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来,这点茶实际上就是倒水,在茶盏中注入开水,同时,需要“击拂”,击拂其实就是煎茶中的“搅”,不过比搅要更为精细一些。面前这人用的就是一种特制的“茶筅”,看起来倒像是用老竹制作而成的,用这旋转着击打和拂动茶盏里的茶汤。珞书看到,他主要是一手倒水,一手持茶拂搅动茶膏。本来已开始还好好的,没什么大问题,可渐渐的就出问题了。他这样两手开动,很容易会导致两手用力不均,无法控制好拿着茶筅的那只手的力度。果不其然,他手持茶筅那手渐现无力,就导致拂击无力,无法击透,茶汤没有出现泛花的效果。
“唉……”那人自己也发现了,顿时叹了口气,感觉无奈。
珞书见他如此挫败便想着安慰他一下,结果那人的随从看见珞书来了,就说道:“公子,这不是那个什么苏珞公子嘛,听说他很厉害,要不要他给咱点一个示范一下吧?”
他说那话时,刚巧整个大厅里突然安静了下来,就听见“兹兹”火苗溅烧的声音。他一说出这话,珞书就感觉脊背上凉飕飕的。那些人都听到了?都看着她?
“苏公子,点一个吧,让我们见识见识吧!”有人说道。
“就是,苏公子的学识我们都佩服,只是不知道真正上场来怎么样,莫不是空壳子吧,都是茶渣渣吧?”旁人附和道。
香晟看他们像是有意刁难珞书,便想出马帮她,方叶子拉住自己外孙:“别急呀,万一这小子有点真才实学呢!我可很相信他的!”
一旁的宛宛倒是很担心:“公子行吗?”
寒衣淡淡的说道:“行不行的,公子自己有数的。”
珞书见状,看了看四周,看到有一处正好适合,便不多说什么,走过去问道:“借你地方一用可好?”
众人见他一去,去的便是那处已将末茶烤炙完毕,接下来就是煎茶。只见珞书很淡定的将水放入容器中烧开。等到“沸如鱼目,微有声”时,也就是第一沸时,她随即加入适量的盐来调味。而到了“缘边如涌泉连珠”,即第二沸时,只见她舀出一瓢开水,用竹夹在烧水容器中搅动,形成水涡,使水的沸度均匀。然后用量茶小杓,量取适量茶末,投入水涡的中心,再加以搅动。等到茶汤“势若奔涛溅沫”的第三沸时,她就将原先舀出的一瓢水倒回去,使开水停沸,众人只见到出现了许多沫饽。就冲这一点来看,这茶里有这么多的沫饽就已是胜了,等到汤花渐渐漂浮起来,悠悠的茶香就开始四处流窜了,霎时,一厅子似乎都被这茶香围绕了。
珞书见自己想要的效果已经出来了,嘴角微微一扯,手头动作也不停,接着,她便开始真正的点茶。嘿嘿,你们这些老人家们,让你们见识一下,我从我们历史中的宋徽宗那学来的高技术点茶法!
珞书边回想着当时外公给自己解读时说的话,边继续手头的动作。
外公说:“囡囡,宋徽宗曾经说的是量茶受汤,调和融胶,环注盏畔,勿视侵茶,所以,在调膏时要根据煎好的茶水来调。调的时候呢,要势不欲猛,先须搅动茶膏,渐加击拂,手轻筅重,指绕腕旋,上下透彻……”?
珞书手上边动作着,嘴里不禁念出外公接下来告诉自己的内容:“如酵糵之起面,疏星皎月,灿然而生,则茶之根本立矣……”
脑海里,外公慈爱的接着说道:“……第二汤自茶面注之,周四一线,急注急上,茶面不动,击拂既力,色泽渐开,珠玑磊落……”
爷孙俩就在珞书的脑海里,把这一次点茶你一言我一语的互相对说着:
“……三汤多置如前,击拂渐贵轻匀,周环旋复,表里洞彻,栗文蟹眼,泛结杂起,茶之色十已得其六七……”
“……四汤尚啬,筅欲转稍宽而勿速,其清真华彩,既已焕发,云雾渐生……”
“……五汤乃可少纵,筅欲轻匀而透达,如发立未尽,则击以作之;发立已过,则拂以敛之,结浚霭,结凝雪,茶色尽矣……”
“……六汤以观立作,乳点勃结,则以筅著之,缓拂搅动而已……”
“……七汤以分清轻重浊相,稀稠得中,可欲则止,乳雾汹涌,溢盏而起,周四旋而不动,谓之咬盏……”珞书把第七汤说完,掷地有声的补充了一句:“茗有饽,饮之宜人,虽多,不为过也!”
她的话音一落,整个大厅里鸦雀无声,接着,香晟和方老爷子带头鼓起掌来,紧接着,整个大厅响起一片掌声:“哗……”
这掌声雷动一般,倒把珞书吓了一跳。自己这“七汤”点茶法其实时间很短,他们旁人看估计也就一两分钟罢了,可自己却觉得穿越了千年一般。外公,您一直说我傻,学不会点茶的精髓,不知今天囡囡这七汤可领会了么?
“好,好哇,果然不愧是苏珞公子,老朽果然没看走眼呐!”方老爷子感叹的向珞书走过来,到珞书面前问道:“小子,你这一套点茶之法是从哪里学来的?这么短的时间里,你点了不尽相同的七汤,每一水都堪称极品!”说着,随手拿起一杯,煞有介事的看、闻、品,接着说道:“这第四汤,可真是好一个其清真华彩,既已焕发,云雾渐生!怎么样,苏珞公子此番点茶诸位可还满意吗?”
“精彩,晚生三生有幸今日能看到这么一场,足矣!”珞书所借地方那人说着便朝珞书躬身行了个礼。
自这以后,珞书的这个“七汤”点茶法便成了一绝,在槚州城风靡一时,众人争相模仿,却难有人能达到她这一巅峰。以至于多年以后,她再来到这里时,随手又点出一个“七汤”,又带来了全城为之疯狂,这也是后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