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2171900000020

第20章 染织

§§§引言

染织技艺主要包括印染和纺织两大类。纺织包括棉纺、麻纺、毛纺、丝绸、合成纤维等。

早在六七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我们的祖先就能够用赤铁矿粉末将麻布染成红色。商周时期,染色技术不断提高。宫廷手工作坊中设有专职的官吏“染人”来“掌染草”,管理染色生产。染出的颜色也不断增加。到汉代,染色技术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

我国在织物上印花比画花、缀花、绣花都晚。目前我们见到的最早印花织物是湖南长沙战国楚墓出土的印花绸被面。在中原地区,印花技术的再度复兴是从缬开始的,缬有绞缬、葛缬和夹缬。绞缬、葛缬实际上就是一种仿染印花的织物。到了明清时期,我国的染料应用技术已经达到相当的水平,染坊也有了很大的发展。至1834年法国的佩罗印花机发明以前,我国一直拥有世界上最发达的手工印染技术。

中国传统丝织物中,以织锦最为名贵,通常称“锦”者为丝织。“锦”是丝织物中的一类,是指经纬丝无捻或加弱捻,采用先染后织,具有多种色彩花纹的丝织物,色彩多于三色,以经面缎纹为地组织纬起花的提花丝织物,外观瑰丽多彩,花纹精细高雅。其花纹有两种织法:一是“经丝彩色显花”,又称“经锦”,采用单色纬线和多色经线织出花纹,织造时只用一把梭子,生产效率比较高,但色彩比较单调;二是“纬丝彩色显花”,又称“纬锦”,采用单色经线和多色纬线织出花纹,织造时使用两把梭子,容易变换色彩,使花纹彩色丰富,但生产效率相应较低。在我国,最为著名的有云锦、蜀锦、宋锦和壮锦,合称“四大名锦”。此外,我国少数民族地区自古也有织锦之俗,如苗锦、壮锦、瑶锦、侗锦、傣锦、布依锦、土家锦、毛南锦等。

§§§第一节、云锦

南京云锦工艺独特,用老式的提花木机织造,必须由提花工和织造工两人配合完成,两个人一天只能生产5—6厘米,这种工艺至今仍无法用机器替代。云锦主要特点是逐花异色,从云锦的不同角度观察,绣品上花卉的色彩是不同的。由于被用于皇家服饰,所以云锦在织造中往往用料考究、不惜工本、精益求精。云锦喜用金线、银线、铜线及长丝、绢丝,各种鸟兽羽毛等用来织造云锦,如在皇家云锦绣品上的绿色是用孔雀羽毛织就的,每个云锦的纹样都有其特定的含义。如果要织一幅78厘米宽的锦缎,在它的织面上就有14000根丝线,所有花朵图案的组成就要在这14000根线上穿梭,从确立丝线的经纬线到最后织造,整个过程如同给计算机编程一样复杂而艰苦。南京云锦中的祥禽、瑞兽、如意云霞等纹饰,以及纹样的象形、谐音、喻意、假借等文化艺术造型的吉祥寓意纹样、组合图案等,表达了中国吉祥文化的核心主题。

§§§第二节、宋锦

宋锦,为宋代发展起来的织锦,因主要产地在苏州,故谓“苏州宋锦”。苏州是我国著名的丝绸古城。唐宋时成为国内丝绸生产中心;明代,苏州太仓浏家港即为郑和七下西洋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之一;明清时期,苏州又有著名的苏州织造府,其宫廷织造和民间丝织产销两旺,素有“东北半城,万户机声”之称。

苏州生产的宋锦,与元明时期流行的光泽艳丽的织金锦、妆花缎等品种有着明显的区别,是一种以经线和彩纬同时显花的织锦,既继承了秦汉经锦的技艺,又继承了唐代纬锦的风格,集两者特色于一身。宋锦的类别,根据织物的结构、技艺的精粗、用料的优劣、织物的厚薄以及使用性能等方面,分为重锦、细锦、匣锦和小锦四类。故宫博物院收藏的“极乐世界织成锦图轴”就是乾隆时期苏州生产的重锦,堪称稀世珍宝。传统宋锦的生产制作,工序很多,从缫丝染色到织成产品前后要经过20多道工序。宋锦的基本特点是采用了经线和纬线联合显花的组织结构,应用了彩抛换色之独特技艺,使织物表面色线和组织层次更为丰富。这一技艺被云锦所吸收,而且一直流传到当代织锦技艺上。在艺术风格上,以变化几何形为骨架,内填自然花卉、吉祥如意纹等,配以地色和谐,主花略加对比的色彩,使之艳而不俗,古朴高雅。

§§§第三节、蜀锦

蜀锦即是指四川成都地区制造的花锦,最早的文字记载见于春秋秦国的惠文王年间,距今已有2000多年。它兴于秦汉,盛于唐宋,衰于明末,清代中晚期得以恢复,近代再次陷入危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蜀锦曾一度辉煌,但随着工业化的进展,手工织机逐渐被现代织机所取代,呈现出萎缩和衰退的趋势。与花楼织机融合在一起的蜀锦织造技艺,从纹样设计、挑花结本到挽花工、织工合作生产,一直秉承古老的传统。其后替代传统织锦的有梭机械织机,其技艺原理与之相同。蜀锦是成都的标志性技艺,成都以盛产锦而获得“锦城”、“锦官城”的美名。岷江环绕成都,蜀锦濯于江水,故岷江又称“锦江”。蜀锦植根于蜀文化,有着鲜明的地域特色。早在秦汉三国时期,蜀锦已走出四川,进入少数民族地区,为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和民族团结作出了贡献。

§§§第四节、壮锦

早在汉代,壮族先民已织出了“斑布”,是为“壮锦”的前身。解放后,考古工作者在广西罗泊湾汉墓的七号残葬坑内,出土了桔红色回纹锦残片数块,证实汉代广西已有织锦了。

壮锦形成于唐宋时代,盛行于明清时期,明代列为朝廷名贵贡品。壮族民间织锦品种有被面、床毯、背带、挂包、台布、围裙、头巾、衣服边角饰等。壮锦图案精巧,色彩绚丽,既是精美的工艺品,又具有很高的实用价值。壮锦图案构成的式样大致有三种:一是平纹上织二方连续和四方连续的几何纹,组成连绵的几何图案,显得朴素而明快;二是以各种几何纹为底,上饰动植物图案,形成多层次的复合图形,图案清晰而有浮雕感;三是用多种几何纹大小结合,方圆穿插,编织成繁密而富于韵律感的复合几何图案,有严谨和谐之美。凤的图案在壮锦中独占鳌头,“十件壮锦九件凤,活似凤从锦中出”,这是由于壮族喜爱凤凰,视之为吉祥的象征。壮族多喜重彩,以红、黄、蓝、绿为基本色,其余是补色,对比鲜明强烈。

§§§第五节、苏州缂丝

缂丝是苏州的一种古老丝织技艺,主要存在于苏州及其周边地区。缂丝织造技艺主要是使用古老的木机及若干竹制的梭子和拨子,经过“通经断纬”,将五彩的蚕丝线缂织成一幅色彩丰富、色阶齐备的织物。经彩纬显现花纹,形成花纹边界,满幅透空的针孔,悬空视之,犹如万缕晶珠,具有类似雕琢镂刻的效果。这种织物具有图案花纹不分正反面的特色。在图案轮廓、色阶变换等处,织物表面像用小刀划刻过一样,呈现出小空或断痕,“承空观之,如雕镂之象”,因此得名“缂(刻)丝”。缂丝作为最早用于艺术欣赏的丝织物,素以制作精良、古朴典雅、艳中带秀的艺术特点著称,被誉为“织中之圣”。同时由于经得起摸、擦、揉、搓、洗,它又获得“千年不坏艺术织品”之誉称。

§§§第六节、苗族蜡染

蜡染是我国古老的传统染印花技艺,亦是贵州省丹寨县、安顺县、织金县苗族世代传承的传统技艺。蜡染古称“蜡缬”,苗语称“务图”,意为“蜡染服”。

苗族蜡染的制作者只限于女性,所有的女性都有义务和职责传承蜡染技艺。女性自幼开始学习制作蜡染。主要制作女性古装、床单、背面、包袱布、包头巾、背包、提包、背带、丧事用的葬单等,并形成了蜡染艺术为主导的一系列的生活习俗。苗族蜡染绘画技艺有“点蜡”和“画蜡”两种。从实物图案上可分为几何纹和自然纹两大类。丹寨苗族蜡染的作者们更喜欢以自然界中的花鸟鱼虫作图案的素材。安顺苗族蜡染以几何纹样为主,图案结构松散,造型生动。织金苗族蜡染以细密白色为主,布满几何螺旋纹,图案结构相互交错组成一体。

§§§第七节、白族扎染

扎染古称“绞缬”,是我国一种古老的纺织品染色技艺。大理白族自治州大理市周城村和巍山彝族回族自治县的大仓、庙街等地至今仍保留着这一传统技艺。

扎染一般以棉白布或棉麻混纺白布为原料,染料主要是植物蓝靛(云南民间俗称板兰根)。扎染的主要步骤有画刷图案、绞扎、浸泡、染布、蒸煮、晒干、拆线、碾布等,技术关键是绞扎手法和染色技艺,染缸、染棒、晒架、石碾等是扎染的主要工具。白族扎染品种多样,图案多为自然形的小纹样,分布均匀,题材寓意吉祥,折射出白族的民情风俗与审美情趣。

§§§第八节、土家族织锦

湘西土家族织锦技艺至晋唐成形以来,已有1500多年的历史,集中体现了中国少数民族织锦技艺体系的基本特征。土家族织锦主要分布于湘西酉水流域的永顺、龙山、保靖、古丈四县的土家族聚居区,是土家族传统的手工技艺,民间俗称“打花”,主要有土花铺盖(土家语西兰卡普)和花带两大品种。其中西兰卡普最具有代表性和典型性,采用“通经断纬”的挖花技术,分为“对斜”平纹素色系列和“上下斜”斜纹彩色系列两大流派。土家花带是土家织锦中普及面更广的一个小品种,它采用“通经通纬”古老“经花”的手法,几乎不需专用工具,完全在织造者两膝间完成。土家织锦的技艺原始而复杂。就西兰卡普而言,使用一种古老的纯木质腰式斜织机,主要有十二道技艺流程:纺捻线、染色、倒线、牵线、装筘、滚线、捡综、翻篙、捡花、捆杆上机、织布机、挑织等,并以反织法挑织成型。

§§§第九节、黎族传统染织

黎族的织染有麻织、棉织、织锦、印染(包括扎染)、刺绣、龙被等品种。黎族织锦的图案丰富多彩,有160种以上,以人物、动物、植物图案为主。织造黎锦的机杼主要有脚踏织机和踞腰织机两种。踞腰织机是极为古老的织机,黎族妇女可用它织出精美华丽的复杂图案。黎族的印染以扎染为主,古代称为绞缬。织物经过结扎、入染、晒干、折线等步骤,最后形成色彩斑斓的花布。印染所用的染料以植物的叶、花卉、树皮、树根等为主,天然矿物颜料为辅。黎族刺绣有平面刺绣和双面绣两种,其中以白沙地区润方言黎族的双面绣最为著名,构图和图案都非常精美。龙被是黎锦中的珍品,它集纺织、印染、刺绣、织造等多种技艺于一体,制作精巧,色彩鲜艳,图案典雅,款式多样,在黎锦中技艺最为突出、文化艺术价值最高,因而成为海南地区历代进贡的珍品。

§§§第十节、黎族树皮布

黎族树皮布起源于石器时代,距今约有6000年的历史。树皮布又称榻布、答布、都布、纳布、楮皮布、谷皮布等。在古代文献中所称的楮冠、谷布衣,就是用树皮制成的衣冠产品。海南岛先民在用麻、木棉纺织之前,曾经历过相当长时期的无纺织年代,用于蔽体的“衣物”主要是这种粗纤维的树皮布。

黎族地区可以用于加工的树皮有很多种,如厚皮树、黄久树、箭毒树、构树等。构树古代称树,学名楮树。黎族缝树皮为衣有七个工序,第一步扒树皮;第二步修整;第三步放在水中浸泡、脱胶;第四步漂洗;第五步晒干;第六步拍打成片状,这就是洁白的树皮布了。最后一道工序是缝制,利用加工好的树皮布,剪裁缝制帽子、枕头、被子、上衣、裙子、兜卵布、口袋等生活用品。从黎族制作树皮布技艺看出,尽管分为若干工序,但所用工具并不多,其中的锤打工具极为重要,由于石器时代普遍使用石器,专门制作石拍用于加工树皮布,所以石拍能在地下保留下来。不难看出,石拍是制作树皮布的利器,也是树皮布文化的重要标志。

§§§第十一节、赫哲族鱼皮艺

赫哲族世居黑龙江,是东北古代三大族系之一肃慎系之后裔。他们长期以渔猎为生,捕鱼、食鱼、用鱼皮盖房、造舟、制衣,在历史上以“鱼皮部落”为世所知。传统的鱼皮技艺包括一整套复杂的加工过程,分为剥皮、干燥、熟软、拼剪缝合、艺术修饰等步骤,过去赫哲族妇女都能熟练掌握这一技艺。鱼皮制品以北方冷水鱼的鱼皮为原料,冷水鱼皮质有一定的厚度和韧性,比较耐磨,便于在生产生活中使用。鱼皮文化是北纬45度以上区域内存在的特色文化。虽然历史上众多民族都曾有过鱼皮文化,但从清代至今只有黑龙江省同江市街津口乡的赫哲族将之传承沿袭下来。20世纪中叶以后,鱼皮制品被其他用品所取代,这种传统手艺也渐渐失传。

§§§第十二节、藏族邦典、卡垫

藏族的毛织技艺有着悠久的历史,其制品以围裙和地毯最为著名。藏族常用的毛织围裙在藏语中称为“邦典”,具有装饰、耐寒等功能。西藏山南地区贡嘎县杰德秀镇是藏族围裙的主要产地,因而有“邦典之乡”的美称。相传文成公主所穿的氆氇服装便产于该镇。日喀则地区江孜县是西藏著名的地毯(藏族称为“卡垫”)之乡。江孜地毯和土耳其地毯、波斯地毯并称为世界三大名毯。早在公元11世纪,在年楚河中游地区(即今白朗县一带)就有一种名为“旺丹仲丝”(即“卡垫”)的手工技艺品。这一地区一直是西藏地毯的传统产区,织造技艺得到了较大发展,并形成了系列图案。之后,江孜人民在传统“卡垫”手工技艺的基础上不断改进和创新,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江孜地毯。民国年间,英国商人曾在江孜开设小型工厂和技艺学校,产品出口到欧洲。

§§§第十三节、南通蓝印花布

民间利用蓝草色素染色可以追溯到春秋战国时代,后来蓝靛发展成为蓝染技艺,至今已逾千年。南通蓝印花布传统印染技艺遍及江苏省南通地区各县,影响较大的作坊在如皋的石庄、通州的二甲和石港、海门的三阳、启东的汇龙及南通市区。南通滨江临海,适宜种植棉花。元、明以后,南通地区家家都户户都有织女,是著名的纺织之乡、蓝印花布之乡。南通蓝印花布印染技艺延续至今,以手纺、手织、手染的方法制作被面、包袱、头巾等生活用品,印染图案以植物花卉和动物纹样为主,也有简洁的几何图形。它以耐脏耐磨、结实经用、图案吉祥等特点深受广大群众喜爱,长久以来流传不衰,成为最具代表性的传统手工艺品之一。

§§§第十四节、沙河豆面印花

河北省沙河城北街的豆面印花,是明末的第一代传人胡耕成从南方学来的,在沙河城开办了“全兴号”印染作坊,至今已有近三百年历史。豆面印花的主要原料有:靛、本地产的优质大豆面粉、太行山烧制的优质石灰粉及冀南一带产的土白布和机织白布。印染工序是:先将白布用清水洗去浆粉,然后晾干,用烙铁熨平展。将白布铺在木案上,再用图板铺在白布上,用豆面和石灰粉混合的涂料印花。当印花完成后,再将其印好画的布料晾干,然后下染缸印染,出缸后再晾干,用刮刀除去豆面即可。沙河城北街的豆面印花始于明末,盛于清。主要印染被子面、褥子面、门帘、围裙、头巾及花布料等。沙河豆面印花图案清新、秀丽、典雅,具有传统的民族风格,民俗风味浓郁。工艺简单,工序少,易操作,但配制染料、涂料单凭肉眼感觉,无一定式,技艺极难掌握。

同类推荐
  • 吴昌硕经典印作技法解析

    吴昌硕经典印作技法解析

    吴昌硕是我国近代驰誉海内外的艺术大师。他在诗、书、画、印诸方面均有高深的造诣,并能融会古今,博采众长,破旧立新,各具面目,成为我国近代艺术史上开创一代新风的典范。这四者中,人们公认他篆刻艺术成就最高,只不过印为小道,到晚年反被他的书画名所掩,他自己也曾说过“人说我善作画,其实我的书法比画好,而我的篆刻更胜于书法。”本书为“历代篆刻经典技法解析丛书”中的一本,分析了吴昌硕经典印作的技法和创作思想,旨在启发和帮助篆刻爱好者正确认识吴氏印风的演变过程及其艺术精华之所在,把握吴氏印风的本质特征,从而有目的、有选择地学习和借鉴。
  • 古金银器收藏艺术

    古金银器收藏艺术

    中华民族历史悠久,文化艺术源远流长,丰富多彩。金质和银质的工艺品是民族艺术之林的一朵美丽的奇葩。金银器作为贵重工艺品,历来受到鉴藏家们的珍视。我国古代的金银器传世的并不多,因为黄金和白银历来就是货币中的硬通贷,所以用其制作艺术品,非一般民众所能享用。考古出土的金银器多是古代帝王和王公贵族所拥有的。
  • 元杂剧本体论

    元杂剧本体论

    本著作是一部关于中国戏曲发生、发展、形成、成熟以及元杂剧演出体制、脚色扮演、唱腔声律等方面的专论,通过对元杂剧的发生、发展、生成以及体制、音律、演出等方面的论述,旨在在当今多元文化背景下,通过对元杂剧文化与艺术的重新思考,揭示元杂剧艺术及传统文化的内涵,希望能为古代戏曲研究提供一些有益的借鉴,并能够成为古典文学、古典音乐爱好者与研究者的参考书目,同时也希望能为广大爱好者与研究者提出一些新的研究空间与思路,从而达到对传统戏曲文化有一个比较深刻与全面的认识
  • 许鸿宾说许鸿宾

    许鸿宾说许鸿宾

    《许鸿宾说许鸿宾》是一本围绕一个主题的杂作结集,体裁上有对话、有侧记、有随笔、有札记还有日记与散文、纪念文章,在学术性、理论性与思想性以及艺术性几方面都还有着力之处。
  • 古印趣话

    古印趣话

    古玺印章在中国古代是皇权的象征和地方政权的权柄,同时它又同当时的政治、经济和文化艺术相结合,形成了一种独特的艺术形式。本书全面叙述了中国古玺印章的起源和不同时期的特点,收集了中国历代古玺印章的精品,荟萃了一百四十余幅珍贵罕见的图片。作者融合自己几十年来的文博工作经历,从古玺印章的内容、质地、型制、特点等方面,介绍了古代玺印的发现与研究及断代辨伪的方法。作者又治印二十多年,书中穿插诸多轶闻趣事,以全新的理念和现代表现手法创作此书,使广大金石爱好者和中国传统文化研究者近距离欣赏和研摩各时代的古玺印章,陶醉于古玺印章的魅力之中。同时这部书也是中国古玺印收藏的专用参考书,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
热门推荐
  • 末年记

    末年记

    “这是一个最坏的时代!”又一堵涂鸦着宣泄的墙崩溃一地,怀着怨恨,人们在随风传来的丧尸吼叫声中麻木的等待末日。
  • 红尘曲

    红尘曲

    话说,有那么几个人,机缘巧合全都死了……然后这几个死人凑到了一起,很奇妙的魂穿或身穿到了女尊的异度空间。如果可以重来一生,你会怎样?虽然所处的世界有些不同,甚至可以说成完全相反,又会怎样过?那些精彩的或者平淡的,慵懒的或者勤奋的,快乐的或者悲伤的人和事……不管怎样,请来看看这些的故事。
  • 总裁霸爱小娇妻

    总裁霸爱小娇妻

    一场疼与痛,爱与恨,把他和她深深纠缠在一起,就像烙印,永远也消不掉。如果一切能够重来,他希望能对她好一点,只是,她已经不再是原来的她。
  • 跟孩子心贴心:打造零距离亲子关系的65个秘诀

    跟孩子心贴心:打造零距离亲子关系的65个秘诀

    本书是知名家教作家林夕对家庭教育多年来研究心得的凝结,也是她对女儿十五年教育经验的总结。作者采用说故事的形式,精心选择教育女儿的点滴琐事和身边发生的教育案例,并结合当前孩子的普遍问题,在趣味十足、娓娓动听的讲述中,从一个教育专家的视角向父母阐述了“亲子交流”的科学理念、本质规律和关键点,传达了人性化的家教理念和深入浅出、凝炼睿智的教育智慧,并提供了可行的思路和操作性建议,让读者在轻松感受阅读故事的温馨、快意之后,又获得思想的升华和心灵的震撼。
  • 丑女重生:美男攻略

    丑女重生:美男攻略

    丑女窦苗被亲母厌恶,与邻居高富帅突遭意外一同坠落山崖,重生金鼎国!她变漂亮了,她是七少奶奶,可是七爷却是个和尚!佛陀普渡众生,她普渡圣僧!但是就是这个圣僧也有人跟她争!王爷之位争红了眼,她的七爷当然也不是吃素的!风头出尽,她与七爷被棒打鸳鸯!摆平王府斗皇宫,谁夺走她的七爷,她跟谁没完,就算女皇也不例外!还我七爷,还有你的皇位,姑奶奶我要一统天下!
  • 《天皇尊》

    《天皇尊》

    三年前,他是拯救了整个宗门的少年,三年或,他再次以高傲的姿态,再次付出。一块神秘的玉佩,一个小小的少年,究竟在这片大陆上,创造出怎样的传奇。
  • 诛神笔录

    诛神笔录

    一介蝼蚁为了生存而诛天灭神之路…………凡俗走来的诛神者!
  • 现实与虚构

    现实与虚构

    在都市里,越来越多的女性被叫做“剩女”。在“剩女”这个反动词汇背后,其实是史上最大规模的一群拥有自我意识、独立人格和生活方式选择权的优秀女性。她们有事业和故事,有追求和要求,有技能和情趣,有圈子和朋友,只是没有结婚。她们之中,绝大多数不拒绝婚姻,只是拒绝不完美的选择。
  • 我把你当基友你却想睡我

    我把你当基友你却想睡我

    有一个成天跳大神的基友怎么办?有一个成天看你跳大神还不信你是大神的基友怎么办?很简单,睡了他!!!这就是一对基友,没事儿破破案,抓抓鬼,跳跳大神,然后洗洗抱抱好好睡的故事啊~--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鸭子·蜜柑·入伍后(沈从文小说全集)

    鸭子·蜜柑·入伍后(沈从文小说全集)

    该卷本收录沈从文发表于1926年11月至1928年7月的《鸭子》《蜜柑》《入伍后》《老实人》四部短篇小说集。该集子反映作者创作的特色,对湘西生活,爱情美好等的描写,笔调较为清新;入伍后写从新兵视角看待军旅生活和战友情谊等,叙写之中带有对人生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