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2263100000031

第31章 天地心详解(3)

《阴符经解》云:”天发杀机,龙蛇起陆;人发杀机,天地反复。“《阴符经解》”黄帝阴符经注序“,《钦定四库全书》子部,道家类。 《阴符经考异》云:”天发杀机,龙蛇起陆;人发杀机,天地反复;天人合发,万化定基。杀机者,机之过者也。天地之气,一过则变异,见而龙蛇起陆矣。人之心一过,则意想生,而天反地覆矣。天人合发者,道之所在,天意人情所同。然天叙有典,天秩有礼,人之大伦是也。西方之学以此为世网而绝之,然而不能摇者,以万变之基一定而不可易也。“又云:”有与诸本不同者:如云‘天发杀机,移星移宿;地发杀机,龙蛇起陆;人发杀机,天地反复。’诸本逸‘移星移宿,地发杀机’八字,当以禇氏(唐·禇遂良)本为正。“宋·朱子撰《阴符经考异》,《钦定四库全书》子部,道家类。

《阴符经讲义》云:”人识此机,则潜夺造化,旋乾转坤,翻天覆地,使地天交而为泰,生杀定而为功。太白真人歌曰:‘五行颠倒术,龙从火里出;五行不顺行,虎向水中生。’反复之机也。虽然天地与人列为三才,生杀与机同于一气,孟子曰:‘我善养吾浩然之气,充塞乎天地之间,亦岂舍吾身之外而别有天地可充塞乎?’故知一气之运,非以在天者有余,而在人者不足。天人合发,不差毫厘,机缄黙应,变化万端。丹基一定,大道滋生矣。“宋·夏元鼎撰《阴符经讲义》卷一,《钦定四库全书》子部,道家类。

无为而无不为,不一而归至一。

吕真人曰:何谓无为而无不为?是就天地造化之自然,有一种不着底意思。无为者,天地之道,真常固结,只还得一个空洞寂然,并无所作用。但真灵默运于无象,无中而有自寓。即道所谓无无,亦即所谓道也。然天地之真灵默运,既无所作为,而万物之生也不息,成也不辍,变化流形,其成得一个含宏光景,久远功业。不论有知无知,有血气无血气,凡在覆载内者,莫不受其陶镕,故谓之无不为。然其无不为之功用,实自然流出,皆归本于无为。然其无不为而成,便可见天地以一点真常,自可流出无穷妙用。人所以妙用不著,皆失其真常耳。真常失,则不能应物,又何从崇效卑法耶?孔圣之上律下袭以此,仙佛之煅明珠,炼牟尼,亦以此,道同而名自异耳。孔圣不言牟尼,而实自具牟尼。观中庸一书,何当不透解乎大道?特后世泥章句者,自昧之耳。又观系易编中先天之大道,何其包管,何莫非修心明心之要旨?不知者徒作章句观,失之远矣。何谓不一归至一?盖天地流形布化,繁而莫可纪。九土之气候。亦各各不同。物亦因之各异,无非天地之流形。此所谓不一也。然其流形布化,虽不一而实无一物非真常所鼓荡而生化。真常即至一也。又如天地有时变幻不可测,可谓不一矣。然其变幻之不测,要旨从真一之气发来。凡所露流,无非归本于至一之真常,故曰不一而归至一。修心之士,苟能复乎心之真常,则周身内景,亦自有许多妙绪环生,而无不原于真一之鼓铸,则亦居然一天地也。道经所谓造化炉,即于此中妙义想出,非无根之谈也。识者自然得此中妙趣。

疏:

天地心以无为之体,行有为之用。

道之”无为而无不为“,佛之”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儒之”中庸“,其理一也。可见三教合一。《四库全书提要·中庸辑略》云:”盖子思之作是书,本以阐天人之奥,汉儒以无所附丽,编之《礼记》,实于五礼无所属。故刘向谓之‘通论’,师古以为‘非本礼经也’。“《钦定四库全书》总目卷三十五”中庸辑略“。

《大易象数钩深图》云:”自一而二,自二而四,自四而八,自八而十六,自十六而三十二,自三十二而六十四,六十四而天道备矣,岁功成矣,人事周矣。此易故六十四卦而乾坤居首也。学者能由六十四卦以归一,由一以悟太极,则伏羲、文王、孔子皆备于我,成变化,行鬼神,亦是道也。“元·张理撰《大易象数钩深图》卷中,《钦定四库全书》经部,易类。

此言归一之一是归于天地之”真一“,即天地心。《悟真篇注疏》云:”故圣人采此二八金水之精,擒归造化炉中,烹炼真一之气。“宋·张伯端撰,翁葆光注,元·戴起宗疏《悟真篇注疏》卷中,《钦定四库全书》子部,道家类。

是以道求散殊,宜观万物之理。倘若道寻源本,当究天地之心。

吕真人曰:何谓道求散殊?盖天地间形形色色,无非至道所寓,即无非至道之布散。试观风云雷雨之布散,莫不各有妙理。风与雷乃阳物也。当阳盛之际,一感阴气,则风为之狂,雷为之迅。又或阳气降阴气腾,阴阳二气,交媾和合,自然精英发露,而成云雨。所以云雨之兴,是二气交媾始成也。道之散殊,于此已可见。又如飞潜动植,亦皆至道之所布散。飞者,多禀阳德,动物不一其类。其体态动而躁烈。跳跃者,阳气居其大半。动而柔懦者,阴气居多。至于植物,实感阴气而生,必赖阳气之鼓荡而始长。至阳极反阴,则百卉敛藏。推之川流山岳,皆道之散殊。山岳阴气凝重,得阳则而永固。阳刚之气衰败,则山为之崩,岳为之颓。川渎亦阴气下注,阳气不能荡则泛,阳气过差则竭。种种散殊,无不可以验乎至道。故求至道之散殊,不能舍万物而求之。惟在观物察理,物理所在,即至道之所见端。修心之士,不可不先从道之散殊,于万物一一穷搜,以为由博反约之渐也。何谓道寻源本?源本者,即道之归宿处寻源本。即因委穷源之谓。到得源头领会时,便知天地间万化之流行,悉原于二气之运转,二气又归本于真一之主宰。盖道由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从万物之理而返归于一,是谓返本穷源。以此妙印合于一心,便可悟仙佛家返还二字之奥。曰究天地之心者,即以太极叅悟到无极之真精,中庸,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可作天地心真解。佛曰知空不空,道曰无无不无,皆可以悟天地心。天地之心即悟,则修心之道得矣。

疏:

此言观物理以求道妙,求道妙贵乎天地之心。

妙在领悟,治心可获真机。奥待推演,明心乃通要旨。

吕真人曰:天地之奥妙,探之则渊默靡穷,言之则形容莫罄。其散则品物流形,其聚则源头活泼。统而言之,不外一个妙机。不可以形迹求,不可以臆见推。要在善为领悟,由浅自可入深,因委自可穷。苟能达乎源头妙蕴,自知天地之机,即吾心之机,而治心之真机自得。即得真机以治心,则本然之真一可还,天地之心遂契合而无间。特患人视为妄,杳不肯细叅默会,乃终置此心于涂炭耳。然欲叅悟天地之妙以治心,而妙机究未易窥测,况上哲之资,不可多得,中材以下者,未必遽能默会。故欲使人人共得治心真谛,不得不为推演其奥。虽天地之奥妙,推演不尽,而因端竟委,得其真机印心,则慧自发,又未必终不达乎精微,悟乎源头也。是以不惜支分节解以启后学,俾学者得以潜心领悟于有悟处,返照回光,以心相印,将天地之真常奥妙,愈究愈明。吾心之印证,愈行愈熟。久之神室自开,雪光内照,内者不出,外者不入,自成慧照无间。道经所云照了,即谓此也。真人现在实珠中,亦即指此而言。总完得一个明心二字,故曰明心通要旨。人欲明心,可勿静究与。

疏:

此言治心、明心的重要性,治心、明心的目的是使人心合乎天地心。

大雷不终朝,震动无过差之弊。

吕真人曰:何谓大雷不终朝?大雷者,震烈之雷。雷何以大阴气凝?故其发也,震惊百里。盖雷所以动物,万物当阴气凝蔽之时,生机不能大畅,故大雷所以震动之,使阴气不能固结。有霹雳一声,自觉焕然一新气象。然雷惟其大,而震烈断无终朝。如此震烈之理,不过取其破阴气之迷障,使万物骤发生机。所以然者,万物当阴气凝重时,各各有颓靡气象,一行以大雷之威,则障迷开而生气自然勃发。只知大雷之威烈,而不知实为生物而然也。威不可过,故不终朝。斯震动乎万物,得其当可而不流于过差。若太过震动,则生物而反伤物矣,此即恩威交济之义也。天地一阴一阳之运用,而生物阴气凝固,是阴之过差,若无大雷以破之,何以使之适中耶?于此便可悟天地之心。人苟法无地以修持,自当参透大雷动物之奥妙,以为内景之机缄。盖人身亦自具众物,即如魂魄气精,及意念,皆是物也。当阴邪凝蔽,掻扰搅乱之余,亦有靡靡不能自振气象。不加之以威,则群邪不能退故。必仿大雷之震烈,斯阴邪自然退,声而不受其障迷。盖人心中之神,即雷也。大震其神以驱逐,则阴邪去,而魂魄安其位。精气不摇荡,意念不杂乱,是身中之物各畅其生机也。阴邪既退,自当保养中和,不可矫揉造作,当归于着而不着底景象。若存心著意,矫强过震,则内景之众物反伤,不啻竟日是大雷之伤物矣。天地不外一中和,人之内景亦一中和而已,能反而归于中和,则真一不散,斯治心道备。何难入圣超凡耶?吾今泄露玄微,修心之士,应得门而入矣。

疏:

此言修心大法之一:要振奋心神,驱除阴匿,即去杂归纯之意。但要注意”矫枉过正“之弊,以”中和“为贵。

狂风难竟日,怒号作畅发之基。

吕真人曰:何谓狂风难竟日?风亦阳物也,当风固结之时,而万物不能畅其生机,一得狂风之摇动布散,则气不固结,而生机自畅。然风之狂突然而发,亦倐然而止,断无竟日狂风之理。所以然者,风以动物,若竟日是狂风,则物反受其摧折。不过气遇郁结不舒,得此狂风以舒散耳。气既舒散,自觉适中而止,此天地自然之道,是以狂风不竟日是也。风惟狂,故其发也。如怒又如号,怒号之风,虽易折物,然暂而不常,则反仇为恩。因气候郁结,骤然之怒号,只破其气之结,而不伤物。不特物不伤,转足以遂其和畅,气既和畅,物之生机自发而莫可遏,故曰是怒号作畅发之基。此中聚散离合,妙绪惟归到中和而止。人禀天地之全德,内有疾风之妙用。当其未发,则伏藏于深幽处,一驭之以心中神,遂勃然而发。此风当内邪固结莫解时,一发而振撼之。邪之结者遂消散,邪散而中和内含矣。其主宰在乎心君。世人多不晓,吾试举一二以为则。假如目司视,其视之突然千里可至,此风也。然视者,目而所以视者,神使之。推之耳之于声,鼻之于臭,口之于言,其从内而出,无非风之所流。但人只识用顺风,而不知逆风之奥。人苟达于此中微妙,则当内之邪慝固结,须使狂风回转一扫,自然荡涤消除矣。但以破其私累而止,常用则又犯一个着字弊,而真一反不聚。然必先放开外物万感之缘,使此心常定静,然后此回倒狂风之用,可得而行,否则无主,焉能驱使耶?说到此。人必闻而大笑矣。然说到此,道实入其关内矣。修心之妙用,莫先于此。学者苟不自弃自暴,当细求之。

疏:

此承接上文,言运心神以驱除邪恶,但也要注意”矫枉过正“之弊,以”中和“为贵。

夏长春生,任二气之荡摩,而功成告退。

吕真人曰:夏长春生者,即阳气发舒之义。万物皆负阴而抱阳,然阴气实发舒万物之本,当春乃阳气方兴之时,故物皆发舒。至夏乃阳气盛极之际,故物感阳气已足,则有壮长之观。阳气又藉阴气而发,所以孤阴不能生,孤阳亦不长。阳从阴出,互为其根,亦互相交感,无微非气之所及,不分昼夜,周流不滞。凡在内者,莫不受其陶铸,谓之二气荡摩。任者,无所限制之义。盖阴阳二气,相摩相荡。无物不及,无时不然。在天地只自存其真一,而二气自然交合。当百物之未生也,阳气发而舒之,阳极而物气充足,是阳气之功已成,到此而阳气遂渐告退。在时序,则夏至是阳气之极也,而一阴生焉,不可谓功成告退乎?秋冬阴气渐长,收敛万物,至冬至而阴气已极,万物敛而又将伏生气之根,阴极又复生阳。故气候至此一阳生,又足见阴气敛物之功,既成亦告退也。举其大端,而二气之交迁可知。然气候之消息盈虚,统归真一所默为运。人亦不外一阴一阳之互宅,亦惟默运于此心之真一。苟能符天地之真以为真,则身中亦居然一天地之机缄,二气不待理而自理,正气立,斯邪气自辟易,寒暑不入,真元常固。孔圣所谓仁者寿,即此理。释道所云修长生,亦即以是为基。三教一理,岂有异源耶?奈世人多昧,昧不知返本。殊叹恨耳。

疏:

《道德经》云”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四十二章)

《周易函书约存》云:”孤阴不生,独阳不长,有妇而无夫,何以能恒?“礼部侍郎胡煦撰《周易函书约存》卷五,《钦定四库全书》经部,易类。

《大易粹言》云:”一阴一阳之谓道。阴阳交感,男女配合,天地之常理也。“宋·方闻一编《大易粹言》卷五十四,《钦定四库全书》经部。易类。

《周易注疏》云:”夫大易一乾坤,乾坤一阴阳,阴阳一天地,天地一易简。春生夏长,天地之显诸仁也;秋收冬藏,天地之藏诸用也。而天地实不居其功,此即天地之无心也。若夫圣人辅相左右,是有心也,有心则不能无为,不能无为,则不能不代天地同忧矣。“《周易注疏》”御制重刻十三经序“,《钦定四库全书》经部,易类。

秋敛冬肃,随三光之旋转,而剥去复还。

吕真人曰:何谓秋敛冬肃?万物当秋冬而敛藏,已透解于上节矣。上节特举秋冬敛肃,以完二气荡靡之义。然秋敛冬肃,义实不尽于此。盖秋冬阴气主事,万物故敛藏肃杀。然阴气之行令,实转运于三光。三光者,日是与月星也。秋冬日行南,月行北,故月丽于天中。月乃阴象也,故阴气主事。究之日月行道,与春夏相反。 实由天极斗宿主之,北斗七星主周天之旋转,而时序之气候因之。斗柄指西方之金,而秋气降。指北方之水,而冬寒之气降。可知日月之转运,因其行度之殊而气候不同,统由天枢移动之极,使之交迁。所以万物敛藏肃杀,悉随气候,气候又随乎三光,故曰随三光之旋转。然旋转之妙要,不外剥复二极尽之。剥者,阴长则剥阳,使之而潜伏。复者,阴极而阳气之伏根,又复生物,气当敛藏肃杀之余,英华全伏,到阳生而真蕴又欲潜萌。故曰剥去复还。在人一心之主宰独运,犹之乎天枢也。阴阳即日月也,心之真一,苟能凝聚其默运之妙,亦如北斗之转移,气之刚可使柔,柔可使刚,调停变化,有莫知其然之妙。举凡真气之聚散离合,无不随其卷舒。学者欲几此乐地,自当先把此心复其真一。亦何患不诣其极耶?

疏:

《易经存疑》云:”五气顺布,四时流行,春而夏,夏而秋,秋而冬,冬而复春,往来变化,由是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终而复始,万古此四时,万古此化工矣。此四时变化而能久成也。圣人之道,不过是人伦庶物之常而已。圣人之于道也,存之于心,体之于身,至诚而不息,悠久而无疆,是则久于其道也。“明·林希元撰《易经存疑》卷五,《钦定四库全书》经部,易类。

雨露下垂遍物,被泽不知谁为。

同类推荐
  • 验光28忌

    验光28忌

    从介绍眼球的基本结构入手,让您了解验光,走出验光误区,学会判别验光正确与否,并教您检影验光方法和“验光28忌”。全书篇幅不长,但却是作者毕生的研究成果和工作感悟。《验光独行侠谈验光28忌》语言朴实、深入浅出,是验光专业人员的良师,是远视、近视患者的益友。
  • 现代产科急危重症诊疗学

    现代产科急危重症诊疗学

    产科急危重症发病急、病情变化快,严重危及母婴安危,需要医务工作者在有限的时间内完成问诊、体检,迅速准确地进行诊断、鉴别诊断并给出治疗方案。如何在短时间内最大限度地对患者进行正确救治,对预后至关重要。作为一名产科医生,除了掌握相关的高、精、尖医学仪器的使用及监测技术外,还要求掌握不同急危重症诊治要点,积累临床诊治经验,以进行规范化的处理,最终达到急救与治疗的双重目的,降低死亡率及病残率,提高救治效果。这就要求产科医生知识面广,具有扎实的临床基本功,同时要对疾病的诊治反应迅速,这对于在第一线工作的住院医师和低年资主治医师具有一定的挑战性。
  • 医说孙子兵法

    医说孙子兵法

    本书从一个医生和医院管理者的角度来解读兵学名著,令人耳目一新,对临床医学、医院管理和医学教学科研有一定裨益。战略思想不仅受到军事战略家的重视,现已扩展到包括医学在内的其他领域。从指导思想、行动准则和理念上来看,医学与兵学有许多共同之处。防病如防敌,“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上医治未病之病”、“良医者,常治无病之病,故无病”的思想与孙子“故用兵之法,无恃其不来,恃吾有以待也”的理念是一致的。
  • 伤寒论学习记忆手册(便携式)

    伤寒论学习记忆手册(便携式)

    《伤寒论》中的112方代表了112个汤方证,这些汤方证是《伤寒论》的主要内容,亦是学习掌握的关键之处。本书即以《伤寒论》112个汤方证为主线编写。由于各汤方证之间存在着内在的、逻辑的联系,具有主从、组合、相关等关系,包含着临床辨证思维、汤方加减灵活运用等内容,故将112方划归为17大类阐述,以便学习领会。每一个汤方证下,一般设[原文]、[名词解释]、[辨证提要]、[论治归纳]、[相关证析]、[背诵要诀]等6个栏目。
  • 护理人员形象重塑

    护理人员形象重塑

    将内在美与外在美融为了一体,为病人创造出美的就医环境,使病人产生美感,感受生命与生活的美好。让我们爱美之心常在,共同塑造出一个完美的护理形象。
热门推荐
  • 春天不再遥远

    春天不再遥远

    又闷又宅的剩女,在飘雪的冬夜,捡到一个醉酒的帅哥……于是开始了他们的爱情故事。--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终究是谁负了谁

    终究是谁负了谁

    她叫黄泉,注定一辈子得不到他的爱,只能默默地看着他们。她叫碧落,被他深深的爱着,注定了一生的幸福“这样的结局,或许才是最好的吧‘’‘咧,皇上,黄泉姐姐呢?’'啊。她离开了,她想自己去生活’黄泉路上引路人,亦是世间痴情人!
  • 用沟通代替争执

    用沟通代替争执

    这是个沟通的年代,两国的争端,不应该用打仗解决;夫妻有矛盾,不必破口大骂;这次生意不成,下次还可以合作;会议上“水火不容”,可以沟通后“共同改进”……只要我们有爱心、有耐心、有诚心地去沟通,这世界必能和谐,这社会必能进步!本书提出“用沟通代替争执”的理念,就是力图让每一位读者将本书提到的70个智慧运用到自己的生活中去,让生活变得和谐,让人生变得快乐!
  • 老婆,领证去

    老婆,领证去

    为了一场有钱人的游戏,她和别人打赌,看谁先追上他,和他销魂一吻,赌注只有一块钱。结果,她赢了。梁子结下了。多年后,她不再是有钱人家的独生女,他也不在是成绩最好的穷苦学生;她家道中落,需要与政界联姻才能挽回父亲的生意,于是,还债的日子到了,债主大人还是熟人,来,商量一下,能不能轻一点‘报复’?某只腹黑狼邪魅一笑,你猜能不能?
  • 独步仙机

    独步仙机

    作为一个骨灰级仙侠文读者,姜希瑜相信自己对仙侠文绝壁是真爱。熟读各大榜上仙文不说,就连许多生僻的古代道家典籍,她都下了狠劲去啃。直到有一天,她被一本从地摊上淘来的《修真宝典》砸得头破血流,醒来后发现自己居然穿越到了一个真正的仙侠世界!紧接着,她发现,地摊上淘来的《修真宝典》,那居然是真货!从前看各类仙侠文时,积累到的那些仙道体悟,也居然都能用得上!左手外挂,右手还是外挂。就算天生炉鼎体质,出场就面临着要被采补的危机又如何?这个节奏分明是要逆天!
  • 黎歌离殇

    黎歌离殇

    各位书友要是觉得《黎歌离殇》还不错的话,请不要忘记向您QQ群和微博里的小伙伴们推荐,越多人关注,更新会越快哦!
  • 人间锦书,雁字无回:中国历代女才子的红尘绝唱

    人间锦书,雁字无回:中国历代女才子的红尘绝唱

    女性诗人是一支傲然独立于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创作队伍,为古代文学史增添了一缕妩媚的色彩。本书遴选了中国古代文学史上卓有成就的58位女诗人,通过其各具风格的诗词作品,诉说人生的爱恨、欢喜与悲辛,展现古代社会女性世界里不为人知的爱恨情仇与动人故事。
  • 有一种创富叫理财

    有一种创富叫理财

    自从形成了这个家庭理财金字塔,一段时间下来还有一笔可观的财富,感觉自己好像变成了真正的贵族。看来真的是你不理财,财不理你。希望大家能够从我身上得到一些启发,理财要趁早!
  • 英雄联盟之疾风剑传

    英雄联盟之疾风剑传

    一代大剑豪亚索,决战身亡。身死却重生修仙界。在强者如云的世界之中,重修御风剑气,重习疾风剑术。“长路漫漫,唯剑作伴。”
  • 一梦长安

    一梦长安

    她梦里有个长安,能助她忘却江湖纷争;他梦里有个长安,能让他获取一世功名。直到梦境醒来,才后知后觉。哪曾在意过江湖纷争,何时惦念过一世功名。想要的,不过却都是,无论青丝白发,你能漫卷于书前古灯,而我为你月下抚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