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20235800000004

第4章 卢沟晓月

提起北京八景之一的“卢沟晓月”,浮现在人们脑海中的是一幅什么样的景象呢?

晓月悬于天空,浅霜降临,鸡叫三声。这种情景有几分寂静,几分凄凉,或许还有几分孤独。

(一)金章宗封卢沟晓月的雅号

卢沟桥距北京城大约十五公里,在交通不太发达的古代,差不多是半天的路程。

出京的客人上午在京城吃罢饯别酒,起程上路,来到卢沟河畔已是夕阳西下之时了。客人们不得不找地方投宿,准备第二天早行。于是,此处逐渐发展为京城西南的第一个歇宿点。

卢沟桥对北京来说,称得上是一座最老、最大,也是最壮观的大石桥。金章宗很推崇这座桥,就给它封了个“卢沟晓月”的雅号,并把它列为燕京八景之一。

有的资料这样注解说:“每当五更鸡唱,斜月西沉,卢沟桥的月色格外妩媚,因以得名卢沟晓月。”

(二)文人墨客笔下的卢沟晓月

元代诗人陈孚在《卢沟晓月》中写道:

长桥弯弯抵海鲸,河水不溅永峥嵘;

远鸡数声灯火杳,残蟾犹映长庚月。

道上征车铎声急,霜花如钱马鬃湿;

忽惊沙际影摇金,白鸥飞下黄芦立。

元代有一幅《卢沟伐木图》,把当时卢沟河畔茶肆酒馆、客商旅店之繁华及策马驱车、步行担担、风尘仆仆的景象描绘得淋漓尽致。

留宿的客人一觉醒来,已鸡鸣三遍,洗漱登程,首先感觉是晓月当空,东方露出鱼肚白色,天空残月倒挂,大地似银,卢沟桥上月如霜,此时方可真正体会到“卢沟晓月”之意。

金朝礼部尚书翰林学士赵秉文的一首卢沟诗这样写道:

河分桥柱如瓜蔓,路人都门似犬牙,

落日卢沟桥上柳,送人几度出京华。

单以晓月形容卢沟桥之美,据说是另有原因:每当旧历的月尽天晓之时,下弦的钩月在别处还看不分明,如有人到此桥上,就会先得清光。

这俗传的道理是否可靠,不能不令人产生一些疑惑。其实,卢沟桥也不过就是高起一些,难道同一时间在西山山顶,或北京城内的白塔上看那拂晓的月亮就不如卢沟桥吗?

不过,用晓月陪衬卢沟桥,的确是一位善于想象的艺术家的妙语,也许金章宗本来就没有准备让后人去作科学测验。

“一日之计在于晨”,何况是行人的早发。朝气清蒙,烘托着勾人思感的月亮,以及上浮青天,下嵌白石的巨桥。京城的雉堞若隐若现,西山的云翳似近似远,大野无边,黄流激奔。

这样的情景,这样的色彩,这样的地点与建筑,不管是料峭的春晨,还是凄冷的秋晓,景物虽然随时有变,但若无雨雪的降临,每月末五更头的月亮、白石桥、大野、黄流,总可凑成一幅佳画,飘浮于行旅者的心灵深处,生发出无尽的美感。

明代张元芳的《卢沟晓月》诗很有代表性:

禁城曙色望漫漫,霜落疏林刻漏残;

天没长河宫树晓,月明芒草戌楼寒。

参差阙角双龙迫,迤逦卢沟匹马看,

万户鸡鸣茅舍冷,遥瞻北极在云端。

清代的乾隆曾到过卢沟桥,并写有《过卢沟桥》诗:

薄雾轻霜凑凛秋,行旌复此渡卢沟。

感深风木睽逾岁,望切鼎湖巍易州。

晓月苍凉谁逸句,浑流萦带自沧州。

西成景象今年好,又见芃芃满绿畴。

卢沟晓月,不知倾倒了多少文人墨客、英雄豪杰。

(三)乾隆题写卢沟晓月

关于乾隆过卢沟桥的故事,一直都在民间流传着。

从前,卢沟桥这地方十分荒凉,桑干河一片浑浊,号称小黄河,时常泛滥。可是自从有了卢沟桥,河水变清了,人们说这桥有灵气,就把它说成神桥。

但当地人说,卢沟桥的神奇还不在这里,在于这的月亮比别的地方出得都早。别处农历初一、初二看不见月牙,但卢沟桥每至农历每月三十儿晚上、初一就能看见月亮,大年三十儿夜里看得更加真切。

一到五更,东南方向就衬出一弯明月,渐渐上升,把桥上的石狮子照得清清楚楚。

不过,这种奇景只有两种人才能看到:一种是15岁以下的童男童女,一种是大命之人。人们都这么说,传来传去,这话就传到了乾隆皇帝的耳朵里。

乾隆是个好游山玩水的人,他几次下江南都从这桥上路过,可是就没有看见这种奇景。如今他听说这卢沟桥的月亮有这么神,又觉得自己是大命之人,就打算专程去瞧瞧。

这天,正是大年三十儿晚上,乾隆认为这可是到卢沟桥看月亮的好时候,于是就叫人预备八抬大轿,说是要上卢沟桥。这时宫里正忙着过年,一听皇上要上卢沟桥,大家都愣住了。

照老规矩,这天无论是谁也不能离开皇宫。今天,皇上怎么突然要上卢沟桥呢?这不是犯规矩了吗?可是皇上下了命令,谁敢说个不字,只得照办。于是就用八抬大轿把乾隆抬至卢沟桥。

宛平县令正在忙着过年,一听说皇上驾到,吓了一身冷汗,赶紧点了灯笼、火把,列队迎接。

乾隆下了轿二话没说,直奔卢沟桥,众人也都跟随着上去。这时乾隆两眼直直地向东南方向望着,可是只见星斗满天,却不见卢沟明月。

乾隆十分扫兴,询问左右:“怎么不见月亮?”

左右也不知缘由,只好上前瞎说一气。有的说,灯笼、火把多,看不清楚。

乾隆一听,觉得这话有理,立即下令把所有的灯笼、火把吹熄。顿时,卢沟桥变得一片漆黑,只有一片寒星照着那河水。

乾隆又使劲望了望,还没瞧见。他心里急起来,叫过宛平县令,大声斥责道:“你这个官是怎么当的?这卢沟桥不是三十儿晚上出月亮吗?”

县令连忙说:“是,是!”

“那为什么看不见?”

“小的也只是听别人说,这月亮只有大命之人才能看得见。”

乾隆想,我是一朝之主,命还不大?怎么会看不见呢?这一定是瞎说。可是又一想,我兴师动众来看月亮,要说看不见,还称什么大命之人呢,岂不叫百官耻笑?想到这里,他就说:“你们都退下,叫我仔细看看。”

左右退在一边,他自己在桥中间向东南方使劲地看。看着看着,就觉得仿佛有一弯明月挂在天空,他仔细看着,越看越觉得真有月亮。于是叫来左右,说:“你们看月亮,月亮就在那里!”

众人个个上前也都看了一会儿,可是谁也没有看见。乾隆在那里还一个劲儿地问:“你们看见没有?看见没有?”

众人齐声说:“我们命薄,没有眼福。”

乾隆听了更是高兴,觉得自己确是大命之人。随后,他吩咐说:“给我预备笔砚,我要写诗。”

宛平县令急忙令人抬出雕漆书案,呈上文房四宝,灯笼火把立刻点亮。

乾隆坐在那里沉思,一会儿背诵:“河桥残月晓苍苍,照见卢沟野水黄。树人平郊分淡霭,天空断岸隐微光……”一会吟咏:“河声流月寥落曙光寒……”想从中找点好句,可是吟来吟去,都不满意。

这时,有一个臣子说:“陛下,臣闻徐渭有一首《竹枝词》,不知可用否?”

乾隆说:“讲来。”

这位臣子放声吟道:“沙浑石涩夹山椒,苦束桑干和一刀。流山卢沟成大镜,石桥狮影浸拳毛。”

乾隆没等听完就摇了摇头。他觉得徐渭这首诗写得太凄凉了,应该写出这卢沟幽美的月色。

另有一个翰林看出了他的心思,上前说:“臣有几句不知如何?”

乾隆说:“讲。”

翰林吟道:“霜落桑干水未枯,晓空云尽月轮孤。一林灯影稀还见,十里川光澹欲无。”

乾隆一听,连说:“好!好!”他当即想了一下,随后提起笔来,挥毫写下了四个大字:卢沟晓月。

众人一看,齐声喝彩,急忙吩咐刻碑。就这样,这块“卢沟晓月”的石碑就立在卢沟桥头。从此,这个风景之地也就出了名。

据说几年后,乾隆皇帝又来到卢沟桥赏月,并把再一次留下了一个可笑的故事。

那是某年夏天月末,吏部天官刘镛陪同乾隆爷到南苑海子墙里打围。回来时,乾隆说:“朕好长时间没去卢沟桥了,今天天还早,咱们绕远点走一趟。”君臣骑着马,带着猎物,顺着东河堤来到了卢沟桥龙王庙行宫。

吃过晚饭,天气特别闷热,君臣漫步来到东桥头乘凉。乾隆说:“朕前几年路过这里,当时正值初秋,仰望蓝天,疏星淡月,远眺河水如带,西山时隐时现;俯桥眺水,月亮光照在水面,像镜子一样明亮,真好似身临仙境。朕触景生情,写了‘卢沟晓月’诗。等一会儿月亮出来,朕要再写一首夏季美景、咱们君臣乘凉的诗!”

随从大臣纷纷叫好。前来接驾的宛平县令赶紧接着说:“凡是从这儿经过的文人墨客,看到万岁爷的诗,无不赞叹,都说写得景美情深,是诗中极品啊!”

这帮大臣光顾着逢迎皇上,谁都没想起来那一天是农历月末三十,是不会有月亮的。乾隆当时说完也明白过来了,可是已经晚了。皇上说话是金口玉言,不好改口啊!

刘镛躲在一边没敢言声,心说:“今天算完了回不了家了!等月亮出来得等到什么时候呀,该怎么办呢?”就见他罗锅一转,主意来了。

等一会儿,刘镛开口问乾隆说:“万岁,月亮该出来了吧?”

乾隆心想,你不是也长着眼睛吗?干嘛问我呀。你这不是成心吗,乾隆没有言语。

刘镛又说:“皇子,您是真龙天子,是大命之人,月亮出来不出来您能看得见。臣等是凡夫俗子,肉眼凡胎,不问您问谁呀?”

这时,乾隆醒悟过来了,就使劲向天空眺望隐隐约约地觉得有一弯月亮挂在天上,于是赶紧说:“朕看见啦。你们看,那不是月亮出来了吗?”随行大臣们都睁大两眼、踮着脚眼看,可什么也没看见。

刘镛赶紧又给乾隆找台阶下,说:“万岁,凉风刮起来了,该起驾回宫了,娘娘等万岁回去,恐怕都等急啦。”

乾隆说:“对,对,咱们是该回去了。”说完,众官员簇拥着乾隆爷,顶着满天的星光起驾回宫了。

当然,这两个故事臆测的成分较多,不过,这个故事给卢沟桥增添了更多的历史色彩,试想,站在卢沟桥头,回想起先人的故事与足迹,不是趣味无穷吗?

同类推荐
  • 海派文学与中国传统文化

    海派文学与中国传统文化

    本书先探究中国传统文化影响海派文学的三个途径;再从文学主题、文化人格、小说叙事三个方面研究海派文学的中国传统文化精神;最后,海派文学的现代性被纳入研究视野,传统文化参与了海派文学现代性的建构。海派文学是一种确立在民族文化底蕴之上的现代都市文学。与同类海派文学研究著作相比,本著作的特点是:著作首次从中国传统文化角度对海派文学做了系统研究,探究海派文学的中国传统文化精神,提出了一些新的学术观点,得出了几个新的结论。
  • 趣谈中国文化

    趣谈中国文化

    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国家,中华文化博大而精深,包括儒释道思想以及文字、绘画、建筑、雕刻等等,传入了日本等国,譬如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在日本的传播,形成了日本的朱子学、阳明学。本书以生动的文采带你走进中国文化的殿堂。
  • 悦读甘州:故事

    悦读甘州:故事

    甘州是一块古老、厚重、深沉、美丽而又不乏神秘的热土,作为一个生于斯、长于斯的甘州人,我对家乡始终充满着依恋、热爱之情。通过《悦读甘州》,对家乡有了一个更为全面、系统深入的认识。诸如民国外邑诗人罗家伦的“绿荫丛外麦毵毵,竟见芦花水一湾。不望祁连山顶雪,错将张掖认江南”。当前,各地都在利用地域自然资源和历史文化古迹大力发展旅游业,以拉动其他产业综合发展,然而,我们的旅游文化,也面临着一个继续向前发展的课题。要进一步提高旅游景点的文化含量,不能仅仅依靠挖掘古代人文景观,而需古今并重,唯有如此,方能与时俱进,不负时代之所望。
  • 交给你了:穿越文化学、管理学的文化管理启示录

    交给你了:穿越文化学、管理学的文化管理启示录

    什么是文化?宏观层面它是指协调人类社会发展与自然生态变迁之间和谐关系的衡动系统,微观层面则是指平衡人类生命个体生存与发展之间价值关系的衡动元素。什么是文化管理?宏观意义上它是指以人类社会发展趋势为依托,使人类社会不同的组织形态能够匹配不断变化的外部环境事物,保持供求关系和谐可持续发展的管理实践方式;在微观意义上则是指以人类生命自我存在的价值成长为依托,使人类个体潜能的主观能动性得到系统有效地激发和运用,在人类社会的发展进程中不断突破并创造出和谐可持续价值的管理实践方法。
  • 中国人的吃

    中国人的吃

    有人说中国的文化是饮食文化,西洋文化是男女文化,可见中国人是最讲究吃的,古代即有“民以食为天”的谚语。中国是出美食家的国度,中国的饮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令全世界惊叹。孔子堪称第一位美食家,他率先提出“食不厌精,脍不厌细”的口号。本书作者从个性化的角度,对中国人的饮食进行了剖析,力图透过饮食看中国的传统文化,同时,对历史上和现实中的各种菜肴、小吃作了生动的描述,既有知识性,又有趣味性,是一本雅俗共赏的休闲读物。
热门推荐
  • 做事要会算计

    做事要会算计

    做事要会算计,不是让你在做事过程中为达目的而不择手段;不是让你为了摘取成功桂冠而暗中“放箭”;更不是让你为了出人头地而不惜货地里使“阴招”。所谓算计,是做事先下手为强的胆略;是行动前深谋远虑的眼光;是让“人情”更具杀伤力的手段;是借机会之力成就辉煌的气魄;是你走向成功的巧言妙语。《做事要会算计》一书,以改变做事莽撞、毛躁、缺新少变、思维僵硬这些普遍存在的做事方式为出发点,并紧密结合当今社会的现实,谈做事的技巧和道理,语言风趣幽默、浅显易懂;知识面广而可读性强,观念新颖而人情人理。不管是创业者还是成功者,不管是领导者还是普通职员,都可以从中得到有益的启迪。
  • 绝对攻占

    绝对攻占

    从潜伏进慕家的那一刻开始,就注定佳叶会被慕生吃的死死的。那就等着被虐吧。他不仅要攻身占心,还要抢她。节操那玩意就和蛋一样,从来没在她身上出现过。三观那玩意就像胸一样,从来没在他身上出现过。能拥有你的,绝对只能是我!--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神妒者

    神妒者

    他的潜质,诸神为之妒忌。他的梦灵,屡遭强者觑觎。他的家族,渐渐盛极而衰。俗世的不公,他用血与火来纠正,誓让家族重现昔日荣光;蠢动的阴谋,他用力与智来粉碎,失去的必将百倍讨还。他的生命,注定只有一种归宿,若不想被彻底毁灭,便只能用尽一切办法登上众生之巅。他就是神妒者。
  • 网游之天堂刺客

    网游之天堂刺客

    苍茫之空,杀之无形,遁入无影,是为刺客。
  • 兵器科技解密

    兵器科技解密

    兵器是用于攻击的工具,具有威慑和防御的作用,自古具有巨大的神秘性,是读者的最爱。本书根据兵器的特点分类进行介绍,并配有精美的图片,图文并茂,形象生动。
  • 穿越之狂傲游天下

    穿越之狂傲游天下

    她,梁如汐,现代的高材生,为人精灵古怪,花样百出。她,欧阳汐,西境国的公主,拥有西境第一美女的称号。当皇帝一道圣旨下来,要她下嫁傲雪国的战神将军——江漓天。听到他的在傲雪国的各种传闻,最终选择上吊自尽。当高材生的梁如汐转身变成西境国公主欧阳汐时,命运正在改变,轨道也逆行转动。她开始计划逃婚,闯江湖,追美男。嘻嘻哈哈,这一切是多么美好。欢心。某一天某只披着羊皮的大灰狼一脸得意洋洋的说道,“女人,跟我回家去吧”欧阳汐看着眼前的男人,莫名其妙的问道,“我为什么要跟你回家呀,而且去你家还是我家?”“当然是去我家了”“去你家做客?”“嗯,没错”“好呀!”某只腹黑的大灰狼就这样把欧阳汐拐回家去了。
  • 菜根谭谋略全本

    菜根谭谋略全本

    《菜根谭》是明代还初道人洪应明收集编著的一部论述修养、人生、处世、出世的语录体文集。《菜根谭谋略全本》编者以现代人的视野和思维方式来对它进行提炼和演绎,在每则原文基础上都加上了标题,最后还结合古今中外比较有影响的事例对原文进行了更为精辟、深刻的延伸。
  • 求仙

    求仙

    落魄书生十年寒窗只为考取功名,却数次名落孙山,终于放弃了考学,踏上了寻仙修仙的旅程。在这条修仙路上,不少人见证了他的成长——妹子,朋友,恶霸……而他最终将走向何处呢?
  • 兽王·星使降临

    兽王·星使降临

    兰虎找回小犬狼,在海岛上与神鹰城城主凌九霄恶战,最终两败俱伤。兰虎回到了桃花源养伤,并去拜见神兽贪狼。兰虎从贪狼那里看到当日贪狼与鲲鹏大战以及火鸦逃离地球时的影像,他震惊于神兽的强大,心中十分向往,但是以人类的血肉之躯难以达到神兽的程度。贪狼给了兰虎一个选择——守护者联盟……应罗吉校长邀请,兰虎离开桃花源,和风柔一起去古亚洲大陆宠兽学校参加毕业典礼。在宠兽学校,他受到了年少轻狂的新生代蝴蝶宠兽战士挑战。兰虎完成了毕业任务,力量全部恢复……兰虎回到桃花源后收到消息,凌九霄受伤回神鹰城后……
  • 浮屠大帝

    浮屠大帝

    这是一个乱世,万族林立,群雄争霸。这是一个饮血茹毛的世界,强者如云,异族横行!大劫将至,风雨云涌,天地震动,民心惶惶。谁又能从各族天才中脱颖而出,力挽狂澜?谁又能拷问苍茫大地,主宰浮沉?一个少年,从大荒中走出,注定要掀起一场腥风血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