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2258900000010

第10章 道教与基督教的生态神学思想(1)

不同宗教文化之间的交流和交融,并不必然与它们的文化差异相互排斥,而恰恰是一种互补。道教生态思想建立在道教神学的基础上,它从宗教神学的角度建立起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关系,主张“天人合一”、“天父地母”、“道法自然”,并以劝善成仙、神明赏罚的宗教神学方式予以具体落实,其出发点和最终目的都与現代生态学完全不同,但二者的基本理念又有许多相通和相似之处。基督教生态思想同样建立在基督教神学的基础上,基督教生态思想以神人关系为中心,人与自然的关系从属于人与神的关系。

§§§第一节生态神圣观

一、道教之“道”与基督教之“上帝”

道教和基督教用来表示世界本原的术语尽管不同,但无论是道教之“道”,还是基督教“三位一体”的“上帝”,它们所指向的都是一个超越的终极实在,具有本体的意义。正如秦家懿在《中国宗教与基督教》一书中指出:“道教在不少地方与基督教十分接近……道教提供了一个宇宙论和宇宙运行与和谐的理论。”秦家懿、孔汉思:《中国宗教与基督教》,吴华译,三联书店1990年版,第137-138页。

道教的最高信仰“道”渊源于先秦老子的《道德经》,是天地万物产生的根源。《道德经》说:“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王弼:《道德真经注》,《道藏》第12册,第277页。而且,老子既强调“道”在自然万物之先,亦认为“道”在天地万物之中,既体现其超越性,亦显示其内在性。

道教自创立时即奉老子为教主,以《道德经》为重要经典。在本体论上,自然也是首先祖述老子,继承并发挥了老庄以“道”为宇宙万物本原之说。早期道教经典《太平经》称道为“万物之元首”王明:《太平经合校》,中华书局1960年版,第16页。、“大化之根,大化之师长”同上,第662页。《老子想尔注》亦谓道乃“天下万事之本”饶宗颐:《老子想尔注校证》,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版,第17页。唐代著名道教学者吴筠认为道是“虚无之系,造化之根,神明之本,天地之源,其大无外,其微无内……万象以之生,五音以之成。生者有极,成者必亏。生生成成,今古不移,此之谓道也”《宗玄先生玄纲论》,《道藏》第23册,第674页。同样把天地万物的根源归于“道”。唐末五代杜光庭的《道德真经广圣义》认为天地万物是“道”化生的,因而为万物之母,“道,通也,通以一气生化万物。以生物故,故谓万物之母”《道德真经广圣义》卷四,《道藏》第14册,第334页。“道者,万物之宗元;天得以清,地得以宁,物得以生,神得以灵;海岳得之以安镇,王侯得之以太平,道士得之以神仙,枯朽得之以发荣也。”《道德真经广圣义》卷二,《道藏》第14册,第318页。《修真十书钟吕传道集》说:“大道无形,生育天地。大道无名,运行日月。日月者,太阴、太阳之精,默纪天地交合之度,助行生成万物之功。”《修真十书钟吕传道集》,《道藏》第4册,第660页。金长筌子《洞渊集》说:“道者,天地之父母,万物之灵枢,阴阳之纲纪,五行八卦之璇玑。”《洞渊集》卷一,《道藏》第23册,第855页。显然,“道”为万物之母、天地之根,是万物存在的最终根据及主枢者。

道教从宗教的角度把“道”说成是“神异之物,灵而有性”《坐忘论》,《道藏》第22册,第896页。“为一切之祖首,万物之父母”《一切道经音义妙门由起》,《道藏》第24册,第721页。并与神秘化了的元气说结合起来。《太平经》、《抱朴子内篇》用“气”解释“道”。《太真科》谓元气未形时所生元始天尊,为万物之初始,消则为气,息则为人,把道解释为天地未成之先的元气,又把元气所生初始奉为道的化身。唐初道士李荣注《西升经》“万物抱一而成,得微妙气化”说:“天、地、人、物,并皆抱真一之道,受微妙之气,所以方得化生。是知一气者,万物之本也。”《西升经集注》卷四,《道藏》第14册,第586页。杜光庭也用“气”解释“道”。他说:“道者,虚无之气也,混沌之宗,乾坤之祖,能有能无,包罗天地。”《太上老君说常清静经注》,《道藏》第17册,第183页。“道本包于元气,元气分为二仪,二仪分为三才,三才分为五行,五行化为万物。”《太上老君说常清静经注》,《道藏》第17册,第184页。在这里,杜光庭把“道”与“气”统一了起来,于是,“道”生天地万物就被解释为“气”生天地万物。在注重炼气一类的道书中,“道”为“元气”屡屡可见。其所指的“气”,即天地未生前的原始混沌一元气或“先天一气”、“祖气”、“混元真一之气”。这种先天一气,内蕴无穷的生机,是天地万物、人类身心的本源,并成为决定万物存在的一阴一阳之道。元代著名内丹家陈致虚在《太上洞玄灵宝无量度人上品妙经注》中说:“虚无生自然,自然成大道。夫道者,无形无体,即先天一气而化生万物,为天地造化之本。”显然,《道德经》中“道”的范畴的固有含义经过道教思想家的解释已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以“道”为本体的宇宙生成论,是道教生态思想的哲学基础。

基督教崇奉的上帝也是宇宙万物的本原,既是世界的创造者,又是世界的维持者。基督教神学传统常常用“维持者”或“支配者”来谈上帝的临在和在世界的活动TedPeters,Science,Theology,andEthics,Hants:AshgatePublishingLimited,2003p238。《尼西亚信经》尊之为“独一上帝,全能的父,创造有形无形万物的主”《尼西亚信经》,《历代基督教信条》,汤清编译,香港基督教文艺出版社1999年第5版,第20页。道教之“道”既是化生万物的形而上之本体,又是形而下万物存在、发展的内在法则。《老子想尔注》在为“渊似万物之宗”作注时说:“道也。人行道,不违诫,渊深似道。”饶宗颐:《老子想尔注校证》,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版,第7页。在注“天地不仁”时说:“天地像道,仁于诸善,不仁于诸恶。”饶宗颐:《老子想尔注校证》,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版,第8页。都是把道作为自然及人伦法则,而且把能否顺应自然与生命的长久联系起来。而基督教的上帝既不是宇宙中形成万有的质料,也不是自然法则。基督教的上帝是宇宙秩序的建立者,自然法则的设定者。基督教的上帝是具有自由意志的上帝,它至高无上,“全在”(omnipresence)、“全知”(omniconscience)、“全能”(omnipotence)、无始无终、自有永有、无所不在、包罗万象。《圣经》中记载摩西问神名,上帝对摩西说:“我是自有永有的。”《圣经·出埃及记》3:14。上帝无所不在,充满宇宙。在《旧约》的《耶利米书》中:“耶和华说,我岂为近处的上帝呢?不也为远处的上帝吗?……我岂不充满天地吗?”《圣经·耶利米书》23:23-24。耶和华如此说:“天是我的座位,地是我的脚凳。”《圣经·以赛亚书》66:1。《使徒行传》亦言:“创造宇宙和其中万物的上帝”是天地的主《圣经·使徒行传》17:24。上帝无始无终,常有常存。上帝既在万物之先,没有开始点,又永存于万物之后,没有终止点。《旧约》中的《诗篇》在歌颂上帝恩典永久不易时曾如此赞美上帝说:“诸山未曾生出,地与世界你未曾造成,从亘古到永远,你是上帝。”《圣经·诗篇》90:2。“你起初立了地的根基,天也是你手所造的。天地都要灭没,你却要长存。天地都要如外衣渐渐旧了,你要将天地如里衣更换,天地就都改变了。惟有你永不改变,你的年数没有穷尽。”《圣经·诗篇》102:25-27。《以赛亚书》中还将这一常有常存、超越时空的上帝称为“永在的上帝耶和华,创造地极的主”《圣经·以赛亚书》40:28。关于上帝无所不知,以其无穷智能鉴察万物、洞悉一切的论说在《圣经》中多有记载。如在《旧约》中,《撒母耳记上》说:“耶和华是大有智识的上帝”《圣经·撒母耳记上》2:3。;《历代志下》称“耶和华的眼目遍察全地”《圣经·历代志下》16:9。;《约伯记》将上帝视为“那知识全备者”,认为世人无法知晓其“奇妙的作为”《圣经·约伯记》37:16。;《箴言》论及“耶和华的眼目无处不在,恶人善人,他都鉴察”《圣经·箴言》15:3。此外,《约伯记》5:9、《诗篇》147:5和《以赛亚书》40:28也都谈到上帝的智慧“无法测度”。在《新约》中,《约翰福音》记载耶稣的门徒称其主“凡事都知道”《圣经·约翰福音》16:30。;《罗马书》在其结尾处提到“独一全智的上帝”《圣经·罗马书》16:27。;《哥林多前书》论及“上帝奥秘的智慧”《圣经·哥林多前书》2:7。;《约翰一书》也指出:“上帝比我们的心大,一切事没有不知道的。”《圣经·约翰一书》3:20。上帝的“全知”涉及上帝的“智慧”和“知识”。上帝无所不能。《创世记》论及上帝将以色列先祖亚伯兰易名为亚伯拉罕,并与之立约时所说,“我是全能的上帝”《圣经·创世记》17:1。以及应许撒拉老年仍将生子时所言“耶和华岂有难成的事吗?”《圣经·创世记》18:14。《约伯记》在谈到约伯承认上帝万能,人难仰望时约伯回答耶和华说:“我知道你万事都能作,你的旨意不能拦阻。”《圣经·约伯记》42:1-2。《马太福音》曾引用耶稣的话说:“在人这是不能的,在上帝凡事都能。”《圣经·马太福音》19:26。《约翰福音》则叙述了上帝以太初之道创造宇宙万物的大能:“万物是藉着他造的;凡被造的,没有一样不是藉着他造的。”《圣经·约翰福音》1:3。对于人的理解而言,上帝的全能则主要体现在上帝以其自由意志来创造宇宙、治理万物和拯救人世等方面。根据基督教的信仰,上帝在太初以其自由意志创造了天地万物和人类,并给人以自由意志,但人类始祖以这种意志自由而择恶弃善,犯下原罪,为此上帝以其全能不仅对人的恶行加以惩罚,而且又派圣子耶稣基督和圣灵降临人世,以拯救人类。上帝以无所不能而显明上帝乃宇宙万物之主宰,由此亦形成世人对上帝的敬畏之感和对上帝公义之举的信赖卓新平:《基督宗教论》,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版,第102页。但是上帝创造世界的过程把形上实体与宇宙质料连接起来,这又与道教的道与世界,在本质上是一致的。

作为天地万物的本原,“道”先于天地万物而存在,无名、无形、无为,它充塞于天地万有,无处不在,万古常存,为造化天地万物的本始、本根,是天地万物存在的最终依据。老庄及后世道家关于“道”的清静、无为、永存、遍在等性质及其化生万物、支撑万物存在的功用的阐释为道教所承袭。《太平经》卷十八至三十四《守一明法》说:“六极之中,无道不能变化。元气行道,以生万物,天地大小,无不由道而生者也。”王明:《太平经合校》,中华书局1960年版,第16页。唐代著名道教学者成玄英认为世界上一切对立的东西都是虚幻的,宇宙间唯有那个抽象的道,才是唯一真实的存在。唐代出现的《太上老君说常清静妙经》说:“大道无形,生育天地;大道无情,运行日月;大道无名,长养万物。”《太上老君说常清静妙经》,《道藏》第11册,第344页。正是因为“道”的“无形”、“无情”、“无名”,需要通过“德”来体现,道创生万物,德畜养万物,二者是事物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是整体和局部的关系。

道教之“道”无情,道在天地间运行,不是凭感情意志行事,而是虚而不屈,无为而无不为。这与基督教的上帝观迥然不同。基督教认为,从虚无中创世是上帝的意志所为。人和万物的造化来自于一个睿智仁慈的造物主有计划的造化,“上帝在创造和安排中实施他的旨意”《韦斯敏斯德小问答》(1648年),《历代基督教信条》,汤清编译,香港基督教文艺出版社1999年第5版,第374页。上帝的安排乃是上帝用他的全能、智慧和善良的恒常力量,保存受造者的生存和禀赋,导之于善,并扶助一切善良的;但他将那因离开善而发生的恶,加以剪除,或纠正,并用以产生好结果《非拉热的大问答》(1839年),《历代基督教信条》,汤清编译,香港基督教文艺出版社1999年第5版,第464-465页。

基督教的上帝是一位至高无上的、全能全知的、创造天地万物和人类的人格神。基督教以耶稣基督的降生、受难和复活来讲述上帝对世人的拯救,从而发展出“三一神”论,即以“三位一体”来表述上帝本体的三种不同位格及其共在一体的关系。基督徒相信上帝从虚无中创造万有,包括时间也是由上帝所创造,正如奥古斯丁所言,“时间存在于创造之内”,而不是“创造发生于时间之内”,而且上帝的创造并非用原来就有的质料制造,而且上帝与被造世界中的任何受造物完全相异。

基督教认为上帝是从“无”中创造(creatioexnihilo)一切。上帝创造时,从来不用工具,也不用材料傅和德:《旧约诠释》,宗教文化出版社2002年版,第16页。天地万物都是“天主从无中造成的”《圣经·玛加伯下》7:28。说明上帝创世不是始于某物,而是始于非存在物,始于“虚无性”[俄]弗·洛斯基《东正教神学导论》,杨德友译,河北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第35页。《道德经》也说:“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王弼:《道德真经注》,《道藏》第12册,第282页。但这个“无”不同于基督教所说的“无”,而是“寂兮寥兮,独立不改,周行而不殆”的“无”,即“道”就是“无”王明:《道教与传统文化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年版,第219页。宇宙是受“道”制约的无始无终的过程,“道”内在于世界,支配世界。

同类推荐
  • 佛家经典智慧故事

    佛家经典智慧故事

    点亮自己的心灯,擦亮迷失的双眼,寻找到内心的安宁,浸润一颗善心而获取生活的幸福。本书从卷帙浩繁的佛经中,精选出多个富含哲理与智慧,充满幽默与诙谐的故事加以独到梳理,并结合现实生活给予精练评析,以阐释佛的博大与精深。
  • 如何解脱(禅·心灵·灵性)

    如何解脱(禅·心灵·灵性)

    本书用佛学观念关注了生命的本质,开篇就在探究生存的意义和价值,本性禅师认为,生命存在的意义不在于追求幸福,而是在追求现世的尊严,和来世的拯救。在探究生死的过程中,回答了何为解脱这一问题。
  • 一花一世界:跟季羡林品味生活禅

    一花一世界:跟季羡林品味生活禅

    一本集中体现季羡林先生天人和谐思想的作品。 书中的万事万物都被季羡林先生赋予了生命的内涵,老妇人、小男孩儿,一枝花,一条老狗,一场雨......季老以朴素的笔触描写对天地万物的情感,一生经历的人、事、物、景,在季老笔下是鲜活感人的,集中表达了季羡林先生对天地万物那种"民胞物与"的大爱。这位可敬可爱的老人不只是在诉说着他的情感,更想向世人传达一种力量,跟随季老感受生命、体悟人生,收获内心安宁平静的力量。
  • 善行:人生规划

    善行:人生规划

    在本书中,星云大师通过《凡是靠自己》、《知足与能忍》、《放下与拿开》、《问号的得失》等九十余篇小品文,教会读者如何在名利场中、感情人事中规划自己的人生,为什么要为求全而委屈,为成功而忍耐?本书为《迷悟之间》(全十二册)系列丛书之一种,风格清新质朴、别具一格、直指人心,对佛法的解说突破刻板的传统,极富创意。是难得的励志经典,也是台湾的金牌畅销书,丛书全球销量已逾二百多万册。
  • 人生与慈济:证严法师开示录

    人生与慈济:证严法师开示录

    普天之下,没有我不爱的人;普天之下,没有我不信任的人;普天之下,没有我不能原谅的人。——证严法师真善美,是人类的福音,也是你的福音。用一个什么样的姿态,活在这个世上,许多人可能都没有仔细想过吧,看看这本书。 如何活得快乐,如何活得幸福,如何活得有尊严,如何活得心安理得,上人证严法师都和你娓娓道来。这本书教你另一种生活方式:散钱得钱,散福得福,给人快乐自己快乐。
热门推荐
  • 萨昙分陀利经

    萨昙分陀利经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洪荒风云

    洪荒风云

    少年的到机遇改变他的人生,会展开怎样传奇经历呢?且看他如何从一个默默无名小卒一步一步走向巅峰‘最终主宰三界逆袭成圣,享受无尽长生,
  • 康熙的第一皇后

    康熙的第一皇后

    她,好吃懒做、不学无术、刁蛮任性、不负责任,对不起社会对不党,偏偏她有钱,好多钱,多到花不完。不就泡了个帅哥嘛,好端端的被不明飞行物砸到清朝,好死不死的变成了赫舍里芳仪。随便逛个街,都能碰上未来老公,这缘分,杠杠地,买彩票都没这么准。堂堂康熙大帝说话不算数,答应不娶她,却偏要死缠烂打。逃跑、被捉了。跳崖,被救了。于是乖乖坐上大红花轿,不就成亲嘛,有啥了不起。十三岁而已,小三还挺多,不怕肾亏?当着她的面红杏出墙,怎么办?砌墙...大臣送的野花还挺香,怎么办?催花...催不过怎么办?逃避不是本性,小样,再敢眉来眼去,我连你一块催了。和侍卫调调情,替康熙挡挡剑,找小三斗斗法,学小燕子出出宫,轻松的生活在不知不觉中颠覆。背叛、谎言、伤害、嫉妒随之而来,当死亡铺就血路,她能否袖手旁观。雪:玄烨他会成为最强的康熙大帝,我只能尽力帮他除去一切阻挡他前进的障碍,如果有一天我成为他的障碍,我就会毫不犹豫的除掉自己。濂:云濂只是一个普通人,可以不顾生死的去爱芳仪,但李濂是镇守边境的将军,他不能爱上皇后娘娘。烨:天下壮丽江山,吾与你共享。世间轰烈快事,吾与你分尝。惟有灾难,吾一人独挡。
  • 致命宫情

    致命宫情

    她是千年前被诅咒的“无情灾星”,被人咒尽了生生世世,咒她每一生每一世,都将凄惨孤独,痛不欲生。她天真的以为,只是一句简单的“对不起”,便能将一切破解,到头来却发现自己辜负了那么多的深情,明诚王,天朝帝王,昙王谁才是她的命定男子!
  • 校园之主

    校园之主

    弱者的逆袭班花喜欢他班霸绕他走校霸见他尿裤子棒子跆拳道?一拳轰到渣!忍者真功夫?两掌拍成沙!西方大主教?一脚送他回老家
  • 追妻之旅:钱途堪忧

    追妻之旅:钱途堪忧

    我,顾小七!作为一个生活在高科技城市的苦逼二货青年一觉醒来居然摇身一变成了逍遥国第一大商顾远帆的女儿,可喜可贺!上不用斗姨娘,下不用斗毒蛇姐妹,还有个哥哥疼,我太爱你们了!银子票子等着我,美男等下姐姐我马上飞奔过去找你!
  • 极目楚天舒

    极目楚天舒

    述说了中国第一代地质队员的工作、婚姻、生活,以及在“文革”中,许多老干部,老工程师受到迫害和打击。书中的主人是一位家庭成分不好,但工作努力的汉子,后来与一位四川姑娘相爱成婚,夫妻恩爱,但因“文革”的灾难,两人被逼离婚。他们的儿女都认真读书成为对社会有用之人。四川汶川大地震后,两个重新走到了一起。他们的儿女都为灾区做出了新贡献。书中写就的当年的阶级斗争,派性争斗,以及许多活生生的事,都是地质队里出现过的真人真事,可以说是一个土生土长地质队员的眼中的地质队发展史、成长史。
  • 豪门密爱之贵妻难逑

    豪门密爱之贵妻难逑

    她是医生,救死扶伤。前世的闺蜜跪求医治,救不救还是个问题。他是长官,权势滔天。有人想夺权?直接扼杀他的想法!她被父母安排相亲,场场被他破坏。她不怒反笑:“大王叫你来巡山?”他俊眉仰起,“不,我是来寻夫人回家的!”这男人住她房,抢她食,占她床,还要陪他夜夜笙歌。太辣眼!
  • 重构文学场

    重构文学场

    该书运用传播学、社会学、文化与文艺学等学科的前沿理论,结合当代文学情境和文化实践,探讨电视、网络等电子媒介的文化内涵及其对当代文学的影响,并对媒介变迁与文学转型、电子媒介时代文艺发展的可能性等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 价值链会计发展研究

    价值链会计发展研究

    本专著在当今会计学界已有的有益成果基础上,从价值链会计信息重构的角度下,深入研究和分析了价值链会计的基本理论、价值链视角下的管理会计方法、基于价值链的财务会计信息系统的构建以及价值链会计信息交换的方法,提出了具体的、可行的价值链会计应用模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