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2259000000024

第24章 結 語(1)

我們在對宋代心性中和詩學作了一個簡單的描述之後(之所以稱爲描述,那是因爲對宋代心性中和觀念的繁富和深奧,我認爲我只是看到了冰山的一角),我們再回頭來看那些離我們已近千年的先賢們,覺得他們的身影仍然在我的眼前晃動,他們的聲音依然在我的耳眫回響。我盡力地想靠他們更近一點,想聆聽他的談話,想見識一下他們的“和氣盎於面背”的接人之風,想欣賞他們的“光風霽月”的灑落胸懷與“色和而語壯”的外柔而內剛的人格。

記得培根曾經說過,人類文明的進步體現在人格。那麽我們不得不說,宋代文化最大的貢獻即在於他們的人格:那“進亦憂,退亦憂”的忠義之心和“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坦蕩情懷;他們“爲天地立心,爲生民立命,爲萬世開太平”的道德責任感。國家的安危、攻守大計,他們是如此的憂慮;他們對命運坎坷、窮通際遇的順化以及對道的固守,他們視富貴如浮雲的超脫,“沖澹以自守,遺佚而不怨”,他們是如此的放達。這一切都讓我的內心充滿了敬仰。

道是如此的沉重,只有真的勇士才敢於毅然地承擔起道的責任,宋人對道的承擔與家國天下聯繫在一起的,他們是義無反顧的。在寫作本文時,我始終懷著對宋代先賢們的深深的敬意,來理解他們的言論。愚意以爲“中和”可謂爲宋人精神中的精華之一,因爲其中實在蘊涵了中國士階層對於宇宙、對於社會、對於人生、對於內心最爲一般的態度。詩歌作爲天地之和的同構、社會之和的映射、人生之和的寫照、內心之和的流露。詩,本身也就成了中和原則的集中體現者。雖然中和原則在周漢已經確立,但真正將之放在詩人的內心來討論,放在人的“未發”之“性”的層面來討論,則只有宋人。可以借用禪宗一句話,只有宋人才是“直指本心”。因而也使得中和的貫徹較前代的止於宇宙、社會、人生層面,顯得更爲根本。

儒家的中和原則本來內在地包含著“義”,孟子在闡發“執中”時已經指出執中而知權的問題,用今天的話來說,也就是合理的問題。所以中和意爲以理爲標准的不偏不倚,並不意味著左右逢源的鄉願和固執不化的武斷。這,實在是一個非常公允的原則。中國歷史上曾經有一段激烈反對中和的時期,那是一個激化矛盾,一切注重鬥爭的時代,那是一個“與天鬥,其樂無窮;與人鬥,其樂無窮”的時代,中和成爲庸俗的折衷主義與投機主義,受到人們的岐視。但這都是對中和的歪曲。

宋儒對“未發之中”的追尋,對“已發之和”的引導,曾經被封建制度與習俗發展到極致,導致了對天然真情的壓抑與扼殺,甚至到了“以理殺人”的地步。宋儒所主“性情”原本也不乏靈動,但由於時時需與“天”“理”相合,一旦落實到制度與習俗,則產生很強的規範作用。強調社會行為規範固然可以使社會傾向穩定,但也會禁錮了人們的創造力。這固然有統治者利用與扭曲的原因,但這畢竟也與宋儒自身理論的缺陷有關。

今天,中和又重新作爲中華民族的精神而受到提倡,{李瑞環在英中貿易協會歡迎午宴上的演講《和睦相處,和諧共進》(摘要)中說:“在博大精深的中國傳統文化中,‘和’的思想佔有十分突出的位置。早在3000多年前,中國的甲骨文和金文中就有了‘和’字。西周時期,周太史史伯提出‘和實生物,同則不繼’的觀點。到了春秋戰國時期,諸子百家更是經常運用“和”的概念來闡發他們的哲學思想和文化理念:管子提出‘畜以道,則民和’;老子提出‘知和曰常,知常曰明’;孔子的《論語》提出‘禮之用,和為貴’;孟子提出‘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荀子提出‘萬物各得其和以生’;《中庸》提出‘和也者,天下之達道也’。‘和’不是盲從附和,不是不分是非,不是無原則的苟同,而是“和而不同”。‘和’的思想,強調世界萬事萬物都是由不同方面不同要素構成的統一整體。在這個統一整體中,不同方面、不同要素相互依存、相互影響,相異相合、相反相成。由於‘和’的思想反映了事物的普遍規律,因而它能夠隨著時代的變化而不斷變化,隨著社會的發展而不斷豐富其內容。” (見《人民日報》2002年5月30日第1、2版)。}這雖然談的是“和”,但“非中無以致和”, {魏了翁《鶴山先生大全文集》卷之四十七《資州中和宣布之樓記》。白居易在其《策林·十七興五福銷六極》中云:“和者生於中也,中者生於不偏也,不邪也,不過也,不及也。”另周敦頤《通書》有謂“由中以致和”,司馬光《中和論》亦謂“非中無以致和”,可見和必須以中爲條件。}實可與中和共言之。中和精神對於我們今天的社會建設與道德修養亦還具有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中和精神在今日亦可大行之。但這種中和精神應該是包容而大度,靈動而活潑的,以便我們既能堅持社會整體的和諧,又能保持人性個體的自由與創造。

主要參攷書目{以首字音序先後排序}

一、古代著述

《春秋三傳》 北京古籍出版社四書五經本 1994

《古今圖書集成》 中華書局 巴蜀書社 1985

《國語》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98

《老子》 上海書店諸子集成本 1986

《禮記要義》 四部叢刊本

《列子》 上海書店諸子集成本 1986

《毛詩》 四部叢刊本

《十三經注疏》 中華書局影印本 1980

《莊子》 上海書店諸子集成本 1986

白居易 《白氏長慶集》 四部叢刊本

班固 《漢書》 中華書局 1962

包恢 《敝帚藁略》 四庫全書影印文淵閣本

蔡居厚 《蔡寬夫詩話》 《宋詩話輯佚》本

蔡夢弼 《杜工部草堂詩話》 歷代詩話續編本

蔡沈 《書經集傳》 北京古籍出版社四書五經本 1994

蔡縧 《西清詩話》 《宋詩話全編》錄臺灣廣文書局影印《古今詩話續編》本

曹彥約 《昌穀集》 四庫全書影印文淵閣本

曹植 《曹子建集》 四部叢刊本

柴望 《秋堂集》 四庫全書影印文淵閣本

晁補之 《雞肋集》 四部叢刊初編本

晁說之 《嵩山文集》 四部叢刊續編本

陳淳 《北溪大全集》 四庫全書影印文淵閣本

陳次升 《讜論集》 四庫全書影印文淵閣本

陳傅良 《止齋文集》 四部丛刊初编本

陳澔 《禮記集說》 北京古籍出版社四書五經本 1994

陳亮 《龍川集》 四庫全書影印文淵閣本

陳普 《石堂遺集》 《宋詩話全編》錄四庫全書影印文淵閣本

陳仁子 《牧萊脞語二稿》 《宋詩話全編》錄清初影元抄本

陳善 《捫虱新話》 儒學警悟本

陳師道 《後山居士文集》 上海古籍出版社影印宋蜀刻本

陳師道 《後山詩話》 歷代詩話本

陳文蔚 《克齋集》 四庫全書影印文淵閣本

陳襄 《古靈集》 四庫全書影印文淵閣本

陳巖肖 《庚溪詩話》 歷代詩話續編本

陳與義 《簡齋集》 四庫全書影印文淵閣本

陳淵 《默堂集》 四庫全書影印文淵閣本

陳元晉 《漁墅類稿》 四庫全書影印文淵閣本

陳藻 《樂軒集》 四庫全書影印文淵閣本

陳造 《江湖長翁集》 四庫全書影印文淵閣本

陳振孫 《直齋書錄解題》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7

陳知柔 《休齋詩話》 《宋詩話輯佚》本

陳埴 《木鍾集》 四庫全書影印文淵閣本

陳子昂 《陳伯玉文集》 四部叢刊本

程珌 《洛水集》 四庫全書影印文淵閣本

程顥 《二程集》 中華書局排印本 1981

程俱 《北山集》 四庫全書影印文淵閣本

程洵 《尊德性齋集》 《宋詩話全編》錄知不足齋叢書本

崔致遠 《桂苑茟耕集》 四部叢刊本

戴復古 《石屏詩集》 四部叢刊續編本

戴溪 《續呂氏家塾讀詩記》 四庫全書影印文淵閣本

道璨 《柳塘外集》 四庫全書影印文淵閣本

董浩 《全唐文》 中華書局 1983

杜範 《清献集》 四库全书影印文渊阁本

杜牧 《樊川文集》 四部叢刊本

段昌武 《毛詩集解》 四庫全書影印文淵閣本

范浚 《香溪集》 四庫全書影印文淵閣本

范溫 《潛溪詩眼》 《宋詩話輯佚》本

范仲淹 《范文正公集》 四部叢刊初編本

方逢辰 《蛟峰文集》 四庫全書影印文淵閣本

方夔 《富山遺稿》 四庫全書影印文淵閣本

方岳 《秋崖集》 四庫全書影印文淵閣本

方岳 《深雪偶談》 叢書集成初編本

費袞 《梁溪漫志》 四庫全書影印文淵閣本

馮山 《馮安嶽集》 《宋詩話全編》錄宜秋館據知不足齋藏鈔校刊本

輔廣 《詩童子問》 四庫全書影印文淵閣本

高斯得 《恥堂存稿》 四庫全書影印文淵閣本

葛洪 《抱樸子》 上海書店諸子集成本 1986

葛立方 《韻語陽秋》 歷代詩話本

韓淲 《澗泉日記》 四庫全書影印文淵閣本

韓維 《南陽集》 四庫全書影印文淵閣本

韓愈 《朱文公校昌黎先生集》四部叢刊本

韓元吉 《南澗甲乙稿》 四庫全書影印文淵閣本

何夢桂 《潛齋集》 四庫全書影印文淵閣本

何晏 《論語集解》 四部叢刊本

洪邁 《容齋隨筆》 上海古籍出版社排印本 1978

侯克中 《艮齋詩集》 四庫全書影印文淵閣本

胡仲弓 《葦航漫遊稿》 四庫全書影印文淵閣本

胡仔 《苕溪漁隱叢話》 人民文學出版社 1962

黃保華 《黃庭堅評傳》 南京大學出版社 1998

黃裳 《演山集》 四庫全書影印文淵閣本

黃庭堅 《山谷別集》 四庫全書影印文淵閣本

黃庭堅 《山谷集》 四庫全書影印文淵閣本

黃庭堅 《山谷外集》 四庫全書影印文淵閣本

黃庭堅 《豫章黃先生文集》 四部叢刊本

黃文雷 《看雲小集》 南宋群賢小集本

黃震 《黃氏日鈔》 四庫全書影印文淵閣本

黃仲元 《四如集》 四庫全書影印文淵閣本

黃宗羲全祖望《宋元學案》 中華書局 1986

惠洪 《冷齋夜話》 四庫全書影印文淵閣本

惠洪 《石門文字禪》 四部叢刊本

嵇康 《嵇中散集》 四部叢刊本

家鉉翁 《則堂集》 四庫全書影印文淵閣本

姜夔 《白石道人詩說》 四部叢刊初編本

居簡 《北磵集》 四庫全書影印文淵閣本

孔穎達 《春秋正義》 四部叢刊本

李翺 《李文公集》 四部叢刊本

李復 《潏水集》 四庫全書影印文淵閣本

李綱 《梁溪集》 四庫全書影印文淵閣本

李衡 《樂菴語錄》 四庫全書影印文淵閣本

李呂 《澹軒集》 四庫全書影印文淵閣本

李昴英 《文溪集》 四庫全書影印文淵閣本

李如篪 《東園叢說》 四庫全書影印文淵閣本

李石 《方舟集》 四庫全書影印文淵閣本

李濤 《蒙泉詩稿》 南宋群賢小集本

李塗 《文章精義》 人民文學出版社 1960

林景熙 《霽山文集》 四庫全書影印文淵閣本

林希逸 《竹溪鬳齋十一稿續集》 四庫全書影印文淵閣本

林之奇 《拙齋文集》 四庫全書影印文淵閣本

令孤德棻 《周書》 中華書局

劉安 《淮南子》 上海書店諸子集成本 1986

劉安節 《劉左史集》 四庫全書影印文淵閣本

劉攽 《中山詩話》 歴代詩話本

劉長卿 《劉隨州詩集》 四部叢刊本

劉辰翁 《劉辰翁集》 江西人民出版社 1987

劉辰翁 《劉須溪評孟浩然集》 《宋詩話全編》錄明淩蒙初刻朱墨套印本

劉辰翁 《須溪集》 四庫全書影印文淵閣本

劉辰翁 《須溪批點選注杜工部詩》 《宋詩話全編》錄明正德四年雲根書屋刻本

劉黻 《蒙川遺稿》 四庫全書影印文淵閣本

劉克莊 《後村先生大全集》 四部叢刊初編本

劉摰 《忠肅集》 四庫全書影印文淵閣本

劉邵 《人物志》 四部叢刊本

劉勰 《文心雕龍》 人民文學出版社

劉翼 《心遊摘稿》 南宋群賢小集本

劉宰 《漫塘集》 四庫全書影印文淵閣本

柳開 《河東先生集》 四部叢刊本 1989

柳宗元 《增廣注釋音辯柳先生集》四部叢刊本

樓鑰 《攻媿集》 四部叢刊本

陸賈 《新語》 上海書店諸子集成本 1986

陸遊 《陸放翁全集》 中國書店據世界書局1936年版影印本 1986

陸遊 《渭南文集》 四部叢刊初編本

呂本中 《童蒙詩訓》 《宋詩話輯佚》本

呂陶 《淨德集》 四庫全書影印文淵閣本

呂祖謙 《東萊先生左氏博議》 金華叢書本

呂祖謙 《麗澤論說集錄》 四庫全書影印文淵閣本

呂祖謙 《呂氏家塾讀詩記》 四部叢刊續編本

羅大經 《鶴林玉露》 中華書局唐宋史料筆記本 1983

駱賓王 《駱賔王文集》 四部叢刊本

梅堯臣 《碧雲騢錄》 《說郛》(宛委)本

牟巘 《陵陽集》 四庫全書影印文淵閣本

慕容彥逢 《摛堂文集》 四庫全書影印文淵閣本

歐陽守道 《巽齋文集》 四庫全書影印文淵閣本

歐陽修 《六一詩話》 人民文學出版社 1962

歐陽修 《歐陽文忠公集》 四部叢刊本

歐陽修 《詩本義》 四部叢刊本

彭定求 《全唐詩》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6

強至 《祠部集》 四庫全書影印文淵閣本

秦觀 《淮海集》 四部叢刊本

權德輿 《權載之文集》 四部叢刊本

闕名 《漫叟詩話》 《宋詩話輯佚》本

阮閱 《詩話總龜》 四部叢刊本

邵雍 《伊川擊壤集》 四部叢刊本

沈括 《長興集》 四部叢刊三編本

沈遼 《雲巢編》 四庫全書影印文淵閣本

沈約 《宋書》 中華書局 1974

沈作喆 《寓簡》 四庫全書影印文淵閣本

石介 《徂徠集》 四庫全書影印文淵閣本

史堯弼 《蓮峰集》 四庫全書影印文淵閣本

釋永頤 《雲泉詩集》 汲古閣景鈔南宋六十家小集本

舒岳祥 《閬風集》 四庫全書影印文淵閣本

司馬光 《溫國文正司馬公文集》 四部叢刊本

司馬遷 《史記》 中華書局 1959

宋祁 《宋景文公集》 湖北先正遺書本

蘇軾 《蘇軾詩集》 中華書局本

蘇軾 《蘇軾文集》 中華書局本

蘇轍 《欒城集》 四部叢刊本

蘇籀 《雙溪集》 四庫全書影印文淵閣本

孫光憲 《北夢瑣言》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1

譚宇權 《中庸哲學研究》 臺北文津出版社 1995

唐仲友 《詩解鈔》 《宋詩話全編》錄續金華叢書本

唐仲友 《悅齋文鈔》 《宋詩話全編》錄續金華叢書本

脫脫 《宋史》 中華書局標點本

汪炎昶 《古逸民先生集》 《宋詩話全編》錄宛委別藏本

汪應辰 《文定集》 四庫全書影印文淵閣本

王安石 《王文公文集》 上海人民出版社 1974

同类推荐
  • 落日余晖(最受学生喜爱的散文精粹)

    落日余晖(最受学生喜爱的散文精粹)

    《最受学生喜爱的散文精粹》从喧嚣中缓缓走来,如一位许久不见的好友,收拾了一路趣闻,满载着一眼美景,静静地与你分享。靠近它,你会忘记白日里琐碎的工作,沉溺于片刻的宁谧。靠近它,你也会忘却烦恼,还心灵一片晴朗。一个人在其一生中,阅读一些立意深远、具有丰富哲学思考的散文,不仅可以开阔视野,重新认识历史、社会、人生和自然,获得思想上的盎然新意,而且还可以学习中外散文名家高超而成熟的创作技巧。
  • 渡江

    渡江

    渡江战役,亦称京沪杭战役,自1949年4月21日人民解放军发起渡江作战起,至6月2日解放上海崇明岛止,历时42天,是中国历史长河中继晋灭吴、隋灭陈、宋灭南唐之战后,第四次大规模的渡江作战。它是中国人民解放军实施战略追击的第一个战役,也是向全国进军作战的开始也是史上的奇迹。
  • 沉沦:郁达夫作品精选

    沉沦:郁达夫作品精选

    诗集。收诗一百十九首。分上中两卷。上卷大多反映旧中国的社会现实,揭露豪富对劳苦大众的压迫和剥削;中卷主要表现国外的社会生活,揭露西方世界的腐朽、黑暗和战后欧洲经济的凋敝。
  • 华夏文化传世经典(第二辑):古文观止上

    华夏文化传世经典(第二辑):古文观止上

    《古文观止》是清代吴楚材、吴调侯二人编选评注的,最初刊行于康熙三十四年(公元1695年),是一部优秀的古文读物。“观止”,取叹为观止之意。《古文观止》的选文,上起周代下讫明末,共二百二十二篇。所选文章注意题材和文体风格的多样性,不仅有史传、论说文,还有见闻札记、山水游记、杂文小品和其他应用文,大体上反映出我国古代文章绚丽多姿的面貌。除此之外,还编选了少量历代传诵的著名的骈文和韵文。文章在编排上,以时代为序,眉目清楚,做到了蒙童读来不高,学人读来不低,很像家喻户晓的《唐诗三百首》,故与《唐诗三百首》一道被称为中国传统文学通俗读物的双璧。
  • 河山寂寥

    河山寂寥

    本书主要内容包括:河北南部的城市地理;山脉与河流;原始的村庄,疏散与聚拢;北河沿;垴顶山等。
热门推荐
  • 百吃不厌的精品家常菜

    百吃不厌的精品家常菜

    本书作者是搜狐网美食名博主,她用一颗热爱生活的心去精心诠释每一道菜,将人人都听过、做过的家常菜做出自己的风格,做出自己的味道。《百吃不厌的精品家常菜》作者应用大量的过程图对每道菜的制作过程进行详尽地描述,并为读者精心编写厨房小贴士,对每道菜品均详细介绍原料、做法、特点以及烹饪技巧等内容,让不会做菜的人,一看就会,一学就能做出美味可口的菜肴,让忙碍的人们轻松地用最常见的食材,最简易的方法,最科学的营养搭配,做出自己的美味,让人们在平凡的日子里通过美食感受生活的美好,使平凡的生活过得有滋有味。
  • 她与光同行

    她与光同行

    樊歆深觉上辈子定是烧杀虏掠无恶不作,这辈子才遇到两个这样令人糟心的男人!第一个男人奴役她。她不仅伺候他穿衣吃饭出行出恭,还得帮他打理家务物色女人。第二个男人无视她。她累死累活追了十年,就差没把心剖出给他!结果……他连她长啥样都不记得!好吧,她决定离开这两个糟心男人,勇闯演艺圈。可当她终于从演艺圈摸爬滚打逆袭到终极女神的位置……咦!那两个男人为何在台下为她打破了头?
  • 墨画丹青

    墨画丹青

    一幅数百年前留下的武林秘籍,一条不知从何而来的流言,一位踏上复仇之路的少年,且看他又将谱写怎样的传奇故事。
  • 今夕不似良人亦

    今夕不似良人亦

    他初衷是要复仇,却在孤独又荒缪的不归路上一步步走错,原本是垫脚石的她,成了如今使他步履艰难的荆棘。
  • 天在流泪你看到了吗

    天在流泪你看到了吗

    一对叛逆兄妹闯下黑白两道,在这些坎坷经历的途中,又会擦出怎样的火花呢?
  • 潘宫的预言5:人鱼岛的黑暗旅舍

    潘宫的预言5:人鱼岛的黑暗旅舍

    根据人鱼长老提供的线索,斗鱼一行人空降到深山寻找古老的烽火台。还会有人记得几百年前签署的百卡斯协议吗?当他们踏进神秘的幽冥旅店,一个不可告人的罪恶计划随之启动。深夜里,窗外浮现出一张哭泣的婴孩面孔,声声惊魂,美貌的老板娘化身成手持利刃的冷血恶魔,张牙舞爪地命令伙伴们在善恶门之间作出决择。想不到这趟灵戒之旅,等待他们的终点竟然是死亡!究竟是谁暗中操纵了这场闹剧,无辜死亡的婴孩与巨蟒之间又有着怎样的联系?身陷重重疑团的伙伴们能否依靠他们的机智化凶险为夷?越来越多的消息表明,邪恶军团的侵略步伐加快了。勇敢的机动战士,继续加油吧!
  • 妃常奸诈,腹黑爷请赐教

    妃常奸诈,腹黑爷请赐教

    本宫要去勾引小皇帝!还没开始她的勾引大业就被狗皇帝下令追杀:“把夏绫之给朕抓回来,生死不论!”款一款包袱逃命去,却误闯了美人宫,误看了美人身,还误上了美人心!丫鬟赶紧劝导:“小姐,那西楚二皇子一介质子配不上您!”谁知,那淡漠柔弱的质子才是运筹帷幄,掌控天下的主子!【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尸人传说

    尸人传说

    屠夫何九死后与阎王打赌,赌注是阎王的位置,但等待投胎的时候,阴差阳错,附身在一个捉鬼少年的身上,从此走上了一条不归之路~
  • 总裁一转身:宝贝妈咪快跑

    总裁一转身:宝贝妈咪快跑

    小萌宝拉着陌梓桐的衣角四处张望,奶里奶气的说:“宝贝妈咪,苍爹地不在,我们要不要逃跑?”“好机会!当然跑!”陌梓桐抱起小萌宝就跑,身后传来低沉的声音……“女人,你最好马上停下!该死的,你还跑!”她全当没听见一路往前,最终连人带宝一并抓回。总裁大人,求放过……呜呜呜……
  • 紫云之巅:剑弑凡天

    紫云之巅:剑弑凡天

    他来自传说中消失了百年的江湖门派,身怀无数奇门绝技,却韬光养晦,甚至不惜冒着生命危险隐藏身份,究竟是为了什么?她一身红衣如火,倾国倾城,却生性豪爽,不谙世事,嗜酒如命,奇怪的姓氏又会勾勒出怎样曲折离奇的江湖仇怨?两人同时闯入表面平静,却暗藏杀机的巨大阴谋中,偶然的相遇又会擦出怎样的火花?上演的一场弑杀群雄,剑指天涯的少年传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