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2111100000028

第28章 魏晋至隋唐五代:(下)(4)

新旧《唐书》中“忠义”部分的笔墨是“孝友”部分的两倍。忠道地位的提升于此可见。与之相应,孝道必然要退居次要地位。《大唐新语》上有这样的记载:侍御史王义方欲舍命弹奏恃恩放纵的李义府,遂先告其母日:“奸臣当路,怀禄而旷官,不忠;老母在堂,犯难以危身,不孝。进退惶惑,不知所从。”母日:“吾闻王陵母杀身以成子之义,汝若事君尽忠,立名千载,吾死不恨焉。”义方乃备法冠而弹之。《贞观政要》中太宗也对侍臣讲了这样一个事例:昔隋将屈突通被高祖率兵追杀时,高祖遣其子往而招慰。通云:“吾蒙隋家驱使,已事两帝。今者吾死节之秋。汝旧于我家为父子,今则于我家为仇雠。”因射之,其子不得不避走。屈突通被擒后,高祖因其忠而授兵部尚书。太宗也认为“此之忠节,足可嘉尚。”不“以私害公”、“以私害义”,为君国利益不惜牺牲孝道,甚至大义灭亲,乃是唐士大夫的一般价值准则。即使提倡孝治,也只是为忠道的政治伦理服务的。

其次,从取士用人制度看,“举孝廉”以及九品中正制被科举制的取代,使孝道失去了对广大民众,特别是对士人阶层的吸引力。

废除自汉代延续下来的以“举孝廉”为核心的察举制度以及魏晋创制的九品中正制,而代之以科举取士制度,这是隋王朝一个具有历史意义的创造。唐代继续发展和完善科举制度,其实质是以才以功而非以德以孝举士。正如王夫之所云:“唐以功立国,而道德之旨,自天子以至于学大夫置不讲焉。”当时朝廷也敏锐地意识到这种取才制度的弊端,如贞观三年,唐太宗对吏部尚书杜如晦日:“比见吏部择人,惟取其言词刀笔,不悉其景行。数年之后,恶迹始彰,虽加刑戮,而百姓已受其弊。如何得获善人?”“举孝廉”和中正制的废除,其实就意味着孝德丧失了其在仕途中举足轻重的地位,而成为一个可有可无的衬托。毫无疑问,科举制的实行,是对孝道的极大冲击。换个角度说,实行科举取士,使得孝道的推行失去了实际的动力,这是唐代孝道举而不行的一个至为重要的因素。

第三,唐代孝道的弱化,除了上述原因之外,还有一个人文性的综合因素,那就是雍容大度、恢弘豪放的大唐气度从内在本质上排斥封建孝道对人性的束缚。这是一个开放的时代。从政治上向四方八域的辐射,经济上的一系列改革创新,到文化上的三教合流,兼融并蓄,社会上价值体系的多元化,以及思想上的解放,信仰上的自由,人格上的无拘无束,无不昭示着大唐的开放风格。孝道的那种绝对服从,那种繁文缛节,那种苛严拘谨,那种不近人情,对豪放旷达的唐人无疑是一种严重的束缚,同时也与繁荣兴旺、蒸蒸日上的盛唐气象格格不入。如前述二程认为“唐之有天下数百年,自是无纲纪”,这从反面反映了唐代社会道德的实际状况。充满活力、务于进取的唐人是不拘小节的,他们似乎不屑于在细枝末节上斤斤计较,求全责备。他们更注重的是情感的寄托、心灵的充实和人性的完满。就这一点而言,孝道的被唐人忽略实属情理之中。

二、唐代孝道特点

孝道约束力弱化,并不是说唐代就完全不讲孝道。事实上,为辅助忠道,加强这样集权,李氏王朝在推行孝道方面也不敢懈怠。

隋唐皆以儒学为治国之策。如隋重臣苏威日:“唯读《孝经》一卷,足以立身治国,何用多为?”文帝深以为然。据载,唐玄宗天宝三年,“诏天下民间家藏《孝经》一本。”《唐律疏议>强调:“为子为臣,惟忠惟孝。”皇帝诏敕政令中,不乏尊老孝亲的条文。王公大人也有以孝而闻名者,如司空房玄龄“事继母,能以色养,恭谨过人。其母病,请医人至门,必迎拜垂泣。及居丧,尤甚柴毁。”许多贤吏也以孝道感人、化人,如《旧唐书》载,景骏为令时,有母子相讼者。章谓之日:“吾少孤,每见人养亲,自恨终天无分。汝幸在温清之地,何得如此?”他垂泣呜咽并取《孝经》读与母子。于是母子感悟,遂称孝慈。对于典型的孝子,朝廷或政府也不吝啬旌表门间、授官封爵、赐帛赏粟、蠲免赋役,乃至载人青史、扬名后世等各种形式的褒奖。如《新唐书?孝友传》中除为26个孝子单独列传外,还乡里名姓俱全地列举了217个受到上述种种褒奖者。《烈女传》中也另为5个孝女列传。由这个相当可观的数字可知,与其他朝代相比,唐代在奖掖孝子方面是毫不逊色的。只是由于上述几方面的原因,使得孝道的倡导效果不彰、功效不著而已。

从新旧《唐书?孝友传》的记载来看,唐代行孝的方式,主要还是表现在尽心养亲、悉心侍疾、苦心居丧等方面,如上面提到的217个被提名的孝子中,有152人属于“事亲居丧著至行者”。孝感方面的记载也依旧不少。不过,唐代最突出的孝举是数世同居,新旧《唐书?孝友传》中因数世同居而受到彰励的孝子人数剧增。

先秦文献中已经有同居的记载,但累世同居之风兴于汉末,起因于统治者对孝道的极力倡扬,“颖川韩元长,汉末名士,八十而终,兄弟同居,至于没齿。济北汜稚春,晋时操行人也,七世同财,家人无怨色。是此风起于汉末。”对家族伦理的极端重视使得中国人视家族家庭为理想的家庭模式,以分居为不孝不悌,以五代同堂为美德。所以历代正史都把父子兄弟数世同居作为彰扬孝道的重要内容。

汉代虽然朝廷提倡同居,民间也视同居为至孝、至悌,但累世同居之家实际上寥若晨星。曹魏废除了“异子之科”,使父子同居合法化,特别是由于当时实行的户调制,使得人们为逃避从户之税而不得不合户同居。因而这~时期数世同居之户明显增多。不过,当时总的情况还是:“今士大夫以下,父母在而兄弟异,计十家而七矣;庶人父子殊产,亦八家而五矣。凡甚者,乃危亡不相知,饥寒不相恤。”

逮及唐代,政府一方面以同居为垂范加以旌表,另一方面以强制性的律令形式倡导同财共居,并把别籍异财列为十恶中“不孝”

罪的第一款。于是在道德的倡扬和律令的禁止下,上由达官贵人,下至平民百姓,同居之风气大盛于世,三代同堂是很普遍的事,钟鸣鼎食之家也屡见不鲜。如《新唐书?孝友传?序》中因“累世义居”而被提名者就有36人之多,仅次于“事亲居丧”而居于第二。

另外,新旧《唐书?孝友传》也有多例是以“累世同居”而孝名远扬的。这些数据显示,同居共财已经成为唐代社会推崇和流行的一种行孝方式。学者的研究表明,“唐型家庭”是中国古代规模最大的家庭类型,平均每户人口达九至十人。

从现有史料看,唐代社会民间的真实情况也的确如此。日本池田温先生所著《中国古代籍帐研究》一书收入唐代99个完整的家庭,其中一对夫妇与父母同居的有21户,占21.1%;两对及两对以上夫妇与父母同居的有8户,占8.1%;父母已经去世,已婚兄弟同居的有13户,占13. 1%,合计占到42. 4%。而且由于当时的籍帐主要为征发徭役、征收赋税所用,因而难免存在着隐没丁男、降低户等等问题,这就使得一些同居的家庭在籍帐上没有反映出来。

再加上池田温先生所依据的主要是西域的敦煌、吐鲁番的文书,这些鄙壤远乡所受孝悌之道的熏陶教化当然不如中原地区。据此估计,当时中原地区同财共居家庭当约居半数或半数以上。我们从《旧唐书?孝友传》中摘录两例,籍以了解当时同居之概况:

刘君良,瀛州饶阳人也。累世义居,兄弟虽至四从,皆如同气,尺布斗粟,人无私焉。大业末,天下饥谨,君良妻劝其分析,乃窃取庭树鸟雏,交置诸巢中,令群鸟斗竞。举家怪之,其妻日:“方今天下大乱,争斗之秋,禽兽尚不能相容,况于人乎!”君良从之。分别后月余,方知其计。中夜,遂搅妻发大叫日:“此即破家贼耳!”召诸昆弟,哭以告之。是夜弃其妻,更与诸兄弟同居处,情契如初。

青州北海人吕元简,四代同居,至所畜牛马羊狗,皆异母共乳。

郓州寿张人张公艺,九代同居。北齐时,东安王高永乐诣宅慰抚旌表焉。隋开皇中,大使、邵阳公梁子恭亦亲慰抚,重表其门。

贞观中,特敕吏加旌表。麟德中,高宗……亲幸其宅,问其义由。

其人请纸笔,但书百余“忍”字。高宗为之流涕,赐以缣帛。

从史籍记载看,以累世同居而被列入正史孝传的,“《南史》13人,《北史》12人,《唐书》38人,《五代》2人,《宋史》50人,《元史》5人,《明史》26人。”宋代以后,与如火如荼的宗法家族制相应,在朝廷的旌表和理学家的鼓吹下,六世以上的“累世同居”的大家庭开始成批涌现,同居世代的纪录不断被打破。十世同居的记载,在《宋史?孝义传》中就有五宗,如大理学家陆九渊之家就是十世同居的典型。《宋史》中累世同居的最高纪录竟然达到十九世。不过,最奇异的当数十三世同居的陈兢之家。《宋史?孝义传》说:

. 江州有陈兢者……九世同居,长幼七百余口。……每食必群座广堂,未成人者别为一席。有犬百余,共一牢食。一犬不至,诸犬亦皆不食。

不仅九代七百多口人和睦相处,连一百多只狗也同时进食,这与犬豚同乳、乌鹊通巢的孝感传说一样,都反映了公众对这类孝行的钦羡。明清时期同居世代虽有所减少,如《明史?孝义传》中累世同居多为四世到七世,但历代政府对同居共财的提倡,以及律例将别籍异财悬为厉禁,使数世同居渐成习俗。直到光绪年间,仅湖南省五世同居共财的家庭还有1229家。所以四世、五世同堂在旧中国是常见的现象,也是家道兴旺的表现。

当然,不论政府如何提倡、彰励,由于普遍缺乏经济条件,这种被称作“义门”的理想家庭除了皇族和豪门大户之外,在普通民众中依然是屈指可数。事实上,从战国到清末,核心家庭(夫妻及未婚子女组成的家庭)和主干家庭(以夫妻、子女为基本单位,包括父母乃至祖父母也与之同居的家庭)是我国家庭的主要类型,五口或八口之家是传统家庭的一般规模。如南北朝时,至少在南方,小家庭仍占上风,有的甚至父子兄弟陌如路人,“危亡不相知,饥寒不相恤。”

即使少数勉强历代累世同堂的大家族,实际上也是难以为继的。更何况社会上还存在着种种不利于同居的因素。比如在家庭规模最大的唐代,当时的赋役制度也对同财共居者有诸多的不利:

均田制使之所交赋役较多;按财产定户等的制度使之杂徭、户税加重;府兵制使之被征为府兵的可能性增大。这样,虽同室共居在唐代一直占着上风,但其实到天宝年间已出现父母健在兄弟别籍异财的现象,至于父母过世后兄弟异财分居的就更为普遍了。至宋代,已经有不少有识者觉察到义居同财的弊端,如袁采认为,“兄弟义居,固世之美事。……顾见义居而交争者,其相疾有甚于路人。……兄弟相爱,虽异居异财,亦不害为孝义。一有交争,则孝义何在?”反不如分居者,各惜其财,各勤其事。看起来,数世义居也诚非易事,个中矛盾纠纷、同室操戈等难言之苦滋味,只有当事人自己去体味了。

值得注意的是,《新唐书》中说:“以孝悌名通朝廷者,多间巷刺草之民。”《旧唐书》中也称前代史官传《孝友传》所录的多为间里乡间微细之人,因此特意捡录“衣冠盛德,众所知者”为之作传,但也不过二十多人。此前的《宋书?孝义传》也说:“若夫孝立闺闱,忠披史策,多发沟畎之中,非出衣簪之下。”可见,自汉魏以降,传统孝道已经在社会下层民众心中根深蒂固,成为一种“理所当然”

的习惯性心理和行为。不论社会意识、社会风气如何变化,“孝”都是普通人最基本的行为准则。据统计,在清代342名孝女孝妇中,出身或出嫁后属官吏阶层的12人,孝廉2人,缙绅富豪2人,知识分子80人,平民(包括农民、手工业者及其它社会最底层者)246人。平民占总人数的72%。可见,孝敬父母的优良传统在劳动人民中延续不断地得到了继承和发扬。

唐代子复父仇的事件也层出不穷,孝道与法律的矛盾较前代更为尖锐。我们接下来就详述这个问题。

同类推荐
  • 中国历史未解之谜(大全集)

    中国历史未解之谜(大全集)

    在这里,无论是一个时代,还是一段奇缘,又或是一处半壁残垣,一处古墓深山,他们都是中华五千年瑰丽诗篇的组成部分,在为世人呈现奇趣剧目的同时,也留下了无数难以道清说明的历史谜题。时人皆知,越是悠远的历史脉络,越是广大的土地山河,因为难以处处照看,细细研究,所以才越发显得像谜一样,令人观之心生乐趣,想要拆解其中疑窦。中国的历史就是如此害羞,不轻易揭开自己的层层面纱,叫人想要探个究竟。
  • 《封神演义》和神魔小说

    《封神演义》和神魔小说

    本书中优美生动的文字、简明通俗的语言、图文并茂的形式,把中国文化中的物态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精神文化等知识要点全面展示给读者。
  • 精忠报国

    精忠报国

    本书主要指民族精神的巨大力量。包括对祖国深厚的爱国主义情感是最质朴的情感和品性,她作为一种“千万年来巩固起来的对自己的祖国的一种深厚的感情”是爱亲人爱家的情感升华,由此也形成一种捍卫民族尊严、维护祖国利益的崇高品德。精忠报国、保家卫国的精神是中华民族巨大的凝聚力,也是推动民族发展的巨大精神力量。
  • 兰州历史文化:书画碑刻

    兰州历史文化:书画碑刻

    “历史沿革”生动介绍了兰州如何从远古蛮荒时代发展成为雄居大河之滨的“黄河之都”:“革命星火”描述了星火燃烧的岁月,兰州的革命先烈的大义凛然,革命斗争的曲折残酷,令后辈不得不重新审视自己,珍惜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历史名人”介绍了兰州地区的杰出才俊,黄河之都不仅人杰地灵,而且藏龙卧虎;“文物名胜”尽悉兰州的大地珍藏,兰州的史籍非常丰富;兰州虽处偏僻的大西北,却孕育着较为发达的士人文化,那些才高八斗的士子们,演绎了一段段凄美厚重而又委婉动人的传奇故事;更能体味到那种相袭久远的古朴民风将为人们装点展示出一个色彩缤纷的未来。
  • 中华民俗文化:中华节俗

    中华民俗文化:中华节俗

    中华传统文化源远流长。中国民俗,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传统文化在社会生活中的具体体现。它是一种创造于民间又传承于民间的世代相习的思想和行为的传承性事像。它以有规律的活动约束人们的行为和意识,这种约束力来自习惯势力、传袭力量和心理信仰。
热门推荐
  • 顶级杀手异界行

    顶级杀手异界行

    据说明湖上两大武帝级强者大战一个月,最后两位超级强者的最强一击让整个明湖消失在大陆上,之后再也没有出现过两人的身影。有人自称看到了明湖消失的地方,在安静下来前,电闪雷鸣,两人战斗所在的天空突然撕开了一个口子,那人信誓旦旦的称从那个口子里看到了一个不同的世界。没有人知道最后的结局是什么,因为两位当事人都没有再出现过,只是那惊天的一战和那被称为传说的留言在真武大陆四处流传,直到很久很久以后……
  • 决绝陆崖

    决绝陆崖

    这是一个被诅咒的世界,里面存在的,是更多的挣扎。无尽深渊中嘶咆,泣血。你的信念可以持续多久?你是否还能抓握着什么?因为失去了很多,所以我们也会痛苦着,思考着孤奀扶沉浮晓,凸延期绵,惜荼秃芜。娇渡愍游幽咀,貌染燃域,涓溪煮绯。坠瘫渊忌顾咽,挣泊浊喘,扎眨止呼。忧诺拓思塑未,漾摆急陡,醒丝觉泯。似狂风渡暗醉涌,如腾浪奔泳。长嘶纱煞,独寄思丝。要静宁,锁帘怜。奀缺舵堵,淤即故。想破封重铸,惜叹岩域。望未逐寂泯,安得岸平。
  • 汉朝孤女奋斗记

    汉朝孤女奋斗记

    她原本是个平凡的小女孩逃难中与爹爹失散,不幸落入风尘。但她洁身自爱,努力从这枷笼里逃出她想要和喜欢的人过平凡的人生却又一次次被他人卷入是非。*********这是关于一个小孤女不卑不亢的奋斗史!
  • 诛冥

    诛冥

    天下群雄并起,强者辈出。汉帝国雄霸中土,一代雄主,誓要建立最强大的帝国。南方梁国,野心勃勃,意图取而代之。北方天狼神国,雄兵百万,剑指中原。西域明教,在百年战争后,再次卷土重来。神州大地,烽烟四起。大陆局势风云咋起,波澜壮阔。一个大雪纷飞的早晨,流落异国的李慕白,背着沉重的行李,带着心爱的女子,踏上了归国的路程……^^^^^^^新书上传,拜求收藏推荐票!
  • 佛说较量寿命经

    佛说较量寿命经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花豹突击队

    花豹突击队

    世代隐居山林的武术世家子弟万林携带"兽王"小花豹机缘巧合地参加了军队特战部队,并以他们为核心组建了“花豹突击队”。主人公一人一兽绝世的武功和奇异的兽能,统领山间猛兽解救战友于危难,与一切邪恶势力展开了一系列殊死搏斗。作品以细腻的描写手法彰显了以万林为代表的一批现代中国军人的风采,以拟人的手法描述了“兽王”小花豹统领狮狼虎豹奋勇杀敌的感人故事。
  • 海贼狂想曲

    海贼狂想曲

    从事国家特殊科研工作的科学家明旭是一个疯狂且变态的沉迷于动漫的人。对动漫世界的向往和痴迷促使他发明了一个能扭曲时空,创造出动漫世界的机器。但是谨慎的他并没有马上使用,而是残忍的将自己的亲生儿子明枫作为试验品,故事也就自此展开了......
  • 不许笑我是恶魔

    不许笑我是恶魔

    一个普通的大学生宅男,被选中参加神魔之间的游戏,在那里会他会碰到各式各样的队友和对手,更主要的是能够见识到各种各样不同的故事,在那些故事中,会有欢乐和悲伤,但并不属于主角,主角只是作为一个旁观者,看着这些故事,然后慢慢的成长,找到他早就遗失掉的某样东西。新人!新书!求点击,订阅,票票!谢谢大家支持!
  • 黑白曹操

    黑白曹操

    作为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曹操是人们最为熟悉的历史形象,然而历史的长河中,他还有着鲜为人知的面孔。从一个制造灭门惨案、屠杀无辜百姓的刽子手,到一个改革法制弊端、实行名法之治的立法者。法学家、立法者、刽子手、犯罪分子,哪一个是更为真实的曹操?他为何挟天子以令诸侯?他选贤用能的标准又是什么?是何种重要因素帮他在官渡之战以少胜多威震天下?赤壁大败后又引发了他怎样的人生体悟?《黑白曹操》带您一一解密。
  • 金小婵御魔记

    金小婵御魔记

    我艹!不就是和野男人打野战嘛!老天用得着用雷劈我嘛!老娘也不是自愿的好不好!咦?有点不对劲……我擦!这里是什么地方?等等!是谁在说话?你妹!姐竟然一次命中!还是一个在娘胎就会说话的小魔王?什么?说我是魔女,要追杀我?!老娘打不过,不跟你们玩了行不行!纳尼?说我孩子爹酷拽叼炸天要灭世,求我去劝劝?好了,好了。看你们这个世尊那个帝主痛哭流涕的跪在我面前哀求,我就大人不记小人过,去见见孩子他爸吧!擦!好帅!好吊!好酷!靠!不认识我?还要杀我?妈蛋!我金小婵不发威,真把我当小知了了?!!别看你现在不屑对我勾勾手,早晚也把你调教成老忠狗!更文:一般情况,每晚八点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