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2119000000012

第12章 小乘佛教的定学(2)

对治支所列者,指能用以对治(断除),及由对治所达到之心理活动或状态;利益支,则进入相应的境界之主观感受。如初禅虽已离欲界之恶不善法以,而感受到脱离欲界之喜、乐。但仍对寻、伺的精细分别之心理活动,尚须加以对治;至二禅时,寻、伺已断灭,形成信根,称内等净,由此所得之喜、乐,乃对此禅定之自身感受,故由定生喜乐到离生喜乐;三禅舍去二禅之喜乐,住于非苦非乐之行舍境地,以正念、正知继续修习而离喜妙乐;四禅舍三禅之妙乐,称为舍清净,唯念修养功德,称为念清净,由此得非苦非乐之感受。从初禅到四禅的一切活动及感受,均于心一境性之禅定中进行,故称为自性支。

四禅以其自体而言,乃发起四无量心,八解脱、八胜处、十遍处等诸功德之所依,故各皆称为根本定;对此而言,其加行(即入门前之准备阶段)称为近分定。然初禅之近分定称为未至定(未到地定),故四禅有一未至定、三近分定及四根本定。初禅之根本定仍有寻、伺之作用,故称有寻有伺定。初禅之根本与第二禅之近分定中间有中间定,称为无寻唯伺定(无寻而仅存伺)。至于入第四禅时,因已脱离八灾患(即寻、伺、苦、乐、忧、喜、出息、入息等八种能动乱禅定之灾患),故称四禅为不动定。相对于此,四禅以下则称有动定。

色界之四禅天,乃修四禅者所生之处,此四禅称为定静虑;相对于此,彼诸天自然而得之四禅,称为生静虑。此外,据《大智度论》卷十七载,于佛陀弟子中,有一比丘虽以坐禅持戒而得四禅,然因生起增上慢,自称“我已得四沙门果(预流果、一来果、不还果、阿罗汉果)”而且谤骂世尊、命终遂地狱;以此因缘,被称为“四禅比丘”。

盖禅定通见于印度宗教史中,为各时代重要修行法之一。佛陀亦以禅定为主要之行法,而成道及涅槃之际,皆依四禅法而成之。此四禅是通过特定系列的思维形式,引导众生把全部注意力严格地固定在佛教的信仰上,形成一种特殊的心理感。修四禅定圆寂后可脱离欲界,升入天界(众生中之最高等级,居于色界四禅天)。四禅定一般作为世间禅,此是出世间禅的基础。

一般将四禅与四无色定合称为四禅八定。四无色定中的“无色”,是指没有任何物质性的东西。又作无色定。无色界或称无色天高于色界的四禅。四无色定具体是指:

空无边处定要在思想上排除一切物质形态的想法,只对“虚空”作无边的思维。修行者达到四禅时,甚为微妙,稍稍感到满足的人就不再前进了。如果不遇明师指点,不知断除“色”的束缚,断绝各种思想,如果遇到舍命之时,就会生无想天,造成大错、特错,所以要继续修空无边处定。

识无边处定舍去空无边处的思维,转到思维识无边处所达到的心理状态,也就是以内识为对象,作超越空无边处的观想。修行者在到空无边处定后,并舍空识,就会达到识无边处定。

无所有处定进一步觉悟到不仅物质和虚空都不存在,而且连识也不存在,一切思维都不存在,就是无所有处定。修行者得到识无边处定后,仍然不能停留,还要用功修行,并在此基础上继续精进。修行者心不可忧悔,专精不懈,一心内净,空无所依,不见诸法,寂然安稳,心无动摇,就达到了证无所有处定。

非想非非想处定舍弃一切想法,叫做“非想”。非想也是一种“想”,也应当舍弃,叫做“非非想”。所谓非非想处定,就是要超越无所有处的观想,而进入任何想都不存在的绝对寂静状态。修行者已得到了无所有处定,仍不满足,还要努力修行,进而就达到了非想非非想处定了。

四无色定系由欲界定、色界定而得之寂静禅定;于此禅定中,对欲、色等悉无想念。根据说一切有部之说,空无边处、识无边处、无所有处等三定各有味定(味等至)、净定(净等至)、无漏定(无漏等至)等三种,非想非非想处定则以定相昧劣之故,仅有味定、净定二种而无无漏定。

若以南传佛教、观点言之,则不仅于现世中由于精神极度统一之纯粹专一现象可得无色定(属于善净之无色定),若因果报而生于无色界者,亦可得无色定(属于异熟之无色定);除此二类外,其他另有证成圣道果者之“无漏无色定”及现法乐住的阿罗汉之“唯作无色定”等。

(第三节 九想、八念、十想、八背舍、八胜处)

九想、八念、十想、八背舍、八胜处,皆为小乘的禅定,分别简介如下:

九想又作九相、九想门、九想观。即对人尸体之丑恶形相,作九种观想。为不净观之一种,行之可断除修行者对肉体之执著与情执。其内容为观想尸体从肿胀到火化的九个过程中的变化,修行者一般先到野外停尸体、坟园观察尸体,将其牢记在心,然后静坐禅思,设想所爱之人或者自身死亡变为尸体。其九想为:

①青瘀想,又作坏想、青想。观想风吹日晒,死尸变黄赤色,复又发黑青。

②脓烂想,又作想象烂、绛汁想。观想死尸皮肉糜烂,自九孔出脓生虫。

③虫噉想,又作想象虫啖、食不消想。观象蛆虫、鸟兽之食尸之形景。

④膨胀想,又作想象青勃。观想死尸之膨胀。

⑤血涂想,又作想象红腐、脓血想。观象死尸之脓血溢涂。

⑥坏烂想,又作想象虫食。观想皮肉之破裂、腐烂。

⑦败坏想,又作想象解散。观想皮肉、烂尽,仅存筋骨,七零八落。

⑧烧想,又作想象火烧。观想死尸烧为灰烬。

⑨骨想,又作想象生、枯骨想。观想死尸成为一堆散乱之白骨。

以上九种名称之顺序,各有异说。南传佛教《清净道论》说四十业处中,列有肉体之十种不净观,即膨胀相、青瘀相、脓烂相、断坏相、食残相、散乱相、斩斫离散相、血涂相、虫聚相、骸骨相等十不净。

八念念,即内心之存忆。《大智度论》卷二十一载,智者大师《释禅波罗蜜次第法门》卷九说:“行人心厌六欲,犹如怨贼,故修九想以为对治,作此观时,虽破坏六欲而多生恐怖,若修八种正念,恐怖即除。”这就是“八念”法。佛弟子于闲静处,乃至山林旷野善修不净等观,厌患其身,忽生惊怖,及为恶魔作种种恶事,恼乱其心,忧惧转增,故如来为说八念法。若心存此八念,则恐怖即除。八念即:

(1)念佛,谓修禅观之人,若遭恐怖障难之时,应念诸佛慈悲,救济众生,功德无量,如是一心,念念不舍,怖障即除。

(2)念法,法力广大,通达无碍,能灭烦恼,如是一心,念念不舍,怖障即除。

(3)念僧,僧是佛之弟子,能修正道,能证圣果,为世福田,如是一心,念念不舍,怖障即除。

(4)念戒,戒是无上菩提菩提之本,能遮诸恶,得安稳处,如是一心,念念不舍,怖障即除。

(5)念舍,舍有二种:一是施舍,能生大功德;二是舍烦恼,以此得大智慧。如是一心,念念不舍,怖障限除。

(6)念天,四天王天乃至他化自在天等,果报清净,利安一切,念念不舍,怖障即除。

以上之六念除去舍念中之舍烦恼,即为念施;念佛、念法、念僧,念戒、念施、念天等为六念,又作六随念、六念处、六念法。再加上。

(7)念出入息,息即鼻中出入之气,为治散乱之良药,入禅定之捷径,如是念念不已,则心不驰散,怖障即除。

(8)念死,死有二种:一是自死,即报尽而死;二是他缘死,即遇恶缘而死。此二种死,从生以来,常与身俱,无可避处,如是一心,念念不已怖障即除。

十想乃是指十种思想或十种观想。即:

(1)无常想,观一切有为法皆新新生灭,无常变坏。

(2)苦想,观一切有为法无常,常受三苦、八苦所迫。

(3)无我想,观想一切法为苦,亦不自在,皆由因缘所生而无自性,故无我。

(4)食不尽想,观想诸世间之饮食,皆从不净因缘所生,悉为不净物。

(5)一切世间不可乐想,观想一切世间无任何乐趣,唯有过恶。

(6)死想,人死之相。

(7)不净想,观想人身内涕、泪、汗、垢、痰等三十六物不净及身外九孔,恶露常流不净。

(8)断想。

(9)离欲想。

(10)尽想。

后之三想系为得涅槃菩提,而求断烦恼,舍离生死之迷,以及灭尽烦恼及生死等之观想。

十想与九想之同异,《大智度论》卷二十一举出多说。或谓九想未得禅定,仍为淫欲所遮覆,而十想能除灭淫欲等三毒。或谓九想为初学、十想为成就。或谓十想与九想相同为离欲,俱为涅槃。或谓九想为因,十想为果,内心想为外门,十想为内门。显而易见,九想、八念、十想三种观,皆渗透了小乘佛教厌世、出世的宗教思想。

八背舍又作八解脱、八惟无、八惟务,八背舍是修行者从低层次定境依次深入高层次,最终达到受想灭尽定的八种禅观方法。谓依八种定力而舍却对色与无色之贪欲。背是洁净五欲,离是着心,故名背舍。洁净五欲,指初禅未到地到非想非非想处定中,对所得禅定之乐及向身体的贪著,背舍就是背离、舍弃之义。八背舍:

(1)内有色想观诸色解脱,为除内心之色想,于外诸色修不净观。先从自己足大拇指观想,依次观想自身肿胀烂坏,臭秽不净;次观自己所爱的人,亦复如是。再次观从眉间起,皮肉脱落,白骨皆现,从两眉的白骨中,观想地、水、火、风、青、黄、赤、白八色光明旋转而出,全身白骨亦复如是,所出光明遍照十方,悉皆明净,定心于此光明中,从而背舍欲界定、初禅未到定、进入初禅、于初禅定中,不贪初禅之乐。

(2)内无色想观外色解脱,内心之色想虽已除尽,但因欲界贪欲难断,故观外不净之相,令生厌恶以求断除。于初禅中,进而观前所观想之身内的白骨散灭归空,只观想八种八光照而入定,可见光照从身内出,从而进入二禅,住二禅定中,亦不可贪著二禅喜乐。

(3)净解脱身作证具足住,为试练善成满,弃舍前之不净观心,于外色境之净相修观,令烦恼不生,身证净解脱具足安足。于二禅中心不受喜乐,唯观八色光明光耀,专心观想,令此八色光明极为明净,专注光照而入定,即能从二禅进于三禅,从三禅进于四禅。于三、四禅中,皆不心起贪著禅定之寂定与喜乐。

(4)超诸色想灭,有对想不思维种种想入无边空,空无边处具足解脱,灭尽有对之色想,修空无边处之行相而成就之。于四禅定心中,一心观想虚空,进入空处定,于空处定中观空、无相(无意识、概念所能分别的固定形相)、无作(无能造作与所造作者),不著于空处定。

(5)超一切空无边处于无边识识无边处具足住解脱,弃舍空无边心,修识无边之相而成就之。

(6)超一切识无边处入无所有处具足住解脱,弃舍识无边心,修无所有之相而成就之。

(7)超一切无所有处,入非想非非想处具足住解脱。弃舍无所有心,无有明胜想,住非无想之相并成就之。

第五、六、七等分别指识处定、无所有处定、非想非非想处定中,观空、无相、无作、而不著于识处定等三种定。

(8)超一切非想非非想处,入想受灭身作证具足住解脱,厌舍受、想等,入灭一切心、心所法之灭心定。也就是于非想非非想处定中,舍弃一切观念、意念,一心观“真实”,复舍真实之心念,从而进入超越世间禅境界的受想灭尽定。

这八解脱中,前二者依初禅与第二禅,治显色之贪;第三依第四禅修净观,皆以无贪为性。第四至第七次以四无色之定善为性,第八依有顶地,以灭尽有所缘心为性。初二者各分为二,第三分为四,合谓为八背舍。

八胜处又作八除入、八除处。即观欲界之色处(色与相),制伏而去除贪心之八阶段。和八背舍一样,也是八种,超越低层次禅定而进入受想灭尽定的禅法,因其能破净、不净五欲,又长于调制自心,较八背舍更为殊胜,故名胜处,谓制烦恼以引起佛教认识之所依处。即:

(1)内有色想观外色少胜处,即内心有色想,以观道未增长,若观多色,恐难摄持,故观少色;为除内心之色想,藉观色处之少分,制之而灭贪。其观法入手门径与八背舍初背舍大体相同,从内观己身不净,进观众生之美、丑、并把极美极丑之形象存于观想之中,于美不生贪爱,于丑不生憎恶,于所见的不净之相不生畏惧,于所见的八种光明不生爱著。

(2)内有色想观色多胜处,即观道渐熟,多观外色亦无妨。于身内,不灭前观所观见的白骨之相主要广观身外,谛观一死尸乃至百千万等死尸,进而战胜色处之多分。

一、二胜处是在初禅定心中作观想。

(3)内无色想观外色少胜处,即观道渐为胜妙,内心已不存色想,更观色处之少分而制胜。

(4)内无色想观外色多胜处,即更同样制胜色之多分。

此两胜处大体与前二胜处观相近似,都是观想身外遍宇宙皆是死尸,死尸变白骨,白骨放光明。第四胜处,外观身外死尸、白骨、光明等相。观成之后,于美丑形象心无分别爱憎,唯第三胜处主要内观自身白骨散灭。

(5)内无色想观外色青胜处。

(6)内无色想观外色黄胜处。

(7)内无色想观外色赤胜处。

(8)内无色想观外色白胜处。

以上第五至第八胜处,系内心已无色想,更观外色青、黄、赤、白等四色光明,令能随意见观而亦不著,并制胜之,以对治欲贪。此八胜处皆以无贪善根为自胜,前四者均依初禅与第二禅,后四者均依第四禅。不依第三禅,因第三禅天乐多心钝。

八胜处与八解脱之关系,依《俱舍论》卷二十九谓:“人中初二如初解脱,次二如第二解脱,后四如第三解脱。若尔八胜处何殊三解脱?前修解脱唯能弃背,后修胜处能制所缘,随所乐观惑终不起。”即修解脱于其所缘唯能次第弃背,至舍贪心为止,并未得自在,故更修八胜处,能制所缘,令烦恼终不起,乃是制伏对境得自在。

(第四节 十遍处、九次第、狮子奋迅三昧、超越三昧、四无量心观、四念处)

小乘佛教的禅法,多系一个阶梯接着一个阶梯、节节上升,而都是建立在四禅的基础上。十遍处、九次第、四无量心等观法及狮子奋迅三昧、超越三昧等,莫不如是。现简介如下:

十遍处又作十一切入、十一切处、十遍处、十遍处定。即依胜解作意,观色等十法各周遍一切处无间隙。十法即地、水、火、风、青、黄、赤、白、空、识,观其各遍满宇宙一切处,故称地遍处、水遍处、火遍处、风遍处、青遍处、黄遍处、赤遍处、白遍处、空遍处、识遍处等。此观法为行者修八背舍、八胜处后,于色等得净相,于所观之中转变自在,然仍未周遍,故更修十遍处定。此定是小乘佛教之高层次禅观,按照佛教定学的传统说法,须在第四禅的寂定心中修习,方可成功。其具体修法是依次观青、黄、赤、白四色及地、水、火、风、空、识各遍满宇宙一切处。可先取一小物作为观想的目标,如修第一青遍一切处观,先取一青色之物,如树叶之大小,置于面前,观看明白,然后闭目忆想,令其青色分明显现于意中,若观想不见,开目再看之后再观。至观想到一小块青色显现时,令其分明渐之而扩大,遍满内外、十方一切处所,唯见青色遍于宇宙。黄、赤、白三色亦复如是观想。地、水、火、风四大观,亦复如是。修地大观时,用黄土在木板或墙上涂抹,疑心观想黄土;修水大观进,用盆盛水置于坐前而观之;修火大观时,从观灯光入手;修风大观时,观想气流遍身一切处。修第九空遍处时,须先于四禅中观虚空,背舍四禅而入空处定,于定中观想虚空遍一切处。修第十识处观时,须先于空处定中观心识,背舍空处定而入识处定,于定中观想心识无边际,遍满十方一切处。

同类推荐
  • 禅里禅外悟人生

    禅里禅外悟人生

    本书是弘一法师透悟佛学要义与人生真谛的集大成之作,书中除了弘一法师的著作之外,还包括他的演讲稿与处世格言,这些内容被梁实秋、林语堂等名家誉为“一字千金,值得所有人慢慢阅读、慢慢体味、用一生的时间静静领悟”。
  • 淡定·从容·心安之心安

    淡定·从容·心安之心安

    民国四大高僧中,弘一法师和虚云法师两位高僧的思想代表着近现代佛学界的权威思想,《淡定·从容·心安》系列将两位大师的思想精华集结,把深奥的道理化成通俗易懂的话,使人以读书的方式亲近高僧大德善知识,启迪大众思维,唤醒世人迷梦,是值得细细品味的经典之作。
  • 圣经故事2

    圣经故事2

    《圣经》是世界上流传范围最广、对人类影响最大、在全球发行量最多的一部书,它不仅是一部宗教经典,也是整个西方文明的基石,对西方社会、政治、教育、思想等方面产生了深远影响;同时也成为全人类文明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圣经故事》尝试用浅显的故事形式让一般读者对这部典籍能有个大致的了解。本书分《旧约篇》和《新约篇》两个部分。其中《旧约篇》讲述了创世之初,上帝耶和华创造亚当、夏娃以及他们的后人如何形成以色列民族,并在“上帝应许之地”建立和发展自己的王国等故事。《新约篇》讲述了基督耶稣的诞生、传播上帝福音和被犹大出卖并被处死以及使徒们传教等故事。
  • 大愿说药师法门(上册)

    大愿说药师法门(上册)

    本书是由大愿法师讲述。内容一方面是令我们学习如何消除身心的病苦,本经的修法可以用很多方法来概括,可以用一个字来概括药师法门——禅。分别包括了如来禅、祖师禅和秘密禅。
热门推荐
  • 仙路绝尘

    仙路绝尘

    一个活泼机灵的少年意外卷入一场江湖纷争,得知自己的身世之后开始了一段追求真相的复仇之路,但是真相之外似乎还有着另外的故事。结局还是开始?。。。。。。。且看一个勇敢的少年在逆境中不断前行,在修炼的道路上一骑绝尘,勇往直前的创造一个只属于自己的异界天堂的故事。
  • 管理:下一个50年

    管理:下一个50年

    《管理--下一个50年》以管理:下一个50年为主题,文章包括未来50年的管理思维、战略师需要什么:智者的思想碰撞、从生产力角度看增长前景、经济增长前景展望:罗伯特·索洛访谈录等。作者为麦肯锡全球各分支机构的董事和顾问等。
  • A Popular Account

    A Popular Account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学校和谐相处与遵纪守法教育活动

    学校和谐相处与遵纪守法教育活动

    校园安全问题已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热点问题。保护好每一个孩子,使发生在他们身上的意外事故减少到最低限度,已成为中小学教育和管理的重要内容。本书主要内容包括:和谐相处的常识、和谐相处的心态、和谐相处的礼仪、和谐相处的技巧、遵守纪律的常识、遵守法律的常识、学生违法乱纪预防探讨等。
  • 往事入梦来

    往事入梦来

    时光如流水,生命在轮回!曾几何时,我是怀着怎样的心境,怀揣怎样的梦想,带着青春的季动与年少的轻狂跨进了这个梦里的天堂!当时的我们是如此的天真,把一切都看得那么的美好。总是幻想着两人能一辈子手牵着手看静静地看云水漂流,看秋叶飘零……直到我有一天我从梦中醒来,看到那月光轻轻,梦把已我带走!
  • 酒心巧克力之穿越

    酒心巧克力之穿越

    因男友的背叛,而穿越成为胆小懦弱的嫡女。她,因为承受了太多爱恨情仇,所以,这一世,她只要爱的轻松便好了。他,是万众瞩目的三皇子,却被一个黄毛丫头给耍了,怎能不气!楚樱,我方泽希定让你好看!却不想,在未来的某天,他竟喜欢上了她。【此文是宠文啊!男主角多样,别怪酒酒哦。】
  • 激情成就卓越

    激情成就卓越

    我们每个人只要迈出一小步,就能让我们平凡无奇的生活变得卓尔不凡。我们也能构建更好的人脉关系,发挥想象力,无需花费一分钱就能为他人创造价值,并塑造新的自我。按照书中的原则行事,并向身边的“弗雷德们”学习,你也能让自己的职业生涯和生活变得多姿多彩。这就是那本告诉你该怎么做的...
  • 异界争霸全面战争

    异界争霸全面战争

    这是一个百族并起的时代!这是一片铁血残酷的大陆!平庸的人类正在被欺压,而我,将用利剑为子民开拓疆土,将死亡传播给敌人。勇士们!燃烧你们的热血!没有天真、没有怜悯,让骑士碾碎兽人的身躯,让长弓刺穿精灵的胸膛!带领人类建立那至高荣光!(树的第五作,目前已A签,请支持!)
  • 我的相公十二岁

    我的相公十二岁

    在教堂里举行婚礼的她,等着男友回答“我愿意”之时,轰的一下她穿了,在这里,她依然是新娘,只是,她的丈夫只有七岁。老天爷不带这么玩人的吧!等到她相公十二岁的时候,命运的齿轮终于更改了轨迹,她却陷入了一个巨大的旋涡。
  • 明月无眸

    明月无眸

    清风如月兮,百千年吹熏出了冷峻的塞北轮廓;月如永恒的天眼,凝视世间万千不定。来自黑暗年代的琥珀信物,是如何流转至今的;使徒后人又是如何守护这惊世秘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