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2249400000002

第2章 厚德载物

在《周易》中,有一卦与《乾》卦正相对应,这就是《坤》卦。《乾》卦由六个阳爻构成,《坤》卦则由六个阴爻构成;乾表征天,坤则表征地;乾的性格是刚健有为,坤的性格则是柔顺宽厚。所以《坤·象传》说:“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这句话中的“坤”字,据有的学者说,原本写作“巛”,而“巛”为“顺”的假借字,所以,“地势,坤”也就是“地势,顺”的意思参见尚秉和:《周易尚氏学》卷一,北京,中华书局,1980。。

《乾》与《坤》两相对应,二卦从两个方面表现了自然宇宙的基本品格。与对天道——《乾》的认识一样,古人也从对地道——《坤》的认识中,找到了提升人的德性的进路,那就是“厚德载物”。张岱年先生说,“自强不息”和“厚德载物”,“构成了中华民族共同心理的核心内容”(张岱年:《中华民族精神与中华民族的凝聚力》,见《文化论》,68页。)。可见其在塑造中华民族的品格方面,曾经起到过多么巨大的作用。

2.1

在上一章中我们说到,君子“自强不息”的哲学基础是“天行,健”,在本章中,我们将会发现,君子“厚德载物”,也有它的哲学基础,或者时髦一点说,也有它形而上学的根据,这就是“地势,坤”,或曰“地势,顺”。通观《周易》可以知道,“顺”是《坤》卦最基本的品格。

“顺”字,《周易》经文(即六十四卦辞三百八十四爻辞)中没有出现,《易传》中则出现了51次,其中特指坤卦(三画卦)的约有18条。如《师》、《比》、《泰》、《豫》、《临》、《观》、《剥》、《复》、《晋》、《明夷》、《萃》、《升》等,这些卦,其六爻符号中都包含一个三画卦坤,因此,《象传》、《彖传》也都以“顺”字释之,《说卦传》和《系辞传》也一致指出:“坤,顺也”;“夫坤,天下之至顺也”。

当然也有一些六画卦,虽然包含一个三画卦坤,而《彖传》、《象传》却没有用“顺”字来解释。如《否》卦,是由乾坤两个三画卦组成的,《彖传》却说:“内阴而外阳,内柔而外刚,内君子而外小人。”不用“顺”字。但这句话中的“柔”字,则是指着坤卦说的。所以,“柔”也是坤卦最基本的品格。这样,与乾卦的品格为“刚健”相对应,坤卦的品格则为“柔顺”。

同样,与乾卦的“刚健”建基于六个阳爻的基础之上一样,坤卦的“柔顺”则建基于六个阴爻。因此,我们也可以把它称为纯阴之卦,视它为阴性的代表,六十四卦之中,凡是言“柔顺”的,也基本上是就坤性来说的,虽然有些卦未必出现了三画卦坤。例如,有一些卦,六爻之中没有出现三画卦坤,但《象传》或《彖传》仍然用“顺”来训解:

“旅,小亨”,柔得中乎外而顺乎刚……(《旅·彖传》)

刚巽乎中正而志行,柔皆顺乎刚……(《巽·彖传》)

上述这些引文,大部分是用来解释该卦中的阴爻的。如“‘旅,小亨’,柔得中乎外而顺乎刚……”中的“顺”字就是指着《旅》卦的六五而言的。“顺乎刚”,是说六五顺承上九阳爻。又如“刚巽乎中正而志行,柔皆顺乎刚……”中的“顺”字是指着《巽》卦的初六和六四而言的,初六顺承九二,六四顺承九五。而且,“柔皆顺乎刚”一语,更是道出了阴爻为“柔”为“顺”的本质特性。

要而言之,坤卦的品格为“柔顺”。

2.2

乾卦的“刚健”品格源于天,坤卦的“柔顺”品格则来自于地,因为坤卦在《周易》中代表地,坤的基本取象为地。如:

地中有水,师。(《师·象传》)

地上有水,比。(《比·象传》)

明入地中,明夷。(《明夷·象传》)

以上引文,其中的“地”字,都是就六画卦中的三画卦坤的取象来说的。如《师》卦由坎和坤两个三画卦构成,坤在上边,坎在下边,坎为水,所以《象传》谓之“地中有水”。《比》卦也是坎和坤两个三画卦构成,只是二卦的位置有所颠倒,即坤在下边,坎在上边,所以《象传》谓之“地上有水”。《晋》卦由坤和离两个三画卦构成,坤在下边,离在上边,《说卦传》载:“离也者,明也。”所以《象传》谓之“明出地上”。《明夷》卦与《晋》卦正好相反,离为下卦,坤为上卦,所以《象传》谓之“明入地中”。等等。所以,《说卦传》解释说:“坤也者,地也……”,“坤为地”。

《周易》用坤卦的卦象来代表地,也是有它的原因的,对于一个以农业立国的民族来说,土地意味着什么,是不言而喻的。所以,与对上天的认识相一致,中国古人对“大地”也很早就产生了独特而深厚的情感。《周易》成书于殷周之际的周人之手,而周人的祖先便是从事农业的专家,并世代在尧、舜、禹的部落联盟中担任农官。据《国语》记载,祭公谋父在向穆王述说家史时曾经说道:“昔我先王世后稷,以服事虞夏。及夏之衰也,弃稷不务,我先王不窋用失其官,而自窜于戎、狄之间,不敢怠业,时序其德,纂修其绪,修其训典,朝夕恪勤,守以敦笃,奉以忠信,奕世载德,不忝前人。”(《国语·周语上》)大意是说,我们周人的老祖宗在尧、舜、禹的时代,一直是管农业的。部落联盟解体后,在夏后氏的排挤下,丢掉了农官之职,逃难于戎、狄(西北少数民族聚居之地)之间,但仍然谨守着祖先的事业,勤于耕种,发展农业。可见,农业对他们是何等重要。

正是由于对农业的重视和农业生产的发达,我国先民对于土地有了比较丰富的知识,并产生了浓厚的感情。因此,古人不但十分重视观察大地的变化,还怀着深深的敬畏对它进行崇拜,如古代的社神崇拜活动,就是对土地的一种最主要而隆重的崇拜形式。例如:

社祭土而主阴气也。(《礼记·郊特牲》)

社所以神地之道也,地载万物,天垂象,取财于地,取法于天,是以尊天而亲地也。(同上)

社神崇拜,也就是土地神崇拜。在中国古代,土地庙是无处不在的,此足见土地崇拜的普遍性。而人们之所以崇拜它,是因为它能负载万物,有不尽的资材供人们享用,概括一句话说,就是“人非土不立”。《周易》“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并用乾坤两卦法而像之,也就不难理解了。

与对天的认识一样,《周易》对大地的认识也没有仅仅停留在情感的认同和现象的描述层面上,而是从哲学的高度对它生殖的功用、柔顺的品性进行了抽象的概括:

至哉坤元,万物资生,乃顺承天。坤厚载物,德合无疆。含弘光大,品物咸亨。牝马地类,行地无疆,柔顺利贞。君子攸行,先迷失道,后顺得常。西南得朋,乃与类行。东北丧朋,乃终有庆。安贞之吉,应地无疆。(《坤·彖传》)

这是《易传》作者对《坤》卦的特性作出的概括和赞美。大意是说:“美德至极啊,配合天开创万物的大地!万物依靠它成长,它顺从禀承天的志向。地体深厚而能普载万物,德性广合而能久远无疆;它含育一切使之发扬光大,万物亨通畅达遍受滋养。雌马是地面动物,永远驰骋在无边的大地上,它柔和温顺利于守持正固。君子有所前往,要是抢先居首必然迷入歧途偏失正道,要是随从人后,温和柔顺就能使福庆久长。往西南将得到朋友,可以和朋类共赴前方;往东北将丧失朋友,但最终也仍有喜庆福祥。安顺守持正固的吉祥,正应合大地的美德永保无疆。”(黄寿祺等:《周易译注》,25~26页,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透过这段生动的话语,可以体会到《坤》卦的品德,大约包括三个层面的含义:一是承天而资生万物;一是敦厚而普载万物;一是滋养而光大万物。

《周易》首《乾》、《坤》两卦,《乾》卦为纯阳,《坤》卦为纯阴,二者互依互存,互相为用,缺一不可。但相对来说,乾阳刚健,主进;坤阴柔顺,主从。因此,可以说坤卦主要以成就乾阳为己任,《彖传》所谓的“资生”,就是与《乾》卦的“资始”相对成文。孔颖达解释说:“资生者,言万物资地而生。初禀其气谓之始,成形谓之生。乾本气初,故云‘资始’;坤据成形,故云‘资生’。”(《周易正义》卷一)“据”,指根据乾元之“始”。这表明,坤元是不能离开乾元的“资始”而独立生育万物的。所以,它需靠着“顺承”乾元,来成就其生育的功能。而坤之所以能够“顺承”乾元,乃是由于它的敦厚足以普载万物,它的滋养足以光大万物。或者也可以换句话说,由于坤卦对乾元的“顺承”,使它同时具备了生育万物、普载万物、光大万物的伟大品格。因此,《象传》说:“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

2.3

从人生哲学的立场来说,《周易》所谓大地生育万物、普载万物、光大万物的伟大品格,至少在三个方面对提升人类的德性修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一是宽广能容;一是敦厚能载;一是以柔济刚。

宽与容,是大地最基本的品格,宽即其广大无边,容即其无所不包。关于这一点,先秦法家的代表人物韩非曾经有过一段颇为中肯的论述。他说:

上不天则下不遍覆,心不地则物不必载。太山不立好恶,故能成其高;江海不择小助,故能成其富。故大人寄形于天地而万物备,历心于山海而国家富。(《韩非子·大体》)

这段话的大意是说,上面没有辽阔的天空,就不能覆盖整个世界;下面没有宽广的大地,就不能承载万物。泰山对土石没有好恶,都能容纳,所以能够形成它的高大;江海对细流不加选择,都能吸收,所以能够形成它的浩瀚。因此君主要像天地那样气魄宏大,才能使万物齐备;要像山海那样涵养宽广,才能使国家富强。在这里,虽然韩非子所要劝诫的是君主,但其中的道理对于每一个人都是适用的。

宽容,向来被视为一种美德,早在周代就曾经有人指出:“有容,德乃大。”(《周书·君陈》)春秋时期的著名思想家孔子也特别重视宽容的意义,他说:“宽则得众。”(《论语·阳货》)“不念旧恶,怨是用希。”(《论语·公治长》)“既往不咎。”(《论语·八佾》)“君子尊贤而容众,嘉善而矜不能。我之大贤与,于人何所不容?我之不贤与,人将拒我,如之何其拒人也?”(《论语·子张》)等等。战国末期的儒学殿军荀子则更明确地强调了宽容的重要性。他说,君子度量自己要用绳直,接待别人要用引导。度量自己用绳直,所以足以为天下人所效仿;接待别人用引导,所以能够宽容百姓,依赖百姓,而完成天下的大事。(参见《荀子·非相》)这是强调宽容是君子的美德。所以,隋朝思想家王通说:“君子不责人所不及,不强人所不能。”(《中说·魏相》)宋代哲学家陆九渊也认为:“宽也者,君子之德也。”(《与辛幼安》,《陆九渊集》卷五)

在古代,有关宽容的故事比比皆是,兹举一例。

春秋时期的著名政治家管仲,年轻时常与鲍叔牙交往,鲍叔深知他的贤明和才干。管仲家里很穷,经常占鲍叔的便宜,但鲍叔始终待他很好,从来没有因为这些事对他有任何怨言。后来二人都做了齐国国君两个儿子的老师——鲍叔事奉公子小白,管仲事奉公子纠。后来小白得到了君位,做了齐桓公,却耍阴谋让鲁国人杀了公子纠,管仲也因此受到牵连而遭到囚禁。但鲍叔仍一如既往,与管仲交好,还向桓公推荐了他,并使之得到了重用。而管仲也果然有才干,桓公凭借着他的智谋迅速成就了霸业,并以霸主的身份多次会合诸侯,进行“维和”,使天下免于战火。管仲曾不无感慨地说:“当初我穷的时候,曾经与鲍叔一起做生意,分财利时自己总是多要一些,鲍叔并不以为我是贪财,他知道我家里穷。我曾经为鲍叔谋划事情,但因经营不善,反而使他陷于困境,鲍叔并不以为我是愚笨,认为时运有顺有逆。我曾经多次做官,多次都被国君驱逐,鲍叔并不以为我不成器,认为我没有遇上好时机。我曾经多次在战场上逃跑,鲍叔并不以为我是怯懦,知道我有老母需要赡养。公子纠失败,召乎为之殉难,我被囚禁遭受屈辱,鲍叔并不以为我没有廉耻,知道我不为小节而羞愧,却以功名不显扬于天下而羞耻。生养我的是父母,真正了解我的则是鲍叔啊。”鲍叔推荐了管仲以后,情愿把自己的位置置于管仲之下……因此,天下的人不称赞管仲的才干,反而赞美鲍叔的知人。(参见《史记·管晏列传》)

在这里,鲍叔在知人方面确实独具慧眼,但其心胸的宽广能容,恐怕更重要吧。诚如《师·象传》云:“地中有水,师。君子以容民畜众。”又如汉朝人所说:“存人,所以自立也;雍人,所以自塞也。”(《汉书·梅福传》)

2.4

敦厚能载也是大地的一种品格。地球的直径有多大,圆周有多长,对于现代人来说,已经是妇孺皆知的了,不过古人对此并不十分了然。但他们凭着自己的感受,对人们生于斯、长于斯、终于斯的这块土地却是十分了然的。他们折服于大地厚重稳健的品格、载育万物的能力,并从大地的这种品格和能力中体悟出了任劳任怨、吃苦耐劳、慈悲忍让的德性溯求。

关于“厚”的美德,《周易》中有一个解释:“劳而不怨,有功而不德,厚之至也。”(《易·系辞传》)汉人刘向在所著《说苑》中有一段表述,可以看做是这段话的注脚。他说:

孔子曰:“德不孤,必有邻。”夫施德者贵不德,受恩者尚必报;是故臣劳勤以为君,而不求其赏;君持施以牧下,而无所德。故《易》曰:“劳而不怨,有功而不德,厚之至也。”(刘向:《说苑·复恩》)

大意是说,有道德的人不会孤立,一定有志同道合的人相伴。把恩德施给别人,贵在不求别人报答;接受别人恩赏的人则一定要报答。所以大臣辛勤劳苦为人君服务,而不求人君的赏赐,人君把恩德施给臣下而不求他们报答。因此《易经》中说,勤劳而不埋怨,有功而不求报赏,这是最厚道的人了。

中国古人十分欣赏这种“厚道”的品格,把它视为人的一种美德。如孔子就提倡“躬自厚而薄责于人”(《论语·卫灵公》),晋人葛洪则认为“厚则亲爱生焉,薄则嫌隙结焉”(《抱朴子·交际》)。这也就是说,有了这种“厚道”的品格,就必然能表现出能劳、能忍、推己及人的善行。所以,在《荀子》的《修身篇》中曾经有这样的话,尊敬老年人,壮年人也就因此而来归顺了;不嫌弃穷苦人,明通事理的人也就因此而来凑聚了;在暗地里做好事不图报答,贤明之人和不肖之人也就因此而被同化了。如果人有这三种行为,即使有大过临到自己,上天能不成全他吗?这里所讲的三种行为,无疑是从人敦厚的德性中推衍出来的。所以,古代的思想家都特别强调“推己及人”,如孔子说“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论语·雍也》),孟子则把它看成是“古之人所以大过人者”的根本原因。其曰:“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运于掌。《诗》云:‘刑于寡妻,至于兄弟,以御于家邦。’言举斯心加诸彼而已。故推恩足以保四海,不推恩无以保妻子。古之人所以大过人者,无他焉,善推其所为而已矣。”(《孟子·梁惠王上》)孟子所谓的“善推其所为”,实际上是指善于将自己善良敦厚的品性开显出来,以便于施恩和影响他人。

2.5

在前面的讨论中我们知道,柔顺是大地的特殊品格。这种品格,除了宽广能容、敦厚能载外,还能以其“柔”而济“刚”之不足,或者换句话说,以其柔成就刚之为刚,这也是《周易》首《乾》次《坤》的秘密之所在。请看下面的材料:

刚柔相推而生变化。(《系辞传》)

一阴一阳之谓道。(同上)

天地因蕴,万物化醇;男女构精,万物化生。 (同上)

天地感而万物化生,圣人感人心而天下和平。(《咸·彖传》)

这些材料讲的是天地、乾坤、阴阳相互为用,须臾不可离的道理,中国古人特别重视阴阳之间的互补,特别重视以柔济刚。东汉时期的著名哲学家王充说:“阴阳和,则万物育。”(《论衡·宣汉篇》)明清之际的著名哲学家王夫之更是认为阴阳相资、刚柔相济是事物发展的规律,所谓“若不互相资以相济,事虽幸成,且不知其何以成”(《正蒙注·动物》)。

关于柔以济刚,春秋时期的齐桓公曾经有过一段颇为精彩的议论,他说:“金刚则折,革刚则裂;人君刚则国家灭;人臣刚则交友绝。夫刚则不和,不和则不可用。是故四马不和,取道不长;父子不和,其世破亡;兄弟不和,不能久同;夫妻不和,家室大凶。《易》曰: ‘二人同心,其利断金。’由不刚也。”这段话虽然重点强调了一个“和”字,但他所表明的只刚不柔必折、必裂的道理则是十分深刻的。

此外,我们大家都很熟悉的三国时期的著名政治家、军事家诸葛亮也有过一段相关的议论:“善将者,其刚不可折,其柔不可卷,故以弱致强,以柔制刚。纯柔纯弱,其势必削;纯刚纯强,其势必亡。不柔不刚,合道之常。”(《诸葛亮集·将宛》)应该说,诸葛孔明的这段议论更道出了刚柔相济的奥义。这也提醒人们,在自己的德性修养和行为处世中,一定要善于培植柔顺的品格,发挥柔顺的作用,以求收到互济互利的效果。

就像《周易》首《乾》次《坤》一样,在本书的第一、二章中,我们也首先讨论了“自强不息”和“厚德载物”两种品格,这两种品格,是大自然的品格,是天地的品格,是乾坤的品格。《周易》认为,它们也应当是“崇效天,卑法地”的君子的品格。可以说,“自强不息”、“厚德载物”是人之德性修养的两大基调。本书的以后逐章,虽然论述的重点有所不同,但基本上都离不开这两大基调。这也正如《周易》所说:“一阴一阳之谓道,继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系辞传》)

同类推荐
  • 有趣的哲学故事

    有趣的哲学故事

    本书从哲学(生命中一场美丽的邂逅)、观点(时间能证明对与错的博弈)、智慧(开启未知世界的钥匙)等八个方面探讨哲学本身、哲学对人性的影响、哲学对人的帮助。书中以精彩有趣的哲学故事为基础,辅以理论知识,让读者在潜移默化中享受精神的盛宴。相信您阅读本书后,心灵不再贫瘠、视野不再狭窄、信念不再飘摇、理想不再模糊,像智者一样,认真过好生活中的每一天。
  • 左手李叔同右手南怀瑾

    左手李叔同右手南怀瑾

    佛家说:“一切众生本来是佛。”儒家说:“人人可做尧舜。”道家说:“人人皆有仙缘。”这就是说,每个人天然是一座宝库,一旦发掘出来,价值何等惊人!然而,多数人身怀异宝,却庸庸碌碌了此一生,最后埋于荒丘之下,这又是何等浪费! 而李叔同、南怀瑾两位大师却凭着他们那一点点素心慧眼,做了一世高人。为什么多数人不能充分实现生命价值呢?本书将为你指点迷津!
  • 浙东学术(第二辑)

    浙东学术(第二辑)

    本书收录论文10篇,包括:古代政治哲学研究文《<唐虞之道>与王权转移的多重因素》,系统论述朱熹《家礼》在现实生活中的意义的《儒教仪礼研究的现状与课题》,主张摆脱从“心性论”的视域来研究孟子的《孟子性善论刍议》,何善蒙副教授所著的《荒谬:在加缪和庄子之间》,四篇以浙江学术为主的地域研究文和两篇与佛教有关的作品。
  • 走近歌德

    走近歌德

    《走近歌德》一书系统地总结了前人对歌德及其作品所取得的研究成果,拓展了认识歌德的范围和视野,推进了对歌德的进一步的认识,尤其是论述了歌德与中国的关系,探讨了歌德对中国的认识,具体而生动地回顾了中国对歌德的接受过程,说明了中国人在什么时候和怎样的情况下开始认识歌德,分析了歌德的作品和思想在我国的不同历史时期所得到的评价和所产生的影响,展现了中国现当代作家在各自的创作以及推进中国现当代文学的过程中从歌德作品和思想那里所获得的启迪和思想源泉。
  • 中华蒙学经典大全集

    中华蒙学经典大全集

    中华蒙学经典著作大力宣扬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字里行间饱含着极其丰富的人生哲理。随口吟诵便能认知历史变迁,明了典故风俗,品味优秀诗歌,体会人文沉淀,知晓礼义廉耻……这些著作将古代文化的精粹浓缩其间,以做人处世的道德教育为核心,读之既能丰富传统文化知识,体会传统文化的精神,又有利于身心的发展、人格的塑造。本书收录了历代蒙学经典著作十六部。既有久负盛名的“三、百、千、千(《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千家诗》)”,也有影响巨大的《弟子规》、《弟子职》、《增广贤文》、《幼学琼林》、《龙文鞭影》等。
热门推荐
  • Itinerary of Archibishop

    Itinerary of Archibishop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血腥电梯

    血腥电梯

    每晚的12点,在全世界各地的电梯都在上演着一幕剧情不同,但结局相同的恐怖悲剧……电梯里的脚、电梯里的人头、地下十八层……正等待着你。
  • 邪仙独尊

    邪仙独尊

    一次偶然的机会,凌天的命运被逆转,虽然得到绝世神功,但却背负了拯救苍生的重则,无数次的历经艰难险阻,命悬一线,最后迎难直上,成为了绝世邪尊,站在了这个世界的最巅峰!一路友情,爱情,凌天又将如何抉择,一切尽在邪仙独尊之中!
  • 空间引路人

    空间引路人

    和氏璧来自何处?它到底是什么样子的?又有着什么样不为人知的秘密?如今它又身在何处?现世后又将引起怎样的腥风血雨?欧冶子锻九剑,工布、巨阙、太阿、龙渊、纯均、胜邪、鱼肠、湛卢、赤宵,这九剑的削铁如泥自不必多说,但是仅仅是当作兵器砍削这般普通吗?和同是在战国时期出现的的和氏璧又有着怎样的关系?几个身负异能的年轻人,为了自己所追求的,义无反顾的踏上了一条很可能有去无回的路......
  • 好妈妈富养女孩全书

    好妈妈富养女孩全书

    本书从“走进女孩的世界,解读成长的秘密;富养女孩,妈妈要把握的关键细节;家有女孩,妈妈要掌握点沟通艺术;养育女孩,重视培养她的良好习惯;为女孩“投资”,打造她的非凡气质;疏而非堵,帮女孩顺利度过青春期”等十大方面,全面解读富养女孩的方法与细节。和男孩相比,女孩天性柔弱,需要更多的爱和关注。因此,“富养”是最适合的教养方式。妈妈只有给女孩一个相对宽松的成长环境,才能让女孩开阔眼界、精神富足、气质高贵、人格独立,从而变得更聪明,更自信,更有内涵。富养不仅指生活的富足,更是教育的富足。富养女孩不是娇生惯养,而是给她更为精细的教育。可以说,富养的着眼点,是给女孩一个幸福的人生。
  • 倾城仙缘:常娥传

    倾城仙缘:常娥传

    常慧娘被凡间太子的抛弃,决心再不理会男女之情。抛尘绝凡,飞升仙界做仙子。一定要叫别人瞧一瞧,自己也不是软弱无能的!只道仙界是世外桃源,却也是要这样勾心斗角,这般被世俗所困扰。天帝的喜爱,云宫将军的守护,师弟的追随,已被赐名为‘常娥’的常慧娘终究摆脱不了情爱的纠缠。既然仙界也是如此,就只能不断向上,绝不要像在凡间那般,被人瞧不起,被人戏弄!星汉迢迢,月宫缈缈,看常娥勾勒出属于她的仙界神话,倾城仙缘。
  • 法家思想与法家精神

    法家思想与法家精神

    春秋战国是中国文化史上的轴心时代。当时诸子并起,百家争鸣,学术文化高度发展。正如古希腊哲学是西方哲学思想发展的源泉一样,先秦诸子学说是中国二千年来思想发展的源泉。法家的治国之术为历代统治者所推行,其中必有其合理因素,法家思想及法家精神中必有其精华。这些对我们今天“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多有可供借鉴之处。即使是其糟粕部分,对于我们提高认识,进一步肃清封建流毒,加快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建设,也并非毫无益处。
  • 战争之魂

    战争之魂

    当那硝烟散去之时,留给世界的到底会是什么呢?所有生物的灭绝?所有人类的死亡?真正的和平?审判日将要再次上演,连接着这次圣战的新的圣战将要在这片广袤的大地上重新出现,人类的命运,这个星球的归宿到底是什么?
  • 幻影神枪

    幻影神枪

    杭州知府姜成因得罪朝中重臣刘世尘而使姜家惨遭灭门,管家雷进拼死救出少爷姜峰躲入云华山避难,姜峰习得姜家枪谱精髓,提着一杆祖传寒铁银枪赴京城为父报仇,可是两大仇人,一个已经是京城地头蛇,另一个已经贵为朝中丞相,其实在这明显仇人的背后还隐藏着姜峰不知的三重阴谋,几位男女主角的感情纠葛,武功招数的淋漓尽致。
  • 主公,臣妾恭候多时

    主公,臣妾恭候多时

    我一生挚爱者,便是我家主公。我为他食不知味,寝不安枕,朝思暮想,刻骨铭心,不死不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