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2167800000062

第62章 第四编 佛家智慧(8)

这就是禅宗悟入之后的平常心,既同平常又不同平常。同平常,是仍与常人一样,饥来则食,困来即卧,高兴就笑,伤心则悲;不同平常,是对日常的一切都有了一种佛理的彻悟,将佛理与人生的衣食住行、喜怒哀乐打成一片,使生命更加真诚,更加清澈,了无机心,随缘而往,无虚饰,不造作,不怨天,不尤人,重自然,呈本性。他的行为心境无不充满佛理,佛理全然渗透于他的行为心境之中。平常而又不平常,不平常而又平常。

无心于事,无事于心

前面讲过,德山悟道,悟的是什么呢?他是这样给众僧讲的:“大家莫向别处求觅,就是达摩那个外国僧人来到这里,也只是叫你无事去,教你莫造作。着衣吃饭,屙屎送尿,更无生死可怖,亦无涅槃可得,无菩提可证,只是寻常,一个无事人。”就是说,你要求涅槃,你就被求涅槃之心所抓住了,不得自由;你要去证菩提,就被证菩提之心抓住了,不得自由。求涅槃,证菩提,本来是为了超越现世,结果反而被现世的求所束缚,因此,在禅宗看来,只有无事之心、平常之心,才是真正的禅境。

无心就是道,有心就入魔。因此德山说:“劝你不如休歇去、无事去,你瞥起一念,便成魔家眷属,破戒俗人。”

有心无心也就是有求无求,德山说:“于己无事,则无妄求;妄求而得,亦非得也。你只要无事于心、无心于事,就获得了虚而灵、空而妙的境界。如果对人事要仔仔细细、毫毛端许地去计较,对世事要从头到尾、从本到末地去考察,那么自己会被自己的俗心所欺骗。为什么这样说呢?有了一毫一厘的念头,有了三途前因后果的思索,人就被情感所抓住了,就被世劫所束缚了。其实,从本体上说,什么圣呀凡呀,都是一个名字、一个符号,全是虚幻的。美好的相貌、丑劣的形状,皆为幻色。当你一心一意去追求这些虚幻的东西,不是被这些东西所拖累了吗?但是反过来,去讨厌这些东西,一样证明你心中对这些东西耿耿于怀,结果这些东西还是紧紧地抓住了你,成为你的负担,始终对你一点儿好处也没有。因此,禅宗的平常心就是:无心于事、无事于心。无心于事,就摆脱了事之累;无事于心,就超越了心之累。

德山是从龙潭那儿悟道的,龙潭又是从天皇道悟那儿悟道的,天皇教人的也是平常心是道。龙潭去天皇那儿学习,学了很久,天皇一直让龙潭干着日常杂活,从不给他传授禅道。最后龙潭忍不住了,就去找天皇。于是二人之间出现了一场精彩的对话:

龙潭说:“我到你这儿来了这么久了,你还没有指示我过你的心要?”

天皇说:“自你来到这儿,我就一直在指示你心要。”

龙潭诘问:“什么时候你指示过?”

天皇说:“你擎茶给我,我就接住;你端饭给我,我就享用;你呵难时,我就低头,这哪一件事不是在指示你心要?”

龙潭低头思索了好一会儿,悟了,说:“见则直下便见,拟思即差。”

龙潭过一会儿又问:“如何保住?”

天皇说:“任性逍遥,随缘放旷,但尽凡心,无别圣解。”

这就是平常心是道。

平常心即自然之心

平常心,根据具体的情况,有很多不同侧面的解释。下面这几个故事,都可以说是对平常心是道的一些注解。

故事一:

以前有一个老和尚,养了一个小孩,只是让孩子任其自然,因此小孩什么社会的礼貌呀、规矩呀都不会,也不懂。一天,来了一个行脚僧人,住在他家里,当老和尚外出时,就只有小孩在家。僧人见小孩什么都不懂,于是就教他各种礼貌规矩。晚上老和尚回来,小孩就向他问好。老和尚十分惊讶,问他是谁教的。小孩回答是今天来的那个僧人,正在堂上呢。老和尚就把这个游方僧人唤出来,说道:“你这个傍家行脚,安的什么好心。这小孩我养了两三年,都长得好好的,你一来,就把他给教坏了。你给我赶快收拾,自己走吧。”这时正值黄昏,天正下着大雨,这行脚僧不得不冒雨而去。

努力去追求什么,就失却了平常之心,失却了平常之心,就失却了自然之性,不是接近了道,而是远离了道。

故事二:

以前,有一个老婆子,供养了一个庵主,就是说,这个庵是她建的,庵里和尚的一切费用也由她提供。一养就是二十年,婆子常叫一个二八女子给庵中和尚送饭,并服侍他。一天,婆子教这年轻女子去如此如此,这般这般。于是这女子到庵中,紧紧地抱住和尚,并问:“这个时候你有什么感受?”这和尚在女人的拥抱中却真有柳下惠坐怀不乱的志气,他一本正经地说偈道:“枯木依寒崖,三冬无暖气。”女子回来后把这些告诉了婆子。婆子说:“想不到我这二十年只是养了一个俗汉。”于是把和尚赶了出去,烧了僧庵。

努力去追求一种东西,失却了自然之性。自以为是在避俗,但其实这“避”本身,就是用心,就是大俗。失去了自然之性,也失去了平常之心,进入了岐道。

故事三:

礼部杨杰居士,字次公,号无为,历参诸名宿,晚年的时候与天衣禅师同游。天衣经常引用庞居士的机语,让他仔细研究。后来杨杰奉祠泰山,有一天,雄鸡正鸣的时候,他看到太阳升起如盘之涌出,一下省悟。他以前为了表明向佛的决心和信仰,曾写过不少的偈语,其中有:“有男不婚,有女不嫁”之类。这次开悟之后,有了新的偈语:“男大当婚,女大须嫁,讨甚闲工夫,更说无生话。”真正的道,就在无做作的日常生活中。他把此偈寄给天衣,得到了天衣的好评。在临终之时,杨杰的辞世偈是这样的:“无一可恋,无一可舍。太虚空中,之乎者也。将错就错,西方极乐。”

故事四:

有一个僧人,看《法华经》,读到“诸法从本来,常自寂灭相”之时,就怀疑犹豫起来,于是日常的行住坐卧,一举一动都仔细地去研究去思考,怎样才能达到寂灭清净,但这么做呀做呀,却一点儿收获都没有。春天的时候,他听见鸟声,顿然开悟,于是写出心得:“诸法从本来,常自寂灭相。春至百花开,黄鸟啼柳上。”

寂灭相,不是做作,而是在平常之中。空心入世,不是刻意追求空心,而重在进入现世,在平常之中体现空心,不是有心求道,而是无心合道。

好事不如无

“无心合道”是禅宗的平常心境界。下面的一段对话就包含着这一境界:

一僧人问梁山善冀禅师:“当拨开世俗的尘雾,见佛的时候,应该怎样做呢?”

善冀答:“莫眼花。”

僧又问:“和尚什么时候成佛呢?”

善冀说:“且莫要压良为贱。”

僧人说:“为什么不肯承当?”

善冀说:“好事不如无。”

善冀说毕,又赋四言,赞颂鲁祖面壁:“鲁祖三昧最省力,才见僧来即面壁。若是知心达道人,不在扬眉便相悉。”

整个对话是说,因缘不到,不要强行去求,强行去求,看起来是好事,结果反而会成为坏事,你想成佛,结果反而从良变为贱,自想是求得好事,其实是比没有好事还糟的坏事。真正的成道成佛,在平常心中,是随缘自在。

罗汉桂琛法师也有一段趣旨相同的故事:

罗汉桂琛法师在名叫地藏的精舍开法,但仍然劳作田间。一僧人来访,桂琛问:你从何处来?”回答:“南州。”桂琛又问:“你们那里的佛法怎么样?”来僧说:“我们那儿对佛法讨论得非常热烈。”桂琛说:“怎么比得上我们这里,种田有饭吃。”

佛法在种田吃饭中,不在热烈研讨里。热烈讨论,是一种外在的追求,是一种貌似走向神圣,其实只得神圣皮毛的东西。道,就在穿衣吃饭之中。

拄杖横挑啰哩啰

令滔在泐潭那儿学禅已经有了很长一段时间。一天,泐潭问他:“祖师西来,单传心印,直指人心,见性成佛,对这,你懂吗?”

令滔说:“我不懂。”

泐潭说:“你没有出家当和尚之前,在干什么?”

令滔说:“牧牛。”

泐潭问:“那时,你是怎么牧牛的呢?”

令滔说:“早朝骑牛出去,晚后又再骑回来。”

泐潭说:“既然如此,你又怎么会不懂呢!”

令滔一下子就省悟了。于是写一颂:“放却牛绳便出家,剃除须发著袈裟。有人问我西来意,拄杖横挑啰哩啰。”

禅就在日常生活之中,令滔出家前放牧,过一种日常生活,相当于山是山,水是山;出家以后,参习禅理,相当于山不是山,水不是水;开悟之后,仍是一种日常生活平常心,一种出家人的日常生活:拄杖横挑啰哩啰。

由此可以说,禅是一种智慧的圆圈,从日常生活中出去,又回到日常生活中来。翠岩可真的公案,同样可以看成是这个圆圈的智慧:

慈明问:“如何是佛法大意?”

可真说:“无云生岭上,有月落波心。”

这个回答应是很好了,但慈明眼含嗔意,厉声喝道:“看你,头都白了,牙也松了,还是这个见解,如何解脱生死?”

可真心中悚然,请求指示。慈明说:“你问我。”

可真依言发问:“如何是佛法大意?”

慈明用雷一般的声音说:“无云生岭上,有月落波心。”

可真一下就省悟了。虽然是同一句话,但可真第一次回答的时候,只理会其日常性,并未深悟出其中的佛理,因此慈明一喝,他就失去了自信。第二次慈明回答的时候,他真正理解了自己语言的全部意义:佛法就在日常生活的趣味之中,岭上有云,云却不生在岭上,云浮岭上乃一种因缘;月落波心,月却不真落波心,波心中乃月在水中的倒影。

万古长空,一朝风月

有一首偈语专门述说“平常心是道”:

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

若无闲事挂心上,便是人间好时节。

充满了对春夏秋冬人间事物的欣赏,是入世的,是在世的,但又不执著,不挂心,以空心入世。在现世之行与超世之心中达到了一种巧妙的平衡。禅道的平常心,其关键、其妙处,也就是在于这一平衡。

平常心,住行坐卧、穿衣吃饭、屙屎送尿,确实平常,但又是经过一番艰苦的修行才能获得的。禅宗对达到平常心的过程,有一种很好的说法:

参禅的第一境是由凡入圣。即从普通人的凡境进入佛教的圣境,这相当于前面青原禅师讲的从“见山是山、见水是水”到“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也就是学习佛理,用佛理来分析、看待现世的阶段。

第二境是由圣入凡。即由佛教的圣境又回到普通人的凡境,这相当于青原禅师讲的从“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回到“见山仍是山、见水仍是水”。也就是以成佛之全身心去感受现世。一种内怀空心的平常心。

第三境是非圣非凡、即圣即凡。当由圣入凡之后,之所以区别于最初的“见山是山、见水是水”的凡,就在于由圣入凡后的凡是非圣非凡、即圣即凡。为了把这种即圣即凡区别于由凡入圣时的凡,特别要强调凡中的圣意。同样,为了把这种非圣非凡区别于由圣入凡之圣,又特别要强调圣中的凡意。因此大师们反复述说平常心是道。有了即圣即凡的佛境,禅者便呈现出不同于以往佛教的新的风韵。深知“本来无一物”,因此他对事对物、对人对己均不固执,明白“事物因缘而生”,因此他特别珍重已成的当下缘分。洞晓“主客本无二”,他对人对物、对事对己都一往情深,身与物化。深知“四大皆空”,他以空心入世,明晓“色即是空”,他入世而不累于世。

通过这三种境界的阐述,禅宗的“平常心是道”就有了一个清楚的界定。它的意味,就在于平常心与道的互渗互补,混然一体,不知何者为道、何者为平常心这样一种合一的境界。

对于这种非圣非凡、亦圣亦凡的圣凡合一和不知何者为圣、何者为凡的境界,禅宗还有一种描绘,同样是三种境界:

第一种境界是“落叶满空山,何处寻行迹。”落叶是现世的活跃存在,空山是超现世的实相,落叶与空山、现世与超世,混然一体,无从寻迹而又确然存在。然而,落叶呈出的是一种萧条之意,意味着现世中人的本体之思还在寻寻觅觅之中。

第二种境界是“空山无人,水流花开。”空山是超世的实相、水流花开是现世的活跃存在,花水与空山、现世与超世,混然一体,花自盛开水自流,没有人为,一任自然,平常中有道,道寓于平常。然而,那水流花开呈出了一派生意,意味着现世中人正处在对佛的深深的体悟之中。

第三种境界是“万古长空,一朝风月。”万古长空是超世永恒实相,一朝风月是现世生动景象,现世与超世,混然一体。万古长空呈出为一朝风月,一朝风月就在万古长空,既是永恒,又为现在,既显现在,又是永恒,亦圣亦凡的境界得到了一种最有诗意而又最平常的体现。

同类推荐
  • 海德格尔的智慧:海德格尔存在哲学解读

    海德格尔的智慧:海德格尔存在哲学解读

    人被称作能思考的存在者,确实如此。人是理性的动物。理性,就包含在思中。作为理性的动物,人必须是能思的——假如他真想思的话。可是,情况也许会是这样:他想思,却不能思。更有甚者,当他想思时,由于所欲太多,反而所思甚少。人是在具有去思的可能性的意义上是能思的,但光有这种可能性还不能保证我们能思……
  • 马克思主义说明

    马克思主义说明

    马克思何许人也?他到底说了些什么?这本小书正是要介绍他的思想、生平与著作,提供一个逻辑清晰而又不失笑点的全面视角,把漫画与哲学、幽默感与整合概括的学术精神相结合,通过其现实性来展现这位反资本主义理论巨匠的思想。 马克思长久不衰的名气正是来自于他对于资本主义内在矛盾及其危机的阐释。为了更深一步地了解下去,在本书中我们将读到有关资本的侦探小说——《追忆逝水价值》。我们还将重新追踪资本积累的机制,直到洞悉商品拜物教的秘密。 本书既是一份备忘录,也是一堂导论课程,同时还是一本趣味读物,本书是一个思想与行动的工具箱。
  • 马斯洛成功人格学(世界大师思想盛宴)

    马斯洛成功人格学(世界大师思想盛宴)

    本书内容包括:迈向成功的心态、存在就是真理、人的动机、进退的平衡、需求与恐惧、存在与危机、自我实现的特质、人性的价值等。
  • 孟子的智慧

    孟子的智慧

    《孟子》是我国古代着名的儒家经典。《孟子》原文七篇并无上下之分,亦无章次之别。孟子继承、发展了孔子的思想,怀着治国平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的自觉的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弘扬仁义,宣传德治,同情民苦,抨击暴政,志在匡世救民,兼济天下,表现出新兴地主阶级思想家朝气蓬勃、积极进取的精神风貌。《孟子》一书的总体特色是感情充沛,气势奔放。他激荡着忧国忧民的思想情感,又言辞犀利,呈现出凌铄一切之势。
  • 半壁史书:历史上的那些姐儿们第1卷

    半壁史书:历史上的那些姐儿们第1卷

    本书作者从汉朝吕后开始,历数西汉时期著名女性的故事。吕后、窦太后、卓文君、赵飞燕……她们的故事在作者笔下幽默诙谐,又不失深刻的人文关怀和历史苍凉的反思。 本书是继当年明月和袁腾飞之后又一论史巨作,那些你不知道的历史故事,那些你一知半解的历史史实,那些你好奇已久的美人的秘密,那些充满争议的女人,都可以在本书中得到答案。你还等什么?赶紧拿起此书,寻找答案吧。
热门推荐
  • 此去经年,不再见

    此去经年,不再见

    12年,一个生肖轮回,我们从最初不相识走到了最终不相认。不能说没有爱过你,也不能说真正爱过你,一切的一切都是因为我们没有在一起。我欠你一个开始,你欠我一个结束。在余生的岁月里希望我们能各自安好。
  • 因恶魔而堕落的天使

    因恶魔而堕落的天使

    一个没有朋友的天使,一个遭受父亲利用,爱人背叛的恶魔。当她发现她的善良和没有朋友的孤独。当她发现她的寂寞,所有人只想置她于死地。没有对她好的人。天使心疼恶魔的孤独,恶魔心疼天使的善良,若有一天天使发现了现实的残酷,该如何?当天使为她堕落,恶魔立誓要生生世世守护她的天真美好,不让她知道现实残酷。因为她明白,从无邪蜕变成冷血,是多么的痛苦。可是她们并不知道,其实,这一切是早就注定了的。因为那个宿命。所以她在地狱生不如死,所以她在天堂没有朋友,所以,她们才会相遇。才会对彼此有着一种难以捉摸的感觉。那是对朋友的完全信任。当所有谜底揭开,她和她,该何去何从?这是一篇以友情为主线以爱情为分线的唯美故事
  • 新元界限

    新元界限

    所谓强者,需要信念,心性,天赋,奇遇。不具备此上条件之人,即为庸人。但是,若是有潜力会变得如何?平庸大学生杨林因其狗屎运误入异界,一切从这里开始。。。。。。
  • 秦匪

    秦匪

    被穿越公司坑了的秦文,带着跑偏的附加能力,来到错误的时代——秦末。一来就遇上六国老世族占地盘,楚国项羽、韩国张良……一来就遇上神秘的“干爷爷”赠送自己神秘的古秦剑……一来就遇上赵高干的些非人的事……一来就遇上诱人的妹子投怀送抱……且看秦文如何沉浮在秦末庙堂,且看秦文如何征伐在楚汉乱世……【新书需要大家的支持,如果觉得好看,请您不吝收藏、推荐一下,谢谢!】
  • 与陈月秋书

    与陈月秋书

    我还爱你,很深很深,只是不会再喜欢你了。。。。小说文字很轻,每一个字,每一句话都不扣题,就像我说过的没有人会看,因为大概只有我能懂,懂那些不着边的字,里面居然有着浓厚的感情,也许等你有了相同的经历,会回头来看我的文字,我又不希望你有那个时候。
  • 别再为小事抓狂:女人篇

    别再为小事抓狂:女人篇

    身为女人,你是否意识到自己经常抓狂,无论是工作、婚姻、家庭,还是日常生活、人际关系,你总期待自己完美地处理一切,结果压力随之而来,让你感到神经脆弱、异常敏感,一点点小事,就无法控制情绪,产生无数负能量。
  • 初夏若秋至

    初夏若秋至

    小女孩兴冲冲地跑到男孩面前,将身后自己精心制作的“结婚证”摆在桌子上,不等男孩反应,就迅速将他的拇指沾上红色墨水,在“结婚证”上按下手印。“赫哥哥,从今天起,你就是我的女人了,你要喊我老公,我说东你不能往西,我说什么就是什么,有人欺负你,你就告诉我,我罩着你。还有,你叫赫岁是吗?好!嗯……以后你就叫岁月吧,你不许不同意,不然,呃…我就,我就,就休了你!”男孩忍不住抽了抽嘴角,自己就这样被一个小丫头占了便宜了吗??不过,怎么还有点兴奋呢!!??
  • 最终梦幻之恶魔猎人

    最终梦幻之恶魔猎人

    它一个天地不容的存在,因为它是不稳定的破坏力量。所以为了安全,天地给了它一个没有力量的身体。不过没关系,这个世界,有居心不良的人。他们帮了一个忙。当他与它合二为一之后,这个世界即将为之颤抖。当他回归之后,看,这个支离破碎的世界,将迈入新的深渊【好吧,我承认,我的写法是错误的,没人看,也没人评论提意见,我想重新创作一个作品】不知道行不行
  • 健康启示录

    健康启示录

    医学可以治疗疾病,但无法创造健康。人生就是从“生、老、病、死 ”四大苦难中解脱出来,人体所具有的自我保护能力远超出我们的想象,我们自身具有的自然生命力是最好的医生和医药 。本书从健康与疾病,生命也死亡的高度,以哲学、文化与医学的宽阔视野对健康的生理、心理和心灵进行深度的反思,尤其对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体自身康复力的层层分析、步步深入、有理有据、娓娓道来、引人入胜,给人以深深的启迪。本书从健康与疾病,生命也死亡的高度,以哲学、文化与医学的宽阔视野对健康的生理、心理和心灵进行深度的反思,尤其对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体自身康复力的层层分析、步步深入、有理有据、娓娓道来、引人入胜,给人以深深的启迪。
  • 烈焰王者

    烈焰王者

    本书停止更新,抱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