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20509300000051

第51章 三箭齐发除异己

除去了主父偃这个眼中钉,公孙弘并不满足,他又以雷厉风行的态势三箭齐发,做了三件事。

第一件事,排挤一个人——朝中第一学士董仲舒。

董仲舒是汉武帝上任后第一次下诏征求天下文学儒士进京的“状元”。特别是在“老佛爷”窦太后升天后,汉武帝放手进行思想革命时,封董仲舒为中大夫,推行儒教,在长安兴办太学,用儒家经典教育官僚、地主子弟。同时,汉武帝下令各郡国设立学校,初步建立教育系统。在董仲舒的辅佐下,大汉王朝呈现出一片前所未有的“好好学习,天天向上”的景观。

面对这样一个国中大才子,公孙弘排挤他的原因有两个。一是董仲舒是一个正直的人。因为正直,他和同样正直的汲黯走得很近,甚至有一段时间两人还达到了如胶似漆的地步,这令公孙弘很光火。于是,他本着剪除汲黯羽翼的原则,排挤董仲舒也就在情理之中了。二是董仲舒是一个有学问的人。董仲舒的学识用才高八斗、博古通今来形容一点也不过。这对于半道出家的公孙弘来说永远无法企及。正如三国的曹丕在其《典论·论文》中所说:“文人相轻,自古而然。”出于忌妒,公孙弘排挤董仲舒也就在情理之中了。

因为恨所以恨。不久,公孙弘“相轻”的机会便来了。汉武帝欲派人任胶西王相,公孙弘头脑一转,便使出了一招“借刀杀人”之计,向汉武帝进言:“独董仲舒可使相胶西王。”

胶西王刘端是汉景帝的儿子,汉武帝的哥哥。在平定七国叛乱中,他寸功未立,但因为后台足、关系硬,以皇子的身份封胶西王。如果要用两个字形容刘端,那就是凶残。

首先,来说刘端的凶。他手下最为信任的一个郎官因为和后宫宫女有染,给刘端戴了绿帽子。刘端不但毫不留情地杀了这个郎官,还诛灭了他的九族。冤有头债有主,刘端的血腥大屠杀,怎一个凶字了得。

一些路见不平的豪杰之士纷纷上书揭发和状告刘端的行为。对此,汉武帝左右为难。于私,刘端是自己的哥哥;于情,他下不了严惩这个手;于公,又要给天下人一个交代;于理,他应该铁面无私才对。最终,汉武帝在参考众臣的意见后,做出了一个折中的处理办法:削减刘端一半以上的封地。

汉武帝既然不好直接问刘端的罪,那就只好突出一个“削”字,以割地的方式进行惩罚和告诫。按理说刘端从此应该引以为戒,改过自新才对,然而,接受处罚的刘端却恰恰相反,他怀恨在心,突出一个“报”字,公开和中央政府作对。从玩火到玩政治,刘端不知不觉已经走上了一条不归路。

其次,来说刘端的残。出于报复,但凡到他那里任相的人,刘端会千方百计找借口,阴谋、阳谋一起使,总之,把他们往死里整。这样造成的结果是,凡是到他那里任相的人非死即伤,非残即废,总之,都没有好下场。后来,朝中再无人愿意去胶西国任职。

公孙弘推荐董仲舒去胶西国任相,显然是借刀杀人。汉武帝对董仲舒的才能了如指掌,对他相当信任,也认为只有“董郎”才能胜任,于是立马派董仲舒去胶西国为相,并美其名曰挂职锻炼。

一切都顺着老狐狸公孙弘的意图发展着,接下来就等着董仲舒人头落地的好消息了。然而,谋事在人,成事在天,这一次公孙弘失算了。

董仲舒到胶西国后,刘端非但没有对他下毒手,反而敬重有加,原因是“仰其名慕其贤”,不敢再造次。

过着这样相安无事的生活,董仲舒心里并不踏实,他总担心有不测之祸,于是不久便以“身体有恙”为由,辞去了胶西王相之职,离开了刘端这匹披着羊皮的狼。从此过起了“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田园生活。

董仲舒的后半生便在修学著书中度过了,而朝廷中如有重要事情商议,汉武帝都会派使者及廷尉张汤到他家里去询问,可见汉武帝对他的尊重。

第二件事,拉拢一个人——朝中有名的酷吏张汤。

张汤,西汉杜陵(今陕西省西安市)人。他年幼时就特别喜欢法律,父亲曾任长安县丞。有一次,父亲因事外出,临走前一再嘱咐张汤好好看家。谁知,张汤被一本书迷住了,一个不留神,让老鼠把盘里的肉偷走了。父亲回来后很生气,照着张汤的屁股狠狠打了一顿。

然而,就是这一打,竟打出一段奇缘来。“很受伤”的张汤把所有的怨气都发泄到了偷肉的老鼠身上,信誓旦旦地表示要把罪魁祸首的老鼠捉拿归案。

别看当时张汤小,能干的活可不少。他说干就干,找来一把小铲,挖遍屋内的鼠洞。工夫不负有心人,他终于把偷肉的老鼠逮住了。本来,张汤想一下子把老鼠弄死了事,可就在下手的一刹那,他突然改变了主意,想到自己肿得老高老高的屁股,想到那钻心的痛,他觉得就这样打死老鼠,太便宜它了。于是他把老鼠用绳子拴住,连同老鼠吃剩下的肉一起摆在石阶上,来了个“开庭办案”。

只见他摇头晃脑一本正经地审问,譬如说为什么要偷肉,肉都偷到哪里去了,还有谁是同伙,等等。老鼠自然不会答话,张汤就用木片把它夹住,动起刑来,疼得老鼠吱吱怪叫。最后,张汤以“劫掠罪”判处老鼠死刑,并且判了“斧头铡”,亲手用锋利的斧头把它剁成了碎块。

父亲看到张汤审鼠的情景,起初觉得挺可笑,可取过诉状仔细一看,不禁大吃一惊。那有声有色、有根有据的文辞,简直像是出自一位老练的办案人员之手。于是,父亲便让他书写治狱的文书。

张汤尽职尽责,很快声名鹊起。他的父亲死后,他继承父职,任长安吏。

周阳侯田胜(汉武帝的舅舅)任职九卿时,曾因罪被拘押在长安。张汤迫于权势,在审判的过程中做了手脚,最终田胜在无罪释放后被封为侯。田胜没有食言,在他的推荐下,张汤很快就在朝中任职。后来,因为张汤为人谨慎、办事细,又被推荐给丞相,调任为茂陵尉,负责处理陵中事务。

武安侯田蚡担任丞相时,征召张汤为丞相史,又将他推荐给汉武帝,补任为御史,令他处理诉讼。在处理陈皇后巫蛊案件时,他深入追查其党羽。汉武帝认为他很能干,晋升他为太中大夫。

张汤之所以能在仕途上青云直上,除了办案严厉之外,他还有一方面比别人强,用八个字概括就是巧言令色、怀诈饰智。

首先,来说他的巧言令色。张汤总是揣摩皇上心意来行事,做到三思而后行。汉武帝心向儒家学说,张汤判决案件时就附会儒家观点,请博士弟子们研究《尚书》《春秋》。每次上报判决的疑难案件时,他都预先给皇上分析事情的原委,皇上认为对的,就接受并记录下来作为判案的法规,以廷尉的名义加以公布,颂扬皇上的圣明。但凡是张汤处理的案件,如果是皇上想要加罪的,他就交给执法严酷的监吏办理;要是皇上想宽恕的,他就交给执法轻的监吏办理。

其次,来说他的怀诈饰智。张汤奏事时,如果遭到皇上谴责,他就认错谢罪,并说某人本来向我提议过不要这样做,我没采纳,愚蠢到这种地步;如果皇上认为好,他就说这是某人写的。他想推荐人时常常这样做,就是表扬某人的好处,掩蔽某人的过失。一些执法酷毒的官吏都被他用为属吏。

张汤还很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多与宾客交往,并同他们喝酒吃饭。他对老朋友、当官的子弟以及贫穷的兄弟都照顾得很周到。他拜问三公,不避寒暑。所以张汤虽然执法严酷,处事不纯正公平,却得到了好名声。丞相公孙弘屡次称赞他的美德。张汤曾经生病,皇上还亲自前去看望他,其获得的荣宠可见一斑。

因为张汤有这些优势和特点,所以越来越受到汉武帝的宠爱。在公孙弘由御史大夫升为丞相后,张汤荣升为御史大夫。

公孙弘和张汤在为人处世方面原本就有很多相似之处,又都是坐着火箭被提拔的,而且都视汲黯为最大的政治敌人,因此,当公孙弘主动向张汤示好时,张汤毫不犹豫就接了招。两人好比一个干柴一个烈火,一点就着,很快达成了“同盟协议”。

第三件事,打压一个人——最具威胁的政治敌人汲黯。

消灭政敌主父偃,赶走政敌董仲舒,结盟政友张汤,说一千道一万,公孙弘的终极目标还是汲黯。

汲黯曾对公孙弘进行两次“直线攻击”,如果公孙弘的随机应变能力稍为差点,能言善辩能力稍为差点,心理素质稍为差点,也许他的脑袋就搬家了。因此,除去这颗定时炸弹,解除自己的威胁才是当务之急。也正是因为这样,他在找到张汤这样一位好盟友后,马上老调重弹,对汲黯使出了“借刀杀人”这个绝技。

一天,公孙弘向汉武帝打了一个小报告。报告归纳起来分三层意思。

第一层意思:述事。长安城里是藏龙卧虎的地方,三教九流的人无奇不有。特别是现在形成了权贵重臣和宗室姻亲这样极为对立的两派。两派因为都具有很强的政治背景、很强的家庭背景,互不相让,互相争锋,弄得整个长安城风声鹤唳,鸡犬不宁。长此一往,不但有损国都的形象,而且危及国家政权啊。

第二层意思:建议。公孙弘提出需重新任命一个德才兼备之人为长安代理市长(右内史),以铁面无私的作风去打压他们,治理环境,才能保持朝政的风清气正。

第三层意思:推荐。公孙弘以汲黯为人正派,办事雷厉风行,敢于担当,勇于负责,是块治理国家的好料子为由,向汉武帝推荐任命他为长安市代理市长。

汉武帝这时候因为汲黯屡屡不识时务的直谏,已经对他“恶之”了。公孙弘的上书正好符合他“弃之”的想法,再加上张汤从背地里进行的“助之”,最后汉武帝拍板:准奏。

汲黯被任命为右内史后,一向不喜形于色的公孙弘和张汤相视一笑,笑逐颜开,笑靥如花。因为他们的如意算盘正打着,正等汲黯往火坑里跳呢。

权贵重臣和宗室姻亲斗法,犹如两虎相争,让汲黯去当这个“驯虎师”,他不被咬断筋骨,也要撕破脸皮啊。这就好比让董仲舒到胶西国任相一样,是一件几乎等同于死亡的大苦差。

然而,很快汲黯也笑了,笑逐颜开,笑靥如花。因为他很快就把两派整理得和和睦睦,把整个长安城整理得井井有条。

你有整人的计谋,我有自救的才干。汲黯不靠天不靠地,靠自己主宰了自己的命运。

至此,公孙弘对汲黯的第一轮攻击结束,两个字:失败。

同类推荐
  • 战国终结者

    战国终结者

    两千年来,人们对秦始皇的骂声不断,如果赢政地下有灵,大约该愤愤不平,颇为不满吧!公平一点讲,作为一位帝王,而且是刚刚从乱世中走出来的帝王,秦始皇能够做到“政平”“守法”“好文”,我们对其还有什么好苛求的? 后世对秦始皇最为诟病的地方,可能就是他的暴虐和求仙问道。但后者不过是人之常情,今人不也概莫能外?至于前者,古来即有“乱世用重典”的说法。如果是守法下的暴虐,至少也该给他一个“良民”的称号吧!“依法治国”。恐怕秦始皇做得比很多朝代的帝王都要好很多!
  • 客家妇女:纪念朱德母亲钟太夫人逝世60周年文集

    客家妇女:纪念朱德母亲钟太夫人逝世60周年文集

    本书共收编“回忆我的母亲”、“朱母钟太夫人撰略”、“客家妇女勤劳勇敢美德溯源”等文章26篇,“弘扬客家精神振兴帅乡经济”等会议文献8篇。
  • 刘勰与《文心雕龙》

    刘勰与《文心雕龙》

    《文心雕龙》是一部讲文学理论和文学批评的专门著作。它总结了齐梁以来各种文体的写作经验,使之上升到文学理论层面,而且还运用这些理论对各个时代和各种体裁的文学作品进行了深刻的批评,是一部世界文学史上空前绝后的文艺创作理论集大成之作。它的作者刘勰可以说是中国文学史上伟大的文学理论家和批评家。
  • 吴三桂降清

    吴三桂降清

    吴三桂,集明清改朝换代诸矛盾于一身,反复无常:先由明入清,助清夺天下,功高震主;后反清自立,威震华夏。他不断改写历史,最终自取灭亡。《中国文化知识读本:吴三桂降清》是吴三桂丰富多彩的人生翔实记录,是波澜壮阔的时代画卷,说到底,就是一部人生教科书,它给人的警示和启迪,不知要用过多少口头说教!
  • 嘉庆帝师:王尔烈大传

    嘉庆帝师:王尔烈大传

    清末官场流传说:有四种人最当红,分别是:帝师、王佐、鬼使、神差。这话拿来检视王尔烈,却不管用,因为他不爱权、不爱钱,他唯一热爱的,就是才——教育英才。他有很多机会可以发财,却都鄙夷之,这种追求公义、坚守清贫的观念,源自儒家思想对他的熏陶……从这里,可以看到读书人的价值观;也可以让我们反躬自省:知识分子的人生理念中,有没有一个永恒的价值?能不能起积极正面的领导作用?能不能发挥向上提升的功能?(台湾作家王寿来)
热门推荐
  • 傲天魔尊

    傲天魔尊

    九颗龙珠散落大陆,掀起一片血雨腥风的争夺。张楚拥有龙族血脉,半人半龙的体质。由于龙族体内拥有龙丹,更是武者提升实力的至宝,龙族逼不得已偃旗息鼓,隐没于世。张楚踏上了寻找龙珠之路,渐渐的发现原来神控制着大陆的一切,逆天改命,挑战神的权威,我命由我不由天。
  • 青少年应该知道的地球

    青少年应该知道的地球

    本书系统地介绍了关于地球方方面面的知识,将逐一为朋友们解开这些谜底,且内容条理清晰,好读易懂,并配有相关插图。
  • 天魔狩记

    天魔狩记

    上古的诅咒之地,却孕育了仙魔之间的奇诡魔胎,是福,还是祸?
  • 神魔之子之徐家

    神魔之子之徐家

    一个皇室子孙,却流着上古真神和魔神的血液,还是传说中的预言之子,当他得知他体内流着神魔圣三种血液时他将成为整个神魔大陆的主宰吗,这个少年身怀上古十五神尊,那上古神魔的传承者。
  • 战天之神

    战天之神

    一个少年究竟如何登上战神宝座.................
  • 美人殇:冷凰倾城

    美人殇:冷凰倾城

    【她是一国公主高高在上,享尽千万般的宠爱他是一国皇子貌若潘安,却冷酷霸道她不爱皇宫中的生活,一心只想回到那逍遥自在的江湖他胸有凌云之志,一心只为他国当她重回江湖时,消失已久的君倾公子强势归来,手持寒玉萧,腰戴白玉佩。白衣飘飘,宛若神人然而老天却不想轻易的放过她,昔日故人再见,可谁知两个本不相干的人又纠缠到一起她脱去女妆回归江湖,他进入江湖隐姓埋名,他爱她,他以为自己是断袖;她爱他,却为他的身份心惊不已……朝廷上她一路过关斩将,扛下了国家重任!当邻国来袭她征战四方!为了国家他四处征战杀伐!当他们相见!相认却不可相识!在敌军偷袭之际,她舍身救他!从此天上人间各一方……————泠城:时光若能倒流,那该多好!自己也不会认识到他了了吧!呵呵~果然情字误人!但是为什么我还会感觉到不舍?————本文纯属虚构,不喜勿喷。其文笔稍有不足,望请见谅。当然如有雷同,实属偶然。】
  • 周朝秘史

    周朝秘史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格林童话(上)

    格林童话(上)

    德国人格林兄弟,雅科布和威廉。他们两兄弟在1829年的春天离开他们居住了很久的佳瑟尔,搬到了格丁登。
  • 都市宠溺:你是我生命的逝水年华

    都市宠溺:你是我生命的逝水年华

    伊莱:冽,他们都说你太宠我了,有吗?冷冽:没有。伊莱:真的?冷冽:真的!怎么宠都不够。伊莱:宠坏了,怎么办?冷冽:正好,宠坏了就没人要你了。伊莱:冽,你居心叵测,太坏了。冷冽:没人要你,我要你就够了。你是我命中劫,是我的命中注定,是我生命的逝水年华!!
  • 红楼梦(上)(中国古典四大名著)

    红楼梦(上)(中国古典四大名著)

    《红楼梦》又名《石头记》,我国古典四大名着之一,清代最优秀的长篇言情小说,诞生于清朝的“乾隆盛世”。流传二百多年来,其影响之深远、广泛,是我国任何一部古典文学作品都难以与之相比的。《红楼梦》不但受到千千万万读者的珍爱,而且一直有许多学者潜心研究它,并形成了一种专门的学问——“红学”,甚至外国也出现了“红学家”。这种文化现象,在我国文学史上是极其罕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