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2140000000020

第20章 以良知为本,知行合一(4)

我们从这个报告中得到了什么信息?

不错,他们之所以有如此大的区别,其实只是因为志向的有无和清晰度问题。

如果你想走上幸福的高岗,就必须立下志向,而且立下志向后,要百折不挠,九死不悔。就如王阳明所说的,时刻都如有一根钢针一样扎在你心上,让你无法从志向的道路上离开半步。

一个叫约翰·戈达尔的人在15岁那年就拟定了一个表格,他称为《一生的志愿》。上面列着他一生的志向:

到尼罗河、亚马逊河和刚果河探险;

登上珠穆朗玛峰、乞力马扎罗山和迈特荷恩山;

驾驭大象、骆驼、鸵鸟和野马;

探访马可·波罗和亚历山大一世走过的路;

主演一部电影;

驾驶飞行器起飞降落;

读完莎士比亚、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的著作;

谱一部乐谱;

写一本书;

游览全世界的每一个国家;

结婚生子;

参观月球;

……

他的志向太多了,一共有127个。普通人会把这当成是难以实现的梦想,但约翰·戈达尔却老实地把它们编了号码,开始循序渐进地实行。

第二年,也就是他16岁那年,他和老爸到佐治亚州的奥克费诺基大沼泽和佛罗里达州的埃弗洛莱兹探险。从这时起,他按计划逐个地实现自己的目标。49岁时,他已经完成了127个志向中的106个,还获得了一个探险家所能享有的荣誉。如今,约翰·戈达尔生活得很充实、很快乐,他依旧照着既定的目标前行着。有人曾问过他:100多个志向,你是如何实现的?他回答:很简单,一个一个去实现就是了。

一个明确的志向、目标是我们人生获得幸福的根本。有位记者曾访问了几百个成功者,问他们有哪件事是他们今天已经懂得、但在年轻时却留下了遗憾的事情。在受访者的回答中,最多的一种是:“希望在年轻时就有前辈告诉我、鼓励我去追寻自己的理想和志向。”

依王阳明心学“自尊”、“独立”的概念,志向不需要别人来指导。志向是你个人的事情,只有你自己才能为自己制定一个最合适的志向。

只有合适的志向(目标),才能使你到达幸福的彼岸。

在一条河边,几个垂钓者正在专心地看着水面,等着大鱼上钩。忽然,一位垂钓者竿子一扬,钓上了一条大鱼,足有三尺长,落在岸上后,仍腾跳不止。可是垂钓者却用脚踩着大鱼,解下鱼嘴内的钓钩,顺手将鱼丢进海里。其他的钓鱼者惊呼:这么大的鱼还不能令他满意,可见垂钓者雄心之大。

就在众人纳闷时,那位钓者鱼竿又是一扬,这次钓上的是一条两尺长的鱼,钓者仍是不看一眼,顺手扔进海里。第三次,那位钓者的鱼竿再次扬起,只见钓线末端钩着一条不到一尺长的小鱼。可使人吃惊的是,他居然将鱼解下,小心地放进自己的鱼篓中。

有钓鱼人问这位怪异的钓友“舍大而取小”的原因。

怪异钓鱼者笑着回答:“因为我家最大的盘子只不过有一尺长,太大的鱼钓回去,盘子也装不下。”

可见,在人生的道路上,找到适合自己的目标非常重要。否则,你将永远会挣扎于不满的情绪之中。

确立目标固然重要,但是在向目标迈进的过程中,常常会遇到阻碍,因此,如何克服这种种障碍是达到目标的重要一环。正如王阳明所说,当那根针扎得人很难受时,很多人都会选择放弃,拔除钢针。

佛教史上的慧远禅师对此颇有感触。

慧远禅师年轻时喜欢四处云游。有一次,他遇到了一位大烟鬼,两人走了很长一段路后坐在河边休息。大烟鬼给了慧远禅师一袋烟,慧远禅师高兴地接受了行人的馈赠,然后他们就在那里谈话,由于谈得投机,那人便送给他一根烟管和一些烟草。

和那人分开后,慧远禅师忽然想到:烟这个东西让人心醉神迷,肯定会打扰我禅定,时间一长了一定恶习难改,还是趁早戒掉吧!于是他就把烟管和烟草都扔掉了。

几年后,慧远禅师又被《易经》迷上了,而且还学有所得,可后来他又转念一想:“《易经》占卜固然准确,但如果我沉迷此道,怎么能够全心全意地参禅呢?”从此以后他再也没有接触过《周易》,甚至连想都没有想过。

再后来,他又迷上了书法,经过刻苦钻研,小有所成,得到了几个书法家的赞赏,但他又放弃了。理由是:“我又偏离了自己的正道,再这样下去,我很有可能成为书法家,而成不了禅师了。”从此他一心禅悟,放弃了一切与禅无关的东西,终于成为了一位禅宗大师。

为了成就目标而坚持不懈的精神是可贵的,也是令人敬佩的。当然,我们还要明白:一旦知道了自己的所为与目标相悖,便立刻改正,这是到达目标的最佳方法。

王阳明未创建心学时,就和慧远禅师有着同样的问题:

王阳明五岁时开口说话,就已对儒家经典倒背如流,虽然谈不上有独到见解,但至少他不讨厌儒家思想。八岁时,他突然对神仙之术产生了狂热兴趣。

十二岁到北京游览民族英雄于谦的庙时他又突然被于谦所吸引,转而跑到居庸关外去进行军事冒险,回到北京后他热情洋溢地写了一篇《平安策》,希望老爹能把它交给皇帝。

十三岁时,老娘去世,王阳明对生死有了翻天覆地的看法。他逐渐感觉到人生如此可厌,好不容易来到人世,却只有短暂的几十年,如果命运不公,十几年甚至是几年就终结了。这一负面情绪又让他重新拾起了神仙之术。如你所知,对神仙之术的饥渴让他跟一位老道士过了洞房花烛夜。

十八岁时他遇到大儒娄谅,这再度燃起他对儒家圣人的热情,但经过“格竹子事件”后,他认为朱熹的“格物”是错的;又因为科考失败,逼着他放弃了圣人之学,选择了辞章(写文章、诗歌)。二十一岁国考失败,他跑回老家搞了个龙泉山诗社。二十五岁国考又失败,他迅疾放弃了辞章,又回到骑射(军事)上来。

二十七岁,也就是中进士的前一年,他看到了朱熹给南宋第三任皇帝赵(宋光宗)的上书中有这样一句话:“居敬持志,为读书之本;循序致精,为读书之法。”有志者立长志,无志者常立志。王阳明大梦方醒,再度回到儒学这座大山前。不过,他很快就被朱熹的“格物”搞得晕头转向,最后不得不悲叹一声:看来圣人之路还真不是我走的。于是,他又回到了神仙之术上了。

二十八岁,王阳明终于考中进士,这种选择性的焦虑才因为工作的原因暂时得到缓解。

多年以后,王阳明总结这段“选择”性焦虑症时说,自己沉溺于邪僻中达二十年。但在当时,他没有这样的觉悟。每一次的选择他都带着英雄气概和百死不回的意志,可当他放弃时,又会给自己找各种借口:放弃辞章之学,他说是虚文;放弃骑射兵法,他说英雄无用武之地;放弃道佛之术,他说道特别是佛有违人性。

关于这后一件,还有一个有趣的故事。三十二岁那年,王阳明在杭州闭关修炼,突然开悟,跑到虎跑寺“指点”一个和尚放弃佛门。当时他看到和尚闭眼闭嘴,突然就大喝:“这和尚终日口巴巴说甚么!终日眼睁睁看甚么!”这一喝,很内行。老和尚被王阳明震得开了眼,也开了口。

王阳明问他:“你家里还有什么人?”

和尚回答:“母亲还在。”

王阳明问:“想念她吗?”

和尚感叹:“不能不想念。”

王阳明如同一位精神导师一样对和尚说:“那就去你母亲身边思念吧。”第二天,和尚跟佛祖一刀两断。

在反复无常的选择中,王阳明得到了什么呢?其实什么都没有得到。因为用他自己的话来说,他总是在给自己扎钢针,而又总是很快就把钢针拔除了。

先生曰:“为学须有本原,须从本原上用力,渐渐盈科而进。仙家说婴儿亦善,譬婴儿在母腹时,只是纯气,有何知识?出胎后,方始能啼,既而后能笑,又既而后能认识其父母兄弟,又既而后能立,能行,能持,能负。卒乃天下事,无不可能,皆是精力日足,则筋力日强,聪明日开,不是出胎日便讲求推寻得来。故须有个本原。”

——《传习录·陆澄录》

)第十三节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有弟子问王阳明:“感觉自己在知识上没有任何进步,该如何是好?”

王阳明回答:“做任何事都要从源头做起,在源头用力,渐渐地积累,从量变到质变。就如道家说婴儿一样——婴儿在母亲肚子里时只是一团肉,没有任何知识,出生后,才开始啼哭,然后是笑,然后能行能跑,最后认识字,懂得为人处世。你不能要求一个孩子一出生就会为人处世,因为他需要从第一步做起。”

很多人自作聪明,总是跳跃着,甚至想腾空而起去达到目标,结果只能是摔得鼻青脸肿。因为天下任何事要想发生质变,必须要有量变的积累。用王阳明的话说,就是要有本原。

很多人都会忽视这个本原,在基础没有打好的情况下,就想要建造空中楼阁。但更多的人心浮气躁,根本不承认有基础这回事。

佛家典籍《百喻经》里有这样一个寓言:有个人饥饿难忍,狼吞虎咽地吃了一个饼,觉得没饱,又吃了一个,一连吃了六个,感觉还是没有饱,于是拿起第七个饼,吃到一半时,饱了。这人仰天长叹,用手打自己的嘴巴,懊悔地说:“我今天吃饱了是因为吃了这半个饼,前面吃的六个都是白白浪费的。如果早知道是这样,我应该只吃这半个饼就行了。”

不要把这仅看成是寓言。在现实中,有很多人都有这样的心态:他们只想做大事,对眼前的小事不屑一顾。

其实很多人都不知道:如果把第一步做好,将来的成就会无可限量。

中世纪欧洲有一个国王要感谢一个大臣,就让他提出一个条件。大臣说:“我的要求不高,只要在棋盘(国际象棋)的第一格里装1粒米,第二个格子里装2粒,第三个格子里装4粒,第4个格子里装8粒,以此类推,直到把64个格子装完。”国王认为这是小事,痛快地答应了。

装米的工作进展神速,但棋盘受不了了,所以又改成了大棋盘。很快,粮仓也受不了,国王又去地方上运粮。数米的人累昏无数,那格子却像一个无底洞,越来越填不满,国王终于发现自己上当了。

一个东西哪怕基数再小,一旦以几何级数成倍增长,最后的结果则会让人难以置信。

其实我们每个从底层起步的人就象棋盘前几个格子,1粒米和2粒米之间没有多大差别。有人说,一件事情的成功,往往就在于最后一步,当基数积累到一定的时候,只需要向前跳一个格子,你就立地成佛了。这之前的一切都是铺垫,而铺垫绝不可少。铺垫就是一个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这个过程是漫长的、艰难的,是否能坚持到那最后一天,就看你的造化了。

中国有句古话叫“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其实它的道理就是:想要质变,必须从量变开始。

远行千里,必要从脚下开始。要想成就大事,应该多着眼于细微的事,多做细微的事。事情的成功表面上看是那最后一跳,但没有平时的积累,那一跳根本就不可能发生。

在我们的生活中,人人都有梦想,都渴望成功,但人世间没有一蹴而就的成功,任何人都只有通过不断的努力,才能积聚起改变自身命运的力量。

看看那些人类历史上的伟大人物,他们的成就和荣誉,往往令人敬佩、羡慕,很多人也常渴望着能取得他们那样的成就。可是,怎样才能达到预想的目标呢?只需要牢记一句话: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认准方向,朝着理想,从小处做起,一步一步地积累着、走下去,这就是成功的秘诀。

你不从基础做起,轻者一事无成,重者还会遭受灾难。

据说,上帝曾带着他的门徒彼得远行,途中发现一块破烂的马蹄铁,上帝就让彼得把它捡起来。不料彼得懒得弯腰,假装没听见,上帝没说什么,就自己弯腰捡起马蹄铁,用它从铁匠那儿换来三文钱,用这钱买了十八颗樱桃。

出了城,二人继续前进,经过的全是茫茫的荒野。上帝猜到彼得渴得够呛,就让藏于袖中的樱桃悄悄地掉出一颗,彼得一见,赶紧捡起来吃。上帝边走边丢,彼得也就狼狈地弯了十八次腰。最后,上帝笑着对他说:“如果你先前遇到马蹄铁时弯一次腰,就不会在后来没完没了地弯腰。小事不做,将来就会在更小的事情上操劳。”

这正是王阳明要说的。如果不把基础打好,你将来就会经常遇到困扰自己的问题。

先生曰:“昔有禅师,人来问法,只把尘尾提起。一日,其徒将其尘尾藏过,试他如何设法。禅师寻尘尾不见,又只空手提起。我这个良知就是设法的尘尾,舍了这个,有何可提得?”

——《传习录·钱德洪录》

)第十四节 求人不如求己

王阳明的一位学生曾问老师:“功夫不深切怎么办?”

王阳明说:“学问的功夫,我曾一句话就概括过的,你怎么越说越远了?”

学生回答:“致良知当然是听您说过了,但没听明白。”

王阳明说:“既然你知道致良知,又怎样才算是明白呢?良知本身就是明白的,你踏实用功就是了。你不愿意用功,只在言语上打转转,不是越转越糊涂吗?”

学生说:“啊呀,我正是想让您讲明白致良知的功夫啊。”

王阳明回答:“这个需要你自己去悟,我和别人都帮不了你。从前有个禅师,别人问他佛法,他只是把尘尾抬一抬。某日,他徒弟把它的尘尾藏了起来,想看看他怎么回答。禅师找不到尘尾,只好空手抬一抬。我这个良知就是回答的尘尾,没了它,还有什么可抬起的?”

过了一会,又有学生问先生致良知工夫的要点,先生四下看了看问:“我的尘尾在哪?”一时间,在座的学生都乐坏了。

按王阳明的看法,致良知没有什么可以细化的方法,全要在自己心上求。别人帮不了你,只能是稍作指点。致良知是教不会的,只能靠自己学会。这段故事告诉了我们这样一个道理:求人不如求己。

因为人人都有良知,只需要在自己心上求、下苦功就是了。别人根本帮不了你,只有你自己才能致你自己的良知。

其实,王阳明的“求己”思想来源于儒门祖师爷孔子。

孔子说:“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真正的男人只求自己,从不求别人。我们如果能静下心来问自己这样一个问题,就会深刻体悟王阳明的“求己”思想:谁会跟随你一生?谁会跟你形影不离呢?答案很简单,就是我们自己。

按心学人人都可成圣的思想,每个人都可以成为自己的老师,每个人也都应该成为自己的老师。当我们在生活中遇到问题时,最先问的应该是自己的良知:我能怎么办?我可以怎么办?我要怎么办?我想怎么办?倘若你的良知没有被物欲所遮蔽,它自然能回答你这些问题。当你对这些问题进行详细分析,竭尽全力地解决时,你的良知就是你自己的老师。

求人不如求己。你只有自己主动承担解决问题的责任,让自己遵循良知的指引,你才能真正成为自己的主人。如果你凡事都求人,那只能和王阳明举的那个例子中丢了尘尾的禅师一样,不知所措。

一人在屋檐下躲雨,看见佛祖撑伞走过。

他请求:“我的佛,普度一下众生吧,带我一段如何?”

佛祖说:“我在雨里,你在檐下,而檐下无雨,你不需要我度。”

这人马上窜出檐下,站在雨中:“现在我也在雨中了。”

佛祖说:“你在雨中,我也在雨中。我不被淋,因为有伞;你被雨淋,因为无伞。所以不是我度自己,而是伞在度我。你要想被度,不必找我,请自己找伞去!”

这人怔在雨中,被浇成了落汤鸡。

第二天,此人遇到难事,便去寺庙里求佛祖。走进庙里,才发现佛祖的像前也有一个人在拜,那个人长得和佛祖一模一样。

他小心翼翼地问:“你是我佛吗?”

那人答道:“是我。”

同类推荐
  • 世界是对的,你也是

    世界是对的,你也是

    这本“轻心理”+“私观点”作品中,毫无当前泛滥的“能量”、“修炼”、“觉醒”,相反,它提示人们用平静、清醒的态度,重新审视自我与世界。同时,它努力协助每个人梳理出自己的逻辑,建立更理性、更有趣的认知体系,与自我、与世界愉快共处。作者优雅而冷静的书写背后,是真正的温暖。对于年轻的读者群体来说,这样一本不拘泥门派、不引经据典、不装腔、不卖弄的“参考书”,或许比各种“流行疗愈系”或艰深的专业理论更具实用价值。
  • 女人如何掌控自己

    女人如何掌控自己

    本书是由马银春编写的《女人如何掌控自己》。《女人如何掌控自己》告诉我们:人生就是一种修炼,是寻找幸福的过程。而当你懂得了人生的哲理,你会发现,幸福并不如你想象的那么困难。正如哲学家萨特所说:“人的命运就掌握在自己的手里。”世界上从来没有什么救世主,一切只能靠自己,必须靠自己。而要想让自己走一条幸福的捷径,女人必须要掌控好自己。
  • 哈佛逆商课:献给奋斗中的你

    哈佛逆商课:献给奋斗中的你

    《哈佛逆商课:献给奋斗中的你》以美国著名学者保罗·斯托茨教授的逆商理论为基础,总结了逆商的最新研究成果,阐述了人们遇到变故、挫折时,容易掉进哪些陷阱,并提供了应对逆境的方法和提升逆商的技巧,教您学会运用逆商去提高处理逆境的能力,提升自身的创造力和竞争力。《哈佛逆商课:献给奋斗中的你》适合所有处在人生奋斗阶段和在逆境中求发展的人阅读。
  • 谁是最可爱的女人

    谁是最可爱的女人

    美丽女人不一定可爱,可爱的女人却一定美丽,美丽是表象,可爱却在女人的骨子里,一个女人可以生得不漂亮,但是一定要可爱。无论什么时候,渊博的知识、良好的修养、文明的举止、优雅的谈吐、博大的胸怀,以及一颗充满爱的心灵,一定可以让自己可爱。
  • 读厚黑悟人生

    读厚黑悟人生

    或许你没读过李宗吾的《厚黑学》,但只要你爱好文学,就不可能没听说过这本书。那么,到底什么是“厚黑”,什么叫“厚黑学”呢?通过阅读本书,我们将可以把这些疑问全部解开,而且还让你在看本书之余,学到一些在官场、商场、为人处世上的运用技巧,还让你看到商场上的一些“黑暗”。
热门推荐
  • 文始真经注

    文始真经注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道魔之争

    道魔之争

    道魔之争千古不休。自千年前道门领袖清虚子背弃道宗远走北狄之地创立魔门以来,道魔之争便从未休止。历经千年愈演愈烈。近百年魔门势力不断壮大,不甘屈居于北狄荒凉之地,一度将于道门于中土决战。然而十五年前魔门领袖九幽宫宫主突然失踪,导致魔门大乱,内斗不止,道门以道宗为首的十大名门群起攻之,大败魔门于昆仑冰雪之地。经过此役九幽宫彻底破落,魔门四分五裂,散居于神州各地,道门声势日渐上涨,时至今日,已如日中天。其中又以十大名门为首,牢牢地把握着天下走势,纵是皇室也得避其锋芒。
  • 东晋佛教思想与文学研究

    东晋佛教思想与文学研究

    佛教自两汉之际传入中国,先是依附于中国传统思想中的道术、玄学,至东晋时与中国传统文化进一步融合,影响遍及全国。当时,无论在文化或思想上,佛教逐渐地渗透到人们的日常生活和心灵之中。特别是佛教深入到士大夫阶层,潜移默化地影响了东晋文人的诗歌和文学创作。东晋的玄言诗、山水诗、佛理诗中都可以见到佛教的宗教理想和佛学理论独特的思维方式。佛经故事丰富的想象力,佛教宣扬的神通变化尤其是当时流行的观音感应故事,为中国古典小说带来了新的生命力,拓展了新的叙事领域,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 剑侠情缘:大漠如烟

    剑侠情缘:大漠如烟

    我想,若人生可以重来一次,我依旧如此。她是毒谷的一只小毒萝,却总是爱穿着喵萝的校服呆在大漠。他是大漠的一只喵哥,本该不羁成性,却甘愿为她呆在大漠。“为什么你这么喜欢大漠?”“因为我本体是喵萝啊。”“......毒毒,我有小鱼干你跟我走不?”“不跟。”穿着朔雪的毒萝不安分地跳上跳下,“你跟我走,回大漠。”
  • 狂皇魅妃:逆天废柴玩天下

    狂皇魅妃:逆天废柴玩天下

    “墨千宸,你的手往哪放的?”清云羽看着缠上她柔软腰肢的大手,挑眉问道。“娘子,你都是为夫的人了,为夫只是来做身为夫君必须做的事。”某腹黑男子邪邪笑道,“这样,为夫才能好好伺候好娘子啊。”堵住清云羽那欲言又止的小嘴,将她扑倒在床上。。。。。。她清云羽堂堂一代杀手之王,上有上古圣兽当坐骑,下有神品丹药当糖吃,竟然栽在一个小小男人的手中?“娘亲,别反抗了,你就从了爹爹吧,我还想要个妹妹呢。”某个腹黑宝宝在一旁煽风点火。“娘子,既然儿子都这么说了,那么为夫也就恭敬不如从命了。”一大一小两只狐狸对视而笑。这个孩子真的是她亲生的吗!
  • 阳光男神

    阳光男神

    当黑暗已经离我们远去,当上个文明的战士不再变成光,当那句人类绝对不会输给黑暗的话已经成为了黑暗的谢幕词,当最后那一刻成为无人知道的永恒,这个时代的人类文明不知道这颗星球曾经发生过什么惊天动地的战争,远古文明的继承者无意之间创造出惊天动地的故事。“其实每一个人都可以用自己的信念变成光的。”
  • 不可思议的学校

    不可思议的学校

    陈况是一个刚刚步入大学的新生,之后却发现不是理想当中轻松自由的大学模样!这是一座创造了鬼的学校,住着的却是在死神镰刀下挣扎的学生们!无边的恐惧和黑暗铸就了绝望,想活着就必须抱着必死的信念……
  • 我的从前现在和未来

    我的从前现在和未来

    我把发生在我身边的每一件事都写成了一个个小故事,我不是特别好,但总想把最真实的自己献给每一个和我素不相识的人,这些是我的故事,感谢所有因为这些故事和我相识的人。这本书,我会坚持半个月左右更新一次。也可能会一个月更新一次,每次一节,字数不限。由于快要高三,学习紧张。希望大家理解。谢谢!
  • 豪门盛艳

    豪门盛艳

    千金小姐叶妮嘉因为破产而落难,又遭遇渣男在这个时候提出分手,在争执中却不小心得罪了霸道总裁林煜文。从此,两人开始了水火不相容的纠缠。
  • 说服帝王的金口才

    说服帝王的金口才

    说服帝王,是要口才和勇气双重力量。本书,通过列举大量的帝王身边的说服帝王的说客们的惊人之举。俗话说,伴君如伴虎,要想说服帝王,首先得练好基本功,本书讲的就是必备的饿基本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