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2115800000009

第9章 中观学派所依的典籍(2)

要言之,此十义不出微妙、感果、庄饰三义:其(1)为体;(2)(3)(4)(5)(6)(7)为“相”;(8)(9)(10)为“用”。凡华而有华与实相隔相后者,或华与实同时者,故有感果、庄饰之分,微妙为行体感果,庄饰为行用;行布门是感果,圆融门是庄饰。因位之万行开敷,依其严饰佛果之义,故称之为“佛华严”,方东美教授在讲《差别境界与不可思议》时,首先提出此看法。《游心法界记》曰:“华者菩萨之万行也……华有生实之用,行有感果之能……”即此谓也。总之,《华严经》虽有如上重重深义,但要言之,因果交澈、理行无碍,故互为能严所严,镕融自在,而标之曰“佛华严”。换言之,“大方广佛”是标智也,本智则平等佛性;《华严经》者诠妙行也,妙行则本真德用。“大”言体报无外,蠢动贤愚皆所固有;“方”言教同法界,方正平等不迁不动;“广”者言用等太虚,周遍含容无所障碍;“佛”者即本智之果后;“华”者万行之因对果而言;“严”者因华庄严佛果,忘心遗照无严不严,然后福智十德圆满,乃证十身。《探玄记》云:“大以包含为义;方以轨范为功;广则体极周用;佛乃果觉圆满;华譬开敷万行;严喻饰并本体;经则贯穿缝缀,能诠之教等。从法就人寄喻为目,故云《大方广佛华严经》。”

总而言之,从《华严经》之经题上可分出法、喻、人、法、理、事、体、用、因、果等之种种差别,但其相对差别皆不过义门之别,而在其无尽缘起之法体上,则圆融无碍而“一即一切”,“一切即一”,所以从《大方广佛华严经》七字所表示的一法界之法界,可见其中尽一切之义。

《华严经》在我国有三种译本,传说是龙树从龙宫里取出而流传世间,但从实际上说,现在的《八十华严》或《六十华严》是否全部都是龙树时代所有虽还不能判定,但《十地经》及《入法界品》已有了。从龙树著作中所引用的部分,及从我国译经史上支娄迦谶、支谦特别是到护法所译的多数“华严部”的经典可以推定,《华严经》的大部分在龙树以前已经成立了,因此其对龙树的大乘思想的发端是有影响的。《华严经》的立场,是唯心论。“三界所有,皆由于心”,“十二因缘分,皆依于一心”是《十地经》有名的文句。又如“心如工画师,画种种五阴,一切世界中,无不造是法。”

《华严经》与《般若经》,不用说也有很大不同的地方,《华严经》与《般若经》同样说法的地方也很多:《般若经》是立于妄心缘起的产场;《华严经》则完全灭却这妄心的空心,即在于清净心,是以一切世界为着眼点的。原始佛教的缘起观,始于无明而归结于老死。可是,佛陀既已打破无明而立于清净心(空心)的当体,自己为自己而观缘起,那缘起观在经过一度空之后的缘起,从所谓妙有的立场看,那个缘起,才真正是净心缘起,可说是含有这种思想的。以这种结果而开展的华严世界观,完全是泛神观;这种全法界,就是法身毗卢舍那的显现。即使在一草一木中,也可以说是全世界的反映;即使在一瞬一刹那中,也可说是包著永远。就此世界而言,它是以无限的缘起丝筋而维系着的,涉于时间空间的一切,无不是相互关联,虽一毫之微,也不是孤立的,真可说是无限庄严的一大建筑。如从中国的注释家的学术观点来说,就是所谓的“十重无尽”的缘起。明确阐示这一观点的,就是华严宗的“十玄六相”之学说。

总之,《华严》的立场,是以“一即一切”,“一切即一”的缘起观为基础,而把其扩至世界观的。只要将世界与法身同视,不管什么人,只要内心获得清净,都可以悟出这个道理。如在譬喻方面说明,是就名而为法身说法;而归着之处,终于仍从这解脱的一心所导出。如此,则真正以原始佛教缘起灭观为出发点,经过《般若》的空思想,终于到达无尽缘起观的至极之处。至于对《华严经》思想之剖析,可参阅拙著《华严宗简说》(巴蜀书社2004年版)。

(第三节)中观学派所依之《维摩诘经》

中观学派通预想的《般若经》与《华严经》,而把其在实际生活中的体现,同时专欲立于高处而论破小乘的经典,那就是《维摩诘经》。依近来的研究,本经在我国先后汉译有七种之多,而最通行的是鸠摩罗什译本。这部经塑造了一个在家居士维摩诘的形象,他是佛在世时毗耶离城中的大长者,家庭资财无量,十分富有,在社会上有相当的地位,加上他是一位乐善好施持身严谨的人,在群众中有相当的声誉。他虽不是出家人,却遵守实践沙门的戒律;虽有妻子,却常修清净梵行;虽然居处在世俗的家庭和社会中,却不留念三界,常为一切众生说法,使无数人得到无上正等正觉。这从《方便品》中对他的介绍,就可以知道。

《维摩诘经》的主题说明宇宙观与人生观,如《佛国品》中庵园初会,明显的是示净土因果,以六度四摄为净土因,报应二国土为净土果。《方便品》中方丈初会,是示法身因果,“佛身者即法身也”,是明法身的果;“从无量功德智慧生”等,是明法身的因。这两品都是这样次第说明,因要先有国土,然后才有法身。为了劝人舍秽取净,显示净土因果;为便生死欣求佛身,所以次辨法身因果。以此二门总摄法门要义。

从《弟子品》到《入不二法门品》,都是说明人生问题的,亦即是人生观的多方面展开。《弟子品》是小乘人我执,以示人生问题;《菩萨品》是就大乘法我二执,以示人生问题;《问疾品》总明我法二空,示菩萨的大行,以期解决人生;《不思议品》乃就日常的生活,显示不思议的理性;《佛道品》是就净法明不思议的理性;《入不二法门品》依不二法门悟入不思议的理性。若以佛法理性说,破除大小乘的迷执,实践大行的菩萨妙行,就是修法身因,以此法身因,即得如来果。

《香积佛品》一方面就诸佛的日常生活,显示不思议的法性理体,以证前说的意趣,为众生与佛之所同具;一方面是明众香国土的如何?为净土的果德,成就八种所应修的行门,为生净土之因。这同样是说人生观与宇宙观的。《菩萨行品》则更明显地是说宇宙与人生的两重因果,因悟入不思议理性所成就的菩萨行,能做到一行一切行,无行不含摄其中,此所成就的菩萨行,不但为净土因,亦复为法身因。

《阿佛品》,维摩诘以一手断取妙喜世界,始真正的完成究竟人生。而这究竟人生,就是功德智慧所成就的清净法身。所谓法身妙果,现于妙喜世界,是法身果,亦是净土果,同样是表示宇宙观与人生观。因此,依《维摩诘经》所示而行,不但可得极为美满、理想的清凉世界,亦可究竟成佛而得彻底解决人生。

佛法所说的世界观,向来分净土与秽土。我们所住的娑婆世界是秽土,西方的极乐世界是净土。秽土不止一个,净土十方皆有。净土庄严受诸乐的理想世界,是佛教的理想世界观。本经不但在《佛国品》中阐明了唯心净土的要义,除《方便品》、《弟子品》及《菩萨品》没有明显地说到净土,其他各品,处处说到净土。《维摩诘经》所说净土,不专指某个净土,而说众多的净土,这就是下方佛土、上方佛土、余方佛土。初于庵摩罗园所说的释迦佛土,是属下方佛土;次于方丈室所辨的香积佛土是属上方佛土;后来于庵摩罗园所明的阿佛土,是属余方佛土。正因为该经重视净土,而特别告诉行者,怎样修行,如何实现净土,并强调“若菩萨欲得净土,当净其心,随其心净,则佛土净”的唯心净土要义。

《维摩诘经》为提示这些主题思想,其所采用的文学手法达到了如神之妙境。夸大的文笔描写了他的神通及辩才无碍。他示疾以招致佛陀派人去问候,佛陀首先派智慧第一的舍利弗前去,而舍利弗立刻禀白佛言:“我不堪诣彼问疾。”因为维摩诘是位无人不晓的大菩萨,去了不是寒喧慰问就算了事的,一定要论辩到高深的法义。因为舍利弗在林下静坐时,维摩诘突然来到,对其“宴坐”进行了不客气的批评,而舍利弗听到了批评之后,“默然而止,不能加报”,故不堪问疾。佛陀继之派神通第一的大目犍连,目犍连亦因昔日于毗耶离城之里巷中,为在家人说法,当然是说如来常法,如布施、持戒、升天等功德,本是很适应的,可是以诸居士的根机来看,不应说事相的人天法,亦不应说小乘法,而应说高深的彻底的究竟大乘佛法,以致遭受到维摩诘的批评,因之亦回答佛陀:“我不堪任诣彼问疾。”双贤弟子如此,其他的八位大弟子,都不敢去,他们每个人都向佛陀讲说自己被维摩诘批评而被难倒的窘迫场面,继之佛陀派弥勒、光严、持世等菩萨,而这些菩萨亦诉苦不愿意去。在《弟子品》和《菩萨品》中各自叙述被维摩诘批评的事例不同,问题不同,场面亦不同,而且维摩诘都是用深层次的佛理去批评他们,弄得他们个个都哑口无言。

最后,佛陀只好派文殊菩萨前去。于是,文殊菩萨、十大弟子、释梵天王、八千菩萨、百千天人,场面非常壮观。而维摩诘的居室“即以神通力空其室内,除去所有及诸侍者,唯置一床以疾而卧”。维摩诘的居室只有一丈见方,时舍利弗想,此小小居室,如此多的菩萨及大弟子众,“当于何坐”,维摩诘施展神力,使须弥灯王佛“遣三万二千师子之座,高广严净,来入维摩诘室。诸菩萨、大弟子、释、梵、四天王等,昔所未见。其室广博,悉皆包容三万二千师子座无所妨碍;于此毗耶离城及阎浮、四天下,亦不迫迮,悉见如故。”当三万二千高广庄严的师子座借来之时,维摩诘请文殊师利等就师子座。不过坐时,不可以平常身就座,“当自立身如彼”师子座一样高大方可坐上。其得神通的菩萨,听了维摩诘这样说,随即将自己平常的身体“变为四万二千由旬”的高度,然后安然地坐在“师子座”上。因为高度如此,身体不得不变为这样高。而诸新发意菩萨,由于修行未久,功夫不深,虽有神通,可是不能升上高广的师子座;至舍利弗、目犍连等诸声闻大弟子,虽说皆有神通,但亦不能升上这样高的师子座。舍利弗等,凭借自己的力量,也不能升座,维摩诘言:“唯!舍利弗!为须弥灯王如来作礼,乃可得坐。”于是新发意菩萨及大弟了,即为须弥灯王如来作礼归命,果然不错,凭借佛之威德力加被,各各“便得坐师子座”,由此可以看出二点:一是纯凭自己的力量,要做什么都做得到;二是单凭自己的力量不够,还得加上另外一种相助之力量,才能见功效。如念佛求生极乐,单凭自己微薄的智慧功德皆不能去,必须靠阿弥陀佛愿力摄受摘引才得往生。由于这个故事,所以丛林的住持和尚之居室,称之为“方丈”。

《维摩诘经》宣传大乘般若思想,批评小乘的片面性,故此,传统称之为“弹偏斥小”、“叹大褒圆”。如《观众生品》中所述的“天女散华”故事,当文殊与维摩诘讨论得正微妙之时,在维摩诘居士的“丈室”中,有一天女见诸菩萨、声闻、天人闻所说的妙法,便于室中显现其身,而且随即以天华缤纷而下,散到诸菩萨及诸弟子身上,以为供养。其华飘至诸大菩萨的身上,随即皆堕落到地上,没有一片留在他们的身上。可是飘至舍利弗等诸声闻大弟子身上,便黏着不堕地。声闻大弟子们看到华在身上不堕,有点感到不好意思,于是就运用自己的神通力,设法除去身上所有的华,可是尽管用尽自己的神通力,仍不能令华离去。于是引出天女与舍利弗一翻妙趣横生的对话:

亦时,天问舍利弗:“何故去华?”答曰:“此华不如法,是以去之。”天曰:“勿谓此华不如法。所以者何?是华无所分别,仁者自生分别想耳。若于佛法出家,有所分别为不如法,若无分别则是如法。观诸菩萨华不著则,已断一切分别想故……”

更为有趣的是,舍利弗与天女经过一番理论的辩论后,知道她确是一位了不起的女人,于是问言:“汝何以不转女身?”舍利弗的这一问,所含的道理,是因为平常所说的女人业障深重,如中国民间说的:“男女相差五百劫”,是即显示女子不如男子,想要堂堂正正的做个男人,还要修五百劫才有可能。假使一个众生,业障转,善根厚,智慧高,就不为女,如色界及无色界就没有女性,是即显示天的程度高一层,又以成佛都是以男人身成的,可见一般世人的想法,不是没有道理的。舍利弗本着世俗的想法,突然问天女为什么不转女身,想难倒她。天女很有趣地回答:你以为女人不好吗?可是我自从在这室中十二年来,寻求女人想,根本了不可得的,既不知何为女人,又知何为男人,找不到身相的决定性,试问当何所转?亦转个什么?一个人的身形及至生理组织,一切都是无决定性的,时刻都在变化的过程中,佛法亦没有说那种烦恼是女人特有的。所以女人之所以为女人,并没有女人的决定性可得。当知不论是男是女,都不外乎是因缘和合的假名,除了和合的假相,既没有女相可得,亦没有男相可转。说明了上述的道理,天女为了教育舍利弗的“重男轻女”思想,再举事实来说明。即时运用她的神通力,“变舍利弗令如天女,天自化身如舍利弗,而问言:‘何以不转女身?’舍利弗以天女像而答言:‘我今不知如何转天变为女身?’天曰:‘舍利弗!若能转此女身,则一切女人亦为能转。如舍利弗非女而现女身,一切女人亦复如是,虽现女身而非女也。’是故佛说:‘一切诸法非男非女’。”从而批评了小乘的偏执,宣传了般若的空性。

《维摩诘经》是在《般若经》的系统上发展起来的一部分大乘经典之一,这些经典,既不赞成以“有”为“实”,亦不同意执“无”为“真”,而倡导“中道”。即否定世俗的一切,尤其是世俗中最不干净的那部分。然而,又以圆融的方便告诫佛弟子,该用什么样的态度去对待,具体地要求“空观”理论服从社会实践上存在的需要。在东晋时,就把此经看成是阐发佛理的最高准绳。僧肇曾评说:“予始发心,启蒙于此,讽咏研求,以为喉衿。”(见《毗摩罗诘提经义疏序》、《出三藏记集》卷八)这是把该经作为佛教理论的读物。僧肇在《维摩诘经序》又说:“大秦天王隽神超世,玄心独悟,弘至于万机之上,扬道化于千载之下,每寻玩兹曲,以为栖神之宅。”这里只为《维摩语经》是国君当作推行“圣治”,宣扬“道化”的法宝。鲁迅先生曾经指出,南北朝时期的文人学士都有三部书,即《论语》、《老子》和《维摩诘经》。到了唐代,在士人中还十分流行。本经对我国净土宗的理论建设起过巨大的作用,对中国禅宗的形式,也有着重大的贡献。《维摩诘经》之所以受到僧俗的普遍欢迎,与本经的主人翁维摩诘有直接的关系。如果说《般若经》类反映的是应该如何从出世间回到人间,因而弘扬了昙无竭这样的出家菩萨的精神。那么,《维摩诘经》就是反映出佛教徒应该如何把处世间当作出世间,从而创造了维摩诘式的在家菩萨形象。

同类推荐
  • 与佛有缘

    与佛有缘

    在人生的纷杂喧闹中,生活和工作中的种种压力和不如意,佛学蕴涵着的隽永的哲理和宝贵的智慧带我们走进一个沉静而安详的世界,放下过去的烦恼,不执关现在。不担忧未来。让心灵得到平静,用清静之心看世间,世间即清静,用解脱之心看世间,心即解脱。用心去感受佛恩,以佛来洗礼心灵。得失随缘,来去随缘,心能随缘,故得自在。佛带给人心的宁静,佛让我们的心安祥。使我们对功与利都看得淡些,在社会上处处做好事正直,有善心,对人真诚,对佛有敬仰之心,他一定就是与佛有缘之人。
  • 西藏佛教

    西藏佛教

    本书第八章噶举派和第十四章西藏佛教文化由牛宏编写,第九章格鲁派由牛宏、才让共同编写,其余各章由才让编写完成,最后由才让对全书进行了修订和统稿。藏传佛教文化博大精深,其发展的历史又错综复杂,本书只是概略性的介绍,旨在希望有助于读者掌握和学习藏传佛教的一般知识,能起到一点对藏传佛教历史文化知识的普及作用,并希望有助于民族间的文化沟通。由于编者学识有限,在编写的体例结构到叙事方式多有不如意处,恳请读者谅解。我们欢迎读者的批评指正,使我们将来能再作补充和进一步的完善。
  • 大愿说药师法门(上册)

    大愿说药师法门(上册)

    本书是由大愿法师讲述。内容一方面是令我们学习如何消除身心的病苦,本经的修法可以用很多方法来概括,可以用一个字来概括药师法门——禅。分别包括了如来禅、祖师禅和秘密禅。
  • 伊斯兰文化散论

    伊斯兰文化散论

    本书介绍了:《古兰经》名称考释;《古兰经》与圣训的文学价值;当代伊斯兰“中间主义”思潮述评;回族穆斯林对中国阿拉伯语教学事业的历史贡献等。
  • 顿悟开承地

    顿悟开承地

    本书是中国禅都文化丛书之一,讲述惠能不仅是佛教禅宗派的六祖,是佛教的一位大师和领袖,而且是中国禅学文化的创始人,是中国和世介思想史、哲学史上重要地方的思想家、哲学家。特别是,他创始的禅学文化,典型地体现了珠江文化的传统特质,尤其是在中古兴旺时期的思想文化意识,体现了珠江文化在古代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标志着珠江文化与黄河文化、长江文化的明显区别,创造了与孔子的儒学、老子的道学并驾齐驱、广传天下的一套完整哲学——禅学。
热门推荐
  • 快穿之影后养成计划

    快穿之影后养成计划

    “叮!系统成功升级,开启试炼界面”“叮!请选择:1外貌(玛丽苏)2体力(健身房)3智力(宅斗)4武力(末世)5金币(商战)”“叮!请选择难度:1简单2一般3困难”“叮!欢迎来到试炼界面”
  • 论读书

    论读书

    文学作品是以语言为手段塑造形象来反映社会生活、表达作者思想感情的一种艺术,是人生的一面镜子。好的文学作品具有潜移默化的巨大作用,它能够开阔视野,增长知识,陶冶我们的情操。
  • 当时只道是寻常

    当时只道是寻常

    本书所选皆为季羡林先生的怀旧散文,包括故园之思、父母之思、痛悼师友、人生忆往述怀等等。深浅不一的回忆中,清晰再现了那些逝去年代的人和事:衣钵相传,恩德无限;斑驳的场景,多舛的人生;在省察自我、梳理时代脉络的过程中,娓娓道出对幸福的深刻理解与体验、人生的悲苦与辛酸。丰富的情感,浓郁的诗意,纯朴的文笔,催人泪下的诉说,带给读者不尽的遐思与感动。
  • 北宋说书匠

    北宋说书匠

    赵天奇是一个扑街的网络写手,因为第十三本书再次扑街,与朋友喝了一点闷酒,竟然穿越到了北宋!在这个同品级武官见到文官要行礼,并且各地钱粮都由文官掌握并且直接监督武将的重文轻武的时代,赵天奇无奈的操起了老本行:说书。本来他只是想好好说个书,在这个大时代里娶个媳妇生个娃,喝喝小酒种种菜,可是一说书就引起了各行各业人的关注。李清照:“赵哥哥,那猴子好生奇怪,竟然还能背着棒子打妖怪呢!”高太尉:“咳咳,老夫听闻这里讲着一些《水浒传》的玩意儿,特来听一下,在书中我与宋江的友谊。”宋徽宗:“昨日朕仔细研究了刘备和诸葛亮,觉得三顾茅庐还是有所虚假,与朕同是龙体,怎么可屈身前往?”
  • 致前度

    致前度

    小的时候,总会因为一次再见掉下眼泪,可能是因为当时年纪小,没有经历过分别,所以总是把再见和永远中间加上等号。等到长大以后,你会明白,其实转身真的很可怕,因为一不小心就会是一辈子,而在年幼时坚定不移,坚信着不会离开的,总会在一个适时的契机里,找一个合适的理由离开。生命中,有人会走,有人会留,只要你愿意,该来的总会来,你要等。倘若多年以后,你听说那个曾经对你纠缠不清,发誓非你不嫁的她嫁了别人,不知道你会不会遗憾,会不会难过,会不会也要问问自己,到底是为什么当初没珍惜她,才让后来的她做了别人的新娘。--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封天下

    封天下

    我曾一笑天下。到不过是一场伤疤罢了。风过天地萧杀,风声如同闷雷一般,怒吼得潇洒而沉闷,风倾入这座绝世古墓之中。到位这含疮百孔的古墓的寒冷面纱再聚一层。冥冥中,总有来自青天的一记呼唤。剑神涅槃重生,又有何举动。看我天下销苏笑尽天下。
  • 鸿蒙诛神决

    鸿蒙诛神决

    鸿蒙肇判,风气始开。少年破生死,收凶兽,乱天动地,走向王者之巅!万恶阴谋,旷世奇恋,究竟谁是幕后黑手?!乾坤易变,星辰纵逝,断肠咫尺在天涯!
  • 迷雾中的真相

    迷雾中的真相

    我叫韩令飞,是一个侦探,本来年轻有为,蓄势待发的我在接到一个神秘人的电话后匆匆赶往一个地方,最后却被一枪打中了心脏,这一个瞬间让我急切的想要知道:是谁给我打的电话,是谁开的黑枪,是谁要加害于我,隐藏在迷雾之中的真相到底是什么?为了得到一个真相,我跑遍了历史,处处留下了我的印记,最后,故事还得继续,真相到底是什么,请大家拭目以待吧。
  • 绝世武魂

    绝世武魂

    前世即将登临顶峰之时,被所爱之人与最好的兄弟背叛,九龙武魂被夺,携绝焱神心逃离,封云修转世重生,前世欠我的,今生都要还回来!
  • 黑夜判官

    黑夜判官

    七年前,他是单纯质朴的少年,满腔热血,错失杀人,自首入狱。七年后,他是心思缜密的青年,怀抱正义,被迫越狱,保护家人。而一场场惊心动魄,尔虞我诈的阴谋,错综复杂的纠葛渐渐浮出水面。冥冥之中,他已被安排了一条,他并不知道的道路,其中充满了艰险和刺激。儿时的一句豪言,逐渐成为了他追逐的梦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