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2262100000004

第4章 胡适与《新青年》(3)

1917年俄国的十月革命,当时在《新青年》上并未引起反响。至1918年11月,国人庆祝协约国胜利,国外政治思潮沛然以入中国。李大钊乃有《Bolshevism的胜利》(载《新青年》,第5卷第5号。)一文发表。1919年5月,《新青年》第6卷第5号出“马克思主义专号”,李大钊发表《我的马克思主义观》。又过一年,《新青年》第7卷第6号又出“劳动节纪念专号”。这时的《新青年》已是高度政治化了。

陈独秀、李大钊等为了较多地谈论政治问题,乃于1918年12月创刊《每周评论》。当时胡适回绩溪奔母丧,基本没有参与其事。后来虽也在《每周评论》上发表过文章,但基本上都是文艺性的。《新青年》的编者和主要撰稿者们,不热衷于谈政治的实居多数。如钱玄同、刘半农、沈尹默以及鲁迅等都倾向于多做思想文艺方面的文章。由于7卷以后的《新青年》内容高度政治化了,原有的大部分编者和撰稿者都很少在《新青年》上发表文章了。此时,《新青年》又改归陈独秀主编。1920年1月,陈到上海,以后的《新青年》即在上海编辑出版。从第8卷起(1920年9月以后),《新青年》成了以陈独秀、李大钊为代表的一部分倾向共产主义的知识分子的刊物,其内容绝大部分是宣传俄国革命和社会主义、马克思主义。这时,原有的编者和撰稿人,都更加不适应了。陈独秀自己也觉得,“《新青年》色彩(当然是说政治色彩———引者)过于鲜明”,“亦不以为然”(张静庐编:《中国现代出版史料》甲编,7页。)。但陈独秀说,刊物之所以变得如此,“京中同人来文太少,也是一个重大原因”(张静庐编:《中国现代出版史料》甲编,7页。)。陈独秀的话,自然不错。但刊物由同人轮流编辑,改为陈独秀一人主编;由原在北京编辑,改为在上海编辑,而陈独秀又把具体编辑工作委托给年青的共产主义者李汉俊、陈望道等人去做。这恐怕反过来又是“京中同人来文太少”的“一个重大原因”。

胡适是一个有自己的主张和信仰的人。他虽待人随和,有绅士风度,但在他认为原则的问题上,是不肯依人俯仰的。《新青年》由一份思想文艺性的杂志,一变而为宣传革命、宣传社会主义的杂志,他肯定是不能满意,也是不能接受的。但这份杂志毕竟是陈独秀所创办的,而且陈独秀始终是大家公认的《新青年》的核心。胡适公然反对,有所不便。1920年12月6日,陈独秀自上海写信给他和高一涵两人,承认《新青年》色彩过于鲜明,想“以后仍以趋重哲学文学为是”(张静庐编:《中国现代出版史料》甲编,7页。),要求北京同人多做文章。这时,胡适觉得是说出他的看法的适当时机。于是他回信给陈独秀说:新青年“色彩过于鲜明”,“此是已成之事实。今虽有意抹淡,似亦非易事。北京同人抹淡的工夫决赶不上上海同人染浓的手段之神速”(张静庐编:《中国现代出版史料》甲编,7页。)。用语有涉尖刻。他提出三个解决问题的办法:一是听《新青年》流为一种有特别色彩的杂志,而另创一个哲学文学的杂志。二是自第9卷第1号起,《新青年》移回北京编辑,由北京同人发表一个新宣言,注重学术思想艺文的改造,不谈政治。第三个办法出自陶孟和,他认为,《新青年》既已被政府勒令停止邮寄,不如暂时停办。胡适本人倾向前两种办法。但胡适的回信引起陈独秀很大的不满。认为第一个办法是反对他,与他闹分裂。第二个办法,他也不以为然,尤不赞成“宣言不谈政治”。第三条办法,他更是大生气。

胡适的回信不是争意气。他确是希望办一个很有分量和影响的专注于思想艺文的杂志。他也确不赞成那种单调地宣传主义和政治的做法。但既然陈独秀误会他的意思,他便取消第一与第三条办法,并且把第二条中“宣言不谈政治”的意思也放弃,只提出一条:即把《新青年》移回北京编辑。当时在北京的《新青年》同人,都曾分别对此事发表意见。我们不妨把他们的意见分别列举出来。

李大钊:原对胡适的一、二两条办法均认为可行。稍后有信给胡适说,玄同、启明、豫才皆赞成第一个办法。这中间有另一位《新青年》同人写信给胡适说:“守常先生来说,‘无论谁办,只要是《新青年》的人,事实都是一样的。所以最好是简直不办’。”(引自原件。)但在胡适向北京同人征求意见的信(1921年1月22日)上,李大钊签注的是:“我还是主张从前的第一条办法。但如果不致‘破坏新青年精神之团结’,我对于改归北京编辑之议亦不反对;而绝对的不赞成停办。因停办比分裂还不好。”(张静庐编:《中国现代出版史料》甲编,11页。)随后,李又取消上述意见,“改主移京编辑之说”(张静庐编:《中国现代出版史料》甲编,11页。)。

钱玄同:始终倾向于另办一个杂志。他在1921年1月29日的信上说:“与其彼此隐忍迁就的合并,还是分裂的好。要是移到北京来,大家感动(似‘情’字之误———引者)都不伤,自然可移,要是比分裂更伤,还是不移而另办为宜。至于孟和兄停办之说,我无论如何是绝对不赞成的;而且以为是我们不应该说的。因为《新青年》的结合,完全是彼此思想投契的结合,不是办公司的结合。所以思想不投契了,尽可宣告退席,不可要求别人不办。换言之,即《新青年》若全体变为《苏维埃俄罗斯》的汉译本,甚至于说这是陈独秀、陈望道、李汉俊、袁振英等几个人的私产,我们也只可说,陈独秀等办了一个‘劳农化’的杂志,叫做《新青年》,我们和他全不相干而已;断断不能要求他们停版。这是玄同个人对于今后《新青年》的意见。”(拙编:《胡适遗稿及秘藏书信》第40册,292~296页,合肥,黄山书社,1994。)

鲁迅与周作人:鲁迅于1921年1月3日给胡适写信说,他们兄弟二人认为三条办法“都可以”,“但如北京同仁一定要办,便可以用上两办法,而第二办法更为顺当。至于发表新宣言,说明不谈政治,我却以为不必。这固然小半在‘不愿示人以弱’,其实则凡《新青年》同仁所作的作品,无论如何宣言,官场总是头痛,不会优容的。此后只要学术思想艺文的气息浓厚起来———我所知道的几个读者极希望《新青年》如此———就好了”(张静庐编:《中国现代出版史料》甲编,12页。)(这里应说明一句,鲁迅以为胡适“宣言不谈政治”的用意是为了换取当局的优容,这是对胡适的极大误解)。后来在胡适1月22日征求意见的信上,鲁迅和周作人都主张“赞成北京编辑”。但他们认为“现在新青年的趋势是倾于分裂的,不容易勉强调和统一。无论用第一、第二条办法,结果还是一样。所以索性任他分裂,照第一条做或者倒还好一点”。鲁迅又加上一句:“但不必争‘新青年’这个名目。”(同上书,11页。)

陶孟和:前面提到,他最初提议停刊。在陈独秀等人反对之后,他在胡适1月22日征求意见的信上签注:“赞成移回北京。如实不能,则停刊,万不可分为两种杂志,致破坏新青年精神之团结。”(同上书,10页。)王星拱赞成陶的意见。

《新青年》的另两位重要撰稿人高一涵、张慰慈,皆赞成胡适的意见:即将新青年移回北京编辑。

对上述情况我们可略作分析。当时《新青年》同人事实上已分成两部分:一部分是陈独秀为首的,他们把《新青年》移到上海编辑,实际上已把《新青年》办成共产主义者的刊物了。另一部分仍留在北京,他们都是陈独秀把《新青年》从创刊地上海带到北京后,陆续加入的。大多数是大学教授,都有自己的专业,他们喜欢办学术文艺性的杂志。《新青年》发生的急剧变化,他们都有些不适应,或者说,他们跟不上陈独秀等人激进的步伐。而胡适、陶孟和等人,在政治上是倾向于欧美自由主义的,对共产主义、对苏俄,在当时虽然还谈不上反感,但毕竟有较大距离。所以,这些人没有一个认为《新青年》应该就照陈独秀当时的办法办下去。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要求:办一个学术文艺性的杂志。为此,或将《新青年》移回北京编辑,或者另办一个杂志。由此可见,不是胡适反对陈独秀,也不是胡适一个人不赞成《新青年》当时的编辑方向。甚至连陈独秀本人也觉《新青年》“色彩过于鲜明”,不妥。

从上述材料中可以看出,李大钊的态度颇有些为难的样子。从政治上说,李大钊当时与陈独秀是基本一致的。但他身在北京,与北京同人中的多数人皆有非常良好的友谊关系。况且他本人也具有学者气质,他很能理解北京同人的意思。这是使他对《新青年》如何办法,意见不能一贯的重要原因。

《新青年》后来没有移回北京编辑。1921年2月15日陈独秀写信给胡适说:“我当时不赞成《新青年》移北京,老实说是因为近来大学空气不大好。现在《新青年》已被封禁,非移粤不能出版,移京已不成问题了。你们另外办一个报,我十分赞成,因为中国好报实在太少,你们作出来的东西总不差。但我却没有工夫帮助文章。而且在北京出版,我也不宜作文章。”(张静庐编:《中国现代出版史料》甲编,13页。)

这就是《新青年》分歧的最后结局。北京同人没有另办一个学术文艺性的杂志,但《新青年》同人的分裂已是无可挽回的了。

从前的论者都把《新青年》的分裂归罪于胡适。第一,这不符合事实;第二,这不是历史家的态度。

如前所述,《新青年》的分裂倾向是已经存在的事实,并不自胡适提出《新青年》移回北京编辑始。1919年6月,陈独秀被捕,《每周评论》由胡适接编,而《新青年》陷于停顿。从前说,胡适接办后,《每周评论》变质。这是没有根据的。假如《每周评论》变成一种与当局妥协的刊物,那么它就不会在胡适任主持人时遭到封禁了。陈独秀出狱后,因经此次入狱的大刺激,其政治态度更加急进。陈氏基本上是个有理性的人,但同时又是一个极易受刺激的人。青年时期,南京乡试的一段经历,促使他变成一个传统的叛逆者。此次入狱的刺激,使他更加激烈地反抗现存秩序,更加革命化。陈9月出狱,10月经同人商议,《新青年》恢复出版,交由陈独秀一人编辑。1920年1月底,陈独秀赴沪,此后《新青年》的编辑便转到上海。陈独秀此时政治活动大大增多,一人无法坚持每月编辑一本杂志,乃吸收有共产主义倾向的陈望道、李汉俊等人参加编辑。随之,《新青年》逐渐变成宣传俄国革命、宣传社会主义与马克思主义的刊物了。这同原来在北京由同人轮流编辑那个时期的《新青年》已完全不同了。陈独秀早已察觉到,《新青年》的这一变化,北京同人未必能理解、接受。他于1920年4月26日即曾致信李大钊、胡适,请他们研究今后《新青年》如何办。所以,至少在这时候,分歧意见已经产生了。分歧之源在于陈独秀带动《新青年》急剧革命化了,北京多数同人跟不上。所以,把事情说成是胡适挑起分歧,胡适造成《新青年》同人的分裂,实在离开事实太远了。

其实,一群共过事的知识分子,因思想认识不同,或政治态度、政治见解不同而分开,乃是极自然的事,用不着大惊小怪,更用不着立一道德法庭,审判造成分裂的罪人。上面列举《新青年》主要编者和撰稿者的态度,其中没有一个人是赞成大家勉强凑合在一起的,几乎最后都主张或移回北京编辑,或另办一个杂志。而这都是陈独秀所不愿意的。钱玄同、鲁迅等人更明白指出,分裂是不可免的事实,不如听其分裂,可见当时他们谁也不认为分裂是一桩罪过。只有陶孟和起初因担心同人间感情上的破裂而宁主张停办、不主张分裂,后来,他也赞同移回北京编辑了。

在《新青年》的同人们看来,不许个人有独立思想,而主张强行统一思想,或维持貌合神离的统一,才是最丢脸的事。陈独秀本来就因为敢于独立思考,并号召青年独立思考而被人尊为新文化运动领袖。《新青年》也是因为提倡思想解放而被目为新文化运动的中心阵地。倘若放弃独立思想,主张维持思想统一,那么陈独秀就不成其为陈独秀,《新青年》也不成其为《新青年》了。历史上,只有封建帝王、宗教教主才是强烈要求统一思想的。一个现代人,决不应存此梦想。

从此后的事实发展看,《新青年》的分裂,基本上是尊信马克思主义的人同尊信自由主义的人之间的分裂。五四以后,中国思想界基本上分作三大派,一是马克思主义,一是自由主义,一是保守主义,在反对保守主义时,前两者常有一定程度的一致。

从某种意义上也可以说,《新青年》的分裂,主要是陈独秀与胡适之间的分裂。因为在当时,他们两人实有资格分别代表马克思主义和自由主义两大思想倾向。我在《胡适与陈独秀》一文中,对他们两人的关系以及思想、政治上的异同,已作过比较深入系统的论述,这里不重复了。至于这两大思想派别在中国现代史上的地位及其相互关系,已非本文讨论的范围,这肯定是值得大家花很大的精力去进一步深入研究的课题。

同类推荐
  • 我就是我:张国荣的音乐人生

    我就是我:张国荣的音乐人生

    本书详尽地记录了张国荣一生的艺术成就,力求还原他的各个艺术创作阶段。越是短暂的越美好,让我们记住张国荣这段躲开了岁月的磨损美好人生,记住他永远站在云水间、迷雾里,魅惑地笑着,带着美好的年华与灿烂的脸庞。四月又如期而至,在这春暖花开的某个时候,希望我们大家依然会记起,当年那个满眼烟火色的哥哥。
  • 中国航空工业人物传·领导篇

    中国航空工业人物传·领导篇

    本书介绍了中国航空工业集团公司(含重工业部、第二机械工业部、第一机械工业部、第三机械工业部、航空工业部、航空航天工业部、航空工业总公司)经中央任命担任并主持航空工业工作的部(副部)长、总(副总)经理、党组成员和在中国航空工业第一、第二集团公司担任过总经理职务的领导干部(共计44名)的生平、工作业绩和突出贡献。真实地记录了他们为中国航空工业发展而呕心沥血、殚精竭虑,有的甚至献出生命的光辉历程,他们是“航空报国”精神的开创者和传承者。本书内容翔实、生动,实为记录航空系统领导干部的全面生动的教材。适合广大航空工业从业人员及关注中国航空工业发展的相关人员阅读。
  • 六次东渡:鉴真

    六次东渡:鉴真

    《六次东渡——鉴真》中优美生动的文字、简明通俗的语言、图文并茂的形式,把中国文化中的物态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精神文化等知识要点全面展示给读者。点点滴滴的文化知识仿佛颗颗繁星,组成了灿烂辉煌的中国文化的天穹。能为弘扬中华五千年优秀传统文化、增强各民族团结、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尽一份绵薄之力。
  • 马云创业语录

    马云创业语录

    毋庸置疑,对于正在创业和梦想创业的人来说,今天的马云已经成为一个当之无愧的创业“教父”:从最初的普通高校教师到中国最大的电子商务“帝国”——阿里巴巴的缔造者。马云创业的成功已成了一个美丽的神话。的确,马云给我们带来了太多太多的感悟和启迪。通过阅读本书,可以让我们更好地了解马云的经营理念和管理思想,在创业的道路上“查漏补缺”,从而获得创业的成功。
  • 德川家康(名人传记丛书)

    德川家康(名人传记丛书)

    他是一名机智勇敢的武士,年少时身为质子,步步为营。最终脱颖而出,在日本群雄争霸的战国时代南征北战;首开江户幕府,填海造陆;在航海时代大力发展对外贸易,奠定了日本繁荣的根基。
热门推荐
  • 晚清风云之北洋利剑

    晚清风云之北洋利剑

    世界顶级佣兵完美完成任务后被人出卖,无意中穿越到另外一个平行时空中的晚清时期。看现代佣兵唐健如何利用现代技术,逆转北洋舰队覆没的历史,强悍高科技武装北洋舰队,玩转晚清,重创日本联合舰队,轰炸日本本土,横扫八国联军的海上壁垒……
  • 御门

    御门

    一剑定乾坤横扫天下谁才是王者,且看御门!新书求收藏,求点击,求推荐,拜谢
  • 我的猫妖女友

    我的猫妖女友

    大山走出的田毛带着自己的异世女友一起在城市中生活。
  • 天才魔女桃花多

    天才魔女桃花多

    “娘亲,那是爹爹啊,为什么我们要跑?”一只毛茸茸的小狼屁颠屁颠的跟在女子身后说道。“我知道,”女子低眉,随手拉下一边的柳枝折了一根丢给了小狼,”拿去给他,就当是昨晚的报酬。”一个小男孩将手中的柳枝塞到男子的手中,“娘亲说,她不是一个随便的人,这个就算是信物了,她会回来找你的。”说完男孩灰溜溜的跑了。男子紧紧的捏着柳枝,目光狠厉的看着远方,“女人,你以为你跑的掉吗!”【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重生为猪

    重生为猪

    活着,只为活着而活着。请你给我一个活下去的理由,那么请你为我而活着,纵使天涯与海角那么遥远,誓言永远都存在在那一刻。只为了活着!!!
  • 我的未来女友

    我的未来女友

    方寒的生活原本一切正常,某天从未来寄来一个箱子,因此彻底改变了他的一生。无可挑剔的美貌,注定脾气暴躁,所以箱子里面是一个让他痛并快乐着的女王大人……
  • 莅政摘要

    莅政摘要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穿越终极一家之夏美

    穿越终极一家之夏美

    醒来就变成夏美,还是坐在沙发上面敷面膜的时候,结果寒就下来晕倒在自己面前,刚刚穿越过来的夏美看了这么久的电视都知道是什么情况了,把任辰文三人组打发掉,异能医生就来了。故事也开始了......
  • 军礼

    军礼

    在长征、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和朝鲜战争血雨腥风、战火纷飞的岁月里,从湘江之战走出一群热血青年。他们告别家人,遵循着军人的誓言,感受着战友情、兄弟情以及爱情的快乐与烦恼。为了共和国的明天,用生命和热血书写了一曲荡气回肠、感人肺腑、催人泪下的军旅颂歌。这是一位英雄的悲剧。作者以刚劲、快节奏的笔法,塑造了一位战场上竭力杀敌,无所畏惧;情感上敢爱敢恨,厚重弥坚的英雄形象。
  • 魔灵圣珠之圣夜少女(全本)

    魔灵圣珠之圣夜少女(全本)

    【经典文学】今日风行,明日经典【晴语】编辑旗下出品简介:沙汐汝,雩晶国的歌魔,所有人眼中的怪物、灾星。她不知道,她的父母去哪里了,她为什么会被国王收养?她不知道,大家为什么会那么讨厌她?她也不知道,为什么在十年前她的眉心突然长出一颗血痣……她只知道,沙夜泠一直就在身边,不管她做多少恶作剧,不管他骂她怎么样凶,他都只是宠溺地看着她,永远不会离开。当那个像天神一般的银发蓝眸的圣大人轻触她眉间的血痣时,她的人生就注定了不会像她想的那样发展了……圣大人,是一个谜。传说,他一个人就可以灭掉一个国。他是为战争和圣珠而生的。但他的命运因为遇到了她发生了转折,她很笨,长相也不是多么的出色,但是和她在一起,他却感到了空前的放松和开心,她说,他是第一个听她唱歌不会睡着的人,她喜欢他……于是,那一刻开始,他就不能自拔的爱上了不懂爱情的她,并为她放弃了他原本的坚持,只为和她在一起。但是命运总是不能放过他们,他注定了会因为各种的事情,一次次的失去她……沙夜泠,总是用沉痛的眼神看着沙汐汝,他爱沙汐汝,但是却不能爱她,守着十年前看到那个秘密,他狠心的伤害着自己、伤害着爱他的沙落落,就是为了不伤害他深爱的她。可是当他知道那个不能爱的理由,充分到不能挣扎的时候,他选择了逃避……在这样一个混乱的时空里,爱情变得微不足道,任何一个理由都可以变成让爱情让步的充足理由情的人,永远都不会懂得,不曾得到就不会失去,因为他们早已把彼此的名字深深地刻在心上。错爱一人,就会错过一生……喜欢我的文的话,就去看看我其他三个文吧!http://novel.hongxiu.com/a/326430/《妖精咒》http://novel.hongxiu.com/a/326448/《杀手》http://novel.hongxiu.com/a/326457/《爱情交易》写的不好的地方,还希望大家能够指出来,随时欢迎大家和我交流、批评。QQ:625415575(加我的时候,就用文中任意人名作为敲门砖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