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2167600000042

第42章 金融激流(13)

改革是目的,而上市是手段。但市场仍然关注上市时间表。银监会指引要求,两家试点银行应抓紧进行不良资产的处置工作,在2004年年底前提交对责任者的初步报告。在3月12日前后,两行还分别非正式地、但准确地传递了及早上市的意愿,比较保守的说法是明年。倘当真按此时间表推进,而据此动向,又要真正落实国务院部署,我们在2004年中应当看到的是中国银行业一场波澜壮阔的改革。这是一场只许成功不许失败的改革。

-2004年第6期-

银行改革与上市,哪个该有时间表

商业银行为筹备上市积极重组、暴露问题自然是好事,但出现问题后当需直面现实、反思教训、评估改革成效、继续推进改革。一意盯着“上市时间表”,最终很可能适得其反。

张恩照出事的消息,是在人代会结束前夕传出来的。

虽然中国建设银行2005年3月16日的董事会坚称这位建行董事长的去职系“个人原因”,但海内外业界普遍认为绝不止于此。目前,种种舆论对建行是否能上市、是否应当继续上市、什么时候上市议了又议;新任建行一把手郭树清上任伊始便强调上市准备不能耽误,盖因“张恩照风波”起。

现实相当残酷。作为中国商业银行改革的重要部署,无论外界还是建设银行、中国银行自身,一直将上市看得重之又重;两行上下也一直是踌躇满志,摩拳擦掌;虽然口头上称“上市没有时间表”,事实上心中有一本明账,两行对今年内上市可谓志在必得。然而元旦过后不久,中国银行即曝出黑龙江分行河松支行行长高山携款失踪要案;两个月后,又有建设银行董事长张恩照去职风波发生,使人对两行的上市资格与可能性再度质疑。

当前,诸多目光聚焦于两家银行,特别是建设银行下一步的上市策略,有一种强烈的意见仍然认为“宜早不宜迟”。我们对此不能苟同。

应该承认,高山与张恩照两起事件几乎同时发生,确实相当巧合。但两人分属中国改制已有年余的中行和建行,一为最底层的支行长,一为最高层的董事长,显示中国国有商业银行长期存在的两大根本问题——法人治理结构和内控制度尚未得到有效解决。商业银行为筹备上市积极重组、暴露问题自然是好事,但出现问题后当需直面现实、反思教训、评估改革成效、继续推进改革。一意盯着“上市时间表”,最终很可能适得其反。

这牵涉到选择什么样的上市策略。过去,不少中国国有企业上市特别是海外上市,最初声声强调稳妥渐进、重在重组,但是,往往走到一定阶段,便转为快攻快打,急于登陆股市。我们认为这种激进策略是极不妥的,实践中很容易导致严重的负面激励。因为上市必须满足境内外证券监管当局的要求,而过分赶进度、抓任务,国有银行很可能通过粉饰财务报表、突出盈利能力、隐藏结构性弱点等方式赢得发行资格。而所有的粉饰必然导致投资者预期的全面高涨,这就加大了经营者永续经营的难度,往往陷入除了加大粉饰力度而别无他途的经营困境。“安然事件”即此类情况的典型。

主张激进上市策略者所坚持的技术理由为抓住“资本市场的窗口”,而积极的辩护词则为“上市可以倒逼改革”。其实,具备市场常识的人都明白“窗口常开常关”的道理。而且中国企业上市境内外股市的种种前例早已表明,投资者通过资本市场对上市机构实施激励是有条件的,资本市场本身并不能造就良好的法人治理,唯良好的法人治理有助于发挥资本市场的资源配置作用。国有商业银行当然可能通过上市筹得巨资发展成为更为庞大的银行,但如何使之成为有效率的银行,则有待于扎实的内部改革和整体金融生态环境的改变。希图借上市逼出改革大获全胜的局面并不现实。

当然,我们主张上市不搞既定时间表,并非主张银行改革本身没有时间表。恰如我们不主张激进的上市策略,却也认为改革本身应当重点突破而非一味渐进。2004年1月中央宣布注资中行和建行以来,广大公众对两行改革热忱以待。不过直到现在,除了大张旗鼓地转制为股份公司、二度剥离不良贷款、更换高级管理人员,人们还没有观察到国有银行在组织架构、经营方略、人力资源、市场开拓乃至金融产品创新方面的实质性举动;因而,在一年之后甚至无从评判每一项改革步骤所取得的成效,遑论为等待中的另两大国有银行提供成熟的、可供参考的试点经验。这种情形本身便足以使人们对改革进程倍加关注。

因而我们主张,尽管上市可以不需要时间表,但改革本身应有精确严格的预算安排、步骤设计和后评价机制。银行改革必须细化其年度目标,或在内控机制、或在经营成果、或在经营者选拔上,使人们可以看到富有意义的实质性变化。换言之,银行改革需要建立更为严格的目标责任制。既然全体公众已经为国有银行支付了450亿美元,那么作为委托人,无疑希望看到起码的预算执行情况汇报。在这里,公众期待的绝不仅是450亿美元外汇储备的“保值增值”,更重要的是巨额投入所换取的逐步健康起来的银行体系。

-2005年第6期-

中国银行IPO凯旋之后

当此之时,投资银行家们尽可以在中行IPO凯旋中继续陶醉,但中国银行业的改革者当倍加清醒。

2006年6月初的香港资本市场,洋溢在中国银行(香港交易所代码:3988)上市成功的喜悦之中。特别是到了6月7日,中国银行以15%的高比例执行超额配售权(“绿鞋”,英文称green shoes),使融资总额达到罕见的112亿美元之巨,更引致市场的狂喜与喝彩。目前,中行正挥师北上,将于6月底以前在A股市场再度融资约200亿元人民币;以目前之热度,几乎可以肯定其将是马到成功。

欣喜是必然的。但在欣喜之余,业内一些有识之士也发出了预警:只要不忘银行改革的最终目标,就应当承认此次IPO无论如何凯旋,都万不可“以上市论英雄”。即使从1997年中国移动(香港交易所代码:0941)算起,中国内地超大型国有公司在国际资本市场弄潮也已近十年,早已领教了市场的波谲云诡。如果以为银行的改革重组因上市成功而完结,则“乐极生悲”遭遇市场惩罚的殷鉴并不遥远。我们对这种忧患意识深感认同。

应当承认,中行此次IPO的确是资本市场上的成功案例。尽管上市前数年中丑闻迭出,战略引资也并不顺利,但中行确实为上市作了相当充分的准备。以当年中银香港(香港交易所代码:2388)上市重组的经验为参照,中行在两年前获注资启动重组之初,就明确提出“重在重组”的思路,并未单纯追求上市时间表。以问题暴露引致的压力为动力,中行在筹备上市之时,亦能坦荡地直面现实,在招股书中充分披露了潜在风险。如此积极主动之举,加之有中银香港在高管震荡后励精图治、资本回报率达18%的业绩成为范例,有中国银行品牌的广泛影响为助力,使这家银行在招股中受到了投资者的格外垂青。

资本市场的“窗口”也在关键时刻豁然开启。当前全球经济正处于持续性低通胀带来的流动性过剩状态中,新兴市场投资再度出现热旺局面。在国际投资者眼中,全球新兴市场最为活跃的地区当属中国,而在中国的诸多投资板块中,金融股又与GDP增长最为相关,且较之已经高位运行的资源股、3G未定影响下的电信股等更具成长性。因此,金融股即成为投资中的避风港。交通银行(香港交易所代码:3328)、建设银行(香港交易所代码:0939)上市以后,这一趋势更为明显,包括中国人寿(香港交易所代码:2628;纽约交易所代码:LFC)和平安保险(香港交易所代码:2318)在内的金融板块均取得不俗的表现。有此大背景之后,又逢此次中国银行上市前夕,中国央行宣布贷款加息而存款利率不变,此番息差扩大更被投资界视作“上帝送来的礼物”。由是,中行认购时出现了万人空巷的热卖场面,在久违此景的香港市场可谓盛况空前。

当此凯旋之际,投资银行家们尽可以继续陶醉,但中国银行业的改革者当倍加清醒。因为资本市场尽管充满激情却也极具理性,公司基本面永远是投资者心中的重中之重。具体到此次中国银行国际配售,虽认购超过20倍,但对冲基金占了相当比例,其对冲套利的投机需求相当彰然,本身就为其今后的市场风险埋下了伏笔。期待上市后的中行或较早上市的建行一路走好,最终成为市场上如同花旗、汇丰般的大蓝筹,方是改革者的心之所想。欲实现这一愿望,还有待中行和建行真正建立起并不逊色于国际同行的内部机制,真正成为有效率、有国际竞争力的大型商业银行。

中国银行业的改革耗资之巨、历时之久、所系之大,诚为“背水一战”,并未预留失败的空间。此战如何求得全胜,金融界近来最时兴的说法是“以上市促改革”。其实促或不促,还取决于行业对于市场约束力的认知和敏感度,否则,“无知者无畏”的情形仍会发生。往昔中国大型国有企业在上市前励精图治、粉饰一新,上市后艰于改革、政息令弛的局面并不鲜见;虽然受到资本市场的一再教训,但或归于外因,或不以为意,仅少数经多年颠簸后能有所感悟。较之这些企业,如中行、建行之上市重组,组织、机构和人事方面的手术更小,单纯财务重组色彩更重,上市后深入重组的任务只有更为艰巨。如果回避银行内部机制的深层次问题,单靠规模扩张追求短期利润回升,基本面疾患发作仅是迟早之事。资本市场在最初的笑脸相迎之后,今后的翻脸无情将备显残酷。

中行在此次长达627页的招股书中,有3页多详述了开平支行、黑龙江两分行和北京等地的分支机构挪用公款共达7.37亿美元的事实,足证银行内部机构重组和流程改造挑战巨大。近年来,从王雪冰、刘金宝到赵安歌、梁小庭等一系列中行高管落马的事实,更使人难忘其治理结构的根本性缺陷。直陈事实后,市场等待的是其上市后重组的承诺真正兑现。资本市场早有谚语:“上市就是下地狱之始。”之于中国银行业,结束狂喜心态,严肃对待“地狱之旅”,正是当务之急。唯如此,才能看到希望的明天。

-2006年第12期-

如何看待人民币汇率问题

中国这样的大国,独立的货币政策是必然选择,而资本自由流动不仅方向已明确且步子已迈开。

美国财长约翰·斯诺2003年9月间的亚洲三国之行,被视为当前国际经济活动中的大事。颇有议论在说斯诺来华的目的是压迫人民币升值。斯诺此行的最后一站是泰国,要参加APEC财长会,而此次会议,也有舆论认为是压迫人民币升值的一朵阴云。

在这种舆论背景下,我们面对的是两个问题:一是中国面对国际压力应当如何做出重大经济决策;二是人民币汇率究竟是否能自由浮动或有管制地浮动,在浮动中按市场规则升值(或贬值)。

两个不同的问题有两个不同的答案。

对前一个问题,国内一致主张中国应独立决策。

中国自亚洲金融危机以来采取紧盯美元的汇率政策。现在美元对世界其他主要货币走低,人民币也随之走低。同时,人民币同美元相比也同样存在一定程度的被低估。一旦同美元脱钩,人民币就会全面升值。2003年年初,海外分析一般认为人民币应升10%~15%,而最近以来普遍估计是20%~30%,足见升值压力之大。

当前,国际上例如美国、日本和其他一些国家有许多看法,认为人民币价格过低影响了其他国家的经济,影响了公平竞争,所以希望通过舆论、外交或其他手段“压”人民币升值。这些看法并不是很有道理,同时,中国在作出反应的时候,还是应主要从自己的经济状况出发独立决策。中国作为一个发展中的大国,不可能与美欧日等发达国家的经济周期保持同步。中国经济进行结构性调整的压力也很大,很可能难于应付本币全面升值的局面。升值对出口和金融体系的挑战使人深为担忧。

于是,中国作出了当前要稳定汇率的战略选择。相信这一做法有利于本国经济,也有利于周边国家地区的经济稳定。汇率稳定本来并不意味着不作任何调整,但种种舆论,谈多了有时就走了样,甚至可能出现了一种偏向,仿佛人民币是永远不能升值的,一升值就要大祸临头;仿佛中国稳定汇率是一种简单的政治选择,外国越压越要顶住,否则就是守不住防线。这种认识误区是必须矫正的。

于是,就要谈第二个问题,人民币究竟应当实行什么样的汇率体制?能不能升值?

当今世界上主要有三种汇率体制,即自由浮动汇率、有管制的浮动汇率和固定汇率,其中主要市场经济国家普遍实行自由浮动汇率。中国自1994年外汇改革以后,一直实行有管制的浮动汇率。至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后,再被迫改成盯住美元的政策,实际上成了固定汇率。

应该承认,这种盯住美元的办法本身不利于资源配置,终究是要改革的。中国不宜在固定汇率的框架下调高汇率,但从中长期看完全可以扩大浮动幅度,严格些说是恢复有管制的浮动汇率,让人民币按市场规律升值(或贬值)。这是必要的,而且是必然的。其实,尽管选择了盯住美元,但中国从未宣布过固定汇率,而温家宝总理8月5日在会见美国花旗集团管理委员会主席鲁宾时已经说明:“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的、单一的、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符合中国的现实国情。”可见决策层心中非常有数。

按主流经济学基本定理,一个国家(地区)在固定汇率、资本自由流动和独立的货币政策三者之中,只能取其二(蒙代尔“不可能三角”)。中国这样的大国,独立的货币政策是必然选择,而资本自由流动不仅方向已明确且步子已迈开。因此,从长远看,中国根本无法选择固定汇率。

事实上,就是在当前,由于人民币升值的压力,固定汇率已经与独立货币政策出现明显冲突。因为央行必须将市场上多余的外汇买进来,这就相应增加了货币供应量;而目前中国经济出现过热的迹象,又需要降低货币供应速度。加之全球化环境中资本管制成本过高,大量“热钱”因升值预期涌入中国,更增加了货币总量。因此,固定汇率已经给货币政策的独立性带来了影响。

同类推荐
  • 大数据:你的规划是什么

    大数据:你的规划是什么

    本书以颠覆性科技为主题,文章包括颠覆商业世界的十个趋势、扬帆海外:中国国企的世界梦、关乎2500亿美元: 如果中国不能填补高技能人才缺口、地方政府融资模式探讨、本土车企如何实现“中国梦”?等。作者为麦肯锡全球各分支机构的董事和顾问等。本书可供中国企业高管和相关研究人员参考、阅读。
  • 幽默图解经济学

    幽默图解经济学

    GDP、CPI、通货膨胀、失业率、附加价值、边际效应……这些耳熟能详的经济名词深深地影响了我们的日常生活,但经济学究竟学什么?你是否真的了解它?本书把经济学还原为生活,让你以更经济、有效率的阅读方式读懂经济学,了解经济学的本质,并轻松地掌握尽可能多的经济学知识。你会发现,原来经济学可以这么有趣、好玩、幽默;经济学可以这样改变我们的日常生活!笑着学,躺着学,玩着学……从现在开始,向板着面孔的经济学说再见!
  • 转轨时期中国货币政策不同作用渠道的效应研究

    转轨时期中国货币政策不同作用渠道的效应研究

    本书探讨了转轨时期的中国货币与产出的关系,货币政策的利率渠道效应,我国的信贷渠道效应,城乡二元分割条件下货币政策对农业部门的经济效应等。
  • 开店成功案例:小店经营致富榜样

    开店成功案例:小店经营致富榜样

    本书以介绍开店实践案例为主,适当穿插开店理论的辅导。内容涉及餐饮业、服装家居业、文娱休闲业、零售业,以及大学生开店、夫妻开店、下岗人员开店等,集中体现开店中的热点难点问题。
  • 全球性博弈

    全球性博弈

    本书以人性讨论为基准,分别研究了中国以及国际社会中的典型国家,重点分析了大量时代性问题,使读者对中国有了一个更加全面的认识;也让读者对全球化的本质有了非常深刻的认识和理解。作者以人性的讨论开篇,给全书奠定了一个哲学伦理的基调。在这种基调的基础上对中国和国际进行了全方面的透彻解读。中国篇中,作者针对中国国情,详细深入地剖析了中国的政治制度,经济科技,文化体育等等诸多问题,在未来,现在,过去三种层次的透视中给读者展现了一个更加全面真实的中国。国际篇中,作者详细讲述了美、日、俄、新、韩、印等国,对各国的政治制度和基本国情进行了全面深入地挖掘和阐述,生动形象地展示了全球化的过程。
热门推荐
  • 星际之战神

    星际之战神

    原力,基于生命磁场技术发展出的超自然力量;配备高科技武装、操纵原力的特种战士被称作尖兵,是星海战场上的终极兵器。世界大战的烽烟过去百年,人类与异族、变种生命的斗争仍在持续,而更深的暗流还在人类世界内部酝酿,这时,一个被遗弃的试管婴儿,在一座人类视线之外的荒岛上悄然出生……
  • 武极神话

    武极神话

    武路尽头我为尊,极古穷今主争锋。神威盖世镇八方,话不虚传动九天。天地三界,浩瀚无尽,百族林立,群雄争霸。热血激烈的天骄对决,绚丽多彩的武术碰撞,一位位天之骄子,强势掀起,如星辰般绽放光辉。一位来自星尘大陆重生于天界的青年,能否在这个乱天动地,却精彩绝伦的热血世界,谱写出一曲属于他的神话之歌?武之极,动天地,破苍穹,创神话…………武道之路,谁主浮沉?
  • 血染武道

    血染武道

    天下之内,唯有四种人为天下至尊!人类之首,持人祖玉玺审判天下万物!仙人之首,握天帝诏书破妄天下虚幻!魔族之首,提天魔神笔篡改天下万事!妖族之首,端妖神砚台指使天下气息!四种天下唯一神器。无数人、仙、魔、妖为之疯狂!一幕幕勾心斗角、无尽杀戮,皆尽于此!最后四位至尊凭借着神器的力量,才发现,我们的世界原来………………
  • 婚伤

    婚伤

    最边缘的人群,你想象不到的困难、自卑、自尊、与坚强
  • 重生祸国

    重生祸国

    她用无双智计助他得了太子之位,却在他权利滔天之时,落了个瞎眼、畏罪自杀的结局。重生在懦弱侯府嫡女的身躯中,恶仆欺主、娘死爹狠,她抖了抖蘸墨的笔,温婉笑了笑:“莫急,犬类杀之...麻烦,不若令其丧家。”书一帘锦帛,布一片江山,卫昭垂眸嫣然:“死了便罢,可惜重活,你可要守稳你的太子之位了!”
  • 古扇诡事

    古扇诡事

    2009年的初夏,爷爷过世了。遗物里有一把古色古香的折扇。这把扇子因为年代的久远,纸张已经发黄。正面是一副仕女图,不知什么年代的,上面没有落款和印章,画着几个古代女子在林间漫步,看起来非常高贵。但自从我拿回这柄扇子,每天晚上都会梦见画中的侍女,她说她是仙子,还要做我的妻子!醒来后我总觉得浑身无力,仿佛大病初愈……这柄古扇里究竟有怎样的秘密?
  • The Rights Of Man

    The Rights Of Man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重生之大科学家

    重生之大科学家

    一个穿越故事。一个研究生穿越到清末的故事。一个物理学研究生穿越到清末创办大学的故事。最初,他只想活下去,只想传播自己的知识。清末民初,救国图存是社会的最终问题,任何一位中华子弟都肩担此责,不容推卸。如何救国?这是每一个有良知的知识分子必然要思考的问题。学术救国?教育救国?实业救国?……历史的浪潮推动主人公,一步一步前行;他也努力挣扎,试图改变一些东西。本文宗旨:有yy,有限yy。普通读者群:211099249。VIP读者群:211103902一群、211105082二群。欢迎加入
  • 间国

    间国

    来到不是已知历史的朝代,他想平凡的活着,他知道怎么避免都避免不了在封建朝代下的阶级压制,所以在他平凡的十四年里,他成了临安的解元。
  • 别把话说死,别把事做绝

    别把话说死,别把事做绝

    本书从多个角度出发,结合古今中外的大量经典事例,全面深刻地阐述了社会生活中为人做事的双赢之道,帮助读者了解并掌握为人处世的方法和窍门,构建良好的人脉,营造和谐的交往和生存环境,从而享受惬意快乐的人生。留有余地,才能万事做到均衡、对称与和谐;留有余地,才能做到进退自如、挥洒且从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