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2114700000008

第8章 邓广铭:真文人者实不相轻

北京大学,作为中国的最高学府,图书似海,名师如云,是一个培养卓越人才的摇篮。我1959年入学古典文献专业,给我们传道授业的名师,大多是享有盛誉的校内外专家学者,其中邓广铭先生是我印象最深、交往最密、获教益最多的老师之一。

补教通史

当年的北大历史系,教师人才济济,教学、科研水平,在全国首屈一指。当时,齐燕铭同志(国务院秘书长)与金灿然、翦伯赞、魏建功一起筹建古典文献专业时,就曾想将其设在历史系。后来虽然设在中文系,但对于古典文献专业的中国历史教学水平,要求不得低于历史系。因此,“中国通史”这门课程,是与历史系共同上课的(一、二年级合班上课)。记得上课的老师有张政烺、田余庆等先生。后来,为了充实基础,又独立“开小灶”,开了专题课,请游国恩讲《左传》,请翦伯赞讲《汉书》研究,请吴晗讲《明史》研究,请聂宗岐讲《中国历代职官制度》,请柴德赓讲历史年代问题,请史树青讲古代风俗研究,请周一良讲日本汉学研究,请贺昌群讲汉简研究,请许大龄讲典章制度,请阎文孺讲敦煌研究,请宿白讲唐宋刻书业等等。

齐燕铭同志十分关心专业建设。他得知“中国通史”一课,前详后略,对中古以下讲得很少。他指示,要请一位有研究的专家补上宋辽以后的历史课。对中古以下历史最有研究的专家,首推邓广铭先生。当时,魏建功先生(时任副校长)登门请邓广铭先生,邓先生欣然应允。邓先生不仅精讲了宋辽史,还下及元明历史。他是名教授,认认真真地补上这门基础课,令教师和学生们倍感钦佩。他上课十分认真,有周密的教案,并在讲课中指出研究路子,列出参考书目。我们有问题找他,他总是放下自己的工作,十分热情耐心地解答,并曾把他自己的藏书借给过我。我们中古史知识的基础,就是邓先生这样一点一点地给我们打下的。

我当年对宋代词人辛弃疾很有兴趣,知道邓先生在这方面很有研究,便去请教他。邓先生非常谦虚,说自己研究不深,还有不少疏漏。他将他编著的《稼轩词编年笺注》给我看,并说他即将修订。我后来还专门去买了一本,可惜没能好好去读它。直到前些年我编著《辛弃疾词精华》(贵州人民出版社1993年12月出版)时,才翻出邓先生这本书,把它作为我编选、注释、今译的主要依据。自己在编著中,认真读邓先生的书,仿佛先生就在旁边指导着我一样,倍觉亲切。我在《前言》中特别作了说明:“作品大都按邓广铭先生《稼轩词编年笺注》为序排列……”应当说,我的那本小书,只是在学习邓先生著作后的一个习作。

扶掖后生

邓广铭先生作为一位老师,始终不忘师生之谊,永远在教导、帮助他的学生。我出校门三十多年,始终接受着邓先生的指导和帮助。他是我永远的老师。

每次回北大,我都要去看看邓先生。先生见我去,总是那么高兴,那么热忱,那么慈祥。他同我谈为人、治学,谈事业,谈研究,谈古籍整理出版。邓先生是国家教委古籍整理工作委员会副主任,我在巴蜀书社供职,与他有许多谈不完的话题。每次谈话,他都关心我的工作、学习和研究,并恳切指导我如何抓好研究,如何抓好出版质量。我每次从邓先生家里出来,总感到是上了一堂指导课,得到了很多收获。

邓先生关心着学生成长,特别是学术上的成长。如果我们有了那么一点成绩,先生总感到高兴,鼓励我们,并严格指出不足之处。我曾编著过几本小书,送给先生的每本书,他都认真看过,总来信肯定成绩,并指出其中的不足处乃至编校中出现的错字。邓先生那么大年纪,那么忙,他这样细致地审阅,使做学生的感激不尽。

1991年,邓先生审读了我的《孙子导读》和《陆云集》后,还给四川省出版系统高级职称评委会写了推荐信。他从两书的整理、编著进行了分析评价,充分肯定成绩,亦指出了不足,竭力推荐我评编审(正教授级)。这事,我并没有去请示先生推荐,但先生想得到,写了详细的推荐信,自己签名盖章,还亲自跑到历史系去盖了公章寄出;同时给我来了一信,鼓励我申报编审职称。我看到信,十分激动,流下了热泪。可能由于有了邓先生举荐,次年我在局系统正高指标十分紧张的情况下评上了编审。我感谢恩师,也感到恩师对我寄予的厚望,我只有努力上进,才不致辜负先生的殷切希望。

先生扶掖学生,不止我一个。据我所知,还有不少人得到了邓先生的荐举。因为邓先生为人忠厚、治学严谨,从不虚捧虚吹,他的话很有分寸、很有分量,因此人们对他的意见十分重视。我的学弟张大可,原在兰州大学任教,教学、科研均有显著成绩。80年代末,评定职称,许多单位还是论资排辈,他五十的人了,还被认为“年轻”,虽有《史记研究》、《中国文献学》等多种著述,评教授仍评不上。邓先生认为应当扶持有作为的年轻人才,便给兰州大学写了推荐信,建议将其评为教授。大概由于有邓先生推荐,高评委会很快就通过了张大可同志的教授职称。张大可和我谈起邓先生,真是感激涕零。

邓先生对学生这样,对其他人也是这样。四川大学古籍所原所长曾枣庄教授得悉邓先生仙逝后,立即电话告诉我,并说,邓先生对他有特别的帮助,有特殊的恩泽,是邓先生支持了他们所,帮助了他,指导了他。他永远忘不了邓先生的恩德。对于邓先生的逝世,他感到很痛心。大凡与邓先生有过交往的人,都会有同样的感受。

一丝不苟

邓先生作为一代史学大师,治学十分严谨,对学术问题一丝不苟,坚持真理,修正错误。不管面对什么人,也不管什么场合,他坚持原则,铮铮直言,不苟合世俗之论。他的为人治学,体现了中国优秀知识分子的传统风骨,因此人们格外敬重他。

四川大学古籍研究所编纂的《全宋文》,是在邓先生亲切指导下搞起来的。全书一百八十余册,一亿多字,是迄今为止的中国最大的断代文化工程。记得1987年第一册首发时,在人民大会堂举行了隆重的首发仪式,许多领导和专家学者出席了首发式座谈会。会上,人们都纷纷祝贺,称赞《全宋文》,一片颂扬声。待到邓先生发言时,他不讲套话、空话,他扼要肯定了《全宋文》的价值和成绩,接着语重心长地讲,要努力把好书编纂好、出版好,对于小的疏漏也要注意改正;并举出了其中的一些错误和不足,作了具体分析。例如第一页第一行的“六年”应作“元年”,他认为可能是写小传的人“元”字写得不规范,误排作“六”字,责编、校对都没看出(后来查核原稿,果如邓先生所言)。就这样,邓先生讲了近一个小时,指出了书中不少错讹。他的发言,显示了很高的学术水平,人们听了,都很佩服。

邓先生为人治学,恰如戴震所言:“为学不作媚时语,独导真知启后人。”对于学术问题,他不趋时附和,唯真理是求;不放过错误,也不偏激苛求,从来都是一丝不苟,恰如其分。大约是1990年,有位记者采访了他,谈到古籍整理出版时,邓先生又讲到了《全宋文》,他全面肯定了它的创举,是一项伟大工程,肯定了它的搜集详尽、体例完备、校点精到、编印上乘,同时也批评了社会上一些不负责任滥出古籍图书的情况。记者没弄清楚,写了一篇文章,批评古籍图书的质量问题,发表在《人民日报》上,误将邓先生批评社会上的滥出书扯到了《全宋文》身上。邓先生看见该文,立即给记者写了一封信,严肃指出文章曲解了他的本意。同时指出,为了维护作者和出版社的名誉,必须纠正,赔礼道歉。后来,那位记者又写了一篇文章在《人民日报》上发表,称赞《全宋文》的首创之功和编印成绩,婉转地做了订正。邓先生又向四川大学古籍所曾枣庄、刘琳做了说明,表示歉意。这件事,体现出邓先生人格高尚,对人宽厚,对事情实事求是,对学问严肃认真的高风亮节,至今被人们传为佳话。

长者风范

邓先生对学问十分严格,待人十分厚道,有一种令人敬重的长者风范。

作为学生,去拜望老师,总得带点小礼物,例如水果、茶叶、水酒之类。每次去,邓先生总是拒收,并说,师生相聚,就很好了,不要有那些世俗之气。对于酒,他是坚决不收的。茶,是邓先生唯一的嗜好,所以我后来便只带一点茶叶去看望他。就这样,他还要批评你两句。我打趣说:按照孔子之制,学生应呈“束脩”;我未奉“束脩”,到老师处总要喝点茶吧。先生虽然领受,但还是有些不高兴。当然,话题谈到学问,也就过去了。

1988年秋,邓先生到成都开会,去看他的人很多,先生想去看望的人也不少。为此,四川大学开了一个会,将治史方面的老先生请来,听邓先生讲史学研究问题。我陪同邓先生去的。讲完后,邓先生说,他没见到徐中舒先生,一定要去看望。当时徐中舒先生已年逾九旬,是耄耋老人,因身体不好,见人不识。历史系同志劝邓先生不要去了,邓先生坚持要去。我陪他到了徐先生住所。当时,徐先生双目板滞,神色木然,正在喝牛奶,奶水掉在衣襟之上,全然不知。邓先生来了,恭敬地再三问候他,他旁若无人,一点儿反应都没有。徐先生亲属和我看了很着急,邓先生却像对高亲一样,毫不介意,笑着对徐先生说起50、60年代相处的事,徐先生仍然没有反应。后来又谈起30年代在上海相聚之事,这时徐先生忽然插话,说当时还有某某人。这时我们才松了一口气:原来人老了,越近的事越记不得,越是早年的事越清楚。出门时,邓先生很感欣慰,说:“见到徐先生,很高兴,30年代的事,他还记得。”这次拜访,好像满足了邓先生的一桩心愿,他高兴地回来了。

会议中的一天,邓先生问我住在何处,他要到我家看看。我说,学生本应请先生,但寒舍偏远,条件很差,免了吧。邓先生坚持要去,我只好安排了一辆车,陪邓先生到原玉林新村住处。那天很不巧,地下水道堵塞,粪水漫溢,进门都不好下脚。邓先生旁若无事,踩着垫好的砖石,一步一步地进了门洞。我扶着邓先生,感到不好意思。邓先生毫不在意,到了敝舍中厅,看着墙上悬有字画,书房摆满书架,很高兴,还夸说房子清雅,是读书写作的好地方。看看书房,翻翻书,又畅谈起做学问的问题。坐了不到一小时,先生要走了,因为晚上有会。我爱人送上一听茶叶,先生硬是不收,后来只好硬塞在车上嘱人给先生了。临别时,邓先生还向我爱人和女儿再三致谢,真像慈父、慈祖一样。

邓先生走了。他的音容笑貌,永远存留在人们心目中;他的丰富的著作,是一笔珍贵的文化遗产;他的精神风范,成了人们效法的楷模。邓先生留下的,我们应当承继。我们永远不能忘记邓先生的教诲,他是我们永远的老师。

邓先生说:“真文人者实不相轻。”邓先生一生尊重学问、尊重文人,文人们都永远尊重他。

邓广铭简介

邓广铭(1907—1998),字恭三,山东临邑人。中国著名的历史学家,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博士生导师。1936年毕业于北大史学系,留校任教。1943—1946年任复旦大学史地系教授。1946年回北大史学系任教授。1954年任北大史学系主任、中国中古史研究中心主任,同时任中国史学会主席团成员、中国宋史研究会会长、全国政协委员、全国高校古籍整理研究工委会副主任等职。他教课甚多,著述颇丰,撰著《中国史纲要》(宋辽金部分)为高校文科教材。他反复修订再版其专著《王安石》、《岳飞传》、《稼轩词编年笺注》等,影响甚大。

同类推荐
  • 古今打油诗趣事趣话

    古今打油诗趣事趣话

    本书收集古今打油诗趣事趣话400篇,分为谐趣幽然、讽喻戏谑、智巧滑稽、哲理智慧4篇。其中有儒雅名士的风流之作,讽世之笔;有文人雅士穷酸秀才的文字戏谑;有达官贵人的吟怀言志;有平民百姓的讥俏牢骚。文字灰谐幽默,内容雅俗共赏。颇具娱乐性、趣味性、可读性。
  • 诗歌:智慧的水珠

    诗歌:智慧的水珠

    本书就诗歌形式而言,探讨了中国古典诗歌的抒情、意象、诗律等方面所呈现的智慧;就诗歌内容而言,探讨了中国古典诗歌在时间观、季节观、人生观、历史观、自然观、超自然观等方面所呈现的智慧。
  • 我读.2

    我读.2

    本书用最简洁直白的方式,从作者、写作背景等方面,向读者多角度地呈示一本书的内核。主讲人对每一本书都经过了消化打磨,最后形成了中肯的评论。用通俗易懂的语言,沉稳客观地把各种思潮、社会文化热点传递给读者。
  • 西部埋伏:秦始皇陵重大考古发现之谜

    西部埋伏:秦始皇陵重大考古发现之谜

    一个偶然的机会,位于中国西部骊山脚下的八千兵马俑破土而出,这一旷世奇观立即震惊寰宇,被誉为“世界八大奇迹”。经过考古人员几十年的努力探寻,秦始皇陵园地下殉葬品的神秘面纱被层层剥去。本书真实地再现了这支庞大的地下军团被发现、发掘、珍藏、展览的全过程,并以兵马俑军阵和陵园内外陆续出土的铜车马、百戏俑、石铠甲、文官俑、青铜仙鹤等珍贵文物为线索,全景式展现了大秦帝国的风采。同时对这些国宝出土后发生的盗窃与侦破、人事纠葛与恩怨是非,作了较为翔实的描述。这是秦始皇兵马俑发现以来最为精彩动人的一部纪实力作。
  • 成年人的童话

    成年人的童话

    书中以报告文学的形式,收录了陈祖芬大量的作品,这些作品内容丰富,涉及面广,文笔生动亲和,具有较强的可读性。书中除收录了文字作品外,还配有大量生动风趣插图,画面简洁,寓意深刻。 本书内容丰富,图文并茂,融理论性、知识性及可读性为一体,它不仅适合小朋友的阅读,同时对成年人来说也颇值得一读。
热门推荐
  • 求生无路

    求生无路

    自从我们班的微信群里莫名其妙多出来一个人之后,整个世界都不好了,同学们开始一个接一个死亡。而我也难逃这个命运……
  • 腹黑王爷爱妃拒承欢

    腹黑王爷爱妃拒承欢

    无缘无故就穿越了~老天啊,你穿越也给个好点的角色啊!偏偏成了宰相府里最不得宠的庶女,娘亲无能爹爹不爱,看我如何闪瞎你们~~~~~
  • 九道天宗

    九道天宗

    为了使命,无意中穿越时空来到这个世界,没有雄心壮志,也没有国仇家恨,只想在宁静的村庄中过着平淡如水的生活。但天意无常,造化弄人,娶个媳妇,跟帅哥跑了;交个朋友,转身被卖了;想找一条回家的路,却发现它异常艰辛,亲情、爱情、友情时刻粘连着回家的脚步。为了所爱所恨以及无数渴望安宁的人,在末日浩劫降临之际,毅然斩断回家的路,肩负起保卫世界的重任。九九归一,终成天宗伟业。
  • 从穷人变为富人的12条锦囊妙计

    从穷人变为富人的12条锦囊妙计

    我们基于对穷与富的思考,从浩如瀚海的资料中选取了最符合当下时代气息的致富故事编辑成册,汇集成书,希望读者能从书中找出穷变富的奥秘。不要做穷人,现在开始吧。
  • 小道清虚

    小道清虚

    跳出三界外的僵尸大肆侵略三界,世界末日,谁来救赎!
  • 大荒飞仙

    大荒飞仙

    当初升的朝阳再次照亮大荒的黎明,又一个流血的时代来临了。姬云楚,穿越到《山海经》的大荒世界中,踏上了征战八荒,剑指天下的旅途。一路争锋,有上古凶兽,洪荒异兽,又有远古神魔,千年古刹,万年精怪。这是一个古老苍凉的蛮荒世界,这是一个战火连天的乱世岁月。在这个狼烟四起,群雄逐鹿的时代,看姬云楚如何笑傲大荒,纵横天下,抱得美人归。新书期间,跪求收藏,谢谢!(作品相关:萝莉养成、热血、山海志异、搜神、上古神话、)
  • 男配攻略逆袭

    男配攻略逆袭

    无限好书尽在阅文。
  • 缠你三生不回头

    缠你三生不回头

    我是倒了什么大霉连着三世都遇上同一个男人,我哪好我改,你敢不敢不缠着我?!难道真是好事多磨,两情相悦也得百转千回磨上三生三世才能携手?得了吧,老娘认了,总得经历点风雨,才能见着彩虹,这三生三世里什么职业都干过了,最后一次当个狐妖,就不信咱俩还能错过!
  • 大湘西匪殇

    大湘西匪殇

    本书真实、客观地描写了大湘西三大匪帮“鼠大王”瞿伯阶、“彭叫驴子”彭春荣和“古丈魔王”张平的兴衰史,并配有上梁、哭嫁、抢婚等湘西特有的民俗描写,是一部真实再现20世纪20~40年代,大湘西三大强人与他们美丽的压寨夫人田幺妹、周纯莲、杨炳莲在深山密林幽洞中共同开创绿林传奇。
  • 昔年曾落梨花雪

    昔年曾落梨花雪

    昔年曾落梨花雪,一朝回首满头白。生死勘破后,那些许温情不过是虚无的云烟,唯有恨意历久难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