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2226900000022

第22章 改良主义的实践者(1)

——梁漱溟

梁漱溟(1893—1988年),原名焕鼎,字寿铭,又字漱溟,祖籍广西桂林,1893年10月18日出生于北京,是我国现代学者、思想家、社会活动家、“乡村建设派”领袖,他早年参加辛亥革命,后出任北京大学教授。20世纪30年代他从事乡村建设运动。新中国成立后,历任全国政协委员、全国政协常委、中国孔子研究会顾问、中国文化书院院务委员会主席、中国文化书院发展基金会主席等职。主要著作有:《印度哲学概论》、《东西文化及其哲学》、《中国民族自救运动之最后觉悟》、《梁漱溟教育论文集》、《乡村建设理论》、《中国文化要义》、《人心与人生》等。毛泽东称其“走改良主义的路”。

【毛泽东评点梁漱溟】

大作拜读了,但看得不细,主要之点都看了。我还从大作中摘出一些结论性的话。概括地说,您的著作对中国社会历史的分析有独到的见解,不少认识是对的,但您的主张总的说是走改良主义的路,不是革命的路。而我认为,改良主义解决不了中国的问题,中国社会需要彻底的革命。

——摘自《毛泽东与文化界名流》第315—316页,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3年5月出版。

【梁漱溟小传】

梁漱溟,原名焕鼎,字寿铭,又字漱溟,笔名寿名、瘦民、漱溟,祖籍广西桂林,1893年10月18日生于北京。其父梁济,字巨川,光绪年间曾官拜内阁中书等职。清王朝覆灭后,他自沉于宅旁之积水潭。平日,梁济有常人不可及之处,他一身侠骨,不肯随俗沉浮,尤其是秉性笃实,意趣超俗,这点给梁漱溟影响很深。

梁漱溟在大约9岁时,有一次丢失了一串常玩的小铜钱,各处寻而不见,便在家中大吵大闹,无人能安抚。次日,其父在庭院中的桃树枝上发现了那串玩意儿,心知是小儿遗忘,也不斥责,只是铺纸写了一段话,大意说有一小儿将钱挂于树上,却到处寻问,吵闹不休,如此糊涂,真不应该。写完后置于桌上。梁漱溟看见后,跑去一寻便得,不禁自怀愧意。由于其父采取启发式教育,梁漱溟从小培养了一种自觉的精神,逐渐形成独立思考的习惯,这对他后来的自学、自进、自强很有帮助。

梁漱溟6岁在家开蒙读书,7岁便进入北京第一所洋学堂——中西小学堂学习。这所学校不仅教中文,而且还教英文,目的是想让学生拓宽视野,学习西方的先进文化。不料次年国内爆发义和团运动,八国联军攻占北京,学校停顿下来。之后,他又转了两所小学。12岁时,梁漱溟在家请塾师来教,13岁进“江苏小学堂”学习。

1906年夏,14岁的梁漱溟考入顺天学堂,在此读了5年半的中学。在此期间,除了完成学业,他对时事也非常关心。当时北京出版的《北京日报》、《顺天日报》、《帝国日报》及上海出版的《申报》、《新闻报》等报纸,以及梁启超主编的《新民丛报》及《国风报》等报刊,都是他每天必不可少的读物。由此可见,梁漱溟从小对政治就有一种特殊的兴趣。

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全国人心振奋。梁漱溟受革命形势的鼓舞,放弃升学机会,与甄元熙等人参加了中国同盟会在北方的革命组织——京、津、保支部,从此作为一个革命党人正式参加了组织,并任该支部创办的《民国报》编辑及外勤记者。这时期,他与社会各方面接触较多,因而逐渐认识到现实生活并不尽如当初自己所想,于是,对“革命”、“政治”、“伟大人物”等等的认识,皆有“不过如此”之感。加之其父对他的革命行动不予支持,所以他的革命意志开始动摇,1913年,梁漱溟便退出了报社。

之后,梁漱溟的思想由激进转变为消极,在家闭门读佛学。他的初衷是想解决自己头脑中所产生的矛盾,即“苦”与“乐”之事。他在研读过程中逐渐明了:一切问题原来都是出自人类本身而不在外面,而人们却总向外面去求解决,实在是大错特错。于是,他的思想便转向古印度人根本否定人生的出世的思想,并对当时残忍、黑暗的社会现象日趋不满。他曾两度自杀,以求解脱自己的苦闷和愤恨,皆被友人挽救护送回家。人虽得救,但他皈依佛家的心愿日益坚决,他开始戒荤吃素,并想出家当和尚。后念及家父尚在,不忍决然而去,便只好呆在家中修身养性,并从此吃素,以“淡泊明志,宁静致远”为其座右铭。

1915年,梁漱溟为纪念他所敬仰的大律师黄远生而写《究元决疑论》,文章阐述了佛家对宇宙和人生的看法。此文在《东方杂志》发表后,引起学术界的关注,并由商务印书馆作为《东方文库》出版单行本,可见其学术价值及其作用非同凡响。正因此文,他被蔡元培聘为北京大学教授。

1917年10月,梁漱溟正式进入北京大学哲学系,讲授印度哲学,并出版《印度哲学概论》,此书颇受学术界重视。在中国学坛上,把佛家学说立于大雅之堂,并作为一门哲学课来教学与研究,梁漱溟起了开路先锋的作用。

此时,由于新文化运动迅猛发展,当时的“新潮派”提出“打倒孔家店”的口号,对传统文化进行严厉批判。梁漱溟经过一番思想斗争后,放弃了佛家学术,转而站在儒家立场,为捍卫孔子学说与新潮派展开了斗争。他于1919年开始撰写《东西文化及其哲学》一书,提出东方文化不能废绝,而应该复兴,像西方文化一样发展到世界上去。他的主张对纠正“全盘西化”和捍卫中国传统文化,作出了一定的贡献。

梁漱溟在北大执教七年,深切体会到在旧的教育制度下,学校是办不好的,培养不出实用人才。认为要改变这种现状,只有改革教育制度。他在《办学意见述略》一文中,全面讲述了自己的教育主张。他的办学方针是“以青年为友”,学校不仅要讲授知识技能,而且还要照顾到个人生理、心理等各方面的发展,领着学生去走人生大路。他的文章发表后,在社会上引起强烈反响。1924年夏,他应山东教育界一些人士之约,到山东曹州办学,希望在那里实现自己的理想和办学主张。由于军阀混战,不到半年,学校停办,梁漱溟的美好梦想破灭了。不得已,他于1925年春回到北京,住在西郊清华园时,深有所悔,于是决定三年不出门,谢绝各方来聘,闭门读书并整理其父遗稿。后来他将此稿编印成《桂林梁先生遗书》公之于世,并作《思亲记》一文记录成书经过。

梁漱溟虽在京郊闭门读书,但依然关注国家时局,且有自己的一套看法和主张。到1927年,他对多年来困扰他的民族前途问题悟出了一些道理,即否认一切西洋把戏,相信我们自有立国之道。他认为乡村建设是拯救中国、恢复伦理本位社会的出路,中国的乡村和中国的民族精神是中国社会和文化的根本。近百年来西方资本主义的入侵,乡村社会受到西洋潮流的冲击,引起中国社会风气的改变,乡下人精神破产,因此中国问题不是对谁革命,而是要走乡村建设的道路,下广义的教育功夫,使政治伦理化,经济合作化,力求乡村内部团结自救。通过乡农学校、乡学村学,尽量用情意教育、道德教育去对农民进行精神陶炼,建立情谊化的乡村组织,以便恢复固有的中国民族精神,从而保持乡村文明。这些思想是他的文化观念在政治上的表现。

同年5月,他应好友李济深以前之约来到广州共商国是。由于两人对时局的看法没有达成共识,他在广州只停留一周便离开了。李济深因敬重他的学识与为人,故电请南方国民政府邀请他作广东省政府委员。他认为不妥,故没有上任。同年底,李济深再次请他出山。他到广州后,在与李济深进行彻夜长谈中提出乡村建设计划。李济深表示同意,遂请他在广东试办“乡治”,并委任他为广东省建设委员会委员、省立一中校长等职。后因时局变化,他的乡村建设计划在广东未能继续下去。这是他搞乡村工作的第一阶段。

梁漱溟回到北平,寄居清华园,准备将平日所思考的问题写成《中国民族之前途》公之于世,后因故中道停笔。随后,他应友人之邀赴太原共商村治建国一事,并担任山西军阀阎锡山的顾问。他向阎锡山建议发展经济,普及教育,建立民主政治;还劝阎力避内战发生。后来内战爆发,梁漱溟感到痛心和失望,于是辞去顾问一职,并谢却阎锡山每月送至之重金。

1929年秋,梁漱溟应邀去河南帮忙筹办河南“村治学院”,受聘为该院教务长,并接办《村治月刊》。学院开学后,他讲授乡村自治组织等课程。他在《河南村治学院旨趣书》、《主编本刊之自白》等文章中,谈到自己的立国之道,依然是走“乡村自治”的道路。但他的思想着重点则由过去的文化方面转变为政治方面。

本来他的工作开展得很顺利,但好景不长,学院开办不到一年,却碰上蒋、冯、阎在河南发动的“中原大战”。战争结局是蒋介石取胜,阎锡山退回山西,冯玉祥放弃河南向西北撤退。1930年10月,蒋军开进河南省会开封,“村治学院”因与冯系军阀有关,故遭封闭,梁漱溟因此返回北平。这是他搞乡村工作的第二阶段。

这时,时任山东省省长的韩复榘得知河南“村治学院”结束的消息后,立即表示欢迎梁漱溟等人去山东,继续他在河南的事业。于是,梁漱溟组织河南“村治学院”的人员,一齐转到山东邹平县重新建校。从1931年初到1937年底,梁漱溟都是在这里从事他理想中的“乡治”工作。这是他搞乡村工作的第三阶段。

1931年6月,山东乡村建设研究院在邹平成立,梁漱溟为研究部主任。该院创办时,他撰写《山东乡村建设研究院设立旨趣及办法概要》,宣传他们推行“乡治”的主张和办学宗旨。在文章中,他首次用了“乡村建设”这个字眼,此后一直沿袭了下来,他也就自然而然地成了“乡治派”的代表人物。在该文中,梁漱溟谈了他们制定的乡村建设研究院的方案,该方案分三部分:乡村建设研究部,乡村服务训练部,乡村建设实验区。为了实行乡村建设计划,经山东省政府同意,以邹平县为乡村建设研究的实验区。这个县的全部事情都由该院管理,包括县长提名、机构设置、行政区域划分等等。

此外,梁漱溟在教学方式上也进行了重大改革,如课堂面授较少,一般不采取讲授方式,多采用个别谈话,或是集体讨论的形式。所开课程都是从实际出发,如乡建理论、精神陶炼、乡村自治、乡村礼俗、乡村教育、农村经济、农村自卫、农业常识、土壤肥料、畜种改良、水利建设、农家副业、现行法令等,课程名目很多。为解决教师力量不足问题,他们到各大学约请一些学有所长的教师担任专业课程的指导,采取函授方式进行。这样,梁漱溟多年来主张走出学校,深入农村,结合乡村自治办教育的愿望终于实现了,而且也做出了一些成绩,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同时对巩固国民党的统治也是有利的。所以,山东省政府按南京国民政府关于设立县政建设实验区的决议,在原有的基础上,于1935年以菏泽为中心,增划济宁等13个县为实验区。在各实验区进行广泛的集政治、经济、文化、教育为一体的乡农学校的试验。农校所开课程,特别注重精神教育,陶冶学生的情操,启发学生的深心大愿。

在梁漱溟等人的努力下,农村改造运动形势发展较快,影响也不小。但这场“自下而上”的救国运动,由于资产阶级的先天软弱性而终未实现。

全面抗战开始后,梁漱溟积极参与国事,在济南曾参加抗敌后援会,被推举为主任常委。他认为,争取抗战胜利的核心问题,是如何加强抗战政府的力量。但是,当时许多国民党大员无心抗战,只顾逃难,把妻儿、资产送往国外,这使他对国民政府及抗战前途感到十分悲观。故1938年1月,他征得蒋介石的同意,以参议员的身份奔赴延安,拜会中共领导人毛泽东,并同其进行长谈,当面请教。毛泽东在听完他的叙述后,露出笑容,斩钉截铁地告诉他:“中国的前途大可不必悲观,应该非常乐观!中华民族是不会亡的,最终中国必胜,日本必败,只能是这个结局,别的可能没有!”毛泽东一开头语气就这样肯定,神态这样坚决,很出乎他的意外。接着,毛泽东十分详尽地、绘声绘色地分析了国内、国外,敌、我、友三方力量的对比,强弱的转化,并讲了抗日战争的性质,人心的向背,人民的力量,战争发展的几个阶段等等,最后又回到中国必胜、日本必败的光明结局上。毛泽东讲得头头是道,入情入理,使他打心眼里佩服。自此,他对抗战前途有了新的认识,原先的悲观情绪已释怀,同时,对毛泽东也有了真正的认识。

但在如何建立一个新中国的问题上,他却和毛泽东产生了分歧。毛泽东强调“阶级斗争”在国家建设方面至关重要;他则认为中国国情有其特殊性,提出“伦理本位,职业分途”之说,双方各执一端,相持不下,谁也没有说服谁。这是他们之间的第一次争论。日后,他们又发生过多次争论,甚至达到“白热化”。当时的毛泽东政治家风度颇足,从不动气,不强辩,显得轻松自如,从容不迫,这给梁漱溟留下深刻印象。

与毛泽东的长谈,给梁漱溟以较大震动。他没有想到共产党中竟有这样高瞻远瞩之人。谈话后几天,他应邀到延安各处参观。那时的延安,黄土窑洞,小米加步枪,条件很差。但人们的精神面貌却与国统区有鲜明的差别。延安之行,为今后梁漱溟毅然决定拥护共产党,反对蒋家王朝,奠定了思想基础。

1941年1月,蒋介石制造反共的“皖南事变”,公然破坏好不容易建立起来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这使梁漱溟深感忧虑。为团结抗战,他认为有必要联合当时国共两党之外的抗日团体及爱国人士,组成一个党派,反对内战,争取民主。于是,他与黄炎培、章伯钧、张君劢等人将“统一建国同志会”扩大为中国民主政团同盟(简称民盟)。由于处在国民党专制统治之下,民盟无法公开活动。同年5月,他受组织之托抵达香港,创办中国民主政团同盟机关报《光明报》,宣传民盟的政治主张,并自任社长。经过一系列有计划的运作,民盟终于在中国政治舞台上以政党的形式公开出现。后因香港沦陷,《光明报》停办,梁漱溟回到内地。

《光明报》作为当时中国政坛上的第三种势力,要求民主、团结,坚持抗战,因而得到海内外各界人士的同情与支持。虽然它只存在了80多天,但梁漱溟在上面发表的文章有20余篇,为动员民众抗战做出了应有的贡献。

1942年初,梁漱溟回到桂林。之后,他在这里一边从事写作《中国文化要义》,一边主持民盟工作,配合李济深等人进行抗日反蒋活动。1944年9月19日,中国民主政团同盟改为中国民主同盟,大量吸收无党派人士加入。梁漱溟仍为中央常委会委员,负责国内委员会工作。

同类推荐
  • 海明威 卡夫卡(中外名人的青少年时代丛书)

    海明威 卡夫卡(中外名人的青少年时代丛书)

    海明威和卡夫卡是著名的外国文学作家,他们的著作至今影响深远。名人成功后的事迹为人们所熟知,但成功前的历史却鲜为人知。本书对二人的家世、家教、兴趣爱好以及对其一生有影响的人和事着墨颇多,尤其探究了二人成功的主客观因素。该书对成长中、探索中的青少年有所裨益。
  • 问题首富黄光裕

    问题首富黄光裕

    1985年,黄光裕怀揣4000元离开潮汕,北上创业。2004年,他以105亿元财富首次成为“中国首富”。然而,在以430亿身家再次戴上“中国首富”的皇冠之后仅仅一个月,黄光裕被警方带走拘查。
  • 毕加索

    毕加索

    本书主要以毕加索成长历程和人生发展为线索,通过日常生活中富于启发性的小故事来传达他成功的道理,尤其着重表现他所处时代的生活特征,以便对读者产生共鸣和启迪。
  • 晋江当代著名文艺家述评

    晋江当代著名文艺家述评

    本书对在全世界各地的晋江籍文化名人、艺术家的生平和艺术活动进行系统的评价。
  • 碧霄一鹤:刘禹锡传

    碧霄一鹤:刘禹锡传

    本传真实生动的描写刘禹锡积极参加中唐政治革新活动。其后,他在长期贬谪生涯中,不屈不挠,乐观进取,仍忧念天下,关爱百姓。他善于从历史、现实与民歌中汲取思想一书营养,创作出不少兼具诗人挚情,哲人睿智,气格豪迈、风情郎丽的优秀诗歌,实无愧于中国诗史上“诗豪”之誉。本书真实、生动的讲述了传主刘禹锡的一生,以及他济世安民的理想抱负。作者以饱含深情的笔触,展现了刘禹锡在艰难困苦的贬谪生活中不屈不挠,乐观进取的精神,向读者传达了传主刚毅的性格,坚强的意志,善于反思,总结人生经验、教训的良好心态,引人深思。
热门推荐
  • BOSS狂想曲

    BOSS狂想曲

    如果有人问:网游是什么?孩子会说:就是网络游戏。青年会说:偶尔打发时间的消遣。父母会说:就是害我儿子考试不及格的东西。警察会说:真人PK的进化版本。商人会说:那都是钱。子于会说:那是工作。对,只是工作!在这个外挂四溢、RMB战士横飞的时代,网络游戏早就没了乐趣可言。对他们这些长年与网游为伴的职业玩家来说,网游的乐趣到底在哪里呢?情节虚构,切勿模仿。
  • 家有小娇妻——

    家有小娇妻——

    “她被人抛弃,再度绝望,命运又安排了他与更好的人相见”
  • 我的靠山是天庭

    我的靠山是天庭

    有了神仙红包群,小农民要逆天了。瑶池仙露来灌溉,山神土地忙耕田。王母吃过我下面,玉帝赞我桃子大。八戒悟空是我哥,胯下天马当坐骑。打脸富二代一次不过瘾?时间倒流再打一次!新时代小农民的浪漫!
  • 重生宠妃万岁万岁

    重生宠妃万岁万岁

    一生有多少真爱?欧阳若水想道,“前世我斗不赢你们,这一世我便要你们十倍奉还!”前世,她犹如一张白纸那样单纯,这一世她便要向那些试图害她的人生不如死。前世皇上一眼都没看过她就死去,这一世她便要一起皇上注意,她要踩着别人的尸体往后位走去。……
  • 佛说普门品经

    佛说普门品经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复仇者龙神之子

    复仇者龙神之子

    龙族,是最强大的种族,龙神,是龙族的主宰。众神之战,龙神哈马洛萨重伤,龙族群龙无首!龙神为了保住他的儿子,迫不得已把他的儿子送到一个低等位面。几百年后,他的儿子成为绝世强者,上天入地,人挡杀人!佛挡杀佛!顺我者昌,逆我者亡!“我会让他们知道,活着,是最大的错误。”
  • 逆天九诀

    逆天九诀

    小说重点描述了金阳的成长过程,从失恋到被踢出地球的倒霉蛋。经历了种种奇遇后,一步步的成长起来。到最后的宇宙巅峰决战,最终战胜邪恶,胜利在正义一方的正能量故事……书中的经典;世界之境,星君纵横;巅峰不出,天尊遮天!
  • 航娘

    航娘

    轮回后的世界、拥有前世记忆的少年都督、神圣中华帝国的航娘、这些在一起会碰出什么火花?可爱好玩搞笑的航娘故事即将开始!(注:本小说不是舰娘的同人)
  • 密室之不可告人

    密室之不可告人

    慕容思炫,本系列小说的男主角,一个智商超高、行为奇异的怪人。他不喜言语,总是一副漫不经心的样子,但脑袋却无时无刻不在急速运转。微乎其微的证据和疑点,在他眼中都是清晰无比、显而易见的;所有离奇古怪的事情,一切扑朔迷离的迷案,他都能在极短的时间内找到答案、揭开谜底。
  • 资治通鉴(最爱读国学系列)

    资治通鉴(最爱读国学系列)

    《最爱读国学系列(第2辑):资治通鉴》是北宋著名史学家、政治家司马光及其助手刘攽、刘恕、范祖禹、司马康等人历时19年编纂的一部史学巨著。全书按时间先后顺序记叙了从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公元前403年)到后周显德六年(公元959年)为止,即“上起战国,下终五代”共1362年的历史,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通史。全书共354卷,约300多万字。其中尤以隋唐五代为重心,占了全书内容的五分之二,是书中最具价值的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