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中国封建传统文化糟粕的影响,一部分人越到老年,越是“唯有儿孙忘不了”。为了给予孙创下一笔殷实的财富,他们便孤注一掷,趁在位之年大捞一把。近年查办腐败经济犯罪案件中m现的腐败分子年龄上的“59”现象便是这种心理的具体表现。
(7)享乐心理
一些资深的领导者工资、待遇不错,住有华屋、行有豪车,但仍无休止地捞钱,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他们要追求更高级的“享乐”,追求更高档的消费,纸醉金迷于糜烂生活,甚至嫖娼、养情妇、包二奶。这样,他们的工资收入自然不足以应付了,必然变得利欲熏心,大搞权钱交易,在享乐--堕落--捞钱--腐败犯罪的泥潭中不能自拔。这些年,一些领导者在经济腐败的同时,往往存在着生活腐败。生活腐败反过来导致经济上更大的贪婪。
通过对上述贪污受贿的犯罪心理分析,可以看出,个人动机是在主体受周围不良影响刺激作用下,潜移默化所产生的不良思想意识基础上形成的,是一个由量的积累到质的变化的渐进性过程,并非在瞬间完成。几乎所有被查办的腐败案件当事人归结走上腐败犯罪道路的原凶时,几乎都说到了“长期放松学习和自我改造”是其蜕变的主要原因,也说明了蜕变有一个渐进的发展过程。
可见,一个领导者,具备了腐败条件、腐败心理和腐败动机后,是否实施具体的腐败行为,也受到主体对其行为利弊得失的理性判断、情绪状态、意志状态等因素的影响,如果主体情绪上恐惧紧张,意志上动摇,判断认为实施腐败行为将得不偿失,就有呵能放弃腐败行为的实施;如果情绪上激动而又心怀侥幸,认为实施腐败行为只有得而无失时,则会推动腐败行为的加速实施。所以通过强化思想教育的正面引导作用,和对腐败行为惩处的威慑警戒作用,是可以促使腐败心理的良性转化的。
5.筑起思想防线,铲除贪腐意识
由于目前我国正处于历史的转折时期,产生领导者贪污受贿的大环境还没有彻底解决,还处于领导者贪污受贿的多发期。为了遏制领导者贪污受贿现象的蔓延,需要首先在,想上进行教育。因为思想是行为的先导。
(1)增强领导者的党性修养
领导者要铲除贪污受贿心理,必须切实增强党性修养。只有增强党性,才能抵御剥削阶级的思想侵蚀,才能树立LE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只有增强党性修养,才能提高领导F廉洁白律的自觉性。“欲影正者端其表,欲下廉者先其身”,“正人先正己",“己不正焉能正人”。领导者党性强、作风好、为政廉,就会在党内起到龙头作用。如果领导者自身缺乏党性修养,甚至沾染腐败习气,就会上行下效,烂掉一片。
(2)筑牢思想防线
铲除贪污受贿意识,领导者就必须筑起思想防线,必须建立一种内省的约束机制,尤其要注意树它和强化以下几种思想意识:
①要树立正确的权力观。要明白手中的权力是谁给的权力的本质和作用是什么为谁掌权为谁用权是用人民赋予的权力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办好事、办实事还是为个人、为子女、亲属和小团体牟取私利这是每个领导者都要用实际行动回答的问题。树立正确的权力观,才能恪尽职守,增强公仆意识,才能廉洁奉公、勤政为民,尽一个领导者对党、对国家、对人民应尽的义务。
②要有廉耻意识。孟子说:“羞恶之心,义之端也。”知羞是善的开始,无耻是恶的开端。可见做人、为官,不可一刻忘却“耻”字。要树立正确的荣辱观,以廉洁从政、艰苦奋斗为荣,以贪污受贿、奢侈腐化为耻,经常意识到腐败行为是对党和人民的犯罪,是一种愧对前人和来者的耻辱。要有道德意识。
腐败不仅仅是政治上的肮脏,而且是道德猥琐、人格低下。不但要受到法律制裁,而且要蒙受道德良心的谴责。要注意加强自我修养,修身正心,见贤思齐,严于律己,防微杜渐,洁身自好,培养形成高尚的道德品质,使百邪不侵,始终保持一个独立完整的人格。
③要有正确的比较意识。将自己的现在与过去比,意识到忘记了过去就意味着背叛,从这种追忆中珍惜如今拥有的一切。同时将自己的现在与他人相比,从他人的艰辛或教训中再次体会当初创业的困苦,在比较中产生一种强烈的满足和珍惜。
⑧要有慎独意识。慎独是一种境界,是自觉意识和自律精神的升华。越是在自己管理的区域,越是在别人不知晓的情况下,越要严格要求自己。时刻坚持自重、自省、自警、自励,努力达到慎独的境界,做到有人知道与无人知道、有人监督与无人监督一个样,保持道德的纯洁性,做到自尊自强,一身正气。
6.领导者反贪倡廉的三大戒律
廉洁奉公,在中国历史上--直是对为官者最基本的要求之一。所以,中国历史£的清官都将此视作为人为官的根本,从而对人、对己甚至对家属,都有严格乃至苛刻的要求。清官,之所以在历史上具有极高的声誉,为老百姓称颂不绝至今,都表明了中国的道德哲学和老百姓总是将是否廉洁奉公作为考察与评估官员政绩的主要依据之一。清官能够保持自身的廉洁,就不会倚仗权势来搜刮民脂民膏,懂得从公益事业的长远目标出发,让人民安居乐业、休养生息。清廉是贪腐的死敌和克星。领导者只有做到反贪倡廉,才会在下级面前保持有威严,才会在百姓心中具有好的声誉。同样,领导者只有实现奉公的原则,才会耳聪目明,明白事理,造福黎民百姓,无愧于自己的良心。
贪官,古今中外都是一个恶名。贪婪者的一切行动都以满足私欲为中心,他会因贪婪变得极端自私自利,会变得不顾一切恣情享乐,自然也会走向毁灭的极地。
历史发展到今天,居官的领导者已是名副其实的人民公仆。车子、孩子、票子成为考验领导者的重要方面。“惟公,则生明;惟廉,则生威。”法,是为了奉公。那些贪财、贪色、贪权、贪心的领导者只会被人民所不齿,最后堕落为人民的公敌,刘青山、张子善、王宝森、阎宏建不都是由“公仆”蜕变为阶下囚的吗
领导者需要反贪倡廉,需谨记以下三大戒律:
(1)不拿原则当交易市场经济的逐渐发展,必然会带来人、财、物的大幅流动。一些腐朽思想逐步渗透过来,腐蚀了一部分领导者,使他们物欲急剧膨胀。在金钱、物质和党纪、国法的权衡中,把后者当做换取享乐的交易品。同时,行贿者为达到目的,花样百出,不惜一切手段讨得某些领导者的欢心,或利用同乡的名义联络感情,或毅然再认“父母”,尽儿孙之“义务”,或利用上层关系,对行贿对象威胁恐吓。如此内外夹攻,使得不少领导者放弃了原则,甚至出卖原则,获取私利。
其实,身为领导者,不管你的官有多大,权有多重,原则性往往是考验其党性,检验其人格的“试金石”。有的领导者在糖衣炮弹袭击下丢弃r原则性,有的领导者在美色面前忘记了原则性,有的领导者在“官大一级压死人”的上司面前放弃了原财|生,从而成了浑浑噩噩、平平庸庸的“昏吏”。
因此,存是非原则上,领导者不能退半步,在有损原则、破坏原则的任何事情上,领导者要敢于拒绝,善于说“不”是品德的象征,是素质的一种反映,是好官的标志,是意志品质的表现,是人格修养的沉淀。
在实际工作中,任原则问题上坚决拒绝是领导者所必需的。作为一名领导者,耍反腐倡廉必须要具备说“不”的素质和胆略,如此,行起事来方仰不愧天,俯不愧地。
清朝有个叫李嚼的人,初入仕途时任福建将乐县县令,他赴任后的第一件事就是立下家规:“俸金以外都是赃,一个廉字值千金。”
在升官发财思想盛行的封建时代,像李嚼这样“一尘不染,两袖清风,视名利安危淡似狮泉河水”的为官者,实属罕见。封建时代的为官者都能如此,我们今天的领导者还有什么做不到的呢所以,“俸金以外都是赃”,别把原则当交易。
(2)难耐清贫莫为官
领导者的楷模--孔繁森同志,亲自三次献血,抚育藏族孤儿;逝世后一贫如洗,只有八元六毛钱。孔繁森同因公殉职,他的模范事迹震撼_r广人党员干部和千百厅人民群众的心灵;同时也给社会和历史留下一个令人不必深思而又不得不深思的问题:当官为什么
在深化改革和发展社会主义巾_场经济的形势下,我们大部分各级干部尤其是领导者都能以“为官一任,造福一方”为己任,带领广大群众进行经济建设,奋力奔小康。他们继承和发扬了我们党“艰苫奋斗”的优良传统,有“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崇高思想境界,能保持清正廉洁、耐得住清贫。但也有少数为官者,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被资产阶级腐朽生活方式所侵蚀,贪图享乐,大搞权钱交易,甚至贪污受贿,损害了党群关系和干群关系,为党纪国法所不容,为人民群众所痛恨。他们堕落的初端就是难耐清贫。
古人云:难耐清贫莫为官。耐不住清贫的领导者不配当官。否则,戴着乌纱帽淘金,损公肥私,只会遭到人民的谴责和党纪国法的惩处。
(3)培养官德
当自律官德要依赖于官者自律精神。自律作为领导者反腐倡廉的要求,是廉洁奉公的基本内在动因,也是官德建设的立足点。实行慎独自律,是领导者加强道德修养的重要方法。《礼记?中庸》说:“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意思是说不要因为没有人看见,或者事情微小就放纵自己,一个注重品行的人在任何情况下都不应有越轨行为。重于慎独自律,要求在个人独处、无人监督时不能放松对自己的要求,而要更加注意坚持自己的道德信念,非常谨慎小心地按照道德规范去做。
千万不要以为在独处时做了见不得人的事不会被发现,许多贪污受贿案件就是这样发生的。但是,纸包不住火,心存侥幸是靠不住的。被贪污的款项自有它的来处,行贿的人也有他的证据,这些都不难查清。还是占语说得好:
“要想人不知,除非己莫为。”
坚持自律要从“微”处下工夫。“慎独”与“慎微”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在现实生活中,许多犯罪分子走上违法犯罪道路,正是从生活小事上放纵自己开始的。党政机关干部要慎微,就要注意自己行为中的每-个细小环节。
“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人们品德的高尚与卑下,既体现在对大是大非问题的把握和处理上,也体现在对牛活小事的把握和处理上。古语告诫我们说:“千里之堤,溃于蚁穴”;“小恶不除,将致人错”。当代领导者要想成为道德高尚的人,有益于人民的人,就要注意除恶积善,从大处着眼,从小处着手。
###三、领导者权色交易心理的自我医治
1.领导者权色交易心理的表现及危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