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2175000000005

第5章 分别不分别

当我们眼睛看到一个茶杯并觉得它是茶杯时,已不单纯是眼识在产生作用,而是进入了意识的范畴;当我们觉得一个茶杯好或不好时,也是意识在进行判断。眼识对境界的认识,在时间上来说,只能认识现在的境界;在空间上来说,只能认识眼前的境界,而且它是不带名言的。所以,佛教里称眼识为现量,为“现量缘境”。

我们现在所能感觉到的一切思维活动,都属于意识的作用。意识除现量以外,还有比量和非量,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判断、推理。当然,我们的判断有正确和错误之分,正确的判断为比量,错误的判断为非量。

人生观和世界观的形成,也是取决于第六意识的作用。我们学佛修行,就是要对这个世界进行重新的认识和思考。我们现有的许多认识都是不完整的,是依我们有限的经验得来的。那么,由此产生的人生观和世界观,无疑会有许多偏差乃至根本错误。所以,我们要通过闻思经教,以正确方法对世界进行观察、认识和分析。在唯识宗的修行里,有四种如实智,只有经过如理的思维之后,我们对世界才能达成真实的认识,才有可能进一步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因此,佛法修行应该从分别而不是无分别入手。很多人学佛之初,看了两个禅宗公案,就要无分别。但如果开始就不分别的话,只能永远生活在错误的观念里,当我们连是非尚未辨别清楚时,修行只会南辕北辙。所以先要分别,在对世界有了正确的认识后,再进一步修止、修观,方能成就无分别智。当我们修观感到困难时,还要从观里面出来,再作进一步的分别,使我们所认识的境界得到确认。

意识除了具有认识的作用,还能支配我们的行为。我们无论是造善业或恶业,也都是在它的指使下进行的。所以,整个修行过程都是建立在意识的基础上。如果说错误分别是贪、嗔、痴产生的根源,那么,正确分别就是开发智慧的基础。

净信为本的净

在佛法修学中,不论什么宗派都离不开信、解、行、证四个步骤。因为生起信心,才会有了解佛法的意愿,并随着认识的深入,使信仰得到升华。因此,信和解是相辅相承的,所谓“有信无智长愚痴,有智无信增我慢”,前一个“智”指智慧,后一个“智”指知识。只有信而没有佛法智慧,将流于迷信、盲信。反之,懂得一点佛法知识却生不起信仰,反而自鸣得意,又落入我慢。具备信、解之后,还要进一步导入行。通过实践,才能使解得以印证、深化,最终证得空性。

信,又有程度的不同,既会因解得到深化,更会因行得到提升。初学者信佛,阿罗汉信佛,初地菩萨信佛,八地菩萨也信佛,但信的程度绝对不同。声闻初果(须陀洹)的信为不坏信(四证净:信佛、信法、信僧、信戒),因其证得信仰之体,能信、所信已融为一体,故名之为“证净”。这也突显了佛教和其他宗教对“信”的不同定位。其他宗教的信是二元的,信徒永远是信徒,上帝永远是上帝,其间有着不可逾越的鸿沟。而佛教的信是一元的,如一真法界、不二法门,能信、所信最终将合二为一。对佛法修行而言,信既是基础,也贯穿着整个修行的过程,并随着修学深入渐次提升。

《菩提道次第论》所说的“净信为本”,主要是就弟子对依止师的信心而言。净信有三义,一是清净无染,二是真实无伪,三是确定无疑。其表现方式又有很多,在《菩提道次第广论》中,引《华严经》说明了弟子对师长应当具备的九种心,分别是:

如孝子心,对师长唯命是从,如子女对待父母那样孝顺依从,不违其意。如金刚心,对师长具有至坚至强的信心,如金刚坚不可摧。如大地心,对师长的一切事务及要求均能积极担当,如大地承载一切。

如轮围山心,以稳固不变的心依师修学,遭遇任何逆境都不退缩。如仆使心,如仆人般忠心耿耿,一意事主。如除秽人心,如身份低贱者那样,在师长面前要谦恭有礼,毫无骄傲自得之心。

如乘者心,对于师长的要求,无论难易皆励力担当。如犬心,如义犬般忠贞不渝,驱之不退。如船心,如渡船般往来穿梭,装人载物,从无厌倦。

具备以上这些心态,才是具足信心的如法弟子。

学佛的重点是在内心而非书本

如果对学佛的重心不够明确,也就仅仅是增长了一点知识。那样的学习,不过是泛泛地学一学,永远是在被动而非主动的阶段。虽然学了不少课程,但生命究竟有多大改变?从佛法中究竟得到多大受用?

学佛的效果,不在于知道多少名相,背诵多少经典,关键还在于我们能否用得起来,这才是学修的关键所在。所以,我们不仅要准确理解法义,更要将法落实到心行上,切切实实地用起来。

如果法不能成为改变生命的增上缘,很可能会成为我执的增上缘,觉得我学了佛法,那些没学佛的不如我。事实上,不少学佛者都有这种“信仰优越感”。

所以,我们需要明确学佛的重点。这个重点是在我们内心,而非书本。经教的作用,只是帮助我们了解心的种种作用和误区,帮助我们拨开迷雾,正视生命存在的过患和缺陷。

《菩提道次第论》中,讲到闻法必须具备六种想。其中之一,就是把自己当做病人,当做无明大病的患者。唯有看清这一现实,才能通过修行来解决问题,解除生命内在的轮回之因,进而成就佛菩萨那样慈悲智慧的品质,那样解脱自在的人生。

法在内心有一分作用,生命就会得到一分改善。这也就是佛法所说的现法乐住,你有一分实践,内心立刻就能感受一分法喜。不必等到临终才能检验,不必等到死后才能证明。所以我现在提倡的是当下因果,当下解脱。如果方法正确且真正用心,必能获得法喜,从中受益。

供的是他人,养的是自己

供养,也是修行的方式之一。寺院每天过堂之前,都要诵供养偈,以三德六味供养三世一切诸佛,供养诸尊菩萨摩诃萨,并令法界有情普同供养。而在初一、十五,寺院还要特别隆重地上供,以种种美妙饮食供养诸佛菩萨。那么,是佛菩萨需要这些东西吗?如果我们不供养,他们就会忍饥挨饿吗?显然不是。

通过供养这一方式,既是为了表达我们对佛菩萨的恭敬,也是体现我们对佛菩萨的报恩之心。佛陀教导我们,每一位佛弟子,不仅要“知恩”,更要懂得“报恩”。恩有四重,分别是三宝的恩德、父母的恩德、国土的恩德、众生的恩德。

因为有了佛陀出世,我们才能了知人生蕴涵的巨大意义,才能认识真理,摆脱痛苦。这种大恩大德,我们倾尽所有也报答不尽。或许有人会说,既然报答不尽,且佛菩萨并不需要,那我们又何必多此一举?须知,供养是积集福德资粮的捷径。倘能以至诚恳切之心供养诸佛,在报答佛恩的同时,更在成就自身修行。

广修供养,即广泛修习供养,没有尊卑之分,没有亲疏之别。我们不仅要供养诸佛菩萨,还要供养世间一切众生。佛教认为,世间有三种福田:一是恩田,即有恩于我们的人,如父母、亲友等,应怀着感恩心报答。《杂宝藏经》云:“若欲供养诸贤圣及佛,但供养父母,诸贤圣及佛即在家中。”佛陀还告诉我们:无佛出世时,孝敬供养父母,就是世间最大的功德。如果连报答父母养育之恩都做不到的话,就不是合格的佛子。

二是敬田,即我们恭敬的对象,如诸佛菩萨、善知识及师长等。父母给了我们色身,养育我们成长;而善知识与师长则为我们指明了人生道路,使我们找到了心灵归宿。

三是悲田,即需要我们帮助的对象,如穷苦的乞丐、病人等。他们缺吃少穿,贫困无依,甚至生活无法自理,作为学佛者,我们应本着慈悲心积极帮助他们。

在佛教中,将孝敬父母、供养师长、布施贫者称为培植福田。就像农民种田那样,必须在春天播种、耕耘,秋天才能获得丰收。同样,福报也不是从天上掉下的。有些人一生坎坷,什么好事都擦肩而过,于是怨天尤人,责怪老天不公。

其实,这不能抱怨他人,每个人的命运都是自己造就的,是取决于我们的福报。而福报并不是上天给予的,也不是与生俱来的,是源于自己往昔善恶业的积累和培植。若能常行布施,广修供养,努力耕耘恩田、敬田、悲田,福报自然源源不断。事实上,这是最好的投资和储蓄方式,是任何人都无法占有、无法夺去的财富。

一个出人意料的答案

如果把供养比做播种的话,它的收获主要取决于两点。首先是供养对象,同样的耕耘,在肥沃和贫瘠的田地将有不同收获。所以,我们供养不同的福田,所获福报也大相径庭。其次是供养心态,心量有多大,所获福德就有多大。事实上,能供养的心比所供养的田更重要!

《大智度论》讲到:舍利弗供养佛陀一碗饭,佛陀又将饭布施给饿狗。那么,是舍利弗供佛的功德大,还是佛陀施狗的功德大?

一般人往往认为,当然是供佛的功德大。

但《大智度论》的结论是:佛陀施狗的功德更大。

因为佛陀的发心是无限的,所感得的福报也是无限。所以说,客观的福田固然重要,但主观的心态更是关键。这也就是《金刚经》所说的“若菩萨心住于法而行布施,如人入暗则无所见。若菩萨心不住法而行布施,如人有目,日光明照,见种种色”。不住于相,心呈现的状态便如虚空一般。以这种无限的心做任何事,当下所获即是无限。

同类推荐
  • 佛教

    佛教

    佛教是世界主要宗教之一,相传为公元前6~前5世纪古印度的迦毗罗卫国(今尼泊尔境内)王子释迦牟尼所创,广泛流传于亚洲的许多国家。东汉时传人我国。
  • 圣经故事(2册)

    圣经故事(2册)

    《圣经》是世界上流传范围最广、对人类影响最大、在全球发行量最多的一部书,它不仅是一部宗教经典,也是整个西方文明的基石,对西方社会、政治、教育、思想等方面产生了深远影响;同时也成为全人类文明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 红尘禅影2:我用《金瓶梅》解《心经》

    红尘禅影2:我用《金瓶梅》解《心经》

    《心经》是流传最广的佛经,是打开心灵的钥匙。本书以《金瓶梅》解《心经》,使之更加容易理解,开篇先录《心经》全文,标以白话。主体是“心经七品”,每讲一个主题,就讲几个《金瓶梅》里的人物,正讲反讲,反复讲解。前置“开讲的话”阐明主旨,及“心经夜谈”深入人生感悟,与主体文字照应。
  • 禅宗的基本常识

    禅宗的基本常识

    本书主要介绍了禅宗的一些基本概念和禅宗的创建发展,还介绍了许多为禅宗作出贡献的高僧和一些著名的丛林清规的知识以及阐述禅宗文化的各个方面等同时还精选了历代许多富含深刻哲理寓意的禅宗公案。
  • 如果会吃饭,你就会成佛

    如果会吃饭,你就会成佛

    对所有在红尘中还为“得不到”、“放不下”而烦恼的人,尤其是郁闷、忙碌、焦虑的上班族来说,想要像佛一样淡定,似乎是天方夜谭……  
热门推荐
  • 丹下左膳·乾云坤龙(上)

    丹下左膳·乾云坤龙(上)

    两把名刀就这样被分开了——乾云与坤龙,这一对相生相惜、呼风唤雨的凶器!其中的乾云刀终于被剑魔丹下左膳从“神变梦想流”武场夺走,顺便还带走了世间的平静:一场惊涛骇浪即将登场!这个独目独臂的左膳,究竟会让乾云刀尝尽多少人的鲜血才算结束呢。
  • 离人泪痣

    离人泪痣

    离人愁、伤别离。碎碎念、深深思。凋零落、吟空悲。续繁华、又何处。她眼角的泪痣,注定了她今生多泪,经历了许多,她回家了。然而主子回过头,笑着对她说:“你看,我有能力照顾自己了,多加上一个你也没关系。”“回家就好。”
  • 楚小玟

    楚小玟

    我曾经想,你的温柔可能会缚我一生。但对不起,我无法面对你。在这个现实的社会,我想,我可能不需要爱情。我要的,不过是所有人艳羡的眼神。我要的,不过是家人健康。钱和权,只要能给我一个,只要让我别那么卑微地活着,只要让我别那么累......
  • 惹火宝贝:腹黑老公难自控

    惹火宝贝:腹黑老公难自控

    一次意外,他惹到了这个腹黑邪魅的集团继承人,本来以为会死的很惨,结果……“做我的女人!”“我要娶皇沫沫为妻!”“我的女人,谁敢碰!”他护她如宝,将她宠上天……她渐渐的被这个霸道的男人吸引,然而就在她要倾心相待时,突然发现,自己原来不过是个替身而已……“宇文靖擎,我和那个女人,你选谁?”皇沫沫拿了一把水果刀,一拍桌子大喊道。
  • 掌九天

    掌九天

    传闻,这天有九重,束缚苍生。盛武时代,武学不再局限于凡间,练到巅峰,一样可以摘星拿月。意志,虚无缥缈;灵魂,神秘莫测。修为对应境界:练气境、真元境、元丹境、神魂境、王者境...练气十八层、真元有九重、元丹有三界、神魂分业位、王者为至尊...九重天对应的力量:意,势,奥义,域,规则,法则,道。到底第九重天的力量是什么?
  • 那么美的幻境

    那么美的幻境

    这里有过梦的遗迹。那梦境那么美,能不能不要让我醒来。我要活在梦境里,梦里有那个我深爱的女孩子。我不要梦醒,我宁愿付出生命也不要看到现实中不断堕落的她。我爱她,爱那个存在于梦境里的她。
  • 世界是对的,你也是

    世界是对的,你也是

    这本“轻心理”+“私观点”作品中,毫无当前泛滥的“能量”、“修炼”、“觉醒”,相反,它提示人们用平静、清醒的态度,重新审视自我与世界。同时,它努力协助每个人梳理出自己的逻辑,建立更理性、更有趣的认知体系,与自我、与世界愉快共处。作者优雅而冷静的书写背后,是真正的温暖。对于年轻的读者群体来说,这样一本不拘泥门派、不引经据典、不装腔、不卖弄的“参考书”,或许比各种“流行疗愈系”或艰深的专业理论更具实用价值。
  • 手握钱坤:神秘少主碗里来

    手握钱坤:神秘少主碗里来

    上一世,她一世平凡,性格懦弱,不争不抢,一场别人的纠纷,让她悲催的被烟灰缸砸死,当她再次醒来,却发现她竟重生回到十岁之初,十岁之初,父母依旧恩爱,她也还没有变成别人口中没有“妈”的草根,十岁之初,她的姐姐依然在她的身边,十岁之初,她的弟弟依旧单纯无比。然而,她的回归是否能让一切延续?“我带你去看一百层楼高的房子!”记忆中模糊不清了的少年,如今再见,她是否还会心动?“学妹没关系!我可以等!”温润如水的学长又是否能入她的心。“我都不介意你长得比我丑了,你到底介意什么!”骚包男子是否就是她的真爱?安欣重生!且看她这一世如何呵护家庭,如何专情!
  • 神鬼说

    神鬼说

    我叫耿浩,因为一场车祸,世界变得不一样了……
  • 食来食往

    食来食往

    苦逼穿越成孩儿他娘,老公失忆变成腹黑男。什么?居然还弄出个未婚妻……【情节虚构,请勿模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