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孩子青春期,身体的发育和发育期情绪的不稳定可能会加重孩子的难堪感和不安感。
【榜样魅力】
有个叫琼斯的新闻记者,总是非常羞怯怕生。有一天,他的上司叫他去采访著名的大法官布兰代斯。琼斯知道后大吃一惊,犹豫了很久说道:“我怎么可能要求单独访问他呢?布兰代斯并不认识我,他怎么可能接见我呢?”在场的另外一名记者立即拿起电话,拨通了布兰代斯的办公室,要求和大法官的秘书讲话。他说:“我是明星报的琼斯(此刻,琼斯在一旁大吃一惊),我奉命访问法官,不知道他今天能否接见我几分钟?”他听完对方的答话,然后说:
“谢谢你,那么一点十五分,我会按时到达。”放下电话,老练的新闻记者对琼斯说:“好吧先生,你的约会安排好了。”
事隔多年,琼斯仍旧对这件小事念念不忘。他说:“从那时起,我学会了单刀直人的办法,做起来虽然不那么容易,却很有效果。如果能在第一次克服心中的畏怯,那么下一次就会容易得多了。”
【解决方法】
爸爸妈妈的责任和作用都是重大的。在爸爸妈妈的支持下,就连生来就害羞的孩子长大后也可能成为彬彬有礼、信心十足的成年人。措施如下:
(1)接受自己的孩子害羞这一事实孩子是极端敏感的,如果爸爸妈妈认为害羞是一个缺点,或者是一件令人难堪的事情,孩子是会察觉到爸爸妈妈的这种看法的,因而会更加内向。爸爸妈妈应当让孩子放心,他们是永远爱孩子的。
(2)不要给孩子贴上“害羞”的标签如果你必须要给孩子贴上标签的话,那未就请用“不爱说话”来形容孩子。
(3)要对孩子表示同情害羞的孩子往往很孤单。爸爸妈妈必须设法向孩子表示,他们了解和同情孩子的问题。
在可能情况下,讨论孩子的感情问题,使之认识到,如果直面自身的恐惧心理,将会创造多么大的奇迹。最重要的是,不要迫使孩子陷入紧张的局面。
(4)要鼓励孩子参加集体活动要求孩子参加同辈人的集体活动,并提供这方面的机会。鼓励孩子邀请小伙伴们来家里玩耍。让孩子参加娱乐小组或其他组织。
(5)只有紧急情况下才助孩子一臂之力一些专家说,对害羞的孩子来说,爸爸妈妈亲应当扮演感情救生员的角色。尽管袖手旁观,尽管孩子的痛苦可能违背爸爸妈妈的职责,但是专家们说,这往往是帮助害羞的孩子解决生活中难题的最好办法。
(6)让孩子尝试生活演练鉴于害羞基本上是现实生活中的怯场,所以要帮助孩子做到有备无患,并同孩子讨论如何处理新的情况。
孩子性格逆反怎么办
【重视理由】
逆反心理是一种固执偏激的思维习惯,它使孩子不但无法客观地、准确地认识事物的本来面目,反而且会采取错误的方法和途径去解决所面临的问题。如果逆反心理经常地、反复地出现,就会构成一种狭隘的心理定势,无论何时何地都与常理背道而驰。逆反心理是一种消极的心理品质,不但对孩子的学习是非常有害的,而且对他们身心的健康发展也是极为不利的。
【追根溯源】
逆反心理是指孩子为了维护“自尊”,而对爸爸妈妈或老师的要求采取相反的态度的一种心理状态。前苏联心理学家普拉图诺夫在《趣味心理学》一书的前言中,特意提醒读者“请勿先阅读第八章第五节的故事”。大多数读者却采取了与告诫相反的态度,首先翻阅了第八章的内容。这就叫心理的逆反现象。青少年中常会有“不听话”,与他人尤其是与爸爸妈妈和老师“较劲儿”、“对着干”的现象存在。这种与常理相悖,以反常的心理状态来显示自己“高明”、“非凡”的行为,往往来自于“逆反心理”。
逆反在表现形式上与富有创造性的行为颇有类似之处。因此某些逆反倾向严重的青少年也常对此津津乐道,或在心理上为自己的怪异行为寻求“科学”的根据。然而,逆反心理在本质上是与创造性素质有着根本区别的,它往往是孤陋寡闻、妄自尊大、偏激和头脑简单的产物。
极端的“逆反心理”,会导致青少年对人和事多疑、偏执、冷漠、不合群等病态性格,使之信念动摇、理想泯灭、意志衰退、工作消极、学习被动、生活萎靡等。进一步发展,还可能向犯罪心理和病态心理转化。
心理学家认为,处在青春期的孩子产生“逆反心理”,有以下几方面的原因:
其一,从主观方面来看,青少年到了青春期,思维方式由童年时的形象思维,渐变为以抽象思维为主的多种思维方式。伴随这些变化的一个特殊转变,是“自我意识”的逐渐清晰和“独立意识”的日益强烈。
他们迫切希望摆脱成人的监护,处处要体现“自我”的存在。他们反对成人把自己当作小孩儿,要求以成人自居。但是,他们的世界观毕竟尚未成熟,缺乏自我克制和分辨是非的能力。于是,他们会通过和爸爸妈妈“对着干”来体现“自我”,显示自己的“成人感”。
当他们感到或担心外界无视自己的独立存在,自我表现欲望受到妨碍时,为了表现自己的非凡,就对任何事情都倾向于批判态度,产生逆反心理,运用各种方法和手段来表达自我与外界对立的情感。
其二,从客观方面看,青少年“逆反心理”的产生,也是由于教育不当所造成的。
具体表现在:
①教育思想“僵化”。有的教师或爸爸妈妈不重视教育理论的学习,不研究受教育者生理、心理发展的特点,心理学的修养贫乏。他们不了解受教育者,不能掌握教育规律,更没有学会用科学的方法育人。
②教育形式“封闭”。有的教师或爸爸妈妈坐而论道地进行说教,既无新鲜感,又无针对性,青少年对此没有兴趣。千篇一律的报告,不着边际的谈话,对青少年缺乏吸引力,往往收不到应有的教育效果。
③教育方法的“注入式”。有的教师或爸爸妈妈习惯于把思想教育工作片面地理解为对学生的单纯看管。从“管”字出发,置孩子于自己的控制之下,单方面地给孩子灌输道理,甚至以简单粗暴的方法,对学生施加压力,迫使孩子就范。有的定下许多禁令,要求孩子完全听命于自己的安排和灌输。这是一种看管型的注入式思想教育,其结果使一部分学生只会按教育者的眼色行事,离开了指示灯就不会走路;而另一部分主张自立、自理、自治的孩子则与爸爸妈妈、教师、同学关系紧张,情绪抵触,甚至对立,产生逆反心理。
④教育内容“单一化”。对不同层次孩子的行为规范、道德水平、思想深度,应有不同层次的要求,这种思想教育内容的层次要求并不是彼此孤立的,而是有一定的联系。低层次有待于向高层次发展,高层次中又含有低层次的内容,应该是有层次、分阶段、有机地对青少年进行思想教育,一个层次一个层次地由低向高攀登,是一个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然而目前的教育内容是划一的,用统一的模式把人框起来,从一个起点上进行教育,采用一般化的教育方法,这种“单一化”的教育内容,使教育收效甚微,十分不利于孩子个性、特长的发展。马克思、恩格斯教育思想的核心是应当使人的聪明才智得到自由充分的发展,而这种按一个模式塑造人的思想教育的做法,则恰恰是违背马克思教育思想的。这不能不说是产生孩子逆反心理的因素之一。
其实,很多孩子都有这样的体会,当成长到十二三岁时,往往产生与爸爸妈妈相抵触的情绪。
心里有什么话也不愿向爸爸妈妈说,对于爸爸妈妈的批评和劝导,不像以前那样听话了,甚至产生“不顺从”、“不耐烦”的情绪。
面对孩子的这种“逆反心理”,不少爸爸妈妈和教师情绪急躁,沉不住气,往往采取粗暴的态度和压制的方法。而老师、爸爸妈妈越是恼火地训斥,越会使孩子产生反感情绪,这样不但挽回不了爸爸妈妈、老师与孩子之间的关系,而且会加剧孩子的逆反心理。
【榜样魅力】
秦晓莉,女,初中一年级学生,在班里担任中队长。秦晓莉的妈妈反映,秦晓莉以前是比较乖巧听话的,学习成绩也一直不错。可是,最近她发现晓莉“越来越不听话”了,“主意多得很”,经常像故意跟爸爸妈妈“对着干”似的,而且倔强得很,不肯认错和服输。
曾经有一件事情令爸爸妈妈伤心不已:晓莉的一位同学过生日,准备邀请几个同学一起到“肯德基”庆贺一番。晓莉的爸爸、妈妈心里不太愿意女儿跟那几位同学交往,认为那几位同学不求上进,而且,一贯节俭的他们也无法接受小孩子采用这种方式过生日,因此坚决不允许晓莉去参加。晓莉则认为妈妈对同学有偏见,说爸爸妈妈“老土”,坚持要去参加同学的生日聚会。爸爸、妈妈见女儿不听劝告也很生气,威胁女儿说:“你可以去,不过,去了就别想再进这个家门。”没想到,女儿竟然说:“我就去,我再也不愿意见到你们。”
尽管晓莉最后没有去参加聚会,但她一直在跟爸爸妈妈怄气。晓莉的妈妈看在眼里,急在心里,她不明白平时一贯听话的女儿怎么越来越不听话了。
晓莉的妈妈怀着忐忑不安的心情去请教教育专家,从专家那里得知:孩子现在正处于性格逆反期,因此才会有这些表现。专家提醒晓莉的妈妈这时候千万不要用爸爸妈妈的身份压迫孩子屈服,并教给她许多对付逆反孩子的有效措施。回家之后,晓莉的妈妈依法而施,不久,晓莉和爸爸妈妈的关系便有了很大改善。
【解决方法】
孩子之所以产生逆反心理,处处和爸爸妈妈对着干,有很大一部分责任在于爸爸妈妈不当的教子方式、不当的行为。一旦明白了逆反产生之源,爸爸妈妈就应该“正本清源”,以春风化雨般的态度和方式,化解孩子心中的逆反。
有时候,叛逆行为,是和年龄有关系的,是孩子成长阶段的“必修课”。孩子有轻微的叛逆行为,爸爸妈妈不用大惊小怪,不要认为孩子是学坏了,而应该像以前一样关怀他、教育他。到了一定阶段(如孩子到了一定年龄时),此种叛逆行为会逐渐消失。
然而一旦孩子逆反的程度超过了正常范围值,则应予以重视,通过剖析原因,以及巧妙的沟通、引导来消除或缓解孩子这种不正常心理。要做好这项工作,首先应找出孩子产生逆反心理的原因。
(1)孩子逆反与家庭的关系认真分析,你会发现,孩子逆反心理的形成,与家庭有很大的关系:
①家庭教育方式不当。
一般情况下,孩子并不经常表现得很叛逆。但当孩子讲错了一句话或办错了一件事,爸爸妈妈觉得不满意而对其大声指责或责骂时,孩子心理受到刺激,才大声对抗,或以沉默表示反抗。
这样,孩子便会逐渐形成逆反心理。爸爸妈妈以专制的方式管教孩子是行不通的。
②孩子对爸爸妈妈的行为不满。
许多时候,孩子对爸爸妈妈的偏心、言行不一等行为不满意,但又不敢对爸爸妈妈说出来,就以不听从大人的话等方式来发泄他的不满。
③从小养成习惯。
教育孩子要从小时候做起,千万不要认为孩子小而溺爱孩子,使孩子有了错误不改正。孩子长大后,习惯已经养成,再改就晚了。
④家庭关系不和。
如果爸爸妈妈关系紧张、经常吵架,孩子厌恶爸爸妈妈的行为,但又无可奈何,只好逃避。
(2)爸爸妈妈帮助孩子消除逆反心理的方法要消除孩子的逆反心理,爸爸妈妈应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①平等沟通。
许多时候,爸爸妈妈要站在第三者的立场分析孩子叛逆的原因。
许多爸爸妈妈总觉得自己是对的,孩子应该听爸爸妈妈的。但是,孩子有自己的思维方式和处理问题的方式,所以爸爸妈妈应该放下架子,耐心听一听孩子自己的想法,从感情上、从具体事件上与孩子达成一致,做一些适当的让步。
②以身作则。
有些爸爸妈妈对孩子要求严格,但自身行为却很随便,孩子觉得,当爸爸妈妈的自身都没有做到,凭什么要求自己去做?因此不听管教。所以,做爸爸妈妈的应该以身作则。
身教胜于言传,一旦爸爸妈妈行得端、做得正,孩子会受到爸爸妈妈的影响,自然而然地听从爸爸妈妈的教导。
③走进孩子的内心世界。
当孩子因为兴趣影响学习成绩时,爸爸妈妈大多会粗暴地制止,但往往适得其反。要是爸爸妈妈先不动声色地观察孩子的兴趣,了解情况,譬如和孩子一起议论他们心里崇拜的偶像等,然后再作适当的提醒,做到有的放矢,当利害关系一目了然的时候,孩子也就能够接受劝告了。
其实每个孩子都愿意和爸爸妈妈融洽相处,都想得到爸爸妈妈的理解和尊重。
④艺术地批评。
有些爸爸妈妈看到孩子犯错误就一味地批评,这样就会刺伤孩子的自尊心而使其产生逆反心理。
要是爸爸妈妈先对孩子的优点给予肯定和表扬,再指出不足和错误之处,孩子的自尊心得到了满足就乐意接受。
⑤循循善诱。
有些问题,如早恋,爸爸妈妈应对孩子进行有情、有理、有据的说服、劝导,尊重孩子的感情和人格,让孩子自己去思考问题。同时,用具体事例改变孩子幼稚的理想化思维,用自己的冷静、理智换取孩子明智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