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2254600000022

第22章 英布反汉

【原文】

黥布者,六人也,姓英氏。秦时为布衣。少年,有客相之曰:“当刑而王。”及壮,坐法黥。布欣然笑曰;“人相我当刑而王,几是乎?”人有闻者,共俳笑之。

(汉高祖)十一年,高后诛淮阴侯,布因心恐。夏,汉诛梁王彭越,醢之,盛其醢遍赐诸侯。至淮南,淮南王方猎,见醢,因大恐,阴令人部聚兵(1),候伺旁郡警急(2)。

布所幸姬疾,请就医,医家与中大夫贲赫对门,姬数如医家(3),贲赫自以为侍中,乃厚馈遗(4),从姬饮医家。姬侍王,从容语次,誉赫长者也。王怒曰:“汝安从知之?”具说状。王疑其与乱。赫恐,称病。王愈怒,欲捕赫。赫言变事,乘传诣长安。布使人追,不及。赫至,上变,言布谋反有端(5),可先未发诛也。上读其书,语萧相国。相国曰:“布不宜有此,恐仇怨妄诬之。请击赫,使人微验淮南王。”淮南王布见赫以罪亡,上变,固已疑其言国阴事;汉使又来,颇有所验,遂族赫家,发兵反。反书闻,上乃赦贲赫,以为将军。

上召诸将问曰:“布反,为之奈何?”皆曰;“发兵击之,坑竖子耳。何能为乎!”汝阴侯滕公召故楚令尹问之。令尹曰:“是故当反。”滕公曰:“上裂地而王之,疏爵而贵之(6),南面而立万乘之主,其反何也?”令尹曰:“往年杀彭越,前年杀韩信,此三人者,同功一体之人也。自疑祸及身,故反耳。”滕公言之上曰:“臣客故楚令尹薛公者,其人有筹策之计(7),可问。”上乃召见问薛公。薛公对曰:“布反不足怪也。使布出于上计,山东非汉之有也;出于中计,胜败之数未可知也;出于下计,陛下安枕而卧矣。”上曰:“何谓上计?”令尹对曰:“东取吴,西取楚,并齐取鲁,传檄燕、赵,固守其所,山东非汉之有也。”“何谓中计?”“东取吴,西取楚,并韩取魏,据敖仓之粟,塞成皋之口,胜败之数未可知也。”“何谓下计?”“东取吴,西取下蔡,归重於越,身归长沙,陛下安枕而卧,汉无事矣。”上曰:“是计将安出?”令尹对曰:“出下计。”上曰:“何谓废上中计而出下计?”令尹曰:“布故丽山之徒也,自致万乘之主,此皆为身,不顾后为百姓万世虑者也,故曰出下计。”上曰:“善。”封薛公千户。乃立皇子长为淮南王。上遂发兵自将东击布。

布之初反,谓其将曰:“上老矣,厌兵,必不能来。使诸将,诸将独患淮阴、彭越,今皆已死,余不足畏也。”故遂反。果如薛公筹之,东击荆,荆王刘贾走死富陵。尽劫其兵,渡淮击楚。楚发兵与战徐、僮间,为三军,欲以相救为奇。或说楚将曰:“布善用兵,民素畏之。且兵法,诸侯战其地为散地。今别为三,彼败吾一军,余皆走,安能相救!”不听。布果破其一军,其二军散走。

遂西,与上兵遇蕲西,会甀。布兵精甚,上乃壁庸城(8),望布军置陈如项籍军,上恶之。与布相望见,遥谓布曰:“何苦而反?”布曰:“欲为帝耳。”上怒骂之,遂大战。布军败走,渡淮,数止战,不利,与百余人走江南。布故与番君婚,以故长沙哀王使人绐布(9),伪与亡,诱走越,故信而随之番阳。番阳人杀布兹乡民田舍,遂灭黥布。

【注释】

(1)部聚:部署,集结。

(2)候伺:侦探,侦察。

(3)如:往。

(4)馈遗:赠送。

(5)端:征兆,苗头。

(6)疏爵:分赐爵位。疏:分赐。贵:使动用法。

(7)筹策:计划谋策。

(8)壁:壁垒,这里是坚守不出战的意思,动词。

(9)绐(音代):欺骗。

【译文】

黥布是六安人,原本姓英。在秦朝时还只是个布衣百姓。他年轻时,有人替他看相说:“在受刑之后会被封王赐爵。”等他壮年时,果然犯法受黥刑。他欣然而笑说:“有人看我的相,说是受刑之后能称王受爵,现在大概就是受刑的时候吧!”听到他说这些话的人都视他为俳优而嘲笑他。

(汉高祖)十一年,高后诛杀了淮阴侯,因此,英布内心十分恐惧。这年夏天,汉王诛杀了梁王彭越,并把他剁成了肉酱,又把肉酱装好分别赐给诸侯。送到淮南,淮南王正在打猎,看到肉酱,特别害怕,暗中使人部署,集结军队,侦察邻郡的情况。

英布宠幸的爱妾病了,请求治疗,恰巧医师的家和中大夫贲赫家住对门,爱妾多次去医师家治疗,贲赫认为自己是侍中,就送去了丰厚的礼物,随爱妾在医家饮酒。英布的爱妾侍奉淮南王时,安逸舒缓、不慌不忙地谈话之间,称赞贲赫是忠厚老实的人。淮南王生气地说:“你怎么知道的呢?”爱妾就把与贲赫相交往的情况全都告诉他。淮南王疑心她和贲赫有淫乱关系。贲赫惊惧,借口有病不去应班。淮南王更加恼怒了,就要逮捕贲赫。贲赫要告发英布叛变,就坐着驿车前往长安。英布派人追赶,没赶上。贲赫到了长安,上书告变,说英布有造反的迹象,可以在叛乱之前诛杀他。皇上看了他的报告,与萧相国商量,相国说:“英布不应该有这样的事,恐怕是因结有怨仇有人诬陷他。请把贲赫关押起来,派人暗中验证调查淮南王。”淮南王见贲赫畏罪潜逃,上书言变,本来已经怀疑他会说出自己暗中部署的情况,汉王的使臣又来了,有了相当的征兆,于是就杀死贲赫的全家,起兵造反。造反的消息传到长安,皇上就释放了贲赫,封他做了将军。

皇上召集将领们问道:“英布造反,对他怎么办?”将领们都说:“出兵打他,活埋了这小子,还能怎么办!”汝阴侯滕公召原楚国令尹问这事。令尹说:“他本来就当造反的。”滕公说:“皇上分割土地给他立他为王,分赐爵位让他显贵,面南听政立为万乘之主,他为什么反呢?”令尹说:“往年杀死彭越,前年杀死韩信,这三个人有同样的功劳,是结为一体的人,自然会怀疑祸患殃及本身,所以造反了。”滕公把这些话告诉皇上说:“我的门客原楚国令尹薛公,这个人很有韬略,可以问他。”于是皇上就召见了薛公。薛公回答说:“英布造反不值得奇怪。假使英布计出上策,崤山以东地区就不归汉王所有了;计出中策,谁胜谁败很难说了;计出下策,陛下就可以安枕无忧了。”皇上说:“什么是上策?”令尹回答说:“向东夺取吴国,向西夺取楚国,吞并齐国,占领鲁国,传一纸檄文,叫燕国、赵国固守他的本土,崤山以东地区就不再归汉王所有了。”皇上再问:“什么是中策?”令尹回答说:“向东攻占吴国,向西攻占楚国,吞并韩国占领魏国,占有敖仓的粮食,封锁成皋的要道,谁胜谁败就很难预料了。”皇上又问:“什么是下策?”令尹回答说:“向东夺取吴国,向西夺取下蔡,把辎重财宝迁到越国,自身跑到长沙,陛下就可以安枕无忧了,汉朝就没事了。”皇上说:“英布将会选择哪种计策?”令尹回答说:“选择下策。”皇上说:“他为什么放弃上策、中策而选择下策呢?”令尹说:“英布本是原先骊山的刑徒,自己奋力做到了万乘之主,这都是为了自身的富贵,而不顾及当今百姓,不为子孙后代考虑,所以说他选用下策。”皇上说:“说得好。”赐封薛公为千户侯。册封皇子刘长为淮南王。皇上就调动军队,亲自率领着向东攻打英布。

英布造反之初,对他的将领们说:“皇上老了,厌恶打仗了,一定不能够亲自带兵前来,派遣将领,将领中只害怕韩信、彭越,如今他们都死了,其余的将领就没什么可怕的了。”所以造反了。果真如薛公预料的,向东攻打荆国,荆王刘贾出逃,死在富陵。英布劫持了他所有的部队,渡过淮河攻打楚国。楚国调动军队在徐、僮之间和英布作战,楚国分兵三路,想采用相互救援的策略。有人劝告楚将说:“英布擅长用兵打仗,士兵们一向畏惧他。况且兵法上说:‘诸侯在自己的领地和敌人作战,一旦士卒危急,就会逃散。’如今兵分三路,他们只要战败我们其中的一路军队,其余的就都跑了,那怎么能互相救援呢!”楚将不听忠告。英布果然打败其中一路军队,其他两路军队都四散逃跑了。

英布的军队向西挺进,在蕲县以西的会甀和皇上的军队相遇。见英布的军队非常精锐,皇上就躲进庸城壁垒,坚守不出,见英布列阵一如项籍的军队,皇上非常厌恶他。和英布遥相望见,远远地对英布说:“何苦要造反呢?”英布说:“我想当皇帝啊!”皇上大怒,骂他,随即两军大战。英布的军队战败逃走,渡过淮河,几次停下来交战,都不顺利,和一百多人逃到长江以南。英布原来和番县令通婚,因此,长沙哀王派人诱骗英布,谎称和英布一同逃亡,诱骗他逃到南越,所以英布相信他,就随他到了番阳,番阳人在兹乡百姓的民宅里杀死了英布,终于灭掉了黥布。

【智解】

善战者求之于势

吕后诛韩信之后,淮南王英布起兵反汉。当时,将领们都主张立即发兵平叛。只有一位原来楚国的令尹薛公发表了不同的意见,并且准确地预测英布可能作出的战略决策只是一种不足为虑的下策。最后薛公断定,英布出身囚徒,目光短浅,实行下策确定无疑。后来战争的发展,完全如其所料。我们由此看出,三种不同的战略决策,构成三种不同的力量空间组合,从而形成三种不同的发“力”形态,英布没有采取上策,没有构成最佳的力量空间组合,没有形成最佳的战略上的势,所以英布反汉的结果是失败了。这实际上就涉及到了中国古代战略思想中的一个重要范畴——势。

战略关注的“势”,就是把力量在特定的时空内灵活巧妙地组合起来,形成与最佳外在条件紧密联系的一种待发形态。就力量与时间的组合而言,“势”就是要把待发的力量安排在最佳的时机。

可以这样说,“势”已成为衡量战略运筹胜败的标志。从战略上讲,当对抗的一方已经失势,处于一种丧失了主动权的两难选择时,这一方已经失败了,他们在事实上被对方所摧毁只是个时间的问题了。英布反汉的故事就是最好的例证。

既然“势”如此重要,那么“势”应作如何解释呢?

孙子曾专门对“势”作过解释。他说:“任势者,其战人也,如转木石。木石之性,安则静,危则动,方则止,圆则行。故善战人之势,如转圆石于千仞之山者,势也。”(《孙子兵法·兵势》)按照孙子的意思,把一块圆石放在很高的山顶上,这就是“势”。他所讲的“势”,是指力量处在一种有利于发挥作用和增大作用的位罢上,这个位置与力量所处的外部条件有关。具体说,力量能否以最大的能量和从最佳的方向作用于目标,这与它在时空范围的态势有着密切的关系,与它周围各种制约条件有着密切的关系。“势”是指力量综合借助外在条件发生最佳作用时的一种外在形态。“形”是力量的外在表现,是指力量存在和调动时的状态。“势”与“形”有着密切的联系。“势”生于“形”,因“形”成“势”,“势”险而“形”强。“势”有时靠极不平衡的“形”来获得。“形”和“势”的关系,我们可以通过一个国外的战例来理解,这就是著名的施利芬的“旋转门”作战计划。

施利芬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德国军队的总参谋长。他在1905年制订了一个作战计划。这个计划的中心内容是集中很大部分兵力,在四周至六周内迅速击败法国,切断英国与欧洲大陆的联系,然后调过头来对付俄国,争取在两三个月内赢得整个战争的胜利。“施利芬计划”规定,在东线对沙俄军队采取守势,只用9个师配合奥军进行防御。在西线集中78个师进攻法国。西线的左翼即阿尔萨斯——洛林地区只布置了8个师;其余的70个师则集中于右翼。战役发起后,左翼先与敌接触并顺势后撤,右翼则出其不意地通过中立国比利时和荷兰,越过未设防的法国北部,沿海岸线迅速推进,强渡塞纳河,经鲁昂北部折向东南,从西南和南面包抄围歼法军。整个计划像一扇旋转的门,当法军推开门的一侧时,其背后遭到门的另一侧的顺势重击。富勒在其《西洋世界军事史》一书中评论道:“左翼方面是预定最先与法军主力发生接触,并把它钉住;若是不可能的话,就向后撤退以引诱敌人向莱茵河前进。同时,右翼方面则通过比利时,从西南面绕过巴黎,然后再向东前进,一直打击在法军的背面上……为了使这一翼有足够强大兵力起见,他又决定正当此种巨大的轮转运动在进行之际,再从左翼方面抽调两个军来增援它。”(《西洋世界军事史》第三卷,军事科学院,1981年,第197页)通过这个计划可以看出,施利芬是通过极不平衡的兵力部署来求得“旋转”之“势”的,一是法俄两线极不平衡的兵力部署,二是在对法军作战的西线上左右两翼的极不平衡的兵力部署。正是这种兵力部署不平衡的“旋转”之“势”为战争走向胜利开辟了捷径。

需要说明的是,我们不能把战略上的“势”简单地理解为空间的视觉,而应理解为一种综合性的感知体验。“势”,除了态势、位势之外,还包括气势和因势,而后者则要用非视觉的感知去把握。

中国战略认为,“势”有“气势”、“地势”和“因势”。这种说法在《淮南子·兵略训》一书中可以看到:将领充满勇气而不把敌人放在眼里;士兵果敢而愿意去打仗;三军之众,百万之师,斗志高如云,气焰猛如狂风,声势威如雷霆,如果这种优势积累起来达到很高的程度,形成强大的威力加到敌人身上,这就叫气势。崎岖难行的山路,水陆交通要道,高山要塞,山势像龙蛇盘绕,像簦笠(一种古代防雨工具)蹲踞;羊肠一样的小路,狭窄曲折;鱼笼一样的关口,易进难出,只要一个人把守住狭隘的通道,就是一千人也不敢通过,这就叫地势。在敌方疲劳困倦、松懈倦怠、饥渴难奈、受寒中暑、摇摇欲仆、动荡不定的时候,我要乘机追打他,这就叫因势。

除了以上所说的“气势”、“地势”和“因势”之外,按照力量的对比,“势”还分为优势、劣势和均势。这是战略上十分重要的三个概念。其中优势与劣势的辩证关系主要体现在全局与局部上,体现在全局优势与局部优势的转化上。处于劣势一方的弱者,能够战胜处于优势一方的强者,关键在于把握这一转化。均势是指力量对比处于相互制约的一种态势,是一种相对稳定的态势。均势,有的是由两方面力量维持的,也有的是由多个方面力量维持的,由此便出现了“两极”或“多极”均势。主动调整“多极”,保持有利于自己的均势,更能够反映一名战略家是否具有高深的战略指导艺术。著名的赤壁之战即是变劣势为优势调整“多极”,以少胜多的典型战例。

赤壁之战前夕,曹操不战而得荆州,随即又袭占江陵,准备顺流而下,席卷江东。他致书孙权,说是已治水军八十万众,准备与孙权会猎于吴。孙权召集文武计议,长史张昭等人为曹操声势所吓倒,认为曹操挟天子以征四方,拒之不顺;曹操占领荆州,得荆州水军和战船,已和东吴共有长江天险,东吴已无险可恃。因此东吴只有投降一条路可走。鲁肃反对降曹,便劝孙权召周瑜回来商讨对策。周瑜为孙权分析说:“曹操托名汉相,实为汉贼;江东地方数千里,兵精用足,英雄乐业,正应该横行天下,岂可迎降?现在曹操北方尚未稳固,关西的马超、韩遂是他的后患;曹操北人,放弃陆战来与东吴进行水战,是舍长用短;加之时值隆冬,马无饲料,北人不习水土,必生疾病。这些都是用兵之忌,而曹操犯忌冒险东下,乃取败之道。”接着周瑜又向孙权分析曹军的具体兵力,指出曹操号称大军八十万,实则只有十五六万疲惫之师,收降荆州部队最多也不过七八万,而且人心不稳,因此人数虽多,并不足惧,只要有五万精兵即可以击破它。周瑜对形势的分析坚定了孙权抵抗的信心,一场千古闻名的以少胜多的战役,就这样爆发了。

打胜仗在度势的同时一定要与审时联系在一起考虑。这就是中国战略强调的“审时度势”。这就需要理解中国战略“时”的概念。“时”,指的是时机,它反映力量在组合、对抗过程中和各种制约力量的条件在变化过程中所出现的最有利的时间和机会。中国古人对“时”重视,并且有过许多精辟的论述。例如,范蠡曾说:“圣人随时而行,是谓守时。天时不作,弗为人客;人事不起,弗为之始。”商鞅曾说:“治国之道,皆随时而变。”战国时期著名的纵横家苏秦也对此有过深刻的阐述,他说:是以圣人从事,必藉于权而务兴于时。夫权藉者,万物之率也;而时势者,百事之长也。故无权藉,倍时势,而能成事者寡矣。成都武侯祠的对联写道:“能攻心则反侧自消,自古知兵非好战;不审时则宽严皆失,后世治蜀应深思。”“时”是“势”在某一时间段里的展现。所以,只有“审时”,才能够“度势”。

所谓度势,就是对“势”进行认识分析并作出判断。战略上用“势”,驾驭“势”,首先必须度势。在中国战争史中,有许多高明战略家正确度势的实例。例如,韩信在接受刘邦的将印之后,正确度势,为处在危境的汉王筹划图国大略。韩信不是局限于楚汉两军实力的分析,而是综合了各方面的因素,尤其是人心向背的因素,进行全面深入的思考。他认为项羽本人缺乏战略头脑,只有匹夫之勇,不足为惧。并且项羽不知道用人,不能把良将派在适当的位置上。还有他的军队军纪极差,得不到民众的拥护。更为关键的是他没有把都城设在当时的政治中心关中,而是设在地处偏远的自己的家乡彭城,彭城的位置难以调集力量控制局势。这样,项羽虽称为“霸王”,但“失天下之心,故其强中有弱”。与此相比,刘邦知人善任,军纪严明,深得民心,是弱中有强。在此分析的基础上,韩信提出了战胜项羽的战略。

综上所述,从运用力量的战略角度上讲,运用力量达成战略目的,必须“有时”、“逢时”,审时度势。“势”,是中国战略思想中的一个重要范畴。从一定意义上说,战略在很大程度上就是围绕着这个“势”字做文章。正如孙子所说:“善战者,求之于势,不责于人。”(《孙子兵法·兵势》)一位英国战略理论家利德尔·哈特也这样表述过:两军对垒,敌我交锋时与其说是寻求战斗获胜的方法,不如说是寻找一种有利的战略形势。

同类推荐
  • 世界上下五千年(第九卷)

    世界上下五千年(第九卷)

    以时间为序,选取了世界上下五千年中的重大事件、风云人物、辉煌成就、灿烂文化等内容,力求在真实性、趣味性和启迪性等方面达到一个新的高度,并通过科学的体例与创新的版式,全方位、新视角、多层面地阐释世界历史。全书分为古代文明、争战中的帝国、中世纪、文艺复兴时期、资产阶级革命、工业革命带来的变革、世界大战时期、冷战时期、世界新格局等九大篇章,精彩扼要地讲述世界历史演进的基本脉络和各大文明的发展历程,为读者讲述最想知道的、最需要知道的、最应该知道的历史知识,帮助读者从宏观上把握世界历史,进而掌握人类历史发展的内在规律。
  • 三国乐土

    三国乐土

    天下群雄竟逐鹿,江山美人终戎轩。公孙续穿越汉末,用一只小蝴蝶般的翅膀掀起滔天波澜。称雄?称帝?还是打造归属于汉人的乐土?这是一个意淫的架空历史,故事从汉灵帝中平五年的一场追逐战起航……ps不一样的三国架空文,即日起每天至少两更,希望大伙多多收藏推荐支持写手,谢谢大家。
  • 我的抗战2

    我的抗战2

    如果《我的抗战I》是前哨、序曲那么《我的抗战Ⅱ 》就是更艰苦卓绝的战争史实、更加残酷而警醒的历史记忆口述者身份更广泛增加了更多平明受害者口述,并且增加了侵华日本士兵的口述,从他们的视角,讲述战争的惨烈、悲壮和残酷,更全面地反思战争。内容描述更深入深入细化《我的抗战I》中涉及的部分战役,完整呈现中国远征军的故事,亲身经历731部队的幸存者为你讲述那段令人毛骨悚然的真实。
  • 清朝十讲

    清朝十讲

    说到清朝,人们最先想到的可能就是紫禁城(故宫)。紫禁城是分外廷和内宫的,但是,国事与家事在这座紫禁城中混合,掺杂不清,融为一体,这也是这座故宫里面独特的现象。
  • 三国之我是马超

    三国之我是马超

    东汉末年,三国纷争。武将如龙,谋士如虎。一夜之间,穿越成马超,孤身陷阵,万军之中取敌将首级。
热门推荐
  • 伯爵在校园

    伯爵在校园

    银尘在经过千年的沉睡中突然觉醒,睁开眼后,世界变的不一样了。不变的,只有他那不为人知的神秘力量。
  • 许我一个地老天荒

    许我一个地老天荒

    曾经,她以为自己经过了那一场爱情之后就再也不会遇见爱情,可是那时候的她并不知道,原来人的一生不仅仅只会遇见一次爱情。她不确定自己会不会跟他一起走到地老天荒,但是她希望他们可以。
  • 迷失第一季

    迷失第一季

    在这座空城里,我们每个人都是如此的清醒,仿佛都在看时光的界限,渐渐的习惯了这座冰冷的城市,有时候会想,也许会一直住在这里,总体而言,也许大家并没有任何家的概念,家对于某一部份人来说,只是一间租住的小房子。而每一个人背后都有属于自己的故事,而罗明只是众多人之一,经历了人生百态世间的冷暖之后,带着自己的梦想,只为自己的灵魂讲述,希望文字。能更加深入您的心灵,给所有的空人一种物理治疗。这本书也是送给兄弟的,愿你们永远幸福!
  • 宫道

    宫道

    残蕊馀香更须时!深宫幽怨何为生存之道?公道又何曾存在人心?红墙绿瓦中,漫漫的宫道,与谁同行?女主人公亦蕊,从懵懂不知事的少女长成一国国母的坎坷历程。她咬紧牙关,不再退怯,用自己的双手来保护所爱的人,洗清他们的冤屈。她助胤禛九王夺嫡,成为国母,天下女性之典范。从管治王府到掌理六宫,从众人宠溺的懵懂少女,成为一肩扛起重责的皇后,这条路,她走得无比艰难,付出了惨痛的代价!众人看到的是她爱憎分明、果断、冷静,机敏地处理着内外纠纷,用宽容的心感化着每一个人。却不曾见到她内心深处复仇的火焰,和对自由的向往!书是脱不了历史的,而该书中的年妃、熹妃又会给众人如可耳目一新的感觉呢?
  • 雅典娜的眼泪

    雅典娜的眼泪

    总有一种爱情深藏在战火之中,总有种爱情归于和平之地。你还爱着我吗,即使我为了别人献出生命?
  • 拯救极品校花

    拯救极品校花

    我楚天作为侠盗燕子李三的嫡系传人,我大学没毕业就身家过亿!我缺什么?我什么都不缺,我的女友可是校花啦!不过我发现我的女友校花MM竟然身患绝症!为了拯救校花,医术?我学!道家练气术?我学!道家那房什么中什么术?我学!我拳打修行人,脚踢异能者,枪挑黑道毒枭!神挡杀神!佛挡杀佛!一切为了拯救校花。
  • 做事先做人的潜规则

    做事先做人的潜规则

    会做人,能左右逢源,不会做人,四处碰壁;会做人,做事有人帮;不会做人,处处碰壁;会做人,办事有捷径,不会做人,命运多舛。如何行动,如何去把握自己做人的原则成就了不同的人生局面。做人有差距,做事当然会有不同的结果。在智力大体相当的情况下,如何行动,如何去把握自己做人的原则就成就了不同的人生局面。有的人不贪图安逸,从来就没想过要有所作为;有的人虽然有远大的抱负,但没有孜孜以求的耐力;有的人刻苦发奋,但始终抓不着努力的方向,有劲用不到对的地方。成功属于会做人的人。本书既是通过:自强不息,做命运的主人;精挑细选,不断扩大朋友圈;勇往直前,追求心中的爱。
  • 源泉

    源泉

    自古天下繁衍,万类霜天竞自由,于九州内有各族混战,凡人争一线生机,寻觅天机渴求长生,仙人以万物为刍狗,享受敬畏之力。幽都魔族觊觎中州,伺机而动。天下纷争,以求生存之地。
  • 走向春天

    走向春天

    本诗集继续延续熊明修田园风格,保持了清新、俏皮的诗风,此外加入诗人一些乡村之外的感受,融入城市和工业文明的气息,这是诗人有意在诗歌抒情领域的探索,非常可贵。
  • 中国四大玉石

    中国四大玉石

    博大精深的玉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在近万年的发展演变过程中逐步形成的。独特的玉石文化保持着及其旺盛的生命力,同时被赋予了越来越多的文化内涵,其影响是世界上任何文化都难以比拟的,其地位在中国人心中也是不可低估的。中国玉器以其7000年的历史,与中国的瓷器和丝绸一样,成为我国古老文化的重要标志之一,在全世界都享有很高的盛誉,堪称东方艺术。《中国文化知识读本:中国四大玉石》全面介绍了和田玉、岫岩玉、独山玉、绿松石四大玉石的文化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