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20415600000035

第35章 上帝(7)

至于把上帝概念作为莱布尼茨哲学体系的出发点或核心的观点,笔者以为也是不正确的。首先,不能说上帝是莱布尼茨形而上学体系的起点,也不能说是它的不成问题的前提。在莱布尼茨的第一部系统阐述其形而上学的著作《形而上学谈论》中,他的确一开始就讨论上帝,但这既不足以说明上帝被看作是不成问题的前提,更不能因此就认为上帝是他的形而上学的出发点。因为,如果这样,莱布尼茨后来那么多关于上帝的著述就是多余的,关于上帝存在的假定就是没有必要的。显然,如果上帝存在并非不成问题的,那么他就不能作为莱布尼茨形而上学体系的起点。莱布尼茨形而上学体系的真正出发点是经验事实,即现实世界中的个体事物,特别是人,是人的灵魂与形体、人与人的关系。他是由此出发逐渐追溯其形而上学基础的,最后为了说明他所理解的现实(即个体事物独立自主,宇宙普遍和谐)而一步一步推定上帝存在的。其次,也不能说上帝是莱布尼茨体系的核心。上帝是莱布尼茨形而上学主张的终极根据,在其体系中具有无可替代的地位,但上帝不是其核心。因为,一个理论体系的核心是由它的目的规定的并且与之相一致,莱布尼茨的形而上学体系不是为了论证上帝存在,阐明上帝的本性和作用,相反这一切是为了说明个体的独立自主和宇宙的普遍和谐。显然,他的体系的核心是这两条相互联系的原理,而不是上帝或上帝存在。

笔者认为,要正确理解和对待莱布尼茨的上帝论,关键是要弄清楚上帝论在莱布尼茨形而上学或哲学体系中的地位,具体地说,要弄清楚他是为了论证上帝存在而建构他的形而上学体系,还是为了他的形而上学体系能自圆其说而设定上帝存在。按罗素的看法,莱布尼茨一共提出过四个不同的上帝存在证明,即本体论的证明、宇宙论的证明、永恒真理的证明、前定和谐的证明。罗素的这种概括一般说是确切的,莱布尼茨的确主要从这四个方面推论上帝存在。那么,我们这里不妨就这个四个“证明”来看看莱布尼茨究竟是要论证上帝存在,还是不得不设定上帝存在。

关于他的上帝存在的本体论证明,一些研究者认为在他1676年给斯宾诺莎写的一篇文章中就已经作了充分的阐述,后来在《单子论》中又以压缩的形式作了阐述。他们把这个证明的过程概括如下:把上帝定义为最完善的存在,即一切完善性的主词,并把“完善性”定义为这样一种单纯性质,即它是肯定的、绝对的,它把它所表达的无论什么东西都毫无限制地表达出来。按照定义,这种简单性质是不可分析的。由此可以推出,所有这些性质是可以共存的,即都存在于同一个主词中。假设任何这样两个性质A和B是不可共存的,即它们不能在同一个主词中,那么,如果不解析它们,它们的不可共存性就不能得到证明。但是两者都是不可解析的,这样它们的不可共存性本身是不可被认识的,因而A和B不是不可共存的,这样一个主词是可能的。既然存在是一种完善性,这样一个主词就是存在的。其结论是:一切完善性的主词即最完善的“存在”是存在的,或者说是能够设想的。由此又可见上帝存在,因为“存在”属于完善性之一。这里不谈以上概括是否确切,只根据《单子论》中的论述看看莱布尼茨在什么语境中提出上帝存在的和为什么要推定上帝存在。

在《单子论》中,他是在讨论本性或可能性时提出上帝存在的。他认为,上帝不仅是存在和实在事物的源泉,也是本质或可能性的源泉。就是说,上帝的理智之中包含着各种可能性或永恒真理,这些可能性具有实在性并都倾向于存在。但是,正如前面所说的,这些可能性虽然都有实在性,但并不是所有的可能都能共同存在,而只有那些为上帝出于善性所选择的能共同存在的可能性才有存在。它们之所以不能同时存在是因为它们程度不同地有某种限制,而限制就是不完善性。可以设想,可能性是无限的,这种限制的程度也是无限的,从最大的限制到最小的限制。其中限制越小的可能性存在的可能性越大。既然如此,最完善的上帝由于没有限制;当然就应当是存在的。所以他说,只有上帝才有这种特权:如果是可能的,他就应当是存在的。联系莱布尼茨作上述推定的前后有关论述,不难看出,他之所以要作上述推定,是要说明创造物的完善性从何而来,给单子的活动、能动性提供根据。事实上莱布尼茨本人也意识到,从本体论上推定上帝存在是不得已而为之,除此之外,他没有别的办法给单子的能动性或完善性提供根据。他在《新论》中谈到本体论论证时就明确谈到:“这个形而上学的论证,已经给人一个道德上的推证的结论,它表明照我们知识的当前状态,必须断定上帝是存在的并以符合于此的方式行事。”

关于莱布尼茨的上帝存在的宇宙论证明,研究者们认为其论证过程如下:现实世界是假设地必然的,而不是绝对地必然的。它现在是其所是,将来也是其所是。它本身的一种状态与另一种状态的联系决不能显示为什么有这样的世界存在。即使我们假定世界的永恒性,我们也不能逃脱整个系列本身的联系,尽管每一种状态都是随另一种状态而来,但我们决不能找到某种状态的充足理由。因此,事物必定有某种超越宇宙的理由。整个有限存在物的集合体是偶然的,因而要求一个充足的理由,但这种理由不能在事物的系列内部发现,因为其中的每一环节都是偶然的,本身需要一个充足理由,因而所有偶然事物的充足理由本身必定不是偶然的,而是形而上学意义上必然的。而且,存在着的事物只能从存在着的事物派生出来,因而所有偶然事物的形而上学意义的必然充足理由必定是一种必然的存在,即一个其本质包含存在的存在,而这只能是上帝。不难看出,这里所概括的内容就是我们在本章第三节 “上帝作为现实世界的充足理由”所阐述的内容。在那里我们已经说明了莱布尼茨为什么要设定上帝作为现实世界的充足理由。简言之,他之所以要寻找这种理由,是为了给他的现实世界是所有可能世界中最好的世界这一主张提供根据;而他之所以要证明现实世界是最好的,是因为他要阐明现实世界是所有个体都独立自主而又和谐有序的世界。不言而喻,莱布尼茨在这里要抬出上帝作为现实世界的充足理由,目的不是要论证上帝存在,而同样是给他的形而上学原理提供论证。关于莱布尼茨的上帝存在的永恒真理证明,罗素作了以下概括:所有的永恒真理都是假设的,它们并不断定他们的主词的存在。可能事物比实际事物范围广泛得多,而所有可能世界都只能用永恒真理来描述。可能性和本质并不是虚构,它们连同永恒真理一起,必须到上帝的心灵中去寻求。

事物的现实系列的存在表明这种断定不是没有理由的,因为这种系列的理由不能在它本身中被发现,而必须到形而上学的必然性或永恒真理中去寻求,而一个偶然存在的理由本身必定存在着。所以永恒真理必定在一个绝对或形而上学地必然的存在,即上帝那里有其存在。混乱的观念是表象宇宙的观念,而必然真理由以产生的清楚的观念是上帝的表象。上帝的理智就是一个必然真理的领域。这样,我们关于永恒真理的知识就成为对上帝本性的认识,因为这些真理就是上帝的本性。这也就是知道永恒真理的理性精神被说成是不仅反映宇宙,而且也反映上帝的原因。罗素认为,这个论证其实不过是宇宙论论证的改头换面。既然如此,我们以上关于莱布尼茨为什么要设定上帝是现实世界的充足理由的说明在这里也适用。莱布尼茨通过我们具有关于永恒真理的知识推定上帝存在,而又把永恒真理与可能性的实在性联系起来,实际上仍然是要说明上帝那里有各种处于可能状态的实在事物,从而为上帝之所以可能选择最好的世界提供根据。

关于莱布尼茨的上帝存在的前定和谐证明,罗素概括为:因为所有的“钟”毫无因果上的相互作用而彼此步调一致,必定曾经有一个单独的外界“原因”,一开始就把钟制造得非常准确,这个原因就是上帝,所以上帝存在。罗素也注意到,这个论证的提出是因为单子论遇到了一个难题:“假如诸单子绝不起相互作用,其中任何一个怎么知道还有旁的单子?”但是他并没有完全说明莱布尼茨提出这个断定更深层的原因。这个断定的提出集中体现了莱布尼茨形而上学体系的内在困难。我们知道,莱布尼茨形而上学的目的和核心是既要肯定个体独立自主,又要肯定整体普遍和谐。而要肯定个体是独立自主的,就不能使那种使之成为个体的单子成为物质的,因为在他看来物质总是被动的,不可能具有真正的独立自主性。但是,如果单子不是物质的,没有广延,那么单子之间就不能有物理的相互作用。这样一来,怎样才能在肯定单子的独立自主的同时使它们彼此联系和适应呢?那只能设想,它们各自按自己的本性存在和变化,而又不破坏普遍和谐,只能设想它们一开始被创造就已经预定好了这一点,而能做到这一点的只能是造物主上帝。这样,莱布尼茨必须设定上帝存在。正是从这里可以看出,他不设定上帝,就无法使他那看起来是冲突的两大形而上学原理同时成立。

通过以上对四个“证明”的分析,并通观本书前面的所有的阐述,我们不能不得出这样的结论:与其说莱布尼茨要证明上帝存在,不如说他的形而上学体系使他不得不设定或推定上帝存在。那些把上帝论与莱布尼茨形而上学其他部分割裂开来,把他的上帝论等同于上帝存在证明,认为可以把上帝论从他的体系中抽掉的作法和看法都是值得讨论的。尤其是那种把莱布尼茨的形而上学体系看作是为了论证上帝的存在,而又把论证上帝存在看作是屈从现实的观点,是完全与莱布尼茨形而上学的思想实质和基本精神相违背的。当然,我们说莱布尼茨形而上学体系本身的需要使他不得不设定上帝,只是从其内在逻辑来分析的,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因此否认,从神学的角度看,这些设定或推定具有证明上帝存在的作用。如果我们不考虑他的体系本身的需要,孤立地看待他关于上帝存在的种种设定,罗素的结论无疑是正确的。然而,我们是在研究莱布尼茨的哲学,因而不应该把他的上帝论与他的形而上学之间本来不可分割的联系切断,不能不考虑莱布尼茨的真正意图本身,不能不考虑他的体系的内在逻辑结构。否则,莱布尼茨就不仅是一位哲学家,而且是一位神学家,或者不如说,他主要是一位神学家,而主要不是一位哲学家。当然,我们也不能完全否认莱布尼茨的有些表达,特别是在1686年之前的早期著述中的某些表达,有神学的痕迹和一些从俗的表述或思想,但这些毕竟不是我们判定他的理论性质的主要依据。

既然莱布尼茨设定上帝存在是他的形而上学体系本身的需要,而这种形而上学又反映了当时时代的需要和发展趋向,那我们就不能简单地说他关于上帝的理论是保守的,更不能说是反动的,充其量只能说是一种时代局限、历史局限。如果因莱布尼茨出于体系自圆其说的需要设定上帝而说他是保守的、反动的,那么对亚里士多德设定神、笛卡尔设定上帝、康德在道德领域设定上帝又应作何评价呢?

同类推荐
  • 菜根谭:华夏文化传世经典(第二辑)

    菜根谭:华夏文化传世经典(第二辑)

    《菜根谭》是明朝道家隐士,还初道人洪应明收集编著的一部论述修养、人生、处世、出世的语录世集,成书于万历年间。作为一部富有汉民族生活伦理思想的著作,它深刻的体现了汉族传统道德生活化的倾向。儒家通俗读物具有儒道真理的结晶,和万古不易的教人传世之道,为旷古稀世的奇珍宝训。对于人的正心修身,养性育德,有不可思议的潜移默化的力量。其文字简炼明隽,兼采雅俗。似语录,而有语录所没有的趣味;似随笔,而有随笔所不易及的整饬;似训诫,而有训诫所缺乏的亲切醒豁;且有雨余山色,夜静钟声,点染其间,其所言清霏有味,风月无边。
  • 忏悔录

    忏悔录

    奥古斯丁的《忏悔录》是迄今为止对罪恶、神的显现以及拯救探索最为深入的著作之一,它激扬地宣告:信仰具有改变人生的力量。本书对我们思想的影响至今未衰。
  • 杂家学派与《吕氏春秋》

    杂家学派与《吕氏春秋》

    杂家是战国末至汉初兼采各家之学的综合学派。杂家虽只是集合众说, 兼收并蓄,然而通过采集各家言论,贯彻其政治意图和学术主张,所以也可 称为一家。
  • 人生的五个问题:莫洛亚生活的艺术

    人生的五个问题:莫洛亚生活的艺术

    本书收集了安德烈·莫洛亚对人生、生活的一些思考,这些沉重的明天再作者笔下显得举重若轻,压制隽永。他用清新的语调、十个班的语言描述了每个人都必须面对的五大人生问题。在每一个问题的解答中,我们都能感受到莫洛亚机智诙谐的生活艺术,就像作者本人一样,是以为用诗意话语记载伟大深刻思考、用精妙语言解释生活智慧的伟大艺术家!
  • 易经白话全译

    易经白话全译

    易经白话全译正鉴于此,我们择取古本、兼采众本,精校精审,荟萃众家之长,采用文、白对照的形式编成。《易经》的六十四卦详解,是全书主体。按经上、经下分为两章,每卦独成一节,各节皆有原文、译文、解读,让读者在阅读过程中或可先窥其门户,后登其堂奥,由浅入深,从而看得懂、学得会、用得上。本书在保持了传统《易经》的原汁原味的基础上,努力为读者提供可以深入阅读的平台,以期让每个读者可以站在前人的肩膀上读出属于自己的一本《易经》。
热门推荐
  • 英雄联盟之召唤师传承

    英雄联盟之召唤师传承

    不一样的时间,那一刻改变了很多一个不同寻常的召唤,他如何在瓦罗兰大陆生存在这你会看到德玛西亚皇子,看到寒冰射手艾希,冒险家伊泽瑞尔等等等英雄他们又有什么样的故事带你们走进不一样的英雄联盟不一样的世界不一样的人生
  • 推销方法与技巧

    推销方法与技巧

    本书根据我国产品推销人员工作的实际需要而编写,内容涉及市场调研、市场信息、消费心理、寻找顾客、推销礼仪、卖买洽谈、推销技术、价格策略、购销合同、简易核算、对外推销和商品运输等推销的方法、技巧及相关的知识。阐述简明扼要,针对性、实用性强,是工商企业推销人员应备的工具书。
  • 老君音诵戒经

    老君音诵戒经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Father Goriot

    Father Goriot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重生之御姐萌妹

    重生之御姐萌妹

    她,正值花样年华,虽不是品学兼优,但也名列前十。青春年少的她,在爱情的面前懵懵懂懂、跌跌撞撞,吃了不少苦头。最后终于得到老天的眷顾,找到了属于自己的白马王子。(本文纯属虚构,请勿模仿。)
  • 丑女翻身:专宠嚣张妃

    丑女翻身:专宠嚣张妃

    一朝枉死穿越,她绝世神偷却成了世家中长相丑陋的废材私生女。异世中,强者为尊,尤以高阶驭兽师为最,弱者只有被凌辱践踏的份儿。世人皆弃她、厌她、辱她,唯独他慧眼识珠,对她抵死纠缠,霸爱不休!世间风云变幻,丑陋相貌的背后牵扯出一段不为人知的过往,而她的身世之谜也逐渐浮出水面!【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三更残梦

    三更残梦

    纷繁世界,苦逼学生。一梦一故事,一梦一轮回。
  • 蒙田随笔集

    蒙田随笔集

    蒙田是文艺复兴后期法国人文主义最重要的代表之一,很少有人能像他那样受到现代人的尊敬和接受。《蒙田随笔集》于1580-1588年分三卷在法国先后出版,它开创了近代法国随笔式散文之先河。全书语言平易通畅,妙趣横生,充满了作者对人类感情的冷静观察。
  • 银浦月陌花未落

    银浦月陌花未落

    我穿越千年时间,去到各个平行世界,只为寻求你的身影,博你一笑,保你一生平安!这一世,也不例外。我穿越几世,只是想再次见你一面,为你遮风挡雨,这一世我终于找到你,我不会放手!我究竟以谁的身份活在世上,你心中的究竟是她还是我?
  • 木棉记8

    木棉记8

    女子漂泊无依,流离辗转。灾难总是会毫无征兆的降临,谁才是她悲戚生活的终结。当触手可及的幸福一次次的幻灭,不再坚持毫无希望的的等待我是灾星,活着,已是我最大的恩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