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9998000000029

第29章 入道要门——关闭六根

2008年11月29日

问:人的欲望不可能满足,能不能断掉呢?

师:如果把这股力量断掉,你就没有上进心了。成佛靠的是它,下地狱也是因为它;做好事的是它,做坏事的还是它。达摩祖师说此力量既是成佛之本,也是轮回之因。佛祖承认这股力量的存在,也承认它的价值,所以佛祖在整个修行的法门之中只用了一个“转”字:你转得了它,你就做它的主人;否则,它就做你的主人,你就被它牵着跑。尤其是你这一类型的人,如果能驾驭这股力量,转化这股力量,你比其他人修行的速度要快许多。

问:也就是说,如果能控制这股力量,做任何事都能成功,包括成佛也一样,是吗?

师:不是控制它,而是去引导它,转化它。这股力量只要加以引导,转化,即刻就能起用。如果这股力量还没有唤醒,还在沉睡,还要先把这股力量唤醒,才能修道。

问:这股力量,它是人的意志力还是能量?

师:它是一种综合的能量。比如WA和DH两个相比,你将来就会比DH的成就大,你也比他修得快。因为你的这股能量比他的大。他没有这股力量,怎么修都不行,除非他先把这股力量唤醒。而你的这股力量本身就是醒着的,你只要去引导它,转化它就行了。你有这股力量,如果转化不了它,你做任何事都没办法上手。你降服不了它,你的身心也没办法平静下来。而没有这股力量的人,他的身心都很平静,当然也无从谈起做什么事,更不要说修道了。实际上他的内心说平静也不是平静,因为按佛教的道理来讲,所谓的平静,首先要征服这股力量,然后还要提升这股力量,净化这股力量,才可能达到真正的平静。许多监狱里的犯人就是因为这股力量太强大了,他们征服不了,被这股力量牵着跑,才导致犯罪。反之,如果他们能征服这股力量,就可以成为优秀的人才。

问:如何知道自己是否有这股力量?如何去判断呢?

师:你自己都知道,但不会相信,只有旁边的人看得非常清楚。实际上佛教的禅定就是唤醒这股力量,佛教的戒律就是把这股力量引向一条正确的道路,佛教的思想就是净化这股力量。但是,像WA这一类型的人就不存在唤醒,直接加以引导就可以利用。

问:我不知道该往哪里转,我看佛教经典都不能进入状态,这个力量总是转不过来,不知该怎么办?

师:这说明你现在还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想干什么。连你自己都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想干什么,佛菩萨也帮不了你。首先你要知道自己想要什么,旁人才能帮你实现你的愿望。

问:您说:“人道修好,佛道自成。”那么人道有什么规则呢?

师:你问的是做人的标准是什么。通常在中国人的思想观念里,做人的规则不外乎“仁义礼智信”、遵纪守法。如果你还不明白,那么佛教的戒律就给你指明了人道的规则,和成佛的道路。

问:佛教有那么多戒律,对持戒应该怎么理解呢?

师:戒律是我们人本来就应该遵守的,国家法律是我们本来就应该遵守的。你管不住自己,才感觉到有戒律和法律的存在。如果你能管住自己的身口意,无论佛教的戒律,还是国家的法律,你都感觉不到它们的存在。

问:达摩祖师说:“说修即是迷。”对这句话应该怎么理解?

师:站在达摩祖师当时的境界上来讲,是有修皆是迷。但是,站在我们凡夫位上来讲,不修就更迷了。就如同六祖惠能讲的“自性本自具足,本自清净,本自圆满”,那是他的境界,不是我们的境界。在凡夫位上如果不修不学,那就更无明了。

实际上一个开悟的人一样还要修,福慧是无止境的。即便一个成佛的人,仍然需要修福修慧。这个道理就如同我们的学历,到博士后就封顶了,但知识是无止境的,智慧是无止境的,永远都学不完。

问:那整个宇宙讲究的就是一个“用”字了?

师:对,就是一个用字。如何能起用呢?靠的是心力、体力和魄力。

问:祖师大德们说:“放下即是。”如果放到一念相应的时候,它在修行上是哪个阶段?

师:如果真的如你说的那样“放下即是”,他已经相应了,已经达到究竟位,也就是圆满的佛位了。你放下到哪个程度,就和哪个层次相应。

问:都摄六根是为了明心见性吗?

师:辅助明心见性。实际上不需要都摄六根也一样能明心见性,但是一个明心见性的人一定能都摄六根。明心见性靠的不仅是禅定,还需要智慧。我们日常的所见所闻,皆是明心见性,但我们意识不到。六根对六尘就是明心见性,六尘就是我们的本来面目。如果想要转化这个色身,必须都摄六根。过去的祖师们留下金刚不坏之身,皆已达到都摄六根。只有都摄六根,身心的力量凝聚充足了,才能转变这个色身。

问:一个明心见性的人还需要都摄六根吗?

师:需要。明心见性以后,他时时刻刻都能都摄六根。这时候,他已经不存在都摄六根或放纵六根的问题了,他已经超越了关和开的层次,已经没有关和开了。

问:没有关和开,也就是全部融为一体了?

师:全体即用,全用即体。达到这个时候,也就是祖师们讲的“体用一如”,何需再分呢?

问:我的前胸有一股力量,胀得厉害,该怎么办?

师:沉肩,坠肘,呼气,伸脖子就能解决这个问题。我们每个修禅的人都要经历这个阶段,都会出现这种状况。当这种状况出现的时候,就是沉肩、坠肘、呼气、伸脖子,否则你的胸部会顶得非常难受,让你觉都睡不着,用锤子打你的胸部,你都不会觉得痛。

问:一个人突然有一天昼夜失眠,但精神状态很好,这是属于什么现象?

师:我们通常说的失眠是白天没有精神。而一个坐禅的人进入某个阶段,他所谓的睡不着,但第二天、第三天乃至第四天,精神仍然很饱满,很正常,这种状况不能归入平常人所说的失眠。因为当一个长期坐禅的人进入这个阶段,他生理的力量进入中脉,也就是进入中枢以后,他的头脑就不会缺氧,头脑供养很足,晚上就不会昏沉,就不需要睡眠。但是长期出现这种情况也不对。这股力量能上来,还必须能下去。如果光能上不能下,就不正常。

问:开始昼夜失眠,到现在差不多一个月左右,每天两个小时的睡眠就够了,精神一直很好,还出现一种耳鸣声,非常清晰。

师:这是一个坐禅人普遍出现的现象。不仅会耳鸣,耳朵里面还会听到各种声音,比如说钟声、鼓声,甚至世间上没有的乐器的声音,这个阶段都能听到。这是生理的力量在经络里运行,因为摩擦而产生的一种声音。这说明你生理的能量苏醒了,复活了,在奇经八脉里正常地运转。

古时候就是通过你耳朵听到的各种声音,来判断此时你心灵净化的程度和修行的功力。

问:我坐禅坐半个小时就觉得全身痛,坐不住。

师:全身痛,说明你的气血不畅通,脉络受阻。一个姿势保持久了,总会不由自主地想换一个姿势,这是正常的,只要换一个姿势,就把它分散了。

为什么过去修道的人都采用双跏趺坐呢?因为只有当采用双跏趺坐的时候,才能把我们身体各个通道的力量集中起来,把其他通道关闭掉,促使它供应一个地方——中脉。如果你不是采用双跏趺坐,那么生理的力量就会遍布全身各个地方。只有在双跏趺坐的时候,你生理的力量才会全部集中在中脉里,所以才容易开顶,明心见性,神识才容易出去。但是,对于一个中脉已经打通的人,一个已经开了顶的人,双跏趺坐就不是很重要,或者说根本不需要了。

问:您刚才说的六尘和六根是我们的本来面目。这是道理上的明白,还是一种真正的感受?

师:真正的感受。

问:是不是您常讲的“天地与我同根,山河大地都是我们的本来面目”?

师:六根六尘就是我们的本来面目,自然界的万事万物都是我们本来面目的显现。

问:把双腿盘通了,但生理上并没有改变,这是为什么呢?

师:第一个是没有方法,只是死死地练腿子。就算有方法,还需要一个过程。就是方法掌握了,时间投入也够了,但是在点火的时候是非常非常关键的。为什么有的人走火入魔了呢?虽然他的能量已经修出来了,火也点了,但是在引导的时候,通道走偏差了。

问:任脉、督脉、中脉都打通了,还用不用再练双腿?

师:过去的祖师一辈子夜不倒单,那是为什么呢?双跏趺坐不仅能让能量集中到我们的中脉里面,而且可以把我们生理的能量激活,让它迅速产生,这是其二。其三,还可以让我们身体的能量和自然界的力量融为一体,也就是可以获取自然界的力量。

问:如何才能感受到六根六尘就是我们的本来面目?

师:这是一种功夫。比如我们身心很清净的时候,我们完全可以和一棵树木沟通,和一束鲜花交流。为什么我们不能和一束鲜花交流呢?因为我们浮躁、粗糙,我们内心的躁动远远超过它,它比我们还要宁静。什么时候我们修到很宁静,微细的程度超过它了,就能和它沟通交流。

问:您刚才说只有心非常宁静的时候,才能跟万事万物沟通,是不是要达到这种心的静态,还需要修禅定功夫?

师:你没有禅定功夫,身心不可能宁静。之所以我们现在的身心有那么一闪而过的宁静,那都是平时修禅定的结果。身心宁静本身也可以说就是禅定,是禅定在起用。如果真的到了这个阶段,就是我刚才说的“体用一如”。体和用是分不开的,体就是相,相就是用,用也是体,体相用三者为一。

问:您说的打通中脉,是不是必须有一个很长的阶段,昼夜二十四个小时都在不停地用功,身心完全进入到这种功态里面?

师:这靠的是平时护持自己的起心动念,不是靠一天两天的勇猛精进就可以达成。要学会在日常生活中看住自己的起心动念。但是,如果我们在禅堂里都看不到自己的起心动念,出了禅堂,在日常生活中就更不用说了。功夫不是靠打坐那一会儿修出来的,而是靠平时。就像一个人的综合素质一样,不是靠一两件事可以培养出来的,也不是靠读一两年书就可以读出来的,要靠十年如一日的警觉和努力才能改变,才能培养起来。就如同我们修道,要靠方法加时间的投入才能出功夫。时间投入不够,是出不了功夫的。

同类推荐
  • 道教简史

    道教简史

    本书分十四章,以时间为序,介绍了道教出现的基础和背景,探讨了从汉至清道教的发展变化及各时期的特点,简明扼要地勾勒了中国道教的发展历史,深入浅出,雅俗共赏。其中,作者对道家与道教的关系、道教起源等诸多问题有独到的见解,资料详尽,有理有据,极具说服力。
  • 见人见己见如来

    见人见己见如来

    浸润了千年历史的“禅”文化,能够帮助我们化解“浮躁”环境所带来的困惑与迷失,让我们在内心深处有所触动,为我们答疑解惑,减少我们的烦恼,改善我们的生活。本书从真伪、即心、因果、缘分、得失、机趣、目标七个方面解读了一些人之所以有所成就的因缘。我们可以从这些人的生活和经历中,读出关于禅宗的感悟,悟出生活的本质,得到幸福的回报。
  • 独眼看禅机

    独眼看禅机

    现代佛教并不是人们意识里“封闭和消极的”,佛教自古至今积极利用慈悲普度的情怀饶益众生,特别在文化事业上。华岩寺的弘法利生活动之一即是提倡对民族传统文化的复兴,又不舍弃现代的、优秀的、先进的文化艺术形式。佛教界也要利用人民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传播优秀的民族文化、民族精神。李哲良先生的文学作品体现了社会对佛法对佛教的关注,欢迎更多的人们来重视佛教文化,佛教界也愿意与人民大众一起参与构建和谐社会。
  • 道教自然观研究

    道教自然观研究

    中国道教研究在百年的历程中,走过的并不是一条平坦的路。整个20世纪,经历了中西多元文化的激烈冲撞、一元文化的范式转化、全球化背景下多元文化的再一次激荡角逐,中国的道教研究在多次的浮沉和变通中,经历了排外、接受、容纳、调适的发展过程,获得了新的价值和生命力。本书考察了20世纪道教学术研究的总体概况,并以四位典型学者陈撄宁、萧天石、国符、王明为例,分析了20世纪道教研究的几个向度,概括了20世纪中国道教学术的若干新特点以及道教研究的定位问题。
  • 当代人间佛教思潮

    当代人间佛教思潮

    本书包括:绪论、现代思潮与东亚佛教的“人间化”、当代中国佛教思潮、人间佛教的诞生与太虚思想、人间佛教的崛起与印顺思想等11章内容。
热门推荐
  • 做人左右逢源 办事游刃有余

    做人左右逢源 办事游刃有余

    做人左右逢源,我们要学会用不一样的心态、不一样的方法去处理好各种各样的人际关系。办事游刃有余,要求我们学会巧办事、办巧事。办事游刃有余首先还是要做人左右逢源,先学会做人,后才能学会做事,有了人脉,才能做好事、做大事。
  • 爸爸应该怎么管孩子:做成功爸爸的12堂亲子教养课

    爸爸应该怎么管孩子:做成功爸爸的12堂亲子教养课

    爸爸是和子女关系密切的人。爸爸的品德和行为也会直接反映到孩子身上,对孩子身心的健康、性格的塑造、人格的完善、情商的提升等都发挥着重大作用。本书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同时辅以量生动翔实的案例说明,提出具有实用性和可操作性的解决方法,可谓一个成功爸爸亲子教育的必读书。
  • 无害公主是恶魔

    无害公主是恶魔

    表面上她是个温婉无害的天使,可背地里却是个十足的恶魔,她云:人不犯我,我必犯人。人若欺我,放老公咬之……………看吧,她的人生格言多温柔!惹了她的人,就照她那句话:你丫丫的,是嫌寿命太长还是你的人生目标是纯粹找虐啊!人听到她这话大多是害怕,而某男呢?正在某旮旯里一边长着蘑菇,一边对他的小猫儿拍手叫好……众人叹:恶魔腹黑真是绝配啊!现今世道也真是奇葩朵朵向阳开!怕是难以平静了啊…………………
  • 洋葱头历险记

    洋葱头历险记

    《洋葱头历险记》是一本很“童话”的作品,获得了1970年“国际安徒生奖”。作者姜尼·罗大里是一位很有童心的儿童文学作家,在作品中他塑造了很多活灵活现的人物形象,整篇童话情节跌宕起伏,一波三折,引人入胜,构思大胆独特,想象丰富,生动有趣,人物形象活灵活现,深受小读者的欢迎和喜爱,被译成一百多种文字出版,是世界公认的经典之作。
  • 起始大陆

    起始大陆

    公元2049年,因为天神的缘故,所有各大陆板块合并成一块大陆,并且分成六座城市,50年前过去了,一切看似繁华平静的世界其实隐藏着巨大的阴谋,一位高中少年,被天使点化之后开始觉醒,斩断这一切阴谋的根源,斩断人世间的困扰和痛苦。神力与神力之间的激斗,神与神之间的抗衡,暧昧暖心的爽文。
  • 深海里的星星Ⅱ

    深海里的星星Ⅱ

    我们总想着遗忘过去,但过去却并未遗忘我们。落薰终于鼓起勇气从悲伤中走出,去医院探望素然姐以及她的新生女儿浅浅,这才发现白驹过隙,原来那些刻骨铭心痛彻心扉的事情和青春都轰然远去了,被毁容的珊珊、在酒吧做事的康婕、成为单身妈妈的素然姐,每个人都在背负了人生的痛苦与挫折踽踽独行,那些爱情啊梦想啊早已杳杳,离开医院一起吃饭时,模范情侣李珊珊和宋远竟然因为小事就大起干戈,康婕也因为深陷在阿龙和母亲的争吵中郁郁寡欢,青春从纯白变成了现实的灰暗。程落薰决定出走,离开了长沙远赴云南,却邂逅了风趣幽默却喜欢跟她作对的陆知遥,他们之间有着许多细碎如沙的不期而遇,却堆积不成一座安宁的城堡。
  • 宇智波外观

    宇智波外观

    宇智波一族的复兴之路,一个蝴蝶的影响力是有限的!宇智波鼬仍然会被佐助杀死,佐助依照历史拥有永恒万花筒!宇智波观却会代替鼬引导佐助走向不同的道路,佐助的力量只为复兴宇智波而施展。新书《剑中仙》邀请大家围观………………
  • 谈诗说情

    谈诗说情

    一个是粉壁题诗,一个是破镜重圆,一个是玉枕难眠,一个是以死殉情,好像天下有情人的磨难永远走不完……世情薄,人情恶,雨送黄昏花易落;晚风干,泪痕残,欲传心事,独倚斜栏,难、难、难。人成各,今非昨,病魂常似秋千索;角声寒,夜阑珊,怕人询问,咽泪装欢,瞒、瞒、瞒。
  • 呜咽的剑

    呜咽的剑

    孤枕侧畔,一灯如豆,看尽万千红尘旧事。刀枪入梦,剑气漫天,重温多少江湖恩仇。嘉靖年间,北有鞑靼军,东有倭寇,内有东西厂。隐居五鱼村的神虎门,因抵抗倭寇兵败小黄岭,武林驰援,遇潜伏倭寇突袭。魏掌门郁愤而死,惊天秘密17年前拓印之谜就此迷雾重重,呜咽的鹦鹉螺号,呜咽的剑又将如何?
  • 名人教子的100法则

    名人教子的100法则

    通过阅读《名人教子的100法则》一书,让您教育子女不再迷茫,不再无的放矢,不再走弯路,不再做无用功!在本书中,我们精选了古今中外名人的良好的教育方法、成熟的教育思路、独到的心得体会以及成功的教育经验,以榜样的力量教育子女,书中细致地描绘了众多名人在家庭琐事、生活细节中以身作则,在为人处世、求知做事的过程中循循善诱,在孩子面临困难和挫折时与之携手共进,以及他们用勤劳和智慧去构筑一个充满阳光和谐的家园。