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2123200000028

第28章 二十七、挥别“幻美的追寻”

实际上,郭沫若在一年多以前,就开始感觉到“幻美的追寻”在一点点破灭。

《创造》季刊、《创造周报》、《创造日》三个刊物,把创造社的文学活动搞得轰轰烈烈。这是创造社活动的鼎盛时期。但主要依靠郭沫若、成仿吾、郁达夫三人来同时维持三个文学刊物的运转,实在是力不从心,而且生活的负担,对他们构成很大的压力,“笼城生活”解决不了吃饭的问题。

先是《创造》季刊的出版实际上停顿下来,接着,郁达夫北上去应聘于北京大学。郭沫若不赞成郁达夫去北京,说是他走了,刊物难以维持。成仿吾却赞成郁达夫去应聘,他以为大家都集中在上海滩也不是办法,可以散开来到各处去发展。郁达夫走后不久,因为其隶属的《中华新报》借口资金困难,《创造日》不得不停刊,《创造周报》也成了强弩之末。前期创造社的活动开始消歇。

更让郭沫若烦恼的是一家人的生计问题。挤在民厚南里的小房间里,就像生活在牢笼之中。没有稳定的经济来源使日常起居都那么不安定。安娜觉得到上海近一年了,一家人没有过过一天舒心的日子,不是长久之计。于是他们商量了一下,决定安娜带孩子暂时回日本去住。1924年2月,安娜带着孩子由郑伯奇陪同回到福冈去了。

一个人留在上海,郭沫若的情绪并没有安定下来,反而更加焦躁。热闹喧嚣过去后的沉寂,让郭沫若陷入了深深的思考。曾经充满自信的“开辟鸿荒的大我”,得到的是“日日朝朝新尝着诞生的苦闷”。期望以文学美化人们的灵魂,从而实现一个“优美醇洁的社会”的努力,结果是“幻美的追寻”的破灭。郭沫若感到,无情的生活现实一天天把他“逼到了十字街头”,他处在进退维谷的苦闷中。

他把这些苦闷、烦恼、诅咒都写进了《歧路》、《炼狱》、《十字架》(《漂流三部曲》)、《行路难》等小说中。

“啊,青春哟!我过往了的浪漫时期哟!我在这儿和你告别了!”走到一个人生十字路口的郭沫若,思想上开始酝酿着变化。反思这几年自己的亲身经历以及伴随着而来的精神困惑,他发现自己的人生又面临新的选择,必须有新的思想动力来突破意识上已有的藩篱。4月初,郭沫若又一次东渡日本。

两个星期后,郭沫若给成仿吾写了一封信,他在信中说:“半月以来只在译读河上肇的《社会组织与社会革命》,……我现在有一个维系着生命的梦想,我把研究生理学的志愿抛弃了。”河上肇是日本著名的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理论家,郭沫若现在要以马克思主义学说来作为维系他生命的梦想了。

其实,早在九州帝国大学读书的时候,郭沫若就接触过马克思主义,那是通过另一位日本学者福井准造的著作《近世社会主义》。不过,那是当时他广泛涉猎西方文化思想时的一个阅读、了解的过程。

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只是作为近代以来西方各种思想派别中之一种为他所认知,至多也只停留在他“意识的边沿”。

这次来福冈之前,郭沫若因为接触到“孤军社”,并被“视为了准同人之例”,开始“对于政治问题发生了一些关心”。他已经意识到:“社会的要求不再容许我们笼在假充象牙的宫殿里面谈纯文艺了。我自己也感觉着有这种必要,但没有转换的能力。”他凭着一股热情在文章中吼过一些激越的腔调,说要“到民间去”,“到兵间去”,“到工厂间去”,“然而吼了一阵还是在民厚南里的楼上。吼了出来,做不出去,这在自己的良心上感受着无限的苛责。从前的一些泛神论的思想,所谓个性的发展,所谓自由,所谓表现,无形无影之间已经遭了清算。从前在意识边沿上的马克思、列宁不知道几时把斯宾诺莎、歌德挤掉了,占据了意识的中心”。

但是对于马克思主义的内容,郭沫若还并没有明确的认识,只是“感受着的一种憧憬”,于是他想到了河上肇。河上肇的《社会组织与社会革命》在成书前,陆续发表在《社会问题研究》上,郭沫若零零星星已经读过,所以一回到福冈,就把《社会组织与社会革命》一书仔细地研读了。从河上肇的书中,他获得了关于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说比较“系统的本质的认识”,获得了关于资本主义内在矛盾及其必然会有的历史“蝉变”的认识。

郭沫若一边研读,还一边翻译,用了50天时间,把《社会组织与社会革命》翻译出来了。这时的郭沫若有种茅塞顿开,甚至脱胎换骨的感觉,他兴奋地给成仿吾写了一封长信。信中写道:

“我现在成了个彻底的马克思主义的信徒了!马克思主义在我们所处的这个时代是唯一的宝筏”。“我把我从前深带个人主义色彩的想念全盘改变了”。“以前没有统一的思想,于今我觉得有所集中。以前矛盾而不能解决的问题,于今我觉得寻得了关键。或许我的诗是从此死了,但这是没有法子的,我希望它早些死灭吧”。“这书的译出在我一生中形成了一个转换期。把我从半眠状态里唤醒了的是它,把我从歧路的彷徨里引出了的是它,把我从死的暗影里救出了的是它。”

在得到“马克思主义的背光”后,郭沫若开始清算自己此前的思想、生活。他把已经发表过的一些文章编成一本《文艺论集》,作为“凿死了”以往自我的“坟墓”。他在序言中写道:

我从前是尊重个性、景仰自由的人,但在最近一两年间与水平线下的悲惨社会略略有所接触,觉得在大多数人完全不自主地失掉了自由,失掉了个性的时代,有少数的人要来主张个性,主张自由,未免出于僭妄。

……在大众未得发展个性、未得享受自由之时,少数先觉者倒应该牺牲自己的个性,牺牲自己的自由,以为大众人请命,以争回大众人的个性与自由。

所谓“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便是这个意思。

这儿是新思想的出发点,这儿是新文艺的生命。

“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郭沫若为自己的人生旅程确认了一个新的航向——去做“为大众人请命”的事业。这样一来他发现,羁身日本离国内的社会现实太遥远了,离国内的文坛太遥远了。他信告成仿吾说:“我要回中国去了,在革命途上中国是最当要冲。我这后半截的生涯要望有意义地送去。”

1924年11月,郭沫若携全家从福冈回到上海。刚到上海,他就准备动手翻译《资本论》,他要直接从马克思的经典著作中去深入学习、研究马克思主义。

郭沫若为此制定了一个“五年译完的计划”,也得到商务印书馆编译所庶务主任何公敢等一些朋友的赞同、支持。然而,这个翻译选题在商务印书馆的编审会上却没有通过,因而流产。后来,在流亡日本期间,郭沫若又一次准备翻译《资本论》,仍然因为出版的缘故未果,终是留下一个遗憾。

12月初,郭沫若应孤军社之邀,与创造社小伙计周全平一起往江苏宜兴一带地区进行社会调查,调查江浙两地的地方军阀卢永祥、齐燮元前不久交战所遗留的战祸。调查工作历时一周,时间不算长,但这是郭沫若生活经历中一次非常有意义的活动,他初次得以带着理性的目光去实地观察、认识中国的农村、小镇和那里的现状。他在调查记录中这样写道:“一个阶级吃一个阶级。有一个吃的阶级,同时便有一个被吃的阶级。田地里劳苦着的农民,一天一天地被城里的坐食阶级吃食,他们的血汗熬尽了,剩着的枯骨也还要熬出油来,滋润老爷、揪脚们的肠胃呢!”“像这样的形势,不仅是限于江南,我恐怕我们全中国都是一样罢?泱泱中国一天一天地沉落向一个无底的深渊。”认识到这样的中国社会现状,郭沫若批评那些关于中国的经济制度究竟是取资本主义还是社会主义的喋喋不休的争论,不过是些“饱读了东西洋杂志的论客”无谓的争辩。他认为,中国社会的现实迫切需要进行“社会主义的政治革命”,以便施行国家资本主义——适合于中国社会现实的社会主义革命的一个阶段。

从《女神》时期昂首天外,以飞扬凌厉之姿俯视人生社会,到把目光放到了水平线下,直面中国社会的严酷现实,浪漫主义诗人郭沫若转换了自己人生的方向标。与此同时,他和创造社的朋友们也开始了文学活动方向的转换。

郭沫若与创造社在文坛发起了无产阶级革命文学运动。他接连撰写了《文艺家的觉悟》、《革命与文学》、《英雄树》、《桌子的跳舞》等文章。明确提出,“我们现在所需要的是站在第四阶级说话的文艺,这种文艺在形式上是写实主义的,在内容上是社会主义的”。

第四阶级就是无产阶级。他论述了无产阶级革命文学产生的必然性:

“社会上有无产阶级便会有无产阶级的文艺”,“无产阶级的文艺是倾向社会主义的文艺”,是“为大多数人们的文艺”。他希望“矢志为文学家”的青年们“要把自己的生活坚实起来”,“到兵间去,民间去,工厂间去,革命的旋涡中去”。

从“五四”前夕的“文学革命”,到无产阶级革命文学运动的展开,五四新文学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同类推荐
  • 古龙传

    古龙传

    古龙先生在武侠文学世界里有着重要的地位,他的人生诸多传奇,他命运跌宕,历尽悲苦;嗜酒如命,绯闻不断;挥笔成书,又挥金如土……总之,他的人生与他的作品为他造就了双重传奇。本书将着重显现古龙命运的传奇性,并深刻地解读古龙先生作品背后的悲喜情怀,与此同时融入对古龙作品的品悟,从他作品中的内容,结合他当时的经历,进而分析他当时的心境以及创作来源,增加本书的可读性,并引起读者的兴趣,与读者产生共鸣。本书不仅给读者呈现一个武侠笔者的传奇故事,更为读者展现出一个立体丰满的豪侠灵魂。
  • 克林特·伊斯特伍德传(百万宝刀不老)

    克林特·伊斯特伍德传(百万宝刀不老)

    在半个世纪的电影生涯中,克林特·伊斯特伍德(1930- )不仅塑造了一系列令人难忘的银幕硬汉形象,而且成为了全球公认的男性阳刚气质的代表。他的一生充满了传奇色彩,无论作为演员、导演、制片人、政客,还是作为丈夫、父亲、情人,他都以独断专行、标新立异的风格留下了许许多多的故事。伊斯特伍德作为公众人物的价值已经远远超出了电影范畴,他所秉承的传统价值观、他的成功法则以及他在银幕上下所体现出的坚韧意志都值得年轻一代去体味和效仿,而年近八旬的他依然驰骋影坛的事实也足够让同龄人获得精神上的鼓舞——这就是所谓“偶像的力量”。
  • 名家眼中的100位中国历史名人

    名家眼中的100位中国历史名人

    不及格的政治家——王春榆点评李自成;他为中国古代隐逸史画了一个圆满的句号——何鸣看黄宗羲;投机分子:失之东隅,收之桑榆——柏杨眼中的吴三桂;伊非寻常女,境界堪绝伦——阎崇年眼中的孝庄;慎之又慎解难题——阎崇年解读康熙;疏于哨鹿,勤先天下——樊树志谈雍正;积极进取的儒士与惊世骇俗的狂怪——孟桢评郑板桥;他掌舵的朝代,盛世与危机并存——范文澜评乾隆……本书收录百篇名家眼中的100位中国历史名人的评论。
  • “画圣”吴道子

    “画圣”吴道子

    吴道子,唐代画家。画史尊称吴生。又名道玄。汉族,阳翟(今河南禹州)人。少孤贫,初为民间画工,年轻时即有画名。曾任兖州瑕丘(今山东滋阳)县尉,不久即辞职。后流落洛阳,从事壁画创作。开元年间以善画被召入宫廷,历任供奉、内教博士、宁王友。曾随张旭、贺知章学习书法,通过观赏公孙大娘舞剑,体会用笔之道。擅佛道、神鬼、人物、山水、鸟兽、草木、楼阁等,尤精于佛道、人物,长于壁画创作。《中国文化知识读本:“画圣”吴道子》为“中国文化知识读本”系列之一,以优美生动的文字、简明通俗的语言、图文并茂的形式,介绍了“画圣”吴道子的有关内容。
  • 译界泰斗:杨宪益传

    译界泰斗:杨宪益传

    本书以杨宪益的丰富的一生为写作主线,着点于他留学欧洲的传奇经历、他让人羡慕的跨国爱恋、他等身的翻译作品、他作为诗人的才情、他身上的学者风范。全书一气呵成,个中章节娓娓道来。
热门推荐
  • 顺手牵‘狼’:惹火娘子

    顺手牵‘狼’:惹火娘子

    老天爷,你不是在玩我吧,我只是想躲避官兵而已,却被一个风流王爷扛上,还显些失了身。咦,再看看这风流王爷,还真不错,神仙画卷里出来的人,被这样一个超酷男盯上,也是不错的事情。好,那我也来个坏的,好好的陪这个风流王爷玩玩,来个新式的鸳鸯戏水。
  • 永爱千玺by曦曦

    永爱千玺by曦曦

    他总是沉默寡言、行事低调、高傲冷漠总是让人难以接近,且心疼。这是傅杨雯曦对易烊千玺的第一印象,但总会被这样的他吸引。舞台上的他是闪耀的,是璀璨的,酷帅的舞步和那少见的暖心笑容。“曦曦,别怕,我在。”他牵着她的说着,这是最暖心的话。[流千曦烊雪是唯千,所以本书千玺是主角,另外两只是配角]
  • 恶魔校草,别过来

    恶魔校草,别过来

    她宋小顾乖巧懂事她发誓自己真的只是想要卖个萌,赚个钱,然后混个小日子,愉快的生活一辈子来着的。她只是一个不小心的将“安眠”的校草的“果照”复印了将近几百张卖个了他的那些个疯狂的女粉丝而已。结果自己就真的一个不小心的被安眠给盯上了!然后!然后……再然后……她就扑街了,哦,阿门。
  • 名侦探柯南之那年浅色的回忆

    名侦探柯南之那年浅色的回忆

    原站在红袖添香,我刚搬到这里,人生地不熟的,还请多多担待,这是我在网站的处女作,有什么不好的请提出来,但是,不要随便乱说乱造。
  • 古龙文集:圆月弯刀(上)

    古龙文集:圆月弯刀(上)

    丁鹏凭“天外流星”剑扬名江湖,怎知被柳若松设计骗去剑谱,败于柳若松手下,并被冤枉盗窃武功。丁鹏侥幸逃命,被“狐女”青青所救,进入狐的世界,又习得青青祖父的魔刀刀法。丁鹏与青青回到人的世界,不仅大败柳若松,还设计使他的无耻嘴脸败露,柳若松而后拜丁鹏为师。丁鹏的刀法已入化境,决定前往神剑山庄挑战谢晓峰。而他也暗中发现,青青他们根本不是什么狐,而是多年前江湖人惧怕的魔教。从此,他卷入了魔教、神剑山庄、名门正派三者的争斗中去。柳若松则在暗中进行着他的阴谋……
  • 蛇仙大人你别闹

    蛇仙大人你别闹

    妖,仙,一念之间情,爱,抵死缠绵是无意中偶然遇见,还是前世轮回的流转是今生的命中注定,还是前尘欠下的孽缘“蛇仙大人,你别闹。”“仙?呵呵,我可是妖。”
  • 兄弟情义

    兄弟情义

    曾经的你我年少轻狂,为了彼此刀插两肋,肝胆相照,只是为了那一句稚嫩却沉重的诺言,你是我兄弟!
  • 以胖为美

    以胖为美

    李媛媛觉得自己终于变成了一个绝世美女,但没想到在时光荏苒,岁月变幻,沧海桑田之后这个世界的审美居然特么的变了……
  • 暖婚来袭:国民老公宠妻无度

    暖婚来袭:国民老公宠妻无度

    他是最至高无上的隐世豪门帝少,邪肆高贵又腹黑。她是被人抛弃的私生女。阴差阳错她被他误解成奴。她愤怒对视:“你以为你是谁?”他魅惑一笑逼近她:“如王胜神。”她气愤不已砸坏了他所有价值高昂的古董,他却将她带到了商城:“喜欢砸东西?整栋楼都给你随便砸。“权还是钱,只要你要的我统统都能给你。”他低低笑着,冷峻邪肆,拍了拍床,“一切都看你的表现……”魔性撒旦惹上身,扮猪装逼爽点无限。强欢霸爱放肆宠,你,还能往哪逃呢?
  • 灵风诡事

    灵风诡事

    江南的烟雨是化不开的浓郁,迷离的美仿若不沾染一点尘俗的杂质。上个世纪中期,朴实的风貌依然覆盖着全国,而位于南方边埵的灵风镇亦是如此。这个小镇,常年被雾气所笼罩。云雾弥漫之下,更透出这里的一种神秘感,据传说,在许多年以前,这里曾是一片战场,敌对的双方相互征战一昼夜,其情景惨不忍睹,无数人惨遭杀害,含着惊人的怨气在刀光剑影之中被斩杀,鲜血浸染了这片土地,渗入地下,又加上南方多为湿润气候,阳光难以照射进来,阴天居多,于是,亡灵的怨气在这种条件下被催化,从而各种灵异事件随之而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