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任性有其积极的一面,他们行为的目的性强,同时为了达到目的而同家长或其他人“较劲”的劲头大,持续力强。同时表现出很强的自我独立意识和自信心,好胜心胜。但是,任性可以使孩子主观性强,无论对错,自己想怎么做就怎么做,久而久之就会发展成为不良的个性心理,如一切以“我”为中心,对“我”所需要的别人只能给予和迁就。严重时更会滋生出为达到某种目的不择手段和自私自利的更多不良品质。
对待任性的孩子,家长教育方法特别重要,方法得当,孩子身心就能得到健康发展。家长一方面要保护其性格中的积极因素,不要强扭,把“棱角”磨平;另一方面对消极因素不要放任自流,以免孩子形成不良性格,父母只有细心观察孩子的一言一行,象种植一棵树一样,扭正树干,精心修枝,一定能纠正孩子任性的不良性格。
1.父母纵容孩子,会导致孩子任性
任性是孩子的一种不正常心态,许多孩子为了满足自己的某种需要,往往通过任性来要挟大人。孩子任性,的确是父母所面临的一道棘手的难题。孩子养成这种坏习惯的原因主要有两方面,一方面是因为当孩子向父母提出一些过分的要求时,父母的教育方法不恰当,不是通过耐心说服教育,而是横蛮地加以拒绝。孩子没有明白为什么自己的心愿不能实现,理所当然会任性。另一方面是因为家庭中的成员对待孩子的任性处理方法不一致。比如,当孩子表现得很任性的时候,奶奶和妈妈可能会出于溺爱孩子而尽量护着孩子,而爷爷、爸爸则想纠正孩子这种坏习惯而严厉拒绝。而最后的结果往往是不了了之,孩子毫发无伤。于是,孩子因为有了靠山,往往会变本加厉地任性。
作为父母,一味地顺从孩子纵容孩子,孩子会以为父母会满足他所有的要求,孩子会变得为所欲为,十分任性。
而且,在过分溺爱中长大的孩子,会以自我为中心,自私、无理,不懂得如何与别人合作。
因此,作为父母,一定要注意不要纵容孩子。
请看这样一则实例:
母亲说:“小明,吃饭了。”
孩子说:“今天吃什么?”
母亲说:“煮牛排、米饭。”
孩子:“不,我要到街上吃鱼丸。”
母亲说:“我刚洗完衣服,太累了,明天再去吃,不行吗?”
孩子:“不,我今天就要吃。”孩子又哭又闹,最后母亲屈服了,带他到街上吃鱼丸。
在生活中,有的父母十分溺爱孩子,惟恐他们受委屈。
为补偿孩子,孩子要什么便买什么。结果孩子感到了随要随给的乐趣,不停地要这要那。偶尔遭到拒绝就生气。父母一看到孩子生气,就觉得心疼,只好顺着他的意思去做。最后,父母的这种做法,助长了孩子的贪欲。
做父母的,不可能照顾孩子一辈子,也不可能做到一生中都能满足孩子的所有需求。
所以,做父母要注意:不要应允孩子不停地索求。这样,培养出来的孩子才不会变成一个小暴君,不会变成一个自私的为社会所不容的怪物。
父母要知道,纵容孩子,不但丧失了自己做父母的权利,也害了孩子,为孩子将来的生活埋下了隐患,它会降低孩子的心理承受能力。以后当孩子遇到挫折时,容易产生心理障碍。
在生活中,有很多父母忽视孩子的心理健康,对孩子娇生惯养。
他们认为孩子弱小娇嫩,所以对孩子百般呵护,看到孩子的不良行为,他们便想:“孩子还小不懂事,长大了自然会好。”
这种过分的宽容和迁就,使孩子的坏习惯渐渐形成,当父母发觉孩子的坏习惯时,已很难将它改过来了。
2.不要迁就孩子的不合理要求
今天的孩子,得到了前所未有的爱护、照顾和物质享受,相比父母在童年时的生活,可谓天壤之别。可是,如今的孩子似乎永不知足,他们当中不少变成了“小皇帝”、“小公主”。他们的花样越来越多,层出不穷,令父母难以招架。天上的月亮他要摘,水中的月亮他要捞,年轻的父母有时也会感叹:“我们小时候什么也没有都走过来了,现在这孩子什么都有,却老是不满足。”
其实,孩子的心灵本是一片白纸,他们的思想、行为与父母的思想、教养方式、行为准则息息相关。本来,孩子是没有自立能力的,他的需求很自然要靠父母来满足。可今天的孩子生活在现代社会,他们不仅从父母身上,也从电视上,从大街上,从游乐园中看到这多姿多彩的繁华世界,他们的视野宽广,他们的欲望也变得强烈。而父母们常不忍心拒绝他们的要求,千方百计予以满足,惟恐落在他人之后。可是人的欲望永无止境,小孩亦是如此,甚至更为强烈。不要说以有限的精力、财力、时间去满足孩子无休无止、花样翻新的欲望几乎是不可能的,况且,对孩子的需求全部都予以满足首先就是一种大错误。过于迁就孩子,等于促使孩子养成随心所欲、惟我独尊的不良思想,势必导致他们在日后迈入社会,进入实际学习、工作、交往中碰得头破血流,甚而误入歧途。
因此,在日常生活中,父母不要迁就孩子的不合理要求。对孩子非分的需求理当不要迁就之外,对孩子正当的要求,有时基于家庭的经济条件,或者出于教育孩子的目的,也未必一定全部满足,但是,不要迁就孩子必须讲究方法。小孩虽小,可心里明白,自己所依靠、所依赖的就是父母,轻易、粗暴、简单化地拒绝孩子的需求会导致孩子的心理受到损伤,产生不安全、无所适从的感觉。当父母准备不迁就孩子的要求时,首先要三思,决定之后就把自己的理由坦率认真地告诉孩子,要相信孩子的认知能力,使孩子最大限度地理解自己的做法,让孩子感到父母不是不愿意满足自己的需求,而是自己的要求过分,或者家里的确有困难。促使孩子做到这一步,自幼明白道理与克己节制,心理承受一定的挫折,这对他们今后的生活道路亦是大有裨益的。
有些父母当时不迁就,可是经不住孩子的纠缠,过一会又予以满足,这是最失败的。这样出尔反尔,定会让孩子养成坏习惯,以为通过死缠硬磨的手段就可以达到目的。也有些父母不注意相互之间的通气、默契,爸爸不迁就了,妈妈却迁就了,“爸爸不给,妈妈给”。又或许父母达成一致意见,爷爷奶奶却悄悄地予以满足,当父母提出批评,老人又说这是他自己的积蓄,背后又在孩子面前唠叨,这样不仅会造成孩子心理失衡,误以为父母不疼爱他,说得好听,说什么事情做不到,其实可以办到,只是不愿意为自己花钱、着想。
在教育孩子方面,一些父母在摸索中找到了一些有益的方法。一位名叫许宝珠的母亲在《成功的拒绝》一文中,叙述了她对孩子说“不”的故事——儿子出生后,作为惟一的孙子和最小的外孙,备受我们双方老人的宠爱。渐渐地,独生子女的坏习惯几乎叫他占全了。
三年后,我们有了自己的小家。把儿子的许多坏习惯,特别是乱要东西的坏习惯改过来,成了家政的首要任务。我开始一步步实施策划已久的计划。
那是暮春的一个星期六的上午,丈夫加班去了。早饭过后,在儿子的要求下,我答应带他去逛街。临行前,我跟儿子约定:
只看不买,否则就不去。儿子满口答应:“行!”说实在的,以前我最怕的是带儿子逛商店,儿子的小眼睛一旦扫描到玩具柜台上,不管合适不合适,只要他看中就一定要买。
一路上,看着川流不息的各种车辆,形形色色的人和事,儿子高兴得不得了,叽叽喳喳的小嘴一刻也没停过。到了商城,像以往一样,儿子照例光顾一下三楼的玩具城。由于有约在先,我便放大胆子带他去了。一路逛下来,倒真的没有发生什么事情。突然,一种可以发射子弹的玩具枪引起了儿子的注意,他便缠着我要买。我说不买。这下可不得了了,他顿时大哭起来,边哭边说,别的小朋友都有,只有他没有,不买就回去告诉爷爷奶奶、外公外婆,只要买了他就听话,以后什么也不要……我给他讲不能买的道理,甚至妥协给他买别的玩具,以及他喜欢吃的果冻、饼干。可他根本不理这一套,咬紧牙关一个字——买!并且越哭越凶,最后,索性赖在地上不走了。这时,服务小姐及许多顾客都围了过来:“现在都是独生子女,就给孩子买一个吧。”“玩时注意点安全不就行了。”你一言他一语的,说得我真是尴尬极了,真想一买了之。可是一想起自己的计划,便又横下一条心:不买!我对儿子说:“你走不走?你真的不走?那我走。”我躲在楼梯口,很久才见儿子抹着眼泪跟了出来。见到我,儿子的小眼睛冲我翻了又翻。
回到家里,我开始告诉儿子,他什么样的要求可以得到满足,什么样的非分之想会被拒绝。儿子似懂非懂地听着。
有了这“第一次”成功的拒绝之后,我开始拒绝给他整理玩具,拒绝给他穿鞋子,出去玩时拒绝抱他……并努力引导他自己的事情自己做。渐渐地,儿子的不合理要求、不良习惯少了,生活的自理能力却增强了。
有一天,我对儿子说:“替妈妈把鞋子拿来。”儿子回答:
“妈妈,你不是说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吗?”这小子居然“将”了我一军。看来,教育好孩子确实不是件容易的事,它需要父母用心去探讨、摸索。虽然难,我还是愿意接受这一挑战。
很明显,这位父母的教育方法是值得推广的。父母对孩子提出的一些不正当的要求说“不”,实际上是对孩子的言行负责,是培养孩子健康人格的重要方法之一,是真正地疼孩子。
如果父母对孩子言听计从,从来不说“不”,这是对孩子的溺爱,害处多多。不过,对于孩子提出的一些正当的要求,父母应该给予鼓励。对孩子说“不”过多,会打击孩子的自信心,也不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
3.培养孩子自制力,纠正孩子的无理取闹
小孩子会出现无理取闹的情况,他们常常为一点小事就大发脾气,挑三拣四,大吵大闹,常有不公平感;他们明明知道一些事不该做,却还是做;经常告状,不讲道理……孩子的这些问题让父母感到非常头疼。
吕萌5岁了,正上幼儿园大班。她是一个活泼好动、聪明机灵的小家伙。在家里,爷爷奶奶、爸爸妈妈都宠着她,从不拒绝她的要求,她也很会讨家人喜欢。不过,吕萌有一个坏习惯,就是总爱无理取闹、不讲道理。当她的小脾气上来时,谁都拿她没办法。有时候不知道为什么,她就会大闹不止;她特别挑食,有时候趁老师不注意就把不爱吃的东西偷偷倒掉;她明知道应该同小朋友们互相帮助,友好相处,可还是会抢小朋友的玩具……在家里,吕萌经常把爷爷当马骑,如果爷爷说腰疼不答应,吕萌便放声大哭,爷爷只好趴在地上让她骑。
有一次,吕萌在幼儿园里和小朋友们玩游戏,起先还玩得很好,但过了一会儿,她忽然大叫肚子疼。老师急忙跑过去,把她抱起来,要去看医生。可她却说:“我要让妈妈带我去,老师,你打电话把我妈妈叫来,快点,我就要疼死了。”老师拗不过萌萌,只好打电话叫来萌萌妈妈。当妈妈接到电话,风风火火地跑来以后,小萌萌却呵呵地笑起来:“我根本没事,我是骗你们的,我的肚子一点都不疼,我只是有点想妈妈了。”听了吕萌的话,妈妈和老师都感到无可奈何。
像吕萌这样爱无理取闹的孩子,在生活中比比皆是。无理取闹其实是儿童缺乏自制力的一种表现。自制力指能够控制自己、支配自己的行动,并自觉地调节自己行为的能力,它表现为既善于促使自己去完成应当完成的任务,又善于控制自己的不良行为。
孩子的自制力主要是靠后天的教育培养起来的。当今独生子女经常会无理取闹的原因主要是父母的不当教育方式造成的。
孩子几乎生下来就会察言观色,看护人最初的无条件妥协是造成孩子无理取闹的起始原因;加上祖父母的溺爱和袒护,更助长了孩子无理取闹的气焰。
无理取闹的坏习惯一旦养成,孩子就很难控制自己的行为和愿望,往往想做什么就做什么,出现种种“越轨”行为。这会严重影响孩子今后的发展。那么怎样才能纠正孩子无理取闹的坏习惯呢?
(1)坚决制止孩子的不礼貌和不良行为
父母有必要让孩子知道,自己的父母既是友善随和的,同时,又是有权制止他的无理取闹行为的。父母不能一贯纵容孩子,这样孩子将不会有满足感。适当地拒绝孩子,会使孩子学会与人相处时,要讲道理,不能为所欲为。宠坏了的孩子,即使在自己家里也不会感到幸福,一旦他们进入社会,肯定会感到与他人格格不入,他们会发现没有人愿意与自己相处,因为别人都不喜欢他无理取闹,自私自利。成人若坚持一贯要求,孩子就能逐渐学会控制自己、约束自己。
(2)坚持说理,帮助孩子正确评价自己父母
在纠正孩子无理取闹的坏习惯时,一定要坚持说理,既要告诉孩子“不能这样做”,“要那样做”,又要让他知道“为什么不能这样做,要那样做”,为孩子建立一套行之有效、持之以恒的行为准则,作为孩子评价、判断自己行为的依据,以此来约束自己的行为。只有让孩子了解了行为准则的意义,他才会心悦诚服地遵守和执行,并自觉地去控制自己不符合规范的行为。而父母简单的训斥与体罚是不能起到真正教育孩子的作用的。
(3)对孩子的物质条件适当地剥夺
丰富的物质条件容易使孩子挑三拣四。我们经常会看到家庭条件好的孩子往往不听话,而条件不好的却很懂事。因此,对孩子的物质条件适当剥夺,可能会有利于改正孩子无理取闹的坏习惯。比如,吃东西的时候给什么就吃什么,如果不愿意吃就挨饿;不该买的玩具一定不给买,孩子怎么闹也不答应。父母应意识到,孩子的习惯是从小培养起来的,在小事上也要坚持原则,不能妥协。
(4)对孩子的无理取闹置之不理
孩子的无理取闹一般发生在父母不满足他的某种需要的情况下,尽管父母给孩子讲了一大堆道理,但孩子根本听不进去,这时父母可以对孩子采取置之不理的方法。让孩子尽情哭闹,一定不要妥协。过一会儿,孩子就会感到自己这样做根本解决不了什么问题,所以就会停止。如果父母始终坚持这样做,孩子就会逐渐改掉无理取闹的坏习惯。
(5)为孩子树立榜样孩
子特别善于模仿,情绪极易受感染。
因此,父母可利用生活中、电视中以及故事中的“好孩子”形象来教育孩子,充分发挥榜样的作用。让孩子明白懂事的孩子让人喜欢,而无理取闹的孩子让人讨厌,使孩子的行为向好的方向发展。
(6)帮助孩子控制自己的情绪
近年来,心理学研究发现,有些孩子的无理取闹是因为情绪发育不健全造成的。儿童大脑中枢神经系统的神经纤维髓鞘化尚未完善,表现为兴奋比较容易泛化,兴奋强于抑制,反应不精确,所以外界较小的刺激都极易引起儿童的兴奋而难以自制。对于这样的孩子,父母可以通过心理训练的方式来改善他们的感觉系统,使他们的情绪发展与心理素质发展相协调。
4.不要让孩子用哭来达到自己的目的
小孩也常常会利用父母的弱点来攻击,从心理学的观点看来,还运用得非常巧妙呢!
其中有一项叫做“哭的战略”尤其令人头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