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如,当父母正忙着的时候,孩子提出某种要求,许多父母会态度强硬地说:“去去去!没看见我正忙吗?”这样做,经常会打击孩子的情绪,降低孩子的热情。这种方法是不可取的。对付孩子的要求时要运用一点技巧,你可以告诉现在没有时间,但可以在另一个时间满足他的要求,让他先做点儿别的他喜欢做的事情,不过,父母既然答应就要遵守约定,尊重孩子是很重要的。还有,在你拒绝孩子的时候要注意你的口气,一定要温和。据心理学家分析,孩子对自我价值的认识,往往是通过父母对待孩子的态度来判断的。
(3)站在孩子的立场理解孩子
走入孩子的内心,充分体会孩子的心情与感受。这就需要父母多去了解孩子,用引导的方法或用代替的方法让他说出自己的心里感受。比如:温和地请他谈谈他现在的感觉,或说“你看起来好像不太高兴”,“你情绪好像不太好,是吗?”等。孩子会从父母的口里感受到父母的关怀和对他的了解,他会向父母倾诉他的烦恼。在听的同时,父母可用一些语气助词来表明自己是认真地在听他讲话,这会表明父母对他的话也足够重视。这些语气助词和肢体语言最能表达父母对孩子的关怀,让孩子感到父母就是最了解他的人。
在了解孩子,站在他的立场上理解他的同时,父母也要让孩子了解你自己的心情和感受。这时也要注意方式方法,用第一人称来说明问题要比用第二人称好得多,要说出自己的感受而不是责骂他的不对之处。比如看见他将玩具弄得满屋子都是的时候,舍弃“你到底是怎么回事啊?把房间弄得这样乱。”而说:“啊!这个房间真够乱的,它让我感觉很不舒服。”
用后一种方法比用前一种方法更容易让孩子接受。
(4)不要轻易对孩子发脾气
在孩子不听话、不守规矩的时候,父母要忍耐,不要对孩子发脾气。比如:
上街前,父母与孩子讲好了今天不买玩具,可到了商场,他还是吵着要父母给他买,而且还一路走一路念叨,让父母烦得受不了。这时父母千万不要对孩子吼叫:“不是跟你说了吗?今天不买东西,不要再吵了,再不闭嘴就……”父母可以生气,但不要轻易对孩子发脾气。只要父母用眼神和行动来表明自己的立场,孩子是很容易意识到自己的不对的。
不要轻易对孩子发脾气的另一个注意之处,就是父母通常容易由别的事情上迁怒于孩子,以至于很容易因为一点小事就对孩子进行打骂,这种方式很容易伤害到孩子的心灵,当然身体上的伤害就更是难免的了。在这种时候,做父母的最好暂时离开,让自己的情绪平静下来,克制自己,不要发泄完了才后悔。
(5)减少和孩子冲突的机会
如果父母想避免与孩子的冲突,可以做一些自己不希望发生冲突的准备。比如:孩子爱吃糖,而父母又怕糖吃多了对孩子健康有害,不希望他吃得太多,那么,平时就可以将糖果收到孩子不知道的地方,一次拿出一些。这样就不会因为孩子想做与父母不希望孩子做而发生冲突了。
(6)奖惩分明,约法三章
不论什么事情都要先跟孩子讲道理,态度要温和,最好是用劝说的语气。如果孩子实在不听话,可以进行一些小小的惩罚,如让他自己回屋思考,想通了才能出来。一般情况下,孩子很快就会认识到自己的错误,愿意改正。当然,孩子表现好时,一定别忘了给他鼓励与表扬。
9.纠正孩子乱要东西的坏毛病“我要、我要、我要”,这是木木会说“爸爸、妈妈”之后学会的第三句话,从此后就经常挂在了他的嘴边。木木的妈妈一有空闲时间,就带他到街上玩。看到花花绿绿的商品,木木总是伸出小手,嚷着“我要、我要、我要”。木木的妈妈35岁才生了木木,收入也比较丰裕,从来都没有拒绝过木木的要求。
有时候,木木看到别的小朋友有东西,就缠着妈妈非要买一件不可,妈妈不给,木木就躺在地上又是蹬腿又是哭叫,直到妈妈满足他的要求才算罢休。时间长了,木木的妈妈就有点生气,可也没有什么好方法。
孩子乱要东西,被心理学家称之为“给我综合症”。一般来讲,小孩子为了满足自己内心的需求,都会要东西,随着年龄的增长,自制力逐渐增强,能压制自我不合理的愿望,理智对待各种商品的诱惑。但有的孩子却不顾及场合和家庭的经济和心理承受能力,不断地要求越来越多的东西,无论是对亲子关系还是孩子自身的成长都是不利的。孩子之所以乱要东西,主要原因有以下几方面。
①孩子的自制力差。
人人都渴求拥有更多的物质,孩子们也不例外。
②父母过于娇纵溺爱。
在我国,提倡晚婚晚育和独生子女政策,城市里的许多父母一生中只有这一个孩子,对孩子的关爱就逐渐变成了溺爱。把孩子视为掌上明珠,孩子要什么就给他什么。
纠正孩子乱要东西的毛病,父母应采取以下方法。
(1)了解孩子的真正需要,多给孩子一些时间
如果孩子的真正需要是渴望多与父母在一起,那么,无论多么忙,父母都要抽出时间陪一陪孩子,相信父母们都知道,物质的丰富是永远满足不了精神的需要的。与孩子一起做游戏,做适当的家务,带孩子与其他小朋友玩耍,在活动和交往的过程当中,孩子会发现有一些更有意思的事情可以做,会逐渐克服乱要东西的坏习惯,并且还能学会合作,学会关心他人。有时候孩子的要求是合理的,父母要尽量予以满足。
(2)统一口径,说到做到,不要让步
对待孩子乱要东西,家庭中所有成员的态度都要保持一致。一些家庭中除了孩子父母外,还有其他老人,经常出现父母拒绝了孩子的要求,孩子却在爷爷奶奶那里得到了满足的情况,这是一种危害极大的教育方式。作为父母,即使要承担其他的后果也要保证家庭成员的口径一致。如果父母拒绝了孩子的要求,一定要说到做到,千万不能让步,即使在公共场合孩子哭闹也不要可怜他和觉得难为情,父母的意志力是纠正孩子乱要东西的最好办法。
(3)告诉孩子你的决定,并适当表扬孩子
当孩子已经大一些的时候,有了初步的理解力,却依然乱要东西,这时候行为主义式的简单的拒绝已不能解决问题。作为父母需要教会孩子明白一些道理,需要让他明白,是否拥有快乐并不以拥有多少物品来衡量;要任何东西都需要经过慎重考虑;哪些物品是值得拥有的,哪些物品根本没有购买的价值。需要教会孩子如何获得自己真正想要的东西,什么情况下他们将无法获得。当父母与孩子一起时,提前“约法三章”,告诉孩子这一次爸爸妈妈将会给他买什么东西,什么东西不会买,孩子明白父母的决定后,父母就要坚持,不能因为有可能在大庭广众之下难堪而放弃。
10.坚决纠正孩子以自我为中心的心理晨晨在家里是独生子,当然是深受爸爸妈妈、爷爷奶奶的疼爱。从小时候起,家里所有的人都会不约而同地把好吃的、好玩的留给晨晨,晨晨逐渐地变得很“独”。曾经有一次,爸爸下班晚了,实在太饿了,进家坐下后,顺手拿起晨晨的饼干就吃起来了。因为,这些饼干已经买回来好久了,晨晨根本不喜欢吃。然而,晨晨看到后不愿意了,让爸爸把饼干还给他,甚至伸手要到爸爸嘴里去抢,尽管妈妈一再表示第二天一定给他买来更多的,但还是不能说服晨晨,他不仅哭闹,而且还躺在地上打滚,不依不饶的。最后,还是爸爸说带他去吃麦当劳,才阻止了晨晨的哭闹。
晨晨对于他的玩具更是丝毫不让别人碰,邻居家的小朋友金玲来玩耍。看见晨晨的电动火车非常好玩,便忍不住用手去摸摸,并且对晨晨说:“你的火车好神气呀!”说话的过程中,他的眼神中无不流露着对那个小火车的喜爱,谁都能看出金玲是多么希望能玩一会儿。可是晨晨却很小气地将电动火车藏起来了,并且对金玲说:“这个是我爸爸买来让我玩的,你回家让你爸爸给你买呀!”
晨晨的表现就是我们日常所说的以自我为中心的现象。“以自我为中心”是孩子成长发展中出现的一种不正常的心理现象,一味让孩子的这种思维方式发展下去,孩子有可能变成一个自私自利的人,这种人在社会上是不受欢迎的,即使孩子的智商再高、能力再大,也是难以施展的。
要帮助儿童走出以自我为中心,父母需要学习并采取科学的教育方式,在正确认识儿童自我意识发展规律的基础上,建议做以下几方面的努力。
(1)取消孩子在家中的“特殊”地位
要改变孩子的以自我为中心的心理,首先要取消孩子在家中的“特殊”地位,合理满足孩子的需求,让孩子知道自己在家庭中与其他成员是平等的,对孩子不合理的要求,要坚决拒绝,以消除其“以自我为中心”的意识。父母可以通过各种方式使孩子懂得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需要分担共享,并使其懂得应该经常关心他人,而不能让孩子以自我为中心的心理任其发展。同时教育孩子懂得共享为乐、独享为耻的道理,帮助孩子建立群体意识,这样可以使孩子以自我为中心的行为逐渐减少。
(2)运用正确的教育方法
如果孩子从小在家庭中处于中心地位,父母给予太多的关注,那么这个孩子在成年以后并不能意识到自己已经是成人了,而对别人表现出很强的依赖性。只考虑自己的存在,而不考虑他人的存在,只对自己有利的事感兴趣,而对其他事根本不去关心,所以当父母遇到孩子独占、抢夺别人的东西的时候,应认真分析原因,寻找教育对策,给予说服和指导,而不能大惊小怪,更不应责骂孩子自私自利。同时父母要注意自身的言行,给孩子起好的表率作用。
(3)给孩子提供与同伴交往的机会
日常生活中,父母应有意为孩子创设与同伴交往的机会,教育孩子要学会分享,比如当孩子吃东西的时候,教给他要分给别的小朋友;当他有了好玩的玩具时,教给他和其他小朋友一起玩才会有意义。爸爸妈妈最好引导孩子和比他大的孩子在一起玩,这样较大的孩子不仅可以适当带领、照顾他,而且可以培养孩子与伙伴友好合作的意识,教育孩子虚心学习伙伴的长处,尊重别人的意见,珍惜与小伙伴之间的友谊,不把自己的想法强加于人,可以制止他的某些“以自我为中心”的行为。父母帮助孩子从自我的圈子中跳出来,引导孩子设身处地地替他人着想,以求理解他人,并教给孩子尊重、关心、帮助他人,这样才可获得别人的回报,才能体验人生的价值与幸福。
11.帮助孩子正确认识自己,克服自负
孩子抱有自负心理对其成长是极其有害的,父母应帮助孩子正确地认识自己,克服自负。
父母帮助孩子克服自负应从以下几点做起。
(1)帮助孩子学会正确地认识自我
孩子的自我认识受到成人评价的极大影响,这就要求父母在进行评价时要客观、全面,不能只看到其优点,更要指出其缺点,万万不可忽视、缩小甚至帮助其掩盖缺点。对优点要表扬,但要适度。要让青少年意识到作为家庭、学校、社会的一员,理应有合格的表现。父母要提醒自负的孩子在归纳原因时要注意实事求是,要认识到老师、父母、同学的帮助以及一些客观条件的促进作用,切不可把成功完全归功于自己而沾沾自喜。
(2)指导孩子学会欣赏他人
父母应指导孩子学会欣赏他人,以促使其树立良好的“理想自我”形象。
学会欣赏他人才不会自视过高。对于孩子来说,学会欣赏他人并非易事,但只要在日常生活中稍加注意,从点滴做起,慢慢就会做到,从而克服自负心理,比如学会宽容、学会倾听、尊重与理解他人、关心爱护他人等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