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2265500000015

第15章 佛教的人生价值论(4)

南朝刘宋初慧观和谢灵运等又以昙无谶译本为主,对照法显译本,增加品目,修饰润文,改为36卷25品,称《南本涅槃经》。此经宣扬“泥洹不灭,佛有真我;一切众生,皆有佛性”。但是6卷本《大般泥洹经》说一阐提没有佛性。经文的异义引起中国僧人的兴趣和思索,研究者遍于南北各地。在北方,道朗曾列席昙无谶的译场,他作《涅槃义疏》等,提出“非真非俗中道”为佛性说。在南方,竺道生首唱“阐提皆得成佛”说,认为一阐提也属于众生,为什么唯独他没有佛性呢?大胆批评《大般泥洹经》的经义并非圆满。道生还著《顿悟成佛论》(已佚),反对当时流行的“积学渐悟成佛”说,从而和同出于鸠摩罗什门下、持渐悟说的慧观发生分歧,形成了南方涅槃师的两大系。在整个南北朝时期,涅槃学者就一阐提有无佛性,佛性是什么,成佛的觉悟是顿还是渐等问题,展开了长期的争论。但是,总的趋势是,道生的涅槃佛性论和顿悟成佛说愈来愈为佛教界所接受,并受到最高统治者的赞赏,如宋文帝和孝武帝都提倡顿悟说,梁武帝亲撰《制旨大涅槃经讲疏》101卷,宣传佛性就是灵魂,灵魂就是成佛的实体,影响极大。隋唐佛教宗派,尤其是天台、法相唯识、华严和禅诸宗,一般地说也都以心性问题为本宗的理论重心,禅宗的明心见性和顿悟成佛的学说,更是以往涅槃师和其他宗派的涅槃佛性学说的总结与发展。中国佛教学者的心性理论是对印度佛教涅槃学说的创造性发展,为灭谛学说增添了新的内容;同时也给宋明理学的创立和发展以重大的思想影响,丰富了中国古代的心性学说。

佛教的灭谛学说,实质上是关于人生理想价值和价值标准问题的理论。佛教主张人生应当以追求涅槃为最高理想境界,并且认为人生通过学习佛法,坚持修炼,建立功德,是可以达到涅槃境界的。这表明,虽然佛教认为人生是痛苦的、不幸的,应当摆脱、超越人生,带有贬低乃至否定生命乐趣、人生价值的明显倾向,但是又认为人生是可以达到理想涅槃境界的,现实人生也是超越人生的基础,从这一层意义上说,人生又不是无价值的,而是有重要价值的。佛教认为人而为人是高于畜生、鬼和地狱的,更有条件听闻佛法,获得觉悟,求得解脱。人生的价值取决于自我解脱的程度,越解脱价值就越大,反之则价值就越小。佛教提倡追求涅槃境界,是一种适应一些人们心理需求的宗教归宿。它反映了人类心灵深处的愿望:追求生命的延续,企求更高形态的生命,渴求生命的永恒存在。它作为解决有限人生与无限宇宙的矛盾,人生的痛苦、不幸与追求快乐、幸福的矛盾的方式,在所设计的方案中,强调作为有限者、短暂者的人可以转化为无限者、永恒者,在自身获得无限、永恒的同时,又把握、体认宇宙的无限、永恒。

佛教为人们提供了一种精神解脱法,使人们获得某种心理平衡,在主观情感、心理体验上获得把握有限的、短暂的人生和无限的、永恒的宇宙的统一的满足。佛教的这套方案,为一些人所接受,也为一些人所批评,还为一些人所反对。

四、道谛道谛的“道”,指道路、途径、方法。所谓道谛就是引向灭除痛苦、证得涅槃的正道。前面已提到,释迦牟尼时代,印度各派信徒出家修道,早已蔚然成风。释迦牟尼不赞成当时其他流派的种种解脱人生痛苦的主张,他不相信苦行主义的自我虐待,认为单纯的禁欲是无价值的,也是无益的;他也反对纵欲主义,认为这更不能摆脱痛苦的纠缠;他也不要求人们信奉天神、祈祷和祭祀,认为这对于解除现实的苦难无济于事;他还认为冥思玄想,诸如探求宇宙和万有的始末问题,是无用的,并不能带来解脱。释迦牟尼在初次说法时提出了不苦不乐的中道主张,共八项,称为“八正道”。后来随着佛教的发展,又增加了四念处、四正断、四神足、五根、五力、七觉支,合称为“七科三十七道品”。“道品”,又作“菩提分”、“觉支”。三十七道品也称三十七菩提分。就是说,达到成佛的觉悟,证得涅槃的途径,共为七类三十七项。

在七科中,最重要的是八正道,八正道又被归结为戒、定、慧三学。后来大乘佛教还提出“菩萨行”——“四摄”、“六度”的学说。为了叙述的方便,我们先简要地介绍七科三十七道品中的六科二十九道品,再介绍八正道和三学,最后介绍四摄和六度。

(一)六科二十九道品1.四念处,也称“四念住”。“念”,观照的意思,“处”、“住”,指所观的境。所谓“念处”或“念住”,是指以智慧观察和思虑对象,慧力能令心念于所观的对象明记不忘的意思。佛教认为,众生往往对身、受(感受)、心和法(事物、现象)四境,生起四种颠倒妄见,以为身体是清净的,感受是快乐的,心是恒常的,现象是有自体的,由此又产生了贪爱无明。为了对治这四种颠倒妄见,众生应当在精神专注的状态中,以高度的智慧去观察和思虑身之不净,受之不乐,心之无常和法之无我,破除那种以不净为净,以苦为乐,以无常为常和以无我为我的四种颠倒,并使之永志不忘,这称为“四念处”。后来,大乘佛教从空观的角度又对小乘佛教的四念处说加以发展,强调身如虚空,受是内外空,心但是名,法为善恶俱不得。也就是说,空寂思想的色彩愈来愈浓烈了。

2.四正断。“正断”是能根除懈怠的意思。四正断也作“四正勤”,“正勤”是专心勤修的意思。所谓“四正断”或“四正勤”就是四种精勤修习:(1)对于已经生起的恶,应当努力断除;(2)对于未生的恶,要努力防止它产生;(3)对于已经生起的善,应当坚持到底,使之圆满;(4)对于未生的善,要努力使它生起。

3.四神足。“神”谓神通。“足”,如身依足立,意为赖以产生的凭借或基础,此指禅定。

四神足也作“四如意足”。“如意”,是禅定和神智均等,所愿都得满足的意思。所谓“四神足”或“四如意足”,就是四种可以达到神通的禅定:(1)“欲如意足”,由希求达到神通的欲力引发生起的禅定;(2)“念如意足”,也称“心如意足”,由心念之力发起的禅定;(3)“精进如意足”,由努力止恶进善的勤力发起的禅定;(4)“慧如意足”,也称“观如意足”、“思维如意足”,由思维佛理的慧力发起的禅定。释迦牟尼以后,佛教开始宣扬,修行这四种禅定,就能具备神通变化如意自在的能力。

4.五根。“根”是根源的意思。所谓“五根”就是五种能产生一切善法的内在条件。具体指:(1)信根,对佛教的坚定信仰;(2)精进根,勇猛进修,又名“勤根”,指“四正断”;(3)念根,于境忆持为念,指“四念处”;(4)定根,专注所缘为定,指“四禅”;(5)慧根,简择得失名慧,指“四谛”。佛教宣传,五根对于众生的断恶生善有重大的促进作用。

5.五力。指由五根的增长所产生的五种维持修行、达到解脱的力量:(1)信力,信根增长,信仰虔诚,可以破除一切疑惑;(2)精进力,精进根增长,能破除种种身心懈怠;(3)念力,念根增长,能破邪念,获得正念;(4)定力,定根增长,能破除各种杂乱惑想;(5)慧力,慧根增长,能破除迷惑,成就智慧,达到解脱。

6.七觉支,也作“七等觉支”、“七觉分”、“七菩提分”等。“觉”,觉悟、觉了;“支”,品类。七觉支就是达到佛教觉悟的七种类别:(1)念觉支,于境明记不忘;(2)择法觉支,根据佛理观察得失,辨别是非真伪善恶;(3)精进觉支,努力修善,坚持不懈;(4)喜觉支,因悟善法,于意适悦;(5)轻安觉支,也称“猗觉支”,因断除烦恼,身心调畅;(6)“定觉支”,心注一境,思悟佛法;(7)舍觉支,舍弃一切分别,平等寂静,心无偏颇。

(二)八正道八种合乎正确的成佛途径,称为“八正道”,也称“八圣道”、“八直圣道”、“八圣道分”、“八支圣道”等,是七科中最重要的一科。其具体内容是:

(1)正见。离开邪非的正确知解,也就是具有佛说的四谛知识,以及四谛中包含的业报轮回学说的知识,远离唯神、唯我、唯物等见解。简单地说,正见就是佛教的智慧和知识。

(2)正思维,也作“正思”、“正志”。指离开世俗的主观分别,离开邪妄迷谬,舍弃欲乐,端正思想,作佛教的纯真智慧的思索。

(3)正语。纯正净善的语言,合乎佛法的言论,也就是不妄语,不慢语,不恶语,不谤语,不绮语,不暴语,远离一切戏论。

(4)正业。合乎佛教要求的正当的活动、行为、工作,也就是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或不淫),不作一切恶行。

(5)正命。正当的生活,即按佛教的标准谋求衣食住的必需品,远离一切不正当的职业,尤其是对各种生物会引起伤害或危险的职业,如贩卖奴隶,马帮商贩,屠夫,卖酒,出售毒品,诈现奇特,自说功德,星相占卜等,都应反对。

(6)正精进,也作“正方便”。谓正确的努力,止恶修善,向解脱精进。也就是要努力防止恶心生起,已经生起的要使它断除;要努力使善心生起,并使它发展臻于完善。总之,是要按照佛教的标准辨别善恶,去恶从善,强调自觉努力,反对懈怠与昏沉。

(7)正念。正确的念法,即忆持正法,明记四谛等佛教真理。强调要精勤自觉,专心致志,脱离贪欲和愚痴,以自知来进行自制,自己主宰自己。

(8)正定。正确的禅定,即正身端坐,专心一志,身心寂静。注心一境,远离散乱心,思想集中,深入沉思,以佛教的智慧观察整个世界,洞察人生的真实,领悟四谛的意义,了解贪著欲乐、生存和愚痴这些恶事的起源与终止,这样,个人就和此生没有什么关系。这样的人就有真正无限的知识,用这种知识观察世界,犹如一池清水,其中鱼群和石砾都清晰可见,从而也就获得了身心的解脱。

八正道可以分为两类:一是精神生活,以正见为主,正思、正念、正定为辅;二是物质生活,以正命为主,正业为辅。正语、正精进是双关的。正见和正命分别为佛教徒的精神生活和物质生活的主要点,在八正道中具有最重要的意义。后来大乘佛教又特别强调正思维的智慧作用,认为正思维是获得一切善、根除一切恶的法门,是进入涅槃境界的关键。八正道只重个人解脱,不多谈对他人的慈悲。大乘佛教不同,强调慈悲。

从八正道来看,早期佛教修行方法有其显著的特色,它特别重视健全宗教精神生活,除正业、正命两条以外,其余六条都是涉及精神修养的,强调见解、认识、思想、言论的正确,强调专心和努力。还在物质生活方面规定正当的活动、生活、职业,这都体现了它的重视理智和道德的可贵精神。在八正道中既排斥了纵欲、苦行的偏见,也没有对神灵的祈祷和对偶像的崇拜,没有仪式主义的任何规定,这在各类宗教中是值得注意的。但是,八正道作为宗教实践,又在一定程度上忽视、贬低、排斥生产劳动、社会斗争和科学活动,这不仅压抑了人在现实社会生活中的广泛的主观能动作用,对于人类社会的进步也是不利的。

(三)三学八正道可以归结为戒、定、慧三学,其中正语、正业、正命属于“戒”,正念、正定属于“定”,正见、正思属于“慧”。正精进是就学佛的态度而言,是全面的,但正精进也是慧的一种表现,可以归属于“慧”。戒、定、慧三学通常被认为是学佛者修持的全部内容。戒是纯洁行为,庄严操守,为定慧打下基础,再通过定即调练心意的功夫,而生起智慧。这也就是所谓依止于戒,心乃得定;依止于定,智慧才生。三学中,慧是根本,以慧为主体,戒定为方便。戒、定、慧三学不是孤立的,是相辅相成的关系,三者是有内在联系的。同时,大小乘佛教对于三学的态度也并不一致。小乘佛教严格区分戒、定、慧,大乘佛教则将戒和定都归属于慧,三学合成一体。小乘佛教讲戒和定是作严格的规范,大乘佛教则强调提倡方便,灵活地运用戒和定。

1.戒学戒,作为三学之一,是指佛教为出家和在家的信徒制定的戒规,借以防非止恶,从是作善。对于出家僧众而言,它既是生活纪律,也是道行标准。戒按其内容分为止持戒和作持戒两大类。所谓止持戒,“止”,防止、止息,意指防非止恶的各种戒,如五戒、八戒、十戒和具足戒等。所谓作持戒,“作”,修习善行,意指奉持一切善行的戒,如二十犍度等。止持戒和作持戒分别止恶作善,相辅相成。戒和律二字还经常连用,称为戒律。一般地说,戒也是律,指为出家和在家信徒制定的一切佛教戒规,但律和戒也有区别,单言律是指专为出家比丘、比丘尼制定的禁戒,是所谓能制伏诸恶的,在家佛教信徒不得闻知。

戒学作为佛教徒的道德实践和生活准则,其根本要求是止恶从善。佛教所讲的善恶,通常有所谓十善业和十恶业之说,对善和恶作出了基本的规定。所谓“十善业”,简称“十善”,是佛教的基本道德信条,其内容是: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或不淫),此三者属于身业;不妄语、不两舌(离间语)、不恶口、不绮语(杂秽语),此四者属于口业;不贪欲、不瞋恚、不邪见,此三者属于意业。所谓“十恶业”,简称“十恶”,与“十善”相对。具体指杀生、偷盗、邪淫(或淫)、妄语、两舌、恶口、绮语、贪欲、瞋恚、邪见。佛教的戒律规定就是针对这些善恶表现而作的,以收消极防止和积极提倡之效。

相传释迦牟尼认为,在世俗社会中要实践八正道是困难的,他要求人们出家,即“走出”现实社会而“进入”僧团生活。僧团有一定的组织原则,没有私有财产,有比较充分的民主和平等,后来还逐渐形成了僧侣日常生活的行为准则。适应这种生活的需要,释迦牟尼亲自制定了戒律。后来的佛教学者又根据僧伽集团的生活变化,逐渐增制戒律,以至发展成为三藏中的律藏,对于戒体、戒法、戒行、戒相和受戒仪式等各方面都有详细的说明和规定。小乘重视专门用抑制的手段来养成不致产生恶行的习惯,为此根据信徒的在家和出家、男和女的区别,制定了五戒、八戒、十戒和具足戒等。大乘则强调不避烦恼和积极克服烦恼,虽然也遵循小乘佛教的戒规,但又另行制定大乘戒加以补充。佛教各派对戒律的具体主张各有不同。下面简要地介绍一些常见戒律的内容和意义。

五戒。指在家男女佛教徒终身应当遵守的五条戒律,即:(1)不杀生——尊重一切有生命的东西,尊重个体的生存,不可杀害;(2)不偷盗——也作“不与取”,不能擅取他人的东西;(3)不邪淫——尊重所有的异性,不能发生不正当的男女关系;(4)不妄语——对自己不知道的事情,不能随便乱说,要努力做到句句实言,诚实待人,也不要挑拨是非,不能刻薄谩骂;(5)不饮酒——不能饮用带有刺激性的、易于麻痹神经、扰乱心态的饮料,以随时保持心神的宁静状态。

五戒是教徒的根本性的德行,从人类学的角度来说,首先是要维护众生的生命,所以“不杀生”被列为第一条。众生的生存需要物质条件,如果被抢夺侵占,生存就失去保障,由此“不偷盗”列为第二条。人类的生命由男女夫妇的结合而产生、延续、繁衍,“不邪淫”就是为了保持夫妇的和睦。为了维护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共处,又规定“不妄语”。最后为了防止迷心乱性,坚持佛教修炼,还规定“不饮酒”。这都是从维护人类生存和推动佛教修行而确定的佛教基本道德准则。

同类推荐
  • 处世:济群法师讲人生的经营与管理

    处世:济群法师讲人生的经营与管理

    世间的风光,有时一阵风就吹光了。有人拼命催着自己成功,结果把自己摧残了;有人拼命催着自己享乐,结果把自己摧毁了。要用无所得的心做事,才能和解脱相应。《处世》是济群法师对日常生活中人们追求外物的态度的指导。现代的人,有太多的浮躁和不安。如何正确对待财富、物质、名利、情感?如何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世界观?健康幸福的生活准则是什么?快乐的根源又是什么?《处世》给出了明确的回答和方向。
  • 道德经释义

    道德经释义

    《道德经》是我国古老文明的智慧结晶,也是一个知识的宝库。它不仅包含着宏奥的哲理,而且蕴藏着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人体科学、思维科学、系统科学诸多方面的基本素材,犹如汪洋大海,内容包罗万象。它以罕见的深度、广度和精度而著称於世。不仅驱使着古代万千的学问家为之作注,探其玄秘,释其奥义,而且吸引了越来越多的西方科学家步入这一古老殿堂,探索其中的重大科学奥秘,寻求人类文明的源头,深究古代智慧的底蕴。
  • 降伏其心(下册)

    降伏其心(下册)

    学佛必须要看清自己的心动念,修行先要降伏自己的身心,历世炼心即是福慧双修,守住真心胜过所有法门,激活能量打开心量,没有过去未来就是当下,每一个当下都能觉悟那就是佛,众生成就了你,没有众生就没有无上菩提,冤枉你就是成就你,修行就是转外境而不是被外境所转。
  • 唐代佛教

    唐代佛教

    密教使佛教堕落成为以妖法惑世欺众的巫术,使佛教走八绝境,是在文化交流中流采了一股比其他各宗派更秽浊的脏水。华严宗无非是脑里空想,口上空谈,毫无买际意叉,根本是为统治阶级忠实服务的一套骗人把戏。
  • 佛教

    佛教

    佛教是世界主要宗教之一,相传为公元前6~前5世纪古印度的迦毗罗卫国(今尼泊尔境内)王子释迦牟尼所创,广泛流传于亚洲的许多国家。东汉时传入我国。
热门推荐
  • 旷世情缘:腹黑冥王追妻记

    旷世情缘:腹黑冥王追妻记

    纠结版文案:她是21世纪的天才少女,她是昊月王朝的绝色郡主,她是跨世而来的彼岸花仙,同时她也是命定的倾城冥后。他是下凡历劫的冥王,他是不愿做皇上的当朝太子,同时他也是幻灭的当家主上。两个人巧合的相遇,又因着共同祭活了玄觞镜,不得不走到一起。两人策马江湖,看尽一段段爱恨嗔痴。历劫结束的他却发现爱上的她不是最初的她,这份横生枝节的爱情该何去何从?天逗比版文案:主线就是一个来自未来世界的雌性荷尔蒙分泌过于旺盛的女子一心想要压倒古代美男子,却没想到被腹黑的美男子反压倒的故事。副线就是各种身份,各种属性的人物之间发生的各种风花雪月,爱恨情长,狗血喷一脸。
  • 冷王宠妃:不信吃不到你

    冷王宠妃:不信吃不到你

    他是陵安战无不胜的冷王战神,而她是他侄子的王妃。他不小心亲了她一下,她说:“亲一下一万两,抱一下五千两。给钱”她卖萌打滚扮可爱,他说:“宝宝,本王想吃了你,身家财产都给你好不好。”她眯着眼睛嘿嘿一笑:“不好。”妻子娶进门,吃不吃得到在个人,好不容易吃到嘴了小妮子又丢了。他只好继续追…这次是连人带球一起追……此情绵绵长,王爷追妻忙。【一对一结局甜蜜蜜-喜宠文放心跳坑绝对填满-】
  • 相思绊人心

    相思绊人心

    一个历史学的妹子穿越了,是不是就能在古代世界易如反掌?事实告诉你,远没有这么简单!斗庶母,赢庶妹,还要进宫选秀,一个脑子变成两个大……
  • 梦想组合

    梦想组合

    我是忆,来自远方,身为一个吸血鬼,我受许多吸血鬼的崇拜和喜爱,而我却退出了吸血鬼家族,来到了人类的世界,因为不想让一对父母伤心,所以进了林艺安的身体里,成为了她,虽然是个女生,不过长的干净整洁,我天真的以为我就这样了,然而事情才刚刚开始。
  • 天才控灵师

    天才控灵师

    元气高中生少女郭云琦一朝撞鬼,竟加入地府,成为兼职消灭失控恶鬼怨灵的职员!这生活简直不要太分(激)裂(情)……来往于三界和人间,魑魅魍魉,妖孽横行……然而三界浮沉,或许都不如男神转身一笑……
  • EXO一生有你

    EXO一生有你

    对不起大家请大家取消收藏吧谢谢大家一直以来对亦晗的支持本文已经弃文如果大家喜欢这本书的话请大家搜索《EXO之浅笑倾城》内容和本书是一样的不过要比本书更得多一些希望大家可以继续支持亦晗支持《EXO之浅笑倾城》对不起取消关注吧谢谢
  • 陌上花开迟迟归来

    陌上花开迟迟归来

    平凡读者林迟迟有一个万世崇拜的大神!平凡女孩林迟迟有一个万世厌恶的宋青城!她说此生唯大神不爱,宋青城却闯入他的心扉,叫她欲罢不能!大神说:“如果有一天我能遇见你,我一定对你不离不弃。”宋青城说:“我想趁我眼睛还没好就把你放在我家户口本上。”一个是她的信仰大神,一个是她的挚爱,她该何去何从?当百万人气作家大神vs贴心暖男宋青城,誰会得到林迟迟的心?最后林迟迟终于见到了日有所思的大神!他竟然是......
  • 止戈之仙誓劫

    止戈之仙誓劫

    他们是七纸书页,被寄托仙人夙愿,化身于世!你既赐我等生命,我等助你长生如愿……纵向时空,平行时空,破空救主,异界穿梭。各种身份,各种阴谋,修仙问道,美女相伴,诠释何为真善美!……感谢阅文书评团提供书评支持!
  • 《我的盗墓史》

    《我的盗墓史》

    本一庸碌人生,因回家迁坟祭祖,却发生接连怪事,祖坟中的棺中棺,爷爷突然死亡,尸体埋葬后却莫名消失,原祖坟墓地发生诡异变化,这是人为还是无法解释的诡异,在寻找线索的同事,似乎陷入了一个无法言语的古老诅咒里……
  • 混世王妃的温柔王子

    混世王妃的温柔王子

    屈辱的死去,幸运的重生到五岁那年,刚好是她中毒的那一年,也是改变她一生的一年!什么二娘三妹丞相爹爹,她都不会往眼里去!至于那些纠缠着她的王公贵族,她也给他玩一回用完便丢!她发誓,既然老天给她这个机会看清一切,那么,那些害过她的人,她一个都不会放过!纵使做尽天下恶事,也在所不惜!纵使当一个无心的人,她也不会后悔!这一世,她要做一个混世小魔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