也如同发了酵的面包似的一个劲地扩大,当时只要是有胳膊有腿的健康人,几乎都被拉进去了,都可以当兵。这些人绝大部分是目不识丁的“野人”,根本没受过贵族化的教育,没学过什么六艺,对他们来说,贵族那一套文质彬彬的东西与自己毫不相干,“军礼”嘛,最好还是撇到一边去。总之,军队中的贵族少了,小人却大大增多了,为贵族而设置的“军礼”自然要被冷落,甚至抛弃。

二是战争的宗旨变了,战争的目的变了。过去从事战争的目的是为了争霸,并不是为了消灭对手。只要能建立起霸权,让别人表示顺从听话,其他的问题都可以商量,完全不必拼个你死我活。所以温文尔雅是可以的,鞠躬如仪是正常的。可是从春秋晚期起,争霸不再时髦了,兼并才是领导时代发展的新潮流,原先是图个虚名的争霸战争,现在变成了争夺土地、劫掠财富和人力资源的兼并战争,各种卑鄙下流、阴险毒辣的手段都要使用出来。“月黑杀人夜,风高放火天”,军礼是越少越好,坏人是越来越多,好人想要自己做好人也做不成了,一个是别人不允许,大家都是乌鸦,凭什么让你当白鹤,要黑大家一起黑,谁也别冒尖出风头;另一个是自己的心理也不会平衡,与其做好人受冻挨饿遭白眼,浑不如“杀人放火受招安”。

三是武器装备和作战方式变了。以前打仗的方式是车战,车战必须先摆阵势,不摆好阵就不能打,这是密集大方阵传统战法,机动性很差,适合于大家客客气气交手过招。现在步兵重新崛起,又成为军队的主力兵种,它比较灵活,机动性要强得多,可以不必像车兵那样先排阵后开打。后来出现的骑兵更是雷厉风行,更讲究出其不意,攻其无备,兵种变了,作战方式也要随之变化,作战方式变了,则作战观念也得跟着变,这是多米诺骨牌效应。另外,地形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以前主要在是黄河中下游平原打,大平原地势平坦,打堂堂之阵、正正之旗的车战最合适不过,可现在到了丘陵地带、江河湖泽地带,就根本不能再用以前那种排兵布阵的方式了,“车不驰,徒不趋”全成了过气的招法,“军礼”当然要退出历史舞台。最最要命的是,车战在这时遇到了一个最大的克星,这就是强弩的出现,驾车的马匹、车上的甲士全成了飞蝗般的箭镞的活靶子,贵族再有涵养,也经不得这么大的杀伤,只好不情愿地与“军礼”说“拜拜”了。(参见黄朴民:《早期兵学的发展脉络与文化特征》,见《大学演讲录》第2辑。)

四是战争地域的扩大。在春秋前期,打来打去,就是这么有限的一块战场,就是齐国、晋国、秦国、楚国还有郑国、宋国、鲁国等。可是到了后来,吴国、越国、中山国都先后冒出来了,战场开始由黄河流域向长江、淮河流域伸展。这些战场上的新角色仿佛没爹没娘教养的孩子,风里来雨里去,摸打滚爬终于长大成人,没有背上周礼那么沉重的包袱。这样一来,战争中就不再有那么多的君子之风,诡诈之道越来越风行,而主张保持贵族的尊严,提倡打堂堂正正之仗的宋襄公成了不合时宜的丑角,只配给自诩高明的人嘲笑、讥讽了。这就是班固所概括的时代兵学风气:“自春秋至于战国,出奇设伏,变诈之兵并作!”

新的时代,就有新的战法,在新的战法面前,旧“军礼”的老调子便弹不下去了,这正如《淮南子·氾论训》所说的那样:“古之伐国,不杀黄口,不获二毛,于古为义,于今为笑。古之所以为荣者,今之所以为辱也。”这时便需要有新的兵学理论来作指导,即所谓“千家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这叫做“与时俱进”。而《孙子兵法》的诞生,正是这种时代氛围之下的必然产物。

孙子战争观的诡道原则,应该说是对战争本质属性的深刻反映。战争的艺术魅力在于,战争双方斗智斗勇,隐形藏真,欺敌误敌,变化莫测,先立于不败之地,而不放过任何可以击败对手的机会。所有这些,都表明了战争是一种多变、灵活,无固定模式,不讲究繁文缛节的特殊社会活动,诡诈奇谲是战争的本质特征。而孙子“兵以诈立”的思想,其核心乃是强调以灵活的战术、快速的机动、巧妙的伪装来造就优势主动的地位,在复杂、激烈的军事斗争中成为胜利的主宰,“故其疾如风,其徐如林,侵掠如火,不动如山,难知如阴,动如雷震”。它的提出,无疑是对业已过时的“军礼”传统的彻底否定,是战争观念上的一个重大突破,本身就是一次创新,一次革命。换句话说,孙子的诡道论,深刻揭示了战争活动的本质属性,是中国古典兵学思想发展上的一次质的飞跃,也是《孙子兵法》区别于“宗仁本礼”古司马兵法,而成为划时代兵学经典的重要标志。

当然,在充分肯定孙子兵学的功利观与诡道法之价值的同时,也大可不必将孙子理论神圣化。的确,春秋战国乃至整个古代历史演变进程,已经证明了孙子兵学实用理性的胜利和宋襄公标榜“仁义礼乐”的失败。然而,这并不等于孙子的观点完美无瑕,宋襄公的看法一无可取。正如俗语所说的那样,不可单凭成败论英雄。宋襄公虽然败得很惨,很没面子,但是这并不说明道德对战争的制约作用可以弃若敝屣,恰恰相反,在绝对的功利之上还有一个绝对的道德。事实也正是如此,儒家提倡义战,墨家主张非攻,都是古“军礼”原则在新历史条件下的曲折反映,而随着人类社会的日益进化,道德因素对战争行动的规范意义正显得越来越突出,绝对战争也逐渐在向可控性战争过渡。这其实是对宋襄公“君子不重伤,不擒二毛”、“成列而鼓”做法的否定之否定。

孙子的兵学理论固然是时代精神的产物,也符合军事斗争的一般规律,但是他汲汲倡导“兵以诈立”,一切都以利益的大小或有无为定夺,将“兵不厌诈”奉行为指导作战的最高原则,其客观效果,往往是在取得战争胜利的同时,也促使战争手段变得越来越残酷,战争破坏程度越来越骇人。所谓“争地以战,杀人盈野;争城以战,杀人盈城”,白起杀性一起,长平坑赵军降卒四十万;项羽血气一来,新安杀秦军俘虏二十万,在某种意义上,这些正是孙子那种只求目的不择手段的战争效益观的逻辑结果。这个责任固然不应该由孙子本人来承担,可是君子之风日去,小人之气竞长,“播下的是龙种,而收获的却是跳蚤”,乃是不争的事实。孙子若地下有知,也会感到不安。

同类推荐
  • 号角声声

    号角声声

    介绍了秦汉前后的各大战争,远古的战争、奴隶社会中的著名战役、秦汉时期的著名战役、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著名战役、隋唐时期的经典战役、弱势两宋时期的战役、元的拓展疆土、明王朝的著名战役、满清的军事斗争
  • 武器装备全知道

    武器装备全知道

    《孙子兵法》中有这样一段话:"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就是说,军事是关系到国家民族生死存亡的大事,不可不谨慎对待。在和平年代,国无防不立仍然是颠扑不破的真理。虽然和平与发展巳成为当今世界的主流,但战争仍不可避免。因此,世界各国都争相把国防建设摆到十分突出的位置。在这样的国际环境下,要想国家真正地强大,必须拥有强大的国防实力。国防的主要手段是军事手段。现代国防的根本职能是捍卫国家利益,防备和抵御外来的各种形式和不同程度的侵犯,维护世界和平。
  • 海权论

    海权论

    《海权论》(《海权对历史的影响》)于1890年在美国出版,是马汉海权理论的第一部成功之作。该书一出版即引起关注,美国、日本、德国与前苏联等国都先后将其作为制定国家发展战略的方向指导。由于海权理论的巨大影响,西方知识界将该书评为影响人类历史进程的10本著作之一。马汉在这部著作中主张应该拥有并运用优势海军和其他海上力量确立对海洋的控制权和实现国家的战略目的。他把产品、海运、殖民地归结为海权的三大环节,把地理位置、自然结构、领土范围、人口、民族特点以及政府的特点和政策等作为影响海权的六个条件。本书通过欧洲及美国的海上战争史的研究,揭示海权对国家及历史发展的影响。
  • 艰苦卓绝:南方三年游击战争

    艰苦卓绝:南方三年游击战争

    1934年10月,中共中央和中革军委率领中央红军主力长征后,奉命留在南方八省15个地区的部分红军和游击队,在项英、陈毅等以及各地党组织的领导下,充分依靠人民群众,坚持与开展了艰苦卓绝的三年游击战争,不但使自己站稳了脚跟,而且在战略上策应和配合了主力红军的长征行动,保存了党在南方的战略支点。油画《南方三年游击战争》,深刻展示了以陈毅为代表红色游击健儿在环境异常艰苦、情况错综复杂的斗争中所表现出来的前仆后继、不屈不挠的革命斗争精神和视死如归、大义凛然的革命斗争情操。
  • 创战国

    创战国

    入秋,微风,小雨,长平。漫漫大地,万里伏尸。周赧王四十五年,秦军越过韩国决战赵国于长平,赵军大败。战场尸横遍野,马革裹尸。天空微风细雨,唯有大地怜悯着战场上的英豪。
热门推荐
  • 镜里镜外

    镜里镜外

    虞历太平六年冬,有翁过十里村。时值风寒雪狂,满村寂然,独一屋孤灯昏幽,人影幢幢。翁叩门而入,见书画充于陋室,墨香萦烛,君子彬彬然。客之以温酒,要之以炉火,持礼谦谦,颜色恭俭,尊为长者。比肩煮酒,谈笑磊落,共论山外事,视其褴褛而未尝稍降辞色。忽闻有婴啼自内室而出,盖此家雪夜产子。翁怔之良久,以至风雪破窗而灭烛,遂叹曰:“缘来如此。”主人知翁非常人,回灯添酒,笑问翁意。翁摇头长叹,自敝衣内取一小镜系于婴颈,曰:“君待余以礼,感泣于衷,贫而无以为报,但以此物结缘耳。”语罢乃去,没于雪夜。
  • 诡门十三针

    诡门十三针

    大学毕业后,找了好几个月都没找到像样的工作,爷爷把草药摊子交给了我,说是我们夏家祖上传下来的产业,能赚大钱。我被爷爷坑了,他说能赚大钱,可两个多月我都没做成一单生意。那天晚上,隔壁那位平日没什么往来的漂亮姐姐找到了我,让我用那种方法,帮她治不孕……
  • 衣冠楚楚:捕获人鱼王子

    衣冠楚楚:捕获人鱼王子

    他是冷傲的人鱼王子,为了寻找当年救他的女孩,不料阴差阳错,却搞错了对象,误认为另一个女孩才是他的公主。一层层巨浪正蓄势掀起,这其中,又蕴量了怎样的阴谋.......
  • 生活家学

    生活家学

    黎明即起,洒扫庭外,要内外清洁。即昏便息,关锁门户,必亲自检点,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宜未雨而绸缪,毋临渴而掘井。自奉必须俭约,宴客切勿留连。器具质而洁,瓦缶胜金玉;饮食约而精,园蔬愈珍馐。勿营华屋,勿谋良田。三姑六婆,实淫盗之媒:婢美妾娇,非闺房之福。童仆勿用俊美,妻妾切勿艳妆。宗祖虽远,祭祀不可不诚;子孙虽愚,经书不可不读。居身务期质朴,教子要有义方。勿贪意外之财,勿饮过量之酒。与肩挑贸易,勿占便宜。见穷苦亲邻,须多温恤。刻薄成家,理无久享;伦常乖舛,立见消亡。兄弟叔侄,须多分润寡;长幼内外,宜法肃辞严。
  • 致命狂妃

    致命狂妃

    新文《暴君宠妻:爱妃,太凶猛》已开,求支持~她,是令人闻风丧胆的杀手,异世重生,面对家族灭门,血腥再一次渲染她的手。他,是大兴王朝的绝色王爷,铁血冷酷,却一眼相中了她。“放眼天下我不会为任何人卖命。”两人对崎,她狂傲至极的话语,如同君王般让人膜拜,更挑起了他绝对的占有欲!乱世之战,烽火倾城,谁能主宰?
  • 腹黑暖少:甜妻魔掌难逃

    腹黑暖少:甜妻魔掌难逃

    一朝甜蜜,却陷入巨大的阴谋之中;所谓的浪漫,只是交易的筹码而已。她以为爱上了一个天使般的男人,却不知温柔背后,是无尽的欲望漩涡。
  • 亿成

    亿成

    从走出校门到步入中年20年,无论怎样的书写都是人生中最精彩的篇章。面对金钱的诱惑有多少人还听得见良心的召唤?一起闯海的几个朋友用真实的人生作了解答:一方是随财富膨胀要买天下的万丈雄心;一方是食不果腹仍要公平正义的执着。时代的进步,需要人民的觉醒,但早醒却宛若冬眠的熊,四顾茫然!本书通过对真实事件的艺术加工,以纪实小说方式由孔窥豹的回顾了20年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警醒人们没有公平正义,就没有财富的合理分配和公民的平等地位。此书献给逝去的青春年华!作者:郭强
  • 三十年散文观止

    三十年散文观止

    本书分为八个部分:“历史拐点”是对既往历史的回忆、反思和叩问,在一场灾难之后,这是再正常不过的事;在改革开放之初,打破思想的枷锁,必须有“思想盛宴”;在“文化问诘”中,表述的是记住我们优秀的历史传统,摒弃落后腐朽的一面,褒扬那民族脊梁般高尚的灵魂;“时代留痕”记录了历史方方面的巨变,社会的,政治的,物质的,精神的,以及生存的大大小小的方面,市场经济对人的心灵带来的冲击,城市高速发展和乡村逐步萎缩,底层弱势群体的贫困与不幸……等
  • 血之恋歌2之祭师

    血之恋歌2之祭师

    一个天生会法术的孩子,一个人和吸血鬼的结晶,他的法术会带给他什么呢?是幸福,还是不幸?一生不平凡的经历,一件件恐怖的事情…
  • 中华农耕文化漫谈

    中华农耕文化漫谈

    本书作者在毕生研究农史的基础上以文化漫谈的形式写成了此书,内容包括农业的起源和发展,以及稻作、丝绸、茶叶、水产等诸方面的发展历史。作者以写实又诗意的笔触表达了对传统农业的回顾,同时以学者的人文情怀对现代科技背景下的农业发展现状表现出怀疑与忧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