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21597200000006

第6章

【经文】

时韦提希被幽闭已,愁忧憔悴,遥向耆崛山,为佛作礼,而作是言:“如来世尊,在昔之时,恒遣阿难来慰问我。我今愁忧,世尊威重,无由得见。愿遣目连,尊者阿难与我相见。”作是语已,悲泣雨泪,遥向佛礼。

未举头顷,尔时世尊在耆崛山,知韦提希心之所念,即敕大目犍连及以阿难从空而来。佛从耆崛山没,于王宫出。时韦提希礼已举头,见世尊释迦牟尼佛身紫金色,坐百宝莲花。目连侍左,阿难侍右,释梵护世诸天在虚空中,普雨天华,持用供养。

时韦提希见佛世尊,自绝璎珞,举身投地,号泣向佛白言:“世尊,我宿何罪,生此恶子?世尊复有何等因缘,与提婆达多共为眷属?唯愿世尊为我广说无忧恼处,我当往生,不乐阎浮提浊恶世也!此浊恶处地狱、饿鬼、畜生盈满,多不善聚。愿我未来不闻恶声,不见恶人。今向世尊五体投地,求哀忏悔,唯愿佛日教我观于清净业处。”

【注释】

如来:佛陀“十大名号”之一。梵文意译,音译为“多陀阿伽陀”、“答塔葛达”、“怛佗仪多”等。“如”即“真如”、“如实”,指佛所说的绝对真理。“如来”意指循真如之道,来达到对佛的觉悟(即“圆满正觉”)。《成实论》卷一“如来者,乘如实道来成正觉,故曰如来”。《大智度论》卷二十四载:“如实道来,故名如来”。分“应身(化身)”、“报身”、“法身”三种。“应身如来”,指应机示现,以化众生。即根据渡化众生的需要,随时依据当时的情形变化的形象;“报身如来”,指乘如实之道,来成正觉。所以,若迷时背觉合尘,则名如去;悟时背尘合觉,则名如来。“报身”指以“法身”为因,经过修习而获得的佛果身;“法身如来”,谓“无所从来,亦无所去,故名如来”。“法身”指释迦佛的本性。

阿难:全称“阿难陀”,梵文音译。意译“欢喜”、“庆喜”等。佛陀十大弟子之一。据《佛本行集经》卷十一、《五分律》卷三、《中阿含经》卷八等记载,为释迦牟尼叔父斛饭王之子、提婆达多之弟,释迦牟尼的堂弟。相传生于佛陀悟道之夜,佛陀回国时即跟随出家,侍从释迦佛达25年之久,故闻听佛陀演说的佛法最多,又长于记忆,被称为“多闻第一”。据《增一阿含》卷三记载,阿难“知时明物,所至无疑,所忆不忘,多闻广达,堪忍奉上”,被誉为“第一比丘”。据《涅经》卷四十载,阿难具足八不思议,它们是:1受特别之请待,不往施主之家,往必与众共;2如来之衣,虽故物不受之;3见佛以当见时;4见女人不生欲心;5听法不再问;6知佛所入之定;7知众会之得益;8知佛所说之法。释迦牟尼逝世以后,在第一次结集时,由他负责并诵出经藏。

雨泪:泪如雨下。

莲花:莲花为一种夏季开放的花。佛教传说,佛陀释迦牟尼本是天上的菩萨,下凡降生到迦毗罗卫国净饭王处。降生前,净饭王的宫廷里显现出八种祥瑞,百鸟群集在王宫顶上鸣声相和,四季花木一同盛开,尤其是池中突然开放出大如车盖的莲花。王后摩耶夫人得到预感,退入后宫,凝神静思,这时,菩萨化作一头六牙白象来入胎……后来释迦牟尼得道,每当他传教说法时,就以“莲花座”为座,以“莲花坐势”为姿,两腿交叠,足心向上。

在以后的传播发展中,佛教与莲花的关系更为密切。观世音菩萨来去乘的是莲花座,寺庙中的佛、菩萨的雕塑也多半离不开莲花,不是高踞莲花座上,就是手持莲花注目凝思;佛教经典中,莲花也频频出现,《妙法莲花经》就以莲花题名,象征教义的纯洁高雅。《杂宝藏经》中载有“莲花夫人”的故事,说到雪山仙人的女儿端正殊妙,步步生莲花,被国王发现,纳为王妃,人称“莲花夫人”,后生五百子皆为大力士;在佛教艺术中,莲花的题材也颇多见,古印度阿旃陀壁画中就有一幅名为《持莲花的菩萨》。我国敦煌、云冈石窟也有大量的莲花图案,龙门石窟中还有一窟名为“莲花洞”。我国佛教有以莲花命名的宗派,如颇有影响的净土宗又称“莲宗”等等。可见,莲花是佛教的象征。

其实,印度自古就有爱莲之风。那儿气候炎热,人们自然喜爱绿荫碧水,试想,在骄阳当空的大地上,忽而望见一泓碧水,水面上绿叶如玉盘,托着迎风摇曳、丰姿绰约的莲花,该是多么赏心悦目,清新喜人。佛教初创时以莲花为喻,一是为了迎合民俗的爱莲心理,以便形象地弘扬佛法,吸引信徒。二是因为佛教认为,现实世界一片秽土污泥,主张有志者努力修行,不受污染、超凡脱俗,达到清静无碍的境界。这种出世人格与出污泥而不染、洁身自处、傲然独立的莲花有着天衣无缝般的契合,所以佛教以莲花为象征也就在情理之中了。

此处所说莲花,非在俗世,乃为佛陀所乘之莲花,即“莲花座”。

释:指“帝释”,亦称“天帝释”、“帝释天”,音译“释加提桓因陀罗”,略称“释提桓因”。“释迦”意为“能”,是姓;“提恒”意为“天”;“因陀罗”意为“帝”,合称“天帝”。原为南亚一带神话中的最高天神,后被佛教引入,封为利天(即三十三天)天王,成为佛教护法神之一。

据佛教称,地球上空总共有28层天,利天为欲界六天之一。第一层天叫四天王天,在须弥山山腰的四周围:东天王——持国天王、南天王——增长天王、西天王——广目天王、北天王——多闻天王。第二层天叫利天,在须弥山顶上,这一层天的天王就是释提桓因。他的城廓八万由旬,名善见城,帝释居于是中,四周有山峰,各广四百由旬,每峰有八天,它们是:善法堂天、山峰天、山顶天、喜见天、天钵私它天、俱吒天、杂殿天、欢喜园天、光明天、波利耶多天、险岸天、谷崖天、摩尼藏天、施行天、金殿天、曼形天、柔软天、杂庄严天、如意天、微细行天、歌音喜乐天、威德轮天、日行天、阎摩那沙罗天、连行天、影照天、智慧行天、众分天、曼陀罗天、上行天、威德颜天、威德焰轮光天、清净天,是为三十三天。

据传,帝释力能劈山引水,掌握雷雨。其原为一平常女子,因目睹迦叶佛入涅而发大愿,要建塔供养迦叶佛。助其建塔的还有32个女子。凭此善业而做了利天天王,其下属还有32天,各天天王即那32个女子。

另《大日经》卷一记载:“初方释天王,安住妙高山,宝冠被璎珞,持跋折罗印,及诸余卷属,慧者能分布。”同疏卷五:“于东方五顶之南当画因陀罗释天之主,坐须弥山,天众围绕,首戴宝冠,身披种种璎珞,持跋折罗,及诸余卷属,谓舍指夫人及六欲天等。”传说,释迦降生时,他化为七级金阶,让释迦缘阶而下,然后又在左前方引路。形象作女后像,后面跟随着三位天女,其中一侍女持华盖,另一位手托莲花盘,又一位双手拿山石盆景。亦有作少年帝王像的。

总之,关于帝释的传说很多,在佛教中地位比较特殊,在佛经中出现的概率也很高。

梵:婆罗门教、印度教名词,意为“清净”、“寂静”、“离欲”等,被认为是修行解脱的最后境界,是不生不灭、无所不在的最高实体,也是宇宙的最高主宰,被封为婆罗门和印度教之创造神,与湿婆、毗湿奴并称为婆罗门教和印度教的三大神。

经中的“梵”指“梵天”。“梵天”,亦称“大梵天”,是梵文“婆罗贺摩”的意译。由“梵书”中的“梵”的概念演化而来。认为世界上的万事万物都是“梵天”创造的,被称为始祖。据《摩奴法典》载,他出自“金胎”(梵卵),把卵壳分成两半,创造了天和地,然后又创造出十个生主,由他们完成其他的创造工作。据说,他原有五个头,一个不幸被湿婆毁去,剩下的四个头面向四方;有四只手,分别拿着“吠陀”经典、莲花、匙子、念珠或钵。通常坐在莲花座上,坐骑是一只天鹅或由七只鹅拉的一辆车。由于他既创造世界及世界上的一些美好的事物,也创造魔鬼、灾难等,所以在三大神中地位并不高,崇拜者也不很多。妻子是娑罗室伐底。目前印度只有拉贾斯坦邦的普希伽尔有一个崇祀他的庙。佛教产生后,被吸收为护法神,成为释迦牟尼的右胁侍,持白拂;此外,他还是色界初禅天之王,称“大梵天王”。称号很多,其中最著名的是“原人”。

诸天:“诸”即“许多”。佛教总共有28层天,前6层为四天王天、利天、夜摩天、兜率天、化乐天、他化自在天。加上人间四大部洲(南瞻部洲、东胜神洲、西牛贺洲、北瞿卢洲)和地下的无间地狱,总称为欲界。“欲”包括淫欲和食欲两种,此界为有情者的住所。

中间有18层天,佛教根据禅定的深浅粗妙,将之分为4级,即四禅天:1初禅三天——梵众天、梵辅天、大梵天。2二禅三天——无量光天、光音天、无量少光天。3三禅三天——少净天、净天、遍净天。4四禅九天——福生天、福受天、广果天、无想天、无烦天、无热天、善见天、善观天、色究竟天。总称“色界”。“色”为变碍或示现义,相当于物质的概念,但并非全指物质现象。佛教认为,色界之人只有人的形体即身体,而无欲,为已离食、淫二欲的众生所居住。

最后4层天为空无边处天、识无边处天、无所有处天、非想非非想处天,总称“无色界”,所以此四天又称“四无色”,位居色界之上,为无形色众生所居。此界据说无宫殿国王、众生无身体,惟以心识住于深妙之禅定。

欲界、色界、无色界,就是佛教中常说的“三界”。此三界皆处在生死轮回的过程中,是有情众生存天的三种境界,所以,又称此三界为“迷界”,认为从中解脱达到“涅”,才是最高理想。事实上,它是佛教根据自己的善恶报应的理论和禅定修习勾画出来的。据称,修习“四静虑”(即“四禅天”)者死后可生色界;反之,不进行这种修习禅定或达不到一定程度者,死后生欲界;修“四无色定”者死后生无色界。

以上“三界”28层天中,每层天又有许多子天,如利天四面就有32天,所以有“诸天”之说。有的经典也称“无量诸天”。

雨:音,动词,原意是“下雨”,此处意为“落下”。

供养:佛教用语。亦作“供施”、“供给”。佛教称以功德和种种资具等供给、资养三宝(佛、法、僧)为“供养”。资具指食物、药品、衣物、香花、文具等。供养可分为许多种,所谓三种供养指利、敬、行;所谓四种供养则为饮食、卧具、衣物、汤药。但最常见的还是法供养和财供养这两种。以食物、药品、香花、衣物等实物供养佛、僧的称作财供养;以修行、利益众生、弘扬佛法等方式供养的称作法供养。法供养又分为7种:1修行供养:依照佛所说的去做,信守诸种戒律,笃信修定,又以慧学为上。2利益众生供养:礼佛也好,供养也好,都是为了广种善根,所修善根是为了求得福报,但如若能将此获得福报的功德回向施于广大众生,那将是大功德。佛教认为,这也是一种法的供养。3摄受众生供养:“摄受”,意为“接受”、“摄持”,用今天的话说,就是团结众生,鼓励他们追求佛教真理,从而把他们从俗世的烦恼苦痛中解救出来。4代众生苦供养:出于大悲心而为众生受苦。5勤修众生供养:坚持不懈地修善以增进功德,一心一意为了有情众生得到快乐。6不舍菩萨业供养:发菩提心,修六度万行的菩萨业,为的是以般若智慧教导众生,以方便法门诱导、开化众生。7不离菩萨心供养:求智慧、求觉悟,修行大功德,这一切都是为了回向给世间有情众生,使他们早离苦海,证得涅。

宿:本意为“隔夜”、“隔时”、“旧时”。此处意谓“过去世”。一般与“缘”连用,组成“宿缘”,意谓现世的遇合,都与宿昔因缘有关,并非偶然,故名。佛教将人的存在分为过去,现在、未来三世。《宝积经》卷九十四载:“三世,所谓过去、未来、现在。云何过去世,若法生已灭,是名过去世;云何未来世,若法未生未起,是名未来世;云何现在世,若法生已未灭,是名现在世。”就众生来说,现在的生存为今生,前世的生存叫前生,命终之后的生存叫来生。佛教认为,世间的万事万物都处在因果报应中,都由因缘而定。今生的、现世的一切际遇,都是由前生的所作所为(造业)而定,即由所谓的宿缘而定;今生的一言一行又影响来生的际遇。以此劝化众生皈佛行善,勿行恶事。

复:即“又”。

因缘:梵文音译。指得以形成事物、引起认识和造就“业报”等现象所依赖的原因和条件。其中起决定作用的原因和条件叫“因”,起间接辅助作用的叫“缘”。《维摩诘经·佛国品》鸠摩罗什注:“力强为因,力弱为缘。”僧肇注“前后相生,因也;现相助,缘也。诸法要因缘相假,然后成立。”《摩诃止观》卷五:“招果为因,缘名缘由”《止观辅行》卷一:“亲生为因,疏助为缘。”因缘是佛教理论的根本,《楞严经疏》卷一:“佛教因缘为宗,以佛圣教自浅至深,说一切法,不出因缘二字。”《俱舍论》卷六:“因缘合,诸法即生。”佛教中称这种“因缘所生法”为“缘起法”、“缘起说”。

“缘起说”是佛教的独创理论,也是早期佛学的重要部分。佛教以此来解释说明世间万事万物(包括人)发生、发展、灭亡等等现象的原因。“缘起说”的基本命题是:“此有故彼有,此起故彼起”;反之,“此无故彼无、此灭故彼灭”。意即,世界是普遍联系的,没有孤立存在的现象;任何现象又都处在生灭变化中,没有永恒不变的事物,所以,现象的产生及它们间的联系变化只有在一定条件下才能引起,即“缘起”。由此,引出佛教“缘起因果说”及业报轮回等重要教义,像“十二因缘”就是佛教用“缘起”说解释人生本质及其流转过程的理论。

此处所谓“因缘”指称释迦牟尼的“宿缘”。

忧恼:即“烦恼”。《唯识述记》卷一释曰:“烦是扰义、恼是乱义,扰乱有情,故名烦恼”,亦称之为“惑”。泛指与佛教宣扬的宁静、“涅”境界相对立的一切思想观点和精神情绪,是佛教对扰乱众生身心、使发生迷惑、苦恼等精神作用的总称。据《俱舍论》卷十九载:处于潜在的尚未现行的烦恼,名为“随眠”;正在现实中发生作用的烦恼,名之为“缠”,亦通称为“漏”。佛教认为,烦恼是“苦”的直接根源,是业报轮回的总因,名“诸有本”。

烦恼的分类很多,主要有根本烦恼和随烦恼两种:根本烦恼又称“本惑”,指一切烦恼的根本或核心,包括1“贪”——贪欲、贪爱。对于众生自身及其赖以生存的物质条件,产生爱乐贪迷。2怨恨。仇怨可恶的境界和抱怨、损害他人的心理。3“痴”——愚痴,愚昧无知。对于一切事理,愚痴迷暗,不求解真相。也称为“无明”。了解事理的真实称为“明”。4“慢”——傲慢。恃己之长、骄傲自负。5“疑”——怀疑、疑虑。对佛教义理犹豫不决,心存疑义。6“恶见”,违背佛教义理的错误见解。《成唯识论》卷六:“此贪等六性,是根本烦恼摄故,得烦恼名。”另外《俱舍论》卷十九将“慢”分为7种、9种,称为“七慢”、“九慢”;将“恶见”又分为五种恶见,称“五钝使”,其他五根本烦恼称“五利使”,合称“十随眠”。

随烦恼又称“随惑”,与根本烦恼相对。指伴随根本烦恼而起的烦恼。《俱舍论》卷二十一载:“此诸烦恼亦名随烦恼,以皆随心为恼乱事故,复有此余异诸烦恼,染污心所,行蕴所摄,随烦恼起故,亦名随烦恼;不名烦恼,非根本故。”小乘佛教说一切有部将随烦恼分为19种,据《俱舍论》记载,它们是:1放逸——放荡纵逸,不防烦恼,不修善法。2懈怠——对于修善断恶的佛教修持不努力。3不信——不相信佛教三宝佛、法、僧。4沉——指昏沉蒙昧的精神状态。5掉举——使心轻躁浮动的作用。6无惭——对于所做的坏事、所犯的过错不感羞耻。7无愧——对于所做过错坏事,在他人面前不感惭愧、也不害怕。8忿——暴怒,对于现前的逆境,愤慨交怀,暴怒不已。9覆——隐瞒遮护自己的过错恶业的心理。10悭——对于财物的吝啬心理。11嫉——对于他们的长处和成功产生嫉妒的心理。12恼——愤恨恼怒。13害——损害他人的心理。14恨——怨恨心理。15谄——矫揉造作、阿谀曲媚,以掩饰自己过错的思想和活动。16诳——贪图私利而欺骗他人的思想和行为。17——依持自己的长处,骄矜自恃,倨傲凌人的心理。18睡眠——心处于昧、不由自主的状态。19恶作——亦称“悔”,指对先前所做恶业的追悔心理。其中,前5种属“大烦恼地法”,第6、7种属“大不善地法”,第8—17种属“小烦恼地法”,最后两种属“不定地法”。

法相宗将随烦恼分为20种,它们是除去《俱舍论》中所说的“睡眠”和“恶作”,加上失念——对曾经历过的事和所修善法不能明记在心。散乱——对于所接触的境界,心思散乱,不能专注集中。不正知——对于所观察的境界的错误认识。称二十随烦恼。《成唯识论》卷六:“唯说二十随烦恼者,谓非烦恼,唯染粗故。”

往生:佛教用语。佛教净土宗认为,具足信(相信、信心)、愿(情愿、心愿)、行(修行),一心念佛,与阿弥陀佛的愿力感应,死后能往西方净土,化生于莲花中。《无量寿经》卷下:“诸有众生闻其名号,信心欢喜,乃至一念至心回向,愿生彼国,即得往生住不退转。”《法华经·药草喻品》:“即往安乐世界阿弥陀佛大菩萨众围绕住处,生莲花中宝座之上。”有的信徒认为,大彻大悟者,可以随意往生十方净土。佛教净土宗信徒还经常持诵有“往生咒”。此咒也用于超度亡人。古印度佛教学者世亲还专门著有《往生论》,全称《无量寿经优婆提舍愿生偈》,又称《净土宗》。此书依据《无量寿经》所阐述的教义,作五言四句二十四行的偈颂,并对偈颂一一解释。宣传演说阿弥陀极乐净土的庄严,劝人修持礼拜、赞叹、作愿、观察、回向五念门。认为人死后可往生净土。成为净土宗所依据的基本论书。

阎浮提:全称“南阎浮提”,为“南赡部洲”之旧译,意译“秽树”、“胜金”。佛教四大部洲之一。“阎浮”即“赡部”,树名;“提”意为“洲”。据说,此洲盛产赡部树,位于须弥山南面咸海里,所以称“南赡部洲”。此洲便是我们俗世众生所居住的地方。据《俱舍论》卷十一,该洲形状如车,南边三由旬半,其余三边各两千由旬,中有金刚座,“一切菩萨,将登正觉,皆坐此座”。

浊恶世:即“浊世”,为“五浊恶世”之略称。“五浊”,梵文意译,亦译“五滓”。“浊”、“滓”意为“污秽、浑浊不洁净”。佛教用语。“五浊恶世”是佛教对现实世界的一种看法,认为现实世界很污秽,为“五浊”所充盈,到处都充满了烦恼痛苦。这“五浊”是劫浊、见浊、烦恼浊、众生浊、命浊。

劫浊:佛教认为,现实世界中各种各样的灾难从未间断,每一中劫之坏劫,充斥着大火灾、大水灾、大风灾等等大灾难;而每一小劫之末,还会发生饥馑灾、瘟疫灾、刀兵灾等各种各样的小灾难,人的寿命忽增忽减,身体状况时好时坏等等。总之,劫难充盈世界,故称“劫浊恶世”。

见浊:指众生所持的邪恶见解或错误见解。共分5种:1我见:佛教认为,诸行无常、诸法无我,世间一切皆因缘和合而生,本质上都是虚幻的、空的。但世间众生却偏偏执着于我,由“我见”这种错误的见解生出自私自利之心,造出种种罪业来。2偏见:旧时亦称“边见”,即不正的见解。例如,认为这个世界上的众生,做人的终是做人,做畜生的终是做畜生,此生此世的所作所为与来世无关,不相信恶有恶报、善有善报,这就是一种偏见。由此偏见而影响人的一言一行不依佛理,从而造出种种不善业,使世界污秽不净。所以“偏见”也是见浊之一。3戒取:即假借佛之名制定戒规,使不明真相之人守此戒规而误入邪道。更有甚者,则以此作为生财之道,收取不合理的钱财。4见取:指固执己见而生出种种事端。5邪见:指种种不合正当道理的见解。以上这五种见解都可束缚一个人,使之难以通晓佛理,无法依佛理修行,误入邪道,造出恶业。

烦恼浊:共分5种:1贪——贪心。世间许多恶事都源于人心之贪。2——惊诧、愤怒。碰到不称心的事就发脾气,不能忍耐。3痴——愚妄不通事理,糊里糊涂不分是非黑白。4慢——傲慢无礼、骄傲自大。5疑——疑惑心。以上5种皆可乱人心思,使人多生许多烦恼,难以清静。故而为“烦恼浊”。

众生浊:佛教认为世间众生摆脱不了六道,生生死死轮回不已,即使在好一些的人道,也要受生、老、病、死等八大苦,更不用说轮回到畜生、饿鬼、地狱这三恶道了。

命浊:即人的寿命短暂,时时都有结束的危险。

佛教认为,在以上“五浊”中,第一种“劫浊”是由后面四种浊造成的。认为,生在娑婆世界的众生,无法脱离这五浊。若是生在西方极乐世界,就没有成、住、坏、空空各种劫,也无大三灾、小三灾,这样就不存在“劫浊”;生在极乐世界的众生,都有正当的见解,故无“见浊”;他们身具智慧、心念清净,故无“烦恼浊”;相处在一起的皆是声闻、菩萨,不受六道轮回之苦,所以无“众生浊”;那儿众生之寿命无边无量,故无“命浊”。西方极乐世界没有以上五种污秽不净,浑浊不清,所以又被称为清净土。

地狱:佛教名词。梵文“那落迦”之意译,亦译“不乐”、“可厌”、“苦具”、“苦器”等。为佛教六道(地狱、饿鬼、畜生、阿修罗、人、天)中最恶道,是惩罚众生罪孽之所。地狱分类甚多。据《俱舍论》所讲,地狱主要有三大类:1属根本地狱的“八大地狱”(“八热地狱”)及“八寒地狱”。2属近边地狱的“十六游增地狱”。3属孤独地狱的山间、旷野、树下、空中等处的地狱。

有名的“八大地狱”即隶属于阎王的八座地狱,传说位于佛教所称的南赡部洲地下极深处。亦称“八热地狱”。据《俱舍论》卷八、十一和《大乘义章》卷八载,它们是:1等活地狱:罪鬼在此受种种砍刺剐捣之苦,他们手上都长着又长又锋利的铁爪,互相怒目相视,彼此想毒害对方,常常舞动铁爪搏斗,互相残杀,皮肉碰上便坠落下来,不久又长出新肉,循环折磨。或者遭斫刺磨捣。昏死后又被凉风吹醒,再受酷刑、活而不死。故名“等活地狱”。2黑绳地狱:此中狱卒用黑铁绳牵来罪人,称量其体重身长,然后按其长度斩锯劈割。接着恶风吹来,再用热铁绳将罪人之身捆缚,使之皮臭肉烂、骨焦髓沸、痛苦万端。3众合地狱:以众兽、刑具等配合,一起施于罪人,使之觉得所有的苦楚一起袭来。4号叫地狱:又称叫唤地狱,据说在这个地狱中,有烧着沸汤的大镬。罪人一到此地,狱卒即将其投入镬中烹煮,使之苦不堪言,发出凄惨的叫唤声。5大叫地狱,亦称大叫唤地狱。据说在这个地狱中,有热铁。已受过沸汤烹煮的罪人,被风吹活,狱卒再将他捉到热铁中煎熬,使之极端痛苦,大声叫唤。6炎热地狱,又称烧炙地狱,罪人在此备受热暑折磨如置火中。另有一种说法是将罪人置于用铁筑成的城中,以大火烧之,烈焰熊熊,其中被困的罪人定会被烧烤得皮肉糜烂,痛苦万端。7大热地狱。在这个地狱中,酷热异常。罪人被遍地烈火包围,皮肉模糊,内脏焦烂。8无间地狱,又称阿鼻地狱。罪人在此地狱不停地受到酷刑,没有间隙,故名“无间地狱”。据诃梨跋摩的《成实论》载,“无间”有5种“一者趣果无间,二者受苦无间,三者时无间,四者命无间,五者形无间”。以上“八大地狱”分别为“十殿阎王”中之第二至第九殿阎王掌管。每一大地狱下又各设有“八炎火地狱”、“八寒冰地狱”。

与“八大地狱”相对应的“八寒地狱”,集中了各种各样闻所未闻的酷寒,其间罪人所受之寒苦不雅于八大地狱。

所谓的“十六游增地狱”,指八寒八热大狱。据传,这种地狱每狱有四门,每门各有四小狱。罪人押解至此,依次游历各个地狱,让其痛苦转增。它们是:1黑沙地狱。2沸屎地狱。3铁钉地狱。4饥饿地狱。5渴地狱。6一铜镬地狱。7多铜镬地狱。8石磨地狱。9脓血地狱。10量火地狱。11灰河地狱。12铁丸地狱。13釿斧地狱。14豺狼地狱。15剑树地狱。16寒冰地狱。

除此以外,还有常说的“十八层地狱”等等,都是极尽恐怖痛苦,使人不寒而栗,毛骨悚然,不敢作恶行凶,这正是佛教地狱设置的目的:即警示世人,使之一心为善,多做善事,否则死后会遭受痛苦。东岳庙有一副对联说得好:“阳世奸雄,忍心害理皆由己;阴司报应,古往今来放过谁?”

饿鬼:梵文“薜荔多”、“闭丽多”之意译。为行不善者入地狱后的一种轮回,属六道之一。据说种类甚多,总的特征是:形象多为饥饿苦楚之态,或腹大如鼓,空空如也;或咽喉细如银针,骨瘦如柴。无人为他们举行祭祀,使之常受饥饿。常居于阎魔王所辖的地宫、阴间、或山洞、坟地等处,可怖可怜。

五体投地:又作“五轮投地”、“五体投诚”。指双手、双膝和头一起着地而行的大礼。原为古印度最恭敬的一种致敬仪式,后为佛教沿用。“五体”又称“五轮”,指人体的右膝、左膝、右手、左手、头五个部分。《资持记》卷下三之二“五处皆圆,故名五轮;四肢及首,名为五体。轮则别指五处,体则通目一身。”《四分律行事钞》介绍了如何行五体投地大礼:“地持当五轮至地作礼,《阿含》云:‘二肘二膝顶名轮也,亦云五体投地。’先正立已合掌,右手褰衣,屈两膝已,次屈两手以手承足,然后顶礼,起顶头次肘次膝,以为次第。”在佛经中,经常有佛弟子及信徒向佛行五体投地大礼的记载。如《楞严经》卷一:“阿难闻已,重复悲泪,五体投地,长跪合掌,而白佛言。”后常常用以比喻心悦诚服或佩服到了极点。《梁书·中天竺国传》:“今以此国群臣民庶,山川珍重,一切归属,五体投地,归诚大王。”有时也指称跪拜。

【译文】

韦提希被幽禁后,整日忧心忡忡,日渐憔悴。她便遥向耆崛山对佛行礼,请求说:“如来世尊啊,过去您经常派阿难来慰问我,现在我忧愁苦闷极了。世尊您德高威重,我不敢奢望能见到您。希望您能派遣您的大弟子目犍连和阿难二位尊者来与我相见,帮助我。”说完,悲痛欲绝,泣不成声,泪如雨下,向着佛的方向行礼不止。

就在她行礼还未抬起头来的这一瞬间,远在耆崛山中的释迦牟尼佛已经知道了韦提希心之所念,马上派遣目犍连和阿难从空中而来。佛自己也离开了耆崛山,出现在幽禁韦提希夫人的王宫中。这时,韦提希礼佛始毕,刚一抬头,就看见显现为紫金色身的释迦牟尼佛坐在百宝莲花中,左边侍立着目犍连、右边侍立着阿难,帝释、梵天以及诸天的护法神在虚空中护卫,满天的宝花如雨一样纷纷落下,供养于佛,为佛持用。

此时,韦提希夫人看到了世尊,赶快摘下璎珞宝冠,向佛行五体投地的大礼,哭泣着说:“世尊啊!我前世做了什么样的孽,要受报应生得如此恶毒的儿子?世尊,您又因什么样的因缘,才与提婆达多这种恶棍成为亲戚?只希望世尊能为我详细解说无忧愁无烦恼的境界,我要往生这样的去处,再也不喜欢呆在南赡部洲这样的有五种浊恶的现实世界中。在这浊恶的世界里,地狱、饿鬼、畜生充斥,背弃天理、违逆人伦之事比比皆是。但愿我的未来世不会再听到邪恶之音,不会再见到邪恶之人。我现在在这里向佛行五体投地的大礼,求世尊佛您哀怜于我,接受我的忏悔。只愿佛用您那阳光般的佛法智慧,开启引导我观想清静的去处。”

【说明】

一、此节经文为别序的第三段,述说被幽闭宫中的韦提希夫人难遣愁绪,便向佛释迦牟尼诉说以求解脱的过程。

二、关于地狱,这里再做一些说明。地狱思想是人类宗教所共同具有的。西方的基督教主张,不信仰上帝、不信仰耶稣基督,并不思悔改者,死后会入地狱(亦称炼狱),在那里永受惩罚;伊斯兰教认为,不信奉真主安拉,作恶多端的人,会被真主在末日审判时打入火狱,接受极其可怕的惩罚;我国民间在佛教传入以前已有了人死后下入黄泉的说法,后来则相信人死后,要经过十殿阎王的审理问案,每一殿都设置有不同的地狱和刑罚;道教也有十殿之说,并有138所地狱;而印度早在佛教产生以前就存在着关于地狱的说法。但由于地域、时代、文化背景以及宗教信念等的不同,各民族、各宗教对地狱的描述和看法也各异其趣。

佛教对于地狱的描述,初见于《杂阿含经》卷四十八,谓有大火赤红的地狱。对其详尽的分门别类的叙述,见于《长阿含经》第十九、《立世阿昆云论》、《杂阿昆昙心论》、《大昆婆沙论》、《俱舍论》、《涅经》、《瑜伽师地论》、《大智度论》等。

佛经中叙述到堕地狱的例子也不少,早期佛教认为,犯了杀父、杀母、杀阿罗阿、出佛身血、破和合僧的五逆重罪者,会堕地狱。例如,佛的堂弟提婆达多及其追随者就被堕入地狱。后来渐渐演变成为凡是做错了事,不论轻重,都有可能下地狱之说。但在我国,特别是佛教净土宗,认为做错了事、甚至是犯有五逆重罪,只要临命终之时,具足十念“南无阿弥陀佛”,不但不会堕入地狱,而且还会因佛力加持而往生净土。

同类推荐
  • 佛教唯识宗大师窥基

    佛教唯识宗大师窥基

    唐代是中国佛教的鼎盛时期。高僧辈出,译师荟萃,著书立说,创宗立派,家家阿弥陀,户户观世音,佛教发展成了中国传统文化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其中,著名高僧窥基法师为佛教文化做出重要的贡献。他是初唐名将尉迟敬德之侄子,是唐代佛教高僧玄奘大师的高足弟子。窥基聪慧颖脱,过目不忘。躬事玄奘,独得嫡传。学富五车,辩才无碍。切问近思,新意迭出。勤奋著述,有“百部疏主”之誉,尤其是继承玄奘事业,为开创唯识宗做出了重大贡献,是佛教唯识宗的创始者,被尊为唯识宗二祖。本书就窥基的功业作一专门介绍,不当之处敬请方家指正。
  • 奇山:佛教道教名山

    奇山:佛教道教名山

    本书分为山西五台山、四川峨眉山、江西龙虎山和四川青城山等四部分,内容包括:佛教的传入和灵鹫寺、清凉山佛教的极盛时期、藏传佛教的传入和兴盛、画中姑娘幻化的峨眉山、大上清宫中的百神传说等。
  • 听圣严法师说佛

    听圣严法师说佛

    佛教倡导的慈悲心、放下、舍得、包容、上进等观念,永远是我们应该深思并奉行的人生准则。在浮躁、琐碎、焦虑的现代生活中,能让人从中寻得自己的一间静温禅房,让心灵得到宁静。鉴于此,笔者将法师对佛理的解析编撰成册,让更多人聆听法师的教诲。本书从弘一法师李叔同的对禅理的精辟见解入手,深层挖掘其中蕴含的生活哲理,并用一些经典故事加以阐释,让人们在一种轻松、愉悦的状态下,品味到禅带来的心灵洗涤与智慧指引,解除疑惑,透悟人生。
  • 处世:济群法师讲人生的经营与管理

    处世:济群法师讲人生的经营与管理

    世间的风光,有时一阵风就吹光了。有人拼命催着自己成功,结果把自己摧残了;有人拼命催着自己享乐,结果把自己摧毁了。要用无所得的心做事,才能和解脱相应。《处世》是济群法师对日常生活中人们追求外物的态度的指导。现代的人,有太多的浮躁和不安。如何正确对待财富、物质、名利、情感?如何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世界观?健康幸福的生活准则是什么?快乐的根源又是什么?《处世》给出了明确的回答和方向。
热门推荐
  • 天想世界

    天想世界

    世间万物皆有两面,光明与黑暗,罪恶与正义,幻想与现实...事物似乎只有这样相互对立才能够维持着微妙的平衡,然而创世者却像是有意要开一个小小的玩笑,将原本对立的两者糅合在一起,光明与黑暗交错,幻想与现实并存。既非真实,亦非虚妄,即为天想世界。
  • 再世魔皇

    再世魔皇

    异界大陆,人人带有胎痕。剑型则为剑士;皇冠者必成枭雄!而他,那扭曲的形状,竟和魔王的一模一样!然而命运抉择,无法更改!当魔界大军涌入人间大陆,生灵涂炭的炼狱被撕开裂口!无主之族誓要找到能够领导他们的王者!人生的十字路口已经出现,迷茫的少年被推向何方?
  • 极品小白脸

    极品小白脸

    昔日闻风丧胆的战神,却在阴谋和权力的战斗之中成了牺牲品,在繁华的大都市中本想着过自由的生活,哪知却是身不由己,一场场的阴谋,权力之争铺天盖地的席卷而来,不得以出手,在金钱,美女,权力错综复杂的人生舞台上大显身手。这里妹子如云,帅哥扎堆,总有一款适合您。
  • 龙脉九重境

    龙脉九重境

    龙脉少年,偶得特殊修炼功法,从此走上巅峰之路。仙丹自练,神器自造,符箓克妖,阵法封魔,御万兽军团,一步一步称霸九界,成为傲视群雄的尊者。什么权力、什么美人,只要他想要,就没有他得不到的!哼,哥就是这么拽!
  • 丧葬文化

    丧葬文化

    “中国文化知识读本”丛书是由吉林文史出版社和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组织国内知名专家学者编写的一套旨在传播中华五千年优秀传统文化,提高全民文化修养的大型知识读本。金开诚编著的《丧葬文化》为丛书之一,系统全面介绍了丧葬文化相关知识。《丧葬文化》中优美生动的文字、简明通俗的语言、图文并茂的形式,把中国文化中的物态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精神文化等知识要点全面展示给读者。
  • 教育学

    教育学

    教育学是以教育现象、教育问题为研究对象,归纳总结人类教育活动的科学理论与实践,探索解决教育活动产生、发展过程中遇到的实际教育问题,从而揭示出一般教育规律的一门社会科学。教育是一种广泛存在于人类社会生活中、有目的培养人才的活动,教育学的研究具有客观性、必然性、稳定性、重复性、现实性、辨证性、科学性。
  • 极品小医师

    极品小医师

    七星诡针传人秦川为找有缘人来到都市,凭借逆天医术,来拯救深陷水火之中的人们。医生会武术,美女站不住。少年神医都市行,医德仁心救苦难,名扬天下传四海。
  • 双王御袖

    双王御袖

    女特工意外穿越到异时空的深宫后院,成为一名毫不起眼的小宫女,主子软弱可欺,众妃明争暗斗,皇帝强势专制,精明阴狠,她本选择冷眼旁观,无奈形势逼人,处处受制,为了生存与尊严,她开始向命运挑战,且看她如何将一枚顽石雕琢成绝世宝玉,且看她如何将一只小兽驯养成天下至尊。
  • 坏总裁无节操索情

    坏总裁无节操索情

    两年前,“夏瑜瑾,你这个卑鄙的女人,你以为怀了我的孩子,我就能爱上你么?妄想!”婚礼当夜,沈云敛狠狠的甩了夏瑜瑾一个巴掌,然后无情的转身离去。两年后,他把她从她和别的男人婚礼上掳过来,捏着她的下巴,命令她:“夏瑜瑾,想要和别的男人再一起,必须先给我生个孩子!”
  • 森林领主

    森林领主

    浮空岛,漂浮大陆,巨兽以及秩序与混乱的交锋,将会慢慢呈现给您。那么,欢迎来到彼岸的幻想世界!一个比较欢乐的妹控的故事。ps:想看快一点节奏的直接看第二卷吧,影响应该不大。ps2:序的话,大家可以先看看那个。ps3:仔细想一想的话,似乎彼岸写的好像是轻小说那一类的东东啊。其实我就是在和你们分享一个我感觉有趣的故事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