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21865000000012

第12章 道教养生术概说(1)

第一节 服气养生

笔者经常被问到养生从哪里开始,有时会开玩笑地说从娘胎开始,其实从道门的观点来看,还说近了,应该要上溯到你的祖父母以远。虽然目前我们的医学已有足够的证据证明这个观点是有道理的,但这个观点太让人沮丧了。除了特别极端的遗传疾病,大多数人其实没有必要去忧虑我们不能掌控的遗传,而且上面的观点也只是有道理而已,并非完全的真理,随着科技的发展,尤其是基因科技的进步,先天遗传的背景也不是不可改善和改变的,而且通过道门的特别修行,遗传更是可以改善、甚至改变的。高寿八百岁的彭祖,他“遗腹而生,三岁丧母”,就是说他还在娘肚子里父亲就死了,三岁时母亲也死了,而他竟如此的高寿,可见遗传不是长寿与否的决定因素。

养生的核心内容当然不是要我们去精挑细选我们的父母、祖父母,因为第一是不可能,第二是如果你心怀这样的想法,则你的养生之旅将陷入永远无法解脱的遗憾和苦恼中了。理性地说,养生的核心内容应该是:在现有身心的基础上,通过对各种养生理论与方法的学习和实践,让自己变得更健康、更快乐、更长寿,让人生也变得更丰富和更有价值。

那么,养生从哪里开始呢?回答很简单,就是从当下开始。而当下最直接的,就是呼吸。

呼吸是人须臾不能离的显著生命活动,人每分钟通常有12次左右的呼吸,在人奔跑的时候或从事剧烈活动的时候则可以达到30-40次之多,但普通人一般能憋气1分钟左右,最长的大约3分钟,如果超过3分钟,生命就有危险了,可见这口气对于生命的重要。

根据道家的观点和做法,训练呼吸,是最简单、最直接、也是最基础的养生实践的入门功法之一。

一、服气概说

服气又叫行气、闭息、吐纳等。老庄经典中对此术便已有记载,如老子的“专气致柔”之方、庄子的“吐故纳新”之法,皆是服气之术的先声。

庄子曾言至人之息以踵,常人之息以喉,而屈原《楚辞·远游》亦说“食六气而饮沆瀣兮,漱正阳而含朝霞”,以食六气餐朝露为成仙之征。马王堆汉墓帛书《却谷食气篇》,就论说了服气辟谷的方法。道教产生后,将这些吐纳食气之术继承下来,加以充实和完善,使之成为道教修仙的重要养生术之一。

道教的服气术,从一般的意义上讲,被认为是呼吸锻炼,但随着历史的发展,它的内涵便从呼吸锻炼进到运气炼形等气功内炼法术中,成为宋代以前道教广泛运用的养生术。北宋张君房撰《云笈七签》,该书卷56至卷62为《诸家气法》,将道教的各家气法详加收罗,包括服气法、服气疗病法、服内元气法、食气法、行气法、炼气法、服三气法、神息法等,还有许多模仿动物的气法,如龙行气法、龟鳖行气法、蛤蟆行气法、雁行气法、鹜行气法等,内容宏富。宋以后内丹勃兴,把对气的训练融入内丹的功法系统中,使服气术发挥出更强大的功能。

服气之气,从功法上来看,有服内气和服外气之别,《云笈七签·胎息根旨要诀》说:“夫云服气即胎息之妙用也,切在分析内外气及在脏腑之气,……凡粗气在荣卫之中为喘鸣之气,气本粗者命促,气本细者命长,众气在腑脏之内为运动之气,此两者并非修服之气。”认为喘鸣之气与运动之气皆是外气,不用以修服,此说是以内气为主的服气术之要求,而存服外气之术实有多种。其上又说:“其胎息者,是天地阴阳二气初结精之气……根蒂既成,则能随母呼吸,绵绵十月,胎体成而生。”此气又称为内气,而修炼亦以此为材料,它被认为藏于下丹田中,为生命之源。存服外气之法,即是存思身外之气而服咽之,是存思与服气术的结合,有服五芽、六气、三气、紫气、雾气等法。

内呼吸法又称服内元气法,即是主张存服体内之元气、内气、内元气。此法在唐代已多见,尤其在胎息法中,大多是指服炼内元气。此外还有存思服气法,有先存思后服气和先服气而后存思两种方法。在本章第二节中将就以上存服气之法作具体的介绍。

关于服气之义理,兹引孙思邈《存神炼气铭》以剖析之。其上云:“夫身为神气之窟穴,神气若存,身康力健,……若欲存身,先安神气。即气为神母,神为气子,神气若俱,长生不死。”孙氏首先阐明神气乃身存亡之至要,而气又为神母,气散则神不留,所以气乃生命之根蒂,若欲长生,要在炼气,只有“气在身内,神安气海,气海充盈,心安神定”,才能身存年永。其次孙氏提出:“气若不散,即气海充盈,神静丹田,身心永固,自然四颜驻色,变体成仙。”认为人可以通过炼养元气达到变形成仙。

服气之气,还与“气生万物”有本体论上的一致性。《服气精微论》说:“夫气者,道之几微也。几而动之,微而用之,乃生一焉,故混元全乎太易。夫一者,道之冲凝也,冲而化之,凝而造之,乃生二焉,故天地分乎太极。是以形体立焉,万物与之同禀,精神著焉,万象与之齐受。”可见,这里的气与道实是同一层次的范畴,故服气即是修道。气,大而言之,乃是生生之源(当然,内气外气的具体划分,是操作中的范畴,不含哲理的思辨)。

二、服气术示例

1.行气法

《养性延命录》所载行气法为:

凡行气,以鼻纳气,以口吐气,微而引之,名曰长息。纳气有一,吐气有六:纳气一者,谓吸也;吐气有六者,谓吹、呼、唏、呵、嘘、呬,皆出气也。凡人之息,一呼一吸,元有此数。欲为长息吐气之法,时寒可吹,时温可呼,委曲治病,吹以去风,呼以去热,唏以去烦,呵以下气,嘘以散滞,呬以解极。凡人极者,则多嘘呬。道家行气,多不欲嘘呬。嘘呬者,长息之心也。此男女俱存法,法出于仙经。行气者,先除鼻中毛,所谓通神之路。若天露恶风,猛大寒大热时,勿取气。

这个行气法的吐气方式在治疗疾病方面是非常经典的,发展到后来又专门独立为行气六字诀,在辅助治疗五脏疾病方面很有效果。

2.上清气秘法

此法载于《太上养生胎息气经》,功法主要有以下几个环节:

第一,选择安静的时间调身以集中心念。其法说:“常以夜半子时寅时起,正衣冠以金梁叩玉英,调华池,漱醴泉及灵液。”这是一种叩齿咽液以集神的方法。

第二,集中意念以导引气液。其法说:将醴泉与灵液(指口中津)“缩鼻还之上至头,下引入口中,变为玉泉,引气至于舌根,咽而送之,令喉中鸣腹中鸣,引气入丹田,如儿声能啼”。

第三,运用想象力,服食各方之气液。其法说:“东方青牙(青牙者肝),服食青牙,引以朝华(朝华上齿根也),以舌表舐漱而咽之;南方朱丹(朱丹者心),服食朱丹,饮以丹池(丹池者下齿根),以舌表搅齿根漱而咽之;西方明石(明石者肺),服食明石,饮以灵液(灵液者唇里津),以舌搅齿七匝,漱而咽之;北方玄滋(玄滋者肾),服食玄滋,饮以玉饴(玉饴者舌),以鼻导引元气入口呼吸而咽之;中央戊己,昂昂太山(太山者守精也),服食精气饮以醴泉。”

此段功法表达了修炼者这样一种心理愿望,即想通过意念力而将东西南北中各方之气吸入口中,混合口中特定之处的津液,咽以滋补相应的脏器。这是天人一体思想的运用,它的实质是通过意念力的集中与增强来改善和加强脏器之功能,现代气功中亦有类似的修炼功法。

以上三点表明,上清气秘法的核心是心念的集中和意念的运用,在方法上有不少合理之处。

3.服雾方

此方见于宋代曾慥《道枢·卷八·服雾篇》,是一种比较特殊的服外气之功法。

该法有如下几个要点:

第一,闭目内观以集神。其方说:“平旦之初,坐卧任己,先瞑其目,内观五脏。”

第二,运用意念进行导引。其方说:“目见五色之气,绕缠乎尺宅之上,纳乎玉池之中者五十过,咽津者亦如之。”此处所谓目见,实是运用想象力以“见”。

第三,运用颂祝以起敬和表达心愿。当咽毕气液五十过,便“祝曰:‘太阳发辉,云雾四迁,结气宛曲,五色洞天。神烟合启,金石华真,……和摄我身,上升九天’”。

这个祝颂表达了服雾的潜在心理要求,修炼者希望太阳出来云雾四迁时与雾一同化去,“上升九天”。这自是美好的想象,我们在《上清握中诀》中亦能见到类似的思维模式,《上清握中诀》云:“平旦伺日初出,乃对日(坐立任意)叩齿九通。心呼、日魂珠景,照韬绿映,回霞赤童,玄炎飙像。仍冥目握固,存日中五色流霞皆来接身,下至两足上至头顶。”

服雾方通过冥想、颂祝以调心,叩齿、咽液以调身,在此基础上,身心和调以服雾炼气,在运用心念上有其特色。

4.昙鸾法师服气法

此法载于《云笈七签》,其功法主要有如下一些内容:

第一,运用念力与悟性静心。其法云:“名利喜怒,声色滋味,念虑为内起之贼,务要先使心不乱;宽坐调身以后,又须念法性平等,生死不二。”

第二,行功时,又须无心而为。其法云:“凡气节量,一任自然,绵绵若存,用之不勤而已。”提出“凡行动、视盼、饮食、言语,是粗也;凡睡寤后,复如前系念,如虎衔子,莫怠莫缓”,行气时初粗,要渐入细。这是从有为入于无为的法门,认为日用常行的呼吸为有心有意之气,是粗;行功正是要排除有心存意而入于细微自然之呼吸中。这种功法的粗细之气的划分有特色。

第三,提出“但能不以生为主,乃贤于养也”,要求修炼者达于恬淡寂泊之心境。这是很高层次的修炼心境,要求从有为之心入于无为之心,是极为明智的无贪执状态。这在服气术中是少见的。

昙鸾法师服气术的高妙之处正是通过服气而使修炼者的心灵境界从凡俗的有情有欲之粗,进入高妙的无情无欲之细,称其为修心术亦无不可,这对修炼者智慧之门的开启不无助益。人能通过服气而明了生死不二、法性平等,非澄澈之心境何能至此。

5.幻真先生服内元气诀法

此法载于《云笈七签》,它将服气与导引、按摩、咽津等术相结合,形成一个包括多种功法的系统服气术,极具代表性。它由进取、淘气、调气、咽气、行气、炼气、委气、闭气、布气、六气、调气液、饮食调护、休量、慎守共十四诀组成,其中绝大部分都有对于心理的调控,有的还对心理有开发功能,下面具体给予分析。

(1)进取诀。这是一个总纲,它提出了服气前的一些身心准备。首先择静室,并于夜半以后生气之时行功,“先闭目,叩齿三十六通以警身神”,“少为导引以宣畅关节”。在身调好以后,再调整心理,要求“兀然放神,使心如枯木,空身若委衣,内视返听,万累都遣”。

(2)在咽气诀中有运用意念导引气液之法,对意念有严格的要求。其诀云:“内气与外气相顾蛟然而合,以意送之……干咽号曰云行;一湿口,取口中津咽,谓之雨施。”这里的云行雨施就是运用意念以分别导引气或气液混合体入于下丹田。

(3)在行气诀中亦有意念导引。其诀云:“所得内元气以意送之,令入二穴。因想见两条白气夹脊双引直入泥丸,……想身中浊恶结滞邪气瘀血被正荣气荡涤,皆从手足指端出去。”这里的意念有两重功用,其一为导引气液运行周身;其二为运用意念以治疾患。

(4)在炼气诀中便将心理提高到无为的境界。其诀云:“冥心绝想,任气所之。”至委气诀便提出:“兀然而坐,无神无识,寂寂沉沉,使心同太空……须任气,不得与意相争。”这是无为而为的高级境界。

(5)在闭气诀中提出以意念攻治疾患的方法,其诀云:“调气咽之,念所苦之处,闭气以意注想,以意攻之。……是知心之所使气甚于使手,有如神助。”这是意念疗疾的典型文献,值得进一步体证和研究。

综观此服内元气诀,其对心理的调控分为两个层次:一是收摄杂乱之心,将其纯化而增强意念之力。二是从有为之用心进到无为之心,达到高级的心灵状态。

通过以上五例服气术的分析,从中可以看到,服气术在心念的集中、意念的运用上颇为着力,在操作过程中强调神气相注、身心一体,这些方法对心念的纯化、心灵的安静和智慧的开启都是不无助益的。

第二节 胎息养生

一、胎息概说

胎息作为一种独立的功法在先秦文献中还未见记载,但东汉时已有人提到它。在《后汉书·王真传》中就有“能行胎息,胎食之方”的文字。胎息是行气类养生术的一种功法,发展到东晋时,道教养生家葛洪对其已有很系统的总结。后来又出现了如《胎息经》、《胎息铭》等专论胎息的道典,隋唐时其功法已很精致,宋以后被吸收入内丹,作为单独修炼的功法便只在少数人中流传了。

关于胎息的含义,葛洪在《抱朴子内篇·释滞》中有一段很经典的说明,其上说:“得胎息者,能不以鼻口嘘吸,如在胞胎之中,则道成矣。”所以胎息就是胎中之息。因人在胞胎之中并不用鼻口呼吸,而是通过脐带随母亲呼吸而呼吸,故是一种内息,这种内息又被称为“丹田呼吸”或“脐呼吸”。要达到这样一种状态并非易事,葛洪说:

初学行气,鼻中引气而闭之,阴以心数至一百二十,乃以口微吐气。及引之,皆不欲令己耳闻其气出入之声。常令入多出少,以鸿毛著鼻口之上,吐气而鸿毛不动为候也。渐习转增其心数,久久可以至千,至千则老者更少,日还一日矣。

同类推荐
  • 豁达:做人之道

    豁达:做人之道

    人生,往往因为想不开、看不破,所以烦恼重重。一间房子,没有门出去,长久关闭在里面,怎么会快乐呢?住在一座古城里,多时不能出城,你也会感觉到自己的世界太狭小了。我们好名,被名枷给捆绑了;我们好利,被利锁给缚住了。不能豁达的人生,被圈圈圈住,被框框框住;所谓“坐井观天”,哪里能看到广大无边的天地呢?
  • 中国道家之精神

    中国道家之精神

    道家精神是道家自身在孕育、形成、发展、流变过程中积淀而成的思想精粹,道家所崇尚的尊道贵德、自然无为、虚静守柔、大公无私、不争谦下、法天贵真等品格,不仅影响了古代帝王的施政理念和贤臣良将安民保国的行政方式,而且深深渗透于中国社会,成为中国人日常生活中一种潜在的价值取向。
  • 根本没烦恼

    根本没烦恼

    本书作者辜琮瑜透过唯识学,侦察出“烦恼”的真面目以后,有了这样的灵光乍现!如果能够明白各种烦恼的身世由来、性情特征,是不是可以化敌为友,转烦恼为菩提?本书希望能萃取佛教的千年智慧,就着唯识学的烦恼分类法,让这些烦恼贼一一现形。作者不但以“透视烦恼”短文,揭除了三十一种烦恼的面具,让我们认识它们的真面目;更以六十篇心灵随笔,分享她与这些烦恼互动的种种心情故事。不论是做为优美的散文品读,或是实用的炒药解烦,本书都能把烦恼融化为清凉甘露,那就根本没烦恼啦!
  • 在浮世

    在浮世

    济群法师:一代高僧用佛法智慧解读世人困惑,指导世人找到心灵的家,回归觉性的故乡《在浮世》(丰润心灵的人生小语)人处浮世不浮躁,身临乱象不乱心,是一种精神境界。人之根本问题,是迷失本性,无所依托。本书是济群法师随笔集,作者立足于俗世,透过种种现象,来阐释佛法的本质——既是出世解脱,也是活在当下;其作品文字隽永,深入心灵,意蕴深长。
  • 圆满

    圆满

    人生难以圆满,然而,只要我们问心无愧,就是另一种圆满。本书从十个方面,从人生观出发,教导世人如何做人、做事、学会放下,珍惜光阴,接受缺憾获得圆满。
热门推荐
  • 武呆封神

    武呆封神

    佛湟三生三世剃度为僧,佛曰:半苍轮回往生极乐,金函菩提遁入佛乡。震寰天机无相天阙,转世重生傲世为皇。佛湟弥留之际,众僧诵经难留佛湟金身,一代传奇佛湟三世末劫之后,谙照天机。继而,欲求一世的俗世过往,感受不一样的经历!选择重新遁入轮回。主人公名为“堕天呆”的成为一个边缘之地的堕家村的一员,机缘巧合之下踏临“天阙大陆”,走上一条武道的巅峰之路。武道的痴迷,武道的疯狂,众人尊其“武呆”主角为“掀起新风血雨,以武为尊,傲世为皇,让世人歌颂。
  • 万年坠

    万年坠

    她是组织里唯一的杀手兼医生,执行任务的她却无意间穿越到一个十分陌生的世界。元素师?炼药师?灵兽?等等!这些都是些什么鬼?还有那个迷一样的男人,虽然他总会在她危险的时候出手相救,对她特别好,但是本能反应觉得那个男人十分强大又危险,还有……莫名的熟悉……
  • 重生:蛇蝎弃妃狠毒色

    重生:蛇蝎弃妃狠毒色

    错嫁睿王,她受尽凌辱,更是落得父母惨死,兄弟魂断,幼儿死于腹中!一朝重生,钟洛晗发誓血债血还!欺她辱她者,百倍还之!她步步为营,处处筹谋,斗宫妃权臣,斗侧妃毒妾,斗姐妹妯娌……欺她,伤她之人,她誓死诛之!
  • 万魔主宰

    万魔主宰

    神话时代人人如龙,却不得长生。万族协力斩断世界树,以人力谋其权能,此后诞生的所有生灵皆有机会永生。现代少年夜未央得魔刀虎魄开启修行路,举世皆敌却无敌于天下。其肉身万古不朽,其魂魄永世不灭。其左眼扫视处虚空碎裂,其右眼一眨则沧海桑田。论亿万世界最强者...“舍我其谁?”夜未央轻佻道。
  • 宠妻上瘾:首席狠专情

    宠妻上瘾:首席狠专情

    儿时的邂逅她(他)们相识,她的无心之言更是成就了十年后他的成功。再见时他功成名就俊朗儒雅,而她却已被现实折磨的不成人样。他说:“我喜欢你,不过截至目前的观察来看,我发觉比起现在的你我更喜欢以前那个小小的纯粹的你。””她淡定的搅着咖啡,一副事不关己的摸样道:“原来大叔你是萝莉控啊。”君西元:“……”---积雨的深夜她对着捡回自己的男人说。“大叔,你要不要收留我?”他淡定的一口回绝,她说,“我没记错的话你昨天才向我表白?”他附和,“没错,可你要知道成年人从不感情用事,我喜欢你与我留不留你那是两码事。”舒桐觉得这辈子最庆幸的事,就是在适合的年纪遇到适合的人谈了一场适合的恋爱。
  • 青霉逐马

    青霉逐马

    竹马大青梅三岁。青梅上了初一,竹马已经高一。青梅上了高一,竹马去了大学。竹马总是没有办法把青梅好好的看在眼皮底下。怎么办?!于是竹马半逼威半利诱的把青梅养成了一个情商为零的呆萌女。不过最后,倒霉的可是他自己······世界上最倒霉的竹马莫过于陆子言,世界上最呆萌的青梅莫过于夏紫妍。
  • 女王的翡翠棺

    女王的翡翠棺

    一段墓底情缘,一场悬疑刺激的旅程。祖爷爷曾经说过,人死之后都会有棺材的,其中以翡翠棺材最珍贵,1988年秋天,我在墓穴中发现了传说中的翡翠棺,也因此认识了远古女王,她对我很温柔,我丧失了斗志……故事很漫长,就从我小时候的故事说起,这不仅是本网络小说,更是那个时代的真实写照……
  • 盛宠帝姬

    盛宠帝姬

    孟国公主——梦瑶帝姬——颜若涵,不得已要与祁国皇室联姻,也卷入了祁国的政治斗争。众皇子争相娶她为妃,她却情陷轩辕晟夜,当如愿以偿,嫁作他妃,却发现这不过是场利用,阴谋……一个赌约,三世轮回,纠缠不休……
  • 崇陵传信录

    崇陵传信录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素书

    素书

    《素书:感悟让平凡人成就伟业的传世奇书》据北宋学者、曾任过宰相的张商英考证,张良从黄石公所受之《太公兵法》实为《素书》,张商英在《素书》序中写道:“黄石公《素书》六篇。按前汉《列传》,黄石公圯桥所授子房《素书》,世人多以《三略》(即《太公兵法》)为是,盖传之者误也,晋乱,盗发子房(张良字)冢,于玉枕中获此书,凡一千三百三十六言,上有秘戒:不许传于不道、不神、不圣、不贤之人,若非其人,必受其殃,得人不传,亦受其殃,其慎重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