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20313800000060

第60章 《论语》札记

王国华

所谓国学勃兴多年,已为多人创造生计。某种意义上讲,也算是“国学”为今人做出的贡献。但成年人宁花重金让孩子去学“国学”,自己仍一知半解乃至毫无所知并欣欣然。《论语》作为国学最经典的著作之一,不过一万多字,通读完毕的又有几人?尤其当下三十多岁至五十多岁的人,幼时被刻意遮蔽传统文化,对此了无兴趣。无奈现在又到弘扬阶段,“国学大家”如过江之鲫鱼,层出不穷,对经典的阐释、解读良莠高下不等,有人捧经典为圣经,有人冷嘲热讽,有人攻其一点,该如何看?依我之见,有两点他们大多具备:毕竟通读过全文,毕竟有扬善之心。各人资质不同,能有这两点,即为圣人粉丝。“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我非传统文化守望者,只是一读者,一旁观者,读《论语》,亦颇多感触与启发,随时记下。

圣人言当为圣人解

钱穆解读“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时说,“孔子距今已逾两千五百年,今之为学,自不能尽同于孔子之时,然即在今日,仍有时习,仍有朋来,仍有人不能知之一境。学者内心,仍亦有悦、有乐、有愠、不愠之辨。即再逾两千五百年,亦当如是,故知孔子之所启示,乃属一种通义,不受时限,通于古今,而义无不然,故为可贵。读者不可不知”。在解读“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时,说“孔子论政,就在上者之心地言。敬于事,不骄肆,不欺诈,自守以信。不奢侈,节财用,存心爱人。遇有使于民,亦求不妨其生业。所言虽浅近,然政治不外于仁道,故唯具此仁心,乃可在上位,领导群伦。此亦通义,古今不殊。若昧忽于此,而专言法理权术,则非治道。”

颇有几位朋友谈及,读《论语》读出浓浓功利心。孔子及弟子言论均注重即时性,拿来即可用,直接解决问题,如:“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无宏大叙事的铺陈,感情浓烈而无宇宙情怀,易被视为实用哲学。自然,卫道者可指斥读者心中先有了功利才读出功利。但若多人都读出功利,岂非文本自身即有这样的初衷?而钱穆之解读,刻意避开功利机巧,专注于古今相通之“道”,处处以“道”导引,矫当下心灵鸡汤之枉,堪为心中有“道”之卫道士,对圣人之言有圆通之功,故圣人言当为圣人解。

无违

假期回乡,见叔婶将奶奶接到自己家中,腾出一间屋子给她住,明亮宽敞,暖暖和和,说是方便照料。奶奶九十多岁,思维清晰,只是行动有些迟缓,需拄拐,身边不能离人。奶奶说,我还是喜欢住到自己的院子里,两家虽然不过二百米远,但孙男弟女们来看我,已经习惯到我家来,我一会儿搬到这里住,一会儿搬到那里住,找起来不方便。就算在儿女家里照顾得好,还是不如自己的家踏实。

我把奶奶的想法讲给叔婶听。婶子说,以顺为孝嘛,老人实在想回自己家住,就让她在那里住吧。我们每天多跑几趟就行了。

孟懿子向孔子请教孝道。子曰:“无违”。意为一切按长辈的意思来,不违背他们的意愿。婶子的回答,正暗合了孔圣人的教诲。但孔子强调了一下“无违”的前提是“礼”:“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按既定的礼仪对待长辈。暗指的含义是,长辈也不能乱来,行为也要有“礼”。约束世俗社会的“礼”,常常是和法律重合的,难道父母让儿女吸毒、杀人,儿女也要“无违”?

但这是个大前提,约束的是极少数。绝大多数家庭都在追求父慈子孝,和睦相处。无违便很重要。具体的生活中,很多事情其实并无针锋相对的指向,此亦可,彼亦可。吃面与喝汤哪个更正确?洗衣服早一点晚一点又如何?周末是出去溜达还是宅在家里?子女对老人的关心,贵在同情(同样的感情,同样的角度)。为什么非要讲道理?“无违”需有同理心、同情心,即使无同理心,也要有同情心。站在对方角度考虑。长辈开心便好。有了这个情,所谓的理,便不再是坚定的理了。

此“无违”亦合夫妻、兄弟伦理。

幸福

曾写一文,名为《成功学和幸福学》,抄录部分段落:“‘成功学’散发着一股极端功利的味,说他们邪恶都不过分,讲一千个道理,说一万堆理由,就是告诉你如何从被别人骑在头上拉屎变成骑到别人头上拉屎。更可笑的是,他们跟那些算卦的没什么两样。如果真能‘成功’,他早一路奔过去了,哪还有时间教别人‘成功’。即便你真按他们说的做了,你也‘成功’不了,还得被别人骑在头上拉屎。

“对成功学的追捧,体现了集体无意识的社会功利化,攻其一点不顾其他,消解了生活的多样性和可能性。每当这时,我总忍不住问:为什么没人来推广幸福学呢?如何把幸福当成一个课题,让大家像追求‘成功’一样去追求自己的幸福,这该多有意义。”

“幸福学,可不是告诉你‘如何寻找幸福’。否则估计又要坠入讲禅说禅、装腔作势的一套把戏了。什么是幸福?每个人心里都会有自己的答案。但它起码应该是积极的生活,而非神神叨叨;是为自己的幸福努力、抗争,而非逆来顺受,四大皆空。这是一个很大的话题,难以几句话说清。我想表达的是:相比所谓的成功,幸福更应该是人类追求的东西,但现在它被忽略了,被以成功学为代表的实用主义和功利主义思维左右,以致我们感觉到了缺少幸福,却又不能清晰地将其表述出来。名利不是不可求,但最终目的还是幸福,如果因过度囿于名利而忽略了内心的幸福感,岂非舍本求末,买椟还珠?”

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於事而慎於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孔子早就用另一种极端表达指出过一种幸福的方式,食无饱,居无安亦可。今天也有类似案例,某某坚守深山支教,困顿不堪而志不移,某某照顾无血缘关系的残疾人几十年义无反顾。但此种案例多描述其坚强表象,摸爬滚打,鲜血淋漓,妻离子散,越惨越好,让人望而生畏,望而却步,而忽略了主人公内心的幸福感。支撑他们的是幸福感,而非受虐心。

为所欲为

一个场景:屋子里坐满人。二十多岁的人进来,下意识地想,这些人会如何看我?四五十岁的人进来,会想,我如何看这些人?随着阅历的变化,心态亦有变化。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古人寿命短,能活到六七十岁算长寿,四十岁以前,该解决的问题都应该解决了。不惑、知天命已是相当高的境界,有耳顺、从心所欲的机会,乃生命之额外补偿,简直欣喜若狂,有生即好,夫复何求?

今人寿命增长,计较的东西亦增。知天命、耳顺、从心所欲者,属自我警示、自我克制所得,当然,也可以是自我安慰的产物。欲望还有,机会减少,寻找自我解脱之途径似无可厚非。有临近退休之人称,已无所求,故从心所欲。结果是攻击性起,与人为恶。貌似“从心所欲”,实违孔子所言“不逾矩”三字。恶一旦爆发,此前多年的知天命、耳顺表现便成表演,可叹!

异端

孔子一直提倡少说话。子曰:“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讷于言,木讷,少说话。此处“欲”字颇值玩味。你的讷于言不一定是天生,可以做出来,装出来。子张想走仕途,向孔子问道。子曰:“多闻阙疑,慎言其馀,则寡尤。多见阙殆,慎行其馀,则寡悔。言寡尤,行寡悔,禄在其中矣。”多听别人说话,把你觉得可疑的放在一旁,其余的也要谨慎地说,便少过错。多看别人行事,把让你觉得不安的,放在一旁,其余的也要谨慎而行,便少悔恨。说话少过失,行事少后悔,功名利禄自然都有了。

今人亦提倡少说。对于刚上班的青年,去外地工作的亲人,师长们都不忘叮嘱一句:“少说话”。少说是明哲保身的手段。但为什么“少说”可以明哲保身,而不是“多说”?

可以用孔子的另一句话解释:“攻乎异端,斯害也已。”意为,专向反对的一端用力,那就有害了。一事必有两头,如一线必有两端,由此抵彼。若专就此端言,彼端便成异端。反之亦然。攻击别人为异端不是什么好事,很有害啊。但人间攻伐,一定先找到你所执的一端,然后由另一端发力攻击,而你的发言正好成为靶子。若有同理心、同情心,一切都好办:若无,乃至紧盯着你,盼着你犯错的人,你一开口便是偏见与异端。所以最好一言不发。不发言,对方没有靶子。

与讷于言并行的,是敏于行。孔子提倡的不说多做,与后世实践貌似不符。古今案例,现实中得利的,多为不说又不做。

此并非孔子书生意气,只见一端未见另一端。相反,任何人说话做事都有特定处境与语境。在孔子生活的时代,少说应具舆论共识,并可传袭至今,而“敏于行”亦应是该时代的主流价值观,有现实回报。只是时过境迁,今日“多做”亦被殃及。

相较于今日西方,少说少做(或不说不做)应是集体主义下的自保,强调融入、和谐之类。如果集体主义生活方式变为个体主义生活方式,人人生而自由,个性张扬,则这种生存哲学便自然消亡。

同类推荐
  • 败退中国:知名外企溃败迷局

    败退中国:知名外企溃败迷局

    国际正规大型企业在中国频频受挫,世界的,为何不是中国的?中国通行,却又为何不能通行全球?这其中固然不乏其自身经营技能的问题,然而大多数源起“水土不服”,而水土不服的根源就出自不习惯或不接受体制内无所不在的“权本灵魂”。
  • 医改为了谁

    医改为了谁

    医改政策看不懂,连看病都担惊受怕?你瞳孔中映射出来的中国医疗素描,是历史的真实表白还是喧嚣浮华的幌子?
  • 青年作家(2015年第9期)

    青年作家(2015年第9期)

    《青年作家》是一本老牌纯文学读物,创刊于2004年,由文学巨匠巴金先生撰写创刊词,曾被誉为中国文学刊物“四小名旦”之一。
  • 悦读MOOK(第十四卷)

    悦读MOOK(第十四卷)

    本书采用现今流行的“杂志书”的形式,设有多个固定专栏,它既是一本书,又有杂志贴近生活的时效性等特点,内容活泼,雅俗共赏,带有一定的引导性和专业性,具有学术价值和欣赏价值。其中有学者和专家的精辟的评论分析,书界人士剖析书坛风云,大量的图书信息,丰富的各类书籍的精彩片段,是一本与众不同的书,可谓是爱书人的良师益友。
  • 故事会(2017年3月下)

    故事会(2017年3月下)

    《故事会》是中国最通俗的民间文学小本杂志,是中国的老牌刊物之一。先后获得两届中国期刊的最高奖——国家期刊奖。1998年,它在世界综合类期刊中发行量排名第5。从1984年开始,《故事会》由双月刊改为月刊,2003年11月份开始试行半月刊,2004年正式改为半月刊。现分为红、绿两版,其中红版为上半月刊,绿版为下半月刊。
热门推荐
  • 繁华散尽灿烂青春

    繁华散尽灿烂青春

    我们是在五年前认识的,我们一直是一个班的从我们的相知到相许,一直经历了五年的时间.这段时间里有我们的笑有我们的哭,有我们的欣慰有我们的辛酸,有我们的欢乐有我们的悲伤,可以这么说是一段象琼瑶笔下的一个故事,我很想向大家介绍介绍.
  • 异世神偷:逆天九小姐

    异世神偷:逆天九小姐

    她堂堂神偷,却惨死重生异世;她本冷漠无情杀伐果断,却因为身边那些吊儿郎当的小伙伴而性格百转;“值得吗?”她的意识越来越模糊,脑海中不断重复这三个字。值!这一世,她有他!这一世,她有他们!这一世,她还有亲人!
  • 一个中国人的激情史

    一个中国人的激情史

    全诗选取了中国五千年文明史中许多重大或重要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作为吟唱对象,约有数百位人物相继登场,或主或次,或详或略,或独立成篇或相携亮相。约有数百件或政治或经济或军事或文化或科技等各方面重大重要或作者认为有必要叙写的事件纳入其中,共襄情的盛举,共织歌的经纬,共同演绎伟大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沧桑故事。
  • 十里荷塘

    十里荷塘

    谁曾出淤泥而不染,不过空留一缕残香。谁谓濯清涟而不妖,但念纯怜足以惑众。
  • 中国教育史

    中国教育史

    中国教育史是教育科学的重要分支学科,是教育学专业的核心课程。它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方法,讲述人类社会自古至今教育制度和教育思想发生、发展、演变的过程,总结不同历史阶段教育的经验、教训及其特征,揭示教育发展的客观规律。
  • 在中原行镖的日子

    在中原行镖的日子

    泰山派肄业青年秦三观,在京城走投无路下应聘加入了曾经显赫一时的中原镖局,本以为会仗剑天涯、行侠仗义,谁料却陷入在柴米油盐之中。
  • 傲战九重天

    傲战九重天

    傲战,一个青龙神族的龙血传承,踏上了武修之途,从此一路平步青云,扶摇直上。且看一个拥有神族血脉的少年如何踏上弱肉强食,逐鹿争雄的世界里一路崛起,纵横众国战场,大杀四方武神,傲战九重天!老子要傲战这个武道世界,藐视我者,管他是天王老子,一律不留余地,让他付出双倍的代价-----《傲战法则》
  • 最强武神

    最强武神

    唐风得到了一把神奇的重剑。这把神奇的重剑不光改变了他的体质,让他的罡气发生变异,更能在不同境界的时候展现不同的形态。于是唐风的人生发生了改变,从废物变成了奇才。经过努力的修炼、艰难的锻炼、痛苦的磨炼、生死的历练,最终唐风成为了青云大陆的最强武神。
  • 那些年的那些青春

    那些年的那些青春

    那个人,那些事,是我心里的伤,一直无法忘记,曾经的不告而别,现在我们的相遇会不会轻松一点?我努力奋斗,希望我们可以不计前嫌。还有一句话没说。对不起,我爱你。
  • 做守纪的共产党员:谈谈共产党员行为规范

    做守纪的共产党员:谈谈共产党员行为规范

    本书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指导,特别是紧密联系党的建设的一系列重要理论和实践,以党章和党中央颁布的相关条例为依据,对新的历史条件下共产党员行为规范进行了解读。根据党员行为不同性质,本书分别设专章对政治行为规范、组织行为规范、经济行为规范、职业行为规范、道德行为规范、廉政行为规范等从不同的角度作了讲解,涵盖了新的历史条件下共产党员应当遵守的行为规范。本书可以帮助广大党员进一步加深对党员行为规范的了解,提高认识,规范行为,牢记并实践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永葆先进性和纯洁性,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而努力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