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20224100000018

第18章 冯道之殇

在公元954年的这一年里,二十八岁的赵匡胤在三十三岁的柴荣的领导下,像一架发动机那样一刻都不停顿地忙碌着,他们四处出击,开疆拓土,后周人焕发出了五代十一国时期见所未见的创业热情,积极、开明、强盛,这些久违了的光明一面的东西再次回到了人世间。

但是就在这样一片大好的社会形式下,珍惜每一寸光阴的柴荣突然宣布辍朝三日,全国哀悼,因为深仁厚德、久孚众望、四海宾服、人类偶像的长乐老人冯道先生终于与世长辞,驾鹤西归了。

事情是这样的,自从上一次刘崇来犯,柴荣准备亲自迎敌时,冯道当众给了柴荣难堪后,他的好日子就结束了。不仅仅是因为柴荣大胜,让他的判断错误丢了面子,更重要的是人们开始不认识他了。这还是冯道吗?他历仕五朝(后唐、后晋、契丹、后汉、后周),侍候了十一位皇帝(后唐庄宗、明宗、闵帝、末帝、后晋高祖、出帝、辽太宗耶律德光、后汉高祖、隐帝、后周太祖、世宗),从来没有做过这样的事。把新任的皇帝顶得当众下不来台,他可真是出息了。

可是柴荣却没把他怎么样,而且依照古例,给了他只有宰相才有的特殊权力——派他去给郭威修坟。这也是在变相地告诉他也告诉全天下臣民,柴荣并没有因此而计较他,想把他怎么样。但是临老出了昏招的冯道怎么想怎么难受,终于决定绝不原谅自己。就这样,他的生命终结在了这一年,非常遗憾,他只活到了七十三岁。

现在,我们很有必要来回顾他行云流水,潇洒自如,左右逢源,悠游享受的一生。我相信,从他的身上,我们能看到太多的正在我们身边活着的人的影子。

首先我们要承认,冯道是个积极进取,不断完善的人。他在青少年阶段可不是后来这个样子的。那时他有才,而且非常的愤青。

话说,冯道字可道,瀛州人,自号“长乐老”。他生在唐朝末年,超有学问,于是学而优则仕,他不例外地选择了读书人的不二职业——当官。

最初他选择了割据幽州、自封燕帝的刘守光(桀燕国王)。这时候冯道一腔热血,满脑子壮志,估计他是很佩服天可汗李世民的,所以也就非常想自己也当当魏征,于是他就时不时地给刘守光提各种意见,态度还相当的不温柔。

刘守光在他的不断招惹之下,终于确定冯道是发烧了,脑子都给烧秀逗了。于是就决定给他败败火,非常直接干脆地把他扔进了班房。并且告诉所有人,几天之后就送冯道上路,到阴间地府去体验生活,顺便满足他的志向,去侍候伟大的已经死了的天可汗。

蹲了大牢的冯道沉默了,他想不通,他有错吗?难道向领导人提意见,随时随地的发现领导的错误并积极地帮着领导改正错误不正是儒家提倡的最高指示精神和任务吗?孔子、孟子,还有很多的子,不都是强调一定要这么做的吗?

我做错了什么吗?!

话说冯道在他非常年轻的时候,在死牢这个最适合反思人生的地方,进行了深刻的灵魂反思和改造。在他的朋友把他设法救出来后,他就变了,从此,他成了以后世所周知的那个长乐老。

但是请注意,变的只是一部分,他是开始随波逐流,绝不贸然出头了。可是大家要想清楚,一个真的毫无主见,只知道对上级唯唯诺诺,对同级亲切随和,对下级和蔼可亲的人,怎么会迅速地出人头地,极快地在乱世中当上宰相,而且就此屹立不倒,几十年如一日的呢?

这里面的学问可就大了去了。

首先,不管真的假的,是否出于天性,冯道在个人修养和行为上,都百分百地做到了一个君子。请看,史称冯道能“为人自刻苦为俭约”,他跟着后唐庄宗李存勗出征攻打后梁时,住在茅草房里,身为大臣连床和卧具都不用,就睡在稻草上。自己的俸禄可以和随从、仆人一起花,每天吃喝在一起,使用共同的餐具。将士们抢来了美女,照例先送给大臣们一些,冯道坚决不要,要是实在推辞不了,他就另找房子养起来,再为她们寻找家人,个个尽心。当他为父亲守孝回家时,农田大饥荒,颗粒无收,冯道倾其家财赈济乡民,并且亲自躬耕田野,当有人生病没办法种地时,他会在半夜里悄悄地替人种好。田主人登门致谢,他却认为不值一提。地方官因此给他送来“斗粟匹帛”,他也一概不收。

这或许也有博取声誉,投机取巧的嫌疑,但是请大家注意,什么叫君子呢?真有天生就是君子,天生就是小人的事吗?也就是说不管那位天生的君子做出了什么,他就是君子,而天生的小人无论怎样清廉自守也不过是个装假无聊的伪君子?

不,绝不是!我们要承认,不管你的天性是什么人,你做出了君子的事,你就是君子。哪怕只在你做君子事的那一瞬间。这样才公平。

所以,不管冯道的真假,冯道曾经君子过,且长时间地君子过。

然后再看一下他在政治上的具体贡献,这就要重提一下后晋石敬瑭以及耶律德光(当然,冯道首任宰相是在后唐做的,但是虽有作为,却没有后晋时期的他那么举足轻重和争议无穷)。

石敬瑭为了篡夺后唐江山,认了比自己小十岁的契丹皇帝耶律德光为父,但是不管怎样,他都需要一个人去出使契丹,表达诚意。石敬瑭遍视群臣,发现这个任务非冯道莫属,但是这终究是替国王认干爹去,稍有羞耻脸面之心的人谁愿意?但是冯道答应得非常痛快,他毫不犹豫地说——陛下受北朝恩,臣受陛下恩,有何不可?

这一句话,就让冯道留下了千载的骂名。后世的学者范文澜对其大为不齿,忍不住口吐莲花——好个奴才的奴才!

这还不算,当耶律德光占领开封,践踏中原的时候,时任外官的冯道主动进京来朝觐。这时耶律德光小觑中原所有人物,再不对他客气。直接问——你为什么来见我?(当初耶律德光想把冯道留在契丹,可是冯道以退为进,非常巧妙地耍了契丹皇帝一道,估计这时耶律德光回过味来,要出一口气)

冯道面无难色——无兵无城,怎敢不来?

耶律德光占了上风更加嚣张,简直就在直接骂人——你是何等老子(老家伙)?

冯道却只一笑——无才无德,痴顽老子。

耶律德光就此大笑,放过了冯道。这就更成了后世的儒家君子们对冯道口诛笔伐的资本,简直就是觍颜事敌,毫无廉耻!

但他们就一点都不再看下文了。耶律德光出过一口恶气之后,终于平下心气,来问冯道一些正事。他问——天下百姓如何救得?

请注意,相信大家都会清楚,耶律德光问的根本就不是怎么救百姓,而是要如何治理这些百姓。

冯道的回答极其巧妙——此时佛出亦救不得,只有皇帝救得!

一语道破天机,想当皇帝,就得留下这些百姓,只有这样,百姓们才会要你这个皇帝!

不管后来像欧阳修、司马光这样的史学巨匠怎样攻击冯道,在他们编的《新五代史》里怎样的贬低冯道,在当时,公道自在人心,由冯道此时一言得活的中原百姓数不胜数。所以当冯道死后出殡时,民众自发组织列队道旁,纸钱飞舞满天,路旁的树叶都变成了灰色。

但这丝毫不能感动欧阳修、司马光这样的圣人门徒,在他们的著作中,冯道是——“无廉耻立人之大节”,是“国家危亡致乱之祸根”,是“朝为仇敌,暮为君臣,易面变辞,曾无愧怍,大节如此,虽有小善,何足称乎!”的无耻之徒,奸臣之尤。

到了元代,有位学者胡三省更对冯道加倍的义愤填膺,他说冯道——位极人臣,国亡不能死,视其君如路人,何足重哉!

不过真是奇怪了,汉人在元代,已经是亡国之人了,这位胡兄为什么还活着呢?廉耻何在?只因为他不是宰相这样的人臣之极,所以就可以例外地活着?

到了清朝,就更不得了了。著名的思想家王夫之把冯道的罪行提高到了一个前无古人的高度——冯道之恶浮于商纣王,其祸烈于盗跖矣!

真不知道冯道是怎样伤害了他,也不知道他有什么资格去这样评价冯道。

回到宋朝,伟大的文学家欧阳修、伟大的史学家司马光,他们一边在大骂冯道无华夷之防,无人臣之节的时候,一方面又把沙佗人建立的“后唐”、“后晋”、“后汉”立为正朔朝代。也就是说,一边骂冯道不该给夷人打工,一边又承认夷人创立的江山朝代是合法的,真是不知道他们运用了什么样的标准,站在了什么样的立场。

按照他们的理论,冯道早就该死了,他应该至少死十一次,每一次皇帝的更换,他都应该殉葬一次,尤其是面对耶律德光的时候,他应该横眉戟指,大骂不绝,然后引颈向刀,为民族留一千古佳话,给他们的忠臣孝子的排列加上一个号码。

至于当时中原的百姓们嘛,自然也要像冯道学习了,都给皇帝殉葬,那是个至高无尚的光荣!

不管怎样,冯道还是死了。

同类推荐
  • 石化魂:兰州石化人对中国工业的贡献

    石化魂:兰州石化人对中国工业的贡献

    正看中国地图时,你会发现祖国大陆地理版图的几何中心,有一条黄色的河流穿城而过,那就是甘肃的省会城市,人称"黄河之都"的兰州。兰州,孙中山先生曾誉其为中国的"陆都",是西北军事重镇、丝绸之路要塞、唐蕃古道枢。
  • 成沦

    成沦

    张心尘本为一平凡小子,本应过着平凡的日子,奈何世事无常,在一次变故之后,他开始奋发努力,后终有所成,平内乱,荡外敌。且看他如何位临巅峰!
  • 黑铁大唐

    黑铁大唐

    拓土封疆,美人如霜。冠绝天下,黑铁大唐。少年一朝穿越大唐,从此策马奔腾,改变军史!
  • 历史之谜(下)

    历史之谜(下)

    由竭宝峰、刘心莲、邢春如、李穆南编著的历史之谜系列丛书共32分册,用来阐述政治斗争的复杂性并揭示古代历史长河角落中最为隐秘的部分。
  • 亚欧硝烟: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

    亚欧硝烟: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

    本书内容包括法西斯极权统治的建立、二战爆发前的世界格局、日本法西斯首开战端、德意在欧非燃起点火、风云际会的欧洲天空、欧洲战争的全面爆发。
热门推荐
  • 一世柔情独为你

    一世柔情独为你

    他,一袭红衣倾天下,却只钟情于她一人,她,把世界置之度外,却独为他笑靥如花;他与她本应是两条没有纠葛的平行线,无奈因一场意外而与他相遇,相识,相知,相爱……他与她金童玉女,天造地设,却没人怜悯在角落默默注视着她的另一个他,他斟酒百杯,独为她,长醉。
  • 给人类的恩赐

    给人类的恩赐

    人类利用大自然所赐予的资源,从起初制造简单的工具到成为地球的主角,从对大自然的膜拜到对大自然的征服,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近现代以来,随着人类文明的跨越式进步,人类逐渐不满足于大自然所赐予的资源,随之而来的是人类无尽的索取和破坏。核战争已不再是威胁世界的第一危机,取而代之的是环境危机。发展新能源,将垃圾变废为宝,人类希望通过科技的力量,促进人类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发展。
  • 盛世神侯妃

    盛世神侯妃

    她:阎以凉,曾是雇佣兵团铁血残暴的女教官。一朝穿越,不仅遭遇家破人亡,还得了一个拖油瓶‘小丈夫’。她残暴粗鲁,下手狠辣,眉眼凌厉,无人不惧,教训‘小丈夫’如同训儿子。“我姓阎,阎王的阎!”*他:卫渊,高冷不可碰触的卫郡王,男生女相,寡义薄情。“阎以凉?她应该做男人!”*五行不合,磁场不睦。“想指挥我?行啊,打败我,听你的。”她一只脚踩在椅子上,满脸的唯我独尊。“阎捕头,你还是这么暴力。”他淡漠以对,却一边挽起袖口,磨刀霍霍向‘阎王’。*如鱼得水,万般契合。“阎捕头,咱们要偷偷摸摸到什么时候呢?”红罗帐内,妖冶的男人淡淡的不满。“打败我,随便你怎么公布。”女人一条腿搭在他身上,即便此时,仍旧霸气全开。“刚刚那种打败的方式可行?”男人笑,千树万树梨花开。*他隐忍腹黑,也有忍耐的极限。“本王定给你找一个不会打你的女人做妻子,阎以凉,本王要了!”她的‘小丈夫’,实在难缠。她崇尚武力,极其崇尚。“没错,他是我的男人。谁有意见?打一架吧!”眸如刀锋,无人敢言语。*男强女强,强强联手,强宠无限,欢迎跳坑。听风坑品,有保证,用过都说好~~~*爱上了,我们就要爱到底!
  • 《论语》管理日志

    《论语》管理日志

    很多人都在研读《论语》,但没有多少人从管理的角度做过分析。本书将作者自己在管理学研究领域的专业性和多年研读《论语》的心得相结合,从中国式管理的源头入手,将西方的管理思想与中国最具代表性的文化读物综合在一起,发现最为实际有效的中国企业管理思想和方法。本书想要传达给读者的是:《论语》的思想不仅体现了孔子所倡导的儒家文化,还能从人性品格塑造的高度为企业管理带来意想不到的功用。以中国古典文化为基石,本书欲以严谨而通俗的方式,讲述《论语》中蕴含的企业管理之道,并期望以此为中国企业管理者提供一种参考。
  • 快走开,闪光生物

    快走开,闪光生物

    在一个拥有俊男父亲、美女母亲和白天鹅般的姐姐的家庭中成长,却被人嘲笑是一只灰头土脸的丑小鸭,每天靠甜食来安慰自己,恶性循环下,得到的是日渐臃肿的身体……当潘多拉以为自己的生活就这样只能被甜食、肥胖、嘲笑充斥时,她意外地捡到了一只闪闪发光的生物。
  • 坑爹穿越:冷血腹黑七小姐

    坑爹穿越:冷血腹黑七小姐

    靠!神马回事?奶奶的睡个觉就穿越了?穿越这世界特么这玄幻!这毫无记载的国家,可怜!这脑袋里的历史知识挥泪告别了!哼哼,这些可难不到我紫兰。我谁?上的了厅堂,下得了厨房的26世纪顶级女杀手。嘿嘿,这狡猾腹黑‘纯良’的‘小女孩’还有另一个身份:无耻神偷。可谁能告诉她为毛身体里不但住了一个上古女神?,而且这晕水的萌正太就是让人惧怕的神兽?哇靠!但是!穿越后的她可谓是众所周知的废柴还是5岁的小女孩?恩,很好,就让你们看看她魔武双修的天赋怎样亮瞎你们的眼睛站在世界的最高峰!姐姐我天赋秒杀一切!也就是这,将她的真正身份浮出水面。让世人膜拜!
  • 如果医生得了糖尿病

    如果医生得了糖尿病

    本书介绍了与糖尿病相关的基本常识、糖尿病的诊断方法,并指导糖尿病患者进行饮食、运动、生活起居等多方面的调理,同时针对糖尿病可能会出现的各种急、慢性并发症给出了防治手段及护理建议,厘清糖尿病患者心中常见的误区,解答糖尿病患者心中最大的疑惑。对糖尿病多了解一点,糖尿病便会离我们更远一点。希望读者读完这本书能更加积极、理性地看待糖尿病,做到心中有数,使用科学、正确的方法将糖尿病对身体的伤害及生命的威胁降至最低。"
  • 洪荒天人录

    洪荒天人录

    本是洪荒大陆天才武者,天资卓绝,却被最信任的兄弟毒计陷害,险死还生之际,古荒却幸得天人轮回枪典!炼体,炼气,炼神,修阴阳,通五行,超脱轮回,开天辟地!古荒和他的兄弟们,在洪荒大陆留下不朽的传奇……
  • 重生之琴音渺渺

    重生之琴音渺渺

    喵~耳机声音开太大,很容易被车撞的。简秋心就是这样,但是,她却发现她回到了小学?Orz,这么说,当初的愿望都可以实现了。这时,门外传来一句:“简秋心,练琴啦。”“哎!”简秋心对着镜子莞尔一笑,第一目标:“练琴。”
  • 论语

    论语

    《论语》是儒家的经典之作,以语录体和对话体为主,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同时较为集中地反映了孔子的道德观念、政治主张、伦理思想以及教育原则等。它与《大学》《中庸》《孟子》《诗经》《尚书》《礼记》《易经》《春秋》并称《四书五经》。本书在忠于原著的基础上,主要从原文、注释、译文、解说四大方面进行精练的解读。同时适当穿插孔子门人故事,以期让读者更好地理解孔子及孔子所处的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