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21884200000018

第18章 邓芝担大任联吴以制曹

蜀汉建兴元年(公元223年),也就是魏文帝黄初四年,刘备去世,四十三岁的诸葛亮,独自承担起治理蜀国、恢复汉室的重大使命。身为清流派的后裔,这个难以达成的政治理想,却是他义不容辞的责任。

刘禅继位不久,益州的最南方郡县便不断传出少数民族领袖起兵反叛的消息。

东方的孙权,虽在刘备死后立刻派信都尉冯熙前来吊丧,与其是说想复归和好,不如视之为前来探询蜀中的情势。

南方叛乱的豪族也有不少和孙权互通声息,孙权一概接纳,还封给官号。显然在精神上给予不少支持,使成都新政权备受压力。

孙权袭取荆州后,将原驻于公安的前益州牧刘璋迁移到秭归,仍任益州牧,以随时准备代替现有的成都政权。虽然刘璋在刘备东征时病死于东吴,但在刘备兵败后,孙权又以刘璋之子刘阐为益州刺史,并进驻交州和益州交界处,以作为孙权和益州叛变少数民族领导人的联系桥梁,显示孙权对蜀汉仍抱有相当不友好的态度。

北方的曹魏政权,在刘备去世的讯息传来,便强烈显出敌对国的态度,举国欢腾庆祝,只有黄权一人闷闷不乐,面露哀戚。不过曹丕倒颇为体谅,未作任何的责问。但曹丕听说孙权又和蜀汉来往,非常不高兴。前往蜀汉吊丧的使者冯熙,再奉命到洛阳解释时,便受到曹丕当面责难,并将他扣留下来,冯熙日后死于魏国。

曹丕便下令魏国的几位名士级大臣,向诸葛亮发动政治喊话,包括司徒华歆、司空王朗、尚书令陈群、太史令许芝、谒者仆射诸葛璋等,分别写信给诸葛亮,要诸葛亮审时度势,顺从天命人心,纳土归降,作为魏国的藩属。

诸葛亮对这些信函,一律不买账,只写了一篇公开的回信,陈述自己对当时政治情势的观点和立场。这篇名为“正议”的文章,相当坚定地保持抗拒曹魏、光复汉室的态度。其文大意如下:

以前项羽,就是违反政治伦理,拥有政权,因此虽占大部分华夏土地,取得了皇帝的声势,但最后仍身败名裂,可作为后世人之戒。

曹魏政权,却未审此历史事实,仍步项羽后尘,非法夺取政权,即使侥幸不报应在这一代,也必会祸及子孙的。

各位先生(指来信的魏国名士级大臣)以社会耆老,却为伪政权写信给我,有如西汉末年陈崇、张竦称颂王莽的功德,帮助王莽篡位一样,是破坏政治伦理的罪魁祸首啊!当年汉光武帝,承续汉室旧基,强化合法性政权,因此能够以数千少数军力,大破王莽四十万大军于昆阳之郊。坚持正理,讨伐邪道者不在军力之众寡。是曹操虽以擅用谋略闻名,亲率大军救张郃于阳平,仍难免丧失汉中于先帝之手。相信曹操的遽逝乃天命之惩罚也。

但子桓(指曹丕)淫逸,不知反省,继以篡位之恶行,而你们却为他讲话,替他宣扬。使唐尧、虞舜、夏禹、后稷等圣王传下来的政治伦理,均遭污蔑,安大人君子之所不该为也。

这篇政论仍完整保持诸葛亮原有的政治立场,并不因政治情势而有所动摇和改变。其实诸葛亮充分表现其强硬立场,甚至不惜对那些在学术上、社会上颇享盛名的元老重臣怒言相向,最主要是稳定蜀汉臣民的政治信心,在内外多难的情势下,能先坚定自己阵营的政治立场。

《三国演义》中有一场诸葛亮阵前骂死王朗的情节,其中的对话,显然是根据这篇文章加工的,史实上自然没有发生阵前相骂这件事,只是小说家的渲染罢了。

对于南中地区的叛乱,因为牵涉较多内政问题,不是光靠军力可以解决的。何况刘备伐吴失败,兵力元气大伤,势必要有一段时间来休养生息,所以未即刻加以征讨。他下令李严透过各种关系去安抚这些少数民族领袖,并派兵驻守险要,严加守备,防止叛乱向蜀中蔓延,等待较有利的时机再来加以解决。

最紧急的工作,仍是在三分鼎立的国际情势下如何对自己定位。以基本立场而言,和实力最大的曹魏是不可能和解的。以统治领域而言,蜀汉最小,如果想硬碰硬同时去对抗两个比自己强大的敌人,绝对是不智的策略。“隆中策”联吴制曹的基本国策,在客观上属绝对必要。因此,当前局势,吴蜀间的急速和解,是最紧要的任务。

但事情不是那么简单地说和解就和解,自关羽失荆州、刘备东征败于猇亭以来,吴蜀间水火般的紧张关系,要解除谈何容易。

其实,刘备去世后,诸葛亮担心的便是孙权的态度。刘备驻守白帝城期间,孙权虽曾派使节通聘,寻求和解,但主要是为了缓解来自北方的曹丕压力使然。等到东吴获得小胜,却仍公开表示向魏臣服后,孙权态度的变数就更大了。诸葛亮把李严留在公安,主要在防备孙权的异动。因此当刘禅即位,朝中大事安排就绪后,诸葛亮等不到过年,便在同年十一月,以尚书邓芝为中郎将,积极主动地展开重建吴蜀联盟的外交工作。

邓芝字伯苗,义阳新野人,光武帝时功臣邓禹的后裔。在刘焉时代,邓芝由荆州进入益州,寻求机会,但未蒙重用,只在郫县当了个守护粮仓的小官。

但邓芝一点也不气馁,他自己设计了一套相当合理的粮食管理办法,尽量给予当地人民便利,虽然不受到上司重视,邓芝仍自得其乐地推动着。

刘备定益州后,巡视各郡县。有次来到了郫县,看到邓芝的管理办法,相当好奇,与之深谈,“大奇之”,乃擢升为郫县县令,不久又迁升为广汉太守。每到一个地方,邓芝都能以独特风格,为政“清严而有治绩”。因此刘备称帝后,诸葛亮以丞相录尚书事,特别将邓芝由地方调往中央,入为尚书。

要说服主见颇强的孙权,必要靠一位有胆识又有创意的使节。诸葛亮正为找适当人选而深思,一时仍下不了决心。

正在这时候,邓芝主动谨见诸葛亮,并表示道:“今主上幼弱,初在位,应立刻派大使去东吴重申盟好。”

诸葛亮听了,点头笑道:“我也考虑很久了,但一直找不到适当人选,如今却让我找到了。”

邓芝问哪一位最适当。

诸葛亮道:“就是使君您啊!”(邓芝曾为太守,故称使君。)

显然诸葛亮已看出,邓芝对和东吴重修旧好这件事,一定早有相当深入的思考。用他来处理这个需要随机应变的复杂外交谈判,是再适当不过了。

邓芝到东吴后,孙权果然心存疑虑,并未立刻接见他。邓芝等待了很久,没有结果,乃主动上奏表向孙权表示:“臣今天来到东吴,也是为吴国而来,不单只是为蜀国的啊!”

做事一向干脆的孙权,在见到邓芝后,便立刻表示了他对这件事的看法。

孙权说:“我很愿和蜀国重归旧好,只是担心蜀主幼弱,国小势低,恐怕马上会被曹魏吞并,到时候连我自己都自身难保了,所以对联蜀或联魏这个重大政策,一直都犹豫不决。”

邓芝听了,胸有成竹地回答道:“吴、蜀西国共有四州之地(荆、扬、梁、益),大王是当世之英雄,而诸葛亮也是一时之俊杰。蜀国有重关之天险,易守难攻。吴国更有三江(吴淞、钱塘、长江)之天然屏障,攻打不是那么容易的。如此两个有利条件,唇齿相依,进可以兼并天下,退也可和曹魏鼎足三分,这不是很自然的道理吗?

“大王如果想臣服于曹魏,曹丕迟早会强迫您到洛阳,到时候安全必成顾虑。即使大王坚持不去,曹丕也会向大王要求送太子为人质,若不依从,曹丕立刻会以讨伐叛逆为由,对东吴出兵。此时,蜀国如果也趁机顺流而下,则江南之地恐不再为大王所有了。”

孙权听了,默然不语。

的确曹丕要求太子孙登到洛阳为人质已不止一次了,这个条件不但孙权不可能答应,且东吴的群臣亦认为是奇耻大辱,即使拼了命也不可能赞同的。

思及此,孙权不禁感叹道:“君言是也。”

于是,立刻下令和曹魏断绝关系,并和蜀汉重修旧好,邓芝立刻献出良马两百匹、锦千匹,以及不少蜀中名产,总算顺利地完成使命。

第二年夏天,孙权派辅义中郎将张温入蜀答礼,临行前,孙权对张温嘱咐道:“本来是不劳你远行的,但唯恐诸葛丞相无法谅解我先前和曹丕来往的原因,所以劳烦你走这一趟,希望能顺利完成任务。”

张温答道:“诸葛亮见解深远,一定能了解大王能屈能伸的道理,臣断定他不会有什么疑虑的。”

于是张温到蜀国,大多能按照孙权旨意,“称美蜀政”“通致情好”。诸葛亮也对张温的博学善辩颇为赞许。

张温在东吴是有名学者,曾做过孙权的太子太傅,一向看不起一般武将和官僚,又见蜀汉地属偏远,大概也没有什么文化。因此除了对诸葛亮尚知尊重外,对其他成都官员们,则常显得自以为是,而有傲慢之意。

据《三国志》中记载:

秦宓字子敕,广汉郡绵竹人,少有才学,却生性淡泊,经常拒绝出任高官。刘备定益州后,敦请秦宓从事祭酒。刘备兴兵伐吴时,除了赵云外,只有秦宓敢当面劝谏,并被以扰乱军心,下狱治罪。幸诸葛亮力保,才无罪开释,诸葛亮以丞相领益州牧,因秦宓博学又正直,特选任他为益州别驾,接着又拜为左中郎将、长水校尉。

张温使蜀,应对答辩,使后主和诸葛丞相皆甚贤其才,张温乃颇有得意神色。

临别之前,诸葛亮特率成都文武百官,在长亭设宴饯行。众人都到齐了,只有被诸葛亮选拔为益州别驾的学士秦宓未到,诸葛亮立刻派人去催请,使张温感到非常奇怪。

他不禁向诸葛亮问道:“这位益州别驾是何许人呢?”

诸葛亮说:“此乃益州大学士秦宓也。”

张温对诸葛亮如此重视秦宓,颇不以为意。

张温道:“先生号称大学士,可真有实学?”

秦宓故意正色道:“蜀中五尺孩童皆有学问,何必小看我呢?”

张温便问道:“天有头乎?”

秦宓:“有之。”

张温:“在何方?”

秦宓:“在西方。诗云‘乃眷西顾’,以此推之,天之头在西方。”(暗喻西蜀)

张温:“天有耳乎?”

秦宓:“有,天处高有听卑。诗云‘鹤鸣于九皋,声闻于天’,若其无耳,何以听之?”

张温:“天有足乎?”

秦宓:“‘天步艰难,之子不犹’,若其无足,何以步之?”

张温:“天有姓乎?”

秦宓:“有!”

张温:“何姓?”

秦宓:“姓刘。”

张温:“何以知之?”

秦宓:“天子姓刘,故以此知之。”

张温:“太阳不是升起于东边吗?”(暗喻东吴)

秦宓:“虽升起于东,却落降于西。”(暗喻西蜀)

张温见秦宓“答问如响,应声而出”,乃大敬服之。

这年邓芝第二度被派使吴,由于张温努力促成,蜀吴两国的正式关系重新确定,从此东吴和蜀汉讯息来往频繁。

但陆逊仍驻守江陵,稳定两国间之边防,孙权还特别刻了一个“转国将军”印绶,凡孙权给蜀汉后主刘禅或诸葛亮之函件,若有不妥之处,皆由陆逊斟酌修改,以印对之,然后才送出去。

不过,吴蜀联盟,只是维持三分鼎立国际均势的一种手段策略,双方并非真诚合作。因此邓芝第二次使吴时,孙权当面给他一个难题。

孙权:“如果有一天曹魏灭亡了,天下太平,吴蜀两国分治中国,你赞成吗?”

想不到邓芝坦诚地回答道:“能和平固然是好,只是自古以来,天下没有两个太阳,一国之中恐怕也难有两个君王。如果有一天真能吞并曹魏,大王未能深识天命之所归,那只有两国主各自施其德政,两国臣下各自尽忠诚。但这样下来,恐怕又有一场新的战争要开始了。”

孙权听了,却抚掌大笑表示:“对,对,说得好,你真诚实,竟能把话讲到这种地步。”

这期间,诸葛亮也曾派丁宏、阴化为使节,到建业晋见孙权,率直的孙权将这三人作比较,并认真地写信告诉诸葛亮说:“丁宏言多浮艳,修饰过多;阴化言而不尽,多有保留;和合二国之使节,惟有邓芝。”

身为使节,而能让对方君王折服,邓芝的确是位优秀的外交官。邓芝日后更成为赵云大军的副帅,在赵云去世后,由他统领这支精锐的蜀汉预备师团。

除了邓芝,在吴蜀的交往上,江夏人费祎,和南阳人陈震也有相当优异的表现。

费祎字文伟,江夏邸人。《三国志》记载,诸葛亮以费祎为昭信校尉出使吴国,孙权见费祎年轻,常以恶作剧方式,嘲讽蜀汉,加上东吴大臣诸葛恪(诸葛瑾子)、羊衙等,学问博而善辩,常出题目想困扰费祎。

想不到年轻的费祎,辞顺义笃,据理以答,终不能屈。

有一次孙权故意用上等好酒灌醉费祎,再质问以国际大事,每个问题均相当敏感。费祎趁醉表示辞退,欲他日再回答,想不到明日提出时,居然每个问题均回答得清清楚楚,一点儿也没有遗漏。

孙权颇为器重他,当面赞赏道:“先生乃为天下贤德之人,他日必为蜀汉之股肱大臣,恐怕日后不会再常到我东吴来了。”

北征中原期间,费祎为参军,仍经常奉使称旨,来往于蜀吴之间。

孙权非常欣赏费祎,特别将自己常佩戴的一把宝刀,欲赠送给费祎。

费祎称谢表示:“以臣之不才,何能受此嘉赏?宝刀原本是用来讨伐反叛、禁绝逆乱的,但愿大王能努力建立功业,和我们一起复兴汉室。臣虽暗弱,绝不会辜负大王同盟相待之意。”

裴松之注《三国志》,引《襄阳记》中记载,有次费祎出使东吴,在饯别宴席上,孙权喝得颇有醉意,席间主动向费祎说及魏延和杨仪。

魏延是蜀中的首席猛将,杨仪则是诸葛亮的主要谋士,这两个人在能力上皆没话说,但由于自负,人际关系都非常不好,而且两人形同水火,不能合作。

孙权便认为这两人是“牧竖小人”,“若一朝无诸葛亮,必为祸乱矣”!可见,孙权对蜀国的人物和情势,一直都是非常关心的。诚如《三国志》上所记载:“诸葛亮深为爱惜杨仪的才干及魏延的骁勇,常恨两人之不平,也不忍有所偏废。”

因此费祎颇了解诸葛亮的苦心,也深认识魏、杨两人的不和对国家所造成的伤害,经常在魏延及杨仪之间居中调停。“终诸葛亮之世,最努力去沟通杨仪和魏延间争执,让他们能发挥工作效能的,便是费祎的功劳了。”

费祎在诸葛亮死后,与蒋琬同心辅政,后来又继蒋琬出任执政,成为蜀汉的股肱大臣。

蜀汉和东吴间的友好关系,维持到建兴七年(公元229年)时,又出现了危机。这年孙权在武昌称帝,以正统汉朝自居的蜀汉朝廷内部,立刻产生极大的争辩。

有人认为孙权僭越称帝,是对蜀汉正统帝位的挑战,这些老法统自然主张“交之无益,绝其盟好”了。

但实务派则主张以国家现实利益为重,失掉东吴的友谊,很可能为曹魏所乘,进而两败俱伤。

这时候,正值诸葛亮第三次北伐,已攻占了武都、阴平等军事重镇。由于必须补足粮秣,除了前锋大军外,诸葛亮将主力暂退回汉中,重行编组,等待再出发。

从蜀中送来的紧急函件,后主刘禅特别要人直接附上东吴群臣送来要求“并尊二帝”的文书,以及朝廷两派间的议论,请诸葛亮决断。

诸葛亮虽深为认同蜀汉继承大统的立场,但他也深知国际政治是最现实的,些微的实力增加,比任何漂亮的口号要有用得多,所以诸葛亮写了一封分析大局的函件,告诉后主刘禅,要巧妙地维持和东吴之间的关系,又不有违国家基本立场,他表示:

孙权有僭逆之心由来已久,但我国一直不太追究他这种叛逆心理,最主要是需要以他为犄角之援也。如今若公然和他们绝交,必会造成仇恨,我们便不得不移师和他们争战,并吞其土地,才能够再度征伐中原了。

然而,东吴贤才甚多,文武官皆能和睦为国,不是可以轻易击败的,长期抗争,必师老兵疲,反而让曹魏有机可乘,对我们有害无利。

从前孝文皇帝,以谦卑辞语,和匈奴保持和平,先帝在世时,亦尽量保持和东吴的联盟,此皆为权变的政策也。

能够考虑周到,把眼光放远,绝不是动辄喜欢义正词严滥发脾气之辈所能领悟的。

有不少臣属认为孙权利在鼎足三分之势,其实力不够,不会有什么野心,此乃似是而非之论。

孙权头脑非常清楚,他所以将自己限于江东之地,只求自保,是有其原因的。孙权之不能越长江,有如曹魏不能渡汉水,是无能也,非不为也。

如果能暂时让他们维持不动,对我们才是最有利的。

那样,我们北伐时,就没有后顾之虑,也可以牵制曹魏的大军,减轻我方的压力。因此,孙权僭越之罪,暂时不必给予追究。

现实政策绝不是可以喊口号的,也不可以凭一己之好恶行事。任何策略一定各有利弊,因此决策的原则是对未来最有利、对现实伤害最少的。

只要碰到挫折,立刻反击,一味只想击败对方,绝非好的政治家。政治家必须懂得维持均势,让一切正常发展,时机未到前,一定要忍耐。因此,不管孙权是否称帝,只要曹魏未灭,联吴制曹政策绝对有其必要。

诚如诸葛亮所说,就算孙权端坐不动,都能够牵制住曹魏一半的军力,对蜀汉的北伐有极大助益。

双方联盟期间,孙权也不敢轻易出兵攻打蜀国东方边境,可以少掉后顾之忧,对蜀汉长期的发展是大有助益的。

所以诸葛亮明白向蜀汉大臣表示,联吴政策是有助国家发展的一种手段,其本身并非目的。

孙权值得去联盟,但绝不可误认孙权完全是善意的,这样便很容易落入其陷阱。所以孙权僭越之罪,不是不罚,而是时机未到,不宜公开宣露。

政策决定了,但总得要有人来负责推动,这个使节的任务不见得比邓芝和费祎轻松。诸葛亮选上了卫尉陈震,前往祝贺孙权称帝。

陈震字孝起,南阳人,刘备任荆州牧时,以陈震为人忠诚、认真又负责任,乃任命之为从事,督导各郡和工作推行。刘备入蜀期间,陈震出任参谋,诸郡县的行政协调工作,都由他负责规划。

由于其独立作业能力甚强,减轻了刘备不少烦恼。蜀中既定,便以陈震任蜀郡北部都尉,为汶山太守,后转任犍为。建兴三年,入拜尚书,不久又出任尚书令,曾奉命使吴数次,因此和孙权及东吴群臣均有交情。

但这次的任务较严肃艰巨,因此陈震出发时,诸葛亮还特别写信给他的哥哥——东吴王朝的首席元老诸葛瑾,信中表示:“陈孝起忠纯之个性,老而益笃,由他来负责东西两国和好事宜,相信他的真诚,是可让两国欢乐和合,相互尊重的。”陈震一入吴国境内,便公然表明自己的立场,消除对方疑虑,他向东吴迎接的官员表示,此行目的在“奉聘叙好”,并希望建立彼此间更具体的盟誓关系。

他故意延迟晋见孙权的日期,目的在让孙权对盟定的细节能有更多的讨论,一次便把事情谈好,免得心中有所疑虑,影响彼此关系的发展。

果然到了武昌,孙权在诸葛瑾和接待官员多次的报告下,对陈震的来意也很清楚了,因此经由内部数度会议,决定了大致的应对方针。

陈震到了武昌,立刻向孙权献上祝贺的函件和礼物,双方“升坛歃盟”,约定灭掉曹魏后,共分天下。把东南的徐、豫、幽、青交给孙权,西北的并、凉、冀、兖归于蜀汉。司隶则以函谷关为界,均分东西。

由于事先各有准备,所以没什么争议,便通过了盟约。虽然这些归并只是一纸空文,并无实质意义,但从心理上却立刻可以加强吴蜀间联盟的稳定作用,使本来的发展很快步入轨道。

果然,当年九月,孙权彻底解除了西顾之忧,放心地迁都到建业(今南京)去了,只留下大将军陆逊,辅佐太子孙登镇守武昌。

陈震回国后,进封为城阳亭侯,从此,诸葛亮解除了东战线上的压力,可以专心于北伐中原、光复汉室的工作。诸葛亮这一步棋,加上苦心经营,直到日后蜀汉灭亡,吴蜀间基本上都能相安无事,再也没有出现复杂的问题。

同类推荐
  • 权术之王:曹操

    权术之王:曹操

    《权术之王——曹操》主要内容分为初出茅庐、黄巾之乱、剿灭黑山等章节。《中国文化知识读本·权术之王:曹操》以优美生动的文字、简明通俗的语言、图文并茂的形式,讲述了曹操传奇的一生。
  • 皇权背后的女人

    皇权背后的女人

    她们的地位高高在上,她们的命运充满悲情,她们美丽倾国,红颜绝色。但皇权宠爱,总不能集于一身,于是,争权夺位,攻伐杀戮,贪欲享乐,淫乱宫闱……这些上苑桃花,帘后主宰,让自己的名字,与帝国的风云记入了青史。本书选取了中圈封建史上最为突出的十四名后妃人物,让她们重新以崭新的面貌呈现在读者的眼前,让大家重温那一段段历史、一桩桩往事……
  • 我的生活

    我的生活

    《我的生活》,真实记录了冯玉祥将军一九三零年以前的政治生活。全书从他降生写起,直到弱冠从军、滦州起义、兴兵讨袁、力挫张勋、驱逐清废帝、参与北伐等,采用作者自述形式,绘声绘影、真切而感人。无论在内容上还是在叙述形式上,均有历史特色。
  • 清朝那些人

    清朝那些人

    本书分帝王后妃宫廷人物、文臣武将、起义领袖人物、文化科技思想人物和社会民间人物四类。
  • 毛泽东与斯大林

    毛泽东与斯大林

    这是一部有丰富内容的好书,是一部可读性很强的教科书。毛泽东和斯大林,是众所周知的两位伟大人物,是中国和苏联一代革命人民的领袖。我与毛泽东和斯大林都见过面,谈过话,有过接触,并在他们指导下做过一些工作。后来,党组织分配我任毛泽东的俄文翻译,先后在毛泽东身边工作了十七年。1948年,斯大林派米高扬秘密访华,和毛泽东会谈,我任翻译。1949年,毛泽东派刘少奇访苏,和斯大林会谈,我仍任翻译。1949年12月至1950年春,毛泽东、周恩来访苏和斯大林及苏联领导人会谈,我仍然任翻译。从我了解的情况来看,《毛泽东与斯大林》这部书编得基本上是真实的,实事求是的。
热门推荐
  • 游神仙记

    游神仙记

    本书主要写一个富家大少爷子龙想成为神游的弟子,于是放着大少爷的生活不过,带上自己最忠实的伙伴小帅上了神游山。经过神游的一番考验过后他们终于成为了神游的弟子。过后他又会遇上怎样的事故,在他的身上又会发生怎样的纠葛,爱恨情仇,悲欢离合,他将如何面对这一切。(纯属虚构如有雷同纯属巧合)
  • 鸳湖用禅师语录

    鸳湖用禅师语录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最小仙

    最小仙

    “三个小孩子而已”“小吗”……奇特的身世,独特的世界
  • 冥天少皇录

    冥天少皇录

    他,身为遗弃之子,却又拥有着高贵的血脉;他,向往平凡却又注定了他的不凡
  • 二十四节气养生大全

    二十四节气养生大全

    健康是人生的根基,如果不尊重健康,纵使你学贯东西、才华横溢,纵使你位高权重、地位显赫,当你收获辉煌的同时,你还将会收到一份健康的全面惩罚。 为了让更多的人远离疾病,拥有健康、快乐的人生。
  • 修仙鸿蒙录

    修仙鸿蒙录

    ................................................
  • 性格决定做人

    性格决定做人

    俗话说: “江山易改,秉性难移。”性格有与生俱来的部分,也有后天的因素,而后天因素是相当重要的。环境之于人性格的作用是双重的,既可以磨炼改变一种性格,又可以促成和加重另外一种性格。因此,一个人对另一个人的做人方式是很难把握的。而每个人的性格又并非单一,也许正因为如此,人生才会充满大起大落、悲欢离合。诚然,每种性格都有优点和缺点,但并不是好与不好的问题,如何扬长避短要靠每个人的意志,靠自觉调节的能力。抑制冲动的能力是可以锻炼出来的。一个善于抑制冲动的人,对自己人际关系处理的好坏有很大的影响,本书收集了一些名人事例,以供参考借鉴。
  • 风中的祈诉

    风中的祈诉

    本书是一本中短篇小说集,共收录了描写中国西部农村社会的9篇作品。其中《风中的祈诉》和《悠悠岁月情》是作者初步踏上文学创作殿堂的代表作,在一定广度和深度上表现了作者对人生的理解和追求。中篇小说《风中的祈诉》以上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后的社会环境为背景,以孤儿石柱和农村女子妮子及城市记者杨海红的情感和生活为线索,在淡淡的乡村风味后植入浓浓的传奇色彩,在不同的生存环境中别具匠心的安排了妮子、石柱、张二栓、二蛋等人及黑子(狗)的不同生活际遇,描写了他们与命运、与环境、与社会抗争的不屈精神,作品在彰显着男主人公坎坷多舛的命运的同时,更多的张扬着人性的至真、至善、至美,作品以喜剧的形式终结,令人深思。
  • 无声的课外老师:人生健康中遇到问题怎么办

    无声的课外老师:人生健康中遇到问题怎么办

    人生只有一次,健康不容忽视。我们愿尽最大的努力帮助学生们拥有健 康,从而让学生们拥有一个美好的未来,让民族拥有一个辉煌的明天。
  • 快穿之女配要雄起

    快穿之女配要雄起

    当女主被男主搂着亲吻的时候,女配你在干嘛呢?当女主被男配默默守护的时候,女配你在干嘛呢?当女主崛起幸福过日子的时候,女配你在干嘛呢?……女主如此嚣张,女配理应反抗!为了拯救女配的人生,反苏联盟倾情打造了,哦不,是特意下派了优秀学员胡露露下小说界“逆结”啦!“再不雄起女配就死了,没有崛起怎么幸福呢?还有什么永垂不朽呢?错过的你都不会再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