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2111100000025

第25章 魏晋至隋唐五代:(下)(1)

道教的孝道伦理与传统法律中的孝道思想(上)

魏晋至隋唐五代的700余年里,各路英豪逐鹿中原,中国社会分分合合,动荡不安。治乱兴亡之间,孝道基本上是沿着汉代孝道思想的路数发展的。除了在儒、释、道三家,特别是儒与佛两家的相互攻讦、协调、融合过程中,孝道屡屡作为焦点被曝光之外,从总体上看,道教的孝道伦理与法律中的孝道思想颇富特色,值得分析研究。此外,在“以孝治天下”的思想支配下,孝道实践上的运作不仅有条不紊地进行着,而且时时展现出斑驳陆离的形态。

(第一节魏晋南北朝时期孝道的强化

一、魏晋南北朝的“以孝治天下”

汉代儒学与政治和神学的结缘所造成的儒学的蜕化与沉沦,使儒学走向虚伪和形式化,最终导致了全社会的道德危机和信仰危机。党锢之祸堵塞了言路之后,精神领域更是弥漫、笼罩着一种末日情绪。由极度失望而蔑弃礼法、淡泊自逸,由愤世嫉俗而任情率性、标新立异,汉末士人心态中已孕育、潜伏着魏晋玄学伦理学的基本价值取向。两汉精神世界开始向魏晋新型的精神文化观念嬗变,玄学异军突起。

自然与名教的关系是玄学的主题。鉴于汉末名教的沦丧,对道德形式化、工具化的批判成为玄学的重心。以何晏、王弼为代表,清谈于廊庙,从本末有无而发名教合于自然之论;以阮籍、嵇康为代表,则佯狂于竹林,标举越名教而任自然。他们剖玄析微,擎起老庄自然主义的思想旗帜来清除儒家名教之弊,主张冲决外在道德礼仪节文的束缚,标榜人的自然情感、个性自由,这使魏晋玄学从外观上多少呈现出一些异端色彩和叛逆性格。但名教终归有深厚的社会基础,自然之归顺、服膺名教势在必然。及至南朝,名士们虽然还在挥扇谈玄,却早已失去了昔日纠偏、批判之锋芒,虽然也效颦狂生之放浪,却只是世风日下的表现。

事实上,从儒学中脱胎而来的玄学只是儒学的异化形式而已,不论是何、王的名教合于自然,还是阮、嵇的越名教而任自然,乃至其后郭象的名教即自然,其兼合儒道的基本倾向是一致的,其人生哲学的实质也是一样的:都是对无伪善之名教的维护,对无矫饰之至德的追求。他们菲薄的是驰骤于世教之内、争巧于荣辱之间的道德伦理,摒弃的是虚伪的、工具化的名教纲常。彰自然、素朴、至善之名教,还道德的纯洁性,是他们共同的道德理想。所以,“‘玄学,因名教的危机而产生,然而并非是对名教的否定”,恰恰相反,它“是对名教危机的挽救”。

对名教危机的挽救当然也是对孝道危机的挽救。即使高洁如陶渊明,一面顾影自怜自叹“虽怀琼而握兰,徒芳洁而谁亮”,一面仍信誓旦旦地表示要“发忠孝于君亲,生信义于乡闾。推诚心而获显,不矫然而祈誉”。可见,封建伦理,特别是孝道伦理,在魏晋时期不但没有遭到毁弃,而且得到进一步的强化和发展。

这里所谓的“强化”,是相对于东汉末期孝道的理论处境而言的。如果说,王充等的无神论在一定程度上清算了孝道中的神学朱贻庭:《中国传统伦理思想史》,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第239~240页。

《感士不遇赋》,逯钦立校注:《陶渊明集》,中华书局1979年5月版,第147页。

成分,对名教的“破坏”起着酵母和催化的作用,那么,如前所述,魏晋玄学伦理学则着重于对孝道中虚伪性、工具性因素的批判。对于孝道本身,无论从理论还是从实践上,玄学家从未给予否定。因而,玄学思潮的泛滥,玄学对虚伪礼教的讨伐,从长远看,不仅无损于孝道本身,而且经过这种清算和批判,更有益于孝道的实践和社会化,更有益于孝道的发展。

同汉代一样,“以孝治天下”也是魏晋统治者世代相传的心法。

如司马昭执政时,何曾称“公方以孝治天下”,李密上《陈情表》于晋武帝,也说“圣朝以孝治天下。”这其中固然不乏统治者利用孝道以欺人自利的虚伪内容,但即使是演戏,也有以假作真的时候,更何况统治者还时常为“孝”而舞刀弄剑,动真格的。史料显示,魏晋南北朝统治者在“以孝治天下”上,的确是颇费了一番心血的,并非如许多人所误解的那样,完全是掩人耳目的虚语妄言。这里有一些了然可睹的事实可为佐证。

其一,为贯彻以孝治天下的方针,魏晋统治者采取了不少宣传、鼓励孝道的举措。

如太始四年六月,晋武帝诏日:“士庶有好学笃道、孝弟忠信、清白异行者,举而进之;有不孝敬于父母、不长悌于族党、悖礼弃常、不率法令者,纠而罪之。”他“令诸郡中正以六条举淹滞”,其中第二、第三条分别为“孝敬尽礼”和“友于兄弟”。东晋元帝在即位大赦令中特别申明:“其杀祖父母、父母”者,“不从此令。”与此同时,皇帝太子还亲自注疏讲解《孝经》。《穆帝纪》云:永和十二年二月辛丑,“帝讲《孝经》”,升平元年三月,“帝讲《孝经》”;《孝武帝纪》日:宁康三年“九月,帝讲《孝经》”;《昭明太子传>说太子“三岁受《孝经》、《论语》,……八年九月,于寿安殿讲《孝经》,尽通大义。

讲毕,亲临释奠于国学。”晋元帝、晋孝武帝、梁武帝、梁简文帝、梁孝明帝还为《孝经》作了注解。这是历史上皇帝注解《孝经》最多的时期。特别是梁武帝,不但亲撰《制旨孝经义》,并向朝臣讲解《孝经》,而且还专设“《孝经》助教一人,生十人,专通高祖所释《孝经义》”,同时,还多次诏令“孝悌力田赐爵一级”。这既是两汉推行孝治的结果和延续,也是魏晋重视孝道的表现。

其二,“孝”是社会最根本的道德标准和行为准则。

在名教与自然的论争中,许多道德观念都不可避免地受到冲击甚至否定,孝观念不但始终岿然不动,而且成为衡量一个人品行节操的最基本和最重要的根据,成为清议的主要内容。这样,藉政治上的褒贬赏罚乃至生杀予夺,来强化和保证孝道伦理规范的约束力量,就成为魏晋孝道实践的一个显著特点。

一方面,“孝”是誉人的工具。当时孝德孝行在伦理上的地位可以笼盖一切。一个人只要具备了孝德,成了孝子,则其他的不足乃至过失都可以不予计较。“孝”依然是踏上利禄之途的通行证。

如西晋初年大臣王祥、何曾、荀頭都是当时有名的大孝子。王祥除了“卧冰求鱼”外,再没什么可称道之处;而何曾、荀頭作为奸佞之臣,在历史上臭名昭著,何的奢豪华侈、荀的阿意荀合更为后人所讥诟。但时人却对他们高山仰止,钦慕不已。请看下面的溢美之辞:

以文王之道事其亲者,其颍昌何侯乎!其荀侯乎!古称曾、闵,今日荀、何,内尽其心以事其亲,外崇礼让以接天下。孝子百世之宗,仁人天下之命。有能行孝之道,君子之仪表也。

颍昌侯之事亲,其尽孝子之道乎!存尽其和,事尽其敬,亡尽其哀,予于颍昌侯见之矣。

称来赞去,无非还是个“孝”而已。而以孝行自诩的何、荀等人身居要津,自然就更以标榜孝道为能事。足见其时“孝”已经成为全生保位的护身符。这在魏晋名士身上也体现出来。那些不羁礼法、放浪形骸的名士们可以散发裸裎,酣卧妇侧,可以狂饮烂醉,击节长啸,但没有一个负“不孝”之累。即使猖狂怪僻如阮籍,史书上也没有疏漏“性至孝”这一笔,而且闻母亡噩耗,他“饮酒二斗,举声一号,吐血数升”,“毁瘠骨立,殆至灭性。”孝的道德约束力的强度和广度由此一斑可知。

另一方面,“孝”又是贬人、杀人的工具。这里,我们首先要对魏晋南北朝的清议及中正制度有所了解。简单地说,清议是乡里中形成的关于某个人的舆论。清议传统自东汉以来就大盛于社会。中正制度即中正根据乡里清议,来厘定、贬降或提升某人乡品,以便给吏部提供给予或升降官位的依据。东晋以后政府渐渐取代中正,来处理触犯清议的案例。但清议的力量并未削弱。清议的核心内容,“大都以儒家道德伦理作为衡量人物的标准,而孝道尤其受到特别的重视。”如夏侯玄列举中正考核人物的三项标准中,“孝行”位居于“仁恕”、。义断”之先。他论中正“品官度才”的作用时又说,“孝行存乎闾巷,优劣任之乡人。”《隋书>称陈制“唯重清议禁锢之科。若缙绅之族犯亏名教、不孝及内乱者,发诏弃之,终身不齿。”遍阅魏晋史料,就会发现,中正或政府据清议而贬黜官吏之例屡见于魏晋史籍,且多为居丧违礼,悖逆孝道。如《三国志》的作者陈寿居父丧时染疾,使婢女制丸药而遭清议。后又因没有把母亲归葬于蜀而再遭清议,以致终生坎坷。东晋末兖州刺史滕恬死后未归葬,其子不废仕宦,遂致清议。“历史上所纪载被清议所贬,以至为中正降品的人几乎全部由于家庭间在孝行方面微细的疏忽。这一种对于儿子特别严厉的责备,自晋开始而下及李唐。”

既然“孝”有如此效用,于是,欲翦锄异己,或贬黜、诋毁某人,只需要一顶“不孝“的大帽子就足够了。如庾纯与贾充因积怨而在宴会上发生冲突,贾叱责庾:“父老不归供养,将何言也?”庾虽然有兄弟六人,三人在家,却不得不上书自求免官日:“臣不惟生育之恩,求养老父,而怀禄贪荣,乌鸟之不若。”当然,孝与不孝,杀与不杀,最终皆凭当权者一张嘴。如曹操求才时公开申明其勿废偏短、唯才是举之原则,只要有治国用兵之术,连不仁不孝的人也照样奉为上座,但他要杀孔融时却诬他个败伦乱理、忤逆不孝之罪;阮籍居母丧时公开在司马昭座上饮酒食肉,何曾欲杀阮籍,便趁机对司马昭说:“公方以孝治天下,而听阮籍以重哀饮酒食肉于公座!宜摈四裔,无令污染华夏!”司马昭却怀菩萨心肠般反问道:。此子赢病若此,君不能为吾忍邪?”但要杀诛杀嵇康、吕安时,司马昭资借的也是“不孝”的罪名。

由上可见,孝的工具性在两汉和魏晋表现的重点和形式是不一样的。如果说孝在两汉主要表现为士人、众庶猎取利禄的工具的话,那么在政权更迭、宗稷阽危的魏晋时期,孝则主要成为统治集团笼络心腹或剪除异己的有力工具,成为统治者手中任意玩弄的双刃剑。而且,社会上以名教为准则批判、贬损、苛责人物的风气日盛,说明儒家伦理对于社会的钳制力、约束力丝毫没有减弱,也昭示着孝道伦理的工具性、虚伪性的加深。这是学术、伦理附庸政治的必然,也是孝道思想自身发展的悲剧。这恐既非何晏、王弼之初衷,更为阮籍、嵇康始料所不及。

其三,孝子甚多,孝行特异。

《晋书?孝友传》云:“晋氏始自中朝,逮于江左,虽百六之灾遄及,而君子之道未消。孝悌名流,犹为继踵。”除各代正史传中所载有孝行人物外,仅《南史?孝义传》就列孝子近80人,《北史?孝行传》列孝子30多人。后世闻名的孝子中,魏晋就占了不少。如被列入“二十四孝”的有闻雷泣墓的王裒,哭竹生笋的孟宗,恣蚊饱血的吴猛,尝粪忧心的黔娄,还有前述卧冰求鲤的王祥。这些都是这一时期孝子的典型。

这一时期的行孝方式具有了新的特点,除令人咋舌的恣蚊、尝粪之类外,最普遍的孝行就是尽哀哭踊过礼,居丧几致灭性。我们只从《南史?孝义传》、《北史?孝行传》即可了解当时的大致情况。

我粗略地统计了一下,《南史?孝义传》、《北史?孝行传》所列110多个孝子中,有50多人,即半数是因居丧尽哀异常的孝行而闻名的。这些孝子的孝行大同小异,多为遭亲丧“水浆不人口累日”、“每恸呕血数升”、“毁瘠骨立”、“恸哭而绝”,而后“庐于墓侧”、“负土成坟”、“冬日不衣绵纩,夏日不解衰经”。如颖阴荀匠居父丧,“历四年不出庐户。自括发不复栉沐,发皆秃落,哭无时。声尽则係之以泣,目眦皆烂,形骸枯悴,皮骨裁连,虽家人不复识。”这其中还包括十多个“哀毁而卒”者。如晋陵余斋人闻父死讯“号踊恸绝”,苏醒后得知父亲临终为没能见他而抱恨,即“号叫殡所,须臾便绝。”又有一个名佩任的女子,母亡后“昼夜号哭,不饮食三日而亡。”有一名田翼者,母患暴痢后,“亲尝秽恶。母终,翼一恸而绝。

妻亦不胜哀而死。”若父母死后尸骨未还或未葬,子女就不能婚嫁或进入仕途。所以此间史书中又有许多孝子为寻父母尸体而颠沛跋涉,历尽苦难;为归葬父母而多年经营,甚至自卖以葬亲;还有为救父母棺柩而身死者。这与前述遭清议者多为居父母丧违孝相佐证,可以看到当时孝道在很大程度上是通过葬礼和祭礼体现出来的,“事死”过于“事生”的倾向相当明显。

其四,孝感的故事甚多。

《南史?孝义传》和《北史?孝行传》中大约有三十几个“诚达泉鱼,感通禽兽”的孝感故事。如孝子王虚之“庭中杨梅树隆冬三实,又每夜所居有光如烛,墓上橘树一冬再实,时人咸以为孝感所致。”还有一燃指祷母病愈之例。益州张楚的母亲因病而命在旦夕,“楚祈祷苦至,烧指自誓,精诚感悟,疾时得愈。”

其五,孝道教化出现了新的形式。

这里特别要说的是颜之推的《颜氏家训》。前已提及,家训是教化众庶、实施孝治的一个有效途径。家训的出现是儒家德教传统与家族伦理相结合的结果。它契合于中国社会宗法精神和伦理政治,尤其是由于家训从“整齐门内,提撕子孙”,即整肃家族内部父子长幼关系出发,而及于社会普遍的尊卑上下关系,规物范世,针对性强,普及面宽,因之而颇能收孝道教化之实效。从礼缘人情、恩由义断出发,颜之推对孝道中烦琐、过分的形式主义的做法极为反感,例如当时有些孝子为表示对父母的怀恋、思念之情,“父之遗书,母之杯圈,感其手口之泽,不忍读用”,“所住之堂,终身锁闭,弗忍开入也。”颜之推讥讽说,假如“亲以噎死”,那子女就该“绝食”了。颜之推所推崇的道德标准和道德教育,都是以巩固父子血缘宗法制度为依归的。他视孝为德操之大本,开宗明义道:“圣贤之书,教人诚孝”。推许者因此奉之甚高。唐宋以后,家训甚为流行。但在这之前,《颜氏家训》是唯一成体系的家训,故影响深远,为后世家教之典范,家法之宗祖。

为显示对孝道的重视,魏晋南北朝开避家讳之传统。如父亲祖与所授官职同名则可改选。东晋王允因会稽郡名与祖父名同而乞改授,刘昙以父名与所事将军名同而求解职;刘宋王俭、南齐王份、梁代陆缮、陆襄皆因所授官职与先父所终之职相同而固辞不拜。

其六,魏晋时期对孝道的重视还表现在孝道与忠道的关系上。

如何处置忠与孝的关系,是封建社会的一个普遍问题。我们前面说过,汉代君主集权的政治需要使得忠道突显出来,孝道成为忠道的附庸。三国时已有孝重于忠的倾向,但君亲之间尚有选择的余地。但到了两晋南北朝时期,二者的关系就发生了倒置:在忠与孝的冲突中,孝道明显压倒了忠道,占了绝对优势和上风。这也是这一时期孝道发展演进的一个突出特点。从下面几个史书中随手拈来的事例中,可以清楚地看到由三国到两晋孝道分量逐渐加大的趋势。

其一,“初公(指曹操)为兖州,以东平毕谌为别驾。张邈之叛也,邈劫谌母弟妻子。公谢遣之日:‘卿老母在彼,可去。’谌顿首无二心。公嘉之,为之流涕。既出,遂亡归。及布(指吕布)破,谌生得,众为谌惧。公日:‘夫人孝于其亲者,岂不亦忠君乎?吾所求也。’以为鲁相。”

同类推荐
  • 流行词语看中国

    流行词语看中国

    本书就是从“流行词语”的巧妙角度,撷取人民群众不断变化的流行词语,忠实记录了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人在物质生活、意识形态、道德情操、文化时尚变迁与进步的过程,以及与此有关联的背景史料,从各个方面,展示了改革开放的历史画卷,留下了中国民众真实、具象的集体记忆。
  • 中国人应该知道的那些事(Ⅳ):人情风俗探由来

    中国人应该知道的那些事(Ⅳ):人情风俗探由来

    人类进入文明社会以后,一些基本的人情风俗就产生了。我们今天虽然知道见面握手是一种礼貌,结婚时要遵守种种礼仪,以及全国各地的风俗迥然有别,不懂地方风俗的人甚至还会闹出笑话来,人情风俗是经过长时间的文化积累和沉淀才逐渐形成的,那么谁又是这些风俗的创始者呢?不要着急,谜底就将在本书中一一为你揭晓。
  • 中国起名100法

    中国起名100法

    一个人的姓名,除了具有区别社会成员的身份符号作用之外,还有言志、抒情、寄托、兴思、描摹、纪实、艺术、审美等功能。人一出生,都各被赋予不同的名字。名字是人一生的财富,名字既是代表具体个人的一种符形标志,同时又是向周围传播信息的主要声音载体。当名字成为生命、生活的一部分时,其一言一行,言谈举止,总会自然联想到自己名字的寓义,这就是名字对心理、对个人成长的积极的暗示。一个响亮优雅、有品味的名字、有利于社会交往,提高亲和力,增强人际关系,有利于事业的发展。一个吉祥的名字,对于一个人的健康、婚姻、人缘、幸福都十分重要。
  • 惧感、旅游与文化再生产:湘西山江苗族的开放历程

    惧感、旅游与文化再生产:湘西山江苗族的开放历程

    本书内容包括导论、山江苗族的历史与记忆、山江苗族的日常生活世界、山江苗族的社会结构、山江苗族的巫蛊世界与惧感、山江苗区的旅游与惧感的文化再生产。
  • 中国茶道

    中国茶道

    茶道是一种以茶为媒的生活礼仪,也被认为是修身养性的一种方式,它通过沏茶、赏茶、饮茶,增进友谊,美心修德、学习礼法,是很有益的一种和美仪式。茶道源于中国,盛于日本。
热门推荐
  • 倾世雪莲

    倾世雪莲

    为了化净污秽,免众生之苦,七系天赋并拥有净化灵力的她,耗尽最后一丝气力,灵魂却受到的侵蚀,显些入魔。为了不让自己轮回魔君的王妃,傲然的雪莲仙子,了结了自己,坠入无边轮回,时隔竟千年之久。纤纤玉指轻菩提,默默扶臂弯;盈盈双目亦回首,淡淡柳眉愁;浅笑嫣然淡莫间,天地无颜色:自此一去难复返,香灵满世间。仙界:玉皇敛眉轻叹,双目含泪,默默转身。魔界:杯杯清酒入肝肠,唯有相思泪,亿故人。人界:曲曲清歌颂雪莲,焚香祭天,香满人间。十世轮回厉心智,云淡风轻难回首,一切皆已去,直至心已净,魂断肠,不再思世间。同伙伴,携手遨游于天地,层层历练,待灵魂苏醒,寻回丢失的记忆。然而等到她重返天界,真相竟是那般...阴谋层层揭开,魔非魔,帝非帝,她和他到底能否重续前缘,最终将何去何从...
  • 偏门

    偏门

    盗门三只手,千门两颗心。兰花情全假,红门手非真……张易,原本是千门小骗子,尽得“偏门”传承,以叵测人心的千术、变幻莫测的盗术、惊悚诡异的幻术……游历都市,谱写现代都市的偏门生活。
  • 黄河作证

    黄河作证

    农民杨发才因土地承包合同与村委会发生纠纷,被村霸赵玉虎和公安局长之子非法拘禁,毒打致死。他的女儿杨风霞为了替父申冤,百折不挠,逐级上告,把官司一直打到中南海。党和国家最高领导人亲笔批示,省委书记拍案而起,二十多个大小贪官和腐败分子在这场政治地震中纷纷落马。
  • TFBOYS:梦醒时分

    TFBOYS:梦醒时分

    TFBOYS在梦醒后,先后遇见了三位妖艳少女,分别是冷家姐妹和宁家千金。三位中最大的是冷欣悦,其次是冷雨梦寒,最小的就是宁雅媛。欣悦甜美、爱补刀,让王俊凯慢慢喜欢上了她。王源对冷雨梦寒一见钟情,可惜高冷梦寒早已心有所属。宁雅媛对王源的喜欢非常露骨,王源呢也对宁雅媛有些好感,于是两人终成眷属。至于冷雨梦寒与易烊千玺,在命运的安排下,经历了许多挫折,最后心心相印。
  • 龙神倀

    龙神倀

    天才少年到废柴,不得已奋斗,但现实让他练成一副刚毅忍让的性格
  • 中国历史博览4

    中国历史博览4

    《中国历史博览4》主要内容分为“元朝”、“明朝”、“清朝”三个章节。
  • 悟空逆天传

    悟空逆天传

    看异世灵魂穿越在孙悟空的身上如何行走在佛道争论的年代。早出生300年的孙悟空,又会给天道带来如何的影响呢?他对抗天庭,反抗太上老君,抵抗如来佛祖。面对他的恩师菩提祖师似亲似仇!仙妖之斗,身为妖的他又如何保护自己和身边的人呢?面对如此庞大而复杂的人物,他只有一句话:我是齐天大圣,我怕谁!……………与杨戬的妹妹杨婵感情密切,与女娲传人情感复杂,与东海四公主搞暧昧,又娶了金丝雀为妻!谁说猴子不懂爱?猴子也疯狂!
  • 朝暮朝黎

    朝暮朝黎

    主角尘冥,一个普通的高中生,因为一次巧合在饭店捡到一枚戒指,触动契约被强行穿越到异界;从此开始了他的修炼之旅。(书友群聊号码:549946863,欢迎加入一同探究神州大地!)
  • 带着里番系统去异界

    带着里番系统去异界

    带着里番系统去异界让熟读几百股里番和NTRgal的主角教那些有妹子的人们如何做人
  • 妃你不可:专情帝王的穿越妃(完)

    妃你不可:专情帝王的穿越妃(完)

    爹爹不关心,亲娘没地位;在家惨兮兮,涕泪双滂沱;这就是一朝穿越的后果。更让她没有想到的是那个跟自己长的一模一样的女子够聪明,够智慧,还附带装傻扮痴,装丑扮疯。是谁让曾经最不受待见的女子,是谁让曾经家境堪怜的女子,而后华丽转身……谈笑间,天下已定颔首中,风雨已散——相府篇——她隐忍,避其锋芒她退让,敛去风华她们咄咄逼人,她步步为营她们步步紧逼,她连连退让原以为退一步海阔天空原以为让一步风平浪静原来,终敌不过她那与生俱来的骄傲……——分割线——某年,某月,某日,某时,某刻,某分,某秒……某女问:我是你妻子?某男:不是。某女:我是你侍妾?某男:不是。某女:那……那……我是你侍婢?某男:不是。某女:难不成……难不成……我是青楼花娘,你是我恩客?某男(脸上一道道黑线爬过):不是。某女大吼:那么……我为什么在你床上!若米若水的QQ:1973593906————————《狂肆皇妃:皇上,休想振夫纲》小说简介某女:他有三千粉黛女主:那你就来个美男环绕某女:他有三宫六院女主:那你就要有十宠九爱某女:可是平常人家都是三妻四妾女主:可是也没有不允许女人来个七夫八侍某国之皇:水性杨花!比青楼女子更为不知廉耻。女主耸耸肩:恭喜你,回答正确!可惜没奖励。接着,女主淡漠的回过头对听得一头雾煞煞、惊呆了的人反问:那么你和高等妓男有何差别。《狂肆皇妃:皇上,休想振夫纲》作品链接:http://novel.hongxiu.com/a/4416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