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2111100000002

第2章 孝的内涵及其文化生态根源(2)

字源学表明,“甚至汉语中代表‘文化’或‘宗教’的‘教’字,也是从孝演变而来的”,“教”也就是“孝”字加使役的偏旁,意思是“使……孝”。有的学者认为,殷周时期,“政’与‘教’是合一的,行政即所以施教。殷人既以‘孝’来达到某种行政上的目的,亦既以t孝,为教。”因此,古人把孝德教育作为人生教化的源头活水和必由之路。《礼记》云:“众之本教日孝”,《孝经》认为孝是“教之所由生也”,是“德教”的基础,教善的根本:“教民亲爱,莫善于孝。”

《吕氏春秋》对孝的教化功能也有透彻的论述:“民之本教日孝”,“夫孝,三皇五帝之本务,万事之纲纪也。执一术而百善至、百邪去、天下顺者,其唯孝乎!”

孝德教育的最终指向是政治,是孝治天下纲领的重要组成部分:

君子之教以孝也,非家至而日见之也。教以孝,所以敬天下之为人父者也;教以悌,所以敬天下之为人兄者也;教以臣,所以敬天下之为人君者也。

孝之为德至矣,其为道远矣,其化人深矣。故圣帝明王行之于四海,则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齐其明;诸侯卿大夫行之于国家,则永保其宗社,长守其禄位;匹夫匹妇行之于闾阎,则播徽烈于当年,扬休名于千载。是以尧、舜、汤、武居帝王之位,垂至德以敦其风;孔、墨、荀、孟禀圣贤之资,弘正道以励其俗。观其所由,在此而已矣。

同时,礼治传统下,一个朝代的兴衰存亡,也常常被归结为道德是否净化,人心是否浇漓。在标榜以孝治天下的封建社会,统治者无不在以孝教化百姓上煞费苦心。

中国有悠久的孝道教化的历史。《尚书?尧典》日:“帝日:契!

百姓不亲,五品不逊,汝作司徒,敬敷五教,在宽”。所谓“五教”,就是《左传》讲的:“父义,母慈,兄友,弟共,子孝”,“孝”为“五教”之一,荀子也讲:“契为司徒,民知孝弟,尊有德。”《礼记》把父子之亲作为人伦教化之首:“七教:父子、兄弟、夫妇、君臣、长幼、朋友、宾客。”汉代孝治天下方针的确立,使孝道教化发展到新的阶段,从朝廷敬老教孝政策的制定,各级官吏的身体力行,到民间乡规、族约、家法的孝列题首,孝道教化的昌盛景象历久不衰。

综上所述,“中华文化精神之所寄托者,厥为五伦八德。而五伦首父子之关系,八德先孝德之践行,足证孝为人伦之纲纪,道德之冠冕,万善之先驱,百行之根本。”

(第二节传统孝道的文化生态根源

研析传统孝道的文化生态根源,作者认为,从社会经济环境即物质生产方式上讲,孝是农业文明社会的道德结晶;从社会制度环境即社会组织结构而言,孝是血缘宗法社会的直接产物;从狭义的文化环境即社会心理基础来看,孝是祖先崇拜观念的突出反映。

一、农业文明社会的道德结晶

人类的精神生活及精神产品,都是以一定的自然环境、自然条件为基础和前提的,是由特定的生产方式以及由此所产生的社会结构所决定的。正如恩格斯所指出的:“在历史上出现的一切社会关系和国家关系,一切宗教制度和法律制度,一切理论观点,只有理解了每一个与之相对应的时代的物质生活条件,并且从这些物质条件中被引伸出来的时候,才能理解。”

中国古代文明是以黄河流域为辐射源的农业文明。黄河流域湿润、半湿润的温带气候,肥沃丰饶的土壤,充沛的水资源,为农耕生产提供了良好的条件。大量的考古发现和文献资料也一再说明,中国古代农业文明相对早熟,且较为繁荣和发达。距今约六千年左右的仰韶文化遗址中,发现有谷壳的遗迹;距今约四五千年的龙山文化、河姆渡文化遗址中,发现石斧、石铲、骨铲、双齿木耒、石刀、蚌刀、石镰、蚌镰等农具。这些都表明,在仰韶文化、河姆渡文化时期,锄耕农业发育比较成熟,已成为当时社会最为重要的生产方式。中国古代社会农业文明的原初状况,也见之于大量典籍。

三皇五帝的传说,大多与农业生产关系甚密。像神农教民耕作,轩辕氏改良农具,尧、舜、禹为发展农业、治理水患奔走辛劳,等等。

进入阶级社会,“以农立国”成为社会发展的基石。中国古代把国家政权称为“社稷”,社是土地神,稷是五谷神,表明农业是国家、政权的命脉,农业生产是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生活的头等大事,“是时也,王事唯农是务。”

农业文明是中华民族观念文化的母体,她陶铸了独特的民族文化一心理结构,孕育出传统的伦理型文化。正如冯友兰先生所指出的,农的眼界限制着中国哲学的内容,限制着中国哲学的方法论。中国哲学,特别是儒家哲学,是对“农的渴望和灵感”的表达。

孝观念的产生和发达,恰好成为冯先生这一观点的注脚。

首先,农业的早熟与繁盛,为人们生活提供了稳定的保障,也为养老、尊老以及孝观念的产生创造了必要的物质基础。

史料显示,世界许多民族在历史上都曾有过食杀老人、父母的现象。达尔文访问火地岛原始部落时看到,在冬季食物严重匮乏之时,当地土人竞杀食老年妇女,而且先食老妇,然后再食猎狗。

在解释之所以如此的原因时,火地岛人称:“猎狗能捕捉水獭,而老太婆却什么也干不了。”澳洲怀德湾的部落也是如此,他们“不只食战阵上所杀死的敌人,而且食他们被杀死的伙伴,甚至于老死者,只要还可供食用,他们也是吃掉的。”“中央亚非利加的土人将与他部落开战的时候,必先食其亲”,“老人反以被自己的儿子所食为福,儿子亦以食其亲为孝。”《史记>记载匈奴民族曾经“自君王以下,咸食畜肉,……壮者食肥美,老者食其余。贵壮健,贱老弱。”值得注意的是,有食杀老人、父母习俗的这些原始部落,大多是以狩猎、捕鱼为生的。由于他们的生活缺乏稳定的保障,因此当成年人失去了劳动能力时,就成为纯粹的劳动成果的消耗者,成为部落生存的负担。因而“贱老弱”就成为无可非议的行为选择。

与游牧民族不同,农业文明的优势恰恰在于,她为人们的生存提供了稳定的、持续不断的食物资源,提供了供养老人所必需的剩余劳动产品。正因如此,在中国历史上,很早就形成了“尚齿”、“养老”的传统。《礼记》中对此多有述及:

有虞氏养国老于上庠,养庶老于下庠;夏侯氏养国老于东序,养庶老于西序;殷人养国老于右学,养庶老于左学;周人养国老于东胶,养庶老于虞庠。

凡养老,有虞氏以燕礼,夏后氏以飨礼,殷人以食礼,周人修而兼用之。五十养于乡,六十养于国,七十养于学,达于诸侯。

有虞氏皇而祭,深衣而养老;夏后氏收而祭,燕衣而养老;殷人冔而祭,缟衣而养老;周人冕而祭,玄衣而养老。

昔者有虞氏贵德而尚齿,夏后氏贵爵而尚齿,殷人贵富而尚齿,周人贵亲而尚齿。

“国老”即有爵位的老人,“庶老”即普通百姓中的老人。<礼记》这几段记述很有价值,从中我们可以看出,自有虞氏至夏、商、周,虽然随着历史的进步与发展,养老、尚齿的内涵也在不断调整、变化和发展,但四代“养老”、“尚齿”的传统却是一以贯之的,直到孟子还把“齿”与“爵”、“德”并称为三“达尊”。法律也对八九十岁的老人网开一面:“悼与耄虽有罪,不加刑焉。”这种群体行为规范是孕育孝观念的重要的民族心理土壤。正如有的学者在讲到孝观念在原始文化中的根源时所说:“有传说或记载的上古文化中,养老爱幼的观念显示有极远的根源,四代礼制和传统很多方面都有所改变,但‘养老’‘尚齿’却是四代不变的传统,体现了中国文化精神气质的一个侧面,很值得注意。”

其次,从本质上讲,尊老、养老也是农耕生产的内在要求。

古代农业生产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它不需要过多的知识或技巧,但离不开日积月累的生产经验。事实上,许多农业生产的规律性的东西,都是大量实践经验的概括和总结。尤其在上古时期,岁时节律、天象气候的变化,没有什么工具、仪器去测度把握,只能依赖劳动者经验的积累,阅历的增长。有没有丰富的农时、农事经验,对于农业收成的丰欠多寡,起着十分关键的作用。“顺天时,量地利,则用力少而成功多;任情返道,劳而无获。”所以,在农业社会,老人既是德的楷模,更是智的化身。后辈敬重和爱戴具有丰富经验的前辈长者,年轻者服从、侍奉老年人,乃是顺理成章的事。

从这个意义上说,“对祖先的崇拜.就是人类自身对于历久以来的劳动经验的崇拜。”周代的政治家都以尊老亲旧为善政,如当“宣王欲得国之能导训诸侯者”,樊穆宗向他推荐了鲁孝公,理由是孝公“肃恭明神而敬事耉老,赋事行刑,必问于遗训而咨于故实。”叔向也说:“吾闻国家有大事,必顺于典刑,而访谘于耉老,而后行之。”这从一个方面反映了经验之于农业生产的重要性。事实上,传统思维方式中,人们总是“向后看”,留恋、美化过去,按旧规矩、老道道行事,其根源正在于农业文明的特殊性。即使到今天,我们在广大的农村地区还可以看到,那些谙熟农耕规律的“老把式”的威望仍然是很高的。

当家庭成为社会最基本的生产单位时,包括农业生产在内的家庭的大的事项,自然而然要由父亲、祖父或曾祖父来决定。对有生产经验的长者的尊从,对父亲、祖父、曾祖父的服从,内化为心理情感和道德准则,便是“孝”。所以,就由氏族群体的尊老进而衍生出父权制下的孝亲这一点而言,尊老、养老对于中华文化具有本源的意义。古人于此有明确论述:

尧命羲和以钦授民时,东作西成,使民知耕之勿失其时;舜命羲和以黎民阻饥,播时百谷,使民内知种之各得其益。……承五代之弊,循汉唐之旧,追虞周之盛,列圣相继,惟在务农桑,足衣食。

此礼义之所以起,孝悌之所以成,人情之所以固也。

“民知尊长、养老,而后乃入孝弟。”历代统治阶级深明此道,无不把尊老、养老作为推行孝道、治国安邦的有效手段:

养耆老以致力孝。

上老老而民兴孝。

朝廷敬老而民作孝。

民入孝弟,出尊长养老,而后成教,成教而后国可安也。

这种尊老、重老传统在以农业为经济基础的封建社会得到继承和进一步发扬,对祖先崇拜及孝道观念的发展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第三,农业自然经济是孝观念产生和发展的经济基础。

农业生产的发展,农业自然经济的形成,使作为家庭伦理的孝观念产生有了深厚的经济土壤。从历史上看,随着农业生产力水平的逐步提高,孝观念有一个由家族而家庭、由族权而父权的内涵不断变化的过程。

孝是以家族、家庭中的先祖、尊长为对象的特殊的道德范畴。

作为规范长幼亲情伦理的孝观念,其载体便是因血缘而存在的家族和因婚姻而组成的家庭。值得注意的是,个体核心家庭虽然在原始社会晚期父系氏族公社时期就已经萌生,但是,强有力的氏族血缘纽带,使得个体家庭经济一直到西周还没有完全形成。

有关研究表明,西周时代家族群体已经形成家族和家庭两个层次。“始自于夏,发展于殷商,完备于西周”的中国古代早期婚姻家庭制度,由于“直接脱胎于原始社会后期的父系氏族制度及形成未久的一夫一妻制”,所以在一开始,个体家庭的机制还不健全,“父系大家族在社会生活和经济活动中占据十分重要的地位”。

与奴隶社会初期落后的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相适应,人们只有依赖集体的力量,才能抵御洪涝灾害,才能完成垦荒辟壤、疏浚河渠等大的工程,也才能应对族外势力、游牧民族的侵扰。家族、族群的集体耕作,是当时社会基本的生产方式。《诗经》中有这样的描绘:“载芟载柞,其耕泽泽。千耦其耘,徂隰徂畛”;“率时农夫,播厥百谷。……亦服尔耕,十千维耦。”千耦(两千人)、十千维耦(两万人)的耕作场面,蔚为壮观。这表明《诗经》时代的农业生产仍然是以原始协作式集体耕作为主的。

《商周家族形态研究》一书的研究成果证实了这一点。该书作者认为,周初的家庭“是由包括两三代人的几个有血缘关系的核心家庭结合而成的”,个体家庭还包容在宗族共同体当中,作为独立经济单位的也是这种宗族共同体。在这种情况下,“孝”的对象不可能首先是个体家庭中的父母,而只能首先是家族的祖先;孝的形式也不可能是“养”,而只能是“祭”。这正是殷周孝观念的主要形态。

春秋时期,铁器的广泛运用,牛耕的逐渐普及,使生产力水平进一步提高。随着井田制的瓦解,家庭寄寓于家族共同体的局面终于得以改变,个体家庭逐步发展起来,成为拥有包括土地在内的财产所有权、能够自主地组织生产和生活的基本社会单位和经济主体。个体家庭的确立,不仅意味着社会生产基本单位的变化,同时也意味着私有财产亲子继承制的确立。

社会经济秩序的这种历史性进步,对孝观念由孝祖先到孝父母的转型,对孝观念的完全确立起了决定性的作用。作为父母,有抚养教育子女的责任和义务,同时也有要求子女赡养的权利;作为子女,得到父母的养育并继承父母的财产是其权利,相应地,他们也必须承担起赠养父母的责任和义务。父母与子女这种双向的权利与义务关系,反映在伦理规范上,就是“父慈子孝”。如果没有生产力的发展,没有个体家庭对父系大家族依赖关系的摆脱,没有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的形成,也就没有父子之间权利、义务关系的确立,最终也就没有完备的伦理道德意义上的“孝”。对祖先神的强调,显示了对家族力量的依赖,善事父母则是个体家庭经济的必然产物。孝的内涵的这一变化过程,是与生产力的发展、与个体家庭发展的历史轨迹相一致、相吻合的。

春秋战国以后,农业自然经济逐步确立。西周时期的大规模集体耕作,到春秋时期演变为“二十五家为一社”的小规模集体耕作,至战国时发展为“百亩之田,匹夫耕之,八口之家足以无饥”的家庭耕作。秦汉以后,则成为“一夫挟五口,治田百亩”的小家庭耕作制度。从此,“男子力耕”,“女子纺绩”,“一夫不耕,或受之饥;一女不织,或受之寒”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就成为中国社会的基本经济细胞。据研究,历史上个体家庭的规模一般不超过三代,人口平均在五至七人左右。古代法律也以这样的“户”,作为征收税赋和劳役的依据。封建家长制正是适应这种经济结构所建立的,家长所拥有的支配家庭财产、管理家庭成员的权力,正是这种封建小生产经济存在和发展的内在要求,这就是父家长的权力的根本来源。封建自然经济的闭塞性和保守性,使得封建家长制得以长期存在,从而使孝观念因其经济基础的稳固而经久不衰。孝观念的逐步强化和上升,正是与这个过程相始终的。

同类推荐
  • 河南人的生存之道

    河南人的生存之道

    本书本书从近现代历史上的湖南现象剖析湖南人的性格,介绍了河南人的过去和现在,一方面为河南人正名的同时,理性、全面地分析了河南人的生存、发展哲学。
  • 破译孙子兵法

    破译孙子兵法

    本书以《孙子兵法》十三篇为单元,分析现代意义上的《孙子兵法》到底有哪些实用性的内容,广涉领导文艺、处世之道和经商之技。
  • 天水八拍

    天水八拍

    天水是一座有着两千八百年建城史的老城,这里历史悠久,文化遗存丰富,相传人文始祖伏羲就诞生于此。伏羲始演八卦,拉开了人类洞悉宇宙机密的序幕。古人曰,无极生太极,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生六十四卦。诗人叶梓以细腻的笔触,沿袭八卦生六十四卦的体系,用抒情的笔调写下了老城天水的六十四篇文章。这些文字共分八辑,每辑八篇,相当于一爻一文,涉列了老城的风土、人情、美食、工艺、歌舞、名胜,既是一册天水人文手册,更是一曲唱给加速度的时代里的哀婉挽歌,呈现出缓慢的优美与温情。
  • 先进文化与现代化:中国共产党的文化历程

    先进文化与现代化:中国共产党的文化历程

    本书考察了面向现代化的中国文化进程与中国共产党所代表的先进文化前进方向的内在统一关系,论证了中国共产党推动中国文化前进的三大历史进程,即:以文化主体和主体文化转变为主要标志的政治文化变革,以商品经济和市场改革为导向的价值重建以及正在进行的以培育大众文化为重要任务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等,以此对中国共产党关于文化的理论、政策和实践的历史和当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性质作简要论析。
  • 塔里木河传

    塔里木河传

    塔里木河在历史上担当过重要角色,四大古老文明由她而交汇,丝绸之路依托她而开通,西域文化因她而发育。书中描绘了塔里木河流域独特的地理环境和绚丽多姿的塞外风光,再现了文明演进的历史,展示了塔里木河卓尔不凡的个性和生命力,抒发了作者对塔里木河深沉的爱意和忧思。
热门推荐
  • 做个出类拔萃的男孩

    做个出类拔萃的男孩

    本书介绍了男孩应有的各种品格,包括勇敢果断,自信、自强,宽容大度、诚实守信等。
  • 隋遗录

    隋遗录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魔法的秘密

    魔法的秘密

    在一个月黑风高的夜晚,几只乌鸦盘旋在别墅的上方,"不怕不怕”,她已经悄悄来到。。。。。。
  • 绝色复仇计划之前世今生

    绝色复仇计划之前世今生

    魂穿异界却不料被腹黑男算计,步步走在刀锋上所有的一切竟然是他精心设计好的?不对,那小龙也是他安排的???
  • 高冷猎人:恶魔娇妻你别跑

    高冷猎人:恶魔娇妻你别跑

    她意外掉入雪坑,醒来却变成了自己梦中吸血的恶魔,他是高贵冷艳的猎人,没有感情,一生只为杀尽天下吸血恶魔。而那一秒的眼神碰撞,却意外打开了他的心。“你是谁?为什么这里会痛?”“活得太久,我已经忘了为什么活着”“给不了你想要的未来,但至少我要让你活下去”
  • Dora Thorne

    Dora Thorne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生存手册

    生存手册

    末世是大自然对人类最疯狂的选拔,优胜者寥寥,劣汰者攘攘,苏醒于末世的特种兵程森,刚一睁眼就遭到了僵尸的袭击,激战后食物成了他的困扰,游弋的僵尸,冷血的同类,都将他当成目标,为了生存他必须全力以赴,踩踏着败者的血肉坚定前行,值得信赖的同伴使他绝处逢生,残酷的抉择时刻在进行,人吃人已是司空见惯,阴谋的黑手无孔不入,人性早已在杀戮中磨灭,弱肉强食成了世界的最高法则,称帝什么的太遥远,生存才是当务之急,勇敢的战士随处可见,最后存活下去的人才能看见希望的曙光。
  • 雪球专刊第082期:熊市赚钱大法

    雪球专刊第082期:熊市赚钱大法

    这一论牛市有没有结束,谁也无法预测。假如熊市来临,散户该如何应对?对于风险厌恶型投资者,如何进行资产搭配,降低熊市的投资风险?熊市除了“吃药喝酒”,还有哪些投资机会?请看本期雪球专刊《熊市赚钱大法》!
  • 蚊子血真能造出恐龙吗(最热最热的76个科学知识)

    蚊子血真能造出恐龙吗(最热最热的76个科学知识)

    肉食动物只吃草能活下去吗?斑马到底是黑底白纹,还是白底黑纹?蜘蛛丝真的比钢筋还强韧?……每当抚摸小狗毛茸茸的身体,你是否想过与地球上的所有动物都成为知心朋友? 快快翻开这本《蚊子血真能造出恐龙吗》吧,你将在开怀大笑中,获得天文、地理、历史、文化、科学等方面许许多多有趣的知识。 本书由大米原创,雨霁编绘。
  • 弑暗域

    弑暗域

    吾又出现了,不带地狱悯殇,不携天堂垂怜,以神之姿容降临人世间,吾身黑白辗转,应背恒古,永世不朽,八荒六合,乃大道归一的天道,是世间唯一的神祗,吾控轮回,得永生,转六道,操生死,握苍穹,破不朽,变千万,乃万物之信仰,众生之意志,破碎无上神话的得道存在。吾的风姿依旧如风飘逸,恒古长存,不容释读,神的容貌深韵无波,如仙的嫡姿似影梦幻,无声无息,亦让人胆战心惊,化道天地,回归本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