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22099700000005

第5章 杨继业:中国式武将悲剧(2)

降将的日子是最为难过的,在正统方看来,你既然可以弃城降我,在危急关头也可以降他。实际上,杨业并没有可值得怀疑的前科,与他的兄弟不同,杨业自跟随刘崇之后,30多年间,不管北汉发生什么样的变动,他一直忠心耿耿,从无二志。

但是,光自己觉得忠心耿耿还远远不够,对于降将而言,检验和考验是必不可少的,而且这个过程可能足够漫长。降将很难被重用,这也是历朝历代的通例。看看《三国演义》赤壁大战中蔡、张二将的下场,也就不难理解身为降将的难处。

再者,以杨业在北汉军中的地位论,他也很难再受重用。他与北宋征战多年,积怨应该不浅。他在抗宋过程中获得了很高的声誉,现在又转过来依宋抗辽,难免会受到歧视或嘲弄。

杨业之所以不被重用,更为重要的根源还在于宋朝的军事制度。宋朝非常注意限制武将权力,从宋太祖开始,就对武将处处防范,决不会任由任何一员武将决定着朝廷的七分事务,更何况是能征惯战的降将。重文抑武是宋朝的国策,后来慢慢形成一种制度,演变为一种文化。

宋太祖经历了皇位频繁更替的五代乱世,由陈桥兵变起家的他,对武将左右朝局的历史认识得非常深刻,为了确保大宋江山的长治久安,防治武将拥兵自立便是头等大事。于是他精心策划设计了限制武将权力的种种措施,杯酒释兵权之后,许多开国大将都被解除了兵权。

宋朝的第二位皇帝宋太宗则是在“烛光斧影”中上台的,他对手下的猜忌之心更重,即使是亲弟、亲子也概莫能外。每次大战之前,他都给大将赐阵图,让他们“各遵成算”,不能有丝毫变动。对嫡系将领如此,对降将是什么态度也就可想而知了。

对于北汉降将杨业来说,缺乏皇帝的信任当然是危险的事,但没有同僚们的信任,危机更会进一步加深,而且很可能加重皇帝的猜忌。杨业归宋后不久,因熟悉边防情况被派往前线,立了战功,受到提拔和封赏,由此受到一些人的嫉妒和非议,有的人甚至向皇帝告状,揭他的短。宋太宗的处理方式是,原封不动地将那些斥其短的奏折转给杨业。

这一招算得上高明,但并不是宋太宗原创,而是向唐太宗取的经。当年唐太宗曾用类似的手法处理过类似的事情。有人认为宋太宗这么做,表达了他对杨业的信任。事实可能并非如此,起码不是全部。宋太宗对杨业是不放心的,把告状信给杨业看,一方面表现自己的坦荡,另一方面实际上也是在警告杨业,你的一举一动我都是知道的,全在我的掌控之中,你要小心行事了。

宋太宗的这种警告还算温和,大体上是属于有则改之、无则加勉的范畴,没有什么致命的危险。杨业虽然屡立边功,但生存环境不算太好。他不仅得不到充分的信任,还屡受排斥,诸如监军那样的上级领导前来,更是常常对他冷眼相看。这都是因为他是降将,在宋将看来他尚不是自己人,要想融入其中,还需要一个过程,这个过程非常艰难。

其实杨业大可不必抱怨,在北汉降将中,他所受的待遇是比上不足比下有余。宋在不同时期,对待降将的政策不同。平定太原之前,降将一直都受重用,目的很简单,在于发挥他们的示范效应,吸引更多的将领投降。对于被擒获的将领,则大多不用甚至杀掉。杨业被闲置起来没有被杀掉,还是比较幸运的。如果不是边情紧急,杨业又对契丹情势了然于胸,估计宋太宗还不会想起杨业,他可能永远都会被闲置下去,毕竟他与北宋抗争了近30年,给了宋朝很大的威胁。

三 潘杨有无恩怨

故事传说里,潘杨两家恩怨重重,潘美必欲置杨业于死地。事实究竟如何呢?

杨业与潘美是因为抗辽的共同需要才走到一起的。五代末年,周世宗曾收复过燕云十六州中的瀛、莫两州。979年,宋太宗打下太原之后,豪情大增,准备趁势收复其余各州,但因兵马连续征战过于疲惫,在逼近幽州之时,已是强弩之末,被辽兵大败,北方边境形势处于非常不利的态势。

杨业与契丹打交道30多年,老于边事,洞晓边情。为了加强北部边防的力量,宋太宗将他调任代州刺史,兼三交驻泊兵马部署,隶属大将潘美部下。潘美是三交都部署。代州和三交都在今天的山西,当时是抗辽前线。杨业与潘美大约相当于前线指挥官和边防总司令的关系,小说故事里描述的先锋与元帅的关系也算靠谱。

宋太宗做出这一决定的时间是979年冬天。杨业于979年8月归宋,11月即转任边防。这年冬天,山西北部的天气异常寒冷,潘美与杨业的关系也微微带着股寒意。一个是战功赫赫的边防总司令,一个是刚刚归顺急于谱写老兵新传的前线指挥官,不同的出身、地位,不同的经验、阅历,使得两个人的合作令人期待,也充满悬念。

979年宋军征辽失败,助长了辽军的气焰,他们不断地南侵,宋军形势非常被动。宋军虽然打下了大半个中国,但对阵野蛮剽悍的辽军却没有什么经验。杨业最大的优势就在于对边境情况非常熟悉,无论地理、民俗、敌情,都算得上了如指掌,虽然已是50多岁的老人,但英勇不减当年。传说杨门七子个个勇猛非凡,尽管史料无法证实这一点,但可以肯定的是,至少杨延玉、杨延昭两个孩子经常追随杨业一同作战。

应该说潘杨最初的合作是成功的,这从雁门关一役中就可以看得出来,宋军在潘美和杨业的率领下打了漂亮的翻身仗。雁门关地处代州北面雁门山的断崖绝壁间,道路曲折地势险要,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雁门关一役恐怕是杨业归宋后最杰出的表现。

公元980年3月,十万辽军进犯雁门关,当时镇守代州的杨业只有几千兵马,双方力量相差悬殊。危急时刻,老将军没有慌乱,凭着对地形的熟悉和过人的胆识,亲率少量骑兵从代州北面西陉寨出发,抄小路直逼雁门关北口,从辽兵背后突然杀出。辽军做梦也没有想到宋军有如此奇妙的一招,一时间阵脚大乱。潘美与杨业合击辽军,大获全胜,辽军损失惨重。驸马萧多罗当场毙命,马步军都指挥使李重海被活捉。

北宋初期,雁门关一带是宋辽激烈争夺的战场。雁门关一战对宋朝来说有着非同凡响的重要意义。自979年以来,宋军对辽作战一直处于颓势,辽兵屡屡南侵骚扰河北、山西一带,宋军束手无策。雁门关一战之后,辽兵有所忌惮,不敢轻易发动进攻,双方的局面暂时稳定下来。

雁门关战役的胜利固然源于杨业的有勇有谋,也得益于主帅潘美的密切配合,否则仅凭杨业的数百骑如何抵得过辽国十万大军?过分夸大杨业的功劳不够客观,主帅潘美也是功不可没。作为北汉降将,雁门关一战既是扬名也是正名的机会,雁门关大捷的消息传到开封,宋太宗很是高兴,提拔杨业为云州(大同)观察使,仍兼代州刺史。观察史是一个正五品的官阶,杨业等于升了一级。

杨业是北汉降将,说白点就是外来户,他的声望上升很容易引起朝中大臣以及习惯势力的另眼相看。史书上记载,防守边境的主将因此妒忌他,向皇帝打报告,说他的坏话。宋太宗看了之后并不在意,也不追问,只是将奏折转交给杨业,让他自己看。

究竟是谁说的,说了些什么不得而知。有人据此推测,潘美很可能打了杨业的小报告。这种指责经不起推敲,根据事实分析,潘美打小报告的可能性为零。

其一,潘美用不着嫉妒杨业。他自己因边事屡受封赏,在此期间被封为代国公,随后改封忠武军节度使,又加封韩国公。杨业只不过被提拔为正五品的观察史,两人地位相差悬殊,杨业威胁不到潘美,他犯不着嫉妒杨业。再者,潘美从无上书谮谤他人的历史,他也没有这个必要。他与杨业已共事六七年,配合默契,处置边事诸般顺利,屡传捷报,雁门关大捷是最好的诠释。

其二,潘美是两朝重臣,根正苗红,深受皇帝信任,在部队威信很高,又是杨业的顶头上司,若对杨业有什么不满,直接招呼就行了,用不着避近就远,惊动到皇帝那里。

其三,打小报告的人若真是潘美,皇帝应该不会将报告转给杨业。试想,潘美与杨业是正帅和副帅,皇帝这样做不明摆着挑拨双方矛盾吗?将帅不和是军中大忌,宋太宗是马上皇帝,还算英明,国家正值用人之际,他怎么会把将帅放在一个笼子里,鼓动他们自相残杀呢?

打小报告的人,十有八九是那些既嫉妒杨业又拿杨业无可奈何的人,宋太宗将报告转给杨业,也是希望他有则改之、无则加勉。

退一步讲,即使是潘美打的小报告,也算不得什么。宋朝是鼓励互相揭发的,准许“风闻弹人”,不一定有真凭实据,且不必负太多的责任,目的在于加强监督,使官员时刻警醒,不敢胡作非为。臣僚们互相告发弹劾是常有的事,御使每月必须奏事一次,如上任百日而无纠弹就要受到处罚。

在这样的大背景之下,弹人或者被弹都是正常的事,根本用不着大惊小怪,如果长期没人搭理反而很可悲。后人不必以是否弹劾过别人论忠奸。事实上,经常上书弹奏的大臣,往往都是刚直不阿、仗义执言的忠臣。

至于那些议论杨业的奏折没有流传下来的原因,一则可能都是些无关轻重的事,另一可能是涉及国家机密不便泄露。不过,杨业对此是心知肚明。因为宋太宗派人把报告送往代州,让杨业亲自观看。

宋太宗此举,固然拉近了与杨业的关系,使得杨业能够死力效忠,但另一方面也使得边将的矛盾心照不宣。如果潘美真打了杨业小报告的话,潘杨矛盾便算是就此结下了。但历史并没有记录潘杨之间有什么明显的矛盾,编撰故事的写手们也觉得潘杨矛盾波澜不惊,如果就此认定潘美是害死杨业的凶手,显得名不正言不顺。

杨家将故事也意识到这一点,所以不断把潘杨两家的矛盾恩怨前移和后拉。明代小说称,北宋在进攻北汉时,潘美曾被杨业之妻射了一箭,自此他常思报仇。刘兰芳的评书又加上了杨七郎力劈潘美的儿子潘豹等情仇恩怨,故事中写道:

潘仁美与杨业同殿称臣,辽国发兵征南,宋太宗有意任用杨业为帅御敌,不料潘美也有挂帅之意,他出班奏道:“杨业为帅,臣愿为押粮官。”杨业明白潘美是想自己挂帅,便婉辞边帅。太宗遂任命潘美为帅,潘美请杨业为先锋,杨业不肯,潘美便推荐自己的三子潘豹为先锋。

呼延赞等大臣认为潘豹年轻,没有作战经验,挂先锋印,难以服众。双方争执不下之时,八贤王提出让潘豹在天齐庙设下英雄擂,招考天下英雄。于是太宗传出圣旨,摆擂七天,七天之内胜潘豹者可为先锋,若无人打败潘豹,他就可挂先锋印。圣旨明确规定,擂台之上不能使用暗器,交手时死伤不论其罪。潘美还与杨业当朝约定,杨业的几个儿子不参与打擂。

杨业回到家中,把前因后果同太君言明,要求儿子们在潘豹摆擂的七天内,在家习武不得外出,杨业亲自加以指导管束。不料,潘豹设擂的第七天,呼延赞请杨业前去赴宴。杨七郎私自溜出家门前去擂场,一时性起上台打擂,将潘豹踢下擂台,致其当场死亡。

潘美状告杨家,在八王的提议下,此案交由开封府尹王延龄处理。王延龄调查后得出结论,潘豹比武时暗器伤人,杨七郎误伤潘豹,按规定不应治罪。但因两家有约在先,杨家父子不能打擂,杨业被官降三级。潘杨两家由此结下仇怨,并且越积越深。

有了这些铺垫,潘美陷害杨家、公报私仇显得更为可信,不再是那么无缘无故,奸臣就这样诞生了!这也从另一个方面说明,若没有虚构的故事,潘美陷害杨业实在没有足够的理由。潘杨故事被虚构到这种程度,早已超出了历史范畴,属于艺术再创作了。

四 千古冤臣是潘美

“潘人美”是杨家将传说中的重要人物,原形是宋朝大将潘美。在戏曲小说中,杨业之死完全归因于潘人美,他被描绘成了依仗权势欺上压下、通敌卖国、迫害杨家将的大奸贼。

潘美的悲剧始于元代杂剧《昊天塔孟良盗骨》;到了明代,潘美奸臣形象升级,他不仅陷害杨家,还是勾结辽国的奸细,被丑化得面目全非。这种模式一直延续至今。

其实这是一个天大的冤案,与真实的历史相去甚远。

潘美于淳化二年(991年)六月死于太原,寇准在咸平五年(1002年)才任开封府尹,明代小说《杨家府演义》却让潘美死于开封府尹寇准的刀下,根本是八杆子打不着的事。人们常说“野史杀人”,杨家将小说把潘美推向了万劫不复的境地,很多人把他当成了北宋的第一号奸臣。

历史上的潘美是深得信任的两朝重臣,战功卓著的北宋名将。他一生戎马倥偬,不仅勇猛善战,而且相当自律,基本上没有劣迹。故事中有关潘人美的演绎,即使不完全是空穴来风,也算得上捕风捉影、牵强附会、夸大其词,堪称“戏说”。

《宋史》对潘美给予了很高评价,将他与大将曹彬相提并论。他们有很多相同之处,但个性又有不同。“二人皆谥武惠,皆与配飨,两家子孙,皆能树立,享富贵。而光献、章怀皆称贤后,非偶然也。”

潘美与曹彬两人各有特点。曹彬宅心仁厚,平日里即使是只虫鸟都不忍心伤害。出使吴越,按惯例有许多个人的私下所得,但他一分不留全部上交。他统兵征伐军纪严明,秋毫无犯,不滥杀一人,深受众人爱戴。众人赞美他仁恕清慎,守法度,能保功名,是北宋第一良将。

同类推荐
  • 国之重器啊

    国之重器啊

    一个无父无母在酒肆打杂的小伙计立志要考上进士。可是自从在河边捡到了一个婴儿后,两个人的吃饭问题就成了最大的问题。
  • 读史阅世

    读史阅世

    本书收录著名学者张元济先生的史学文章,出经入史,旁征博引,通畅中蕴含深奥,随意中透出匠心,以大手笔写小品文。
  • 般若蜜多心经口语化现代语言解说

    般若蜜多心经口语化现代语言解说

    用口语化的现代语言解说《般若蜜多心经》,让佛经浅显易懂,让更多人能够看懂佛经。
  • 明扬三国

    明扬三国

    年少风流侠义花前月下,年老一富家翁,余愿足矣。魂回东汉,出生于草头百姓之家,本不愿卷入天下纷争,然一把剑,一个巧合的经历,大志萌生。这本书是讲述一个平民百姓走向帝王的路程……正是: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倾力打造,新人新书,若不严谨,若有错漏,还请海涵力挺,完本谢之。群号:154300694
  • 最厉害的皇帝刘邦

    最厉害的皇帝刘邦

    汉朝的开国皇帝刘邦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平民皇帝,他的很多驭人治国治军之策始终为有识之士所称道,甚至被后来的政治者奉为法宝。关于他的一些传说,至今在苏鲁豫皖川陕晋冀一带广为流传。本书通过对这些传说的收集整理和艺术加工,既生动又客观地塑造了刘邦作为历史上最伟大政治家的形象。(本作品已由作家出版社出版)
热门推荐
  • 棋子

    棋子

    她,尝尽人生百味,沧海桑田后,蓦然回首,依然迷茫;他,冷傲绝情,邪魅残忍,欲坐拥天下,但却孤寂茫然。一场荒谬的穿越,她成为他的女儿,也是他手中的棋子,命运让两个感情的初学者相遇,伤害成为他们间唯一的交流,为了妹妹,她助他成就霸业,当妹妹的幸福在即时,当他权倾天下时,她再次选择了飘逝,但她的香消玉碎,却造就了一代嗜血的暴君,欲要天下人为她陪葬……
  • 带上外挂来修仙

    带上外挂来修仙

    号称驱魔家族第一天才的莫小西童鞋在与邪修男子斗法之际被自己的胞弟又一次坑害,这一次直接让她穿越到了仙侠修真的世界,一来就掉进众妖兽云集的小村落,差点被妖兽当场分尸。穿越前,被坑数次的莫小西:莫小北,你个万年坑货,少坑老娘一次会死啊?穿越后,当莫小西在某小鲜肉的注视下艰难地咽下第一口饭菜的时候:小子,你确定不是来坑姐的。你说,你小子是不是被莫小北那个万年坑货给夺了舍?姐的宗旨就是:别人坑我的,我一定要坑回来。(PS:本人有完本作品《网游情缘:毒医无二》,坑品有保障,希望大家多多支持!!!)
  • 莽夫

    莽夫

    自反而缩,虽千万人吾往矣。人活着,不过只是为了一口气。
  • 烁魂:涅槃倾凰

    烁魂:涅槃倾凰

    她,可爱,善良,坚强,倔强,她有一个好听的名字——君羽潇。他,优雅,腹黑,强大,霸气,他也有一个好听的名字——枫阳。它,神秘,高手云集。传说,一位神女创建了它,并赋予它名字——星皓明空,恍梦之间,却不带一点痕迹。星痕。传说,这世间有一个神落,绝七情断六欲,却是仅有的最强部落。传说,神落毁于千万年前,传说,神女不知所踪,传说,后来,有了星烁之魂。你说她是神女?不,你说错了。你说他是星烁之魂?是,你说对了。纵使身份相差千万,他依旧爱她。纵使世人异样看待,她依旧爱他。待我长发及腰,少年娶我可好?风雨潇潇,只愿携手终老,与子,同袍。
  • tfboys之tf灵异异能社

    tfboys之tf灵异异能社

    这是我的第二部小说。我不会写的很恐怖的,见谅!
  • 紫昭

    紫昭

    百年前,魔界拥有紫色瞳眸的第一美女紫昭爱上了仙界的忘川仙尊,两人情正浓时,却突然间知道了对方的身份,两人约好一起在仙界二十年一次的的大会上宣布:仙界再无忘川,魔界再无紫昭,打算双双归隐。却没想到发生了意外,紫昭自尽,忘川重伤昏迷近百年,魔界、仙界暂时恢复平静。百年后,一名叫澌虞的女孩拜入清遥山忘川仙尊门下,在几年后的仙界大会大放光彩,引来仙界、魔界关注。忘川无意中发现在澌虞极为愤怒时眼睛会变成紫色,可这件事却也被一直关注他们的一个人发现,两人又一次的面对相似的困境。却不知这次劫数却让二人记起了万年前的事。二人的那时和之后······
  • 荣宠

    荣宠

    云朝,乾德八年,帝大昭天下,按祖制广招秀女充裕后宫,繁衍皇家子嗣。她本无心,却一朝得幸,卷入后宫波谲云诡的争斗之中。庭院深深,多的是明眸善睐的虚伪、尔虞我诈的纷争。直到情爱错付,姐妹反目,她才真正明白,深宫之中,唯“权宠”而已。且看锦绣朱门之中,平凡宫妃沈云衣如何从一介不入流的宫嫔成为一呼百应的旷世宠妃,演绎古代版宫廷升级记,成就后宫女人传奇。驭皇帝、斗诸妃、除异己、惊艳后宫,步步荣华!--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虎踞梅岭:梅关(文化之美)

    虎踞梅岭:梅关(文化之美)

    梅岭自越人开发后,成了中原汉人南迁的落脚点,中原文化逐步在梅岭生根开花,并向岭南传播开去。梅岭既是古战场,也是革命战争年代红军多次战斗过的地方,特别是陈毅同志带领部队在这一带坚持了三年游击战,并在临危之中写下了壮志凌云的《梅岭三章》,使梅岭的知名度更高。
  • 痴心小妻:美男365计

    痴心小妻:美男365计

    宴会上,相隔14年的他们再次相遇。14年的痴迷等待,隐藏了14年的真相,筹备了14年的复仇,因为这一相遇,一触即发。当他以为,他的心爱的女人就要和他天长地久时,筹备多年的复仇被激发。礼堂的大爆炸,枪林弹雨,黎霖夜为了保护白相言,身负重伤,白皙的婚纱上是血腥的红色。“不要啊......为什么,为什么你要这么做!”看着兄弟姐妹一个个倒下,原本神圣的教堂变成了屠宰场。他看着自己心爱的女人牺牲自己走向深渊,自己却因为重伤动弹不得。一夜之间,集团宣布破产,巨大的压力让白相言的父亲卧床不醒。当一切都结束之时,他再次求婚,她却在躲避。我们已经失去两个10年,难道还要再次失去?
  • 重生之高冷男神不高冷

    重生之高冷男神不高冷

    二十七岁的陆离在娱乐圈有个称号——千年女配。没有后台没有靠山的她最终在一次溺水戏中真的溺水而亡。当她再次醒来时,竟然发现自己重回到了十八岁的高中时代。陆离发誓:一、这一次绝不对渣男妥协!二、这一次绝不错过男神!三、这一次她一定要逆袭成学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