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20239800000013

第13章 香港小说(2)

另一方面,与这些作家不同,在香港作家中也有一部分走的是另一条路线。这些作家多数是在香港出生或成长的,而当时殖民政府所强化的英语教育更是疏离了他们和母语及母文化之间的联系。香港教育发展政策中一条重要的原则是:“强化英语教育促进对英国的认同。1866年港府将英文列为中央书院的必修科,同时逐渐加强对英华学校的资助,不断提高英华学校的英文程度。1911年,香港大学成立,标志着香港正式确立了一套从英华学校中挑选少数‘精英’进入英式大学的学校制度。”香港虽然因政治原因疏隔于中国大陆之外而呈现出某种孤岛形态,但在另一方面却又在政治、经济、教育、文化等方面因受港英政府的影响而与西方世界有更广阔和紧密的联系,客观上为当时一部分创作意识较为活跃的作家转而向西方寻求新的艺术滋养提供了心理上的和资料上的可能,并使之成为香港小说发展中一个极有逻辑性的事件。60年代香港小说中的现代主义倾向,在昆南、李维陵和刘以鬯等作家的推动和积极实践下形成了一个不小的高潮。他们用新的文学观念和艺术技巧来表现香港本土在经济活跃期间所产生的种种不同以往的社会现象和精神问题,成为这个时期香港小说创作的一个增长点。像刘以鬯的《酒徒》等小说,在当时和其后都产生了相当大的影响。关于西方的现代派潮流,香港和台湾到底谁影响谁的问题,似乎有过一些争论,但其实是相当次要的。关键在于,对这种创作潮流的接受本身,说明了香港小说创作在变动的背后所存在的发展逻辑。这完全符合香港当时所处的地理政冶环境,以及由于经济的飞速发展所带来的新的社会意识和审美意识。在香港小说的发展中,西方文学的影响是一股相当大的和顽强的力量。它一直延续到西西、电斯、吴煦斌等,及至90年代的黄碧云、董启章等人身上。虽然,这批作家从西方文学中所吸取的艺术滋养并不尽相同,但他们显然都不满足于现实主义的创作路数。特别是伴随着香港的经济起飞,市民的物质文化生活和精神状况都发生了极大的变化。反映到文学创作上来,那种崭新的社会意识和审美意识都在寻求着重新的表达。这就使他们勇于摈弃传统,舍近求远,从中不难看出他们对于前辈的超越欲望。在香港,致力于西方现代和后现代小说实验的作家并不多,作品也很有限,但在香港小说中却占据着不可忽视的地位。这是因为:一方面,新的文学观念和创作技巧的引入从整体上看有利于提高香港小说的艺术水准;另一方面,它也为香港小说创作提供了一种新的景观。

尽管如此,在香港这个高度商业化的都市中,作家的社会地位一直是不高的。这和大陆作家在相当长的时期中扮演民众精神导师的角色恰成鲜明的对比。这一点对香港小说发展的影响似乎还未被研究者们注意到。较低的社会地位直接影响到他们的经济收入,并随着香港经济的飞速发展而逐渐地拉大差距。所以,“书为稻粱谋”在香港作家的创作中一直是个问题。像徐、徐速、刘以鬯等人,自50年代来到香港之后,都曾经在报刊上发表过大量的连载小说。连载小说的创作迫使作家们不得不更加注意如何增强故事性,如何取悦于读者。这就使作家只能降格以求,更多地采用通俗的笔法来写小说。像徐和徐速在50年代发表的许多小说就是这样。也因此,不少作家都坦承自己所写的是所谓“半严肃半流行的作品”。

当然,香港通俗小说的高度发达和畸型繁荣并不仅仅是由作家的这种无奈造成的。香港经济的飞速发展,以及由于这种发展所带来的报业的发展,香港人独特的生活方式(例如喝早茶)和紧张的生活节奏……都在向文学要求着快餐式的精神消费。50年代除了徐和徐速多少带点言情的小说之外,后来自成一家的梁羽生、金庸也开始创作武侠小说。随着香港商业化程度的提高,通俗小说也以一种超过严肃小说发展的速度来满足市民的需求。

应该承认,在香港小说中,通俗小说不仅数量多,质量上也出现不少上乘之作。在几十年中,香港的通俗小说形成了由武侠小说、言情小说、科幻小说、历史小说等多足鼎立的创作态势。金庸、梁羽生的武侠小说,亦舒、李碧华的言情小说,倪匡、张君默的科幻小说,唐人、高旅、金东方的历史小说,都拥有相当广泛的读者。一个耐人寻味的现象是:一方面,香港的严肃小说不得不以半流行的方式来获取读者的认同;另一方面,香港的通俗小说却一直致力于通过与文化、历史、社会的关联来提高自己的文学品位。像金庸的武侠小说、唐人的历史小说、倪匡的科幻小说等,其流行并不完全是由于编故事的水平,作者还把他们对文化、历史、社会的思考灌注到小说之中去,因此也在不同的程度上体现出了严肃的一面。亦舒、李碧华的言情小说也努力越出鸳鸯蝴蝶派和台湾琼瑶式的言情小说的固有模式,她们塑造人物的功力,语言的功力,都丝毫不弱于那些写严肃小说的作家。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在香港,这些属于顶尖水平的通俗小说作家;他们的作品质量并不在那些专事严肃小说创作的作家之下。从目前的情况看,他们在华语世界的影响范围和影响程度,也超过了香港的严肃小说作家。严肃小说的半流行,和通俗小说的严肃比,无形中模糊了二者之间的界限。再加上通俗小说在数量上所占的压倒性的优势,通俗小说在华语世界中所达到的高水平,这又在无形中使香港的严肃小说相对地说显得更为暗淡了。在一个很长的时期里,所谓香港是“文化沙漠”的印象,应该说和这一点不无关系。

自50年代以来,香港小说在发展中逐渐形成了以锲入现实的小说、受西方影响的现代小说、通俗小说这三个方面所构成的“三重叠合”的创作格局。这三个方面既有相对明确的界限和相对独立的发展轨迹,又在发展中互相影响和互相渗透。更重要的是香港文学还在50年代之后的20多年中述步形成了自身的发展轨迹和文学特性。这是香港作为中国的一座城市,它不同于北京、上海、广州等同样是中国城市的地方。在中国当代文学中,北京等城市的区域性文学当然也有它们的特征,但却不可能像香港这座城市的区域性文学那样,有它独特的政治意义和文学史意义。北京等中国城市的区域性文学并不存在有如香港文学这样独特的地理政治环境,因此也就不存在自身的发展轨迹和文学特性。这一时期的香港小说创作其所以相当重要,正表现在它是一个过渡的时期,是一个和整个中国当代文学逐步分流的时期,是一个从中国文学的整体上剥离出来,形成独立品格的时期,总而言之,这是一个让香港文学真正成为香港文学的时期。

第三波南来作家的小说创作

1950年前后,一批南来作家基于不同的原因涌入香港,逐渐成为香港小说创作的主力军。这批作家虽然在政治上态度不尽相同,但当他们在香港重新拿起笔来时,他们的文学立场基本上还是站在现实主义这一边的。那时候,香港的内外形势都没有给创作提供太好的环境。他们在极其困难的条件下开拓、耕耘,为香港文学的繁荣建立了殊勋。

徐、徐速、李辉英、黄思骋等的小说创作

徐(1908—1980),原名徐传琮,字伯,曾用名徐于,另有笔名史大刚、迫迂、东方既白等,生于浙江省慈溪县洪塘镇竹洋村一个书香之家,出生时,正值家道中落。幼年时,又逢父母离异,五岁时就被送到学校住宿,十三岁时进北平一所陆军中学,后辗转入读于上海圣方济中学和湖南第三联合高中。1931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哲学系,留校任教又转入心理学系肄业,徐在大学读书期间,已开始文学创作。1936年,赴法留学,在巴黎大学研究哲学。他的成名作《鬼恋》就是在巴黎读书时写的。抗战爆发后,他毅然弃学回国,先居上海“孤岛”后辗转至桂林、重庆,在重庆主编《作风》杂志,应邀在中央大学师范部国文系任教授。1944年,徐任《扫荡报》驻华盛顿特派员,1946年回国,1950年由上海赴香港定居。1961年至1962年应林语堂的邀请,徐在新加坡南洋大学任教,1963年回港,先后在香港中文大学新亚书院任讲师,在浸会学院任文学院院长兼中文系主任,1980年10月5日因肺癌病逝于香港。

徐在香港的南来作家群中,不论是作品的数量还是质量,都是最突出的一个,被称为“全才作家”。他博古通今,周游世界,称得上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对哲学、心理学、经济学、社会学、美学等,均有精深的研究。他逝世时,留下了两千万言的遗著。徐的文艺才能是多方面的,小说、诗歌、散文、戏剧、文艺批评都有相当高的素质和水平,先后出版的各种作品集达六十余种,但以小说的成就最高。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鬼恋》、《风萧萧》、《江湖行》、《时与光》、《悲惨的世纪》,中篇小说《炉火》、《彼岸》等。

徐速(1924—1981),原名徐斌,字直平,江苏省宿迁县人。徐速的青年时代正值抗日战争爆发,因而辍学从戎,他从中央陆军军官学校第七分校第十九期毕业后,驰骋疆场。抗战胜利后,他随军进驻北平。卸下戎装后,当了北京大学中文系旁听生,1948年在北平创办《新大陆》月刊,他的处女作——长篇小说《春晓》就是在该刊发表的。从此文学创作成为他生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徐速于1950年由成都赴港,起初在自由出版社任编辑,并辛勤地从事长篇小说创作。在短短的两三年内,他创作了《星星·月亮·太阳》、《星星之火》两部长篇小说。1951年创办高原出版社,自任社长;次年《人人文学》创刊,任编委;《人人文学》停刊后,又于1955年参与创办《海澜》杂志;1965年再度创办并主编《当代文艺》,之后,于1969年至1971年受聘于珠海书院文学系,1981年因心脏病突发逝世。生前创作出版的各种小说、诗、散文、评论集达20种。

战乱加爱情,这是徐速多部氏篇小说共同的题材内容和情节构架。徐速显然更愿意把爱情故事放到波谲云诡的大时代背景中去检验,这在一方面能让故事本身因为战乱而增加更多的传奇色彩;另一方面爱情和时代之间的互相撞击也更有利于检讨作家所关心的主题。但从这两个方面来看,徐速在前一个方面似乎完成得更好,而后一个方面则多少显得有点力不从心。这就使得背景的方面在他的小说中往往也只能是背景而已,反倒是主观上想去探讨的一些更抽象和更有概括力的问题却不能真正地深入。他有时未免太过于看重故事了,这是他的长处,但过分的着意也影响了他在经验的层次上逐步地得到提升。

徐速在中短篇小说上成就没有长篇小说那么大。他还发表了中篇小说《杀妻记》,《传令兵》,短篇小说集《第一片落叶》等。他的中短篇和长篇小说一样,注重人物性格刻画,讲究故事性,内中充满了对小人物的同情,以及揭示人生存中所面临的种种困境。

李辉英(1911—1991),原名李冬礼,祖籍吉林省永吉县,另有笔名东篱、西村、南峰、北陵等。早在30年代初,他在上海中国公学就读时就是活跃的“新进”作家。1933年在丁玲主编的《北斗》杂志上发表处女作《最后一课》。他的早期创作以反映抗日战争而蜚声文坛,如长篇小说《万宝山》,《松花江上》、《抗战的前奏》、《复恋的花果》等,这些作品大都以东北为背景,反映中国人民的抗日斗争。抗战期间,李辉英曾随作家战地访问团访问过晋南,写过不少小说和报告。抗战胜利后,出版的长篇小说有《雾都》、《人间》、《前方》,中短篇小说和散文集有《北运河上》、《夜袭》等十多种。日本投降后,他曾回到长春,在大学任教。1950年来港定居,在卖文为生的同时,曾先后于香港大学和中文大学任教,出版了学术专著《中国现代文学史》、《中国小说史》、《三言两语》等。李辉英来港后的创作以小说为主,他的小说风格深受美国小说家欧·亨利的影响,竭力描绘和刻画香港都市风貌和市民生活。先后出版了长篇小说《人间》、《前方》、《没有温暖的春天》、《乡村牧歌》、《海角天涯》、《哈尔滨之恋》、《邂逅》、《枯树逢春》、《苦果》、《四姐妹》。短篇小说集《牵狗的太太》、《名流》等,中短篇小说集《黑色的星期天》、《李辉英中篇小说选》,还有散文集、学术论著、独幕剧集等三十多种。

李辉英主要以批判现实主义方法来从事创作。他更多地把目光投向香港社会的下层,以敏锐的眼光,像广角镜一样摄下一张张香港社会的各个侧影。反过来,对那些生活于上流社会的贵人,他的笔底总是透出了鄙夷和批判。他的小说题材广阔多样,构思巧妙,想象丰富,情节曲折,具有中国古典小说的传奇性和浓郁的民族色彩。其基本表现手法是:用强烈对比的手法呈现典型环境,刻画人物,以白描手法勾勒人物的神态和心态。作品善于设置悬念,高潮迭起,引人入胜。李辉英的小说常用第一人称的写法,叙事、议论、抒情都很真切,质朴自然,不事雕饰。

同类推荐
  • 城中村:陈忠村诗歌作品

    城中村:陈忠村诗歌作品

    诗集《城中村》收录了忠村近几年的新作、早年的二十多首旧作、十多首被译成英文的作品,以及写于2010年前后的组诗《短夜》(节选),称得上是他写作近二十年来的一次大总结。他的写作,也基本围绕着“城中村”这个不是概念的“概念”,写乡村,写城市,写劳作和休憩,写自己一路的打拼和如今的领悟。
  • 偷闲斋闲笔

    偷闲斋闲笔

    赵健老师是四川出版界备受推崇的一位导师和前辈。赵老策划、编辑了一批有影响的优秀图书,撰写了上千篇杂文、书评和学术论文。20世纪80年代,赵老以强烈的使命感和责任感,身体力行,严格把关,把一些“信口雌黄”以及伪科学的作品挡在出版的大门外。他引导科普作家端正创作态度,让科普创作规范有序,并亲自策划、编辑了一批高质量的科普作品,受到出版界和读者的欢迎。
  • 新年问候:茨维塔耶娃诗选

    新年问候:茨维塔耶娃诗选

    茨维塔耶娃是俄罗斯的一位天才诗人。在苏联时期,命途多舛,最后自缢而死。作品长期得不到出版。苏联解体后,国内出版界重新审视这段文学史,给茨氏以极高的评价。她的诗作,包括散文和书信,重获出版,尤其诗歌,迅速获得世界性的声誉。译者王家新是我国少数有实力的诗人,翻译过策兰等不少著名的外国诗人,译笔一流。本书所译作品多系首译,为国内其他茨氏文本所未见。
  • 感动中国的名家散文:世象新语

    感动中国的名家散文:世象新语

    收录了多位名家的散文佳作。通过他们的笔触,我们仿佛可以看到一个万花筒般的世界,凡间琐事,无不包含其中:民之生存不可缺少的“面包和盐”;你我终生寻找的“吻颈之交”;世人永不厌倦的话题“男人眼中的女人”……一如将油盐酱醋,苦辣酸甜搅在一起,五味杂陈,细品之后才发现,原来这就是生活的滋味。
  • 披风

    披风

    《披风》是苏忠近作的汇编,多为短句、短章,无冗词,无赘语,简约是他的基本风貌。有时深情绵缈,飘逸着记忆的风烟;有时关涉现世,聚结着日常的烦忧。山晴雪,雨离别,枝乱颤,都是他的所见、所感,美言词,深邃而别有意蕴。
热门推荐
  • “网”议红楼

    “网”议红楼

    该书假设《红楼梦》中的女性,如林黛玉、薛宝钗、史湘云、王熙凤等的性格,生活在现代社会中可能的思想、表现和境遇。
  • 时空变异管理局

    时空变异管理局

    “穿越的人那么多,每个性格都不一样,我们其实也很头疼的。”“工作强度大,工作性质复杂多变,上头又不给我们拨人,我们只能自己想办法了。”“您还别不乐意,我们待遇其实挺好的,公款旅游、带薪休假、工伤回炉……咳,总之就是,一般人想来我们还不爱要呐!”苟小甜死的好不憋屈,想她工作兢兢业业,做人规规矩矩,孝敬父母、与人为善,早起早睡热爱运动又无不良嗜好,也没有什么狗血的恋情,怎么好大一个雷就活活霹在了她的身上?!死了也就罢了,却一不投胎二没穿越,竟然跑到了一个叫做‘时空变异管理局’的地方……天戏良人!
  • 记得我们还有回忆

    记得我们还有回忆

    跟皮尔特沃夫敌对的祖安发生了一次奇怪的事件,进步之城皮尔特沃夫同时也出现长久以来的第一次十分严重的恐怖袭击,更没想到引来后面的全城危机。而事件现场的两名自称主播的神秘人是恐怖分子还是普通一名,监控摄像头拍下的若隐若现的身影是什么,作为皮城女警长的凯特琳不满自己一手治理的皮城被肆虐,亲手接下受理权...
  • 名剑奇缘

    名剑奇缘

    破晓,苍穹,飞雪,冰霜,烈焰,长歌,鱼殇,泰阿,归尘,承影。此为名剑谱上十把绝世名剑。这十把剑或天地浑然而成,或出自铸剑名师。每把剑的背后都有一段可歌可泣的故事。传言,得此十把剑,便可纵横天下,一统江湖。也传言,得此十把剑便可永存世间。秦始皇陵墓的设计图纸被盗墓世家盗走,能够阻止王陵被打开的只有这十把名剑。这个任务只有他可以完成——追风。他手中的残阳剑是一把魔剑,这把魔剑被誉为“第十一把剑”。这把剑就是天下名剑的终结者。为救天下苍生,追风毅然踏上搜寻天下名剑的道路上。前面的道路没有方向,只有杀戮,只有死亡······
  • 圣战之皇

    圣战之皇

    魔兽在吼叫,巨龙正在咆哮,血色的天空,圣战既将来临……
  • 鬼魔神

    鬼魔神

    两个少年。一同长大。可是却有着不同的命运安排。曾经的情谊。今惜的宿命。命运把他们推向了彼此的对立面。一念佛,一念魔。-----------一群结拜的少年。一同修炼。一同经历世间磨难。下定决心。一定要推翻世间所有不公所有不平之事。可是这样的道路是曲折的。曾经的兄弟。步入魔道。一步一步把猪脚逼如绝境。最后。兄弟恩断义绝。用生命结束了彼此的生命。
  • 我用所有爱上你

    我用所有爱上你

    她爱他,却从不曾开口过,六年时光里,经历了种种,看尽了繁花开谢,总算明白了当年那个陪伴过自己的男孩究竟是用着怎样的心意去爱过自己。待到她终于学会怎样去爱一个人的时候,但愿,不算太迟。
  • 元之武

    元之武

    杜斐所在的这片大陆名叫——元素大陆。是一片广阔无边的超级陆地,陆地上物质及其丰富,从整个元素大陆的发展史来看,大陆上的人们都离不开一种东西——元素,而元素又分为基本元素和特异元素,基本元素分别是:金木水火土风雷,而能够操纵这些元素的人便称之为——控元师……
  • 汉末之中华崛起

    汉末之中华崛起

    王宇是一个全世界最顶级的特工,为了完成一个任务,却意外的来到了三国时期。来到了三国时期,他是如何改变三国文化,又是如何成为那些一个个诸侯的噩梦,听到他的大名都乃为之胆寒。将那些天下闻名的文臣武将一一收入麾下。统一了汉朝,又是怎么远征R本,H国等亚洲国家的!
  • 雙子中學亂來記

    雙子中學亂來記

    在日本的東京市,有一間名滿天下學校,名為"雙子中學"。那裡的高材生和優等生多不勝數。而那裡的學生幾乎都是貴族出身,家裡都是千萬以上。而中學有兩個"活招牌"校花校草-----鈴和連。由於兩人長得極像而又是青梅竹馬(所以中學命名為雙子中學),被誤會為姐弟。由於平時關係暖味,非常容易被人誤以為姐弟戀…可是女主很開心,男主較煩惱。而得罪他們的人,會無端消失,再也不會出現這個世界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