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2071800000010

第10章 中国政府管理与改革五十年(10)

《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指出:“转变政府职能,改革政府机构,是建立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迫切要求。政府管理经济的职能,主要是制订和执行宏观调控政策,搞好基础设施建设,创造良好的经济发展环境。同时,要培育市场体系、监督市场运行和维护平等竞争,调节社会分配和社会组织保障,控制人口增长,保护自然资源环境,管理国有资产和监督国有资产管理,实现国家的经济和社会发展目标。政府运用经济手段、法律手段和必要的行政手段管理国民经济,不直接干预企业的经营活动。”“目前各级政府普遍存在机构臃肿,人浮于事,职能交叉,效率低下问题,严重阻碍企业经营机制的转换和新体制的建立进程,要按照政企分开,精简、统一、效能的原则,继续并尽早完成政府机构改革。政府经济管理部门要转变职能,专业经济部门要逐步减少,综合经济部门要做好综合协调工作,同时加强政府的社会管理职能,保证国民经济正常运行和良好的社会秩序。”按照这一要求,中国地方政府的职能应主要转移到社会管理、公共服务和社会监督上来。

2.合理设置地方政府机构。从目前情况看,中国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的机构中,既有担负宏观调控和监督职能的计划、审计、统计、税务、物价、工商等部门,有担负企业或产品管理职能的物资、粮食、轻工、机械、电子、煤炭、石化、纺织等专业经济部门,还有担负社会管理职能的公安、司法、民政、教育、科学技术、文化、卫生、计划生育、体育等部门。

与西方国家相比,机构设置种类多、规范大,分工过于复杂;尤其是专业经济部门基本上是在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下设置的,过多承担了直接管理企业的职能。显然,这种机构模式已经不能适应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随着政府职能的转变,需要进行相应的调整。具体措施应当是:

(1)精简机构。中国地方人民政府设置的职能部门较多,机构庞大,既不利于提高工作效率,也增加了经费开支,因此应当精简。但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尚在形成中,地方人民政府职能的转变和人们观念的更新也还需要一个过程。

此外,由于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特别是省级地方政府与中央政府的许多职能大致相同,许多职能机构不需对应设置,以保证政府政令畅通和工作衔接,因此对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的改革应慎重对待,循序进行。目前,地方人民政府机构的设置应按宜粗不宜细、宜少不宜多的原则,撤销职能交叉重复的部门,合并业务相近部门,适合改为企业、事业单位和行业协会、商会等中介组织的,不再作为政府部门。特别应当指出,由于地方各级人民政府所固定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人口面积有很大差异,因此对各级机构的设置和精简应区别对待,要给地方一定的自主权,不搞一刀切。按照中央和国务院的意见,对省级政府机构的设置,应建立与国务院机构框架大体协调的省级政府组织结构。省级政府工作部门包括组成部门、直属机构。

省级政府组成部门与国务院组成部门基本对口。地方各级政府一般不设与国务院办事机构对应的机构和部门管理机构。

(2)少设或不设专业经济部门。按照转变职能、政企分开的原则要求,政府一般可以不设专业经济部门,但从目前情况看,由于我国经济底子比较薄弱、资源相对短缺、资金和技术力量不足,为集中资源、资金和技术力量解决经济发展中的“缺口”、“瓶颈”问题,保证发展的基础和后劲,在地方人民政府中,可以适当保留少量的直接管理有关国计民生和重要企业的产品的专业经济部门。例如省级专业部门只设少量的农业、交通、城建、信息产业、国土资源等管理部门;城市政府的专业经济部门也要尽量少设,宜粗不宜细;县级政府要按照“小机构、大服务”的方向将大部分专业经济部门改为经济实体或服务实体。专业经济部门的改革要吸取以往的经验教训,不搞行政性公司。对保留下来的专业经济部门,要大力精简内设机构,减少人员。

(3)加强经济监督部门,强化社会管理职能部门。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发展,企业日益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经济实体,它同政府之间的行政隶属关系将不复存在,政府再无权直接地干预企业的各项自主权和内部行为。但是,政府对企业的监督和调节职能并未减少,而是应当加强。

因为企业作为一种社会经济组织,在其从事生产经营活动中必然要与社会各方面,如与其他企业、与政府、与消费者、与雇员形成一定的权利义务关系。因此,政府应通过加强行政监督和管理来调整企业的社会法律关系,加强经济监督部门,制止经济生活中可能出现的生产、销售假冒伪劣产品、偷税漏税、商标侵权、市场秩序混乱、侵占国家财产等行为,保证市场经济体制的正常运行。此外,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相当一部分原来由经济管理部门特别是企业承担的社会管理职能将转移给社会管理部门;同时,社会主义民主的进一步发展和居民参与地方事务程度的提高,也使广大居民日益要求地方政府更加关注居民的意愿和利益,更多地提供与居民日常生活有关的服务。因此,社会管理职能将成为各级地方政府尤其是基层政府和城市政府的主要职能,与其相适应,履行社会职能的部门应当强化。

3.理顺关系。理顺关系,包括理顺各级政府组织的上下、内外各方面的关系。理顺关系的核心在于明确划分各自的职责和权限范围。

(1)中央与地方的关系。改革开放以来,中央向地方下放了许多权限,如扩大了地方的财权、投资审批权、利用外资权、外贸外汇管理权、物价管理权和对外开放权等,改变了长期以来权力过于集中的格局,调动了地方的积极性。但目前情况是,中央集权过多的问题还未完全解决,同时又出现了有些权力过于分散的问题,集权过多与分权过度交织在一起,使中央与地方关系更加复杂。其具体表现是:中央与地方权限划分不清;地方各处为政,造成地区分割、市场封锁、资源争夺、项目重复或小型化、产业结构布局不合理;垂直管理体制仍不健全。因此中央与地方关系亟须理顺。

理顺中央地方的关系,应遵循在中央统一领导下,充分发挥地方积极性和主动性的原则,本着既要加强中央的宏观调控、确保中央政令统一,又要增强地方活力;同时有利于建立统一的全国市场、有利于中央与省级政府宏观经济调控的建立和完善的精神,合理地划分中央与地方的权限。一般而言,凡是关系到全国整体利益的重大事务,要集中到中央统一管理,仅涉及到地方的事务,由地方自主地管理;凡实施范围关系到全国的事务,应由中央决策或处理。具体而言,外交、国防和国家安全等关系国家主权、领土完整和政治安定的部门,铁路、邮电、金融、民航、海关等关系国民经济命脉的部门,以及全国性的重要基础设施的建设,应由中央政府直接管理,同时可依据需要设立派驻(分支)机关实行管理;计划、财政、司法、经济贸易、教育、科技、文化、卫生、体育、劳动、人事、民政等,则由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共同负责、分级管理;税收、物价等宏观调控权,可采取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划分权限和重叠行使相结合的办法;审计、监察等部门则仍实行中央与地方双重领导、业务上以中央领导为主的体制。为了协调中央与地方关系、减少部门对地方的直接干预,应建立有效的管理机制,可以考虑借鉴日本自治省的做法,明确由中央某一部门具体研究拟订有关中央与地方的关系事务,为国务院具体划分中央与地方职权提供决策参考和依据。

(2)各级地方人民政府的关系。由于目前我国正处于市场经济转轨的时期,同时由于地方政府的层级不同,不同层级地方政府的情况、特点和问题不同,因此,不同层级地方人民政府之间的管理职能的内容和范围,应允许有较大的差异。具体说来,省级人民政府应履行区域经济调节和社会管理职能,制定本区域的经济发展规划,加强两个文明建设,加强对农业和农村工作的领导和协调,维护市场竞争秩序,打破地区、条块分割,解除政府主管部门与国有企业的行政隶属关系等。城市地方政府应逐步承担起从企业分离出来的社会事务,实行属地管理。进一步改善投资环境,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维护市场秩序,搞好社区服务,充分发挥城市的中心作用和幅射功能。县级政府应切实把职能转向服务与协调,加强农村基层政权建设,逐步发展小城镇,促进农业的专业化、市场化和现代化。

乡镇政府应进一步推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的发展和完善,为乡镇企业的发展创造条件,加强农村民主政治和法制建设,依法行政,规范管理。目前,地区是省级政府的派出机关。应按地方组织法的规定精神,逐步撤销地区建制,实行市领导县体制。

此外,还应理顺各级人民政府工作部门的关系,以及同一级人民政府内部各工作部门的职责、权限关系。

(3)政府与企业、事业单位的关系。理顺政府与企业、事业单位的关系,主要就是要做到政企职能分开。这是政府职能转变的关键之一。

在计划经济体制下,企业是政府的附属物,隶属于政府的各专业经济部门,企业没有自主权,结果导致了政企不分、经营权和所有权不分的状况。改革开放以来,企业的自主权有了扩大,政府干预企业的情况有所遏制,全民所有制工业企业法和转换经营机制条例的实施,使企业自主权有了法律保证。但是法律规定的企业的自主权在实践中并未真正落实,中央下放给企业的自主权,有的甚至被地方政府截留,企业仍没搞活。

我们要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把企业推向市场,增加它们的活力,使企业真正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自我约束的法人实体和市场竞争的主体,就应当实行政企分开,凡是国家法律规定属于企业行使的职权,各级政府都不要干预;下放给企业的权利,中央政府部门和地方政府都不得截留。理顺政企关系,并不意味着政府放弃其对企业的任何责任,只是政府不再以企业行政上级身份干预企业的内部经营行为,对企业的经济监督责任不但不应放弃,反而应当加强。

三、中国地方政府立法的健全和完善

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十分重视地方政府立法建设。从1949年到1950年,在不到两年的时间里,先后颁布了《省人民政府组织通则》、《市人民政府组织通则》、《县人民政府组织通则》、《大城市区人民政府组织通则》、《区人民政府及区公所组织通则》、《乡(行政村)人民政府组织通则》、《大行政区人民政府委员会组织通则》等政府组织法规和《省、市劳动局暂行组织通则》等部门组织法规。1954年宪法颁布后,又颁了《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委员会组织法》等政府组织法,同时批准颁布了《街道办事处组织条例》、《国务院关于各省人民委员会设置工作部门和办公机构的决定》等一系列组织法规,初步建立了政府的组织法规体系。但50年代后期,由于受法律虚无主义影响,关于地方行政组织的法律法规很少制定了,特别是到了1966年开始的十年动乱期间,我国的国家机构体系受到很大冲击,地方国家机构包括地方行政组织法制建设遭到严重破坏,导致了机构弊端丛生。

1979年以后,为加强行政组织法制建设,针对改革开放的新形势和要求,我国于1979年通过了修改1978年宪法的若干规定,同年制定了《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组织法》,其后又于1982年、1986年、1995年,对“地方组织法”作了三次修正。这部组织法对我国地方各级国家行政机关的性质、组成、机构设置、职责权限、活动原则和方式以及建立、变更和撤销程序等作了原则性规定。

但从总体上看,地方政府立法仍不尽健全和完善,主要体现在:

(1)地方政府立法不够完备,缺乏关于中央与地方政府组织关系以及地方政府方面的具体法律规定;

(2)已有的地方政府立法不够完善,有的内容过于庞杂;有的不够正式,且缺乏应有的法律效力;有的缺乏有效的监督条款;有的规定不够科学、规范;

(3)地方政府立法尚不能适应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依法治国的需要和政府机构改革的要求。为了从根本上巩固地方政府机构改革的成果,构建地方政府机构改革的法律机制,有必要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对地方政府组织立法进行健全和完善。

(一)加强对地方政府组织立法的研究

在我国,对地方政府组织立法的研究一直没有给予应有的重视。这一状况严重制约了地方政府立法的发展,因此,应当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加强对地方政府组织立法的研究,具体而言:

(1)加强对地方政府组织立法的理论研究,弄清地方政府组织的法律意义、范围、相互关系、结构和体制,探讨地方组织法的基本内容、体系、渊源形式和功能;

(2)对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地方各级政府各有什么职能、应有哪些权限等问题进行深入研究,弄清哪些职能或事项是应划出的、哪些是应划人的、哪些是应下放的、哪些是应交由社会中介组织或事业单位承担的、哪些是应交由企业依法自主经营的职能或事项;

(3)加强对旧中国和西方国家地方政府组织立法的研究,学习和借鉴其有益形式为我所用。

(二)明确地方政府组织立法的原则

1.正确认识和处理地方政府组织立法和政府机构改革的关系。目前,地方政府机构改革正在进行,地方政府机构如何进行职能转变,也正在探索之中,这些在客观上都给地方组织立法带来一定的难度:政府机构改革的特点是“变”,变革原有的机构和体制。地方组织立法的特点是“定”,一旦规定下来,各级地方政府组织都要一体执行。因此,新旧体制转换时期的行政组织立法不可能不带有一定的阶段性、过渡性的特点。这就要求立法工作者要正确处理地方组织立法和政府机构改革的关系,既要坚持地方政府机构的改革方向,又要为进一步的机构改革留有充分余地;既要保持地方组织立法的相对稳定性,又要随着机构改革的深化和形势发展的需要适时修改地方组织法。

同类推荐
  • 历史大搏杀

    历史大搏杀

    这是一本诠释中国帝王集团政权博弈的大作。作者以宏大的历史视野,审视中国两千年的帝制发展,揭示了隐潜在历史表象之下的潜规则,即围绕着帝王,外戚、太监、士人官僚集团以及其他势力为了争权或合纵或连横,乃至兵戎相见的残酷血腥。作者这样说过:“研究中国帝王史,上要看政权操控者即不同的统治集团,下要看基层组织,同时更要看到历史大势的变迁,这才是研究历史的初衷,这样才能有所收获。”读过《历史大搏杀》,你会惊奇地说:“原来故事中还有故事!历史可以见证未来!”黑格尔认为,中国文明是静止的,停滞的,是没有历史的。
  • 公务圈人脉阳光锻造

    公务圈人脉阳光锻造

    中国是个人情社会,人情是相互交往的交换媒介。人和人初识之后,通过深入交往,彼此之间的情义会在“输出”和“输入”中得以延续和强化,从而形成一种稳定的社会关系,在重视人情的社会环境下,人脉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不过,“人脉”这个概念多少有些江湖气,不免让人觉得有点俗。很多人对它的理解就是“不择手段拉关系,呼朋唤友为利益”,这的确落入了俗套。其实,细究下来,“人脉”非但不俗,反而是一种有品质、需要智慧和方法、充满阳光的深层次交往。
  • 与官员谈心理健康与心理调适

    与官员谈心理健康与心理调适

    战略问题,战术解决。战略是务虚,战术是务实。战略是踱方步,战术是踏实地。 中国一首古诗中说:“挽弓当挽强,用箭当用长。射人先射马,擒赋先擒王。”这里不但讲了战略思维,而且讲了战术要领。战略思维是关于战略全局的指导思想,是制定战略方针原则的理论依据。战略思维的质量反映概括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并对客观世界产生影响所能达到的深度与广度,在向广度与深度延伸过程中需要娴熟的战术清扫前进中的障碍。
  • 科学发展观研究

    科学发展观研究

    本书是对科学发展观的重要研究成果,全书共分12章,主要包括:科学发展观的理论渊源和指导意义、历史地位、理论精髓、目标追求、总体战略等。
  • 政治经济学(资本主义部分)

    政治经济学(资本主义部分)

    本书是研究社会生产关系和社会经济运动规律的一门社会科学,它与马克思主义哲学和科学社会主义共同成为指导我们思想的理论基础。本书主要内容包括:导论、商品和价值、货币和货币流通量、资本及其价值增值、资本主义积累、资本循环和资本周转、社会总资本的再生产和流通、资本主义的分配等。
热门推荐
  • THE RETURN OF THE NATIVE

    THE RETURN OF THE NATIVE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剑破苍穹

    剑破苍穹

    一个华夏异能特工穿越异世,附身到一个废柴少爷身上,不能修炼的体质注定他在强者为尊的异世毫无作为,但是尝到绝世强者甜头的他怎么甘心沉沦。为其,其孤身一身,手持黑剑,以无上勇气和毅力,以剑破苍穹,走出条属于自己的传奇之路。
  • 原力文明

    原力文明

    地球第三次世界大战爆发后,人类几乎毁灭在核弹中。我侥幸被冰封起来,来到一千年之后的世界,原来第五次情感文明已经消失,第六次文明——原力探索的文明开始拉开了它的大篇章。
  • 茶花女(语文新课标课外必读第十一辑)

    茶花女(语文新课标课外必读第十一辑)

    国家教育部颁布了最新《语文课程标准》,统称新课标,对中、小学语文教学指定了阅读书目,对阅读的数量、内容、质量以及速度都提出了明确的要求,这对于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培养语文素养,陶冶情操,促进学生终身学习和终身可持续发展,对于提高广大人民的文学素养具有极大的意义。
  • 冤家路窄:总裁追上门

    冤家路窄:总裁追上门

    任晓这辈子最大的愿望,就是能睡到素有蛇蝎美男之称的张璐!只不过众人帮衬,好不容易如愿以偿的睡到了人,但是……靠……总裁,不过是睡错一次,有必要这么紧追不放吗?大不了我再让你睡回去。“好。”某总裁面如表情的笑纳某人送上门!“我不过是说说而已……”某女抓狂。某总裁直接抱人上床,宽衣解带:“我也不过是做做而已!”
  • 天赐纵横

    天赐纵横

    沐尘资质100灵根:(模糊一片)境界:凡胎距离下一等级尚需修为:1000根骨10灵性15力量10耐力10敏捷10生命力60攻击力10防御力12法术攻击力15法术防御力15速度10天赋:天目(作用:不详)穿越到修真世界的沐尘,没有大宝剑,没有宝葫芦,却拥有能将一切人和事物合理数据化的天目。数据流的玄幻,不一样的精彩。
  • 十二颗星之使者

    十二颗星之使者

    因婚约而从宇宙中的神秘国度逃到一个叫地球的星球、被国王派来逮捕公主的十二颗星之使者、生活在同一片土地上的他们、有着不同于常人的命运、看似相对的他们、其实心中早以萌发爱情的嫩芽、身份的悬殊,命运的不同,世人的阻挠,他们该如何抉择、是反抗、还是顺从、他们又会有怎样的结局、、、、
  • 未名

    未名

    2114年吴炎与其好友一同在SS传说(网络游戏)中,发生的一些事情,然后END.简介是一本书的脸,有人写的天花乱坠,代表这本书长的很好看,有人写简短两叁句,就显得活灵活现,看起来就是长的很精致的模样.而我这张脸,只能说是还可以.但是^^长的好看的,书未必好看,像我这般长的丑的,也未必就一定不好看
  • 三千年来激荡人心的发家史

    三千年来激荡人心的发家史

    莎士比亚说:“历史就在每一个人的生活中。”回顾中国历史上那些风云人物的发家之路,那些值得我们去回味的人和事,你会看到,历史真的就在我们身边。《三千年来激荡人心的发家史》选取大量影响中国历史的杰出人物,通过对每一位人物发家历程的精要归纳和分析,让我们领略到他们独具特色的个性、敏锐的商业意识、各不相同的经营谋略、不屈不挠的开拓精神,找寻到实现我们心中财富理想的各种各样的成功之路。
  • 生存博弈术:获得绝对生存优势

    生存博弈术:获得绝对生存优势

    本书对博弈论模型进行系统的梳理和阐释,理论联系实际,为读者在生活中面对困境或者选择时,提供最佳的决策,以获得最大化利益,从而进一步让自己的思维方式和处事方法都发生质的飞跃,为自己的人生走向提供另一种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