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20027500000010

第10章 快乐之道,百味人生(3)

故事中的蛛儿的大彻大悟,何尝不是生活中我们应当领悟的道理呢?不论是人、情、景还是物,我们不能因为翘首别处而错失眼前的美,须知,幸福快乐不在别处,而在眼下,在当下的生活中。

关于这一点,梁先生给大家一条指出了一条通往幸福快乐的大路,那就是“改换那求生活美满于外边享受的路子,而回头认取自身活动上的乐趣,各自找个地方去活动。”他坚信,“大约一个人都蕴蓄一团力量在内里,要藉着一种活动发挥出来,而后这个人一生才是舒发的、快乐的,也就是合理的”。

就好比笑,不是只有别处的生活才充满乐趣,才能让我们笑得酣畅淋漓,笑得舒畅。当下的生活中,也是一样充满乐趣的。我应当将心力与眼光,聚焦在自己的生活中,聚集在自己运动着的生命中,而不是伸长脖子去张望、奢求远处的,生活之外的幸福与快乐。这样的乐趣,是不真实的,不是舒发而得的。

所以说,人生于世,我们应当看到,幸福快乐不在别处,不在生活之外,而在我们的生活中。我们应当把心与双眼放在我们的生活中,放在我们运动着的生命中,不断地挖掘生活中的美。如此一来,百味人生,快乐之道便不难获得了。

解脱之道:顺生还是无生

梁先生语录:

无我为大,有本无穷。

人因为活着而痛苦,所以,有的人为了摆脱尘世的苦痛,选择自杀。但是,与此同时,人也因为活着而快乐。生命油尽灯枯时,人们可能害怕、憾恨,所以会有“死不瞑目”之说。

因此,纵然一生中有许多苦和痛,大多数时候,众生还是好生恶死的。因为活着,就有无限可能;死了,就没有任何可能。只能“化作春泥更护花”。

毋庸置疑,死亡是任何有生命物体的最终归宿,人当然也不例外。因为“好生”,却又终将走向死亡,因此,人们才常常会陷入对死亡的恐惧与担忧中,为此而让生活因面临死亡变得沉重、灰暗。

这就好比把自己锁在一个封闭的黑房子里,不仅预支烦恼,而且还故意给自己的生活制造无尽的惆怅与不安。这对一个要体味生活乐趣,获得人生快乐的人来说,是非常不可取的。

谈到死亡,王国维说:“五十乡年,只欠一死;经此世变,义无再辱!”鲁迅说:“待我成尘时,你将见我的微笑!”胡适说:“‘小我’是有死的,‘大我’是永远不死,永远不朽的。”季羡林则说:“自古皆有死,何必饮恨而吞声……‘纵浪大化中,不喜亦不惧。应尽便须尽,无复独多虑。’”而梁先生的观点是什么呢?

在《梁漱溟集》这部著作中可以看到,梁先生仔细地阐述了孔子对生的赞美,同时,他对比了佛家与儒家对“生”的看法。梁先生发现,孔子的“生”是“发育万物的圣人道理”,它所强调的是“要顺着自然道理,顶活泼顶流畅的去生发”;而佛家“以万物发育为妄”,于是强调“要不沦在生死”。他认为这是两种截然相反的观点。梁先生说:“所以我心目中代表儒家道理的是‘生’,代表佛家道理的是‘无生’。”

众所周知,梁先生一生中,其思想发生过三次大转变,而第三次转变中,他由佛家转入儒家。从中可见,在生死上,他倾向于儒家的观点,即“顺着自然道理,顶活泼顶流畅的去生发”。死生有命,该来的总会来,该去的总会去,生死不强求,一切任其自然。这是梁先生对生死的态度,可以说,这是与佛家相对的“顺生观”。

1988年4月,梁先生确诊患上尿毒症。起初,家人不敢把这个消息告诉梁先生。但是,梁先生自己似乎已经感觉到自己将不久于人世。一天,他把长子梁培宽叫到床前说:“人的寿数有限,我的寿数到了。你们不要勉强挽留了,吃点药,听其自然发展吧!”从梁先生的话中,全然可见他的“顺生观”。

梁先生生前曾送友人的一幅联语,上面写着:无我为大,有本无穷。其达观与洒脱可见一斑。一生中,梁先生坚持“不求长生,不虚此生”的态度对待生命与生活,而对待生死这样重大的问题,梁先生看得很开,本着“任其自然”的心态,不勉强,不忧亦不惧。

正因为如此,所以梁先生能活在当下,终其一生在思考,在行动。而他自己也得以陶醉于思考与行动的乐趣之中,体味生命之真味。而这不正是我们在死亡面前要寻求的解脱之道吗?

人生于世,我们若能如梁先生一样以“顺应自然之道理”和任其自然的态度面对死亡,便能如梁先生一样沉醉在自己的生活中,在百味人生中,不断地收获生命中的快乐,而不是让自己套上死亡的枷锁,惶惶终日,甚至忧惧而终。这样一来,不是生活欺骗、背叛和辜负了你,而是你抛弃了生活。

所以说,与其惧怕死亡,在死亡面前战战兢兢,畏首畏尾,不如随顺自然,不忧不惧。了生而脱死,让有限的生命如花般静静地绽放,其中的芬芳与馥郁,也不期而遇了。人生百味,这也是难得的快乐之道,不可不知。

心不跟着执念跑,世事微小如尘埃

梁先生语录:

我们生活之乱是由于心跟着念跑。原来心是自然的,现在变成了勉强的,到后来这种勉强的反成为自然的了。因为我们的心原来没有杂念才自然,有杂念就是勉强。现在有杂念反成了自然,而没杂念竟成了勉强,仿佛要想法去恢复安和泰然反成了难能之事。

“原来心是自然的,现在变成了勉强的,到后来这种勉强的反成为自然的了。因为我们的心原来没有杂念才自然,有杂念就是勉强。”这是一种本末倒置的做法。世人常常误入这样的歧途中,致使自己陷入勉强之中,而自身却未发觉,反倒以为这才是人生常态。殊不知,一切烦恼正是由此而衍生出来的。

比如说,世人都说功名利禄好,因此,人人都把追求声色名利当做是人之常情。其实,人降生时,不过是个赤裸之身,不带来什么;而死去的时候,也带不走任何事物。这才是自然的。一切以零为起始,再以零为终结。所以说,生命中,追名逐利之事,不必非争个胜负,更不必把它当做“本来就该做的事情”,一生执着于此,殊不知,恬淡清和,一生才有波澜不惊之美。看淡一切,才是本然。若不然,将自己勉强于名利声色之争中,烦恼忧苦便源源不断,又该从何快乐?

对此,梁先生认为,人生的烦恼在“识俱生我执上的四根本烦恼”:一是我痴(冥顽无明);二是我见(于非我上计我),三是我慢(傲慢),四是我爱(耽爱)。“烦恼障从我执来”。所谓“我执”指的是“违远事物真际”,而让自己陷入贪、嗔、痴的泥沼之中,“以致造作出许多愚蠢罪恶来”。但是,我们应当看到,更主要的是,一切烦恼由此而生,并且与日俱增。

由此可见,追求幸福人生,寻找快乐之道,不可不知的一大人生智慧是:心不跟着执念跑,世事微小如尘埃。

不论是观摩这个世界,还是审视我们自身生活,都不难发现,若是心不跟着执念走,而是顺着人生来时的自然之心走,便会避免许多愁,也能看淡许多愁。在这一点上,佛家所强调的就是“破我执”,因而众生能得普度,就是这个道理。

相反,心若跟着执念走,常常会生出许多无故的烦恼来,致使自己不快乐。比如说,一心想积累财富,却苦苦不得,因而急、躁,狂、怒,总是处于忙碌之中,将心搁在远处,从不曾放慢脚步欣赏过眼前的风景,让自己陷入抱怨人生与生活的漩涡中,一滩苦水,不可收拾。这是非常不明智的。

所以说,人生于世,我们要快乐,就须得除贪、戒执。不然,就难以做自然的自己,更难以获得快乐。而这,正是梁先生从释家修行中悟出的道理,也是他对世人的劝诫与告慰。但是,我们须看到,除贪、戒执并非易事,从何得之?我们先来看看南怀瑾先生在《金刚经说什么》中讲述的一个故事:

据说有一位法师一辈子做好事,功德极大。皇帝得知,便聘他为国师,送给他一个紫金钵盂和一身金缕袈裟。他什么都不喜欢,什么都可以舍弃,唯独钟爱这个紫金钵盂,无时无刻不带它在身上。

这个法师一生都在做公德、盖庙宇、讲经说法,但他没有打过坐。年老的时候,一天,他看到两个小鬼拿着阎王给的拘票和刑具手铐来捉他。当这两个小鬼正准备铐上他的时候,他和两个小鬼商量道:“我出家一辈子,只做了功德,没有修持,你准我七天假,七天打坐修行成功了,先度你们两个,再度你们老板,阎王我也去度他。”

两个小鬼被他说动了,果真答应了。于是这位法师放下一切,精心地打起了坐。三天后,这位法师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什么都没有,就是一片光明。七天后,两个小鬼来找他。结果除了一片光什么都没找到。最后,两个小鬼定睛一看,发现这片光里只有一丝黑影,恰似紫金钵盂之状。

两个小鬼知道这位法师钟爱他的紫金钵盂。他俩灵机一动,摇身一变,就变成老鼠,去咬这个钵盂。和尚动念了,一动,光就没有了,就现出身来,他俩立刻把法师的手铐上了。

由此可见,除贪、戒执,是极难的事。但是,更要看到,要得道,在百味人生中获得真正的快乐,更要除贪、戒执。不然,就如梁先生所说的,我的生活将会因此而乱。其乱的表现,不仅在外表的无所成就,更在内心的不得安宁,所以不快乐。

因此,人生在世,我们不能让心跟着执念走,要让“世事微小如尘埃”的自然与淡然,而这,也正是真正的快乐之道。

同类推荐
  • 不生气的技术:吴淡如最新力作

    不生气的技术:吴淡如最新力作

    为什么不要生气?只要是人,一定会生气。但是愤怒会蒙蔽理智,发泄愤怒的代价,往往超出你的想象,可以让生命中的百宝箱,因为不值得的人或东西,毁于一夕。生气时怎么办?一问自己:“气什么?”二问自己:“值得吗?”三问自己:“有没有更好的方法?”执行完,你应该已经度过“一时之怒”的最致命时刻。接着,去执行那些比较好的方式吧! 除了生气,你可以……孙中山先生如果不打从心底生气,不会有十一次革命。愤怒可以变身为行动力,用来奋发图强、解决问题,甚至安天下。利用怒气往前走,远比原地踏步有趣。
  • 美德的种子

    美德的种子

    本书内容包括善行填满贫瘠的心灵、诚信是永恒的人性之美、勇气来自坚强的心灵等。
  • 开辟心灵后花园

    开辟心灵后花园

    本书通过生动活泼的故事,介绍了如何排解压抑和烦恼,让快乐与自己常相伴。
  • 说好做好

    说好做好

    我们的心胸有多宽广,就能包容多少事物,所以身体固然是我的,国土、众生、地球也都是我的。在大自然的世界里,树木因为承受风吹雨打,所以浓荫密布,众鸟栖息;海水因为不辞百川,所以宽广深邃,水族群集。人,也唯有秉持“不比较,不计较”的胸怀,才能涵容万物,罗致十方。在佛教里,禅门所谓的“不思善,不思恶”,正是要我们不在表相上分别比较;《心经》所说的“不住色声香味触法”,也是要我们不在外境上执著计较。唯有超越对待,我们才能随缘自在,任性逍遥。
  • 情绪奥秘

    情绪奥秘

    曾仕强教授深谙中国传统文化,对中国人的心性颇有研究。曾教授认为,生气、抑郁、焦虑等情绪只是人对环境的一种反应,没有好坏之分,但却深深地影响着我们的生活。因此,我们要了解情绪、接受情绪,并适度地调节情绪,才能更好地生活并与他人和谐相处。曾教授通过生动的语言、鲜活的案例,从情绪入手,分析了影响情绪的诸多因素。在仔细分析情绪产生的因素及表现状况后,针对不同类型的情绪进行相应解读,对症下药,从意识、信念等方面告诉我们管理自己情绪的方法。本书旨在探索中国人情绪的奥秘,内容直指人心,有“醍醐灌顶”之效。
热门推荐
  • 荣药嫡女

    荣药嫡女

    墨悠然表示,她吃个酸辣粉被辣椒呛了下,就穿越到这坑爹的古代,面对妹控的厉害的哥哥,溺爱过度的便宜爹娘,好吧,暂且承认这穿越福利还是八错,但是那位王爷,你不能仗我无敌的医术就巴着我不放吧。。。~~
  • 活阴差

    活阴差

    每个三月三的午时我都会倒霉,原因要从十二岁生日说起。十二岁那年的生日,父亲一早起来去镇里购物,那之后再也没有回来。整个村子找遍大山也没有发现关于父亲丝毫线索。同年三月三,村里的张胖子午时横死。村里请来道先生超度……
  • 乾隆皇帝:天步艰难

    乾隆皇帝:天步艰难

    进入壮年的乾隆皇帝文治武功,为营造与挽救清王朝的辉煌盛世而宵衣旰食。乾隆南下江南,傅恒成都点兵,进军大小金川;钦差大臣福康安与刘墉微服私访,擒拿女教主“一枝花”余党,却无意中查出纪昀的一大命案;而此时,和珅、弘昼、阿桂等人与甘肃总督勒尔谨、王亶望之间又铺展开一连串殊死争斗。正值乾隆南巡回京之途,贤惠的富皇后命悬德州,而爱妃昧娘以六甲之身避祸,襁褓中的阿哥又横遭天花之疫……
  • 天老神光经

    天老神光经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灵宝净明大法万道玉章秘诀

    灵宝净明大法万道玉章秘诀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支诺皋上

    支诺皋上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御龙决之高手无敌

    御龙决之高手无敌

    出生就是豪门家族的傅辰,拥有天赋异禀的才华,然而天嫉妒人,遭家族仇家杀手推下诡异悬崖。我死了吗!如有奇迹我一定成为一代“高手。”梦中醒来的他发现自己身体奇迹般变强了,脑海多出了一串信息“御龙决。”得到异能的传承,成为高手的傅辰,背负着救世的重任,困难重重的修炼之路,各种奇遇等着傅辰破解,征战的道路艳遇各种极品美女!!
  • 灵王转世

    灵王转世

    本作品是一个关于魔法少男少女的奇幻故事,充满着对未来的遐想与憧憬。
  • 月经病中医调治200问

    月经病中医调治200问

    本书以问答的形式,简要介绍了月经病的基础知识,详细阐述了中医治疗调养月经不调、痛经、闭经、崩漏、月经前后诸症、绝经前后诸症等临床常见月经病的各种方法,认真细致地解答了广大患者在寻求治疗调养月经病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各种问题。
  • 妃要逃宫:妾不擅心计(完结)

    妃要逃宫:妾不擅心计(完结)

    她只是一痴情弱女子,为爱嫁入深宫,却卷入了一场又一场的阴谋与暗算之中!毒瘾的折磨,让她红颜尽逝,兄长的遇难,使她痛彻心扉,帝王的薄情,让她心如死灰,皇后的阴谋,更是将她推到生死边缘!浴火重生之后,充满血腥的皇宫让她惊惧万分,她决心逃离心中的人间炼欲,却不料赔上自己唯一亲人的性命,也未能如愿。江山易主,大火焚宫之时,不愿再受凌辱的她,抱起年幼的侄女,投入火中,从此杳无音信,至到数年以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