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9998100000002

第2章 如是参禅(2)

活在当下的人,才是富有的人,反之,都是在消耗心力,消耗体力,最后变成了一个空壳,依靠名师,依靠佛……。人的许多精力都是消耗在满足各种各样的欲望的行为中,这是最妨碍修行的,它们会把体内的能量消耗殆尽。参话头、提起觉照、观想……并不会消耗能量。

最消耗能量的就是欲望。宗教里面的修炼人士为何要禁欲?拿火箭发射来比喻,人体就像一座火箭发射架,中脉则是火箭发射的通道,神识也好,灵魂也好,是上升的火箭弹头。火箭为何会升上太空?因为火箭底部本身带有燃烧的能量,通过一种方法把火箭底部储存的能量点燃,并且让它燃烧到一定的程度,即能把火箭发射到太空。倘若火箭底部没有能量燃烧,没有能量爆炸,或是力度不够,箭头则无法上升。拿人体来说,体内的精气神就是燃烧的能量,修炼的人如果纵欲过度,根本无法开顶。

体内的精气神充足到一定程度,而且正在往上升的时候,身体会发烫(往下降则会性欲冲动),头顶会涨得似要裂开,有钟声、鼓声、琴声,有电光、雷鸣,能透视、远视……头顶打开后成为一个通道,睁眼闭眼都是晴空万里,浑然忘我,与万物同一体;但在没开顶之前,彻夜彻夜都是梦,白天也是梦,尽是光影涟涟。当心这时候别人说你是精神病,若执着不放,真的会变成精神病。

其实,欲望永远满足不了,满足了一个欲望,马上又会产生一个新的欲望,如此循环,人就为欲望活着,被欲望驱使着。希望别人赏识或认可,只能助长自己的欲望,而失去真我。现代人给欲望换了个好听的名词,叫做“理想”。细分析,理想和欲望有什么区别呢?它们并没有本质的区别。那么,想断除欲望应该如何做呢?最好的办法,就是拥有一种看待事物的最好方式。

悟道的人是如何看待事物的呢?他时时刻刻保持内在的觉知,对事物清楚明了,而又不加以分别——比较、衡量、算计……事物就是事物,它没有属性,一旦你给它下了定义,就有了好坏、善恶、是非……但我们普通人都正好相反。

人之所以复杂,是因为对事物过多的分别造成的。

也许,我们要学会时时刻刻觉知事物,而又不分别事物,这样去生活试试看。

对事物觉知,而又不分别事物,就是一种单纯心,只有这种单纯心才能入道。财色名利占据了我们的心,怎么可能活得不累呢?我们的心又怎么可能保持单纯呢?

当然,我们终究是凡夫,悟道以后可以不迎不拒不相随,但是在未悟道之前,仍须思维观,也即正念。如果不是通过思维观,定力则无法生起,也就不可能见到佛性。

对于悟道的人来讲,烦恼即是菩提,六根飞舞也即化身的显现。可是对于未悟的人,烦恼就是烦恼,六根就是六贼。现在学佛的人,总是拿着祖师悟道后的思想往自己身上套,而不是把人家未悟之前的话往自己身上套。

一个未开悟的人,千万不可学开悟的人的思想行为,否则对自身学佛一点益处都没有。看祖师的语录,要把前后分开来看,未悟前是怎样修的,开悟后又是怎么做,怎么讲的,要分清楚。

对于没有悟道的人来说,念是很重要的。一念不生是定非禅,更非究竟之禅。禅是有念才能修。一念不生的结果是什么?可想而知是无心,无心又怎能观照呢?既无观照,又如何明心呢?“莫道无心便是道,无心犹隔数重关。”所以,我们一定要认清,并非无念、无心就是修行。

何谓妄心?六根对六尘产生识别就是妄心。要消灭妄心,就要关闭六根;六根一旦关闭,妄心熄灭,则产生定力;有定力,虽分别,也无分别;无分别,则有觉知;有觉知,则不被境转。

觉知是不是心意识呢?是心意识。佛门里不是讲“离开心意识来参”吗?无住为离,不觉是住。觉与离皆是妄,既是妄,又何谓道呢?道者,真妄同在,妄息真也无。“真”无能,“妄”有用。讲经说法度众生,真妄并存,并用。

见闻觉知不是妙明真心,但也不离妙明真心,离是断灭,不离是妄,只有顺着见闻觉知,方能证到妙明真心。若言觉知是真心,四大散尽真何在?若言觉知不是真,离开觉知真何来?

都说“坐禅”“坐禅”,其实禅岂能是坐的呢?禅是参出来的,定才是坐出来的,严格说来,定到一定程度也无需坐了,而要借助事境来锻炼自己的定力;禅则更需要借助人事物理的境缘来参。参禅是有观有照,有觉有知。定是一念不生,无分别,无拣择。

往往坐禅的人容易犯一个毛病,就是怕吵闹的环境,不愿意接触人和事,究其原因,还是不懂何为参禅。实际上,在动中参禅要比在定中参禅容易悟道得多。在定中参禅只有一种味道,而在动中参禅则是千奇百怪,五花八门,悟道的契机(也即因缘)特别多。

参话头的道理也是这样。参话头首先要提起话头,提不起话头又如何参话头呢?有时候提起话头,又未必是参话头,犹如止观,能止未必能观,止是定,观是慧,提起话头而不参话头,只能得定而不能开悟。所谓的“放下”,是叫你放下世上的功名利禄,而不是放下求道求悟的道心,倘若道心都没有了,还能超三界吗?超三界的就是这颗心。

悟道后的心性并非不需要觉照,而是更需要用觉照时刻体会真如。找到佛性,应该时刻体验它,提起它。那么,找到佛性的人何时能放下佛性呢?达到看佛性随看随在的时候,才能小憩一会儿;找到佛性后,几十年如一日从未走掉过,才敢放下。

生死未了,智慧未开,永远要时时刻刻提起觉知,保任佛性永不间断。按禅宗的境界,三关未彻底破,真如佛性永远不能放下,须一直提起觉知看着佛性,待三关通透方能放下觉知,不需再看着佛性。

禅是超越头脑后的产物,而不是头脑的作品,但是许多人总爱思考禅。参禅绝不是用头脑思考禅,而是要抛弃头脑,用祖师的话来讲是要“抛开心意识来参”。如果一个人仅仅是看了一些禅学书,根本没有资格来谈禅宗,谈谈禅学还勉强。

真如佛性能否传呢?“向上一路”真的不能传吗?这两者是一还是二?这两者是一不是二,的确不能传,所能传的只是些基本方法和理念,凡所传、凡所说,皆非第一义,第一义者需自己去亲见,亲明,亲受用。禅门里的公案和机锋是祖师对众生慈悲,才善巧设立的无门之门、无法之法。

参禅有这样三个阶段,可以比喻一下:见山是山,是凡夫;见山不是山,是处在参禅的过程中;见山是山,是从功态中走出来的彻悟圆满。古人常讲,前十年见山是山,中间十年见山不是山,后十年又是见山是山。在这里我们换一种讲法:前十年,只要用心什么都听得见;中间十年,尽管用心什么也听不见;后十年,即便不用心什么也都听得见。因为前十年用的是头脑,稍微注意一下便产生头脑效应,听见声音;中十年是处在功态中,提起觉照,头脑已不复存在,所以外界的声音干扰不了觉照(只有头脑才易受干扰);后十年已经圆满,身心内外、八万四千毛孔全部变成了觉照,变成了一个透明体,不存在用功,觉照便出现,不用功,觉照便消失。如果在定中没有觉照,智慧永远不会现前,或者说真如佛性永远不会现前(前十年、中十年必须提起觉照,否则便落入无记)。

在参禅过程中必须有念才能参究(在禅宗里叫做疑情,也即提起正念),而且这个念还要相续不断才能参究。

在参禅中,明师也很重要。明师既是种子,又是阳光和甘露。凡是被灌顶的人,已被明师种下了一粒菩提种子,一旦因缘成熟,种子遇到了阳光和甘露,就会发芽结果。为什么许多众生听闻佛法后,或见到明师一眼,就会发菩提心?那是因为在前世曾经听闻过佛法,被明师种下过种子。皈依和灌顶的意义是一样的,都是和明师的力量沟通,也即和历代祖师的力量,包括和佛菩萨的力量沟通。因为在世明师被上一代明师灌过顶,法脉的力量就是这样一代一代传续下来的。犹如每个众生的身上都有自己的父亲、爷爷的遗传基因一样。没有经过灌顶,就没有办法和法脉的力量沟通,因为你的阿赖耶识里没有这个记忆(基因),没有储存这个信息,就是给你方法修炼,也不会产生效果。灌顶后,在你的心灵深处会有历代祖师的信息和力量,师徒俩人犹如两杯水,在灌顶的一刹那融合在一起,成为一体,不分彼此,如此一来,虽是师徒二人,实则是一人。为什么父母与子女之间容易相感应呢?因为彼中有此,此中有彼,或者说,子女是父母亲的化身。经灌顶后的师徒也是如此。

常人的神识是随习气而停留,生前好淫的人,其思想是停留在生殖器部位,那么死后,神识也会从生殖器出去,进入畜生道。生前贪吃的人,其神识多数停留在肚子上,临终时,神识则从肚脐眼出去,进入饿鬼道。灌顶时,是把神识唤醒并提升至头顶,神识是停留在头顶上(大根器的人在灌顶的一刹那,神识还会从头顶出去),那么临终时,神识也必然从头顶上出去,进入佛国。对于一个学佛的人来讲,皈依和灌顶是至关重要的。

修法,被法缚;弃法,被法转;不修不弃,当下警觉(觉照)即是道。也即,无明即魔,识得即道。

总之,参禅悟道靠见地,自了生死没出息。

同类推荐
  • 其心无住

    其心无住

    《其心无住》是《降伏其心》与《善用其心》的续集,也是我出关十年,开山创建东华寺的心得感悟和修学佛法二十余年的总结。出版此书旨在阐述自己的学佛观点,获得广大学佛者的指正。佛法浩如烟海,虽修学二十余年,仍难得法乳一滴。但终究有所感悟,正如三本书名所示,降伏其心为善用其心,用过不执著,不留恋,更不留痕迹,故、名“其心无住”。要将身口意之用发挥至极限,需先降伏身口意,继而善用身口意,最终达至过后无痕。其心大而无外,小而无内。大时包太虚,小时不容针。成事由其心,败事亦由心。其心被动为奴隶,其心主动成主人。其心不降,是懦夫。降之不善用,为愚夫。事过执著,留恋不舍,乃凡夫。其心降伏,善用且无住,则圣人成矣。
  • 佛教的故事

    佛教的故事

    《佛教的故事》本书力图通过一种全新的视角来解读佛教的产:尘及在中尉的弘扬。著者在参考了大量历史文献的基础上,从历史、文化和艺术等多种角度来探索佛救,以故事形式讲述佛教,使读者真切感受佛教文化的博人精深。
  • 佛法在世间

    佛法在世间

    本书从佛教史,佛教教义,以及时代发展要求出发切入课题研究,得出“佛法在世间的结论”。
  • 善用其心

    善用其心

    《善用其心》是继《降伏其心》之后,于2008年至2010年2月间,万行法师在建寺之余,每晚共修时与四众弟子及信众之间的交流问答,皆是针对弟子们在佛法修学中存在的问题与误区而谈。万行法师坚持“以人为本”,将佛法与深奥的禅理融入生活,让弟子们在“农禅并重”的道风里,在“信教先爱国,学佛先做人,修道先发心”的家风下,借人炼心,借事检心,于堂上坐禅,堂下禅做,在工作中修行,修行中工作,在降伏身心的同时,融入生活,融入自然,融入道,在消除自我的同时圆满自我。
  • 应变:生存之道

    应变:生存之道

    佛陀说法,随机应变,看你是什么根机,他就对你“说空说有”、“说因说果”、“说人世说出世”,所以佛法都是应众生根机而变化。
热门推荐
  • 佛五百弟子自说本起经

    佛五百弟子自说本起经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太上临凡

    太上临凡

    道修,体修,孰强孰弱?正修,妖修,谁正谁邪?奇异体质催生出的双丹田能否跟上进度?妖目中的神通能否照亮前行的路?当这个因天生妖目,而被所有人抛弃的少年得知,自己体内竟是相克相制的废物灵根时,他哀嚎,他绝望了。然而天无绝人之路。阴差阳错之下,他竟踏上了由妖修入道的路。“只要还活着,我的道便不会停止。这是太上,也无法阻拦的事情。”
  • 鬼话连篇:午夜剥皮系列

    鬼话连篇:午夜剥皮系列

    《夜里哭泣的女婴》《奇异的破处》《克夫的女人》《鬼婴》〈阴阳眼〉《回家的鞋》《夜里上别人车的女孩》《脑袋破碎的男孩》《死亡柏油路》《载魂》《鬼屋杀人》《一百脸皮》〈诡异复仇〉等一系列超级恐怖的中篇鬼故事。每一个字都在挑战着你的神经和大脑。
  • 穿越之植物大战僵尸

    穿越之植物大战僵尸

    王二天和刘欢在寻找王二天的未婚妻时经过百慕大三角的时候穿越了……
  • 万妖之王

    万妖之王

    原本平静的小山村迎来了史无前例的灾难,本是平凡的王平却有九尾仙狐守护,几经辗转入得仙门,却遭受天下围杀,是人、是妖、还是魔,都在他一念之间。人生沉浮辗转,却逃不脱宿命的安排,他是魔道大圣,他是正道领袖,他更是万妖之王。天下群雄,豪起纷争,枭雄末路,匹夫逆袭,且看他如何一步步走上大道巅峰。
  • 紫色浪漫:薰衣草纯白之恋

    紫色浪漫:薰衣草纯白之恋

    薰衣草的颜色跟爱情一样,华丽而又充满浪漫,但是谁知爱情后面是束缚,为了得到爱的人而不惜一切代价的他们又该怎样结束这段由爱而生很的爱情。“若水,我要追你一生一世。”男人大声在她身后大喊着。“你为什么就不肯放过我,我说过我累了。”她太累了,在也不愿相信这段爱情还有所谓的地老天荒。“只要你愿意,就算在黄泉路上我俩也生死为伴。”男子深情的声音传至耳边,只是心已死了,还如何说愿意呢.....请大家继续关注。http://novel.hongxiu.com/a/491677/
  • 盗墓家族Ⅱ:都掌悬棺

    盗墓家族Ⅱ:都掌悬棺

    我国西南的大山中曾经生活着一个古老民族一一山都掌。部掌族起子春秋,终子明末.是历史上最奇特的民族之一。他们将棺村置子崖顶,创造出了人类奇迹。同时:他们也在深山夕布卞了可怕的葬局。为了寻访一块古玉.他们远赴川南。荆棘密布的深谷中悬棺林立。即便是全副武装,依然危机四起。白日野兽侵袭.不辨东西:黑夜闹市喧天,新人嫁娶;僰人仙牵人魂魄,夜半醒来身躺鬼棺。鬼岭滴血摆下凶煞恶阵.步步惊险亦谓生死两局。打开暴晒千年的悬棺,破解世人求解之谜《都掌悬棺》为您打开崖壁上的盗墓故事。
  • 异海皇道

    异海皇道

    这是一个海与武的世界,皇家舰队的威严,海盗的霸道,佣兵的荣誉,探险者的快乐,商人的尔虞我诈,强者谈笑风云,弱者劳苦奔波;梦幻般的斗气,炫丽的魔法,彪悍的骑士,神圣的牧师,暗杀的王者,射日者的神奇,一句话——适者生存。三个神秘舰队又是谁呢?超越玄幻级的战舰又是什么样子呢?魔幻、梦幻、玄幻三个等级的武者、战舰、舰队有何不同呢?敬请关注《异海皇道》!
  • 困龙道

    困龙道

    封神宫内,众神云集,突然一口棺材从天而降。只见那口棺材金光闪闪,发出耀眼光芒,众神见之,无不惊叹。进而有着半数神仙离开座位向那棺材走去,想一睹为快!是何人棺材让众神都惊叹呢?蓝色星球上,一个孤傲的身影踩着极地之光电闪而来。
  • 战龙魂云

    战龙魂云

    龙战天华夏四大家族龙家的嫡系到了异界!看龙战天如何在异界掀起腥风血雨!异界为我颤抖吧!生命不止!希望不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