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2167800000016

第16章 第一编 儒家智慧(15)

接下来,晋文公要做的事就是争霸诸侯了。他首先扩大军队的编制,实行军政合一的制度,并首开以法治军的先例。楚国本想挫败晋国而成就霸业,可现在却被晋国争取了那么多的国家,楚王就派大将子玉统率军队进攻晋国。晋文公忧心忡忡,他看到楚军来势很凶,就连忙下令让晋军“退避三舍”。当时,每天行军三十里为一舍,退避三舍即后退九十里。晋军军士很不理解,狐偃就让人向军士广为宣传,说这是文公为了报答楚王的恩惠,实现以前的诺言。而实际上,这是激将之法,激励晋军士气,树立文公的威望。从军事学角度看,晋军后退可疲惫楚军,避开楚军的锐气。因此,晋文公的“退避三舍”以退为进的策略,实在是一箭双雕的高明之举。其结果是楚军大败,子玉畏罪自杀。

晋文公听到这一消息后,如释重负地长吁了一口气说:“没有人再能妨碍我了!”至此,晋文公的霸主地位真正确立了。

纵观晋国由乱到治的过程,确是引人深思的。首先,晋文公及其随从十九年的磨练,为他创造霸业准备了良好的主观条件,所以,晋文公称霸并非偶然的现象,是各方面因素积累的结果。

其次,晋文公善于以柔克刚也是十分重要的。中国人对以退为进的处世方式历来是很重视的。在客观条件不允许的情况下,如果硬去蛮干,那只能变成一个莽汉,结果也只能是自讨苦吃。如果能够尊重客观事实,采取策略上的让步,取得喘息、休整、积蓄力量的机会,往往能够收到极好的效果。当然,“以柔克刚”的目的是“克”,而不是一味地“柔”;“以退为进”的目的是“进”,而不是一味地“退”。如果只讲“柔”和“退”,那就变成了逃跑主义和失败主义了。重耳在流浪中始终窥伺时机,以求一逞,在城濮之战中以后退的方式鼓励了士兵,制造了舆论,懈怠了敌军,都是为了“克”和“进”,是很高明的制胜之道。

然而,要达到这样的境界,确实是需要经过孟子所说的那种精神和肉体的磨炼历程的。

(参见《史记》、《资治通鉴》等)

15.人性如水

中国有一句俗话,叫做“千穿万穿,马屁不穿”。这是说人的本性爱受奉承,有人好像不爱听拍马奉迎的话,其实是由于你没有挠到痒处罢了。这句俗话说得很绝对,听来让人感到有些悲凉,好像人性卑微,难以改变,人也就没有什么希望了。

迎合与蒙蔽永远是封建官场两大不败的法宝。只要行之有术,这两大法宝无论何时何地都会显出神奇的效力。如果你能力欠缺、祭不起这两大法宝,那就怨不得别人了。有这样一则笑话,可谓意味深长:有一次,玉皇大帝正开御前会议,关公持刀守门,长须飘拂,大义凛然,令人望而生畏。忽有一人趋前而拜,关公问道:“尔乃何人?”来人倒是直言不讳,颇具实事求是的精神,昂然答道:“鄙人马屁精是也。”关公又问:“尔来何事?”马屁精道:“特来看看上界神仙可吃马屁!”关公怒道:“上界神仙不同凡人,你的马屁怎能得售。快快回去,莫惹怒了我,赏你一刀!”马屁精道:“关公是义中圣人,仙凡各界无不敬仰,自然是不吃马屁的,安知别人都像你一样,也不吃马屁?况且当年关老爷华容道上连曹操都能放,今天放我进去,试上一试,又有何妨?”关公一听有理,便放他进去。须臾,马屁精出来,关公问道:“你拍上了何人?”马屁精道:“普天之上,只一人可拍!”关公大觉奇怪,急问何人,马屁精笑道:“只是足下!”关公听了,愕然无语。

噫吁嘻!虽圣人亦吃马屁也。孟子曰:“君子可以欺之以方”,今可改成“君子可以拍之以方”乎?

如果真的是这样,那人类的确就没有什么希望,而实际上,并不是所有的帝王将相都吃马屁的,有的时候,某些帝王将相不仅不吃马屁,还要将马屁当场揭穿,实在令人肃然起敬。晋武帝司马炎应该属于这样的一个人。

司马炎是西晋王朝的第一个皇帝,他的祖辈和父辈都没有夺取曹魏政权,到他才代魏自立,并由他结束了七十年的三国鼎立的局面,国家不再分裂,完成了统一大业。司马炎在位二十六年,是东晋最有作为的皇帝,这与他的正直性格有很大关系。

晋武帝泰始八年(272年),司马炎同右将军皇甫陶议论政事,由于晋武帝司马炎平时喜欢大臣与他讨论问题,有些性格直爽的大臣有时候也就显得有些敢逆龙鳞。皇甫陶是个性急敢言的大臣,这次由于意见不同,抢着说话,结果和晋武帝争了起来,弄得皇帝当时下不了台。

事后,散骑常侍郑徽觉得皇甫陶竟敢和皇帝争论,皇帝肯定会非常讨厌他,便上表请求依法处治皇甫陶,想借以讨好皇帝,求得升迁。不料拍马屁拍到了马蹄上,晋武帝司马炎看了郑徽的奏章后,勃然大怒。他对大臣们说:“敢于讲真话,是我对身边人的希望。只有这样,才能博采众长,我最痛恨的就是那些讲假话的人!没有比欺蒙君主罪过更大的了。君主常常因为有人阿谀奉承而深深感到忧患,哪里会因为有了正直的诤臣而觉得受到损害呢?郑徽越权上表,无理指控,这哪里是我的本意啊!”于是就罢免了郑徽的官职。

在没有民主监督机制的封建社会,司马炎的自我监督精神实属难能可贵。他不仅不吃马屁,其度量也十分令人佩服。一次,晋武帝在南郊祭天,他自我感觉良好,礼毕,问身边的大臣刘毅说:“您认为我可以比作汉朝的哪一个皇帝?”他的意思无非是想听听奉承的话,若在这个时候阿谀逢迎,肯定会大讨皇帝欢心的,就是再笨的人也能看出这一点来。但刘毅居然回答说:“可以比作汉桓帝、汉灵帝。”

周围的人大吃一惊,因为这两个皇帝都是汉朝的无道、无能的亡国之君,如此比喻,确实不当,刘毅岂不是找死。但晋武帝没有立即发怒,而是耐心地说:“我的德行虽不及古人,然而还能克己为政;况且我还平定了东吴,统一了天下。把我比作昏庸的汉桓帝、汉灵帝,这太过分了吧!”

更令人想不到的是,刘毅居然又用讥讽的口吻说道:“桓帝、灵帝卖官,得钱尚且放入官库;陛下卖官,钱却进了私门。这么看来,陛下还不如桓帝、灵帝呢!”周围的大臣听了,莫不为之震颤变色。晋武帝反而高兴地大笑起来,说:“想当初桓帝、灵帝的时候,哪能听到这样尖锐的话啊!现在我却有如此正直敢言的臣子,所以和桓帝、灵帝才大不相同啊!”

这倒使人想起了长孙皇后劝谏唐太宗的事。有一次,唐太宗在宫廷上被魏征毫不客气地顶撞了,他嫌魏征总是与他过不去,下朝后说:“早晚杀了这个乡巴佬!”长孙皇后听说后,立刻换上一套衣服,给唐太宗道喜说:“我听说,君明臣直,陛下有魏征这样的直臣,正说明陛下是明君啊!”唐太宗听了她的话,转怒为喜,魏征因此避免了一场大祸。

如此看来,唐太宗这位千古明君还不如司马炎!唐太宗尚且需要别人的巧妙谏言才能容忍直言敢谏的大臣,而司马炎却能闻过则喜,在封建帝王中,实在是难能可贵了。

然而,人性虽善,到底也只如一泓清水,往往容易随物赋形。如果没有外在制度的约束,这泓清水也会一泻如倾,搅成一团烂泥。道德的力量是永恒的,只有“法制”而没有道德的社会将会变成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但仅靠道德又是十分危险的,孔子说,“听讼,吾犹人,但使无讼”,不过只是强调了重视道德建设的重要性,是一种文化理想,如果照此办理,往往会造就暴君政治,中国数千年的封建社会就是明证。

道德是内容,民主与法制是形式,只有使这种内容与形式较好地结合起来,才能发挥人性之善,保证人性之善。如果只有所谓的民主与法制,而没有道德,人就可能会成为一个空洞的外壳,这似乎还不用过多地担心,因为人类毕竟还是缺乏这些东西的。问题是,在人类的历史上,以道德来代替民主与法制的历史太长了,这种泛道德主义往往造就君主集权,而无限的权力会对人造成无限的腐蚀,否则,历史上哪来那么多的昏君暴君、贪官污吏呢?封建皇帝“以国为家”,责任到人,尚且极易堕落;如果只有权力而没有责任,再无民主监督,人性的弱点就会极大地膨胀,不仅人人爱吃马屁,恐怕人也就只剩下“食”、“色”二性了。

(参见《晋书》、《新唐书》等)

16.巧忠良相

中国有一句古训,叫做“忠臣不事二主,好女不嫁二夫”,这听起来好像是很难辩驳的。然而,中国的古语实在太多,与上面那句话相对的名言就有“良禽择木而栖,良臣择主而事”。二者针锋相对,给人以是非难辨之感。其实,各种事情都不是绝对的。三国时期的关云长应该是义的典型了,曹操许以高官厚禄,送去美女金钱,想笼络于他,可他不为所动,只想寻找结义兄弟刘备,最后千里送嫂,历尽艰难曲折,终于找到了义兄刘备。关云长之所以被后人歌颂敬仰,主要是因为人们把他看做是一位道德英雄,是“义”的化身。这“义”就是千金一诺,“言必信,行必果”。从人的品德修养上来说,讲究“义”或是“义气”,应该是一种美德,无论如何,信守诺言,维护正义的君子总比反复无常、唯利是图的小人好;但话又说回来,如果一切都为了“义”,不知通权达变,不知为了“大义”而去牺牲个人的“小义”,那就很不足取了。所以,孟子就针锋相对地提出:“言不必信,行不必果。”孟子当然不是教人胡说八道,他是说为了“大义”可以放弃所谓的“信”和“果”,用今天的话来说,就是既要坚持原则,又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

其实在中国历史上,这样的例子是非常多的,但最突出的,莫过于唐代的名臣魏征了。

魏征,生于北周时代的静帝大象二年(580年)。其时,天下大乱,他出生于书香世家,父亲是一位博学多才的人,曾经出仕隋朝,做过地方官,但很早就去世了,所以,魏征年轻时候的家庭生活十分清贫,但他胸怀大志,总想干出一番事业来,于是就刻苦读书,勤奋学习,在学问和政治才干上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当时正值隋炀帝荒淫无道,天下英雄豪杰纷纷起兵反隋。魏征先是参加了元宝藏的起义军,但又觉得看不清楚天下大势,心中茫然,不知所从,便出家当了道士,以避一时之乱。后来,另一支起义军的首领李密非常赏识他,很快派人把他请去,让他掌管军中的文书,这时的魏征已经三十八岁了。

在李密的军中,魏征的地位很低,没有任何发言权。当时,李密的瓦岗军声势浩大,占领了隋朝最主要的粮仓——河南的洛口仓、回洛仓和黎阳仓,并开仓救济饥民,使起义军发展到了全盛阶段。然而,隋朝大将王世充据守洛阳,对起义军展开了拼死抵抗。魏征清醒地看到了起义军中的许多不足,曾经主动进谏说:“起义军虽有重大胜利,但伤亡也很大,军中费用紧张,储备有限,且赏罚不均,不宜于同隋军硬拼硬打。目前之计,在于深沟高垒,以待敌军粮尽,等敌军撤兵,再行追击,可获大胜。”李密决定速战,大军列营而不设垒,被王世充火攻加奇袭,惨遭失败。经此一役,瓦岗军彻底覆灭。

李密被迫率残部投降了李渊,开始他尚受重用,后来渐被冷落。李密心有不甘,又到洛阳一带招抚旧部,重新起兵,反对李渊,不久,即兵败被杀。

魏征认为李唐政权较有前途,就向李渊请求前去招抚李密的旧部,取得了很大的成功。后来,他在征得了李渊的同意之后,以国君之礼安葬了李密,并为李密撰写了《唐故邢国公李密墓志铭》,把他比作垓下失败的项羽,意即虽然失败,也还是一位大英雄。魏征如此评价李密,竟不怕李渊的追究。对李密,魏征也不以屡次被拒纳正确建议为忤,而是实事求是地描述其一生,这种态度和精神得到了时人和后人的赞扬,并没有人指责他背叛李密,投降李渊。后来,魏征又受到起义军首领窦建德的器重和胁迫,在其军中历时一年半,随后,窦建德、王世充被李世民打败,魏征就又与人一起再次投奔李渊。

魏征原先招抚李密旧部有功,但被胁入农民军中一年半,再度归唐后就很难被重用。太子李建成听说魏征既有才华又有才能,就把他找来,给了他一个管理图书经籍的小官,叫做洗马。在这一阶段,魏征虽有文名,实际上并未发生多大的作用,只是给李建成提过一个建议,让他带兵去攻打不堪一击的刘黑闼,既可建立军功,又可暗结豪杰,太子采纳了他的建议,结果取得了圆满的成功。

李唐政权把握天下大势之后,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之变”,杀死了哥哥太子李建成、弟弟齐王李元吉,自己当了太子。李世民也知道魏既是李建成的心腹,又非等闲人物,就立刻召见了他,责问他说:“你为什么挑拨我们兄弟间的关系呢?”魏征没有巧言机辩,而是据理回答,他说:“人各为其主。如果太子早听信了我的话,就不会有今天的下场,我忠于李建成,又有什么错呢?管仲不是还射中过齐桓公的带钩吗?”

李世民听他说得既坦率又有理,尤其他举出了管仲射小白的历史故事,自己不能显得没有气度,就赦免了他,并封他为主簿,至此魏征结束了他不得其主的生涯。

李世民即位为皇帝不久,就提升魏征为谏议大夫,这真是得其所哉!唐太宗善于听取别人的意见,成就了魏征的名声;魏征敢于犯颜直谏,促成了唐太宗善于纳谏的性格。魏征的进谏和唐太宗的纳谏同样名垂青史,这在中国历史上是绝无仅有的。

谏议大夫的职责是专门向皇帝提意见,这是个很奇特的官,既无足轻重,又重要无比;既无尺寸之柄,但又权力很大。而这一切都取决于谏议大夫的意见皇帝听还是不听。唐太宗任命魏征为谏议大夫,表现了唐太宗对他的才能的认可和对他本人的信任与尊重,后来又把他提升为尚书丞,就更能使他随侍左右,时时处处提醒规劝自己了。

在政治方面,魏征坚决主张怀柔招抚,反对镇压。当时,太子李建成的部下遍布全国,“玄武门之变”过后,人心惶惶,许多人准备造反。魏征向李世民建议说:“要不计私仇,对他们要以公处之,否则杀之不尽,有无穷之祸。”李世民听信了他的话,就派他为特使,给以便宜行事的权力,让他去太子势力较为集中的河北一带安抚人心。魏征到了河北,见到两辆去长安的囚车里面装着“玄武门之变”中逃走的李建成的部下。魏征说:“我离开长安以前,朝廷就已下令赦免了李建成和李元吉的部下,如今又把他们逮捕,岂不是自食其言、失信于人吗?如今,我来招抚还恐怕人家不愿相信我,怎么能把人押送长安呢?临行的时候,太宗让我便宜行事,把李治安和李思行放了,让他们跟我一起去招抚别人,一定会有很好的效果。”众人都很同意魏征的意见,于是就放了那两个人,并给唐太宗写了报告。魏征用正确的做法,很快就安抚了河北一带,出色地完成了任务。唐太宗很赞赏魏征的做法,也就越发器重他。

在治理国家的方略上,魏征主张轻徭薄赋、休养生息。他认为,隋朝灭亡的教训在于扰民太多,国家赋税极重,徭役繁多,以至民不聊生。“静之则安,动之则乱。”因此,在整个贞观年间,朝廷的赋税和徭役都不算太重,这是贞观年间社会安定、经济发展的基本保障之一。

同类推荐
  • 回首那盏明灯:品味中国哲学经典

    回首那盏明灯:品味中国哲学经典

    本书选取了众多国学典籍里面最具知名度,也最具永恒生命启示意义的20部哲学经典,对之进行了原汁原味的品读。
  • 读哲学

    读哲学

    本书是解读中国哲学和西方哲学的经典力作,内容涵盖中外著名哲学大师的传世力作,所传达的哲学思想和指导意义可谓是最权威、最丰富的。书中以国内外众多哲学家的著作为主,深入分析人性、生活、事业、社会等几方面的意义与精神,本书虽讲哲学,但并不枯燥乏味,书中语言生动质朴,逻辑性极强,具有很高的阅读价值,其中的理论指导意义是通俗易懂,很容易使读者产生共鸣的。本书可谓是集众家哲学理论为一身,读者每天阅读一篇,久而久之必能获益匪浅。
  • 论语·孟子

    论语·孟子

    《孟子》记录了孟子的语言、政治观点(仁政、王霸之辨、民本、格君心之非、民贵君轻)和政治行动。
  • 厚黑学

    厚黑学

    作为闻名于世的学府,哈佛大学培养了许多名人,他们中有40位诺贝尔奖获得者、8位美国总统以及各行各业的职业精英。哈佛之所以能成为世界上最著名的大学之一,关键不在于它传授给学子们多少知识和智慧,而在于它教授给人非凡的思维能力。思维能力和方式是能锻炼出来的。《哈佛学生最爱玩的逻辑思维游戏(精选版)》精选了哈佛学生历年来最热衷的逻辑思维游戏,这些题目不仅设置巧妙,提供了快速拓宽思维广度、挖掘逻辑潜能的方法,而且绝对好玩,让你越玩越有趣!越玩越入迷!越玩越聪明!
  • 孟子(中华国学经典)

    孟子(中华国学经典)

    孟子是鲁国贵族孟孙氏之后,出世时,家道已衰落,是没落贵族的后裔。据说他的父亲名激,在孟轲很小的时候就去世了,孟轲的主要由母亲抚养成人。孟母很重视对孟子的教育,历史上广泛流传着“孟母三迁”、“孟母断机杼”的故事,足见其良苦用心“。在母亲的精心教诲下,孟轲度过了充实的少年时代。 本书是继《论语》以后最重要的儒家经典,记述了孟轲一生的主要言行,突出地记述了孟轲主张仁义、反对暴政和武力兼并的政治思想,以及“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民本主义思想。全书语言生动,比喻深刻,论证有力,文章气势雄伟,在我国历史上具有重大影响。
热门推荐
  • 独家盛宠之刁蛮娇妻不好宠

    独家盛宠之刁蛮娇妻不好宠

    16岁的慈希,只因年少无知,任性妄为,遭人陷害,然而被带着面具的他救下,他给了她重生,她只是一眼,便陷入他的眼眸,无可自拔,不知姓名身份,整整找寻他五年。而他却只是个无心之举,转眼便忘记。五年间,她一直追逐他的脚步,可当她要追上时,他却再次走远。他,无人不知无人不晓的冷酷神秘白氏集团总裁,一次误会,与慈希相遇,他闯进她的世界,她闯进他的心,他想宠着她,爱着她,可她爱的另有其人?一次次错过,一次次伤害,到最后才发现,她爱的是是“他”还是他?
  • 说吧,生活

    说吧,生活

    邬荔从表面上看小日子过得非常幸福,她的丈夫是一个小官员,前景光明,但作者关心的是她的内心情感所遮蔽和压抑的部分。她与小学同学岳不唯一直保持着友好关系,他们在清醒的意识中也只是把他们之间的关系处理成友好关系,但在她内心的某个角落,还藏着她对这种友好关系的另一种念想。这就是邬荔偶尔感觉到的“心里有个地方一软”,“心里有个地方细细地疼了一下”。
  • 都市神师

    都市神师

    林帆45度仰望天空,叹了口气,他终于确定了,自己被一只狗坑了。看着这个没有一丝灵气的世界,想想那个揍自己不断的老爸,林帆有种想死的冲动。但是他能死吗?能!地球离了他还会转吗?会!等等.....谁在接话?林帆向身后看去,当他看到一个全身雪白的小狗时,怒气直冲云霄,大吼一声:“死狗,拿命来!“
  • 年少轻狂之四季轮回

    年少轻狂之四季轮回

    这是一个莫名其妙的世界,意外来到这里,冷血少女与热血青年,战争一触即发!
  • Tom Swift & his Electric Runabout

    Tom Swift & his Electric Runabout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大方广佛华严经普贤行愿品别行疏钞

    大方广佛华严经普贤行愿品别行疏钞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抗日战争之最强军魂

    抗日战争之最强军魂

    一九三七年,卢沟桥一声枪响,旧中国国破山河碎,民不聊生。张和平,本是宛平县,一少年,然国破家亡之下,觉醒军魂。从此一步步走向抗日战场,留下了一个个传奇。
  • 霸道尊王:丑颜魔妃

    霸道尊王:丑颜魔妃

    神秘少女莫名穿越,废物丑颜又何妨。一张银月面具倾倒天下少男少女,赤红眼瞳魔界象征。呆萌耍宝她在行,绝情嗜血也是她。妖王是她哥哥,尊王是她男人。他说:“阻挡你前进的人,由本尊为你清除”。他说:“女人做本尊的娘子可好,本尊愿放弃一切陪你走遍这天涯海角”。她抬头犹豫道:“看在你这么诚心的份上,我考虑考虑,没办法身边美男太多,一时间不好决择啊!”他一头黑线眼里却是宠溺。
  • 墨城庵

    墨城庵

    这是一部反映改革开放以来偏远农村发展变化的作品。通过一系列的矛盾冲突,记录农村土地承包以来一件件重大变革,揭示深层次的社会矛盾和问题。作品以改革开放大潮中的偏远农村为背景,以遗落在梦中的小村落——墨城庵村为原型,通过对一群生活在大山深处普通老百姓先后两代人或精或粗或明或暗的刻画,记录他们的拚搏奋斗和爱恨情仇,艺术地再现了老百姓最真实的山村生活,以及基于成家立业的使命感,对于发家致富的渴盼,对于变革的恐惧和迷茫,基于勤劳勇敢的传统,对于贫困落后的挣脱与改造,揭示了不同理想信念和人生态度支配下不同的改造生活或被生活改造的人生轨迹,塑造并完善了李明存以及李夏阳、李建文、李小翠等一个个鲜活……
  • 仇化情缘

    仇化情缘

    人与妖、一场误杀带起两人的爱恨情仇。“你不能放了他们吗?你要杀的是我!为什么要连累他们!”“帮你的就是我的仇人!”“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