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20283200000005

第5章 主题思想评析(3)

人类的感知及其不足

在有限的环境里,艾米莉将社会分为两个对立的世界——充满野性的呼啸山庄和温文尔雅的画眉田庄。小说里的这种环境面貌对立、人物性格相悖的构建模式,使其随后的种种不测不可避免地要爆发出来。在这样的世界里,无论是在某一环境、某一社会、某一家庭、某一人与人的关系,甚至某一个人的内心,如此相互排斥的力量被安排着不停地相互对抗着,这里的人们几乎很难感知到他人的心灵深处。女作家在告诫人们,在理解人类行为的过程中,人的感知是有限的,且常常是错误的。

姐姐夏洛蒂·勃朗特在评论妹妹艾米莉的《呼啸山庄》时写道:“她创造了这样的人物(希斯克利夫、恩肖、凯瑟琳等),却不知所为何事。”夏洛蒂认为,作为有某种创造才能的作家,“只有消极被动地按照指示办事的份,这指示既不是你发出的,也不是你所能过问的”。可当后人再次走进《呼啸山庄》,带着现代人对人类社会的感知,在进一步研读后发现,人们恐怕不会再认为艾米莉不知所为何事,也就不难理解艾米莉在小说中暗示的意义了。现在艾米莉·勃朗特在世界文学史上已占有一席之地,她所描绘的呼啸山庄和画眉田庄,以及所塑造的诸多人物,尤其是希斯克利夫,已成为西方文化遗产的一部分。小说以 18世纪末期英国北部约克郡为特定环境,给人们勾勒出了当时英国北部遥远荒原上人们生活的现状,“对工业文明和束缚人的天性的宗教进行了批评”,它提醒人们,正由东南部向西北部偏移的英国工业革命使广大民众的生活状况更加恶化,与资本家相比,其不平等在急剧扩大。小说所揭露出的人性——酗酒、殴打、退化、贪婪,对穷人、病人和弱者的欺凌,鬼蜮伎俩、投机舞弊等,都是那么的真实,其“探索人物的内心情感,心理解析既深刻又广泛”,真是“一部毫无理想化、毫无虚假安慰的小说”。通过对种种事物之间矛盾对立统一关系的揭示,女作家在告诫人们,在理解人类行为的过程中,人的感知是有限的,且常常是错误的。这一潜在的主题思想贯穿于故事中的各个因素,也许这正是其成为世界名著的主要原因吧。

当历史的脚步迈进19世纪时,不同的地区和文明区域,由于其内在的政治制度、社会结构、文化传统等不同,其进步的动力开始显现出差异。此时的资本主义英国已率先跨过工业文明社会的门槛,人们对社会方方面面的感知正在经历着一场前所未有的考验。要获取关于自然世界的可靠知识、真实知识和有用知识,就必须摧毁固有的思维方式和方法体系。正如恩格斯所言:“认识在本质上是相对的,因为它只限于了解一定的社会形式和国家形式的联系和后果,这些形式只存在于一定的时代和一定的民族中,而且按其本性来说都是暂时的。”

《呼啸山庄》讲述了恩肖和林顿两个家族三代人前后三十年间错综复杂、惊心动魄的爱恨情仇。原本两个家族在各自的环境内平静地生活着,由于孤儿希斯克利夫的闯入,两个家族顿失往日的祥和气氛,可以说希斯克利夫是这一突变的直接催化剂。这里女作家向人们暗示,希斯克利夫是英国工业革命扩张和城市化日益加剧所产生的一系列社会矛盾的象征。尽管艾米莉把故事的情节完全局限在自己所熟悉的范围内——英国北部约克郡哈渥斯一个荒凉而偏僻的山村,但她在不断地提醒着人们,自己所处的世界和外面更大的世界有着很大的不同。女作家除了提供给我们仅有的信息——这个皮肤黝黑,“黑得仿佛是从魔鬼那儿来的”(42),穿着破烂,浑身肮脏,来自利物浦街头的一个流浪儿,对于儿时的希斯克利夫我们就再一无所知,他完全是另一个世界的人。这里女作家也是在提醒着人们,在那遥远的英国北部,晦暗、荒凉的约克郡除了旷日持久的春季融雪和夏季雨水的冲刷外,其他一成不变的现象正在悄然地发生着变化,它已不再与世隔绝。仆人约瑟夫的宗教行话,对待管家丁耐莉和孤儿希斯克利夫所表现出的阶级区分,伪君子洛克伍德的城市价值观等——所有这一切都在进一步提醒人们,呼啸山庄已很难保持其原有的平静祥和气氛,人们的社会意识正在日新月异地改变着。年轻的哈里顿和小凯蒂由求婚到结婚,女作家清楚地向人们表明,人类的进步和启蒙必将来到,落后和野蛮也必将被驯服。希斯克利夫是这一变化的体现者,同时也是这一变化的牺牲品。他引起了周围的变化,却未能改变他自己。正如洛克伍德在故事结尾所感知的——“望着飞蛾在石楠丛和兰铃花中扑飞,听着柔风在草间吹动”(442),也如哈里顿和小凯蒂弥留在门槛上的一幕——“再看一眼月亮,或者更确切地说,借助月光再看一眼彼此的脸”(442), 希斯克利夫留给我们的是一个崭新的社会,这里充满着光明,它和周围的环境和谐共处着。可见人类的实践方式正在迅速不断地改变着,“这种人类实践方式的革命同时也是其生存方式、感觉方式、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的革命,它必然形成一个新的感性世界和产生新一代的感性人”。

矛盾存在于一切的自然现象、社会现象和思想现象的过程中。“一切矛盾着的东西互相联系着,不但在一定条件之下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而且在一定条件之下互相转化。”《老子》提出“反者道动”这一命题,概括了矛盾的存在及其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 。后世的哲学家常用分合 、两一、参两、相反相成等概念表达事物对立面既统一又斗争的思想。

在有限的环境里,艾米莉将社会分为了两个对立的世界——呼啸山庄(恩肖家族所居住的)和画眉田庄(林顿家族所居住的)。在呼啸山庄,人们看到的不是“面容憔悴的荆棘”、“过度倾斜”的“矮小的枞树”(2),就是“天空和山野混杂在一团”(15),这里寒风凛冽,大雪令人窒息,这一切使人“感受到一种压抑不住的气息,似有一种力量要冲破层层的阻力即将爆发出来”;在画眉田庄,人们看到的则是房屋结构和内部摆设都很精美、优雅,这里总是灯火辉煌、阳光明媚,流淌着一股更文明、更理性的气流。难怪洛克伍德更愿意栖息在舒适的田庄,在这里沉溺于自己所谓的文明礼节——闲言、虚伪、古板、自恋,而这里对于希斯克利夫,总是格格不入。的确,山庄的人们如同山庄一样都是“风暴”的产物,“他们常常遭遇强烈感情的撕扯,暴力是其主要的性格特征和情感表达方式”。辛德雷和凯瑟琳就如同山庄一样:粗野、狂暴、毫无理性,凯瑟琳自己声称喜欢山庄胜过天堂。而在温文尔雅的田庄,人们如同田庄一样是“宁静”的产物,埃德加和伊莎贝拉就如同田庄一样:文明、标致、彬彬有礼。所以小说从一开始就表明,无论是埃德加和凯瑟琳的婚姻,还是希斯克利夫和伊莎贝拉的结合注定是要失败的。因为他们各自身上深深地铭刻着自己家园的价值观,各自缺乏对方所必需的一些基本因素。凯瑟琳十分的任性、野蛮且强壮,更多地表现出阳刚气质。按照瑞士著名心理学家荣格的理论,可称其为“男性倾向”。而埃德加则十分软弱,更多地表现为阴柔气质——“女性倾向”。他们各自都不是完整的自我,因而几乎是不可能有机地结合在一起的。凯瑟琳曾充满激情地喊道:“我是希斯克利夫”(105)。这与其说是作为个人在表达自己对希斯克利夫的爱,倒不如说是自爱的一种更深的表白。“社会中存在着自爱和对社会的爱,二者相互关系,促进万物的和谐与幸福。”只有将自爱转化为对社会的爱,才能成为一种真正的祝福。然而,凯瑟琳只是将希斯克利夫看做自己的影子,人若没了影子不能称其为人,所以他们之间具有真正意义上的夫妻关系是不可能的。同时,希斯克利夫也不愿人们看到他更为优秀的人性的一面,他所展示给人们的只是传统意义上的阳刚气质——不是带有攻击性,就是带有破坏性。

在察觉各自以及对方真正需求的过程中,人类这种感知的缺陷暴露无遗,这必将导致他们婚姻的最终失败。《呼啸山庄》这种环境面貌对立、人物性格相悖的构建模式,使其随后的种种不测不可避免地要爆发出来。只有年轻的哈里顿和小凯蒂,他们在不时地吸取对方的价值观,取长补短,他们身上流淌的是山庄和田庄的混合血液,因而他们才能结为永久的一对。

“从客体那里感觉到的某些属性,并不是客体本身所具有的,事实上是由感觉关系创造出来的。”人类的思维包括感知、理性、创造性,它们的形成都不是自然存在的简单反映,而是对具体存在的感知之后进行的相对独立于具体存在的思维活动,它可以符合抽象存在,也可以不符合,或者说,可以是正确的,也可以是错误和荒谬的。《呼啸山庄》里的矛盾辩证构建模式同样延伸到了故事本身的叙事者身上。作为山庄和田庄的居住者丁耐莉,用自己罕见的口才、独特的见解,从内部观察事物,她滔滔不绝地向人们讲述着一件件令人触目惊心的事件;另一故事叙述者——房客洛克伍德则用自己自认为是聪慧的双眼,从事物的外部观察世界,“看到世界上的一切都充满变化、困惑、暴力和不可预测”。然而,人对事物的感知要受到自身的实践范围、知识水平、认识能力、感情意志,甚至生理状况等主观条件的限制。虽然丁耐莉是主要人物的知己,也是一系列事件的参与者,但她所扮演的只是伴娘和奴仆,因此,对待事物的态度和发表的观点带有偏颇的同情心和明显的阶级倾向;洛克伍德则是一个自以为是、沾沾自喜的观望者,一个匆匆的过客,在海边一个月“不明智”的浪漫旅行和抵达山庄时的窘迫(他认为小凯蒂会爱上他;他把一堆死兔子当狗娃)足以说明他的愚钝,因而,他对事物的感知总是受到质疑。他那可怕荒诞的噩梦——梦中听见一根树枝在敲击窗户,他把手伸出窗子去抓那根树枝,可是却碰着了“一支冰凉的小手”(28),同时一个孩子的声音抽泣着说,她是一个迷路者,在沼地里迷路了二十年,请放她进去,所有这一切都在引发着他要弄清事情的真相,所有这一切也同时在引发着希斯克利夫在深深的悔悟中放弃了最终复仇,如他所言:“这是个可怜的结局”(423)。在这里,女作家提醒人们,即使是平静、理性的世界,同样会受到任性者心理暴力的破坏,人们的感知常常是不可靠的。因为人类认识的发展是复杂的,在此过程中,非理性因素(情感、意志、直觉、顿悟、猜测、想象等)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这些非理性因素以不同的方式影响和制约着人的认识和实践过程”。

小说展现在人们眼前的两个家族,以及与各自家族相对应的兄妹关系和夫妻关系,都在进一步强调其矛盾辩证构建模式。在同一环境里,两种相对立的行为方式使得人们很难分辨孰是孰非,这是“因为个体差异,个体经验不同”。故事从一开始就从中间切入,用倒叙的手法提醒人们,故事中两位性别对立的叙事者都是按照非自然顺序在看待种种事件的发生,因而他们叙述的可信性是值得怀疑的。就洛克伍德而言,当他步入山庄时,故事已近尾声,到他再访山庄时,故事早已结束,就整个故事而言,他没有参与,只是一个见证人而已。丁耐莉被赋予了各种身份,也自诩通过自学得到了良好的教育,并穿梭于两个家族之间,但卑微的身份加之有利的叙述地位,使她的叙述有着明显的利益倾向,她所经历的事件完全可能被她曲解和折射。因为“叙述者有限的知识和了解,他本人在事件中的参与,以及他值得怀疑的价值体系就是产生不可靠叙述的主要源泉”。可见,历经三代人构建的故事情节再一次向人们表明,即使一群人也很难感知人类个性的复杂性,更何况这两个人呢。

《呼啸山庄》里的种种矛盾对立,让我们看到了人性的挣扎与痛苦。它将人类感知的残缺和不健全提升为一个境界崇高的力量,其中一部分正潜伏在强大、有力的大自然当中。女作家告诫人们,谁最先认识到了它,谁就会最先得到灵魂的飞跃和提升,谁漠视它,拒绝它,谁的灵魂就将永远陷于煎熬与苦痛之中。庄子言,“井蛙不可以语于海者,拘于虚也;夏虫不可以语于冰者,笃于时也;曲土不可以语于道者,束于教也。”在科技如此发达的今天,我们在感叹人类智慧之伟大的时候,却不要忘了要以谦卑的姿态,看到自身感知上巨大的局限性。不要用自己的眼光去衡量天下,更不要用自己的见识去局限天下。天地辽阔,事物众多,用一己之见窥天下,会贻笑大方的。唯有如此,我们才能以正确的态度来认识感知问题,来解决感知问题。一个穷尽客观世界的知识体系是不可能存在的,我们每一代人、每一个人,都始终面临着未知的事物,我们需要不断努力研究来掌握。自满自足的态度,悲观失望的情绪,都是十分错误的。

“一个正确的认识,往往需要经过物质到精神,由精神到物质”,而且只有这样多次反复,才能实现。尤其“在后现代社会中,认同成了难题”。人类一直在追求人类社会的至高真理,以此决定自己的信仰和其他一切思想和行动,但是,种种矛盾对立的结果不断产生,使人类社会至今得不到和平和安宁。人类感知世界的目的是为了改造世界,然而人们的立场、观点、方法、性格特征等主体因素,影响和限制着人们正确全面地感知事物。特别是在阶级社会中,每个人都在一定的阶级地位中生活,阶级立场和观点的局限性,对人们的感知有重大的影响,这就注定人类感知本身具有不可避免的缺陷。如果将小说《呼啸山庄》里的场景、情节、人物和其结构综合起来,人们不难发现,所有的一切都存在于矛盾辩证构建的模式里。《呼啸山庄》令人信服地证明了这种矛盾辩证构建模式的复杂性,成功地描绘了人类的感知及其不足。而随后狄更斯在名作《远大前程》的开篇中再次鲜明地继承了这一主题思想——人类感知是有限的,他在不时地提醒读者,“不可全信从书中看到的一切,因为它可能是和事实相反的”。

“两种爱”的碰撞

《呼啸山庄》讲述了两代人“两种爱”——“原始爱”和“文明爱”在不断碰撞的进程中,所产生的这一悲一喜的结局。透过两代人的恋情,我们不仅看清了19世纪资本主义国家的黑暗,同时也给我们带来了珍贵的精神资源和生命激情。

同类推荐
  • 我要回报以歌

    我要回报以歌

    本书收录了张丽钧最新创作的40多篇散文,充满了对现实与生命的感悟,为阅历尚浅、忽略过多的中学生们摆出了一场珍贵的“纯净阅读的盛宴”,展现了精神原野上的美好风景。
  • 愿作如是观

    愿作如是观

    特立独行的思想者精神家园的守护人,当代中国知识分子的一次文化盛宴,三十年集之愿作如是观收录的是陈家琪的哲学研究文集,这里所记录的就正是他们自己三十年来的心路历程,他们的经历、感受、体悟、思索以及由此而形成的独特的精神姿态。这是他们个人的独特道路,也是我们时代的独特风貌。
  • 宠爱

    宠爱

    作者胭脂泪是不折不扣的“荣迷”,她的文字,尤其是书中的多个影评,华丽精致、滴水不漏、刀枪不入的表象下,展现出一派纯净的懵懂天真!文字中,有旁若无人的自恋,有浪漫唯美的理想主义,还有文化女性所持有的孤芳自赏的些许刻薄,在这一切之上,还添加了肆无忌惮,热情与冷漠,肆无忌惮的豪迈与真挚,肆无忌惮的诱惑与风情,无处不在,在作者的文字中,有女性的细腻唯美,有贵族气息浓郁的都市风情,更有悲天悯人的人文真情,在她的文字中,有雅致的书香,诙谐的调皮;自然的坦荡,奔放的豪迈,读起来优美酣畅,自然真实。
  • 未曾会面的约见

    未曾会面的约见

    《未曾会面的约见》是一本散文集,共99篇。内容集结了作者的所见所闻,甚至一些颇显推理的故事。
  • 最后一个匈奴(上)

    最后一个匈奴(上)

    这是一部高原的史诗,陕北这块曾经让匈奴民族留下深深足迹的土地上,在二十世纪发生了改天换地的变化。主人公一家三代人,背负着历史的重负繁衍生息,艰难生存。他们见证了黄土高原上人们的坎坷命运,也见证了红色革命的火种在此保存并形成燎原之势的历史。
热门推荐
  • Introduction to The Compleat Angler

    Introduction to The Compleat Angler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真龙决

    真龙决

    龙腾从小就长得比同龄人魁梧,总被取笑为傻大个。他虽迟钝了些,但勤能补拙。当他用他的勤奋和努力向世人证明他的能力和实力,惊艳于世人眼中时,他已走上了强者之路……而强者路上的困难险阻便是等待他去攻克的难关……
  • 唯美:月光下的约定

    唯美:月光下的约定

    她,和他们有着特殊的关系,可是因为一场车祸,她忘记了所有……长大以后,她,和他们再遇见,却对他们毫无感觉……
  • 纪元文明

    纪元文明

    文明更迭,战乱不休,科技文明的兴起,是否意味着老牌文明势力的衰亡!一个老迈的枭雄,在整个世界的力量下,苟延残喘,只为了迎接新的纪元!当休眠的财阀彻底苏醒,是否会给这广袤的宇宙带来一丝改变。古印度文明,森严的等级制度源何而来?七轮三脉五气,新颖的修炼方法……一切尽在纪元文明!
  • 民国那些教育家

    民国那些教育家

    本书介绍了20世纪上半叶对中国教育有过重要影响的六位教育家,他们是傅斯年、潘光旦、陶行知、叶圣陶、陈鹤琴及舒新城。他们都经历五四新文化的洗礼,都非常爱国又非常重视西方现代教育理论的引进,都认为教育的宗旨是人格的培养,都反对知识的灌输和现代科举制度…… 作者在掌握第一手材料的基础上,以通俗易懂、明白流畅的笔触对近现代教育所做的一次探讨。书稿详细介绍了六位教育家们的教育思想和教育实践,并适时地与今天的教育做对比,对我们反思教育的功能,探讨教师的作用,明确家长的职责,寻找教育的出路提供了很好的借鉴。
  • 与卿共合欢

    与卿共合欢

    他用二十年去复仇而她用一生偿还许是命定,不该分离的人就算辗转几程也不会分离缘分未尽,不会结束的感情就算强迫也忘不掉放不下“沈归意,你记住,我们之间有千丝万缕的联系。我娶你是你的福气,也是在偿还你爹十二年前造的孽。”“我曾经说过,娶你是因为你爹曾经造的孽,可如今我改变了初衷,我只想和你好好的过一辈子,唯愿年年如意,岁岁合欢。”喜欢的小可爱可以加群175386864= ̄ω ̄=
  • 娶一赠一,老婆别闹

    娶一赠一,老婆别闹

    新文:十年如故,裴先生你火了(文名暂定)http://novel.hongxiu.com/a/1285510/喜欢的亲可以先加入书架,等过段时间填坑。腹黑教主裴靖远的故事。。。暗恋三年,结婚一年,还是逃不开离婚的下场。“这是给您的一点补偿,总裁希望,您永远不要对第二个人提起这段婚姻。”大雨,高烧未退的她被赶出别墅。五年后。再度重逢,他依然高高在上、万众瞩目。而她,跌落尘埃,曾经的乔家大小姐为了一千块,带伤追贼跑了六条街。“乔默,你这又是演哪出?”......醉酒,他不顾她的意愿将她强留在房间。翌日,他冷漠的拂过她小腹上的伤疤,眼底蕴藏着万年冰川的寒意,“我记的五年前我并没有碰过你,别告诉我,这是子宫肌瘤留下的。”乔默倔强的仰着头,“是,我生过孩子,剖腹产。”一个月后,他与夏家千金的婚期被提上日程,第二天,关于他和她的绯闻闹得满城风雨。“慕锦年,你什么意思?”他将她抵在昏暗的楼梯上,“告诉我,乔乔是谁的孩子。”“与你无关。”“乔默,我等你主动告诉我,但记住,我耐心有限。”翌日,报纸上登出了她和他出入酒店的照片。
  • 祈愿安好

    祈愿安好

    叶婴因为赵尘的离开再度封闭了自己的心,经历了两次的生死后,独自旅行,最终来到了凉安为她打造的家园。凉安因为对叶婴的爱从黑暗步入了阳光之下,在死门关徘徊时因为叶婴的一句我等你而苏醒。
  • 天才邪少

    天才邪少

    胆小木讷的少年,莫名鬼迷心窍投湖自尽,被超级强者江尘魂穿。重生在同名同姓的少年身上的江尘,很是要命的发现,当务之急,他如何向美女班主任解释袭胸的事情……
  • 天堂剑

    天堂剑

    神说:若是你的右眼使你堕落,那便挖了它;他便失去了。神说:若是你的右手使你堕落,那便剁了它;他便失去了。魔鬼说过:若是你的肉体使你堕落,那便杀了它。魔鬼说过:若是你的灵魂使你堕落,那便杀了它。剑居然在滴血。这把剑终将杀向天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