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21712700000038

第38章 寻找雩泉的人

(一)

第一次听说东方龙吟这个名字是在路上,知道了他是一个几十年如一日研究苏轼的学者型作家,他的“文侠小说”《万古风流苏东坡》,开创了我国“文侠小说”的先河。他追寻着苏轼的足迹一路写来,已经写了180万字;第二次听说这个名字仍是在路上,他已经来到了我们所在的小城——这个苏轼曾做过两年知州的地方。于是,我们《超然台》杂志社的编辑人员们便匆匆从异地返回,去拜会这位跋山涉水而来的作家。

我们都是走在路上的人,都是寻找中的人。龙吟离开北京来小城寻找,我们离开小城去异地寻找。我们都想从平常的事物中找出不平常,将平淡的人生过得不平淡。也许正因为如此,我们才能超越世俗互相理解:我们在寻找什么,我们为什么寻找?

(二)

敞开房门迎接我们的东方龙吟,看上去完全是一位山东大汉。作为一个南方人,他的个头出人意料,他健康挺拔的身躯使宾馆的房间显得拥挤狭小,而白色的近视眼镜则使他不失文质彬彬。

一问我们才知道,敢情他的祖上也是山东人。为写《万古风流苏东坡》,龙吟写到哪里,就走到哪里。在此之前,他已经将苏轼曾经走过的地方走了一遍,在苏轼留下足迹的每寸土地上,都留下了自己的足迹。这次来小城是想更详细、更深入地感受和了解,设身处地地体会苏轼当时的心境和心情,他想隔着900多年的历史和苏轼对话。他要考证、反思,真切地抚摸每一个细节,这样他才能真正地走进苏公的内心世界。

在吃晚饭时我们才发现:言谈豪爽的龙吟却不善饮,只一小杯下去便面红耳赤,这点和他所崇敬的苏轼一样——在人们心目中,苏轼、李白等历史上的文人墨客都是海量,殊不知当时没有白酒,人们喝的是米酒,苏轼的酒量若按现在一般度数的白酒计算,也不过二两酒而已,对此曾有专家作过精细的考证。

龙先生不知从何处买来了诸城地图,他对我们当地那些源远流长的地名如数家珍,熟悉得就像盘腿坐在自家炕头上一样。他谈到了苏轼知密州时的那些从委婉变得超然豪放的词文,虔诚地相信是这块土地孕育了它们,若一直留在阴柔缠绵的南方,他绝对写不出“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那样的句子;苏轼写作的高峰也不只是人们所说的黄州,在密州就是一个高峰,而且是一个词风大变的时期,是他政治上远离是非、心情上春风得意的一个时期;他还谈到了苏轼文中的一些典故、建筑、风土人情,甚至植物——他同当地的学者细细地探讨《后杞菊赋》中的问题,一致认为文中的“杞菊”不是多数学者认为的枸杞和菊花,“杞”疑问尚存,而所谓的菊花很可能是当地的一种叫做“鬼子姜”(学名“菊芋”)的植物,这种植物在古密州曾经随处可见,在春风拂面的野外,它们开着黄黄的小花。

我们几个年轻人都有些羞愧,因为我们站在自己的土地上,却成了外人,我们不了解它就像不了解自己的父母,我们口口声声地爱它却只停留在肤浅的表面和狭义的范围。对那些曾经照亮过这块土地的古人,我们没有真诚的记忆,更没有足够的尊重和重视。

和龙吟先生同来的,还有他的夫人艾薇,一位温柔大度、善解人意的南方女子。几年来,为他们共同崇敬的诗人,这一对神仙眷侣相依相伴,走遍了神州的山山水水。

(三)

龙吟夫妇此次来诸最想去寻找的,是常山的雩泉。

常山在诸城城南20里,在苏轼的《雩泉记》中可以找到它名字的由来:“民以其可信而有恃,盖有常德者,故谓之常山。”常山又名卧虎山,因状若卧虎而得名。它在民间有很高的威望,虔诚的乡民们称掌管常山的神为“常山老母”。苏轼知密州期间,多灾多难,始终被蝗灾和旱情困扰着。为此,他曾多次前往常山为百姓祈雨,而常山也仿佛有灵性,“祷于兹山,未尝不应”,“皆应如响”,如一位善解人意、有求必应的知己,在苏轼和常山之间,有一种空谷回音般的默契。

祈雨活动常在一山泉边进行,常祈常应,因而苏轼最终将常山的力量归功于了此泉。他相信常山之所以能够出云为雨,守信于密州百姓,就在于有这口泉。当时的泉寂寂无名,但在苏轼的文中我们可以看见它鲜活的模样:“汪洋折旋如车轮,清凉滑甘,冬夏若一,余流溢去,达于山下”,于是琢石为井,并在上面建亭,此时这眼神奇的泉才有了一个名字“雩泉”。

在苏轼看来,常山受到祭祀并不是因为山势高大,而是因为它美德不变。不知是因为苏轼的祭祀,常山才有了灵性,还是因为常山的灵性,苏轼才能够常祈常应?

山再矮,一样地可以放眼天下。苏轼曾经昂首站在常山绝顶广丽亭上,身影孤单却又傲然。苍劲的风吹着他朴素的衣衫和眯起的双眼,他在想什么没有人知道,更没有人懂得。思想和才气超越了他生存时代的人,总是孤独的,尽管他们也活在人群中间,吃着同样的五谷杂粮,说着同样的话,穿着同样的衣裳,但在同样的血肉之躯里,却盛着一个更为博大深邃的世界;在同样的视野里,他们却看到了别人看不到的东西。他们是那个时代的高山,不管隔着多少朝代去看他们,都会感到可望而不可即。他懂得你,你却不一定懂得他,恰如一首歌中所唱的:像飞鸟追不上最远的浮云,我们看不懂他的心情。

“昔饮雩泉别常山,天寒岁在龙蛇间。山中儿童拍手笑,问我西去何时还。”900多年前的苏轼走了,走了就再也没有回来。900多年后,龙吟来了,来了,也将匆匆离去。他们,都只是这块土地的过客。然而他们留下的足迹,将成为这块古土上点睛的一笔。

东方龙吟,这个虔诚的有心人,他或许正是当年那群拍手笑问何时还的儿童中的一个。他想看见什么,他想留下什么,他将带走什么?

(四)

在去常山的路上,为了解更多当地的风土人情,龙吟特地将地方文化研究会的邹先生请到了自己的车上。他开着的这辆本田车,是他自己用稿费买的。他就是开着这辆车踏上了寻找东坡足迹的路。

龙吟夫人艾薇,出身于江南的名门世家,在她的身上,有一种与生俱来的宽容和大气,和对弱小事物的由衷的怜惜,她看待万事万物的目光里,有一种母性的悲悯和柔情。她谈起龙吟时的那种既赞赏又心疼的口气,让人看到了夫唱妇随、心心相印的境界。

东方龙吟生于江苏徐州的一个小镇上,高中毕业后曾到煤矿挖煤4年。坚忍不拔的人总会有柳暗花明的人生。在深不见底的井下,在前程渺茫的日子里,他就着头顶的矿灯复习功课,终于在1977年考上了大学,并于1981年底考入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毕业后留院工作,成为《中国大百科全书》文学卷中最年轻的编写组成员。在此期间他发表了数十篇有影响的研究论文,出版了四十余万字的《宋辽金诗选注》等专著,他所撰写的一些书对上世纪80年代的大学生影响很大。40岁后,龙吟才开始进行小说创作,新千年他的“文侠小说”的开山之作《智圣东方朔》由作家出版社以“新千年第一书”的形式出版,被中央电视台买断改编权,在电台以评书形式播出。

龙吟从没有忘记过东坡,却一直不敢妄写苏东坡,虽然他对东坡诗词的喜爱从少年时代就开始了,虽然他从大学起便系统地阅读《东坡全集》,虽然他对东坡的研究已有20年的历史,可是他连一篇关于东坡的论文也没有写。他始终牢记他的导师——胡念贻、范宁二位先生的话,耐得住漫长的寂寞,先潜心打好功底,等生活积累丰厚之后再说。所以,他选择了一条由学者到作家的艰辛之路。他觉得东坡是大地孕育了很久才造就出的一位旷世奇才,面对着被视为“天书”的《东坡易传》,他感觉是面对着一片浩瀚的大海,阅历、学识尚浅的人,如何深入其中去遨游?不透彻地研究《东坡易传》,怎能把握苏轼的哲学思想和他诗词中撼魂动魄的天人之境?

龙吟一直在积累。已近知天命之年的他终于感觉自己有了书写东坡的把握和能力,这一写就一发而不可收。在他的《万古风流苏东坡》中,他塑造了一个全新的东坡形象,可歌可泣、可敬可佩,令人击节称奇。所有对东坡的评价和景仰都在书中了,为了这一天,龙吟整整准备了半生。他的书受到了苏学研究专家孔凡礼、朱靖华等人的高度赞赏。有评论家说:弥漫于小说字里行间的那种富有感召力的心理氛围,叫人置身其中,不由得一口气读下去。这氛围,来自书中东坡的精神魅力,也来自小说作者的精神魅力。

——那么,小说作者的精神魅力来自何处呢?

最了解龙吟的艾薇说,龙吟在骨子里是一个桀骜不驯的人,在他50年的生命历程中,可谓上过天、入过地,可是他只想做一个自由自在、按照自己的意愿生活的人,他始终坚持着自己独立的想法,坚持着自己在别人看来不切实际(或者说得不偿失)的理想,为此他可以放弃许多在别人看来应当珍惜的东西。他是幸福的,因为他最终实现了自己,他现在做的恰恰是他最乐意做的,不是所有的人都能够把理想和现实融为一体。

苏轼一直在影响着龙吟的为人处事,他在他书的后记中坦然地说,他曾经在“中书省”习练官场文字,可是他最终却将自己“流放”到了江湖,让自己充分领略了从冷漠的天上宫阙到混浊人间的世态炎凉。我们无从知晓这其中的波折和故事,但可以想象:这一过程,显然也充斥着东坡的不羁和孟浪,这个过程,本身就是一部荡气回肠的小说。这部小说是龙吟用笔写出来的,也是龙吟用脚走出来的。

为了苏公,龙吟究竟走过多少路?从苏轼出生的眉山,到苏轼曾经游历过的名山大川,从苏轼曾经为官的杭州、黄州、徐州……一直到鲁东南的这座算不上“山”的常山脚下……

(五)

因苏轼而扬名的常山不高也不远,但是寻找雩泉的过程却不失曲折。

常山貌不惊人,却显得恬静、安详、大气。或许苏轼的光环一直在笼罩着它,从未离开。常山不以山奇而取胜,而以它的人文景观和文化氛围著称。在那样小的一座山上,曾经有过众多的宫祠亭榭,以及碑碣和摩崖题记。它多次受到历朝皇帝的诏封,还一度成为佛教、道教圣地。还有哪座如此小的山,享受到过如此多的荣耀?在常山,脚下的每一步踩到的都是文化。

小小的雩泉只听说在北坡,到底在北坡的哪儿呢?看山的老人用长烟袋为我们指点了一条路,但是走着走着那条路就失踪了。我们只能陪着龙吟夫妇朝着大致方向搜寻。

山上生长着最普通的植物,在温和的秋风里,它们平静地成熟了。多数的野花都已凋零,但是成片成片金黄褐红的叶子,呈现出“霜叶红于二月花”的意境。秋天的到来在这里竟是那样温馨自然,没有丝毫的荒凉和感伤。

龙吟先生提着沉沉的工具包,不时从中取出相机或者录像机,抓取某个在我们看来并没有什么价值的镜头:包着头巾的乡下老妇、撒在山坡上的壮实的牛犊、怯生生喊着“妈妈”的小羊羔儿、枯叶飒飒的玉米秸、掉光了叶子的野酸枣和野枸杞……他爱苏轼,也爱苏轼曾经爱过的这片土地。一个不经意的场景,就引起他的忧患和联想。挖白灰挖出的石孔,使常山变得残缺丑陋,那是大地最痛的伤口。听看山的老人说,前几年曾有乡民到山上胡乱砍伐,半大不小的树,他们就砍了去做烧饭的柴火,多疼人啊,一棵树自己辛辛苦苦长那么大,得长多少年啊!

山茅草在秋风里红了,洁白的茅英英儿羽毛似的飘飞在阳光里。叫不上名字的鸟雀儿蹲在树枝上叽喳着闲话,淳朴的牛羊用好奇的大眼注视着这些奇怪的人。龙先生的衣服上沾着带刺儿的苍子,近视镜在阳光下灼灼闪光。我们一行6人,拨开藤蔓缠绕的荆棘,每走一步都有找到雩泉的渴望和想象。谁的手被棘针划出了一道口子,谁的头撞到了谁的屁股上,谁的脚下一滑,差点儿掉到塌陷的裂缝里去,引得一旁的山菊花抖动不已……看似平缓的常山,也是有危险的喔。

天已近晌午,我们渐渐地有些绝望,怕万一找不到,辜负了龙吟先生。我们在心里一遍遍祈祷:雩泉,雩泉,你若真有灵的话,就赶快露面吧!

突然,谁在前面喊了:“找到了,找到了!”身上立时有了劲儿,争着抢着跑过去,就看到了传说中的雩泉!

(六)

或许雩泉一直在等待,900多年前,等待一个旷世奇人来给它起一个名字;900多年后,等待有人来看它沧桑的容颜。

眼前的雩泉和普通的水井毫无二致,它裸露在阳光下,石砌的井口,上面已没有遮风挡雨的亭子,可是它四周的景物,却葱郁得和远处的秋景形成了鲜明的对照。我们都很高兴,千百年来它仍然没有枯竭荒废,没有被岁月的沙土埋葬,它一直在发挥着作用,你看它分明就是农家菜园里的一口用来灌溉的水井,它平易亲切地坐在一畦畦碧绿的白菜、菠菜中间,扁豆、茄子和菜椒在其他的地方早就枯萎了,可是在这儿仍是一派鲜活的模样。井的四周仿佛有什么神光灵气,将季节悄悄地挡在了外面。更神奇的是它旁边的一片竹林,绿得那般青翠水灵,沁人心脾——都秋天了怎么竟会没有丝毫的老态呢?!

龙吟夫妇相依偎着在竹林的石碑上合了影,那一刻他们是那样容光焕发,兴高采烈,如神话中一对找到了宝藏的小孩子。我们都蹶着屁股趴在井台上看泉水,水面清冽如镜,仿佛千年的岁月就在那一瞬之间滑过去了。

龙吟先生没有更多的话说,所有的感慨与思索,留待日后去回味和抒发吧——他只管扛着摄像机不停地拍,雩泉及它周边的景物都有幸在那一刻永恒地留下了。他甚至孩子气地拍下自己在雩泉中的倒影,让我们看他荡漾在水波中的笑脸。

告别雩泉的时候,看见一畦畦青翠的萝卜,龙吟忍不住拔了一只,放在袖子上粗粗地擦了擦就和夫人分而食之,这可是雩泉水育出的萝卜呵!

龙吟走了,而雩泉还将源源不断地“泉”下去。它是大地睁着的眼睛,辉映着蓝天白云,摄下亘古的风雨变幻,在我们看不见的时刻,它清澈的眸子里,是否会映出一个须发飘逸、目光深邃的古人吟哦的身影?

找到雩泉之后的龙吟还要继续去寻找什么?

等待过一个千年又一个千年的雩泉,还在等待什么?

同类推荐
  • 抹不去的记忆

    抹不去的记忆

    俊逸才情,春水文章,这是刘思斌其人其文。用自己照亮自己经过的地方,抹不去的记忆是这水样的情愫。在这本集子里,刘思斌集中写了自己所亲身经历的儿童时代和老村庄的故事,写了一个农村出生的孩子如何读书识理并在乡镇工作奋斗的经历,特别写了他在税务部门工作时的所经所见,还写了他游历祖国名山大川的记游感悟。恰好,这文学的碎片,使得这一切都完整而真切。
  • 国防部长浮沉记

    国防部长浮沉记

    1959年的庐山会议上,敢于为民请命、犯颜直谏的彭德怀从此罹难。这一历史的大悲剧仅仅是本书的序幕,而层出不穷的磨难和骇人听闻的迫害才是彭德怀坎坷命运的真实记载。老奸巨猾的康生之流如何在毛泽东面前诡进谗言;毛泽东将彭德怀遣往大西南目的何在;奉“中央文革”之命的两大派红卫兵头头如何十万火急抢押彭德怀进京。为民族昌盛两呕心沥血的彭大将军如何被惨不忍睹的法西斯手段摧残至死。
  • 低调(鲁迅文学奖获得者散文丛书)

    低调(鲁迅文学奖获得者散文丛书)

    周涛所著的《低调/鲁迅文学奖获得者散文丛书》精选“文坛奇才”“新疆名片”周涛的散文,既收《莫提娘》、《李双江轶事》和《申怡敏上边防》等名篇,又囊近期佳作,经典性与时代性兼具。
  • 粽香在舌尖舞蹈

    粽香在舌尖舞蹈

    乡村是永远的家园,行走乡村总能让人亲切平和。乡村生活在作者笔下充满诗意,童年岁月、儿时游戏、农家生活,在作者的笔下还原昨天的面貌,即使曾经的苦难也存有温馨。乡村离都市越来越远,顺着作者的目光,我们走回过去,走进乡村,感受乡村的诗意和醇厚。而文化是观照一个区域的坐标,无论是林语堂、周碧初或者是三平寺、灵通山,人和景的融合,物和事的渗透,在作者的笔下,遥远地平和走来。但我们看到的不仅仅是一个区域的地理概念,更多的是一个区域的文化散发岁月的芬芳,让我们感受到文化的魅力和历史的厚重。
  • 历史是明天的心跳

    历史是明天的心跳

    人们为何在回顾生命时总要陷入对历史的追问,为的是将生命扶成正果。历史的神情里常有一些深邃的忧伤把我们感动,一种无法言说的荒诞令我们悲戚或惊忧,使我们对其中所有的细节充满敬仰。本书以古今中外的历史名人为感悟对象,如蔡伦、文天祥、钱钟书等历史人物,通过提纯他们身上历史的美质,以增强现代人的人格情操;采撷历史精英人性之美,净化现代人被污染的灵魂。
热门推荐
  • 诛天狂妃

    诛天狂妃

    “娶我,你还不够格!”当着所有皇亲贵族,她嚣张拒绝。她本是二十一世纪顶级特工,重生穿越到这个莫须有的王朝,傻子废物是她的代名词,可殊不知现在的她已经不是当初那个傻子小姐,她天赋异禀,翻手为云覆手为雨,报复王爷,惩治小姐,飞扬跋扈,仗势欺人,以恶制恶,光芒万丈。--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替身囚爱:老公大人,求放过!

    替身囚爱:老公大人,求放过!

    落魄白领一觉睡醒后,面临霸道男人粗鲁索爱。不想,失身后还不算,极品亲戚又是一个坑。先是被最佳女配好姐姐来了一场当场撕逼秀。紧接着,又怀孕遭被陷害流产,那死男人绝对不会放过她!莫杉吓得差点心脏炸裂,千方百计证明自己是清白的!结果……“我说了多少次,不会因为想离开你伤了我儿子的命!”欧靳玩味一笑:“杉杉,没事,你打了一个,我们可以再怀上一窝。”莫杉仰望帅脸,泪奔:“我不干,我要逃婚,生一窝,你当我属猪的么!”
  • 女侠驾到,公子请接招

    女侠驾到,公子请接招

    她,是女娲唯一的后人,被誉为世间的救世主。他,是扰乱三界的罪魁祸首,被称为恶魔之子。当两人交织在一起会发生怎样的故事?谁将救赎了谁,而谁又将为谁牺牲?她,是使能使世间一切死物都复生的巫医族灵女。他,是一个被逐出师门的叛徒,不仅花心,还异常毒舌。为何她愿意追随着他,即使付出自己的生命,也愿意?他,妖界下任之王,从不使用法术,一夜长大成人,总像一个孩子抱着她大声的哭泣。他向众人宣告她是他的妻,暗地里却帮着她付出一切寻找她的爱人。明明是最先得知所有的真相,却被自己最信任的人永远的封印了起来。
  • 追梦录

    追梦录

    “柳逆,生活在一个貌似普通家庭中的反抗,不,有为青年。暂时和好友同居,爸爸是化工厂的技术顾问,妈妈自己在市郊开了个托儿所,依稀的记忆中,自己还有一个奶奶,不过在自己很小的时候就离开了家,从此这个家中再也没有出现过类似“奶奶”的生物。”
  • 狗岁月

    狗岁月

    《狗岁月》是一部独特的残酷成长小说,此书描写了主人公双胞胎大狗和小狗,以及他们的同学等人,命运的坎坷,饥饿和苦难,凄婉的爱情,无望的生或死但是,它还是充满了人间的温情和正义,是真正具有阅读快感而又让人感动的作品。
  • 系统养成:一个女生的虚影

    系统养成:一个女生的虚影

    自从一个女孩看清了身边一切虚假的事物,于是她也跟着虚假起来——进了一个系统。。里面个个都是排着队,领着盒饭的路人甲,路人乙……摇身一变,成了女配,帮助里面的路人甲,乙,丙……实现了愿望。可是……“啊!你……你不要过来”“怎么了?”“你给我走开啦~”系统捂脸奔走。。
  • 黑衣闺蜜

    黑衣闺蜜

    一次偶然的提议,使得高中姐妹聚集在了一起,组成了一个团队--黑衣闺蜜。最后她们都成家了,而她们的友谊圣火还在燃烧着。
  • 爱你是场人间地狱

    爱你是场人间地狱

    十几年前,林如织说“一定要嫁给沈斯禾”;十几年后,她如愿以偿;最后却发现原来这场婚姻里阴谋与仇恨并存。爱会让人痴狂······--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好名字创造一生好运气

    好名字创造一生好运气

    本书是专为青少年读者量身订制的。它集中展示了当代成功人生智慧的精华,浓缩了专家学者近年来对生命价值和人生意义的主要研究成果,逐一介绍了适合青少年读者的人生奋斗方向,概括了鲜活灵动的人生成功要义,创新地总结了卓越人生的成功方法。
  • 透析万物的物理时空(新编科技大博览·B卷)

    透析万物的物理时空(新编科技大博览·B卷)

    由于全书内容涵量巨大,我们将其拆为A、B两卷。A卷包括:形形色色的现代武器、精彩绚丽的宇宙时空、日新月异的信息科学、握手太空的航天科技、穿越时空的现代交通、蓬勃发展的现代农业、日益重要的环境科学、抗衡衰亡的现代医学、解读自身的人体科学、走向未来的现代工业,共十卷。B卷包括:玄奥神秘的数学王国、透析万物的物理时空、奇异有趣的动物世界、广袤绮丽的地理、生机百态的植物世界、扑朔迷离的化学宫殿、蔚蓝旖旎的海洋、探索神秘的科学未知,共八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