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2258900000008

第8章 绪论(7)

南宋以后至明代中叶,道教在封建统治者的支持下继续发展。南宋道教以符箓派为主。在诸符箓道派中,仍以传统的龙虎天师(正一)、茅山上清、阁皂灵宝等“三山符箓”为主,尤以龙虎天师的影响最大。除这些符箓道派外,南北分裂对峙局面下,北方金人统治区相继出现了太一道、真大道、全真道三个新道派。全真道在北方崛起以后,道教内丹道便出现了“北宗”与“南宗”的分立。宗奉张伯端内丹学的一派称为“南宗”,主张性命双修,先命后性,并把理学的正心诚意和佛教禅宗的明心见性说引入道教的修炼方法之中,还把神霄雷法与内丹理论结合起来,形成了一种独特的内丹理论,而且金丹南宗不提倡出家。而宗奉王重阳所传内丹学的一派称“北宗”,全真道以修性为首,不尚符箓,也反对黄白之术。在长生成仙问题上,提出“了达性命”的主张,以“全精、全气、全神”为成仙证真的最高境界,反对追求肉体不灭和“轻举飞升”,强调道士必须出家住庵,不准有妻室,倡导儒、释、道三教合一,从而形成了与过去那些主张符箓、烧炼、斋醮和“轻举飞升”等旧道派不尽相同的特色,这是道教在教理、教义和修炼方术等各个方面的一次重大改革。元代,道教融合形成为正一道与全真道两大派别。

这一时期,道教的教理、教义在道教内部各派互相融合以及道教与儒、释互相融合的基础上,以内丹学说为主流,呈现出蓬勃发展的态势。这一时期,道教生态思想主要反映在王重阳《重阳教化集》、谭处端《云水集》、丘处机《磻溪集》、黄元吉《净明忠孝全书》、陈致虚《上阳子金丹大要》以及王处一《西岳华山志》、张天雨《茅山志》、刘道明《武当福地总真集》等宫观山志中,呈现出不同于前代的一些特点。

首先,随着道教修道理论从追求肉体成仙到追求精神生命超越的变化,以及在修炼方法上随着外丹黄白术的衰落,晚唐以后内丹学逐渐发展兴盛,主张性命双修,并把理学的正心诚意和佛教禅宗的明心见性说纳入道教的修炼方法之中,于是“修道”成了“修心”。在这样一个主张“三教合一”的时代,道教的成仙说更加伦理化,并向道德决定论发展。人道不仅仅是修仙道的阶梯,特别是在净明道那里,对儒家伦理纲常的践履甚至成了得道成仙的唯一途径。

其次,内丹修炼强调人与自然环境的关联和协调,渗透了“道法自然”的思想。

第三,道教以劝善书、功过格的形式,把人与自然的关系伦理化是宋以后的一大特点,如《太上感应篇》劝诫人们不要“射飞”、“逐走”、“发蛰”、“惊栖”、“填穴”、“覆巢”、“伤胎”、“破卵”《太上感应篇》,《道藏》第27册,第59-63页。《文昌帝君阴骘文》告诫人们:“举步常看虫蚁”,“勿登山而网禽鸟,勿临水而毒鱼虾,勿宰耕牛”,“禁火莫烧山林”袁啸波编《民间劝善书》,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版,第7页。把保护动植物、维持生态环境平衡作为劝善的重要内容。

(四)明后期至清代和民国时期的道教生态思想

明中叶以后,随着中国资本主义因素的萌芽,封建社会进入了它的衰落时期,道教失去了封建统治者的有力支持,加上道教内部没能适应时代发展而自我革新,逐渐走向衰落,直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前。这一时期,无论是正一道,还是全真道,其内部均在不断分化,并衍生出许多小的支派。宋元时盛行的诸多新符箓派,在明中叶以后也都走向了衰落。明清之际,全真道在经过长期沉寂之后,一度出现了以龙门派为主体的复苏之势。这一时期,道教理论、教义尽管没有多少创新,但道教生态思想伦理化的色彩却有所加强,劝善书、功过格的流行即是例证。

二、历史时期基督教的生态思想

基督教的生态思想以基督教神学为基础,主要体现在《圣经》、历代基督教信条及神学家的著作中。

(一)早期基督教的生态思想

基督教源于犹太教,基督教《圣经》中的《旧约》是犹太教的经典。基督教产生后,继承了这份遗产,也将它奉为经典。戈特弗里德在其《经济、生态及西方信仰之根》一书中列举了许多犹太-基督教善待自然的传统。认为古代犹太人并没有把人与自然分离。据他研究,希伯来文的“自然”(beriah)一词是“创造”之意,人与万物都属上帝创造之物。古代犹太人相信,上帝要求人必须对其他造物负责。他们也相信,整个大地都是好的,他们的安息日和圣年都是提醒人们,土地有它自己的权利,是上帝的恩赐RobertGottfried,Economics,EcologyandtheRootsofWesternFaith,Rowan&LittlefieldPub1995,转引自徐嵩龄主编《环境伦理学进展:评论与阐释》。

《圣经》认为宇宙万物和人类是上帝创造的,上帝创造的世界是美丽、有序、和谐的;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自然界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世界万物都有其存在的价值,人负有管理万物的责任;人与自然关系的不和谐是人类犯罪的后果。正是由于人的“原罪”破坏了人与上帝、人与人、人与自然原初的和谐,引发了最早的生态危机;耶稣基督救赎的范围包括自然界。《圣经》以恢复神人关系为中心,人与自然的和谐以此为基础。

基督教从犹太教分离出来后,早期的信徒相信世界末日很快来临,把重点放在阐述基督复活,因此对人与自然的关系并没有新的阐述。他们对待自然的态度一方面十分强调人与上帝的关系,这在《新约》有关章节中很明显;另一方面继承了希腊的二元论思想,强调精神高于物质,灵魂高于肉体,早期的诺斯替派是这种思想的典型代表。尽管如此,我们也不难看到,基督教实际上继承了犹太教关心自然的传统,如在古罗马时代,基督徒反对野蛮的斗牛活动,不管他们是根据《圣经》中反对残酷对待动物的规定,还是出于关心人的目的,其结果是保护了动物。有些古代教父,如伊利纳乌认为人虽然有罪,但受造物仍然是好的。因为上帝的创造并非仅造人,上帝也创造了世界万物。由此他反对诺斯替派对物质世界的否定。基督教著名神学家奥古斯丁(AAugustinus,354-430)对待自然也有两面性:一方面坚信灵魂高于肉体;但另一方面承认,上帝的造物是美好的。

奥古斯丁对天主创造的自然怀有深不可测的敬畏心情。他从自然世界中发现了许多有关圣三一的奥秘之记号,大地充满了它的创造主——独一圣三的天主的痕迹。他本人对自然的关注在很大程度上出自两个目的,一是为了解释《创世记》;二是为了证明道德秩序与自然秩序的一致性。奥古斯丁主张上帝从无中创造了世界。他把柏拉图主义关于“逻各斯”的哲学概念与《创世记》结合起来,建立了他的神创论。《圣经》中关于创世过程有两种不同的说法:一是《创世记》中上帝在六天之内创造世界;二是《德训篇》中天主在瞬间创造万物,“永生的天主,一举而创造了万物”《圣经·德训篇》18:1。奥古斯丁采用了“瞬间”说,认为天主创世是在“瞬间”进行的。天主创世也不用任何工具。奥古斯丁认为,天主创世是通过“道”,即言语。道不在时间中,故天主也不在时间中创世。作为天主的言语的“道”是与天主同在的,是永恒的。天主在瞬间创造的是世上一切事物的“种质”,让他们以后在时间中复制、展开,展现为各种有形物。这是一个由潜在到现实的发展过程,始终受着世代交替的种质的控制。在此意义上,天主通过种质控制了自然的进程。万物是从“虚无”中创造出来的。奥古斯丁认为天主是永恒的、至善的。天主“至高、至美、至能,无所不能,至仁、至义、至隐,无往而不在,至美、至坚、至定,但又无从执著,不变而变化一切,无新无故而更新万物;……负荷一切,充裕一切,维持一切,创造一切,孕育一切,改进一切”[古罗马]奥古斯丁:《忏悔录》,向云常译,华文出版社2003年版,第3-4页。既然天主是至善的,那么,按照它的意志创造出来的万事万物也必定为善,否则就体现不出天主的善性了。奥古斯丁不反对为了实用的目的研究自然,但并不因此把自然看作满足人类需要的工具。

(二)中世纪基督教的生态思想

整个中世纪,基督教对自然的看法呈现出多样性。一方面,13世纪著名天主教神学家、中世纪经院哲学的集大成者托马斯·阿奎那(TAquinas,1225-1274)在其最具代表性的巨著《神学大全》中,对天主与人、自然的关系进行了深入论证。他认为三位一体的天主是客观存在的。天主创造世界和人,并主宰世界。天主是至善至美的,是宇宙万物的归宿。他从事物的运动变化、原因与结果的关系、可能与必然性的关系、事物现实的等级、世界的秩序和目的五个方面论证天主的存在。

同类推荐
  • 拈花笑佛

    拈花笑佛

    本书是国学大师梁启超先生的佛学巨著,梁启超的一生与佛学有着不解之缘。
  • 降伏其心(下册)

    降伏其心(下册)

    学佛必须要看清自己的心动念,修行先要降伏自己的身心,历世炼心即是福慧双修,守住真心胜过所有法门,激活能量打开心量,没有过去未来就是当下,每一个当下都能觉悟那就是佛,众生成就了你,没有众生就没有无上菩提,冤枉你就是成就你,修行就是转外境而不是被外境所转。
  • 道家的生存之道

    道家的生存之道

    道家崇尚宠辱不惊的处世态度,这种态度既是一种淡泊名利,持守节操的高贵品德,又体现出较强的心理调适能力。道德心理学认为,道德对心理有着重要的调控作用,故这种心理平衡能力与个体的道德水平有着密切关系,具有独立人格,精神充实,有着崇高的人生目标的人,才能够真正做到宠辱不惊。道家以“善利万物而不争”、“容乃公”的宽阔胸怀,以祸福相倚,有无相生的深邃智慧,引导人们从更高、更广的角度来看待物质利益和眼前得失,告诫人们,不要为声名、财货这些世俗的物质利益而丧失了自我,扰乱宁静的心灵,损害自己的身心健康,而应“抱朴守真”、“安时处顺”、“不与物迁”。
  • 六祖坛经笺注

    六祖坛经笺注

    《六祖坛经笺注》是为佛教、特别是禅宗极为重要的经典《坛经》进行注释解说的著作,也是《坛经》“笺注”著作中的集大成者,全书搜集资料丰富,注释严谨,以“字字考其来历,句句求其证据”的标准,详细解释阐述《坛经》本义,使《坛经》奥义清晰可读。
  • 中国佛教近代转型的社会之维:民国上海居士佛教组织与慈善研究

    中国佛教近代转型的社会之维:民国上海居士佛教组织与慈善研究

    居士佛教是近代中国佛教复兴的发起者与主力军。民国时期,居士佛教摆脱了依赖寺院与僧人主导的传统模式,建立了独立于僧团之外的自身组织形态,开始独立进行讲经说法、皈戒修持、研究传播,以及广泛地开展各种有别于传统的社会慈善事业。本书借助民国时期的佛教书刊、报纸、书信以及相关档案、史志、传记等文献资料,运用佛教史、社会史与城市史相结合的方法,对民国上海居士佛教组织与慈善事业进行了实证研究,考察了近代居士佛教转型的社会化之维及地域性特征,指出了近代佛学义理的发展与佛教实践转变之间的交互影响,揭示了佛教在社会转型期的自身变革。
热门推荐
  • 凤临天下:王妃很毒很倾城

    凤临天下:王妃很毒很倾城

    “语薇,你再看我,不吃饭,虽然我长的还可以,你再看,我就认为你想吃我了。”......语薇无语。。。“语薇,快过来,陪我下棋。”“语薇,你怎么这样,不是说好去打架么?”......“主人,主人我要吃,要吃。”。。。。。“我要疯了。”她看了一旁的美男,身后一群兽兽“让我去死吧!”“好,我们很乐意帮忙。”“别呀......”语薇每天都觉得有人在喊她从此以后,荷语薇的座右铭就变成了:我只想做个安静的小贱人。“给我滚”众美男甩甩衣袖走了。彻底无语。。。谁叫语薇倒霉呢?摊上了一群美男,一群损友,外加一群魔兽既然回不去了,就好好活着吧!
  • 时传祥的故事(英雄人物时代楷模丛书)

    时传祥的故事(英雄人物时代楷模丛书)

    时传祥出生在山东德州齐河县 一个贫苦农民家庭。他14岁逃荒流落到北京城郊宣武门一家私人粪场,受生活所迫当了掏粪工。是一位“宁肯一人脏,换来万户净”的掏粪工人,他的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崇高精神,曾受到了党和人民的高度赞扬,1952年在北京市崇文区清洁队工作。随后被评为全国著名劳动模范。1971年被污蔑为工贼。1975年去逝,享年60岁。
  • 遇见你的时候所有星星都亮了

    遇见你的时候所有星星都亮了

    这篇文章写了tfboys的同人文,不喜勿喷。
  • 我为剑仙

    我为剑仙

    人存活于世,就是为了心中的理想。有的人想成为家财万贯的富贵之人,有的想成为一国之主的皇帝,视为‘庸人’有的人为了长生,一步步修炼,获得长久的寿元,视为‘强者’一个见到了传说中的神仙的男生叶风,带着他的遨游环宇的理想,一步步走向了剑仙之路。
  • 守护甜心之甜蜜的你

    守护甜心之甜蜜的你

    她原本一名学生,每天都和朋友们一起玩,可是好景不长,因为一个转学生他们不相信她,她从此变得冰冷了,她发誓她要报仇回到家她的父母告诉她她不是她们的孩子这让她很是伤心,她面对这重重打击,会变成什么样呢?……(还请大多多支持我)
  • 桎梏之城

    桎梏之城

    世界上最容易被利用的情绪便是贪婪。一切由欲望而起,一切又由欲望而灭。枯藤,老树,昏鸦。古道,西风,瘦马。一段江湖的陈年旧事,一段令人扼腕的儿女情长。
  • 小编辑

    小编辑

    爱情,是很奇妙的一种东西,虚幻缥缈,让人无法自拔。最爱的可能不是陪伴自己一生的那个人,能够陪伴自己的一定是那个最适合自己的!
  • 盛世惊婚

    盛世惊婚

    这一年,艳照,视频将一个退隐三年的女星彻底拉入娱乐漩涡。紧接着,绯闻,质疑,谩骂,离婚,流产等新闻更是从天而降到唐傲双身上。徘徊,无助,却在这时碰上了如神一般的他。沐耀辰,A市沐天跨国集团总裁,生来尊贵,天之骄子,却将所有的宠爱都给了一个人。从此,她一跃成凰,被宠的上天入地。不管你是谁,只要你是你,就够了。你信不信,无论我们错过多少次,终究会再在一起。因为,这是命中注定的。
  • 女人心计:提升女性魅力的12种心理技巧

    女人心计:提升女性魅力的12种心理技巧

    《女人心计——提升女性魅力的12种心理技巧》一书,将会帮助女人拨开重重迷雾,破译专属于自己的魅力密码。
  • 我的妖孽女朋友

    我的妖孽女朋友

    从枪林弹雨,刀光剑影生活中退出的神级兵王钟铭,躲进贸易公司当起销售员,想过点小市民的恣意生活。谁知被阴险上司陷害,不得不拔刀而出。被美女经理看中能力,做起贴身保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