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20314200000017

第17章 散文(1)

植物二题

文/葛取兵

葛取兵

男,1972年生,湖南临湘人,曾在《人民日报》、《小说界》、《文学界》、《青春》、《芳草》、《文学港》、《岁月》、《时代文学》等报刊发表过文学作品,入选过30多种选本,获得过第二届吴承恩文学奖和岳阳市第二届文学奖,系湖南省作家协会会员,岳阳市作协秘书长兼组联部主任。

紫苏

紫苏,一个很诗意的名字,像是一个民国小说中走出来的一位有故事的女子。

其实,紫苏只是乡下老家的一种草本植物。野生野长,随处可见,漫山遍野,岁岁自生,枝繁叶茂,分外泼辣。一到春天,乡下的茅房前后,沟坡附近,随意拱出的紫苏,倒也长得自在舒展。一束阳光打在上面,紫色的卵形叶片于安静的乡间闪烁着神秘的光芒。到了夏末,抽穗,穗上密集着微紫的花,细而薄,一小盏一小盏的,紫得透明,身姿绰约,很是可爱。

我从小就很熟悉紫苏,紫苏的叶子看上去有很多的褶皱,蜷曲在一起,而且零零碎碎,叶子摸上去绒毛柔柔的,非常柔软,闻上去味道非常的香。曾经摘了一片叶子,放进嘴里嚼,香味青郁浓深,微苦,青涩。那浓浓的香,独特至极。不是芬芳,也不是清香,甚至不能施以馥郁二字。只是一味的浓香,浓到极处,便有了些微的甜意。我最喜欢把它揉碎了放到鼻子下闻,深深地吸一下气,那香味穿胸而过,沁人心脾啊。有时想,晚清时期那帮吸食鸦片的瘾者应该就是这样熟稔的动作了吧。

紫苏真正的好,不在于其闻香,而是入菜。紫苏与鱼是绝配。

鱼,原本是水中的精灵,一旦进入人的菜谱,便是一味佳肴,人类历史的进程因鱼而得以延续,在古代食有鱼已是君子之膳了,可见鱼在人的心目中的地位。

在江南的土地,散落着大大小小的湖泊、河汊、溪流,如天上灿烂的星子潜伏大地,让人间多了几许鲜亮几话灵气。如洞庭湖、太湖、鄱阳湖……,它们是大地的眼睛,水汪汪,鲜灵灵,亮晶晶,让你百看不厌。有水就有鱼,湖水煮湖鱼,那个鲜味,一定让你顿悟到舌尖上的味道。我家在洞庭湖边上,餐桌上出场频率最高的是鱼,生日宴、升学宴、长寿宴、婚嫁宴……,逢宴必上鱼。如果宴席上少了一道鱼肴,这宴就不成宴了。八百里洞庭湖,是鱼的天堂,大的有江猪,就是江豚,如今濒临灭绝,小的有嫩子鱼河虾刀子鱼。平常吃得最多的是鲫鱼、鲢鱼、胖头鱼、草鱼、俏白鱼……一叶舟,一张网,将鱼蟹打捞,迎着一抹斜阳归家,这是家乡最常见的场景。烹一锅河鲜,嫩鲜爽口,松茸般妙不可言。小时,最喜欢到湖边打鱼摸虾。那种快乐的童年时光,如一锅鱼的味道,久远绵长。水,圆了舌尖上的洞庭梦。

有鱼就离不开紫苏。当然这是江南人的吃法。煮一锅鱼,在出锅的片刻,优雅泛香的紫苏闪亮出场。

其实紫苏只是配角,是平常百姓餐桌上不可缺少的佐料或者调味料。在民间,紫苏常用来去腥、增鲜、提味。《调鼎集》载:“平时将薄荷、胡椒、紫苏、葱、香橡皮、桔皮、菊花及叶同晒干,捶碎收贮。剖鱼入水,取以洗擦,不但解腥,其味尤美。”紫苏因其特异的香味而得到江南人的青睐,尤其是家庭主妇展示厨艺的一手妙方。鱼因为水而属凉性,常食凉性食物,不利身体,而紫苏属温,有散寒解表,理气宽中,尤解鱼蟹毒。这是中国人的智慧所在,大自然中一物降一物的哲理在居家生活中都展现得淋漓尽致。

紫苏的出场应该感谢那位叫华佗的老人。华佗是东汉三国时期的一大名医,他一身书生风骨,数度婉拒为官的荐举,宁愿手捏金箍铃,在疾苦的民间奔走,行医四方,其足迹踏遍中原大地和江淮平原。是他发现了吃鱼的水獭与紫苏的秘密,把紫苏不仅应用到了中医,更是走入了平常人家的厨房,成为百姓生活的伴侣。华佗先生早已乘风归去,他的一生都已交给了历史的烟云,一味中药,铭记了他的名字。时至今日,临风回首,我们理应向他和当年为我们提供了如此精美吃法的前人奉一柱感念的心香。

其实紫苏远不是鱼唯一的搭档。但凡水中的食材,都离不开紫苏的韵味。少年时最喜欢吃田螺、龙虾,在烹饪中更少不了紫苏的串味。紫苏特殊的香再配上姜片和高汤的鲜、米酒的醇、小米椒的辣,一一沁入了深藏壳内的螺肉或龙虾中,用竹签挑,用嘴吮吸,满手的汁,满嘴的香,满脸的油,少年时吃螺的姿态可谓是丰富多彩。如今,在洞庭湖的村子、院落、街巷、码头,一到夏日的夜晚,就有星罗棋布的夜宵摊,热热闹闹地张开芳香的羽翼,吸纳着年少的孩子们。绝对少不了紫苏烹田螺,油焖龙虾。有这么一盘浓香入味的消夏小菜,香、鲜、辣,再佐以一大杯一大杯啤酒,冰镇的,足以让他们大呼过瘾,豪气顿生!

在湘菜里,紫苏是一味经常使用的调料,不仅是煎鱼或者做其他带荤腥味的菜肴时加入紫苏,味道会更加爽滑香甜,而且很多的菜肴中因为加入了紫苏,风味独特。紫苏煎黄瓜是我最爱吃的一道菜,黄瓜又脆又软,紫苏又香又辣,想一想都会流口水。在家乡,紫苏煎鸡蛋也是一道家常名菜,更是童年时的佳肴。在暮春抑或是初夏,雨水很多,屋后小菜园的紫苏长势也很好,紫红的叶子长得大片而鲜嫩,在阳光下花枝招展。在乡下,吃鱼虽是常有的事,但多了总得换换口味,而菜园子的紫苏却是惹人的眼,忍不住采摘一把,洗净,切得碎碎的,再在鸡窝里摸两三个还是温热的鸡蛋,打开,用筷子搅拌,文火煎熟,香味早已飘满了村庄。还在田地埋头劳作的村人忽然间发现饥肠咕咕直叫了,于是收工,各自飞奔到自家厨房大快朵颐。紫苏特有的清香味道更让人迷恋它与米饭的融合。

紫苏不光是很好的配菜,同样在精明的人手中成为主角。小时候,邻里之间喜欢分享美食。当然那时候用词没这么高雅,就是谁家做了好吃的,隔着篱笆喊一声,我做什么什么了,过来吃吧。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农村没什么零食(就是有家里也不会买——穷呀!),于是到处寻找大自然中一切可食用的植物,变戏法让它成为口中佳肴。紫苏饼是儿时最深刻的。我最初尝紫苏饼是在六岁那年,隔壁邻居家娶了一个端庄的小媳妇,她的名字我记得很清楚,叫爱军,我们都亲热地叫她军姐。当然军姐不是真正的军嫂,她的爱人是一名乡村邮递员,每天骑着一辆绿色的单车送信送报,叮当当的铃声敲响了思乡人的挂念。而军姐就是被这铃声牵进了洞房,成为了他的妻子。军姐有一双灵巧的手,会剪漂亮的窗花,会纳精致的鞋垫,还会做各种各样的美食,原本只是简简单单的一片叶子,经了她的手,立马魔术般成为了一道佳肴。军姐尤其是会做一种紫苏饼。到了夏天,紫苏长势格外茂盛,一蓬蓬,水灵灵的,满地的紫红。军姐就会摘一些新鲜的紫苏叶,洗净切碎,与面粉搅均匀,再放些许盐和熟芝麻,用小火烙的酥酥脆脆,特别香特别好吃。军姐常说,小孩子吃了这饼,会驱虫,对身体很好。我们不晓得什么驱虫,只有口味好就行。军姐还喜欢做坛子菜,记忆中好像什么东西到了她手中都会变成香喷喷的坛子菜,长豆角、刀把豆、莴笋头、洋生姜……,紫苏也不例外。将紫苏洗净、晒干、切碎,拌入醋蘸头、五味姜、糖醋大蒜头、酸梅等,放进瓷坛子,过几天就成了别具风味的小食品了。有时用泡菜坛泡菜时,黄瓜、萝卜、大白菜、卷心菜一一放进醋坛子,军姐也会放点紫苏叶,使泡菜更是增添了一股香味。可惜,如此聪慧的军姐,四十多岁因为疾病离开了人世,让天堂多了一位美食家。

我在乡镇工作期间,有一个从日本留学回来的朋友曾为我泡过一道茶——紫苏茶,他说可以暖胃散寒。说实在话,紫苏茶有自己特有的清香,不过作为茶,还是和我们这些茶客的口感中的茶不一样,或许是家乡的川芎茶宠坏了我的嘴,对于这道茶我并不感冒。其实所谓茶,无非是一种饮料而已,像海南五指山的苦丁茶,虽然属于植物,毕竟不是茶树。朋友说这是日本的一种生活习俗。我想日本是一个岛国,国民均以海鲜为食,紫苏自然是最好的保健茶了。其实紫苏入茶并不是日本的先知先觉,据说好茶的苏东坡曾极力推赏这种饮料,宋时紫苏茶曾被评定为紫苏熟水第一,可见紫苏叶作为茶饮在中国的历史悠久。两千多年前,我国最早的一部词典《尔雅》如此描述:取紫苏嫩茎叶研汁煮粥,长服令人体白身香。优雅泛香的紫苏不仅是一味出色的香料,更是一道茶,充当散寒解表的良药了,冬季感冒后喝上一杯紫苏茶效果应该是不错的。

如今当我旅居城市,有时陪伴爱人到菜市场,看到一把把香喷喷的紫苏叶,总觉得惊异又感动。那一抹醇香,在漂泊的日子里,时不时入梦来,带着乡音,捎着浓情。“人非草木,孰能无情。”也许草木本无心无情,一枚叶子,却不时触动人的灵机,让人多了一份牵挂,多了一份动容!

川芎

母亲七十有三,每年总会来城里小住几天。来时一定会给我捎上一小包剪得碎碎的川芎。一进门,那股熟稔的香味就弥漫在我小小的居室,暖暖的,贴心。

川芎应该是一味中药,而且是用途较为广泛的药材。在我的家乡却是泡茶的好材料,饭后,尤其是吃上一顿大餐,大鱼大肉吃多了,肚子胀胀的,挺难受。母亲总会泡上一杯浓浓的川芎茶,而且一定要加一点点盐。一杯热热的下肚,真的有顺气消食化腻的感觉。这是母亲的母亲的母亲一代一代传下来的。外乡人却是喝不惯的,那股浓郁的味道完全是一股地地道道的中药味,不知为何到了我们的口中却成了上等饮品,喝得如此欢畅,落口逍遥。

刚调进城里工作,累了烦了,我常常在办公室给自己泡上一杯川芎茶。开始同事总会用迷惑的眼光偷偷地瞄我几眼,他们或许认为我有什么怪病,需要天天喝几杯中药,他们甚至有些可怜我,但又不好意思问我。却有一丝不解,很多人都知道茶解药性,吃中药时,医生就会叮嘱,少喝茶,多喝白开水,为何我又要与茶叶共饮?时间久了,他们才问个究竟,你这是喝的什么中药?

我一笑,这是茶——川芎茶,是老家的味道。他们疑惑的脸上似乎有些豁然开朗。但一定又有更多的不解。他们无法理解到我与川芎所拥有的一种更微妙、更深切、更具情份的关系。回望离乡的行程,三十多年的风雨飘泊,多少酸甜苦辣,因为有这一枚小小的川芎,一路走来才显得如此温暖。

在我的家乡,川芎确实是泡茶的,谁也没有把它当成一味中药。川芎加茶叶是老祖宗留下来的饮品里的黄金搭档。我的家乡位处鄂南与湘北交界之处,是一个千年古镇——桃林镇,在地图上很难找到,好不容易寻到,只是一个小小的点。古镇离长江不远,街是依河而建,明清时期,却是湘北地区的边贸重镇。一条河,就相当于现在的高速公路,乡下的茯砖茶、稻谷、桐油等土特产,都是沿河流乘船直飘洞庭湖,再经长江,香遍全国,其最有名的是茯砖茶,还飘洋过海,卖到国外,好多年,一直是家乡引以为豪的土特产,可惜近年来,却是沦落了,让益阳安化的茯砖茶掩去了光环。而洋布、洋油、盐巴等生洗品同样是河流溯水而上,运到镇上的。后来,有了公路铁路,水路渐渐就冷落了,如今也是风光不再,昔日繁华的码头已只剩下河滩上几个深深的桩洞了,张望天空,似乎在回味往日的场景。

故乡的茶道还是有讲究的,平时在家里一般喝的是普普通通的绿茶,清明谷雨时采摘,制作有些粗糙,多是洗水茶,味道要清淡得多。夏天喜欢喝山椒子茶,清凉消火。来客了,尤其是贵客,娘家屋里来了人,俗话说,娘亲舅大,一定得罪不得的。抑或是相亲的,未来的岳母娘和媳妇上门,看女婿。有时是多年的老战友老同学,数年甚至数十年未谋面。一进门,一定得冲上一杯鸡蛋红枣红糖茶,稍坐片刻,如果饭还要个把时辰,还要泡上一杯阴米泡里茶,饱饱肚。接着就是一杯芝麻豆子茶。主人的盛情款待后,酒足饭饱,不时会来几个谐意的嗝。此时,就该来一杯热热的川芎茶了。开水一定要滚烫,泡出的茶才香。不过,本地人还好,习惯了,你不泡还不行,不然心里有想法的。外地人却有些不习惯,但不会说什么,只是皱下眉,脸上闪过一丝困惑。于是还得绞上舌头,说一通拗口的普通话——打死咯人。向客人大说胡说,这茶的妙处。没办法,怕人家兴禁忌,明明来做客,你却搞上一大杯中药汤。

我的家住在古镇的下街,父亲是一名铁匠,母亲是草帽编织工人。年少时,印象很深的是,晚饭后,母亲总会给父亲泡上一杯川芎茶,有一股怪怪味道。年幼的我,故意捏着鼻子躲得远远的。有时,父亲也会逗逗我,拉着我的手,用双脚搂住我,非要我喝一口,我也会皱着眉头,怯怯地抿上一小口,然后躲到一边去吐了。有时也会尝试喝一口,其实,也没有什么苦味,只是怪怪的,过后,却有一种舒畅。父亲说,有一天,你爱上这茶,就长大了。乡下的老人常常会说上一句,小孩喝凉水,大人喝热茶。

同类推荐
  • 四川文学(2015年第8期)

    四川文学(2015年第8期)

    《四川文学》: 文学刊物。以发表短篇小说为主,同时容纳其它文学体裁、品类,注重思想性与文学性的统一,刊物融现实性、艺术性、可读性于一体,聚读者、作者、编者为一家,所发作品受到省内外广大读者和全国各家文学选刊的青睐。
  • 悦读MOOK(第十四卷)

    悦读MOOK(第十四卷)

    本书采用现今流行的“杂志书”的形式,设有多个固定专栏,它既是一本书,又有杂志贴近生活的时效性等特点,内容活泼,雅俗共赏,带有一定的引导性和专业性,具有学术价值和欣赏价值。其中有学者和专家的精辟的评论分析,书界人士剖析书坛风云,大量的图书信息,丰富的各类书籍的精彩片段,是一本与众不同的书,可谓是爱书人的良师益友。
  • 会跑的布娃娃(原创经典作品)

    会跑的布娃娃(原创经典作品)

    善读精品美文,拾取久违的感动;体悟百味人生,感受成长的快乐。阅读其间,时而在惊险悬疑的案件中悚然而惊,时而为体察入微的真情潸然泪下,时而又涌动着想针砭时弊的激情……掩卷而思,人性的美丑,世事的善恶,人生际遇的变幻无常不禁让人感慨万千。
  • 故事会(2017年6月下)

    故事会(2017年6月下)

    《故事会》是上海文艺出版社编辑出版的仅有114个页码、32开本的杂志,是中国最通俗的民间文学小本杂志。《故事会》创刊于1963年,是中国的老牌刊物之一。先后获得两届中国期刊的最高奖——国家期刊奖。1998年,它在世界综合类期刊中发行量排名第5。从1984年开始,《故事会》由双月刊改为月刊,2003年11月份开始试行半月刊,2004年正式改为半月刊。现分为红、绿两版,其中红版为上半月刊,绿版为下半月刊。本期精彩内容有坐看民间高手戏庸官,有色眼镜看人报错恩,父母官如何解决赡养老人等。精彩多多,不容错过。
  • 故事会(2017年4月上)

    故事会(2017年4月上)

    《故事会》是中国最通俗的民间文学小本杂志,是中国的老牌刊物之一。先后获得两届中国期刊的最高奖——国家期刊奖。1998年,它在世界综合类期刊中发行量排名第5。从1984年开始,《故事会》由双月刊改为月刊,2003年11月份开始试行半月刊,2005年正式改为半月刊。现分为红、绿两版,其中红版为上半月刊,绿版为下半月刊。
热门推荐
  • 疯少闯花都

    疯少闯花都

    摆地摊、收垃圾,他啥没干过呀?据说他还当过奴隶还有雇佣兵呢!“这算好的了!我三岁被抓去当苦力才屌!”某疯一脸牛逼哄哄的说。。。。“你这傻逼的苦逼人生有啥好牛气的呀?”旁人一脸无奈。。。。。某疯歪脖:“那你说我这黑道杀手疯少之名咋来的?”“癫出来的!!”“操!不是这样的!”PS:完全是新手,不是大神是新手!!!
  • 御天灵帝

    御天灵帝

    少年林缺原本是一个高高在上的纨绔少爷,只知道吃喝玩乐,无所事事。一场家族剧变后,他从天上摔到地下,受尽白眼。他忍辱负重,体会世间冷暖,人情世故。他开始重新振作,为了守护生命中那些最重要的人,他踏上布满荆棘、枯骨的强者之路。
  • 走开江

    走开江

    《走开江》较为全面地展示了川东小平原-开江秀美的自然风光与厚重传奇的历史文化。作者历时五年,足迹遍及开江的旮旮旯旯,然后用笔用心记录下那些秀美的自然风光,厚重的历史文化,传奇的历史人物。对研究者来说,《走开江》算是一本历史补充资料;对游客来说,《走开江》算是一本旅游手册;对读者来说,《走开江》是一本散文大全。《走开江》在不动声色中,将人们带进开江的画卷长廊中,让人们摸到了开江的脉络,听到了开江的心跳,看到了开江的面相。写出了开江精神,全方位、多角度展示了开江的人文地理、山川河流、历史传奇,是开江地域文学的百科全书,是开江地域文学的“清明上河图”,甚至是达州市一部具有地理标志性的作品。
  • 江湖游记之毒门小女

    江湖游记之毒门小女

    随着一本旷世奇书的丢失,引发了一场无辜的血案,她和哥哥亲眼目睹了父母的被杀,一夜之间她和哥哥从一个父母的宠儿沦落为寄人篱下的养子,一次意外的坠河让哥哥以为她离开人世,去无意被一对父子救起,然而她去就此失去了记忆,她与梓风青梅竹马,本以为他们会相守一世,平静的生活却被身世之谜击破,探寻身世的路上他遇到了很多人,很多事,很多纠葛,她会有怎么样的命运,请敬请期待。
  • 拔剑

    拔剑

    他,颠沛流离的孤儿,却有幸目睹两大绝世高手对决,认为二人乃传说中的仙人。传说,武道极致可以破碎虚空、可成仙神!他便决定:我要破碎虚空,成那仙神之位,享永生!!
  • tfboys之雨池边的恋爱

    tfboys之雨池边的恋爱

    看了就知道了很不错的.....................
  • Seventeen

    Seventeen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鸳鸯斗,一品妙探

    鸳鸯斗,一品妙探

    “小娘子,同是天涯沦落人,下脚何必那么狠?你练的是佛山无影脚么?尊师姓黄,名飞鸿么?”那一晚,两人在狭小黑暗的大木箱子里遭遇了,她踹了他的看家宝,他救了她一命,从此故事开始往喜剧性发展了……之后,无论是在从岭客栈那伸手不见五指的后厨里,又或是隆兴温府三小姐那黑漆漆的闺房里,她总是能跟他莫名地在黑暗中遭遇,然后麻烦不断,案子不断,各种斗智斗勇的过招不断,一件接一件的案子就在两人轮番交手中一一地破解了……就在她勉强认为那向来油嘴滑舌自命不凡但确实够聪明够好看的男人还有点可取之处时,那男人却莫名地消失了。三年后,高丽新博王府内,身披大红霞帔的邬云云一脸鄙夷地对某个正在扒衣扯带的男人说:“今晚新郎好像不是你?”“无所谓,灯一吹又看不见,零件齐备就行了!”“听说你还是幽王府的小郡王?”“咳!谁愿意当赵元胤的儿子谁当去!也是梁兮兮眼光太差,心肠太软,不然能给我们找那么差的爹?嘿嘿!小娘子,春宵难得,不如我们这就……”“滚!”一脚踹出,王府侍卫磨刀霍霍向某男……这就是那些年赵策箫和邬云云不得不说的故事,《花开夫贵》续集,好故事等你来袭!
  • 只手破天机

    只手破天机

    皇帝算什么?只要我袁家愿意,随时可以让一个乞丐变成皇帝,也随时能让一个皇帝变成乞丐!普天之下,阴阳两道,有谁不看我家的脸色行事?看到了没?就凭自己看不顺眼,或者见鬼的怒气填庸,便不分青红皂白的前去架梁,那不叫仗义,那叫傻B!记着,冲动是魔鬼啊。。。摸清了对方底细,估摸着自己能够架得住,那就不叫傻B,而是称做仗义!如果比咱们厉害的,咱们回家再练几年,或者搬高手来再欺负。纵横阴阳两界,上下五千年,有谁听说过咱家中人在外吃过亏啊。。。风子的QQ号码是:122075435,各位有什么建议或者问题,可以一起探讨。
  • 王后当家:帝君的懒后

    王后当家:帝君的懒后

    苏晓月,现代懒女一个,无意间穿到某朝宰相的女儿身上,接着被送入宫中,又在无意间成为了帝后,只是,江山易改,本性难移,当苏晓月成为杜晓月后,懒性依旧。那,在步步惊心的皇宫内,懒女能安全生存吗?在风云变幻的朝局中,懒女如何才能平平安安地渡过她所想的清闲日子?在帝君和情人间,懒女如何选择才是懒女最想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